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3000字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谈治国理政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

描绘出发展新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二)

《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的一部重要著作,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念,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构筑起坚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的价值信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华人民起到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中国梦是大家的期盼,也能够促进各方共同努力,消除成见与隔阂、求同成异,团结一致为之奋斗。

第二,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把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做到纲举目张。

第三,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决维护宪法的神圣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四,提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和符合发展规律性的要求。他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的发展理念,摒弃了多年来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做法,纠正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实行了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行政管理的重大观念转变。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五,习近平不仅高度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价值内涵,把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支撑。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他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六,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正确定位军队的国防职能,矫正了过去军队偏重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严格治军,军队必须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他关于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治军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不屈服外来压力,有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和平外交建设道路。

第八,坚持党要管党、严厉治党的原则,特别强调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整顿党内不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深得民心。

第九,坚持强硬反腐的高压态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注重从细致小事入手,以小治大,以近治远的长期反腐机制建设,纯洁党的队伍,重塑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具有战略前瞻、全面系统、辩证哲理的特点,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认真学好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为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强大的国家、我们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感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感

1921年,在****南湖的红船上寻找光明的先驱们,举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开始书写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从被别人侵略的黑暗中逐步走向光明走向独立,从开始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贫困国家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第一大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从贫困走向富强,从迷茫走向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于当前国内外的形式特点,围绕着治国理政、国内外交等多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观点,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谈话、批示等归纳为18个专题精编成书,仔细阅读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创新促发展,描绘新蓝图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书中也以大量的篇幅,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改革的总体思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多方面的改革思路。改革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改革再难也要推进,要有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决心。那么从自身来讲,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当今多元化的需求当中,想要在金融行业立于不败之地,也应当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像当前公金部门推出的“招财猫”、“公司一卡通”、“票据池”等业务都是创新的体现,也正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推出符合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我行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激流勇进,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思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彰显为民情怀

每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都于农业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也提到了自己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岗位之间的锻炼,也正是这样才对中国国情了然于心。从字里行间也能够感受到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情怀。总书记也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治国理政应当如此,在工作中更应该如此,作为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当中包含有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这是以人文本的重要体现,产品的涉及推广过程中能够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迎合客户的需求这是以人文本的体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才能更加长远。

三、作风建设,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并且出台了八项规定,并以此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提出“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使得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得到整治。在党中央的要求下,作为银行从业人员,行内部定期开展合规学习讲堂,同时总行法律合规部颁布了“十项禁令”要求每个员工认真学习,在办理业务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坚守合规底线,严格要求自我。因为只有作风扎实了走的才能更远,更稳。

四、重担当,尚实干

书中有句话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担当精神,在工作中不能好高骛远,而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在工作中迎难而上,打牢自身的业务基础,不断在磨练中砥砺前行,提升自我。

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么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也会像以上所说的那样来严格要求自我,承担起自己肩头的重任。最后也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衷心的祝党生日快乐。

党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履职尽责,做合格党员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感

段曾娇 中建西部建设云南公司

今年年初,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昆明筹备组党总支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形式多样“努力学习,争做表率”的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为广大党员干部购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书籍,要求全体党员加强学习。

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书,觉得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平易近人,非常接地气,他经常用一些很直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让普通干部群众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书中国共产党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诗词作了高度凝炼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提醒全党同志,回首过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审视现在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展望未来要牢记“蓝图变现实,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三个自信”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要义。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三、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彰显真挚深厚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坚定信念,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先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人才说到了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是好干部?二是怎样成长为好干部?三是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并就这三个问题作了详细的讲解。

总书记认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是现在好干部的标准时代内涵。概括起来,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民服务,即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即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敢于担当,即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即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

怎样成长为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要加强学习,勤于学,敏于思;除了加强学习外,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提高本领。好干部还要靠组织培养。要通过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强化干部实践锻炼,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还要经党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

怎么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于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基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五、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中央此要求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后,他又要求下一步,关键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我们的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中央八项规定的基本要求。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几斗争,必须全党动手。要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好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总体要求说的那样,“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我现在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学习,但作为一名党群工作者,还要带领广大党员一起学习、宣传,更重要是以身作则引领全体党员干部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时时处处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先进性。

务实求理读后感


最近出版的《务实求理》一书,收入了李瑞环同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117篇,是作者继《学哲学 用哲学》、《辩证法随谈》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论著。本文摘编自书中所收入的1988年1月5日“李瑞环同志同天津市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时的讲话”。

(一)要找正派的人

“要配好班子就得找好人”。这话当然是对的,但这里所讲的好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指的是道德品质好和思想觉悟高的人。具体来说,他们必须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十三大通过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主张并参加改革开放,不搞自由化和僵化的;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国家办事、为人民谋利益,一切言行都是以党和国家民族大业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其他,例如,以个人、小团体利益为出发点的;他们是尽心竭力、兢兢业业拼命工作的,不怕苦、不偷懒、不停顿地想事,没完没了地干事,永不满足,永不懒惰;他们光明磊落,有话讲在当面,有错不怕批评,不搞小动作,不搞拉拉扯扯,不搞团团伙伙;他们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敢于仗义执言,为真理不顾一切;他们为人诚恳,待人宽厚,决不背后整人,对任何人哪怕是犯了错误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是满腔热情地去帮助、去对待,甚至“书生气”地宣传这些人的长处。当官对他们讲是什么?就是受苦;有权对他们讲有何用?就是负责。这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人,只有选这样的人进班子,天津的各项事业才有希望。

(二)要注重办事能力

什么叫做好班子?简单地讲就是忧国为民能办事的班子。忧国为民是德,是觉悟;能办事是才,是水平。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德,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但一个好的班子不只是要有德,而且要有才,要能办事。从某种意义上讲,班子重要的就是因为它要办事,班子好,可以办很多事;班子不好,许多事就办不成。办事,包括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能办事是个综合指标,没有理论不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也不行。比如有些人话说得挺顺溜,找毛病没有,论用处不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既没有错处,也没有用处;药方开得挺多挺全,但不对症下药,不能治病。这种人,一方面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不能办事,容易误事;一方面又容易讨好,容易通过。要配好班子就不能用这种人。

(三)看人主要看政绩

一个人怎么样,主要看他的工作过程及结果,而不是凭关系,更不是凭领导印象。政绩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工作不肯干,政绩出不来;没有真本事,政绩出不来;群众不拥护,政绩出不来。所谓能办事,主要的标准就是政绩。我们现在的毛病在于一方面大家都反对说空话的人,另一方面干事多的人又常常得不到支持,甚至干事越多,人们意见越多。凡干事的人就得说话,就得办事,就得待人,而老说话难免有错,老办事难免有误,老待人难免有怨,加在一起就叫做说错了话,办错了事,得罪了人。结果缺点比不办事的人还多。办事不多的人,你说不出他有多少具体的毛病,常常容易通过。但如果以这种人为主体组成一个班子,我看不行,因为他只想当好人,不想多干事,也很难说他能忧国为民。坚持用人看政绩,即不要只听他怎么说,主要的是看他干了哪些事,这样公道、科学,人们服气,也可以避免发生大的偏差。如果真的这样做并不断地宣传、提倡,久而久之,逐步形成风气,使干事的人光荣、受尊重,不干事的人耻辱、吃不开,人们就会去努力干事,而不是把精力用在串门、送礼、搞关系上。

(四)要正确看待优点和缺点、特点和弱点

人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时间有限,实践的范围有限,一个人往往是这头长那头短,那头长这头短,有时长是短的原因,短是长的结果,完美无缺的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同时有些优点和缺点是伴生的,如果不注意保护优点,一味死抠缺点,缺点是没有了,但优点也就没有了。对一个人要一分为二,但一分为二不是半对半,不分主次是折衷主义。一个人七分或八分是优点,优点又很突出,那就是好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相反,如果这个人七分是缺点,那就基本不行。因此,必须把握好优缺点的分量。如果把缺点一味渲染扩大,三就变成了四或五或六了,同时再把优点一贬低,这样稍一偏,优、缺点分量就不准了,优秀的人才可能被看作毛病很多的人物。看人必须抓主要面,看主要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要估计得恰如其分。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过程中补其短处;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挥优点过程中克服缺点,而不是首先抠缺点把人制住。有些同志常常以个人好恶作为标准,把别人的特点、个性当成了缺点。如这个人活跃一点,就说他咋咋呼呼;这个人稳当一点,就说他暮气沉沉。我们为什么“万金油”式的人多,我看是和我们不允许个性存在有很大关系。如果人人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管得又严又死,就会把人搞得圆头圆脑、没棱没角,使特点不能发挥,从而埋没了人的才华。一定的实践范围造就一定的人才,有些真正可贵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看不惯的东西,个性的东西,即所谓殊众的东西。王维讲“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是说可贵的东西开始不明显,不注意容易丢失掉。

(五)要使干部能上能下经常化、制度化

中国目前是个特殊的阶段,要一下子完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不大可能,但这个方向必须坚持,起码可以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矩。新上来的大多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人,为什么同时期的人这个能上来做领导而那个就不行,原因只有一条,就是看谁能够给国家和人民办事。因此,凡能给国家和人民办事的干部,也就是称职的干部,可以接着干下去,否则就应该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利益。我们常讲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不称职的干部要比占茅坑不拉屎严重得多。领导干部没有功就是过,没有成绩就是问题。现在领导都要讲工作,讲指标,讲效益,一个人的工作好坏联系到整个的局面;其实自己干不了,又不下来,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同时,在一个班子中,你不称职,又不下来,别人就进不来了,这不利于新的优秀人才的发现和锻炼。打破终身制,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要宣传干什么都一样的观点。不是讲“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吗?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嘛!有什么不好呢?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不取决于职务而在于尽心竭力;只要全心全意,只要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革命第一,就是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外国的政界大都是先在议会当议员,然后逐步参加竞选当总理或总统。我们现在是市委、市政府下来再到人大、政协,这样就注定了人大、政协的成员年龄都大。因此,我们想逐步地加以改变,由现在的单向改成双向,即人大、政协也要搞些年轻人。因为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需要叫他们早些接触上层,在人大、政协锻炼一阵,得到提高以后,有的可以到市委或市政府工作。当然,还会有由市委、市政府退下来的到人大、政协。这就叫做双向流动,这样人大、政协也会增加活力。总而言之,要提倡流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干这个也能干那个。

《病夫治国》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由法国阿考斯与瑞士朗契尼克合著郭宏安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人物传记。
这本人物传记有两个特殊之处:
其一,该书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用二十世纪叱咤国际政坛的政治人物。
其二,该书从这些大人物的生活状况切入,试图以此说明领导人的身体状况与决策之间的关系,对二十世纪国际政坛一些事情的发展提供新的解释。
很显然,这个特殊之处,只有第二个才能算为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之处,才让这本人物传记增色不少,吸引了不少读者。其实,对我们这些受过唯物辩证法训练的人,未必会认同作者的观点。毕竟,在很多唯物辩证者看来,这个世界的发展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偶然因素处于次要地位,必然因素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因素。在这里,作者把政治领袖个人的健康状况与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偶然因素决定必然因素的感觉。这自然会招来一些人的抵制或者轻视。
这样的唯物辩证者要是不读这本书,还真难理解作者的这一看法。其实,只要阅读者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人物传记,便会发现这本书似乎揭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要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解释就是在一定条件之下,关键性的部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作者认为罗斯福在二战即将结束前期,对苏联的态度有些柔软,主要是当时的罗斯福已经病入膏肓,在很多事情上已经不能很好的聚拢自己的注意力把事情做好。当然,罗斯福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能顺利当选美国总统,也是因为他残疾的身体与信心十足的样子赢得了选民的广泛支持,反而打败了曾经表现不错的胡佛。
作者的切入点虽然很特别,但是没有很好的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找到政治人物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关系还真不好办。因而,这本人物传记不仅可以当成一般的人物传记来读,甚至还可以培养读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客观的说,这能算是一本不错的人物传记了。

务实求理读后感范文


领导人著书立说的很多,而能将哲学道理、治国理念和人生感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李瑞环同志肯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继《学哲学 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闪烁着哲学智慧光芒的著作之后,他于近日又出版了富有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重要著作《务实求理》。

从一个普通木匠,一步步成长为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瑞环同志被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XX年《学哲学 用哲学》和XX年《辩证法随谈》的热销,更被广大读者誉为“努力学习的人,勤奋工作的人,理论联系实际的人,不说空话大话的人,人民喜欢的人,人民不忘记的人”,学以致用的典范。我想,通过《学哲学用哲学》,我们感受到的是李瑞环哲学思想的智慧、魅力和精髓;通过《辩证法随谈》,我们倾听到的是李瑞环同志随时、随地、随事、随兴的侃侃而谈,而通过新近出版的《务实求理》,我们更是能体悟到李瑞环同志虚怀若谷、脚踏实地、广大深远的追求与境界。

《务实求理》全书分上下两册,约73.6万字,主要选编了李瑞环同志在中央和天津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稿117篇,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和’的思想”,“政协大会讲话”,“人民政协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问题”,“土地、水和绿化问题”,“为人民办实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宣传思想工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艺”,“对外交往”,“学习理论 总结经验”16部分内容。不同于《学哲学 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部著作,《务实求理》既全面地反映了李瑞环同志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思想精髓,又深刻地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2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历程;既完美地展示了哲学的魅力和力量,又正确地揭示了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的辩证关系;既完整地展示了李瑞环同志富有深厚哲学素养和高超政治智慧的智者形象,又真切地使人感受到李瑞环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一心为民,胸怀全局,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崇高品质。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部反映李瑞环同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体现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治国理政结合经验的论著。

开篇代序《让时光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一文,是李瑞环同志在XX年11月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也是李瑞环同志不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前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当工人15年,包括做班组长、施工队长、突击队长,都是不脱产的。”“其实对我来讲,退下来是一种解脱。地位高高,贡献小小,责任重大,常感不安。平稳地结束这如履如临的生活,过几年平常人的日子,是件难得的好事。”“相处是缘分,是福分。相处是短暂的,友谊是长存的。希望这段时光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真挚的语言、质朴的感情,引导读者跟随作者开启了一段务实求理的探索之路。务实,即从事或讨论具体的工作,也指讲究实际,不求浮华;求理,即追求、探求、寻求其中的道理和规律。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通过学习得出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然后再根据实践来丰富理论,这种过程的循环反复,终而次始,是人类认识事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可以说,务实求理与学哲学、用哲学在逻辑上是统一的,是对学哲学、用哲学的最好解读。

“务实求理”,既是本书的主要特点,也是浓缩了作者人生经历、经验的主要体会,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和对文风的某种希冀或倡导。李瑞环同志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讲话,虽然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讨论的问题不同,但表达了一种政治的智慧、处世的准则、思想的方法、哲学的道理、务实的品质、求索的精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穿透力,也可以再次领略李瑞环同志的语言风格。

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希望每一位阅读这本经典著作的读者,能从中追随历史的步伐,重新经历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发展历程,重新感悟李瑞环同志身上所蕴涵的丰富的哲学素养、政治智慧、领导艺术,重塑人生、认识自我,真正获得一次美好的阅读旅程。

李瑞环《务实求理》读后感


李瑞环《务实求理》读后感


李瑞环《务实求理》读后感
最近,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瑞环《务实求理》一书正在热读之中,此书是继李瑞环同志在出版了《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随谈》两本闪烁着哲学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之后,又推出的富有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十分重要的力作。
该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论“绿化、水和城市协调”问题;第二部分是谈论“面对现实深入调研”问题。此书虽没读完,就是读完了也想反复的多读几遍。第一部分没读完,就从内心里对李瑞环同志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李瑞环同志1934年9月出生在天津宝坻县一个村落里,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14岁开始学织布。因个儿小,织布的座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他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看他很灵巧,让他学木匠。后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毕业。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一个没学过“人类居住环境与保护”专业的人,确对“人类居住环境与保护”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了若指掌。一个没有学过绿化、水系,确能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从绿化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养护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说的是那样如数家珍,那样专业透彻。难道他是这方面的天才?假如他是这方面的天才,那么,为什么又对城市建设的深刻思想和语言又那么的专业,那么有科学性,那么具有可持续发展魅力呢?李瑞环“论城市面上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说的,距今已经30年了,看看我们现在城市建设中所做的一切,正是像李瑞环30年前所说的那样在做。难道他是预言家?不是!在我看来,他是个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修改理论的老人家,他是个真正时时刻刻把党事业、人民的生活放在心里的有心人,是我毕生所学之楷模。

《理家理心》读后感800字


《理家理心》读后感800字

牛顿

这是18年读的第一本书,我把它定义为手册类书籍,当对理家有不懂的尽管去书里寻找答案,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改变了我对收拾家务的认识。

理家

全书共计二十一个章节,十个章节在讲理家,分别为囤积,市中心,厨房,厨房的整顿,客厅,客厅和档案的整理,卧室,客房,整理纪念物品,浴厕及储藏室。详细讲述了对于每个房间,每个区位应该怎样整理,从哪里开始,怎么终结。所有的理家都从处理囤积开始,然后将留下的物品分类逐级整理,最后达到家中每个房间都整洁有序,每个房间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理心

整理家务,处理囤积的过程也是心灵的一次洗涤,将心灵的"房间"也归类,使自己内心有更多的空间,内心更纯洁更乐观,从而使生活也充满生机和活力,整理家务的过程就是整理内心的过程,要享受收拾家务的过程,抱着乐观的态度理家,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理家理心。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按照顺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家务调整心态,处理内心的囤积,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我们的心房。

为我所用

边读书边运用,我把房间分为七个区,客厅餐厅区,厨房区,卧室区,卫生间区,储藏间区,儿童房区,客房区。每个区找出控制中心,按照计划,收拾每个区的控制中心,相信每个小的控制中心收拾好了,整个房间也会干净很多。

房间是这样,工作也可以这样运用,定期收拾办公桌、电脑文件。心灵也如此,每天给自己十分钟,安静的走进内心看看,把该清除的忘记,还记住的归位,内心也变得豁达了很多。

这本书犹如黑暗里的一束光,流进了我的生活,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清了今后的道路,照顾好家庭,用心的工作,乐观的生活,相信我的家我的心都将井然有序光芒万丈。

经典语录

1.生命若不容更换,我们除了被动接纳,就是要主动整理。

2.整理生命,无论内外,优先次序都是,整齐、清洁、布置。

3.从来没有人因抓着过去不放而赚得光阴,只有把握现在的人才能活得充足。

4.割舍,是生命最难的功课之一。

5.勤奋成习惯,不自觉得到一种生活气力,让日子显得更有朝气。勤奋成习惯,比较不会落在消极、抱怨、悔恨的死角里,转不出来。

6.人的欲望无限,自控力却软弱无比。

7.同样是一个进入家庭的女人,你会发现有些女人虽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里尽心尽力,却在岁月中越来越僵化,暗淡。另外有些女人却是越来越活成一个聚宝盆,好像随便从她那里掏出一样东西都是宝贝。

《依法治国》读后感300字


我今天读了一本与法律有关的书,叫做《依法治国》。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我认为法律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如果你遵守了规定,就会相安无事,如果你违反了,就会害了自己,也会连累他人。

平时我只觉得法律离我很远,都是成人的事,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法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一部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法律,同样如果我们违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也会受到它的制裁。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个人都别想钻法律的漏洞,都应该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从小就打架、骂人、偷窃等,长大就会愈演愈烈,甚至犯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学们,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为政以德”治国方略——《孔子》读后感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然不能不提他,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的骄傲,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主要是因为孔子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天一样适用。比如: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 归纳为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 小人之勇者(小勇), 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 君子之勇者(大勇), 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 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翻开教科书,人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

豪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府一度号召人们要破四旧,打倒孔夫子,理由是孔子思想太封建、忠效思想太重、观念太中庸,等等。那是一个特殊的由于政治原因而曲解孔子文化的时代。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丁晨说,如何理解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需要一个民族去思考。

然而,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历届提出的政治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山东省人事厅办公室副主任张祝秀说,无论哪个政权,如果它不公平、不公正,不为群众的利益考虑,这个政权就不可能保持长久。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校园内,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除了校园,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实,除了思想上的借鉴、运用以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更是无处不在:孔府家酒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中档白酒;孔门豆腐、诗礼银杏是所有到曲阜旅游的人必须一尝为快的名吃;阙里宾舍是曲阜市最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四星级宾馆,而曲阜市与孔子名字相关的酒店更多达76家;上海市一位企业家投资数千万元,在曲阜市建了一所孔子中英文学校,其生源来自中国数个省市;此外,用与孔子名字有关的字体命名的香油、煎饼等各类产品达100多种;每年,有300多万海内外游人到曲阜拜孔、祭孔,带来的门票收入一个五一节就近1500万元人民币

30多岁的孔子第76代孙孔令文,是孔氏手工布鞋坊的老板。一开始,他没有注册品牌,只是自产自卖,但生意一般;后来,他受别人指点,自建孔氏手工布鞋坊网站,生意很快越做越大。他说,孔子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他的后人,我们首先是想借祖先的影响来打产品的知名度,其次,这也是对祖先影响力的扩大和延伸。他透露,自己的布鞋就是比别的牌子卖得好,不服都不行。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孔范今说在当今这个社会,从政府到普通百姓,大家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它,只是说明,孔子思想中有值得人们这么做的理由,其中,仁义、诚信的内容更是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

1988年,当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应该说,至今为止,人们也许只体会到了其中一部分的真谛。一生中有60多年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世界著名孔子研究专家、原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孔繁银说:时光茌苒,在未来的时间里,人们对此体会更深。生在中国,我的老家是山东,我曾3次去孔子故里参观学习过。我不仅要努力宣传孔子思想,自己首先要做到仁与礼,在全面本小康的道路上要古为今用。

病夫治国的读后感800字


病夫治国的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由法国阿考斯与瑞士朗契尼克合著郭宏安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人物传记。

这本人物传记有两个特殊之处:

其一,该书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用二十世纪叱咤国际政坛的政治人物。

其二,该书从这些大人物的生活状况切入,试图以此说明领导人的身体状况与决策之间的关系,对二十世纪国际政坛一些事情的发展提供新的解释。

很显然,这个特殊之处,只有第二个才能算为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之处,才让这本人物传记增色不少,吸引了不少读者。其实,对我们这些受过唯物辩证法训练的人,未必会认同作者的观点。毕竟,在很多唯物辩证者看来,这个世界的发展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偶然因素处于次要地位,必然因素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因素。在这里,作者把政治领袖个人的健康状况与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偶然因素决定必然因素的感觉。这自然会招来一些人的抵制或者轻视。

这样的唯物辩证者要是不读这本书,还真难理解作者的这一看法。其实,只要阅读者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人物传记,便会发现这本书似乎揭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要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解释就是“在一定条件之下,关键性的部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作者认为罗斯福在“二战”即将结束前期,对苏联的态度有些柔软,主要是当时的罗斯福已经病入膏肓,在很多事情上已经不能很好的聚拢自己的注意力把事情做好。当然,罗斯福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能顺利当选美国总统,也是因为他残疾的身体与信心十足的样子赢得了选民的广泛支持,反而打败了曾经表现不错的胡佛。

作者的切入点虽然很特别,但是没有很好的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找到政治人物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关系还真不好办。因而,这本人物传记不仅可以当成一般的人物传记来读,甚至还可以培养读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客观的说,这能算是一本不错的人物传记了。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

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且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3、在“教育内容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我”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联系初中的英语教学:不妨做好以下四点:首先用学生的视角捕捉语言;其次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情感;再次用学生的眼光链接生活;最后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

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篇二: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着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人的行动,每个人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工作着,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

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

我们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规矩,但是我们更应给学生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去体验学习中的成功,这种成功感,成就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价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谈女人_张爱玲《谈女人》读后感700字


如果说男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的话,那女人就应该是光芒远胜于达摩克利斯之剑的主宰男人的神,总是在若即若离的迷雾中牵扯着男人。

作为一名女性,张爱玲的不凡之处就在于她拥有一支近乎残酷的笔,用它作为武器一次次的插进人性的痛处,然后写下一条条睿智果敢的隽语,和一则则敏锐惊醒的格言。再然后就像是在开一个极平常的玩笑似的,在别人得意之时好不声张的从从容容的揭下女性身上一些惨不忍睹的真实。

《谈女人》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其中的文字对于女性的认识,就好像是一辆辆列车呼啸过一个个静默而立的桥牌,倏然间给乘客以一种缥缈的美感。而对于其间文字的思想和描绘,更像是在遵从世界的一种原生态和生命的自然本质。正如她自己在《谈女人》中所写的:女人取悦于男人的方法有多种,单单看中了女人身体的男人,失去了许多可珍贵的情趣。这样的文字,似乎决不奢望将客观的现实纳入自己主观和人为的轨道。

其实,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也都像这样一直在暗示着我们:现代女性的定义不仅包括温柔,贤淑,同时也包括力量,权威和进攻性;只有当女性的潜能被发掘后,中国的女性才会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美。

而张爱玲所追求的另外一种至德,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善意和毫不讳饰。《大神勃朗》中地母娘娘之所以成为张爱玲推从的对象,以至于她写下超人都是男性的,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我想原因也是出于此。

总而言之,《谈女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上面所有成果的综合,从人品和风韵的裂缝中警戒了中国的女性不能在酱缸文化的愁云惨淡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想,若是从真正意义上读动了张爱玲的《谈女人》,那其他的一切有关女性话题的讨论似乎真的只是多余了。

《依法治国》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我读了《依法治国》这本书后,很受启发,心里有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成为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呢?

我们现在还小,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好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后才会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觉得态度很重要,不能因为小小的进步而骄傲,也不能碰到一点点困难而退缩。我们要记住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的成绩不好不要太沮丧,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进步。作业也是一样的,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写,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

除此之外,我们在渐渐地长大,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总是依赖父母,有时还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拖地、洗菜、整理房间等,可以让父母在工作之后有休息的时间,还能享受到劳动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快乐。

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同时也是中国的小公民,我们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别的国家的人才会尊重我们。我认为爱祖国,可以从爱护国旗和每天佩戴红领巾做起,经常清洗红领巾,不乱扔,不损坏它。我们还要爱护周围的公共设施,保护周围的环境,不随便乱扔垃圾。

我们要好好学习,热爱劳动,更热爱祖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小公民,以后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2篇】

拾金不昧,品德高尚。今天,我在《依法治国》这本书中看到了天柱县凤城镇第二小学的三位同学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心中漾起了阵阵的暖意。

2013年5月7号,曹辉,杨光雨,吴松键三位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厚厚的一沓100元现金和许多证件。他们交给了门卫袁爷爷,袁爷爷称赞他们的行为非常棒。后来,三人在班主任和领导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当记者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三人回答:“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如果不还给失主,这跟我们偷来的有什么两样呢?”

说得真好啊!小小年纪,就懂得传递正能量。拾到钱物本是平常事,但面对诱惑能做到不动心,是多么可贵啊!为此,黔东南文明网“身边好人”栏目专门详细介绍了曹辉、杨光雨、吴松键的事迹,称赞他们是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们班的尤丽锦,张磊,六(1)班的徐嘉蒋和李杨锐丁。就说说张磊吧,两周前大课间活动时,突然地上出现了一道亮光,张磊眼尖,跑上前一看,是一枚五角硬币。他捡了起来,问周围的人:“谁掉的钱啊?”没人回应,大家都忙着活动呢!他又把硬币举过头顶,加大音量说:“谁掉的钱啊?”还是没人回应。张磊急了,扯着嗓子大喊:“谁掉的钱啊?”我正好在一边,被这突然的一嗓门吓了一跳,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这么大声,吓我一跳,没人回应可以去交给老师呀!”“对啊对啊!”他欣喜若狂,也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我怎么没想到呢?”说完他转过身,迅速奔向杨老师,还差点把我撞飞。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确,五角钱虽小,却折射出张磊同学美好的心灵,值得大家学习。五角钱不多,也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就不能要,这不仅是做人诚信的标杆,道德的底线,还是法律的约束。《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第3篇】

今天,我们上阅读课的时候,在阅览室里看了《依法治国,学法守法》,我深有感触。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发的年代。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国家十分关注我们的成长。这些年,党一直在加强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的蓝天下,我们从一群羽毛未丰满的小鸟,逐渐转换成一群正准备腾飞的雄鹰。

家,是青少年第一个影响最深的地方,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子女的照顾。因此,他们胡乱结识朋友,到处流连,自甘堕落;甚至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关心自己,不惜一切,又偷又抢。

学校,是第二个影响青少年的地方。例如,一些青少年因为和同学一时怄气,就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还很容易导致心灵或肉体上受伤。又例如,某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如果接受不了,就会怀恨在心,便处心积虑想谋害老师。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中造成的,缺少了胸襟,那么,你就会成为罪恶的“猎物”。

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让犯罪远离我们,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多,很多。保护自己,才能让自己健康成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依法治国》读后感350字


“法治”,一个人人都熟悉的字眼,我经常会通过电视、报纸、大人们的谈话知道许多关于法治的知识。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就像一把具有神力的保护伞,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最近,我读了《依法治国》这本书,觉得学法护法太重要了!

记得看到这样一个事例:10岁的小姑娘小花,从小就学习特别刻苦,一直品学兼优。五年级时,由于家里穷,爸爸让她不要去上学了。虽然小花想读书,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了解到小花的情况后,老师找到了小花的爸爸,向他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小花的爸爸立即送小花返回了学校。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使父母也不能剥夺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我们仍要做到心中有法。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从小培养自己的法律素养;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从小做一名守法的小公民;我们要向“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等榜样学习,从小做一名法律的小卫士。只有这样,我们的天空才会更加五彩缤纷,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加笔直宽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少年儿童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国梦、法治梦添砖加瓦。

《依法治国》读后感450字


“法律”这个词语,我想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大家可以在电视上、报纸上以及大人的谈话中了解到有关法律的知识。在大家的眼里,法律是无情的、可怕的,它可能会让人永远得不到自由。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各种法律法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和平。《依法治国》这本书就能告诉我们有关法律的知识。

第一次得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五星红旗、万里长城和天一安一门,这是中国的代表;中间是一座天平,代表和平;“依法治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写在天平的上面;整个封面是凝重的紫色,让我肃然起敬。

我带着敬意走进了法律现场,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在法律面前,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不管是干部还是百姓,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人人平等,只要犯了罪,都应该被判处相应的刑法。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高二学生,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花钱如流水。父母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他又想出去花钱,于是,将家里的现金偷走了。父母发现现金被盗,问儿子有没有拿,儿子坚持说自己没拿。父母只好向公安机关报案,知道是自己儿子偷的,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儿子,但公安机关认为孩子已涉嫌犯罪,对于请求予以驳回。

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这么做会抹黑自己的形象,就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八点钟的太阳,要朝气蓬勃地健康成长。

法律能让生活更加和平。有了《物权法》,大家都会拾金不昧;有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学生可以安全坐校车;有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法律,在我心里是美好的。作为一个小学生,要与法律作朋友,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才能健康成长。

相信《谈治国理政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谈治国理政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