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我们仨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我们仨有感600字

读我们仨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我们仨》有感:一场万里长梦。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读《我们仨》有感:一场万里长梦,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场万里长梦

——读《我们仨》有感

王宇硕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寻寻觅觅那梦中人。

---题记

不知怎的,读杨绛先生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但又笔触很深的感觉……

看了《我们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让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静静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联想。

"我们俩老了"---老了的人,常做梦;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

是这一晚,杨绛做了一个梦。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见她,这个瘦弱的人儿,在苦苦寻觅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张地寻找着,映衬着沉重的夜色,苍苍茫茫。直至杨绛梦醒,却发现锺书就在枕边。梦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来,锺书却并不为自己辩护。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杨绛能记着梦里对自己的埋怨,让她,就这样,做一个万里长梦:梦里的境况虽不同,但情味(温情)总是相似的。

"我们仨失散了"---走上这条古驿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驿道的路很长,杨绛在这里,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她看尽四季轮换,醒来还在梦里。

锺书、杨绛、阿圆总是在这船上,团聚又分离。晨起,有这样两个人,急急奔向客栈,步履轻快,一脚跟着又一脚,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团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这条古驿道上。直到太阳照前舱,她们回到客栈;明早,又再踱着步子来,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复始……在他们这个朴素的家里,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我似乎也跟着作者在他们的古驿道上走了一回,杨绛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句"梦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杨绛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家庭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本书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简短,诉说自然。但书中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的。三个人的认真、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虽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没有色彩,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所有的悲欢离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我们读者这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书中最后几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不是归途(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它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任何……

怀着潸潸的眼泪读完了着本书,我感受到了那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我也同样想说: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就足够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 《我们仨》有感


一九九八年,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去世,一生的伴侣,疼爱的女儿都相继离世,杨绛的晚年情景非常让人难以体会。在人世的伴侣去世后四年后,结成了回忆录《我们仨》。

我从前也阅读过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书,对他们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书中的《老王》,导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些写作大家的生活离我是很遥远很遥远的,可当我偶然阅读的时候,我认为杨绛更像是一个亲切、和蔼的奶奶,她笔下的语言温馨地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笔触间我还是读出了千辛万苦,读出了无可奈何,更读出来深恶痛绝,看这段:“但我没有意识到,悲痛只能啼哭,还有钟书的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会为心上人流泪”。现在她的悲痛欲绝,她的无助,却没人劝慰,她的钟书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从书中,我读出来中国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它诠释了幸福原来,原来最美好的样子,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杨绛、钟书先生的风风雨雨,不论怎样的苦难,怎样的逆境中,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离别,我会心酸;读到家常,我会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吧!

杨绛被钱钟书先生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依旧过着幸福的人生,体味着生活的快乐,他们三个的普通,跟现在的许多家庭一样,一家三口,粗茶淡饭,温馨简单。

我们处在这个安定的时期,更要创造像他们一样的幸福!(徐子晨)

读《我们仨》有感


读《我们仨》有感 薛钫文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语文老师推荐高中读物中,有杨绛写的《我们仨》。为了丰富我贫乏的文学知识,便硬着头皮买了这本封皮很搞笑、附录很多的书。一开始读,并不是很愿意,而且还没读懂,我只是跟随着杨绛——一个关心孩子的母亲,一个关爱丈夫的妻子,跟随着她那朦胧而又不失真实的梦,读完了在古驿道上发生的事,我没有接着往下读,因为没有读懂使我失去了兴趣。可是,不知不觉中,我眼前总是浮现古驿道充满大雾的场景,有光秃秃的客栈,还有钟书所在的孤独的小船,更有阿圆向妈妈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开始回忆,开始思考。为什么钟书会在小船上迟迟不下来?为什么钟书有时候感觉很累?为什么他们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为什么梦和真的一样?为什么阿圆的病情会在杨绛的梦里出现?
我吃饭想,睡觉想,和同学说话的时候也走神去想。好奇的我翻开末尾的片段,写着:“钟书于1998年去世,阿圆于1997年去世……我是一个联络员,传递消息的。”还有“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哦,我顿时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兴奋过了头的我追着我知识渊博的同桌问个不停。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样,这个伟大的母亲,用古驿道客栈和自己编织的梦,营造了一个朦胧迷茫的场景,填充家中后半期悲惨的故事,让整个场景不显得苍白而又荒凉。
于是,我继续往下读。我喜欢钟书与杨绛在国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房子虽简陋,可有爱相伴。我喜欢圆圆头,被称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欢中国人成为国外的焦点。在阿圆渐渐长大的这段日子里 ,“他们仨”真的很幸福,夹杂着钟书的才华,圆圆的热泪,和杨绛的“稳”,这三个人像三个不同的音符,单个敲击出来不好听,只有组合在一起,才会编织美好的交响乐。不知不觉,从来不爱读书的我变了,作业也不写了,觉也不睡了,总是啃着这小小的书。想到三人在古驿道边的小船上相聚,阿圆在船尾抱着爸爸的脚,杨绛抱着钟书的头,我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睡一个被窝,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着,可我们一点也不寒冷,因为“我们仨”的心也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就像“他们仨”。
我知道,这本书是悲伤的,是杨绛自己一人回忆的,书中有句“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更是让我流了大把的眼泪。我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没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要把握好现在,过好每一分钟,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也要微笑着面对明天,让“好物”多一些,这样,才不会捞得个“后悔”二字。


读我们仨有感


读我们仨有感(一)

几天前,看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开始翻读他们夫妇的书,近日开始读《我们仨》,说实在的,开篇半真半虚空的感觉,会让人有种隐痛,但又无从说起,读到第三章,一种淡淡的清香和向往让我欲罢不能。

这一家三口的脉脉亲情和链接,是平顺、舒服而又如索扣,扣的紧紧的。在女儿小的时候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她们也没有焦虑,没有担心,可以不去上学,可以"随心所欲",所有情和理都如细流般浸入孩子的心灵,只是在钱媛的草稿中有"我犯混,大受批评",可以看到严父的身影,其他全是和乐的、安静的。

就像是生活在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和美地生活着,杨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真正支撑这个家、这三个人的,也许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默契吧!

可是生活过得如书中的"我们仨",无论是碰到什么都能够和风细雨,能够发自内心的"笑的那么乐"真的是一种至高境界,这也许是我等追之而不及的吧!没有书和智慧的润养,没有百不称心的磨炼,没有坚忍和相守的信念和修养,在历经岁月和历史的各种时期,怎能有如此韵致淡雅,身轻如燕、云淡风清的润泽之笔。

我也有个"我们仨",我们正相反,我希望儿子能像爸爸,一个严谨、执着、仁爱的小伙儿,一个让人见了就觉得踏实、安全、幸福的人。我们仨,爸爸和儿子有秘密,妈妈和儿子也有秘密,当然妈妈和爸爸的秘密是最多的。有时我们也会偶尔交换一下秘密,交换时却已不知是过了多久的时间,无论是什么都变成了笑话或是可追忆的往事,无论事情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爸爸有时会领小伙做些冒险的事),都没有了追究和发火的必要,倒觉得顽皮的可爱,可爱的顽皮。

"我们仨"一个家的支撑是什么呢?也许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吧:互相支持和成全,尽其所能地参与彼此的生命。当然不能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这是爸爸提出来的"成全一个人不能以牺牲另一个人为代价".这位"哲人"总能在我的生命中不经意地亮几盏小灯,让我知道方向和底限。

"我们仨",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有时会把云淡风清的日子过得风风火火,会把不是事的小事当成个大事,会把爱和要求一起使用,会经常争论和反思,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过着,闹着。在这淡淡的书香中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相守、相长、相扶。

来源:大连德泰金石供热有限公司 何莉丽

读我们仨有感(二)

第一次看《我们仨》的故事还是在高中,多年过去已经不记得内容,只记得自己曾为那份真情感动过,提起笔来不知从何落笔,于是重读此书,不同以往,随着年纪增长,除了感动,更有许多感悟。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92岁时所著,全文以温馨的笔调记录了杨绛、钱钟书、钱媛一家三口平淡琐碎的日常,最寻常处见温情,"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这个朴素的家庭让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对灾难时的平静,面对荣誉的低调,面对困苦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一家三口将琐事比作"石子"闲时细细把玩,人生的一切美好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虽然从开头就早已经知道结局,读到"我们仨失散了"那一刻已然心痛不已,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是在杨绛笔端看不到一丝悲观,洋洋洒洒处处见温情,这个老人用文字无声的记录着他对爱人和女儿的思念,家的意义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我甚至能想象的到这个老人含泪回忆着,一句一句记录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逝者如斯,活着的要比逝去的痛苦千倍万倍,生命旅途里跋涉,家是一处港湾,"我们仨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走到尽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原来的家没有亲人陪伴也已经成为路途上冰冷的客栈,毫无温暖可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抹着眼泪合上书,而那份无法表达的爱,无人诉说的情,回荡在心里很久很久……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以积财货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我把它写在笔记扉页,不曾忘记,有一天无意在恩师日志中读到这句话的改编版叫做"以赚金钱之时赚快乐,以偿宿债之念待亲情"我觉得很有道理,把它记在了前一句话的下面。道德如浩瀚星空历久弥新,知识也会让人对世间的悲欢更加敏锐,我想我似乎更加懂得这种偿宿债之念待亲情的迫切,这种迫切源于害怕,害怕亲人的离去,于我来说,便是害怕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 再说我家的"我们仨",如今是爸爸、妈妈和我,我想将来还会有另一个"我们仨"会是丈夫、子女和我,我会扮演着女儿、妻子和妈妈的角色,无论是什么,这份难得的亲情便是命运给予我最大的恩惠。世事无常,谁又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总潜伏在某个拐角,猝不及防,我常常告诫自己,我该做个好女儿,少让他们劳心,尽我所能,亲情逝去难再得,迟了就在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读我们仨有感(三)

万里长梦,三人慢慢相送

接触《我们仨》纯属偶然,但却由衷感激。其他人谈到与本书结缘,无外乎是对杨绛、钟书先生的尊敬,我心中同样崇敬,然而并非崇敬他们的名声、辈分、资历,也并非由于《围城》、《管锥编》、《洗澡》,而更关乎情感,关乎文学大师身后无可辩驳的纯性。

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而他和夫人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之时用心记录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集结成回忆录,才有了《我们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蕴含着一生的悲欢离合,生命后期面对这些,先生本身不会平静……

其实,《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动从目录起便已奠定: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正常女人,写下目录的那一刻,是需要承受多大的伤感与挂念,将之平淡质朴地说出,又需要怎样的坚强与力量。

我曾经读不太懂第二部分,但当时又不求甚解,本打算让时间自解,然而如今,只要第二遍翻阅,便会轻而易举地体会到杨绛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一句"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道出内心翻滚的辛酸,然而,再没有明天了,钱瑗走了,钟书先生走了,就这样"我们仨失散了".

没有现实的悲痛,没有撕心裂肺的无意义的挽回,只有平淡的哀婉,质朴的伤感。原来,岁月真的可以让人面对悲痛的时候平静,也许当我们瘦骨嶙峋,老态龙钟时,面对这世间所谓的一切真实,恐怕也只剩下想要回归自己的梦境,思念着自己的回忆吧……

在我的印象中,一代翻译家,文学家钱钟书是《围城》的钱钟书,是《管锥编》的钱钟书,但这样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师,却是一个被杨绛先生唤作钟书的温情男人,是一个刚下轮船就与伦敦大地亲吻而摔掉一颗门牙的男人,是一个在妻子怀孕期间打翻了墨水瓶,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的男人。但就是这样心性纯性、知识丰蕴的男人却和杨绛先生是那么的精神契合,一间简屋,一盏昏黄台灯,两杯茶,几本书,却是一辈子,如此简单和愉悦。

两人仅有一件深色窗帘的书房足矣,两个人,对着读书,互不打扰却心有灵犀。如此生活,不觉心向神往,艳羡的同时也为这美妙的爱情而怦然心动。在伦敦读书的情节在我感觉竟像阅读父辈的日记,心中不觉惊异与欣慰……

他们的爱情,每个人被关爱的同时被彼此保护,引用一句话"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此时再想起这句话,心中莫名的辛酸,书中没有山盟海誓,至死不渝,没有惊世言语,鞭辟入里,只有平凡的生活,却字里行间饱含情感,言语平淡之轻似乎承载不了任何负重,却压在心头无法拨动一分一毫。杨绛先生一世饱经风霜,却依旧以轻灵、真挚的言语描绘自己的生活,甚至经历十年动荡带来的浩劫也是一笔以代之,写得如此淡然,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三口之家似乎是暴风雨中的港湾,一片世外桃源。

然而,挚爱的亲人终是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悲剧早已不是悲剧,如今先生已年逾百岁,三人的情感可能早已尘封在先生内心深处,天人永隔并没有让先生觉得阳世的无趣,反而,她带着这份深深的眷恋,让人生至今依然在继续。

作品介绍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被我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先后目送唯一的女儿钱瑗和一生的爱人钟书离开世间后过着怎样孤独的生活,但在她92岁高龄时写下的《我们仨》,我却难以从中寻找到痛苦绝望,反而是从中透露的点滴温情与幽默让人羡慕足了这个学者家庭。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她的他,是生活上的呆人。他不会打蝴蝶结,他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像孩子一样一手抓。到了牛津,一下公交车就摔个狗吃屎。这样的钱钟书,或许是无法脱离杨绛的存在吧。果然,杨绛生钱瑗后,在医院住院,钟书每次去产院探望,都是苦着脸,扮委屈状,惨兮兮地说:“我做坏事了。”

倒吓了杨绛一跳,赶忙安慰他:“怎么了?”

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然后第二天。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不要紧,我会修。”

柴静曾说,宽厚不是容忍,而是把你放进我的心里。杨绛也曾骄傲地说,她很骄傲,她守住了钱钟书的呆气。杨绛对钱钟书的爱,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或许就是彼此之间的相守,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正直风暴、生死离别……无论暴风骤雨,依然相濡以沫;无论阴阳殊途,依然难斩挚情。眼睛为她(他)下着雨,心却为她(他)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她的他,是文化上的巨人。他的她,是个文学上的超人。他们上演的不是绿叶配红花,也不是娇弱女儿与全能丈夫的故事,他不愿做她的陪衬,她也绝不做个躲在丈夫身后的小女人。在他的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他是最真的夫,最博识的学者。他才冠三梁,她艳压群芳。他们都是那么优秀,他们的告白不是嘶吼着我爱你,而是“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的情话,是“我们从此我们只有死别绝不生离”的厮守。这种爱情叫钱钟书和杨绛,学者的爱情,总是那么诗意。他们的爱情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不要为了爱情去追求爱情,而是为了追求去追求爱情。而拥有这种觉悟的人,或许就得满腹经纶,心智超人吧。

史铁生曾说“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杨绛先生的天堂或许就是成了我们仨,她的地狱或许就是与“我们仨”失散。写《我们仨》中的杨先生已是形只影单,她说:“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在《我们仨》中仿佛难觅痛苦与绝望的踪迹,只是那压抑而来的淡淡的孤独与感伤触人心弦。当最爱的人离世后,杨绛先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歇,先后翻译《斐多》,写作《走到人生边上》等,可能这是一种排遣方式,但如此高雅的排遣方式又有几人能做到?知识是有重量的,能带着心一起沉下来。杨绛先生说:“我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走到人生边上,先生又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那种看透人生的淡定从容,是我们仨赋予的,也是知识沉淀的。

有人说,“我们仨”走了,后来便不再有“我们仨”。“我们仨”,三个执着在知识里的痴人,三个相爱厮守的性情中人,三个实在的平凡人。

最后附上一段摘自《我们仨》的语录:“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我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作者:郭幸妤

万里长城读后感


万里长城读后感

读完《万里长城》这篇文章,领略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之余,我感受更深的则是民族自豪感后的那份劳动人民的艰辛。

相信去过长城的人,一定会被这条长龙所震撼。可是,有些问题我们可曾想过,长城是什么人建的?建长城的人最小几岁,最年老的又是多大?建长城的过程中累死了多少人,又是否有其它原因造成了死亡?这一块块的巨石是如何被他们运送至这崇山峻岭之中堆砌起来的?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一遍遍的把这篇文章读了又读,相关的资料查了又查,终于了解了一些关于修建长城的资料,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修建长城的人全是一些普通的劳动人民,上至六七十岁的老翁,下至八九岁的孩童都被抓去,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回不了家,直至累死、饿死、病死,而官员们却坐享其成,《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不就印证了这一点吗?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就靠那无数的肩膀和双手搬运着这千斤的巨石,筑起了这不倒的万里长城。那些老百姓一定被巨大的石头压伤了身子,如果一不小心还会被石头压死。而且他们稍微休息一会儿也会被那些监工狠狠地抽在身上。(读后感)他们无论在艳阳似火的夏季,还是在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寒冬也要日夜不停地修建长城。我闭上眼睛仔细的想像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人们悲惨的哭喊声,仿佛看见无数的劳动者背着大石板,弓着腰,一步一步地艰难地攀登着在雄伟的长城背后凝结着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啊!牺牲了多少的老百姓啊!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反观现在的同学,表现却令人失望。学校的劳动,不做;学校的活动,不参加;家务活更是一点不沾。有些根本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见喜欢的东西,买!稍不顺心,就又哭又闹,甚至动手打父母!真应该把他们送到修建长城的时代!别说一个月,就是一天,他们一定会受不了,改过自新,珍惜现在的生活。

朋友们,觉悟吧!我们是幸福的,但幸福不代表我们可以任性妄为,我们应该珍惜幸福,不要让它再次离我们远去。

如尼克松总统赞叹的那样: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出一座伟大的长城!长城,是伟大的,而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更是伟大的。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长城好汉而不是让人所不耻的寄生虫,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定会更加源远流长。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相信《读《我们仨》有感:一场万里长梦》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我们仨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