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二读梁启超家书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高二读梁启超家书读后感800字

高二读梁启超家书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

林颐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二)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800字


感恩父母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0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当我们读作品也是,需要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多次阅读,将这些思维的灵光随笔记录进读后感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知识。我们该如何学习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精心整理了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本书结合了“世界三大兵书” 本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先生的家书打破了中国家书的传统,在“规劝”、“励志”之外,树立了“谈心”、“抒怀”和“思念”的新典型。这些书信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有的只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父亲在 和孩子们作亲切的交谈,谈对国家大事和人生的看法,对未来人生的规划。通过这些家书,读者可以走近梁启超,走近他的家庭,去了解梁启超家庭教育成功的真谛。本书传达出的很多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对今天的父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在教科书中我们只能看到梁启超扮演的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其实这大大掩没了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的光辉形象。在课外我了解到他的儿女们非凡的成就。通过他与儿女们零星的对话片段,我也深深的被一位优秀的父亲人格?力所吸引。所以我一定要买一本《梁启超家书》来仔细地看。于是在当当网上找到了几个版本。对比之下,这个内容比较全面也比较系统,就定下了。这个版本还不错,是硬壳的封面。虽然排版上空白出较多,但是由于他不是纯白话文所以这样的安排看起来不至于让人有畏难情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2

一本看的很慢的书,舍不得看完。书中主要记录了梁启超先生在1912-1928年期间给孩子们的书信,文体也从半文言文到白话文,时代的变迁可见一二,也可从本书窥探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大憾事:梁老一生偏爱女儿们,尤其最爱大女儿思顺,事无巨细都会倾诉给她,在1928年10月的信件中提到,明年阴历的八月,北戴河就热闹了。可惜没等到见到思顺归国那天,梁老就于1929年1月离开世界了,想来唏嘘。

一大幸事:为政治,做学问,搞投资,理家常。可谓样样精通,各方面皆能给儿女们以无微不至的指导。跟大女儿聊的最多的是家常与投资,生活味很重;跟思成思永思忠聊的最多是学业事业,以及做人做事;永远鼓励庄庄每一次的学习进步;可爱地称呼女儿思懿为司马懿;最开心的是和老北鼻(梁老最小的儿子)和小北鼻(思顺的儿子)玩耍;对待儿媳林徽因如自己亲生女儿,资助思成夫妇游学欧洲。正是因为这样融洽平等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儿女们未来的成就,实乃幸事。

一大喜事:无论晚年病情如何反复,梁老始终是幸福的。有二夫人王桂荃贴心的照顾,有老北鼻带来童心,有心灵寄托思顺,家庭和谐有爱,儿女们都有追求,事业上,写书论道,讲学育人,造福后人,并亲自撮合及见证了思成和徽因的婚礼。于公于私,都是人生大赢家了。

一大爱好:梁老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爱打麻将。曾经与友人打了三天三夜的麻将,第二天倒头睡一整天。就算生病,也会抽空打几圈麻将。梁老对麻将,可谓真爱。

附:信中提到了很多当时重要的事件,如林长民(林徽因之父)被害,可见当时黑暗的政治格局;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梁老直呼志摩是陷自己于灭顶;王国维跳水求死,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最后,本书堪称是一本实在的育儿宝典,它不会教你如何送孩子出国留学,如何为孩子合理搭配膳食。但它隐隐道出,如何在精神上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所追求并幸福的人,这才是一辈子的财富。

当今很多家长苦于不知怎么教导孩子,那一定是他们还没看到这些信。

反正,我如果以后养小孩,一定再来拜读!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3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人烟连三月,家信抵万金。国难与斗争,厮杀之持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信?傅雷的家信被誉为煞费苦心的教子篇章,恰是这万金家信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持不懈之志,获得了那般-成绩。一样身为近代著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信又能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华夏近代具备深切浸染的一名人物。他在政事、学术、心思、培养等各个领域都有肯定的-成绩。勇于试验百日革新的探究革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培养上不但有西方的怒放民主还有华夏保守培养的精美。多是因他深入看法到少年强则国强进而对联女的培养倍加重视。

他的培养式样既不陈旧随从华夏封建保守,也不盲目寻求西方时髦,而是重视将二者完好联结。他全心指点后代,细心对他们施行培养,不过他没有对联女们有太多奢求,而是鼓舞他们依照本人的意思,挑选本人的方位。他对分别后代的培养启发方位分别,不恰是知道了华夏传统孔役夫因材施教的心思吗?这类培养的胜利事例不恰是告知了我们分别的人有分别的学习作风和步骤,惟有适合本人的学习步骤才是最佳的。他还表达学习应有议论精神。分别的学术与文化都有分别的自己上风与劣势,惟有勇于议论与评析过错之处,才能制造出更昌盛的文化。恰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美,才使得他的子息们将东西方独具特点的文化联结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求学习应有赶上心,充溢猎奇和求知欲,乐趣味主义和达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与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样充实,恐怕万世维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曾不在此。我每历多少时间,风趣转新方面,便感觉像换个鼎盛命,如朝旭牺牲,如新荷出水,我自愿这类生活是极心爱的,极有价格的。回顾他云云的治学式样,梁思礼也说:父亲宏大的人品、广大坦诚的度量、风趣主义和达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庄重的治学作风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息的精神源头。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当重视意思与坚定不移的精神。

恰是梁启超的专有培养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名誉。那么他能否只重视后代们的学习而不顾子息们的健壮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信中的苟且一封都可会心到他对联女们浓厚的关爱。

开始,他对的后代称谓方面。他称后代们为宝物,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以至还给孩子们起了花名。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物庄庄,大宝物等称谓。云云可设想出他是何如一名慈爱和气的老头,以至有些撤销他身为革新家的宏大形象,转瞬变身为老顽童。云云怒放的心思,在封建固执派权势重大的其时还恰是时尚啊。可能梁启超先生这怒放的心思深入的浸染了他与他后代采用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但鼓舞启发后代学业进展,还功夫叨念着后代的体魄健壮。动作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体魄健壮方面,他肯定会坚决果断的挑选后者,而梁启超即是这样一个关怀孩子的好父亲。

只惋惜了,在那个晦暗与涟漪的年头,战乱中交错了革新的人烟,他只得站起来以身作则引颈变法,云云困难。但恰是因困难,才使得那些家信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信给我们的无尽摸索与诱导,未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由呢?

 一年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4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领导过强学会,担任《时务报》主编,推广“诗界革命”,发动“史学革命”,为维新变法到处宣传奔走,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无论公车上书,还是维新变法,无论前期力主君主立宪,还是后期支持民主宪政,他的目的始终是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民族的复兴强盛,他的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七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在学成后都毅然归国。在胸怀天下的同时,梁启超十分关注家庭教育,关心年青一代,他所写的《少年中国说》现在读来仍让人热血澎湃,激情满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长大成人的9个孩子,个个成才,殊为难得。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写了《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并培养了很多研究古建筑的人才;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三子梁思忠早逝;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专家,她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参与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三女梁思懿主要从事社会活动,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会议;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参加了1966年在我国国土上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思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能人人成才,与他平时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这一点在《梁启超家书》中体现尤为突出。在《梁启超家书》一书中,共收录了从1912年至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儿女们的110封书信,涵盖了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细细品来,收获颇多。

虽然梁启超出生于封建社会,但他思想开化,做派开明,并无一般封建老夫子的迂腐。在他所写家书中,经常称呼儿女“宝贝”“baby”,落款“爹爹”。他给孩子们讲笑话,讲日常琐事,还时常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将儿女平等看待,家庭的大事小情都会和儿女商量,特别将大女儿思顺看做自己的左膀右臂,毫无封建家长制的做派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这种充满平等、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即使现在也殊为难得,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梁启超的孩子们何其幸也!

梁启超认为身体健康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达到“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的效果。在给思顺的信中,他说,“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他希望孩子们积极进取,总要时时保持元气淋漓的气象,自己就用行动给孩子们做了表率。在手术失败的情况下,梁启超仍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著书立说,发表演讲,诲人不倦。《饮冰室合集》凡148卷,1000余万字,可见梁启超是怎样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生命最后两年,仍坚持每天写2000余字,在去世前4个月开始着手撰写《辛稼轩年谱》。

梁启超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经常询问他们学费、经济等情况。在信中随处可见“庄庄学费每年700美金便够了吗”“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庄庄该用的钱就用,不必太过节省”等。梁启超早年接触西方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流亡日本,深知开眼看世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他将孩子们送去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并尽全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这也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经常给予指点。在《梁启超家书》的第一封信中,他就告诉思顺“唯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他要求思成熟读《四书》,并且“明年待我时,必须能背诵”,“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同时,他对孩子们的学习很宽容,他对思庄说,“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了你”“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只问知识的积累,不问成绩的好坏,只要学习上有些许进步便大加鼓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孩子们的幸福感应该爆棚吧。这正是梁启超的高明之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反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潜能,都成为了自己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美谈。

梁启超很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梁启超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史学研究,但却不要求“子承父业”,认为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学科就好。这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九个子女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有学建筑的,有学考古的,有研究诗词的,甚至有从事最尖端的导弹研究的,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气象。但只有一点,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官,希望他们做学问,“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一封封书信,饱含着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和希冀,这也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5

感恩父母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6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7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8

看梁启超写给儿女的信,其语气真不像是那个写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强则中国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血气方刚的斗士,反倒像一个喜欢絮絮叨叨的老头儿,讲起话来丝毫没有架子。书信中的吐槽,视子女如老朋友。比起同样有名的《曾国藩家书》中常用的命令语气,梁启超对待子女真是像老朋友一样。而且书信中也不用文言文,很多白话,还有像“年把”这样的方言,想其语气、神气,让人不禁莞尔,实在可爱极了。

一纸信笺、数行墨字是怎么样把九个儿女都教得出类拔萃的呢?

书信中有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他对每个孩子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和他们谈心,和他们商量,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一字一句,字字珠玑,使得一封封家书价值万金。

1916年,梁启超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写道:“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度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脑而丧吾所守耶?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长育于寒士之家庭),梁公宁愿不做官,宁愿舍安乐而就忧患,教授孩子们以自立之道。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梁启超九个子女都有怎样的成就:

大女儿梁思顺,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她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二女儿梁思庄,她也是留学海归派,精晓许多国度的语言,开国后,任北京大学藏书楼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被选中国藏书楼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声誉理事。她为北京大学收藏的几十万册西文图书做编目,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一大功臣。

第三女梁思懿,毕业于燕京大学,专攻医学范畴方面的。参加革命后再度进修历史系课程,她思惟活泼,踊跃提高,曾任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构造\中华民族束缚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门生主干,是燕大门生首脑,为\燕京三杰\之一。

末了一个女儿梁思宁。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参加了新四军。开国早期,陈毅元帅曾对修建学家梁思成说:“昔时我手下有两个特别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能获得大元帅如此褒奖,梁思宁的才能也是杠杠的。

长子梁思成,一代闻名的修建巨匠,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建系,获硕士学位。梁启超要求他要多学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常识,不能仅限于专业所知。他兴致普遍,算得上是全能型的人才,美术、音乐、体育他都很专长。

对我们而言,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他是考古学的专家,平生为中国考古界做出了宏大的进献,从哈佛留学返来后就介入了中国各类严重考古运动,并做了一个“龙山文化”的总结论文,在考古界惹起一阵小影响。闻名考古学家夏鼐说:‘梁思永是我国第一个受过泰西的近代考古学正式练习的学者。’闻名考古学家安志敏也说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导开拓者之一。

第三子梁思忠,出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美国的黄埔军校),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也算是一代名将。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医治而逝世,年仅25岁。堪称是英年早逝啊!可悲!可叹!

第四子梁思达,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是一位经济学家,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开国后调到北京当统计科科长,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第五子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提及他的职业,人人肯定会觉得厉害。梁思礼是一代火箭专家!三十多年来,他亲身引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体系研制实验。他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计划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体系负责人之一,并在今后改良的型号中,引导研制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体系,使我国导弹控制体系的计划完整脱离了仿造苏联的“框框”。他是中国航天奇迹的第一代人,也是现代中国导弹控制体系的带头人,为我国的航天奇迹作出了紧张进献。1987年他被选为国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第八届天下政协委员。1994年被选为国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作为天下十名有突出进献的老传授之一,获“中国老传授科教兴国进献奖”。平生也是和他父亲一样,功劳明显!

梁思礼代表作品有《向太空长征》、《梁思礼文集》等。

一双大眼,鹅銮式的宽阔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曾经在南开中学听过梁启超演讲的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梁思礼被叫做“老白鼻”,这是梁启超对他的昵称。风趣的梁启超将英语Baby(宝贝)一词汉化,变成属于梁思礼特有的甜蜜昵称“老白鼻”。后来他成为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如果梁公在天有知,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家书中梁公有多处提到“老白鼻”,其对幼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梁思礼:饮冰室血统的“驯火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美国人嘲笑“中国只有子弹,没有枪”,认为中国没有运载工具,不承认中国是核大国。中央专委决定改进中近程导弹,进行“两弹结合”的热实验,梁思礼负责控制系统设计。

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型号副总设计师,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任航天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人”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梁启超的遗传,一个留在了孩子的脸上,一个种在了孩子的心里。当人问及父亲梁启超对他的影响时,梁思礼说父亲和他的兄长们直接交流比较对,而他从父亲那里更多学到的是“爱国”!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这指引了梁家子女们的成才路。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启超的人生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他的光亮照亮了很多人的道路,它燃烧得光明灿烂,然后他把火炬交给了他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们个个争气,他们不靠父辈的名望,本身埋头苦干,石破天惊,打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天地。

小结:

梁任公是近代人物中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已经断断续续读过他好几本书了。读他的书,感觉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精神。他的感染力很强。

《梁启超家书》这本书,让我觉得,培养子女的方式是大有门道的。对比《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等几大家书,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主角背后的家风也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全搬照套拿来用,但很多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抽取出来,然后总结成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吸收教训,提取菁华,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育人方法,或许我们也能成功了。

曾国藩说,“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弹、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

这一代人厉害,但是下一代人就不一定厉害了,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教育得当,兴许能够避免“富不过三代”那样不好的后果。像康有为作为梁启超的老师,他学问与成就同样厉害,但是他的教育就很失败,他的儿女们活得很狼狈。对比梁启超的教育,作为老师的他应该感到惭愧。

像张汤后人(其子孙成就“三朝重臣,九世封候”,张家富贵数百年,绵延有汉一朝),曾国藩后人(据资料显示,自曾国藩始,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的子孙中有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位),梁启超后人(九子九成才,一门三院士)那样的成就,才是我们应当提倡和追求的。

家兴与不兴,家风很重要,教育很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艰难,面对艰难险阻,我们应该迎难而上!积极向上之人,总是给人以动力!想想百年容易过,此生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上海虹桥

20xx.06.30午后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9

梁启超之下,一门数杰,人才辈出,文学、建筑、考古、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皆有杰出人才和成就,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教育成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兴趣,企盼能窥得任公秘诀一二。

几百封信逐一看完,感受比较深的几点:

1、信中有颇多言及详尽钱财之语,怎么来的,怎么分配,怎么花,和几个子女都常提及;

2、在日常絮叨中常不经意的体现爱书言书,日积月累,上行下效,是种强大的熏陶和感染;

3、常将之心境、感悟和困惑悉数寄于书信,与子女分享和互勉;

4、与长女思顺常商议家事财物及文章,并付诸教育和照看诸弟;

5、于家人工作事宜,多以建议之口吻协商牵引,加以多种方式辅助,如希哲从仕或商,皆言无不尽;

6、常会适时布置一点读书和书写任务,待再见面时交流考量,方式上极为温和;

7、工作职业上的指引,多结合每个孩子的品性喜好加以点拨,但仅是建议,绝不专议;

8、仙逝之前的三年,乱世当道,思想颇为清明,对孩子们的开导上,军阀、党人、团体略有论及,观点上更多倾向娃们持积极精神做实业实事报效国社;

9、对孩子们经济上放得很松,但持寒士家风,挚爱但绝不溺爱,倾向通过困难锻炼心志,给思忠点拨的那一长段很能凸显这点;

10、鼓励在专业之余,再辅助文学或人文等趣味,以免生活单调至独朋友,并提及“优游涵饮,使自得之”;

1

1、所有书信,无一不传递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笃定心态,思顺希哲的工作问题、思永思忠的考古计划、思成的就业、家人离世、身体状况、家庭经济问题、时局动荡变迁,各种困难,在书信中皆以平常心谈论得失,随遇而安。

最后,任公一大家子国内国外聚少离多,但一直频繁书信来往,每封信均情意拳拳,事无巨细絮叨间彼此其乐融融,几十年风风雨雨成员之间关怀备至,每时每刻情感交融心灵沟通,片言只语间温情脉脉,令人感动。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0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政协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范文


导语:《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1】

在高中阶段没有写过读后感,只写过高考规定的议论文,只知道读后感先大致介绍文章内容,然后发表自己感慨。下面的读后感不知有缘人读后怎么评价,我觉得不太好,毕竟第一次写,请原谅!!!

梁启超,读过初中历史的人都应知道,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但很少人知道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次子思永,小儿子思礼是中科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中国罕见!(现在更不可能计划生育不允许)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一门。与梁先生老师康有为形成鲜明对比,康先生的儿女没有太成才的。

梁先生担任过当时政府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其实今天有着很高地位的或亿万富翁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是十分宽的。学不会,就别学了。毕业后,我给你找份工作干,娶个媳妇,能养活自己就行了。这样的话,我们会时常听到。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今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家长在就业上有很大责任,找不着我再养你两年,让现在的毕业生没有危机感。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今人说父母与孩子有代沟,其实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激活代沟。父母应主动缩小代沟,和孩子们多交流。孩子开始时可能不愿理你,但久而久之,你们会相处的很好。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女儿思庄考大学时没考好,梁先生及时安慰。梁先生告诉思成:清华是个安乐窝,太舒服,会使人懒于进取。大学生处在学校,辅导员,家长三不管地带,很容易出问题.我是个大一新生,是深有体会。今天和朋友进网吧,明天进酒吧,后天进球场,周六KTV(周日睡觉),大学太舒服?同龄们要努力学习才是啊!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2】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3】

多产而不难产,我于梁任公先生之推崇,源于此。而使我越发敬重其人的,不是公车上书或是维新变法,而是其一门三院士,合家九俊秀的家庭教育成果。任公4女6子,仅略举其事:

梁思顺,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任公家书多数写给她的。

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中央研究研首届院士,中科院院士。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安阳考古主要负责人之一(另两位李济,董作宾),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中央研究研首届院士,中科院院士

梁思忠,职业军人,十九路军上校。美西点军校毕业。英年早逝

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目录学专家。

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梁思懿,社会会活动家

梁思宁,革命者,共产党员。因日军侵华战争南开造难而辍学

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梁思同,早殇。(兹据家书补出)

初,我于多部著作(或碎片化的网络)中都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任公先生之教育法,以为高明之至。而梁氏一门的事业和成绩,又如雷贯耳,因而浮生偷闲以观其之家书风骨,或将来可用(如今先来一声叹息吧)。梁氏一门,实在是我中华楷模,苟有能为者不吝其如橼大笔,又何止一两部皇皇巨著。亦或是当今好事者,依次而作剧本,必然也是影视剧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诗。

在此,我并非书写论文,因而不需详细征引材料,因而索性偷懒到底,全部略掉,仅谈读后之感性认识而已。任公为人父,却并不十分拿出父之权威,倒有七分像子女的朋友。对子女中的种种学业之弊端都能给出合理化建议。如,担心梁思成学习的过于专门而失去活泼,建议给培养其他兴致。担心梁思庄学业,建议培养些娱乐方面的学问等等。对于时局,经济,分享自己的看法,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谈及自己的健康状态也并不十分讳言(1926年,任公尿血,入协和医院切除病变左肾,以除掉痛苦,结果协和孟浪,误割右肾;为使西医这门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任公托病体撰文为协和辩护,并向社会保守秘密;愚每念及此,都极为沉痛,既愤恨协和,更惊叹任公人格之伟岸),不过总体都是乐观的。

家书截止到1928年10月17日,查及任公与1929年1月19日去世。最后一信中明言,自己发病一次,此后任公或恐在病中吧。其后三个月,中国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学者,教育家,作家,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任公先生溘然长逝。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在中国历史上,任公在家庭教育的成绩斐然,算得上登峰造极的,位于一流教育家行列。至于有如斯成绩的其他人,我所知的还有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曾国藩及其家书等。其他清末民国大族如无锡钱氏,义宁陈氏,湘乡曾氏,山阴俞氏等在中国文化/或其他方面上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研究思考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梁任公的学术成绩,我决定读一下任公学术代表作《近三百年来学术史》,当前已阅完一半,以当今兴致一月内或能完成。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万季野,全祖望,章实斋等大学者跃然纸上。了解晚明到民国初中国文化史,大约没有比这更好的书了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合集8篇


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大家都被作品的情节所深深吸引。面对故事中的各种细节,我们需要去认真的挖掘与分析,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昨日从书架上拿出一本老严以前买的书《梁启超家书》,随手翻了几页,却被梁启超那种对孩子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爱所深深吸引,拜读之后,感慨颇多。梁启超先生,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名满天下,然而作为一位父亲,他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他时而称呼他的孩子们为“宝贝,乖乖”,撒娇卖萌,尽情挥洒他的爱与思念,时而认真地和他的子女们谈论家国天下,谈论民族大义,进行道德培养,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子女们心中的精神楷模。

很多时候,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到一本好书,你并不能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好处,或者理解地很肤浅,不明其深意。然而当我们经历了世事,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再碰到一本好书,你会觉得,这书中的道理,为什么我知道的那么晚,而如今读来,是如此熨帖我心。我们经常和知娴谈论一些事情,但是年少的她,当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想法。我喜欢在读到好的文章和书的时候,在三人都闲暇的时候拿来读一下,而往往和我产生共鸣的只有老严,我知道,她还太小。

我希望我能在知娴的每个人生阶段都能陪伴她的左右,在她遇到的每一个抉择时,我都能给她力量,给她我最中肯的参考意见。这应该是每一个母亲的心理。然而我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我知道,很多弯路需要她自己走,很多挫折她会躲避不及,而我,也不确定能陪她走到哪里。因此我希望,我能在读到好书的时候,替她记下一笔,写点我的感受,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把我的反思写下来,记在这里,现在她未必懂,将来或许她可以翻出来看看,等我们可以对某件事情产生共情的时候,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探讨一下。或许,这也会是我对她的爱的纪念和传递。

今天,读《梁启超家书》,真的如书中所说,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父亲浓浓的爱意,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尤能被其强大的磁场一击命中并被深深吸引。我也萌生了想给知娴写信的冲动。我是那个时时监督她学习,管理她生活的执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矛盾不断,相爱相杀。我反思在作为朋友方面,我共情的能力太小,在她那里,我只是一个母亲,尚做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角色,我希望我能学到《梁启超家书》精髓的万分之一,好好反思自己。孩子真正和我们朝夕相处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光景了,我希望我也可以在我们的相处和离别中学会写信,传递我那滚烫的爱女之心,虽然不能像梁启超先生那样照亮子女的道路,也希望能给她的人生路增添一份温暖和自信。

摘抄我喜欢的梁启超先生的家书的精彩部分如下:

1)人之生也,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梁启超致梁思成书(背景:林徽因父亲亡故,梁启超先生写信给梁思成,劝解林徽因鼓起勇气,发挥天才,完成学业,不要沉迷于伤痛。)

2)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励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要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欢喜极了。中国先辈们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遍发生许多刺激,去去波士顿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更不及万分一了。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这段读来太爱,摘抄了一大段,梁思成这样的大师,在青年时期也有迷茫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局方寸之内,经年累月学基础画工,出游波士顿一次,感知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不免对自己当时的境地感到怀疑。而梁启超先生这一段书信真是句句精妙,把自己高湛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切身的体会,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著有《中国建筑史》。而他的成长离不开这样一位视野宽广,格局宏达的父亲的密切影响。

转到目前的知娴的学习,我们经常形容十年寒窗,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强度也越来越大,在面对如今的社会环境,网络,游戏,闲书,对他们的诱惑越来越多。诱惑越大,对于学习的疲倦感也越来越强。但是我依然认为,十年寒窗,仍然是需要分秒必争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可以不用想我们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抉择,但是现在的'每一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不管是主科语数英,还是史地生,你学进去的每一点知识,都会积聚在你的精神内核中,你学的每一段历史,都是我们的前生,你了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地球,你学到的每一分生物知识,都是我们人类和生物界的循环和繁衍,这些点点滴滴,都会帮助你的精神内核在某一刻达到质变,你会变的更加睿智,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宽广。今天的每一分耕耘,都会使你将来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得体、美好的自己。

3)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学业上之熏染陶熔,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这些话许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

梁启超先生给子女的家书里,随处可见真知灼见,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们虽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遇见这样的长辈,但是读读他的信,他们的很多生活细节,包括上学,择业,交友等很多方面的思考跃然纸上。如果我们能读进去,有思考,益处会很多。这也是他们留给几十年后的我们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们的人生在历史长河中渺小如尘埃,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所历的每一段光景都是鲜活而厚重的,需要我们常做思考、调整,我们需要不断地跳脱开,审视自己的内心。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2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人烟连三月,家信抵万金。国难与斗争,厮杀之持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信?傅雷的家信被誉为煞费苦心的教子篇章,恰是这万金家信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持不懈之志,获得了那般-成绩。一样身为近代著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信又能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华夏近代具备深切浸染的一名人物。他在政事、学术、心思、培养等各个领域都有肯定的-成绩。勇于试验百日革新的探究革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培养上不但有西方的怒放民主还有华夏保守培养的精美。多是因他深入看法到少年强则国强进而对联女的培养倍加重视。

他的培养式样既不陈旧随从华夏封建保守,也不盲目寻求西方时髦,而是重视将二者完好联结。他全心指点后代,细心对他们施行培养,不过他没有对联女们有太多奢求,而是鼓舞他们依照本人的意思,挑选本人的方位。他对分别后代的培养启发方位分别,不恰是知道了华夏传统孔役夫因材施教的心思吗?这类培养的胜利事例不恰是告知了我们分别的人有分别的学习作风和步骤,惟有适合本人的学习步骤才是最佳的。他还表达学习应有议论精神。分别的学术与文化都有分别的自己上风与劣势,惟有勇于议论与评析过错之处,才能制造出更昌盛的文化。恰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美,才使得他的子息们将东西方独具特点的文化联结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求学习应有赶上心,充溢猎奇和求知欲,乐趣味主义和达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与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样充实,恐怕万世维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曾不在此。我每历多少时间,风趣转新方面,便感觉像换个鼎盛命,如朝旭牺牲,如新荷出水,我自愿这类生活是极心爱的,极有价格的。回顾他云云的治学式样,梁思礼也说:父亲宏大的人品、广大坦诚的度量、风趣主义和达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庄重的治学作风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息的精神源头。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当重视意思与坚定不移的精神。

恰是梁启超的专有培养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名誉。那么他能否只重视后代们的学习而不顾子息们的健壮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信中的苟且一封都可会心到他对联女们浓厚的关爱。

开始,他对的后代称谓方面。他称后代们为宝物,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以至还给孩子们起了花名。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物庄庄,大宝物等称谓。云云可设想出他是何如一名慈爱和气的老头,以至有些撤销他身为革新家的宏大形象,转瞬变身为老顽童。云云怒放的心思,在封建固执派权势重大的其时还恰是时尚啊。可能梁启超先生这怒放的心思深入的浸染了他与他后代采用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但鼓舞启发后代学业进展,还功夫叨念着后代的体魄健壮。动作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体魄健壮方面,他肯定会坚决果断的挑选后者,而梁启超即是这样一个关怀孩子的好父亲。

只惋惜了,在那个晦暗与涟漪的年头,战乱中交错了革新的人烟,他只得站起来以身作则引颈变法,云云困难。但恰是因困难,才使得那些家信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信给我们的无尽摸索与诱导,未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由呢?

 一年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3

看梁启超写给儿女的信,其语气真不像是那个写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强则中国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血气方刚的斗士,反倒像一个喜欢絮絮叨叨的老头儿,讲起话来丝毫没有架子。书信中的吐槽,视子女如老朋友。比起同样有名的《曾国藩家书》中常用的命令语气,梁启超对待子女真是像老朋友一样。而且书信中也不用文言文,很多白话,还有像“年把”这样的方言,想其语气、神气,让人不禁莞尔,实在可爱极了。

一纸信笺、数行墨字是怎么样把九个儿女都教得出类拔萃的呢?

书信中有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他对每个孩子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和他们谈心,和他们商量,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一字一句,字字珠玑,使得一封封家书价值万金。

1916年,梁启超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写道:“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度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脑而丧吾所守耶?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长育于寒士之家庭),梁公宁愿不做官,宁愿舍安乐而就忧患,教授孩子们以自立之道。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梁启超九个子女都有怎样的成就:

大女儿梁思顺,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她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二女儿梁思庄,她也是留学海归派,精晓许多国度的语言,开国后,任北京大学藏书楼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被选中国藏书楼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声誉理事。她为北京大学收藏的几十万册西文图书做编目,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一大功臣。

第三女梁思懿,毕业于燕京大学,专攻医学范畴方面的。参加革命后再度进修历史系课程,她思惟活泼,踊跃提高,曾任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构造\中华民族束缚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门生主干,是燕大门生首脑,为\燕京三杰\之一。

末了一个女儿梁思宁。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参加了新四军。开国早期,陈毅元帅曾对修建学家梁思成说:“昔时我手下有两个特别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能获得大元帅如此褒奖,梁思宁的才能也是杠杠的。

长子梁思成,一代闻名的修建巨匠,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建系,获硕士学位。梁启超要求他要多学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常识,不能仅限于专业所知。他兴致普遍,算得上是全能型的人才,美术、音乐、体育他都很专长。

对我们而言,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他是考古学的专家,平生为中国考古界做出了宏大的进献,从哈佛留学返来后就介入了中国各类严重考古运动,并做了一个“龙山文化”的总结论文,在考古界惹起一阵小影响。闻名考古学家夏鼐说:‘梁思永是我国第一个受过泰西的近代考古学正式练习的学者。’闻名考古学家安志敏也说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导开拓者之一。

第三子梁思忠,出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美国的黄埔军校),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也算是一代名将。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医治而逝世,年仅25岁。堪称是英年早逝啊!可悲!可叹!

第四子梁思达,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是一位经济学家,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开国后调到北京当统计科科长,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第五子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提及他的职业,人人肯定会觉得厉害。梁思礼是一代火箭专家!三十多年来,他亲身引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体系研制实验。他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计划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体系负责人之一,并在今后改良的型号中,引导研制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体系,使我国导弹控制体系的计划完整脱离了仿造苏联的“框框”。他是中国航天奇迹的第一代人,也是现代中国导弹控制体系的带头人,为我国的航天奇迹作出了紧张进献。1987年他被选为国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第八届天下政协委员。1994年被选为国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作为天下十名有突出进献的老传授之一,获“中国老传授科教兴国进献奖”。平生也是和他父亲一样,功劳明显!

梁思礼代表作品有《向太空长征》、《梁思礼文集》等。

一双大眼,鹅銮式的宽阔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曾经在南开中学听过梁启超演讲的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梁思礼被叫做“老白鼻”,这是梁启超对他的昵称。风趣的梁启超将英语Baby(宝贝)一词汉化,变成属于梁思礼特有的甜蜜昵称“老白鼻”。后来他成为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如果梁公在天有知,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家书中梁公有多处提到“老白鼻”,其对幼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梁思礼:饮冰室血统的“驯火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美国人嘲笑“中国只有子弹,没有枪”,认为中国没有运载工具,不承认中国是核大国。中央专委决定改进中近程导弹,进行“两弹结合”的热实验,梁思礼负责控制系统设计。

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型号副总设计师,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任航天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人”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梁启超的遗传,一个留在了孩子的脸上,一个种在了孩子的心里。当人问及父亲梁启超对他的影响时,梁思礼说父亲和他的兄长们直接交流比较对,而他从父亲那里更多学到的是“爱国”!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这指引了梁家子女们的成才路。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启超的人生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他的光亮照亮了很多人的道路,它燃烧得光明灿烂,然后他把火炬交给了他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们个个争气,他们不靠父辈的名望,本身埋头苦干,石破天惊,打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天地。

小结:

梁任公是近代人物中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已经断断续续读过他好几本书了。读他的书,感觉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精神。他的感染力很强。

《梁启超家书》这本书,让我觉得,培养子女的方式是大有门道的。对比《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等几大家书,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主角背后的家风也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全搬照套拿来用,但很多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抽取出来,然后总结成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吸收教训,提取菁华,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育人方法,或许我们也能成功了。

曾国藩说,“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弹、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

这一代人厉害,但是下一代人就不一定厉害了,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教育得当,兴许能够避免“富不过三代”那样不好的后果。像康有为作为梁启超的老师,他学问与成就同样厉害,但是他的教育就很失败,他的儿女们活得很狼狈。对比梁启超的教育,作为老师的他应该感到惭愧。

像张汤后人(其子孙成就“三朝重臣,九世封候”,张家富贵数百年,绵延有汉一朝),曾国藩后人(据资料显示,自曾国藩始,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的子孙中有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位),梁启超后人(九子九成才,一门三院士)那样的成就,才是我们应当提倡和追求的。

家兴与不兴,家风很重要,教育很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艰难,面对艰难险阻,我们应该迎难而上!积极向上之人,总是给人以动力!想想百年容易过,此生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上海虹桥

20xx.06.30午后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4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领导过强学会,担任《时务报》主编,推广“诗界革命”,发动“史学革命”,为维新变法到处宣传奔走,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无论公车上书,还是维新变法,无论前期力主君主立宪,还是后期支持民主宪政,他的目的始终是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民族的复兴强盛,他的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七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在学成后都毅然归国。在胸怀天下的同时,梁启超十分关注家庭教育,关心年青一代,他所写的《少年中国说》现在读来仍让人热血澎湃,激情满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长大成人的9个孩子,个个成才,殊为难得。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写了《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并培养了很多研究古建筑的人才;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三子梁思忠早逝;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专家,她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参与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三女梁思懿主要从事社会活动,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会议;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参加了1966年在我国国土上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思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能人人成才,与他平时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这一点在《梁启超家书》中体现尤为突出。在《梁启超家书》一书中,共收录了从1912年至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儿女们的110封书信,涵盖了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细细品来,收获颇多。

虽然梁启超出生于封建社会,但他思想开化,做派开明,并无一般封建老夫子的迂腐。在他所写家书中,经常称呼儿女“宝贝”“baby”,落款“爹爹”。他给孩子们讲笑话,讲日常琐事,还时常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将儿女平等看待,家庭的大事小情都会和儿女商量,特别将大女儿思顺看做自己的左膀右臂,毫无封建家长制的做派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这种充满平等、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即使现在也殊为难得,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梁启超的孩子们何其幸也!

梁启超认为身体健康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达到“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的效果。在给思顺的信中,他说,“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他希望孩子们积极进取,总要时时保持元气淋漓的气象,自己就用行动给孩子们做了表率。在手术失败的情况下,梁启超仍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著书立说,发表演讲,诲人不倦。《饮冰室合集》凡148卷,1000余万字,可见梁启超是怎样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生命最后两年,仍坚持每天写2000余字,在去世前4个月开始着手撰写《辛稼轩年谱》。

梁启超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经常询问他们学费、经济等情况。在信中随处可见“庄庄学费每年700美金便够了吗”“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庄庄该用的钱就用,不必太过节省”等。梁启超早年接触西方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流亡日本,深知开眼看世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他将孩子们送去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并尽全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这也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经常给予指点。在《梁启超家书》的第一封信中,他就告诉思顺“唯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他要求思成熟读《四书》,并且“明年待我时,必须能背诵”,“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同时,他对孩子们的学习很宽容,他对思庄说,“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了你”“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只问知识的积累,不问成绩的好坏,只要学习上有些许进步便大加鼓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孩子们的幸福感应该爆棚吧。这正是梁启超的高明之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反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潜能,都成为了自己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美谈。

梁启超很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梁启超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史学研究,但却不要求“子承父业”,认为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学科就好。这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九个子女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有学建筑的,有学考古的,有研究诗词的,甚至有从事最尖端的导弹研究的,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气象。但只有一点,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官,希望他们做学问,“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一封封书信,饱含着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和希冀,这也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本书结合了“世界三大兵书” 本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先生的家书打破了中国家书的传统,在“规劝”、“励志”之外,树立了“谈心”、“抒怀”和“思念”的新典型。这些书信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有的只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父亲在 和孩子们作亲切的交谈,谈对国家大事和人生的看法,对未来人生的规划。通过这些家书,读者可以走近梁启超,走近他的家庭,去了解梁启超家庭教育成功的真谛。本书传达出的很多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对今天的父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在教科书中我们只能看到梁启超扮演的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其实这大大掩没了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的光辉形象。在课外我了解到他的儿女们非凡的成就。通过他与儿女们零星的对话片段,我也深深的被一位优秀的父亲人格?力所吸引。所以我一定要买一本《梁启超家书》来仔细地看。于是在当当网上找到了几个版本。对比之下,这个内容比较全面也比较系统,就定下了。这个版本还不错,是硬壳的封面。虽然排版上空白出较多,但是由于他不是纯白话文所以这样的安排看起来不至于让人有畏难情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6

一本看的很慢的书,舍不得看完。书中主要记录了梁启超先生在1912-1928年期间给孩子们的书信,文体也从半文言文到白话文,时代的变迁可见一二,也可从本书窥探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大憾事:梁老一生偏爱女儿们,尤其最爱大女儿思顺,事无巨细都会倾诉给她,在1928年10月的信件中提到,明年阴历的八月,北戴河就热闹了。可惜没等到见到思顺归国那天,梁老就于1929年1月离开世界了,想来唏嘘。

一大幸事:为政治,做学问,搞投资,理家常。可谓样样精通,各方面皆能给儿女们以无微不至的指导。跟大女儿聊的最多的是家常与投资,生活味很重;跟思成思永思忠聊的最多是学业事业,以及做人做事;永远鼓励庄庄每一次的学习进步;可爱地称呼女儿思懿为司马懿;最开心的是和老北鼻(梁老最小的儿子)和小北鼻(思顺的儿子)玩耍;对待儿媳林徽因如自己亲生女儿,资助思成夫妇游学欧洲。正是因为这样融洽平等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儿女们未来的成就,实乃幸事。

一大喜事:无论晚年病情如何反复,梁老始终是幸福的。有二夫人王桂荃贴心的照顾,有老北鼻带来童心,有心灵寄托思顺,家庭和谐有爱,儿女们都有追求,事业上,写书论道,讲学育人,造福后人,并亲自撮合及见证了思成和徽因的婚礼。于公于私,都是人生大赢家了。

一大爱好:梁老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爱打麻将。曾经与友人打了三天三夜的麻将,第二天倒头睡一整天。就算生病,也会抽空打几圈麻将。梁老对麻将,可谓真爱。

附:信中提到了很多当时重要的事件,如林长民(林徽因之父)被害,可见当时黑暗的政治格局;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梁老直呼志摩是陷自己于灭顶;王国维跳水求死,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最后,本书堪称是一本实在的育儿宝典,它不会教你如何送孩子出国留学,如何为孩子合理搭配膳食。但它隐隐道出,如何在精神上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所追求并幸福的人,这才是一辈子的财富。

当今很多家长苦于不知怎么教导孩子,那一定是他们还没看到这些信。

反正,我如果以后养小孩,一定再来拜读!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7

感恩父母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8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

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2020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2020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和胡适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思想却惊人一致,我们不能不想这是为什么。

再看通过革命改造中国的历程及现状,革命中无论有一定头脑的学生还是工人农民,被军阀,被帝国主义利用的还少吗?这中间的大部分原因是民智未开。再有通过革命,大部分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又是什么,死得又有多大价值?用我们经济学的观点看,能用一条生命换来这个东西,尽量不用五条生命。真的通过革命胜利了以百倍的代价,我们的工人农民又留下多少知识分子来治理这个国家?总不能举着枪杆共商民生,指挥建铁路,搞文明吧!?事实上中国真的这样做了,让不懂经济的人去计划物品流通,让中国母亲狠命生孩子,让不懂文学的人写小说,建国后,左倾了右倾,三年自然灾害中又饿死那些还没醒悟过来的国民,然后是不懂文化的搞文化大革命,揪有文化的,结果又被利用,唉!

唉!正如王小波说的,知识分子最怕的不理智的年代,因为知识分子就是靠一张嘴讲理,现在没理可讲,知识分子也就自然不被关注了,现在又有哪家单位尊重你的文化气质?不说这个,大学都不在是求知识的第一选择了,这是个可怕的现象,说明知识分子本身已经不尊重自己了。

梁启超传读后感(二)

用了三周,大致第一遍读完了《梁启超传》,期间屡次感叹,凡有趣的书最少要读两遍。精力不济,以后再来翻读。

印象最深的,就是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连他本人也常常以此自述。《梁启超传》大段引用了《饮冰室文集》里的内容。我总有读原着的冲动,看了《饮冰室文集》的卷册数目,还是算了,决定改道认真读完《梁启超传》。梁启超的文字2020,确实很有感染力。既朴实,又活泼。而且可以体会到他积极思考、乐于分享的特点。读到康有为时,看到他的刚愎,便有很直接、快捷的比较,深刻体会什么样的语调让人喜爱。

梁启超涉猎很广,治学,政治,历史,宗教,法律,文学,甚至教育,科学等等。如果按照他的理念办学,那一定是一个视野丰富、高质量、开明的通识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很有成就,各个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之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梁启超还在各种旅途之中,不断思考,结合亲眼所见的现状,得出结论,改进自己的理念。他对于当时很多社会现象,有深刻而且深远的见地。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写。是当时重要的精神和政治领袖。与此同时,我也看到那个年代大量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同样的讨论中。清末至民国初年,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各路思想着实丰富,令人神往。

不记得是哪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提过,经济学家(甚至科学家)有两类,一类是解释问题的学者:观察到某个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试图给予答案,或解释。还有一类,是建设型的学者。他们获取大量已经有的结论、知识,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解决方案,更有力者,甚至会给予执行(比如美国总统的经济学家团队)。我所了解的基础研究学科,(.org)大体也是这样的归类。梁启超,我认为,属于出色的第一类,善于解释、归纳,而不善应用。身处乱世,梁启超没有太多书生不切实际的架子,迫切的想要改善中国的状况,甚至因此曾经被人利用,加之也有自己的私心,他的一生可圈可点,可批可驳。

小学、初中、高中,前后学了三遍中国近代史。我认为我在这套教育体制下,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让我觉得很幸运!我的记忆力,选择性很强,但凡是我不懂的,一概记不住。记得高一快结束的时候,马上要会考,考前一个月里三次模拟都没过的,好像全班也没几个人。而我居然没什么反应,照常睡觉,还因此被历史老师当堂挖苦。后来为了会考,使劲背了两个礼拜,终于混过。但是,当时背是背下来了,孙中山他们辛亥革命完,为什么大总统自己不当,给了袁世凯,我一直没懂。而且,因为我近代史没学懂(具体为什么没懂,可以参考张千帆的讲座就是古代史,我也是在美国学中国历史的时候,才学明白),虽说喜欢看历史剧,却从来不看近代史题材的历史剧。最近看了《梁启超传》,对近代史有了兴趣,准备去看一看看看他们是怎么瞎编乱造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就算军阀横行,土匪猖獗,外强割据,生灵涂炭。越是这样,就越凸显时代的英雄。

梁启超所相信的,要靠制度,要依赖制宪,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2020,里面的深意,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

梁启超传读后感(三)

最近偶然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围绕第三届读书节展开一些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籍,不过无奈的是,其中大部分书籍,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且收藏的有限几本,早已被借出,最后侥幸的发现,解玺璋编写的《梁启超传》,图书馆中尚存有样品书,有光梁启超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维新变法中,提到一点而已。于是便怀着对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的行踪的好奇,便借阅这本《梁启超传》了,谁知一睹之后,便爱不释手,只欲读完方休。

解玺璋的这本《梁启超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同历来诸多传记有着极大的不同,正如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述的那般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略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既是一本梁启超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梁启超传记,也是一群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综合传记。读罢,方知梁启超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曾因为维新运动的失败而终止,反而其影响贯穿整个近代中国史。这是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不曾也无法看到的。感谢解玺璋这本《梁启超传》,带领我们走进梁启超,并对梁启超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就个人观点而言,解玺璋尽管在极力客观的向读者们介绍梁启超,但是其中任然有不少为梁启超辩解的文字2020,大概是因为解玺璋对梁启超始终怀着敬佩的情愫所导致的吧。

我用了四天时间,终于将《梁启超传》上下卷给读完,纵观梁启超生平,个人认为,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呼吁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然而其本身却依然免不了保守,忠于清皇,忠于先生(康有为),以至于在政治立场上,几番变动,尽管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思索与分析,但是终将因为自身的对人的了解对人性的分析不够,导致几乎一生政治生活黯淡与失败,梁启超对于学术而言,或许是成功的,但是作于政治几乎是惨败的,而且败得彻底,但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国家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却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是近代国民思想解放启蒙的先驱。只是思想的保守性,使得他的对于政治立场,具有极强的的妥协性,总是期望于当权者,能够舍弃自身的利益,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岂不可笑。

知道梁启超的家事之后,尤其是梁启超的幼年时期的而生存环境,难免又发出这样的感慨梁启超是时代塑造的,是历史的而选择。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梁启超的,伟人的成长之路不可复制,梁启超之所以成为梁启超,这与他的才识,努力固然是分不开的,但是其幼年的而生存环境对其的成长却也功不可没。可以说梁启超的成长是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纵然我们达不到梁启超的那种高度,也不全是自身的原因,与生活环境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政治,经济,文明,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是非常深入的。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在家庭子女的教育上,成就也是鲜明的,不禁想到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看起来很有偏见,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想到目前社会上,经常发生的家庭伦理道德纠纷,正如《春秋》中所说的,子不子父不父,真是时代的悲哀。让我们不禁思索起来以后如何教育后代的问题,怎么才可以避免这些丑陋的悲剧的产生。

一生着作等身,一部序言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停笔竟成一本书,估计也只有梁任公这样的学术大师,才能做得到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梁启超直到病危最后时刻还在带病继续《辛稼轩年谱》,其治学精神可歌可谈,让我辈望尘莫及。梁任公弟子诸多,几乎每一个都是名满天下,不可能不受梁启超的极大影响。

正如胡适之所言: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

梁任公弟子诸多,朋友也很多,在当时一度成为国内一尊舆论的领袖。固然与其渊博的知识,名满中外的名气分不开,但其中也少不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其为人是相当成功的,只可惜其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会识人,以至于屡屡受挫不被理解。

当然正如其信仰的那般,宇宙是有缺陷的,梁启超自身又有着学多不可诟病弊端,做事过滤过多,闯劲不足,思想还有着一定的保守性,可是是他成名太早,后期缺乏师长引领的缘故吧。

以至于,师长、弟子、朋友只见都有诸多矛盾,甚至视其为仇人,岂不悲哉!以至于死后还受多方排挤,英名难以流传,如同日月蒙尘,真是悲哀!

梁启超一生为解放国民思潮,做了极大的贡献,但终归不是一位称职的政治家。缺乏政治家的手腕与谋略,因而其政治生涯,屡屡受挫。不过梁启超极大的爱国情怀、爱国情结,是不可置否的!

正如他个人所言: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没有什么个人打算!

总之,梁启超一生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对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伟人,其高贵的人格、严谨治学精神,博大的爱国情怀等,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名著读后感:革命烽火之万金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革命烽火之万金_读梁启超家书有感1200字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一)

《梁启超传》是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的绝笔之作,虽只有短短五万言,却继承了梁文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因此有字2020字2020读来皆是血的感觉。作者运用史家之笔法,将乃师的生平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之中来写,深刻展现了梁启超的觉醒与奋斗、抗争与失败,于情于理,入木三分。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时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哀莫大于心死!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全书在此慷慨悲歌之中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断人肝肠。

我比梁启超晚生百余年,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然而,穿越百年的风尘,读其传其文,思其人其事,反躬自问,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我从十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今又被保研到了新闻传播学院,恐怕此生是要做个报人了。可看看我平时写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不过是些小悲小喜、小情小调,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我爷爷曾对我作一评语高楼上的小姐,如今想来,可谓一针见血。再看看网络上都流行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依然是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有时甚至还等而下之,庸俗性新闻、娱乐性新闻泛滥成灾。那么,这个社会真的太平无事到了唯有歌靡靡之音的地步了么?非也,看看邓玉娇刺官案,看看河南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就知道了。这个社会,比起梁氏当年所处的,自然要文明、要繁盛得多,可依然存在着不公与不善。为纠正这些不公,惩治这些不善而发出不平之鸣的人,依然有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在风险面前,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因此这些人的数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并不多。但是社会的文明进步少不了这些人的大声疾呼,他们被冠以一个崇高的名字2020,叫社会的良心。我为我柔弱的文字2020而感到自责,我为我狭窄的视野而感到惭愧,我想要加入他们,可路还很长。

梁启超赴汤蹈火以救国难、殚精竭虑以启民智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落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启超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提倡诗界、小说界革命的新文化传播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虽曾和孙中山联系商议合作,但终于为其师康有为所掣,做了保皇党。辛亥革命之后,他谋位于军阀,站在反动派的方面,反对革命,晚年犹反对共产党。对于他在政治上的反动观点、反动行为,毫无疑问,是应该批判的。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二)

这本书基于梁启超生平的书信史料,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较为客观地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对于青年读书人而言,我们尤其需要注意梁启超在纷杂的世事中,如何培养和保持烂漫向荣、元气淋漓的气象,树立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我们也应该留意作为教育家的梁启超,用什么样的妙言要道培育出满门俊秀的教育硕果;我们还可以学习如何将阅读、写作、经纬世事合而为一,让笔力成为有益社会的感召力。

我们还可以随着梁启超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典古旧,思索如何在未来的世界谋求东方精神与西方知识、中国国民性格与西方政治模式的融合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3篇


导语: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1】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2】

最近读了《梁启超家书》感受颇深: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在辈出的英雄中,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独特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学和繁杂的重大社会活动外,其对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动情、细致、关怀、指导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众多家长所不及,虽历尽百年对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值得家长和年轻人认真学习和反思。

为教育即将步入大学学习的孩子,我将该书摘抄部分交由孩子录入电脑,以便记录,深层含义为使其在逐字录入的过程中起到学习教育之效果。也感谢孩子所做的工作,但愿能使其有所获,对今后的求学之路有益处。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范文【3】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导语: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作文【1】

梁启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情不是贫穷,不是失意,不是老死。他认为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于父母,日益长大成人,便于内心最深处,思成家立业,感恩图报。于是,便有了对父母的责任。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何况生之为人?然人各有志,四海为家,虽有感恩之心,无奈千里之外,终不能膝前尽孝。日夜萦绕,思念故乡,牵挂父母。待鸿图大展之时,父母亦时日无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尽儿女之责,遗憾终生。

建立家庭,结为夫妻,生育后代,抚养子女。身为丈夫,照顾妻子,身为妻子,体贴丈夫,身为父母,抚育儿女。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和谐,伤及夫妻感情,影响子女成长。未能对家庭尽责,愧为丈夫,愧为妻子,愧为父母。

踏入校门,老师教导,同学互助,增长学识,锻炼品行,对父母付出尽责,对师生帮教尽责。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浪费父母金钱,愧对师长教导。学无所成,艰难度日。未能尽学生之责,无颜见父母师长。

走进単位,工作着落,同事关照,上司带领,当应尽责协作,努力创新。慵慵懒懒,碌碌无为,不敢担当,推诿拖拉,一无所成,领导查问,惶恐不安。凡事不适时而为,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日里夜里,于良心上受自我谴责,寝食不安。未尽员工之责,愧领企业薪金,枉费领导栽培。

未能尽儿女之责,未能尽丈夫妻子之责,未能尽父母之责,未能尽学生之责,未能尽员工之责,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食不能安,苦不堪言!

由此可见,未尽到责任,背负责任之苦。若尽到责任,一身轻松,何苦之有?

要苦中得乐,须时时尽责,处处尽责。尽责之前,必要负责。重担在肩,谨小慎微,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不懈奋斗,负责之苦可想而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忠义不能两全,负大责者承受大苦尽大责,得大快乐,故负大责尽大责之圣贤豪杰少有。负小责者承受小苦尽小责,得小快乐,故负小责尽小责之平凡人多见。

因此,负责最苦。但,苦尽甘来,无论尽大责或尽小责后,或大或小的快乐,亦为最乐。也因此,尽责最乐。

为求心安理得,不枉生而为人,仍要负责,更要尽责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作文【2】

为什么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于父母,日益长大成人,便于内心最深处,思成家立业,感恩图报。于是,便有了对父母的责任。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何况生之为人?然人各有志,四海为家,虽有感恩之心,无奈千里之外,终不能膝前尽孝。日夜萦绕,思念故乡,牵挂父母。待鸿图大展之时,父母亦时日无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尽儿女之责,遗憾终生。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作文【3】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汇总


书籍是我们深入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常说读作者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和体验。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去回忆、归纳、梳理。你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吗?编辑现在向你推荐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篇1

今天,妈妈给我介绍了一篇梁启超的文章《最苦和最乐》,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最苦和最乐》,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乐。

在文章中梁启超说,最苦就是欠了别人的东西没有还,这里欠了别人的东西不是指借了别人的具体某种东西,而是指别人帮助了你,你却没有表示感谢,没有给予报答,或者说人家让你去完成某项任务你却没有完成等等。

而最乐呢,当然就是你还了欠的别人的东西,心里的包袱就放下了。这里的还了别人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指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具体东西还了回去,而是指你完成了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之类的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说,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帮助,我却没有感谢人家;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件事情,我却没有完成;答应朋友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忘记了想一想,类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里真是无处不在。

这篇文章告诉我,要经常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欠了别人的东西不还的情况,不要让自己背上最苦的包袱。只有学会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学会遵守诺言,才能做到最乐。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篇2

一些老同学,不常见面。见面了总在我耳边唠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只是继续劝说:学会放下,人才不会累。我故作不解。从这句话里我听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学会放下的人才会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会很累。这个道理里又包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会觉得累呢?原来是我还没有学会放下。

同学在一起,总免不了谈论谈论,那时谁和谁同桌,谁和谁又闹过矛盾打过架,谁表面怎样内心又是如何,谁曾经如何谁现在怎样,等等。从小学到初中,从琐事到情感,夹杂着太多的记。总归聊来聊去不是我和我们就是他和他们。

所以,放下什么才是真问题。比如说放下悲伤,也放下回忆吗?放下陋习,也放下责任吗?学会放下,总不能什么事情都洒脱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问过自己,说了放下却不一定放得了吗?说了记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脑海长久停留?选择放下过去是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但是人绝没有过这样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许,你会记得。

记得是你的责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抵触命运,反抗命运,可有谁是能力无限的人吗?尼采那句爱命运是对人生态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记就记。那何不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过去的事情?把无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当做人生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完后之后你会更加心安理得,不为记所苦恼。正如梁启超所说:到责任完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

放下是有种类的。首先应该知道人的脑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装不进去。负面之事想的多,责任也定会逃之夭夭。

这就需要有放有记,可问题是什么是该放下的,什么又是该记住的?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体现的是一种进取精神。乐以忘忧,展现的是一种乐天作派。不知老之将至,透现的是一种忘老思想。忘食而进取是幸福的,因为只有进取,才能创造,从而收获。收获是令人无比幸福的。它能促进理想成为现实,从而让生活更美好。忘忧而乐天是奇妙的,因为只有乐观才知变化之妙,人的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化,悲伤和快乐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记乐而放忧呢?降临世间是己哭,离开世界是别人哭。既然两头是哭,中间就应该笑。放的不留遗憾,记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记放下欲望和怨恨,记得责任和使命。

读《梁启超的故事》有感300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句多么精炼、著名,富有深奥道理的话呀!“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指:不要以为这件好事小就不去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则是指不要以为这件坏事小而去做。虽然这只是区区几个字的格言,它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它带领我们走向社会,与社会的人去交往。这不,我这儿就有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么一个故事。

那时候,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叫梁启超,他从小读《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并且还会对对子,因此大家很喜欢他。梁启超的妈妈对梁启超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梁启超因为一点小事当妈妈的面撒了谎,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梁启超,但梁启超却认为妈妈是小题大做。妈妈便告诉他:“你今天犯个小错,明天将会铸成大错呀!”梁启超听了,受益非浅,从此再也不撒谎了。

是啊,如果当初梁启超不听从妈妈的教诲,一错再错,如今哪能成为一位众所周知的名人?虽然,这个故事并非涉及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是却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含义一样的重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和这区区几个字的格言相伴一生吧!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梁启超先生在讲解搜集史料的方法时,注重提出了“归纳法”,即“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他以在庭院中种植花草一事为例,“如治庭园者孤植花草一本,无足观也,若集千万本,莳以成畦,则绚烂炫目矣”。正是如此道理,我们在搜集史料时,一条两条或许不起眼,看不出来什么,但若是认真耐烦的搜集有关此事此物的史料百千余条,那么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梁启超先生在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状况时,便使用这种归纳法进行整理。他从《左传》、《国语》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国汇而录之,得六十多条史料,又从《逸周书》搜集,得到三十多条,又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搜集而得七十多条,还从其他散见各书者得到三四十条,将这些史料统一归纳对比整理,得到夏商周古国名可考见者犹有三百国,大河以南、江淮以北占三分之二,最稠密处如山东、河南、湖北这一结论。

从梁启超先生的实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归纳法对于研究某一专门知识确实有极大地帮助。要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将脑筋操练纯熟”,即有敏锐的感觉,特别的观察,二是要耐烦,即“从事于彻底精密的研究”,“非求得其真相不止”。

另外,这种归纳法还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极性质的史料”。一个朝代明确的有某种现象,即是积极的史料;而一个时代没有某种现象,则是消极的史料。梁启超先生在阅读《战国策》、《孟子》时,多次见到“黄金若干”这样的文字,通过这,我们便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金属已经作为货币流通。但他又发现子书中关于财货的字都是贝字旁而不是金字旁,《诗经》中也是这样,殷墟中所发现的古物中亦有贝币而无金币,再研究《左传》、《国语》、《论语》时,同样没有使用金属的痕迹,通过这样的归类对比整理,梁启超先生得出“春秋以前金属货币未通用”的结论。

并且这种归类法还能得到一些“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实上殆不复能得者”,当今所遗留下来的史料,虽没有全绝,但也有多少之分,搜集起来也有难易之分。梁启超先生指出:“此类史料若仅列举其一条两条,则可谓绝无意义,绝无价值,其价值之发生,全赖博搜而比之观耳。”梁启超先生研究某时代中国人口有多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研究一切史迹的重要基础,但是各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等书虽有记载,但所记断断续续,不甚可信。此问题很重要却又难得答案,使用归纳法就有一条较好走的路子。梁启超先生将各史《本纪》及《食货志》所记数字作为假定,又查阅各《地理志》中所分记各地方户口之数,还有方志专书之中所记,又将各正史、各杂史、笔记中无论文牍及谈话,只要有涉及人口数目的,都一一抄录下来,据此为基本,以与他时代,他地方求相当的比例。

此种归纳法,有可能获得旧史中全然失载或缺略之事实,也有可能对于被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的给予补或正。这种搜集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历史有非常大的帮助,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使用并熟练掌握。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的读后感2000字


认识梁启超,还是从高中的历史肯本上得知。维新变法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大学的中外新闻史上才发现梁启超还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而这本《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更是让我对梁启超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清末民初,中国思想已经在慢慢地产生变化,无论是本身的儒家思想还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渗入。

全书开始就在阐述中国儒家思想的理论传承。不静下心来阅读,很难理清其中的思路和内容。在这段思想背景下,我仅仅理清了晚清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变化和反汉学运动的出现。这段思想背景就不在这里阐述了。我仅谈谈这部分中出现的一些争论。

其一,学术研究与道德信仰之间的平衡。为了实现道德信仰,人们有必要知道创立者的教义。对于弄清圣人所说的一些话的含义,我们也是有必要去研究弄透彻的。因此,渐渐的,一部分人就热衷于学术研究,反而看不到教派(儒家)本身所追求的目标。

其二,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之间的分歧。两个学派之间的焦点在于学问对信仰的作用问题。在程朱学派来看,学问是实现儒家人生理想所必需的。他们认为更多的认识了外部事物才更有可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修身的启蒙思想的要求。而陆王学派倡导道德的首要性和人精神的自我满足。学问和修身的关系反而次要一些。

其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争论。这两派争论的大部分是考证和语言学方面。古文经任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继承文化传统并整理成册传于后世,而今文经却任务孔子是伟大的先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它的社会道德的实用主义。

第二章写的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的思想地位。康有为的思想在不断的变化进而成熟。最初跟老师学程朱学派,后来转到陆王学派。之后又接触佛学,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与佛学思想相互融合。在《新学伪经考》著作中还怀疑古文经对儒家经典解释的可靠性。而康有为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为了维新变法造势,在《孔子改制考》中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思想是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倾向制度改良,而不倾向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从第三章开始就是讲梁启超的思想及其变化。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的教学大纲、政治思想的改变、对自由和民主的认识。

首先,梁启超的教学大纲提出了立志养心治身。

相信《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二读梁启超家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