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七律长征读后感700字 > 地图 > 七律长征读后感700字

七律长征读后感7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七律·战宛平》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七律·战宛平》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七律·战宛平》读后感

与网友聊天,谈到一首诗,网友对之大加赞赏,却又说不具体。在他的指点下我找到了这首诗。这首诗2015年6月26日发表于某论坛上。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准备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看得出,作者心情激动,热血沸腾,适时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表达了缅怀先烈,庆祝胜利的赤子之情。

我看诗,历来是只注重内容,不看格律。因为人家可能用的是古韵,我不懂,即使是新韵,由于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在平仄方面我也不具备可靠的辨别力,至于拗救我也只知道基本的东西,所以为了藏拙,我总是对格律不置一词,只看内容。我不喜欢过于古奥费解的,不喜欢风花雪月的,也不喜欢无病呻吟,牢骚满腹,指桑骂槐,闪烁其词,空洞说教的,当然满纸标语口号也算不得好诗。

看这首诗,觉得很对我的胃口。诗写得大气凛然,豪气冲天。我先大大地点了个赞。然而平静下来,细看,却觉得颇有几点可商榷之处。老朽不揣冒昧,略说如下。

先把原诗抄录下来:

七律·战宛平

悼念二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

七秩轻弹一指间, 卢沟喋血忆当年。

大刀闪闪云空落, 壮士潇潇马裹还。

永定桥头狮怒吼, 宛平城下鬼嚎天。

忠魂傲骨今何在, 林海松涛听杜鹃。

先看首联:"七秩轻弹一指间, 卢沟喋血忆当年。"卢沟喋血发生在1937年,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距今年(2015年)是78年,不是七秩(七十年)。七十年是抗战胜利至今(2015年)的年数。虽不确,但因为是写诗嘛,可以用约略数。卢沟喋血忆当年是倒装句,实际是忆当年卢沟喋血。倒装是诗家语一大特点,会读诗的人不会误解为"(今天)卢沟喋血(了才)忆起了当年。"问题较大的是"轻弹一指",这是错用。错用来自于误解。

作者本意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弹指间七十年过去了。问题在弹指,弹指有好几个含义,读者自己可以百度一下。然而轻弹一指,那弹指显然是动作,而轻弹一指是说动作轻盈,轻快。武侠小说里常用来描写某高手武功高强,举重若轻,好整以暇,一击而成。

当弹指用来表示时间短的时候,弹指是名词,而且是专有名词,这一概念出于佛经,弹指是一个时间单位。

以下一段是百度来的:

(弹指是)梵语之意译。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於印度,弹指有四义:(一)表示虔敬欢喜,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二)表示警告,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三)表示许诺,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四)时间单位,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於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现今一般常用语「一弹指」即源自佛教经典。〔菩萨处胎经卷二、观无量寿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祖庭事苑卷三〕(参阅「一弹指」78、「刹那」3731)

换算:

一日一夜=30须臾=1.2万弹指=20万眨眼=24万瞬间=480万刹那;

一日一夜为86400秒,

一"须臾"为2880秒,合48分钟,

一"弹指"为7.2秒,

一"眨眼"为0.432秒,

一"瞬间"为0.36秒,

一"刹那"为0.018秒。

以上皆为佛教用语,多为音译。

请注意第四个意思,弹指是时间单位,是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是不能分开来用的,分开用就不是原意了。比如马力,一马力不能说一马之力,焦耳不是烧焦了耳,牛顿,安培、欧姆,海里、卡路里也都不可分开来用的,但约定俗成,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简化。但也不可随心所欲,任意简化。你不能把公斤简化为公,简化为斤也不可以。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早已想起毛主席的那个名句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里老人家究竟用的是哪个意思,行家们莫衷一是,我们也不必深究,反正毛主席怎么用都是对的,都说得通。老人家并未把弹指拆开来用。如果拆开,无论你写成:弹你一指,弹他一指,虚弹一指,遥弹一指,弹出一指,弹了一指,还是轻弹一指,重弹一指都是一样的,弹指都是动作,不是时间单位。

再看颔联,"大刀闪闪云空落, 壮士潇潇马裹还".诗的副标题是悼念卢沟桥抗日阵亡二十九路军将士,应该是倾向写实的。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赫赫有名,大长中华民族志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将士们的大刀闪闪自云空落下,虽然豪迈,却让我有神话的感觉,是人太高了还是云太低了?大概是抗日神剧看多了,也是神来之笔吧?这还可以,可以算是夸张,至于夸张得是否过度还可以讨论。可是"壮士潇潇马裹还"问题可就不小了。潇潇形容刮风下雨,如风雨潇潇;形容小雨,如潇潇微雨。而萧萧形容马嘶声,或风吼声,如大家熟知的荆轲的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姚雪垠在其长篇小说《李自成》里有一篇的回目就用了"雷鸣虎吼马萧萧".马萧萧,风萧萧都有人用,可萧萧不等于潇潇。所以壮士潇潇绝对不行;壮士萧萧也不好,意象不雅,含义不明。马萧萧行,萧萧马不行;马潇潇不行,潇潇马更不行。"壮士潇潇"什么意思?怎能如此搭配?"马裹还"又是什么情况?壮士被马(群)裹着回来了?如果你想用"马革裹尸还"的意思,那么革不可省略!马革,革是主体,是核心,马是修饰成分,所以,马革可以简化为革,不可以简化为马。我想,作者听说过"马革裹尸还",却没有弄清到底是什么意思。马革即马皮。军人战死沙场,同伴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营帐或运回家乡安葬。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该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战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所以是"马革裹尸",不是"马裹壮士".

另外,"云空落","马裹还"也不对仗。

以上几处知识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事先翻翻字典,查查百度就可以了。现在有一些人心情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赶时间,追风头,造成创作上粗枝大叶,知识上不求准确,似是而非。我认为,知识上出了错是必纠的,知识上的准确是必究的。辛苦一点,认真负责才是正理,对读者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再看颈联,"永定桥头狮怒吼, 宛平城下鬼嚎天。".狮怒吼对鬼嚎天对仗不工。怒吼是壮谓结构,嚎天是动宾结构,结构不同,这是对仗的大忌。

尾联问题不大,"忠魂傲骨今何在, 林海松涛听杜鹃。".尾联紧密扣题,悼念二十九路军抗日将士。那些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将士们,你们的忠魂傲骨都在哪里呀?青山林海的松涛声中传来杜鹃的阵阵哀鸣。这里隐含着"杜鹃啼血"这一典故。

(杜鹃啼血是一个典故,传说古蜀国有国君名杜宇,又称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后忧愤,化而为鸟,名为杜鹃鸟,终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鹃花。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往往会借这鸟来表达,所以但凡出现杜鹃,即是表达一种悲伤。

其实,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因其声"布谷",像"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又成了思乡思家的一个象征。

反正,杜鹃是种悲鸟,含着伤感。)

以上括号中的表述摘自百度。

由此可见,杜鹃悲鸣,杜鹃啼血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表达悲伤、哀怨的心情。

这一意象,悲则悲矣,愤则不足,忿和奋则无有。用来表达我们悼念抗日先烈的心情尚差强人意。道理不言自明:悼念正常死亡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用"杜鹃悲鸣"也就足够了。悼念先烈只悲哀、悲伤和悲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悲壮、悲愤、悲忿和悲奋。从而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先烈的精神,团结奋起,不怕牺牲与敌人做殊死的斗争。

2015年7月16日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七律 长征》有感


在读过了《七律长征》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红军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每读过此诗,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红军战士们那令人震撼的革命精神!红军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表明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凭此精神,战士们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爬岷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了胜利。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的就是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于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七律·长征》读后感


寄托情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一首歌、一首诗、一副画、一句话数不胜数。今天,我品读了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爷爷所写的诗《七律长征》。

我刚读到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觉得红军好厉害,万水千山都被他们看作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了,要是我的话,估计还没有越过一个小山丘,就喊苦喊累不想走了。当然了,既然这首诗是写长征的,那我总要了解一下,长征是什么。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长征,中央红军由南向北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行程高达两万五千里!看到这里,我对红军更加的敬佩了。我继续读了下去。然而接下来的几句,让我为之震撼。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 就让我觉得红军真是厉害。五岭的山脉这样的高低起伏,这样的连绵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只是细小的波浪?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绵延不断的五岭。更不可思议的是后面几句。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句 ,让我对红军肃然起敬。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是红军只把它当成了泥丸。金沙江波涛汹涌,如同滚烫的开水一样,打在了高耸如云的悬崖上;大渡河上,泸定桥只剩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寒意;使红军欣喜的是,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终于笑开了颜。和红军相比,和他们吃过的苦相比,我真是太娇气了。红军穿着破草鞋,吃着干粮,走了两万五千里路。而我穿着运动鞋,走了一两百米的山路,就喊累。这样怎么能为我的祖国出一份力呢?

我决定了,我要向红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坚持!

七律长征读后感


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有感平泉县城西小学六年二班 大潘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指导教师 吴丽华

七律·长征读后感


七律长征读后感(一)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8句,但却写出了在长征路途中的艰险。可是在写第一句的时候,毛主席并没有重点描写武陵山和乌蒙山的险阻。而是写出在红军走过的时候,只是比作了细小的波浪和小泥丸。经过了困难,还回头望望总觉得那么简单的走过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整整1年的时间,红军走过了无数的道路,当听到:中国胜利了!这句话,人们也是不住的高兴!

介绍完了长征这件事,我也要谈谈我这只在蜜罐中长大的小公主了。想象一下在长征的道路中,战士们饿的时候吃野草,吃树皮,有的时候还会吃草根可在看看我们每天都要吃好的,有时不爱吃的鸡翅什么的还会扔进垃圾箱。但是要是红军在路途中能吃一顿饱饭的话,就很兴奋了。

我爱这寒风溯雪的一年长征!


七律长征读后感(二)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读后感(三)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七律.长征》读后感



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有感
平泉县城西小学六年二班大潘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指导教师吴丽华

七律·长征读后感优选


根据您的要求,本编整理了一份有价值的“七律·长征读后感”。相信读者们读完本文后会有很多感想和思考。在撰写读后感时,需要集合议论、叙述和抒情三者,希望大家能够收藏此页,以便日后阅读。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1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长征》读后感

寄托情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一首歌、一首诗、一副画、一句话……数不胜数。今天,我品读了红军长征时期毛爷爷所写的诗《七律·长征》。

我刚读到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觉得红军好厉害,万水千山都被他们看作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了,要是我的话,估计还没有越过一个小山丘,就喊苦喊累不想走了。当然了,既然这首诗是写长征的,那我总要了解一下,长征是什么。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长征,中央红军由南向北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行程高达两万五千里!看到这里,我对红军更加的敬佩了。我继续读了下去。然而接下来的几句,让我为之震撼。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就让我觉得红军真是厉害。五岭的山脉这样的高低起伏,这样的连绵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只是细小的波浪?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绵延不断的五岭。更不可思议的是后面几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让我对红军肃然起敬。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是红军只把它当成了泥丸。金沙江波涛汹涌,如同滚烫的开水一样,打在了高耸如云的悬崖上;大渡河上,泸定桥只剩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寒意;使红军欣喜的是,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终于笑开了颜。和红军相比,和他们吃过的苦相比,我真是太娇气了。红军穿着破草鞋,吃着干粮,走了两万五千里路。而我穿着运动鞋,走了一两百米的山路,就喊累。这样怎么能为我的祖国出一份力呢?

我决定了,我要向红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坚持!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2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到这首诗时,我想大家一定会很熟悉吧!?对了,这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当读完这整首诗后,我的心久久平静不下来,感触至深……

长征途中,红军们除了要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天上还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也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更何况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又是什么在支撑着红军的身体呢?就是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心中的一个信念,一个想让全中国解放,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正因为有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使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滚着的小浪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与红军们相比,我们实在是太脆弱了。遇到了困难,我们不敢面对,这就是此时的我们!一次英语单词听写,一张考砸的试卷……这些,与长征相比,根本就是微不足道!难道,我们要向它们低头吗?回忆这些往事,我不胜懊悔……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数学思维竞赛,老师挑选了我去。既然那么多人中老师会挑选我,那我一定还是挺优秀的!我这样想着,所以,我在快竞赛的时候,就坚持不住了,当然,也就没怎么努力了……天上掉下不了馅饼,成绩出来了,……我只得了一个三等奖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怕苦,学习红军精神,争取不放过一个敌人——难题!

我,作为一名学生,要用红军的精神去征服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座座“大雪山”,一条条“金沙江”,我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决不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要让我自己的人生也“尽开颜”!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第21课,《七律长征》。当我们学完这一课,我的心里不禁被这一些坚强的红军震住了,他们是如何坚持过远途着一年的?

红军们在远途中遇到过许多的艰难险阻,他们经常会饥饿,而且红军的干粮也不够吃,军队们只好挖一些野菜吃,有时甚至连野菜也找不到,红军们就只能把树皮扒下来吃。比起我,我感到很羞愧,因为我很挑食,只要有不好吃的菜我就不吃,而红军只要能吃饱,他们就高兴了。红军在远征中穿过的地方其中就有五岭,就连很矮的山我爬的都费劲,更别说有五座了,而且这只是红军走过的其中之一的道路。

学完21课《七律长征》,就拿我今天我做的一件事来说:今天天气炎热,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一切都是这么的炎热,正当今天一两点最热的时候,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一会,便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我拿了很多的东西扇风,但是就跟没扇似的。妈妈见我流这么多的汗,就把电风扇的零件给我,让我把电风扇装上来用,于是我就一步一步地把电风扇装好。我把底盘、调节杆、扇叶都装上了,但在装保护套时,我怎么也装不上,当我想放弃时,我就想到这些红军,让我有信心装下去。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把事做成功。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5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后,我对国民党的仇恨又加深了许多,对共产党的英雄们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他们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红军不怕在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当红军来到五岭山时,五岭山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看来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当红军来到乌蒙山时,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只不过像是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这样的精神难道不让人敬佩吗?

当红军走荒无人烟的草地时,他们的口袋里已经没有了干粮,有的人饿了就啃几口牛骨头,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这种为中国解放事业而做出牺牲的英雄气概难道就不让人敬佩?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6

从我认字开始到现在,我已读过不少的诗词。但有一首词至今使我念念不忘,那就是由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在国民党围追堵截中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踏草地、踏沼泽、爬雪山,历尽艰辛,途中虽然有战士失去生命,但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万水千山只等闲。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的勇气真让我佩服!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不过现在像这样的人的确也太少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后退,做事时总是畏手畏脚的,我也一样。记得那天晚上,妈妈在做饭,让我去买盐,可是我看到外面漆黑一片,便产生了畏惧心理。我对妈妈说我不敢去,可妈妈偏让我去。我去了,不过我走了一半就吓得跑回家,吓得哇哇地大哭了很长时间,把妈妈闹得不得安宁。

现在,想想自己,再想想红军战士,自己是多么的软弱,连黑夜都怕,而红军战士,面临敌人的枪林弹雨也毫不后退。不过如今,我已下定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勇敢而坚强的人,长大用自己的强大臂膀去保卫祖国。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7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每当我读这首诗,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和崇高感。这首诗是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诗人以生花妙笔描绘了五幅精彩纷呈的图画: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诗中记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饱含着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风度深深地感染了我,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也鞭策着我不断地前进。

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红军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勇往直前,奋发向上。记得去年年底,我参加“时代之星”奥数竞赛,考试那天,试卷发下来一看,哈,都是平时做过的题,心里一阵窃喜,笔走如飞,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草草地看了一遍卷子,就自信满满地提前交卷了。最后,发榜了,我名落孙山。一开始,妈妈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根本不相信,怀疑是自己听错了。妈妈告诉我,千真万确,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心情一下子糟透了,非常伤心,很失望,甚至觉得没有脸见人了。

妈妈安慰我说:“没关系,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那天晚上,我反复品味着气壮山河的《七律·长征》,不禁感慨万千。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过千难万险,我遇到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那天,我睡得很香。

我们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明天,是祖国的希望,让我们发扬红军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永远乐观地面对未来,笑对人生吧!指导老师王小龙

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每读到这首《七律·长征》,我总是热血沸腾。

记得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骑了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摔了个“底朝天”。此时的爸爸在旁边鼓励着我:“加油!你能行!”于是,我抖抖灰,扶起自行车,再次尝试起来。

这次,爸爸在后面帮忙扶着自行车,我顿时心安了许多,骑了一段距离后,当我偷偷回头看时,发现爸爸竟然没在扶自行车。顿时,我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这时的自行车也仿佛是一个又哭又闹的孩子,左晃右晃,我再一次把控不住,摔了个“狗啃泥”。手擦破了皮,泪水顿时盈满眼眶,我不禁大叫起来:“不学了,不学了!学不会!”这时,爸爸说:“你看人家红军,翻越千年积雪的岷山,他们都没有抱怨,你这才刚骑一会,怎么可以放弃呢?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勇敢去面对,不退缩,不放弃!”听了爸爸的话,我一抹眼泪,横下心,对!不能放弃!要战胜它!我再一次骑上自行车······不知摔了多少次,最终,在黄昏时分,我可以熟练地骑自行车了,心里美滋滋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激励自己,翻越成长的一座座“高山”,迎来“尽开颜”!

读《七律·长征》有感3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前几天,我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啊,红军们多么勇敢无畏,把长征路上的困难都看作小事,把翻越五岭看作丝丝细浪,把翻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小小的泥丸儿。红军们迎难而上,巧渡波涛汹涌的金沙江,飞渡艰难的泸定桥,翻越空气稀薄,极度寒冷的大雪山。

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一步一脚印地走了过来,他们互相帮助,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还的希望留给战士。在漫漫长征路上,他们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可大家都一一克服。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人,那还会属于谁呢?

“红军”,一个伟大的名字,作为祖国的花朵,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红军”我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团结友爱、舍己为人、迎难而上的精神。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律·战宛平》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七律长征读后感7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