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安徒生海蟒读后感 > 地图 > 安徒生海蟒读后感

安徒生海蟒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安海追想曲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安海追想曲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安海追想曲读后感

文/曾明路

安海是晋江属下的一个镇。虽然要在很细的福建地图上才能看到安海这个地方,但是这无法掩盖安海的人文蕴藏。 安海北接泉州,南达厦门。唐朝时安海港一度曾是泉州主港。水心亭标示着通往水头镇的着名五里西桥的开端,白塔底下人穿笠动,一片忙碌,一派繁华。 这片水土,还和大思想家李卓吾、大理学家朱熹以及郑芝龙、郑成功等历史风云人物关系密切。

我是安海人,一部《安海追想曲》读下来,真就如作者在引子里介绍的那样:“既陌生又倍感熟悉”!陌生是因为它写的是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事情,对我这个六零后来说,当然会有陌生感。倍感亲切,是因为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安海风土人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继续繁衍,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前夕。我离开安海很久了,安海话说得相当不流利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许多“古早”时候的东西受到新资讯的挤压,都悄然淡出我的记忆。这时候,突然读到一本充满安海传统味道的长篇小说,那些隐隐约约的记忆一下子全都清晰了起来。书中的描绘和我的记忆起了碰撞和共鸣。这便是倍感亲切了。

《安海追想曲》是一部地方历史风情小说。一方面,它记录了极为丰富的安海传统的人文遗产,从建筑特点、街景巷弄到四方村落,从饮食到集市,从生死嫁娶各式民间民俗到纲常伦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从历史沿革到各种机构设施,包括行政公堂,甚至包括育婴堂,历史上的民间组织,宗教信仰,乃至基督教的传播,等等等等,都在这部作品里有详略不一的介绍。另一方面,《安海追想曲》又是一部出色的小说。小说里人物众多,各具特质,生动鲜明。王家四兄弟的不同性情个个跃然纸上,比如老二王永春“大哥之下诸弟之上”的言行,四弟王永篆的书生气。大贪官洪时修的贪婪圆滑,施秀才的虚荣心和自我为义,各自代表着特定社会阶层上的人物的心态特质。这部小说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小说情节既环环相扣,各情节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该小说里的主要故事有:绣娘迎新媳,火炎命丧乌烟馆,万捷批馆被封,世福安凤兄妹孽缘,曾水利利陷鲤鱼山,曾家嫁女、王永篆的科举路、王永德逼入三点会等等一些相对独立,又和前面的情节有紧密联系的故事。作为小说主线的王家四兄弟的故事发展紧凑,既有出人意表处,又有切实的因果关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安海追想曲》在写实地描绘安海的风土人文的同时,也似乎在不经意中和盘托出了作为中国人的特色一支的安海人,他们的心理、个性(如琐碎、好奇、虚荣等等)、观念和人际关系(家族、家庭、镇民之间等等),他们在那个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愚昧性(比如在婚丧、风水等事情上的迷信偏执)。秀娘和父亲王万斗及大哥王永德的恩怨,刻画得有生有色,入木三分。曾家二小姐的惨淡下场,则深刻反映了从古代承袭下来的拿婚姻当个人和家族腾达工具的观念和做法的残忍性。不仅如此,小说也写出了当时泉州一带的社会政治内幕:没有严格的法制,没有民主和公民意识,有的是人治和所谓的父母官意识,充斥着人治所必然带来的贪污、贿赂和腐化。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安海,俨然是当时整个中国人人性和中国社会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和官场的一个小小缩影。

该小说作者(笔名为明亮)对地方文史有着特别的兴趣、爱好和留心,是一位专注研究安海乡土文史的后起之秀。这部作品凸显了作者对家乡文史、风土人情的钻研精工。从这个方面说,作者是用了做学问的精神在写这部小说。正如作者自述:“这是一部详述闽南小镇——安海的历史长篇小说,故事背景自1900年至1949年,当中的地方人文与历史背景都经过作者严加考证,整部小说囊括了安海地区清末至民国的整个历史。”在文字创作急功近利、缺乏淡定精神的当今,这样的创作精神和成果是难能可贵的。从地方人文的角度说,《安海追想曲》填补了华文小说创作的一项空白,是对地方文化的一个不凡的精彩贡献。从文学创作上讲,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铺垫展开,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关系、社会和人性的挖掘等等方面,都显示出厚重的实力。作者出生于70年代后期,创作出这样有分量的作品,实在可喜可嘉。我们期待着这部作品的发展传扬,也期待着作者更多精彩作品的问世!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曲润海戏曲剧目新作《富贵图》读后感3000字


曲润海戏曲剧目新作《富贵图》读后感3000字:

原创:赵尚文;曲润海以《富贵图》改本新稿赠我,不久又看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的演出,使我由对传统戏曲剧目的改编,联想到祖国剧业的兴衰,不胜感慨。

我总感到现今剧作者有个通病,大都热心于创作,不屑于改编,尤其忽略对传统戏曲剧目的改编工程(我所以称之为“工程”,因为并非少数人在短期内所能为),实为剧界之不幸!王实甫改编了“董西厢”,使之跻身于“第六才子”宝座。切勿轻视改编,改编也是创作,改编尤显才气,改编更需功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可供编戏的故事就那么多,一代一代的风格形式不同的戏,大多是一代一代剧作家改编的成果。元曲作家群根据先朝笔记、小说、变文等故事,改编出代表一个朝代文艺主流的元曲;传奇又大多是根据元曲扩写改编的大型戏剧,几乎风靡了明、清两季,在明清文学艺术史上占据绝对重要位置;清末民初绵延百余载、将传奇剧本通俗化了的、五彩缤纷的各类地方戏,又何尝不是改编?

但这类为数繁多、影响很深的地方戏曲剧目,至今大多尚未改观。戏曲艺术如何迎接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时代,赶上新时代,这正是戏剧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其中一个尖锐问题,就是如何争取一代新的青年观众。这些新观众对戏曲艺术十分生疏,对传统戏的内容很不熟悉,对戏曲的表现方法很不理解。戏曲要为当代人服务,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衍,就必须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当是对旧剧本的改革,也就是我所强调指出的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工程”。所以说,有志于振兴戏曲事业者,请一定重视改编,否则旧本不宜,新本奇缺,振兴戏曲,无异空谈。

历史经验证明,好的改编本,由于较好地保留了传统表演精粹,比创作本(指新编历史故事剧)更富生命力。查建国四十年来山西剧坛名篇,改编本《下河东》《打金枝》《港口驿》《王宝钏》《麟骨床》《薛刚反唐》《苏三起解》等等,盛演不衰;而创作的历史故事剧,可以保留上演者缺伸指难数。我趁评剧之机,借题发挥,实在是想借润海之剧本,宣传个人的观点,是题外言,但确非题外言!我想,素有“梆子厅长”之誉的曲润海,一定很清楚这个关键环节,他在繁杂公务之余,奋起写惯文学评论和诗词的大笔,尽心尽力,认认真真对几本传统名剧进行改编,几易其稿,苦心经营,虽褒贬不一,这种精神,诚为可贵。好就好在他给我们的剧作者带了个好头,他以实际行动提请剧作者对戏曲传统剧目的改编工程的重视,去努力丰富上演剧目,去努力保留传统戏曲精华,去为戏曲振兴办几件实事。

《富贵图》这出戏的确值得一改。这出戏是我国北方梆子戏中最古老的蒲州梆子的名剧。早在清嘉庆年间时,这出戏就曾被平阳(今临汾)巨贾亢家商号的戏班予升班带到南方演出,留下了“板凳条条坐绿鬟,奶奶庙看予升班。今朝更比昨朝好,‘烤火’连场演‘下山’”的赞诗(《贵阳竹枝词》)。

那个时代的《富贵图》基本保持着明清传奇旧制,情节曲折离奇,场次繁多,篇幅冗长。这本戏,先写倪俊赴京应试,苦无盘费,向岳父傅乾告借。傅家嫌倪家贫,逼其退婚。傅女金莲矢志不移,暗赠钗环。傅乾诬倪不规,买通贪官臧昂,置倪俊锒铛入狱。这一大段传统戏中“公子落难,小姐赠金”的俗套,就占了很大篇幅。接着是倪俊好友袁龙误伤人命,自首投监,因受臧昂所害,越狱上山落草。下面才开始了“烤火·下山”:倪俊被袁龙诱至山寨,恰巧掳来臧昂逼聘未婚之妾尹碧莲。袁龙痛恨臧昂,以图报复,逼倪俊与碧莲成婚,如不从即杀碧莲。倪为救无辜之女,假意应允,花烛之夜,向火待旦;碧莲喜得终身有托,情意绵绵,而倪俊已有妻室,再三推辞,冷若冰霜。下山后在赤水驿与尹家丫鬟秋香相遇,倪俊乃将碧莲托付秋香,上京赴考。临别时以富贵图赠与碧莲,以图日后相会。再后面的戏就更牵强了:碧莲之父勾通臧昂,为救碧莲,发兵抄山,臧昂战败被杀,尹父被俘。最后倪俊高中,一夫二妻,同拜花堂,旌表门闾。

故事枯枝萎蔓,长达二十余场,演来需要五、六个小时,而全剧熠熠生辉的部分,唯只“烤火·下山”而已。这两段戏确实精彩。先辈名公的表演,无缘目睹,但我与郭凤英老师攀谈时,得知郭凤英所以能步入梨园、一举成名,正是因为她在孩提时看了三儿生、筱桂桃合演的“烤火·下山”之后,走火入魔所致。这就充分证实了“烤火·下山”的艺术魅力。目前,“烤火”名家就只剩运城地区艺校老校长王秀兰了。王老师的表演我曾几度欣赏,身手不凡。一盆火能烤半个小时,正应了傅青主“越戏越真”之说。

这段做工戏不只表演细腻感人,在演员做戏中也给乐队提供了施展技艺的良机。蒲剧中穿插了【花梆子】【风摆柳】【水红莲】【米红仁】【南瓜蔓】【赤水驿】等旋律优美的曲牌。或急或驰,起落有致,珠联璧合,和谐动听。全本戏已无法再演,只演《烤火·下山》这个片段,演技再高,剧本少头无尾,怎能感染不明戏情戏里的观众?这就是这出名剧面临消亡的症结所在。我想曲润海的改编缘起,正在于此。所以我认为其编剧的动机诚为可贵,通过这番劳动,定将洗清一枚尘封的宝珠。

我认为《富贵图》改编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全剧五场六人,故事脉络明晰,起承转合自然,矛盾高潮处合情入理,团圆结局中寓以情趣。如果以“豹头、熊腰、凤尾”的传统编剧美学要求衡量,完全合乎标准。大幅度增删,颇显功力,删得痛快,增得精彩。

第一场戏开门见山,写贪官臧昂与其所抢之尹碧莲被掳上山,臧昂被大王袁龙处决,倪俊力保碧莲,并假意应允与碧莲成亲。

第二、三场戏的情节与排场,几乎原样未变,不这样不足以完美保留原剧精华。看似未变,实藏有点睛之笔:原本“烤火”的倪俊,“贤德妻她也曾叮咛与咱……沿路上切不可吃酒贪花”、“住几间破茅屋御寒越夏,度生涯靠婆媳织线纺麻”,到赤水驿落店时,碧莲再三与他订对“问仁兄家中妻是否真有”?倪俊老实相告——“有”,倪俊确实已有贤妻在堂。改本写得很妙,志诚君子倪俊不愿在山寨与碧莲草草苟合,实为道义驱使,他也原无妻室,“叹家中少雁行父亡母寡,娶荆妻也算得聪明贤达”,在“娶荆妻”之后的拖腔过门中,一句背白“我哪里有贤妻,是我娘教我说的”就已向观众交待得一清二楚。一笔而过,为大笔删略扫清了道路,同时也更加完善了主人公倪俊之品量。(当然改写旧戏,可以不受当代婚姻法制约,可以写一夫二妻,何况在电视连续剧《上海的早晨》中,许义德一夫三妻,电视台争相播映,并未遭到任何非议)这种为突出主旨的改动,完全是出之所需,扫去好多麻烦。再如,原本中富贵图为倪俊随身之物,倪、尹分别时,倪俊赠与碧莲。改本中,富贵图写成是碧莲精心绣制的两幅相并的绣品,临别时由碧莲赠倪一幅,以企日后合图相会。这样,对应最后第五场的“合图”,前后呼应,更觉通情达理。

第三、五场之间,写了碧莲与秋香前往婆母家认亲,笔墨不多,却将倪母与秋香塑造得有血有肉。如果把第二场的洞房、烤火称之为前洞房、前烤火,更可喜的是在第五场中,又安排了洞房、烤火的情节。后洞房、后烤火与前部相照应,时过境迁,其人未更,而情趣横生,给全剧增添了戏剧光环,构成了一个漂亮的尾声。“笔生花处戏增色”,看来容易,实则艰辛,这当是作者极度喜爱与谙熟戏曲之道的必然。这出戏,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后可能众口不一,但我坚信,几经锤炼,随着文学本的逐步完善与青年演员技艺的逐日娴熟,定将是一出推陈出新的佳作。

晋剧《富贵图》-王晓萍张智陈转英陈红

李瑞环曾指出,“能不能弘扬民族文化是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问题”。戏曲艺术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继承她、革新她、弘扬她。《富贵图》的改编,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毕竟是作者基于弘扬民族文化拳拳之心的奉献。这种精神,正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也是我想就此发表议论的能动力!

王子安集读后感


王子安集读后感

子安:初唐时的悲歌

原创 2017-05-04 一起阅读的 温职专图书馆

作者:14学前教育五年(2)陈昕妍

指导老师:朱乐丹、欧阳洁

我常会做一个梦。梦中,白裙的女子裙裾飘飘,桃红的纸花扬扬洒洒撒落在潘阳;白衣的男儿风流无双,明明是朝气年华,眉宇间却沉淀着化不开的忧伤。

梦醒,泪已湿了面庞。白裙的女子,化作天边落霞;白衣的男儿,化作秋夜孤鹜。

王勃,字子安。从小读他的诗,对他的印象,也只是古诗中“况属高峰晚,山山黄叶飞”的寥寥几字。本以为他是个看过了世态炎凉的老头,现才知他竟是个才过弱冠的少年。

知他有本平生文集,名为《王子安集》。初看时便有一丝悸动,却不知缘来何处。印象之中,所谓文者,大抵是少年得志,鲜衣怒马的张狂洒脱,亦或是儒雅的梅妻鹤子。而他,竟是生了许迷蒙―― 我看不透,看不透他当是怎么样的人。只能感到一种看破世事的痛彻心扉。然而,这本不应属于一个少年。

直至读罢了文集,才知晓他嚣张依旧。

“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长江之上,马当山前,一诗震神。诗稿入水,风起云涌霎时归于风平浪静――“须臾云收雾散,风浪俱息。”

忽又忆起电影《滕王阁传奇》中游船偶遇旧时同僚之时,子安长笑一声:“英雄自古多舛难,何况王勃乎?!”莫名一震。好气概,当真还是那个十九岁写斗鸡文的那个小少年!

一点未变!

电影《王勃之死》有一段写斗鸡文的场景。红衣的少年,万般推辞,却难抵千万沛王府的幕僚。到底还是个孩子,激将法一用,狂口一开,高呼:“来人,磨墨!”身靠长桌,一觉睡去。须臾,睁眼――腹搞已成。一挥而就。“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蠡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有人说这是一篇戏作,而我却固执的认为这是讽言进谏。身为沛王府修撰,自是不希望王上玩物丧志。

忠言逆耳。王勃还是败了,败给了统治者的权欲,更败给了自己的心性――轻浮、炫耀、恃才傲物、锋芒毕露。于是,高宗以“挑拨离间”之罪将他逐出长安。

六年之后,王勃入狱。又三月,出狱。而好友将远行,遂赠诗一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毗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而后分道扬镳,天南地北,此生不见。

再见,再也不见。

还是要说那首狂诗。狂诗让潘阳的湖神注意到了他,于是他从马当到了洪都。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宴上,断笔一挥,阎公嗤之以鼻。“经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却让阎公惊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终让《滕王阁序》成为绝唱。“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单单一个“空”字,一字千金。

何不狂哉?

公元六七六年,王勃从交趾归。南海,子安溺亡。谁也无从知晓他是不是真的“不小心”,就如一年之前锒铛入狱,谁也不知是不是英王李显对他的报复。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惊悸而卒,时年二十五。”

“夹起尾巴做人”,这是爸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然而,多少才子被自己的锋芒所贬而过早夭折?先有王子安,后有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长安才子又有哪一个不是因为自己的自负而亡?

阖卷闭眼,捏眉。心中忽划过一种莫名心绪:也许,他们并不后悔这么做呢?不是有句话叫“招出无悔,出招无悔”么。心下坚定:如果可以,那我宁愿如王勃一样张扬一世。只是,需狂而有礼,骄而不傲,耀而不炫,轻而不浮。如此,才不枉来世走一遭。

自古英雄多舛难,何况王勃乎?!

自古英雄多舛难,何况吾乎!

指导老师点评:

字里行间透着小作者对王勃的喜爱甚至崇拜,她在王勃身上所花的精力可见一斑。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可见小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抓住年轻气盛的王勃的短暂一生的几件典型事件,一气呵成地描绘了王勃的独特个性,令人过目不忘!也许小作者的心性与王勃有几分相似,有点儿自负有点儿狂傲,所以才会如此倾情于他。但可喜的是,小作者能从王勃身上获得自己的独到感悟,知道如何为人处世才是最好,希望她能如她所说—狂而有礼,骄而不傲…… 也希望她未来有更广阔的兴趣。

王子安集

《王子安集》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集。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作品名称 王子安集 创作年代 唐 作品出处 山东巡抚采进本 作 者 王勃

四库提要

《唐书·文苑传》称其文集三十卷。而《杨炯集序》则谓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洪迈《容斋随笔》亦称今存者二十卷,盖犹旧本。明以来其集已佚,原目遂不可考。世所传《初唐十二家集》,仅载勃诗赋二卷,阙略殊甚。故皇甫汸作《杨炯集序》,称王诗赋之馀,未睹他制。此本乃明崇祯中闽人张燮搜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一十六卷。虽非唐、宋之旧,而以视别本,则较为完善矣。勃文为四杰之冠,儒者颇病其浮艳。案段成式《酉阳杂俎》曰:“张燕公尝读勃《夫子学堂碑颂》‘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华盖西临,高五云於太甲’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案一公谓僧一行也。)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洪迈《容斋随笔》亦曰:“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其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而后来颇议之。杜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谓此耳。‘身名俱灭’以责轻薄子,‘江河万古’指四子也。”韩公《滕王阁记》云:“江南多游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词。”注谓王勃作《游阁序》。又云中丞命为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则韩之所以推勃,亦为不浅矣。夫一行、段成式博洽冠绝古今,杜甫、韩愈诗文亦冠绝古今,而其推勃如是。枵腹白战之徒,掇拾语录之糟粕,乃沾沾焉而动其喙,殆所谓蚍蜉撼树者欤。今录勃集并录成式及迈之所记,庶耳食者无轻诋焉。

作者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当时以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批评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今存诗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其中赋2卷,诗1卷,文13卷;清同治年间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地海传奇六部曲(套装)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地海传奇六部曲(套装)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地海世界,有诸方岛屿,各色族人,法师,祭司,巨龙,沉埋于岁月的史诗和正在发生的传奇。

地海的龙族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恶龙,也不是东方被贡成吉祥物的祥瑞,它们最初与人类同源,因为选择不同而与人类分道扬镳。千百年后人类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开始寻求当初放弃的真言和永生,于是危机也悄然降临。

“The way you can go is not a real way, the name you can say is not a real name”  是不是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对,这就是勒古恩翻译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也是地海一书里以‘’真名‘’作为所有法术的根本力量的由来。格得和黑影的战斗,人族和龙族的分裂但是仍你中有我,以及全书的大结局,也都深刻体现了道家阴阳对立平衡的思想。

地海传奇文字优雅,情节古朴,集东西方文化大成,读来如沐清新的海风,再听那亘古涛声,平静下涌动着澎湃的力量,周而复始。

地海传奇六部曲(套装)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厄休拉·勒古恩,女,科幻、奇幻、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星云奖、雨果奖得主。早年翻译《道德经》,深受老子思想影响,这部作品很像道家思想在奇幻世界中的诠释。整部作品气质独特,娓娓道来,精致而悠远。这里人龙本一族,生死本一体,万事万物,一体均衡,生为礼、死亦为礼。故事描述的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阴阳同源。看完全系列,我不敢说自己到底懂得了多少作者传达的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对生与死的探讨、对一些更抽象的哲学概念的阐述,只觉得受益匪浅。奇幻文学这类作品载体能给人带来如此多的解读和感悟,着实伟大。
几年前便知道有这样一部作品,但直到作者今年逝世,享年88岁,才给了我一个想到要去读这部作品的契机。读完后很后悔这么晚才接触它。愿她老人家一路走好,地海的世界里已无墙。

地海传奇六部曲(套装)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很久以前看过第一部,一直被黑影追逐的少年,最终找到了自己道路,中规中矩的套路,但总觉得作者思路很怪,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个女性。

中学时候还看过她的《一无所有》,真的服,作者对人对社会的思考,是当时的我闻所未闻的,我看了好多遍。

这次地海传奇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很久没有这么畅快的读书了,书中对生死,对力量,对创造和毁弃的理解都很奇特。

在一个看似男性主导的世界里,作者开始从侧面表现了女性对这个世界默默的支持,以及潜移默化,而又决定性的影响,在故事的中程,又告诉读者,这个世界真正掌握力量掌握智慧的是龙,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又告诉读者化身为龙的都是女性,那么主导这个世界的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

顺着作者思路发散下去,这种事很让我着迷。

凉州曲读后感


凉州曲读后感

这本书逃开了个人和家族的悲难命运,它记录了一个时代,记述了那个时代发生在大西北这片贫瘠而苍凉的土地上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外祖父,还有父亲,母亲,作者将其作为那个时代西北这片土地上所有农民的化身。这些文字2020,将是一个四十三岁的男人对母亲,对故土的怀恋,还有重新审视。《凉州往事》,一部从作者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文字2020,一部家乡的苦难史。

从拿到《凉州往事》的稿子起,我就开始激动,激动于能有幸编辑这么一部深沉有味的小说。因了它,我得以在繁忙的工作中,品尝动荡风云中西北乡村的家国情仇,赏玩多情土地上质朴人们的悲欢离合。期间,在与作者许开祯先生反复讨论书中人物,校证涉及的近代史实中,我对小说人物的理解愈加深入,对小说的厚重愈有体味。一直到现在,稿子终于付梓出版,激动逐渐变成期待,期待这部我所喜爱的小说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因为这部小说,让我的心灵世界变得格外的丰满而多情。 山因有了树而多情,水因有了鱼而多情,姊妹河因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儿女而多情,青石岭上因种起了茫茫的中草药而多情。在浓浓的药草香中,我们看到任性傲气的英英被岁月磨炼成忍辱持重的妇人,朴实木讷的拾粮由小草长成参天大树,终于成为一代药师。投身革命的仇家远不幸牺牲,背叛革命的何树杨终得接受应有的惩罚。那个坚韧倔强的水二爷,无论遭遇怎样的磨难依然昂着头战天斗地!还有书中最具复杂性的人物----来路,收养拾粮三兄妹时是那么的仁心仁义,而长期的贫穷却将他的心态扭曲,他仇富、仇恨世人,因而他会告发何树杨,他会引着马家兵抓农会的积极分子,他还会借着斩穴时在人的坟上动手脚,生时欠下他的账,死后得一笔笔还给他。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小人物的一点子小心眼焉能斗得过时势。无论那一家,品尝的都是苦。曾经较着劲儿奔日子的水、仇、何三家,先后被那双叫做命运的翻云覆雨手戳出了大大小小的洞。日寇、马家兵们的残忍无情带来多少个家破人亡,放眼凉州城、西北黄土地乃至中国的万里河山上,谁家不是千疮百孔。 革命的胜利赢得了四万万同胞安宁幸福的生活,60年的经营把中国再次推向世界的顶峰。当我们享受着安稳的现世时,且随着我把心往旧时挪一下,泡一杯清茶,翻开这本书,品一品那段苍桑的往事。

《红豆曲》读后感



朋友从南国寄来一盘磁带,里面是用现代音乐手法全新演绎的古典名曲。其中有一首是他在电话里向我再三推荐的《红豆曲》。未听之先,我并不以为然。

音乐一开始,散漫的钢琴独奏有点套用西方经典音乐的嫌疑,加上作品简介里有类如“少女思念远方恋人”的词句,让我很是失望。我边替花草洒水边想,中国的古典是无法用现代音乐器具和手法去深刻表达的,特别是如《红豆曲》这样的内涵,若无对原著的深刻理解,结果更是只描其行而难画其神,只怕是亵渎的《红楼梦》。正在胡思,耳边忽然出现了一种女声伴唱,遥远的声音伴着隐隐萧曲似乎从天边传来,我不由放下手里的活,认真聆听起来。“连阴雨后,轻纱被风吹透”,随着萧曲与钢琴一声轻一声重,一声叹一声怨,一句“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的反复弹唱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在那种经过铺垫、渲染的音乐氛围里,不由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心弦在瞬间被拨断,一种眩晕后脑中一片空白!此生何求,来生何求?抛开《红豆曲》所表达的原意,我想起电视里林黛玉对烛凝视和辗转反侧的情形:一直以为她是生活在梦中的,梦的空灵、纯粹才能养育她,所以当她以一种坦荡和率真处世,竟不如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宝姐姐深得人心。“时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古往今来的处世警言,一句诗让多少人为之折腰,又连累了多少英雄?!想那“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岂有不懂之理?然而她只为自己而活,她坦然自白:“我为的是我的心。”她的自己是独具个性的自我,而不是依附于人逆来顺受的自我。她不能满足于情投意合,她不仅为了爱,更为了她的心。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与知己的结合,如果不得,宁可一死也绝不凑合。在《葬花吟》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凄然质问就是她对理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痛苦矛盾的心态写照,这里面并非一味哀伤凄恻,还有一种抑塞不平之气。而这天尽头,除非梦里可寻,现实中的大观园是绝对不算的。林黛玉还是生活在诗里的。诗书予她以灵魂和生命,那时她不再是单薄的女子,五千年浩浩词章滋润着她,丰盈着她,使她在大观园的姐妹里孤标独立,灵芳秀异,始终散发着书卷气的幽香。也惟有生活在诗里,她才完全忘记一切宠辱烦忧,显得神思飘逸,倜傥风流。她从诗书里得到的是心灵的宣泄、满足和艺术创作的沉醉,所以在多次诗社活动中她显得宽厚从容、豁达开朗,从不计较排名先后,在此时我们再也找不那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然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女人的青春,女人的附属只能让她的才成为催化她人生悲剧的一剂苦药。“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作者无力去挽救林的命运,一如他无才去补封建社会的苍天,他只能倾注心血之墨让林妹妹用短暂的生命和柔弱孤零之身,焕发出最奇异夺目的光芒,散发最清幽久远的芳香。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样算来,林黛玉更应该是属于天上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横逆之来的寂寞和孤独并不因大观园的繁华和一个宝玉改善多少,甚至又给她徒增了无数烦恼。潇湘馆这一片“世外桃源”也只能给她暂时的庇护,的凄风苦雨还是充斥了不远的周围。面对那个她不愿妥协的环境,长叹之余她不得不考虑与担心自己容颜易老,而未来却不可求。因为在林的梦中,宝玉的心都失落了,故此林的死亡无论是在曹公笔下“泪尽而亡”还是在高锷笔下怀恨而亡,都是清醒的。在那个尔虞我乍、勾心斗角的社会里,人们都难得糊涂,她凡事偏要明白认真,其结局也是必然的。这一种必然的结局还反映在与林黛玉出身、处境完全不同的尤三姐身上。在红楼梦里,我以为她们都是干净的死去的。这干净不是别的,完全是我个人对她们的敬重。三姐虽出身市井,也曾在那个环境中一度沉沦,就是这美丽与粗俗的统一,轻狂与自尊的统一,逢场做戏与泄愤复仇的统一,才让她在素以温柔愁怨为美的东方女性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观园里的奇女子。三姐不同黛玉,日日用眼泪去浇灌那娇娇弱弱的爱情之花,她深知“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她看透了有钱有势公子哥的轻浮无能,“心里进不去”,她看上了“素性爽侠”的柳湘莲,就敢主动提出定亲的要求。在那个婚姻不自主的年代,她的爱情就象泛着银光的利剑,直刺封建礼教的咽喉。曾几何时,两把鸳鸯剑,如两痕秋水,冷飕飕,明晃晃,流淌着她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爱情的美好希望,而这希望一旦破灭,剑也成了她绝命的利器!因为在通篇红楼里,三姐的文字并不多,故有人抱怨是宝玉的话害了她,也有人惋惜是湘莲误了她,还有人说她和柳仅一面之交就托付终身实在太冒险太草率,对此,我倒常想起林的那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句子来,如果说林黛玉是用一种嬴弱的外表去探询生命的意义的话,那么三姐就是用一种泼辣甚至放荡的个性去维护着生命的尊严。生何哀,死何苦?知己不存,留身何用?在以爱情为核心的叛逆斗争中,她们都做到了义无返顾,也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个问题不但缠绕在林黛玉和尤三姐心间,同样也让我这个局外人无数次黯然神伤。在那个以名节论女孩的传统礼教里,绿珠为石崇坠楼易,三姐为湘莲下坠而复起难,她撞出了贾珍一类的罗网,便落入了人言可畏的威胁中。我不知道她把剑还回时是如何心灰意冷了,我也不知道她那一抹有没有赌气的成分在其间,我只是想像柳湘莲这样豪爽的人物尚不能跳出樊笼,就是他们结合了,也未必就是件幸事。世无桃源,也许只有在红尘外寻觅了。走笔至此,心中徒然变的沉重起来,关于红楼梦的人生悲剧似乎已经遥远了,又似乎还在世上重演着,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谁能回答出准确答案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安海追想曲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安徒生海蟒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