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 地图 >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曾晓嘉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多年以后,离开学校之后,想到岭师时,我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抬起苦涩的眼睛环顾图书馆引来一阵眩晕的感觉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


【篇一: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篇二: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著,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著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读过这本书,我不再怪罪任何人,forever。

【篇三: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作文】

以前写文章之前总想着起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名字,这样才会自认有成就感以及很有文采。都说读书笔记这东西不时兴了,可是如今的我越发觉得读书笔记才是洗涤心灵的灵修方式。首先,它免去了你起名字的烦恼,其次你的文章中可以大量自然且明目张胆的出现该作者的文章段落,因为你是带着崇拜的心去引用,而不是龌龊的抄袭,最后你会借由别人的思想进行自己的思想革命。

刘瑜,真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呀,她怎么一面可以像个好学生那样在学业上取得了那样的成就,一方面又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拒绝长大,拒绝一切外界的浸染,而遗世独立呢?她的成就保证了她可以为所欲为的进行着她的那些小梦想,小心思,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却又给人可以迷恋的力量。《送你一颗子弹》是早就听说过的好书,各大贩书网站都一致好评,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一度很怀疑这本老少皆宜的小书是炒作的果实,但当我烦乱时终于下定决心读读强大女人的随笔时:我不禁一身冷汗,因为幸好,我没有错过一本好书,对我影响如此之大的一本书。

整本书分成了五个部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就我个人浅薄的程度而言,我最喜欢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这两个章节,或许这与我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关也说不定,这一阶段面临毕业的学生症候群以及面临找工作的无经验惶恐论,目前我对我人生意义的迷失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所以突然有人告诉我人生意义本身就是不可知,顿时我就松了一口气,呼~我找到了解脱的出口。而面临爱情,我根本就是不抱有期待的,面对着一个个相亲的对象,我找寻着最适合的那个,可是当我找到了之后,我发现你必须先忍受得了他的说话方式才能真的容忍自己与他过得下去日子,此时这一句爱情之不可能便又为我的爱无能找到了释放的出口,我想:啊,不光是我,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可能存在爱情的感情,所以我与生活做的不是妥协,而是我过的本就是生活。

说到这时,我不禁看了眼外面的天空,只看到窗子对面层层的高楼,以及永远不会通透的蓝的沈阳的天空,我好似又变成了那个悲观的自己,看不到我想要看到的瑰丽的未来。最近特别爱听汪峰的《光明》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折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都说失意以及没有归属感的人都爱听汪峰,他总给你编织一个梦,让你还会傻傻地面向未知的荆棘,会依然盲目地相信自己就是传说中的骑士,不会有诺曼底登陆,不会有复辟王朝的阻挠,你会从一个平民变成一个坐拥天下的拿破仑,嗯,或许会吧。

我会慢慢地细细地品这本书,就想我愿意慢慢地品味我的人生,跟着任何智者与清醒的头脑。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一:《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这是作者的简介:刘瑜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大家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吧!

【篇二: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最近读刘瑜的随笔,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一个旅美学者、一个70后、一个女人。一个学生。这个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可是读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尤其惊奇的是对于生活,对于政治,对于世界,她大脑中不时闪烁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三好学生,在20岁之前完全没有去国外的机会。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下,十有七八本已丧失独立观点,转而成为整个体制的附属品。可是她的思路是如此清晰,如此全面。她不为体制辩护,不为西方自由民主摇旗呐喊。她就是在思考自己国家的出路,思考自身内心灵魂的优缺点。好像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不为整个社会所动。但是冷静的表面,她对中国的未来应该是满腔热血的。

不单单是政治,她在思考自己的灵魂的时候,说每个人内心地下。都有间歇性的热爱生活,间歇性自闭的倾向。在国外的生活应该是孤单寂寞的,她就将目光从外面收回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正是因为孤单所以有机会面对自己的不堪,种种的不愉快。自闭,自卑,自恋种种的小情绪铺天盖地。孤单会使你接受外面的信息减少,可是它使你的感觉分外的敏锐,加深了你的内心体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刻而清晰。人孤独的时候就是会这样,上帝往往会打开一个窗户,让你看看你平常不注意的世界。常人面对爱情的时候,往往患有爱情饥渴症。正如一个人饿了几天几夜,即使是一颗烂苹果也是使你饥肠辘辘,辗转反侧。可是当你吃下那颗苹果,饥饿感消失了,你会发现这颗烂苹果比之于山珍海味确实很难令你满足,你就会懊恼不已,很难再心生好感了。她最后一句话说:冲动往往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感,可是远离则往往是一种操守。''令我感触颇深。

读刘瑜的文章不是喝心灵鸡汤,我对心灵鸡汤有一股本能的抵触。那种往往流于肤浅的文字和讲课授道的傲慢感令人恶心。刘瑜的书就是一把小匕首,锋利而不致命,令人清晰地感觉到痛。她就是压抑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不冲动也不懒惰。脸冷若冰霜,心热血澎湃。这应该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态度。

敬佩之感油然而生,面对整个中国复杂反复的现状,整个社会变革的大潮已经拍岸如雷了,留给当权者徘徊转圜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时候往往考验一个人的良心。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已经令人懊恼,可是整天愤青不已,揭竿而起也不是最优选择。还是希望更多的公共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探索社会出路,减少社会付出的代价。

【篇三:《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目前读到80页,就已经摘了16篇笔记。先择一二和大家分享。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篇四:《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很精彩!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

【篇五:《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著,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著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读过这本书,我不再怪罪任何人,forever。

【篇六:《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一颗子弹》是出自于刘瑜之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著,引人深思。

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神迎面便打来下一波浪涛;又或者生活变成了工厂的流水线,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工序走向下一个工序,马不停蹄,身不由己。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密度,你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用放大镜细辨他的细枝末节?

我们每天都在赶一场又一场的饭局,狼吞虎咽囫囵下肚,总以为有一天可以等来一场盛宴。也许没有,也许有。更也许等到有的时候,早已没了品尝的胃口。

当节奏缓慢的时候,我可以一整段一整段地发呆,可以蹲着在阳台观赏一只四脚朝天的甲虫时不时地抽搐一下然后终于慢慢安静。我会被画上一抹细腻的笔触感动,也可以与音乐里某个神来的音符共鸣。我变得异常敏感,眼睛耳朵鼻子都处在全面警戒的状态,像昆虫的触角感知空气里每一个微小的振动。我总告诉自己这样的敏感和细腻是快乐充实的,实际上我也的确常常被莫名的幸福感击中。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又为如此挥霍时间而感到恐慌。我害怕当别人在经历着气壮山河的时候,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小情绪。我画了一副中国山水,为其中的留白沾沾自喜却又惶恐不安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偷工减料了呢?

于是我加足生活的马力。每天搭拥挤的地铁里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在人群中匆匆阅读财经周刊。与无数的陌生人交谈或者擦肩。工作。吃饭。工作。恋爱。吃饭。赶场去看一个无聊的电影,看到一半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浪费了一个小时,实在不堪忍受被浪费另一个小时,于是匆匆退场。吃饭。天已经暗了。好像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貌似讲了几个笑话,大笑了几场。可是回到家头脑却一片空白,只剩下一身的疲惫。倒头睡去。真是又一个忙碌和充实的一天。可是心里的某个角落又跳出来提醒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看一本言之有物的书了,多久没看一个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多久没坐下来安静地写一些东西了总而言之,系统亟需更新升级。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风景片。每个定格皆是美不胜收,但整个片子却令人昏昏欲睡。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动作片。情节酣畅淋漓一片热闹,但散场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是糟糕,永远在一种生活状态里向往着另一种。就像《兔子快跑》里的哈利先生,在妻子和情人间两处奔波却又无处安身。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跟自己和平相处呢?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到底是盛宴,还是品尝的胃口?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篇七:《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篇八:《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借着暑假有足够空闲的时间,我阅读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是一本不错的书,这本书记叙的是作者刘瑜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作者随笔而起的文章,我觉得全文的风格有点凌乱,在这本书中,刘瑜写到了爱情,室友,书,电影和各种各样的人和等等等等的事,大到政治,小到尘埃,从她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总结了不少人生的感悟,以小见大,即便是深奥的政治哲学,她也能用普罗大众的语言向你一一剖析,丝毫不见印象中大学高材生的刻板和严谨,作者刘瑜的随笔表面看上去是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事,但实际上是对食物,人生,政治等等的深刻思考,让人读后感到畅快淋漓回味无穷,至少我个人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觉得这是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

《送你一颗子弹》中一共有一百多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有几篇我觉得十分不错,甚至跟我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有所相似,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焦虑》这篇文章中,读者多多少少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啊,我们身处在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人口爆炸的时代,更可怕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如果我们不及时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我们将会落后于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必须知道这个小小的村落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因此我们便会患上作者在文章所说的学习焦虑症,这个道理在我们学生之间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上面说了我们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那我们中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自然就会更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各种科目的知识活生生地塞到我们的脑袋,你可以不理解,也可以不喜欢,只要在考试中你能熟练地把这些知识写在试卷上你就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中每个人都想获得好成绩,成为老师眼里的宠儿,尖子生,成为同学们的追捧对象,就会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明明在球场上跟朋友们挥洒着汗水,挥洒着青春,突然看见跟你成绩竞争很激烈的那位同学捧着书向教学楼走去,这是你一定会想,哎呀这个家伙这么努力学习我却在球场上打球,不行,我一定要回去学习,然后你就会借着各种借口回宿舍冲凉然后快步跑回课室学习,别人在学习,你却在玩耍,这期间你一定会感到焦虑,怕自己会落后而别人也一起加入这个疯狂的学习大军之中,即使你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你的个性会被吞噬,热血就会被冷却,就会陷入一种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中,而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来让这个社会接受你。

在《厨房政治》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叙述了作者面对一个十个来自各个国家的室友寝室厨房惨不忍睹的脏乱差,作为楼长该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一个政治学博士用专业知识试图解决,没有成功,却也收获不小,颇具意义的故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无奈和愤怒,对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感受,曾建或者现在作为班干部,科代表的我们,是不是也非常厌恶痛恨那些整天不交作业然后又像癞皮狗那样无论如何费尽口水都不肯屈服的同学呢,我觉得作者的感觉跟我们也是一样的,做完饭后整理厨房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觉得需要督促已经是不应该了,而经过督促依然死不悔改的就更加不该饶恕了,作者在文章用了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这种局势的形成,是一个慢慢恶化的过程。前三年,是基本和平期,大家都比较遵纪守法,和平共处;后两年,随着印度女孩的捣乱、四个中国男生和阿拉伯兄弟的先后加入,情况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挽回。这两年里刘瑜经历了:理性说服、愤怒声讨、出离愤怒三个阶段。充分认识到人的非理性、顽固、自私。政治信仰也由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协商民主,变为更接近施特劳斯式的用强力捍卫自由民主的信念。在最后作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素质,民族文化,并对民主永不放弃希望。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这篇《送你一颗子弹》,包括了一个大学高材生多年间的各种经历还有各种感悟,读后让我受益匪浅,好吧扯了这么多,最后我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的总结是,这本书内容简洁但是绝不简单,内容平凡但是绝不平庸,每个故事中都透露着一个大学文科博士后,一个愤青的生活态度,虽说这本事是作者的随笔,但是内容并不随意,作者在《送你一颗子弹》这篇文章中用了最平凡最简洁的文笔,向我们叙述了她生活的大道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8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这是作者的刘瑜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大家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吧!

【篇二: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最近读刘瑜的随笔,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一个旅美学者、一个70后、一个女人。一个学生。这个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可是读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尤其惊奇的是对于生活,对于政治,对于世界,她大脑中不时闪烁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三好学生,在20岁之前完全没有去国外的机会。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下,十有七八本已丧失独立观点,转而成为整个体制的附属品。可是她的思路是如此清晰,如此全面。她不为体制辩护,不为西方自由民主摇旗呐喊。她就是在思考自己国家的出路,思考自身内心灵魂的优缺点。好像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不为整个社会所动。但是冷静的表面,她对中国的未来应该是满腔热血的。

不单单是政治,她在思考自己的灵魂的时候,说每个人内心地下。都有间歇性的热爱生活,间歇性自闭的倾向。在国外的生活应该是孤单寂寞的,她就将目光从外面收回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正是因为孤单所以有机会面对自己的不堪,种种的不愉快。自闭,自卑,自恋种种的小情绪铺天盖地。孤单会使你接受外面的信息减少,可是它使你的感觉分外的敏锐,加深了你的内心体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刻而清晰。人孤独的时候就是会这样,上帝往往会打开一个窗户,让你看看你平常不注意的世界。常人面对爱情的时候,往往患有爱情饥渴症。正如一个人饿了几天几夜,即使是一颗烂苹果也是使你饥肠辘辘,辗转反侧。可是当你吃下那颗苹果,饥饿感消失了,你会发现这颗烂苹果比之于山珍海味确实很难令你满足,你就会懊恼不已,很难再心生好感了。她最后一句话说:冲动往往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感,可是远离则往往是一种操守。''令我感触颇深。

读刘瑜的文章不是喝心灵鸡汤,我对心灵鸡汤有一股本能的抵触。那种往往流于肤浅的文字和讲课授道的傲慢感令人恶心。刘瑜的书就是一把小匕首,锋利而不致命,令人清晰地感觉到痛。她就是压抑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不冲动也不懒惰。脸冷若冰霜,心热血澎湃。这应该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态度。

敬佩之感油然而生,面对整个中国复杂反复的现状,整个社会变革的大潮已经拍岸如雷了,留给当权者徘徊转圜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时候往往考验一个人的良心。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已经令人懊恼,可是整天愤青不已,揭竿而起也不是最优选择。还是希望的公共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探索社会出路,减少社会付出的代价。

【篇三:《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目前读到80页,就已经摘了16篇笔记。先择一二和大家分享。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篇四:《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很精彩!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

【篇五:《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著,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著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读过这本书,我不再怪罪任何人,forever。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大全(8篇)

【篇六:《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一颗子弹》是出自于刘瑜之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著,引人深思。

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神迎面便打来下一波浪涛;又或者生活变成了工厂的流水线,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工序走向下一个工序,马不停蹄,身不由己。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密度,你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用放大镜细辨他的细枝末节?

我们每天都在赶一场又一场的饭局,狼吞虎咽囫囵下肚,总以为有一天可以等来一场盛宴。也许没有,也许有。更也许等到有的时候,早已没了品尝的胃口。

当节奏缓慢的时候,我可以一整段一整段地发呆,可以蹲着在阳台观赏一只四脚朝天的甲虫时不时地抽搐一下然后终于慢慢安静。我会被画上一抹细腻的笔触感动,也可以与音乐里某个神来的音符共鸣。我变得异常敏感,眼睛耳朵鼻子都处在全面警戒的状态,像昆虫的触角感知空气里每一个微小的振动。我总告诉自己这样的敏感和细腻是快乐充实的,实际上我也的确常常被莫名的幸福感击中。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又为如此挥霍时间而感到恐慌。我害怕当别人在经历着气壮山河的时候,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小情绪。我画了一副中国山水,为其中的留白沾沾自喜却又惶恐不安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偷工减料了呢?

于是我加足生活的马力。每天搭拥挤的地铁里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在人群中匆匆阅读财经周刊。与无数的陌生人交谈或者擦肩。工作。吃饭。工作。恋爱。吃饭。赶场去看一个无聊的电影,看到一半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浪费了一个小时,实在不堪忍受被浪费另一个小时,于是匆匆退场。吃饭。天已经暗了。好像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貌似讲了几个笑话,大笑了几场。可是回到家头脑却一片空白,只剩下一身的疲惫。倒头睡去。真是又一个忙碌和充实的一天。可是心里的某个角落又跳出来提醒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看一本言之有物的书了,多久没看一个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多久没坐下来安静地写一些东西了总而言之,系统亟需更新升级。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风景片。每个定格皆是美不胜收,但整个片子却令人昏昏欲睡。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动作片。情节酣畅淋漓一片热闹,但散场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是糟糕,永远在一种生活状态里向往着另一种。就像《兔子快跑》里的哈利先生,在妻子和情人间两处奔波却又无处安身。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跟自己和平相处呢?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到底是盛宴,还是品尝的胃口?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篇七:《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篇八:《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借着暑假有足够空闲的时间,我阅读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是一本不错的书,这本书记叙的是作者刘瑜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作者随笔而起的文章,我觉得全文的风格有点凌乱,在这本书中,刘瑜写到了爱情,室友,书,电影和各种各样的人和等等等等的事,大到政治,小到尘埃,从她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总结了不少人生的感悟,以小见大,即便是深奥的政治哲学,她也能用普罗大众的语言向你一一剖析,丝毫不见印象中大学高材生的刻板和严谨,作者刘瑜的随笔表面看上去是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事,但实际上是对食物,人生,政治等等的深刻思考,让人读后感到畅快淋漓回味无穷,至少我个人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觉得这是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

《送你一颗子弹》中一共有一百多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有几篇我觉得十分不错,甚至跟我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有所相似,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焦虑》这篇文章中,读者多多少少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啊,我们身处在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人口爆炸的时代,更可怕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如果我们不及时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我们将会落后于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必须知道这个小小的村落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因此我们便会患上作者在文章所说的学习焦虑症,这个道理在我们学生之间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上面说了我们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那我们中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自然就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各种科目的知识活生生地塞到我们的脑袋,你可以不理解,也可以不喜欢,只要在考试中你能熟练地把这些知识写在试卷上你就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中每个人都想获得好成绩,成为老师眼里的宠儿,尖子生,成为同学们的追捧对象,就会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明明在球场上跟朋友们挥洒着汗水,挥洒着青春,突然看见跟你成绩竞争很激烈的那位同学捧着书向教学楼走去,这是你一定会想,哎呀这个家伙这么努力学习我却在球场上打球,不行,我一定要回去学习,然后你就会借着各种借口回宿舍冲凉然后快步跑回课室学习,别人在学习,你却在玩耍,这期间你一定会感到焦虑,怕自己会落后而别人也一起加入这个疯狂的学习大军之中,即使你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你的个性会被吞噬,热血就会被冷却,就会陷入一种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中,而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来让这个社会接受你。

在《厨房政治》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叙述了作者面对一个十个来自各个国家的室友寝室厨房惨不忍睹的脏乱差,作为楼长该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一个政治学博士用专业知识试图解决,没有成功,却也收获不小,颇具意义的故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无奈和愤怒,对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感受,曾建或者现在作为班干部,科代表的我们,是不是也非常厌恶痛恨那些整天不交作业然后又像癞皮狗那样无论如何费尽口水都不肯屈服的同学呢,我觉得作者的感觉跟我们也是一样的,做完饭后整理厨房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觉得需要督促已经是不应该了,而经过督促依然死不悔改的就更加不该饶恕了,作者在文章用了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这种局势的形成,是一个慢慢恶化的过程。前三年,是基本和平期,大家都比较遵纪守法,和平共处;后两年,随着印度女孩的捣乱、四个中国男生和阿拉伯兄弟的先后加入,情况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挽回。这两年里刘瑜经历了:理性说服、愤怒声讨、出离愤怒三个阶段。充分认识到人的非理性、顽固、自私。政治信仰也由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协商民主,变为更接近施特劳斯式的用强力捍卫自由民主的信念。在最后作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素质,民族文化,并对民主永不放弃希望。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这篇《送你一颗子弹》,包括了一个大学高材生多年间的各种经历还有各种感悟,读后让我受益匪浅,好吧扯了这么多,最后我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的总结是,这本书内容简洁但是绝不简单,内容平凡但是绝不平庸,每个故事中都透露着一个大学文科博士后,一个愤青的生活态度,虽说这本事是作者的随笔,但是内容并不随意,作者在《送你一颗子弹》这篇文章中用了最平凡最简洁的文笔,向我们叙述了她生活的大道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_2800字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2800字

其实这是一篇不太像书评的书评。我自知学识浅薄、看过的书也不多,但也有这种读到一本好书想要与人分享的时刻,也希望用动笔成文的方式督促自己输出。

知道刘瑜这个人,是通过今年的《朗读者》节目,其中有一期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一篇她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文章最后的话着实温暖: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出于一种想积蓄这种温暖能量的小心思,我尝试进一步的了解这个作者,于是接触到了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整本书读下来,有种强烈的感受是,用“温暖”一词来定义这个作者,太肤浅太片面太低估她了。书里透露出的,她是一个兼具智慧与机灵气儿的女博士,是一个博闻却不学究、接地气的政治评论家,也是一个具有强大思辨力的生活观察家。

这本书由于是对她所写文章的整理稿,是一个合辑,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杂乱。收录了她的留学期间生活琐事、影评书评音评、政论时评、人生感悟等等,被她大致分为了5个部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我相信,就像漫画里每一个来深夜食堂的人都能找到属于他的食物一样,每一个读者,总能从其中的一个部分找到一个观念契合点,产生一些共鸣,仿佛就是她送了你一颗子弹,在你的心上开了一枪,然后你的心咯噔一下,许多你个人感受中的词不达意都变成了与此书的相见恨晚。

论其思辨能力之强大,我更想从第五部分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谈起。很多人固有的观念里会觉得,作为一个女博士,她发表出来的专业领域方面的言论应该是高大且深奥的,晦涩到只有圈中人才能懂的。但她不是的,她总是由事件或者故事出发,深入浅出,细细道来。她是有自己的思想的,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审视社会现象,用平实的语言剥开事物一层层的表象,去谈论民主、谈论自由、谈论政治制度,当谈论这些时她的立足点往往是整个社会。当主体大,文字的分量也变重了。

谈到五四运动,她多了一些除颂扬这种青年精神之外的另一种思考——站在“历史”的一边,青年成为被政治歌颂的力量。但是真正仔细想来,大约也正是因为青春所包含的那些内在品质,使得它始终无法引领中国走向真正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因为相对于激情,“德先生”和“赛先生”更需要的是理性。相对于集体狂欢,“德先生”和“赛先生”更需要的是个体觉醒;相对于破坏力和暴力,“德先生”和“赛先生”更需要的是法治精神。虽然青年对于历史进步的贡献卓然,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在整个20世纪,青年在充当强权的帮凶方面,却是难堪地功不可没。

站在社会大背景下理性的去分析事物背后的原因,角度新颖又能给人莫大启示。将历史事件与社会意义联系,将理性分析与社会制度、社会现象相结合,这是我们很多人在学习历史这一学科的时候做不到的。当年的我们,总爱背一些大事件的日子,历史大人物和教科书上给的历史意义。如果早一点接触刘瑜,可能会换一种思路学习历史吧。

当谈到《时代》期刊上一篇文章描述中国80后是自我一代,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公共事物时,她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制度让关心政治的成本太高了,相比之下,个人发展的诱惑又太大了。作为“趋利避害”的动物,大部分人都选择不关心政治,追求个人发展,不过是理性选择而已,犯不着单拎出80年代出生的小孩苛责。也给出了自己对于关心政治的见解——我说的“关心政治”,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人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什么关系。我记得我上中学时,同学们写的思想汇报中常常有这么一句;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拜托,那不是关心政治,那是关心宣传。还有人曾经跟我说:你连那谁谁谁是谁谁谁的人都不知道,你不是研究中国政治的吗?嗯,我是不知道谁谁谁是谁谁谁的人,我还不知道莫文蔚现在在跟谁谈恋爱呢。把政治关心成八卦,关心成宫廷秘录,而且明明天高皇帝远还说得绘声绘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事实上中国正史的写法,就有点八卦集锦的意思。但真正关心政治,不是关心领导人的起居和病历,而是关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是关心“事件”,是关心正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制度和民族民主的思考,她看到了世界不完美的地方,也能发现这个世界里可以用集体力量去做出改变的方方面面。不是给你泼冷水,让你失望于制度失望于人性,而是让你拥有一种在感知生活不完美的时刻,依旧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力量。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而除去作者政治学博士的身份,她其实也是个在外华人。她住在群租公寓,会和室友们因为厨房卫生问题认真的大吵一番,喜欢一个人在大半夜看恐怖片,会被一只老鼠吓到尖叫,也会抱怨学术写作的无聊,会憧憬刚刚好的爱情,也经常独处时认真思考生活的意义。她的生活随笔中,有一些幽默诙谐的文字,不惜调侃自己博读者一笑,戏谑背后又有思考的留白,让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可爱、咋咋呼呼又有思想的小女孩。

以下是部分我的摘抄,希望这些文字能让你感受到一些作者的智慧。

我喜欢冰岛。当然,我从来没有去过冰岛,我只是喜欢自己想象中的冰岛而已:荒无人烟,空气稀薄,伸手就能够着天空。其实我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西藏,但是喜欢西藏的人太多了,而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喜欢冰岛。

好吧,我承认,我其实并非真的喜欢冰岛。只是有时候觉得,漂浮着他人眼光的世界是多么的油腻啊,我所说的冰岛,就是指清净且清澈的生活而已。

“美金”这个词从他嘴边跳出来的时候,我的皮肤上迅雷不及掩耳地冒出一层鸡皮疙瘩。不就是个美元吗?为什么要说“美金”呢?难道一个国家有点钱,连个货币名称也要拽一点么?

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不过是别人手机里的两个音节而已。而过几个月,就连音节都不是了,仅仅是被消耗掉的无法追回的那段时间,躺在烟灰缸里的几截烟灰而已。

坐在椅子上发呆。左边是一片薄薄的月亮,右边是金光四射的夕阳,后面一群叫不上名字来的鸟类,前面是绵绵的波浪。生活多么美好,万事俱备,只欠一个老公两个儿子一条狗。

毛里求斯?哇,还有比这更非洲的国名吗?连埃塞俄比亚听上去都没有它非洲,连毛里塔尼亚都没有它非洲,就是它了。

和你的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

生活里到底还有些什么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更伟大更性感更值得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呢?

英文里有个词,叫crush。如果,它会告诉你,这是“压碎、碾碎、压垮”的意思。后来我到了美国,才知道它作为名词,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短暂地、热烈地但又是羞涩地爱恋”比如,“I had a crush on him”。就是“我曾经短暂地、热烈地、但又羞涩地喜欢过他”。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自由这个东西的神奇,不在于它会带来多少洪水猛兽,而在于,这些洪水猛兽出现以后,你发现它其实也不过如此。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我们经常会看一些书籍,阅读作品后,我们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读后感的内容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了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2)

一直以来,读书写字对于我来说,只是自己对真知的追问,让灵魂饱满的方式,它不是功利的武器去指责去抨击,也不是虚荣的工具去彰显自身的优越不凡。它的美如此浩瀚让我们的灵魂恐惧却安宁。那些我读过的,如深涧流水般优美动人,睿智幽默,朴实真切的文字中,给予我们冬日般和煦的感动,滋润着我们贫瘠干涸的思想,扶持着我们颠簸的成长。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就像穿透臭氧与大气的子弹,承载着生活的乐趣与智慧倏然击中了我的心。

刘瑜作为社会第三性别的政治学女博士,在饱受现代文明的冷嘲热讽下幽默的调侃着学术,政治,生活。以一个小女人的心态唠叨调侃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思考着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的大事。饱含着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个真实存在但却是我无法想象的人生,在她的记录下,快乐与真知像春水般舒适的流入我的皮肤。

我常常在想人生向往自由,却仍在原地彳亍,我们有真挚肺腑之声,却不能婉转的歌唱,生活中很多因为微小就被看做不存在,无所谓的无奈比比皆是。在这个社会中“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成熟的人”还告诉你:这个世界,无商不奸无官不贪,所以战胜坏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更坏的人。强迫他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这也是一种暴力。这个世界充满了约束和秘密,哪一个都不是最佳的几何形状。当信仰被丢弃,成为趋利避害的本能时,我们的生活真的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指纹与线索的犯罪现场。

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受干涉和免于恐惧,在一个民主健全的国家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然而非政治意义的自由,则是一种自我支配的能力,能站在独立思考的立场上保持生命本质里最纯粹的东西,保持活泼的趣味和独立自我。包括对真理,对情感,对人性的修行。

从我们出生起就已经和这个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个时代的秘密和规则,早已融入血液,清醒的人们在历史的黑暗中悲哀,对人类之间的冷漠隔阂中忧惧,迷失的人们在物欲里沉沦,一面痛不欲生,一面甘之如饴。在静默的阳光下,我们像是被审判般赤裸的屹立于虚空,被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有趣的是,我们常常在自省的过程中厌恶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勇气的同时,却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转化为对赞美。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慰藉中寻找安宁,用功绩和成就安抚未达到的期许。环顾四周身边的人和我们都是一样,就又心安理得的继续。

很多人说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没有勇气和足够的努力去改变生活,不是吗?沉默中我们看见了自己卑微的倒影缄默无音。

浪是想挣脱命运的水,海是倒过来的天,让这呼啸而来的疾风与霜雪,还我们一个没有冻住的明天。

这本书,带给我关于政治制度和民族民主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般的顿悟,原来枯燥复杂的学术竟然可以如此活泼有趣,充满勃勃的生机,生活的困顿和迷惘在自我思考中变成有益身心的动力和磨练。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带给我们细碎零散的感动,正在用乐观坦然滚成巨大的铁球,用力的撞击着被桎梏的生活,被囚禁的笑容。

就像刘瑜所说,在辽阔的世界里,你有多谦卑,你就有多快乐。活着本来就是简明,安静和值得尝试的。

这一个可爱女人直率知性,被智慧和修养震荡的芳香四溢的内心强大而富有感情,这样的女人是美的,她的文字豁然开朗阳光明媚,她在展览生活的同时,让我们明白,快乐可以如此简单,而思想可以如此深邃。这一切都源于一颗善于扑捉和发现美好的心,作文它能带给我们更加深爱这个世界的能力,在翻阅着散发油墨香气的书籍时,那种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将以往的阴霾和抑郁打扫的干净,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最朴实最根本的快乐。

它让我们更善于倾听,教会我们谦逊和平静,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贤明聪慧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它让我们更善于思考,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襟,知道取舍,明白世态和人情。不孤芳自赏,不自怨自怜,不怨天尤人,不自卑自大,不孤独不惆怅,温暖和自信的生活,这不单单是我在书里寻找到的人生,我们应该把生活过的跟书里一样阳光自由,充满温情和努力。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3)

我好喜欢刘瑜女士这种接地气的学者。可能前半句非常精巧体面地表现出她的学者风范,后半句忽然急转直下,开始“傻叉”、“扒拉”,生猛不留情面地开始吐槽。就好像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学问家中突围,乒铃乓啷地扯垮那些端着的架子。

同样是社科学者,罗翔老师不谈张三的时候会苦口婆心地劝你读好书提前感知高雅快乐的能力,而刘瑜会大喇喇地说越形而下就越有趣——“读历史比读哲学有趣,读八卦比读历史有趣,看电影比读书有趣,站在大街上看打群架最有趣。”这样的女人太有趣味了。我也是“有胃口的灵魂”

当然,相比她絮絮叨叨的吐槽和插科打诨,我更喜欢穿插在这本书里的各种书评影评,比如她那句很著名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辩护立刻高深起来;比如她描述张爱玲晚年的落寞寂寥,想象那样骄傲的传奇女性为何用沉默来守护曾经的光芒;又比如《朗读者》和《兔子快跑》……对文艺作品发表评论的时候她总是多几分柔情少几分调笑,多几分同情少几分刻薄。或者说,因为写评论不是写博客,明显感觉写得更用心、更耐读。

我很喜欢刘瑜、梁文道这样很红的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4)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5)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好吧,我承认我手贱,不喜欢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刘瑜女士惯常的模式就是剥离语境,把两种文化现象在表象的层面上扯在一起横向比较,不知纵向,然后得出一个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简单粗暴结论。欠缺女性主义意识的小女子情怀与世俗化的小聪明打底,加一点学术花椒、文艺/伪文艺鸡精,就乱炖出了知识结构破碎的所谓文化/政治随笔。她所呈现所表达......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6)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她写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兴趣,因为最开始我有些看不懂,但当试着跳过几页看不懂的,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会告诉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书的兴趣。

在书中,那些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着,引人深思。

我喜欢作者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这句子告诉我一个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他得到快乐会越多。

书的名字中子弹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一直寻找它意思,后来我猜想子弹也许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本集合了许多生活真理的随笔书,书里大大小小、好与坏、爱恨情仇、江湖恩怨、明争暗斗的事都皆有所录,它很多都内容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开放、有才华、疯狂、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是现在许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这种形象多么的真实。从书中,我也明白了许多事理,比如她写的: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让我知道,不需要妥协与命运,命运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自己的,而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800字


虽然老师一再强调要求我们阅读理论书籍,但是当我走进书店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忍不住放慢了脚步。书的封面是很唯美的一张插图,淡淡的几抹油脂,描出一幅简单但不肤浅艺术作品。我爱书,我承认,我不仅爱书的内容,更爱书给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感官上的。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之下,我毅然决然买下了这本书。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有的人有的事真的很令人绝望,生活总是零零碎碎、乱七八杂地令人厌恶。我们每天在寝室接触着我们的性格迥异的室友们,出门我们还会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总是,生活就是这样的杂乱无章。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就是,在作者的笔下,被他审视的东西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到审视国家制度,细到审视爱情、电影和书,小到审视老鼠,甚至街上不起眼的疯老头。在他的书里,你不会觉得例子单薄,没有说服力,在他的书里,你看到了他引经据典的超强能力,更看到了关注民生、民情的热血情怀。
如果说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砖石,那么好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把刀。本书作者刘瑜擅长风格迥异的写作手法,每一小段取材全部来自生活,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常年的累积的作品,所以每一小章节的字数内容长短不一,质量不均,或许还会随着社会形势以及荷尔蒙周期的变化和作者自身逃避生活的力度的起伏而有所变化。不得不说,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你也会本他的思想和心情带动,有的时候他的内容沉重,你会不自觉地紧皱眉头,有的内容轻松愉悦,你也很自然地放慢节奏。
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刘瑜就好像一个大学生作家,他的语言能够深深走进我们的生活,在他的书中,写了很多我们大学生在校内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而这些刚好解决了我生活中的难题。他说,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痛痒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书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500字


高考期间老师让我们阅读了很多课外读物,美言曰要我们增加文学修养,但其实说白了就是积累一些名家的素材,借鉴其中的情感观点和经典名句,巧妙的运用到作文中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应付考试罢了。但即便如此,有一本书确实着实让不是特别爱读书的我着了迷,所以在第一眼看到读书月的活动要推荐一本好书时,这本书便蹦进脑海《送你一颗子弹》。
阅读这本书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过瘾,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像是在最痒的时候有人不偏不倚结结实实地挠了几把。刘瑜,这位被外界戏称为第三种人的政治学女博士,一位逼我分分钟想献上天灵盖的传奇人物哥大的才女、剑桥的老师、南方周末的专栏作家,简直就是我人生的楷模细腻却不矫情,纯真却不幼稚。用天涯一个网友的总结是:这个女人怎么可以睿智得让我发愣,俏皮得让我嫉妒,深刻得让我窝心,轻盈得让我感动,端庄得让我敬畏,酷得让我疯狂! 她的文字满足了我对好文字的所有期盼:干净、生动、贴切、幽默、坦率、新颖、小文字里有大智慧和真性情。
之前我一直在抱怨,为什么大学生活与我想象中为何如此的不同,每天为成绩、为素质分、为同学关系、为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所有的事情自己不去做没有人帮你做,所有的事自己不惦记着也没有人会提醒你。习惯了身旁各种热闹的我很不习惯大学的反差,感到了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时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时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这句话像炸弹引爆心头。就如同书中所说,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的任何人得到快乐。没有人注定要为你做些什么,别人不帮你是应该的,帮助你你便要心存感激,它让你谦卑,所有别人能够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知道了自己的不适应是自己的不够成熟的表现,总有一种想要依赖别人的侥幸心理,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这一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或者说是既不可遇也不可求的,每天沉浸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中,那只是一种不敢单独面对自己、面对人生的懦夫行为,逃避是没有用的,以后的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完。为了回报自己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我,在路上。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
书中还有很多人生哲理,文风诙谐句句经典,摘一句我很喜欢彼此共勉: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000字


《送你一颗子弹》是《南方周末》年度专栏作者刘瑜的随笔集,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大到制度,小到老鼠。作者认为,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我不得不说这类型的书算得上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我喜欢这样的书,有故事,有情感,最主要的是有意思。有意思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给出的一个夸赞,能说有意思的书,就我而言是不多的。能被我称为最喜欢的类型,不乏三个特点,要真诚,要现实,要幽默。

我喜欢这样的书,刘瑜写的书很符合我的审美。对我来说,写作手法可以简单,语言优美也是在内容吸引人的基础上的锦绣添花,文字大胆,另类,带着书中人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样的书总会令我看得欲罢不能。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就完全符合我所说的特点,会让人看得舒服,通俗来说就是合我胃口的书。人的一生有几十年的漫漫长路,除去那段不记事的年纪,大多数热还是有几十年,何况还有些长寿的人。每个人大致对一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有句话不是说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但是要是完全不同的话,世界早就不缺idea(创意)这种东西了。有一种叫惺惺相惜,书中所说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这种话只有刘瑜说的这般自然真实了。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有好事坏事,爱情仇恨,真实虚荣,伪善贪婪,这些展现的不留一丝后路,不掺一份虚假的,就是人性。

我喜欢这种真实,连带着贪婪,仇恨,虚荣的,也都爱上了。我看到的一个小社会,没有半分修饰,没有遮掩其上的所谓正能量,让我却呼吸到了自由与真实。他告诉我的就是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何必虚假的遮掩起来,自欺欺人罢了。

人性的真实,美或丑,善或恶,都有我们自己回去判断,如果有一天,报纸,新闻登上的多一点真实,我想也许不会再有那么多哭的稀里哗啦,令我整个人都不太好的采访了。

青春,我这个年纪还没结束,刘瑜又有这个年纪的赞美,也有批评。我崇拜一些追梦的人,竟然可以放弃自己的学业去追求梦想,但是我不得不说,同学们有时候也不要太倔强,和父母吵翻什么的,请先准备好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计划,离家出走什么的,也要至少带好饭钱,追梦的前提是自己身体健康。

上面纯属个人的玩笑话,其实有一句话是很多人想说的,特别是在自己已经决定的情况下:每个人有自己的思量和打算,你的思想我不干预,我的想法请你闭嘴。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从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笑得甜甜蜜蜜,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三年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但是人的一生还是大的喷嚏比较多。

生活里的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坚持而打拼,我们不需要对于别人评价过多,毕竟那是他的人生,自有法律,条规约束每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代价和后果,那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坚持自己该坚持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一)

在没有wifi和流量的日子里,你会怎样度过?偶然获得的大段闲暇时光,让我重新拾起了纸质书,回归到传统的阅读,《送你一颗子弹》正是我那时读到的一本书。

刘瑜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假若某天你置身于一座孤岛,你是否能够不急不躁地跟自己共处呢?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浮华与喧嚣,大家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看似都在追求却浑浑噩噩、茫然无措。但在这群人中间,一定会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灵魂。如果你足够幸运,你就会遇到他们。因为当他们谈论起梦想时,透过他们的眼睛,你会发现他们眼里绽放出的光华,那是对梦想一直不变的热爱,那是燃烧生命的颜色,他们的灵魂也因梦想而越发璀璨。

渴望追逐繁星般璀璨梦想的人,漂泊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也许是身在异乡所感受到的孤独无依,也许是执着追梦的心饱受嘲讽。但是,这些身心的漂泊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值得一提,因为实现梦想的过程本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那些磨难与挫折都会在追梦人的赤诚之心下,化作无尽地动力,支持着他们前行。当你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认准了前行的方向,你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并不会感到盲目与无聊。

白落梅笔下"对营营名利视而不见,却为山林的一朵无名野花,而心动不已"的人,说的正是他们。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在人人都追逐名利之时,只一心为实现绘画的理想而努力。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地位、美满幸福的家庭,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身体饱受贫穷与饥饿的折磨,心灵却甘之如饴。

刘瑜在她的书中写道,"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们总是说成人世界太复杂,并非大人的老成世故作祟,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敏感度在不断地降低,心渐渐被生活琐碎磨砺得坚硬无比。而当你拥有了一颗敏感多情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世界就会在你的面前开启它那不轻易示人的一面,并非大多数人看来的无聊乏味,而是充满了令人雀跃的快乐与幸福,是你渴望一生追求的美好世界。

人生苦短,在这渺小的一生中,你会为世人留下些什么?又会被多少人所记住呢?想想这些,也许你就会觉得看似无聊的生活其实充满了值得努力奋斗的精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二)

周晓歆

最早认识刘瑜,是在广播里听到她的一篇文章,名字是什么记不清楚了,大抵讲的是一个人留学在国外的生活,如何面对孤独、成长,那时候刚来到工作的地方,很有种惺惺相惜、受教的感觉。于是,问度娘了解刘瑜,网名drunkpiano,政治学博士,剑桥大学讲师,著有时评集《民主的细节》,小说《余欢》。这寥寥几个字就是她自己写在《送你一颗子弹》前的作者介绍,可能觉得对她还是不甚了解,可是读她的文字就会被其中的幽默、睿智深深吸引。

要说最开始一口气买了刘瑜好几本书,当然先从最出名的《民主的细节》开始读,可是每当晚上睡觉前打开这本书,总会有这段写的好、应该抄录下来;那段论述的很精妙,那么相关的内容还有哪些等等这样那样的思考。这样下来,两天也没有读完序言《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然后开始反思,这样一本对美国政治观察随笔是应该放在周末的白天大段时间来读的,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搜索相关资料,亦是乐趣无穷。

于是晚上真正惬意的时光开始了,睡觉前一小时,打开床头暖色的台灯,捧着这本《送你一颗子弹》,看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听刘瑜讲鸡毛蒜皮的小故事,一起跟着欢笑、沉思,每个人、每个故事都给人以触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这本随笔集中,探讨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些是一本书的读后感、一部话剧的观后感,有些是留学生活中遇到人和事。在《厨房政治》这篇文章中,先是说了各路留学生如何发挥对厨房艺术的热爱导致厨房生灵涂炭,让人忍俊不禁,后面话锋一转,作者开始发问人如何克服自己内在的劣根性:非理性、顽固、自私,这是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然后接下来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到如何利用制度来促使形成协商民主的公民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提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这样一个故事读下来,既有趣味性,又能够引发思考,然后带着今天生活很充实,又有新的思考这样的满足感安然睡觉,真是件幸福的事情。感谢这本书带给了我这段快乐与思考并存的时光,下面是一些文章中的段落节选,希望大家喜欢。

摘录《论他人即地狱》部分

1. 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渊博的人》

2. 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积极的人》

3.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另一个博客》

4 (作者闲来无事的时候清理手机里的联系人,哪哪哪认识的谁谁谁……最后再没有联系过的,还是删除了。)认识更多的人,忘记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记住,被更多的人遗忘,吹出更多的肥皂泡,然后看到更多的肥皂泡的破裂。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不过是别人手机里的两个音节而已。而过几个月,就连音节都不是了,仅仅是被消耗掉的无法追回的那段时间,躺在烟灰缸里的几截烟灰而已。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起,其实你就知道。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有关的无关的人》

摘录《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部分

5. 和你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像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回到巴黎》

6.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务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说,它就是自由。《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7.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_1200字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200字

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名字是高一语文老师推荐,他的评价是“我觉得现在中国写政治最好的是刘瑜”。当时印象深刻,琢磨着政治有什么好写的,殊不知当时天天背高中政治的我对政治的理解还是眼光太狭小。

我读的刘瑜的第一本书是《观念的水位》,如同这本《送你一颗子弹》一样,有一个又怪又妙的书名,风格却完全不同。《观念的水位》只写了政治,刘瑜写政治妙在接地气。政治学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形而上、是上层建筑、是阳春白雪,刘瑜却从不谈政治学的构架历史,写的全部是生活小事,从这些贴近生活的小事中又可以以小见大的折射出社会中精妙的政治学。

我读非小说类书籍,要打动我只需要一点:说到了我从未想到过的观点。《观念的水位》让我降低了思想的水位,同样,《送你一颗子弹》有数颗子弹打进我心里。

幸运的是,我读刘瑜的书的顺序仿佛恰到好处,《送你一颗子弹》是她几年的随笔小文合集,很多和政治学并无关系,写了很多留学生活。我现在就过着留学生涯,很多描写戳到了我,看来留学生的心态大同小异: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孤独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这四个男生做起饭来,一个比一个激情澎湃,都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化为了巨大的做饭热情,每天在厨房将美国没有猪肉味的猪肉和中国人没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炒的乒乓作响。”

喜欢刘瑜的另一点是敢写,她一路的学术之路非常成功,人大,哥大,哈佛,再去剑桥任教,再回到国内在清华教书,本以为这样的学者必定非常学术化,没想到她也会借100多本书,真正看的只有不到说10本,最后再劳心劳力的用行李箱把书驮回图书馆。这本书里也看到了不少她对学术对吐槽和抱怨,一针见血:

“大部分美式社科学问的特点就是:精致的平庸。这个体系不太关心你是不是平庸,但是非常关心你是否精致。以前一个经济学朋友跟我说,只要我用数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我的论文就是‘人渴了就想喝水’这样的废话,也会有很多杂志愿意发我的文章。”

“当然你也不能太笨,你不能说1加1等于3。不对,其实你也可以很笨,只要你有那种故弄玄虚堆砌辞藻把人绕晕的本领,你就是说1加1等于10也没事。”

书中也有几篇写到了政治:

“我记得我上中学时,同学们写的思想汇报中常常有这么一句: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拜托,那不是关心政治,那是关心宣传。”

“真正关心政治,不是关心领导人的起居和病例,而是关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是关心‘事件’,是关心正义。”

刘瑜的文字总是让我想到龙应台,龙应台写政治澎薄激昂,刘瑜的文字温润如水,都是掷地有声。

刘瑜的书还差一本《民主的细节》,这本最有名的代表作一定要拜读一下。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模板6篇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有很多心得和感悟想要记录。读后感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让人感觉内心的感受是有依据的。怎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优秀的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

《送你一颗子弹》完结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生活

我送你一枚小弹壳

它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

也吹响过一支短歌

战士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苦有乐有声有色

战士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苦有乐有声有色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性格

我送你一枚小弹壳

它会在祖国需要的时候

喷涌出那一腔烈火

战士的性格就是这样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战士的性格就是这样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本色

我送你一枚小弹壳

它在战斗中惊天动地

却在胜利后保持沉默

战士的本色就是这样

无私奉献报效祖国

战士的本色就是这样

无私奉献报效祖国

我初中军训时学的,很喜欢的歌曲,当时会唱,现在不行了。但这与这本书无关,只是一时想到的一首歌曲。就像文中的作者,留学国外,每一段时间都有一段不同的生活情感。有那段时间的追求与爱。

作者刘瑜,与我喜欢的另外的一位女作家柴静,都是我最钦佩的不同寻常的人,也许有的人喜欢安妮宝贝,有的喜欢安意如,有的喜欢王安忆,有的也喜欢白落梅或者八月长安。当然,三毛与张爱玲也很有个性,也受大众喜欢。

《送你一颗子弹》全书主要说的是作者十年前的一段五年的生活缩影,也如作者所云,是她的个人博物馆日记,每个人都会随着岁月的历练而变化,而作者是一个有着高学历的却也不寻常的女博士。很多人也许对女博士有偏见,认为都是书呆,没趣味的人,而文中的作者却又一次和四个女博士去看脱衣舞派对。是不是很震惊,而其实这也许就是作者与众不同恩地方吧,没什么不敢做的。

即五大标题,很奇葩,也很有哲学味道。而每个大标题下有许多个小故事组成。故事有长有短。简直再现那年,那事,笔下作者的生活,充满乐趣,以及知识。可见作为刘瑜,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会生活,会玩。

这句话有点味道,细细体会,作者文字功底颇深。白岩松总结人们都有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与故事。而真正的写作高手与文字大家,却针针见血,唯美而又不失冗长的大写特写生活,可见阅读还是有点必要的,至少你知道了不少知识,其次你还可以说一些晦涩难懂的话,上个档次,其实最多的应该是扩张见识,锻炼思考吧。

每个人都是故事中心人物,主演着一场场自编自导的电影,故事不在多么宏大,而在于充实美满,生活的阅历增识。

20xx.4.1419.38于徐州铜山区作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2)

《送一颗子弹》是出自于刘瑜之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著,引人深思。

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神迎面便打来下一波浪涛;又或者生活变成了工厂的流水线,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工序走向下一个工序,马不停蹄,身不由己。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密度,你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用放大镜细辨他的细枝末节?

我们每天都在赶一场又一场的饭局,狼吞虎咽囫囵下肚,总以为有一天可以等来一场盛宴。也许没有,也许有。更也许等到有的时候,早已没了品尝的胃口。

当节奏缓慢的时候,我可以一整段一整段地发呆,可以蹲着在阳台观赏一只四脚朝天的甲虫时不时地抽搐一下然后终于慢慢安静。我会被画上一抹细腻的笔触感动,也可以与音乐里某个神来的音符共鸣。我变得异常敏感,眼睛耳朵鼻子都处在全面警戒的状态,像昆虫的触角感知空气里每一个微小的振动。我总告诉自己这样的敏感和细腻是快乐充实的,实际上我也的确常常被莫名的幸福感击中。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又为如此挥霍时间而感到恐慌。我害怕当别人在经历着气壮山河的时候,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小情绪。我画了一副中国山水,为其中的留白沾沾自喜却又惶恐不安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偷工减料了呢?

于是我加足生活的马力。每天搭拥挤的地铁里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在人群中匆匆阅读财经周刊。与无数的陌生人交谈或者擦肩。工作。吃饭。工作。恋爱。吃饭。赶场去看一个无聊的电影,看到一半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浪费了一个小时,实在不堪忍受被浪费另一个小时,于是匆匆退场。吃饭。天已经暗了。好像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貌似讲了几个笑话,大笑了几场。可是回到家头脑却一片空白,只剩下一身的疲惫。倒头睡去。真是又一个忙碌和充实的一天。可是心里的某个角落又跳出来提醒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看一本言之有物的书了,多久没看一个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多久没坐下来安静地写一些东西了总而言之,系统亟需更新升级。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风景片。每个定格皆是美不胜收,但整个片子却令人昏昏欲睡。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动作片。情节酣畅淋漓一片热闹,但散场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是糟糕,永远在一种生活状态里向往着另一种。就像《兔子快跑》里的哈利先生,在妻子和情人间两处奔波却又无处安身。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跟自己和平相处呢?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到底是盛宴,还是品尝的胃口?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3)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她写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兴趣,因为最开始我有些看不懂,但当试着跳过几页看不懂的,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会告诉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书的兴趣。

在书中,那些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着,引人深思。

我喜欢作者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这句子告诉我一个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他得到快乐会越多。

书的名字中子弹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一直寻找它意思,后来我猜想子弹也许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本集合了许多生活真理的随笔书,书里大大小小、好与坏、爱恨情仇、江湖恩怨、明争暗斗的事都皆有所录,它很多都内容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开放、有才华、疯狂、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是现在许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这种形象多么的真实。从书中,我也明白了许多事理,比如她写的: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让我知道,不需要妥协与命运,命运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自己的,而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4)

个人认为后半段比较好,但是截一半太不尊重了,就全转过来了。

我确定自己爱上了这个女人。

首读《余欢》,惊为天人,一见钟情;再读《民主的细节》,叹为观止,再见倾心;又读《送你一颗子弹》,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她的文字满足了我对好文字的所有期盼:干净、生动、贴切、幽默、坦率、新颖、小文字里有大智慧和真性情。

不是没读过写得好的,让人不时微笑、颔首、出神的那种。

但这次不同。在地铁里读《送你一颗子弹》,我咬紧牙关才在座位上保持了路人甲的矜持和淡定,其实元神出窍的那个我已经笑得前仰后合青筋暴起,把大腿拍得啪啪作响了。

怎么形容那种阅读的快感呢?像是在最痒的时候有人不偏不倚结结实实地挠了几把。或者,想象我自己是一个烧水的铁皮壶,而她的文章是一把敦实的榔头,叮铃咣郎一顿乱敲,我心里那层郁结的水垢就噼里啪啦应声脱落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死无葬身之地。

同时一个声音高叫着:对啊对啊!就是就是!!Me too me too!!!

这种认同感如此强烈,已经到了让我不好意思的程度。人家是谁?哥大的才女唉,剑桥的老师噢,政治学女博士呦,南非周末的专栏作家耶!我这样急吼吼地认亲一样地往上贴,实在是太不自重了。

不过俺还是要厚起脸皮壮起胆子说:她就是我的一个可能的自己!借用刘老师的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农村的二舅,土点儿,也是家庭一员吧。

和刘老师一样,我也是个生在小地方,从小到大被迫害成三好学生的人,把自己宝贵的青春自觉自愿地扼杀在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应试学习之中。之前我我一直不能解释为什么生在小城市,离开故乡就成了一种天然的使命。直到刘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大地方的痛苦可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事情,而小地方的痛苦却是很傻的事情。 所以脱离小地方是死不悔改的悲观主义者们摆脱傻感的唯一出路。

和刘老师一样,我在拼了小命考出小地方着陆大地方之后,发现比困在一个小地方更可怕的是逃脱一个小地方。因为那时候你才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地点的问题,它那么复杂以至于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的问题。

当我终于从这个illusion中睁开眼睛时,only to find 30岁的自己只是从一口井跳到了另一口井。于是傻感的升级版卷土重来,好像在洒泪挥刀之后,才翻到葵花宝典的下一页,赫然写着无需自宫,也可练功。这受骗上当的屈辱便渐渐变异成为迟来但漫长的叛逆和犬儒。

和刘老师一样,毕业后我留校做了刘老师,不是因为它是我的梦想之路,只是因为顺路,因为懒惰,因为缺乏勇气和兴趣。

和刘老师一样,我最终没有爱上学术研究。尽管在开头的时候,也和她一样觉得做学问这事儿优雅清高卓尔不凡。但后来就发现,和众多的工作一样,它的优雅清高只是一个美女的背影,等她转过头来,就意味着爱情片的终止,恐怖片的开始。

在我等的阴暗目光下,学术研究是这样运作的:套上抽象的理论框架,亮出艰涩的专业术语,用绕死人的逻辑和烦死人的语言,去证明一个闷死人的道理。让我去拥抱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故作深奥和自命不凡,好比让我去亲吻一个涂脂抹粉的人妖,这这这怎么下得了口?

更变态的是你还要学术创新!这个被刘老师称为在过度开发的学术山头上找地儿插小红旗的行为难度之高,简直就像在烟灰缸里找一条中华,在泔水桶里找一只龙虾,在窑子里找一个处女。所到之处,都是人家嚼过的口香糖,你还必须硬着头皮吞下去,嚼几下,再努力吹出一个泡泡。

其实我无比真诚地羡慕和敬仰那些能够投身学术的人们:他们要么是足够纯洁,能相信我眼中的妖怪根本就是个绝代佳人,要么就是足够勇敢,虽然看出了那是个妖怪,但有本事逢场作戏各取所需,用工作的污泥来培养生活的莲花。

而我始终是那只吃不着葡萄而骂骂咧咧的狐狸,即使我相信那葡萄确实是酸的。

因此,和刘老师一样,我有时特别希望自己不被思想压榨,像个收银员一样过一种机械的生活。

此外,和刘老师一样,我至今不好意思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因为感觉像去割个双眼皮。

和刘老师一样,我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好吧,我这个山寨版的刘老师,论才华、思想、学识、际遇,都比人家差一大截,但性格曲线却有巧妙的重合。她像住我楼上的邻居,level比我高一层,但我俩的房型一样,她的脚步声响起的时候,我知道她走在哪个区域。

当然,自从踏上婚姻的单向车,走上生子的不归路,我和她的人生曲线就开始分岔了。当她在自由的孤单里摒住非正式疯狂的thin line的时候,我正在家庭的喧嚣里拾起支离破碎的自己。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

于是,我强烈地羡慕她,正如我确定她也会羡慕我一样,因为我们永远没机会成为另一个时空里那个可能的自己。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5)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

送你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好吧,我承认我手贱,不喜欢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刘瑜女士惯常的模式就是剥离语境,把两种文化现象在表象的层面上扯在一起横向比较,不知纵向,然后得出一个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简单粗暴结论。欠缺女性主义意识的小女子情怀与世俗化的小聪明打底,加一点学术花椒、文艺/伪文艺鸡精,就乱炖出了知识结构破碎的所谓文化/政治随笔。她所呈现所表达......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6)

送你一颗子弹!

BANG BANG BANG~

我很喜欢被刘瑜文章里的“子弹”打中的感觉,喜欢刘瑜不拘泥学术,不炫耀才华,用不正经接地气的腔调来讲诉时事和生活,轻松地读完,被她独特的视界所吸引。

她就像一棵笔直生长的绿树,这棵“智慧之树”有一点慧黠,有一种蓬勃,输送给公共空间一股清新的氧气。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很喜欢这句话,曾把它当做座右铭,没想到出自本书,hahahah~  学会和自己相处,享受一个人的生活,避开不必要的合群,一个人安静的生活,这句话陪我走过了一段孤独的路。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活成一支队伍,招兵买马,不断的扩充,会形成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队伍勒。早上和李白杜甫吟诗作对,中午和毛姆,东野圭吾等来探索人性,晚上和朱生豪,王小波来谈谈情,说说爱。这样的生活,也别有一番滋味!也正如刘瑜所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读完这本书,影响最深的除了刘瑜幽默风趣的语言就是她的格局了,她从厨房出发开始探讨政治,从大学安排的课程而探讨大学教育的精神,以及大学教育的弊端,从日常生活琐事而上升到人生,世界等各个方面,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关于政治制度和民族民主的视界让我醍醐灌顶,有恍然大悟般的顿悟,原来枯燥复杂的学术竟然可以如此活泼有趣。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带给我们细碎零散的感动。既有生活的乐趣与智慧,也有生活的困顿和迷惘,但在自我思考中都变成了乐观与坦然。

这本书让我学会倾听,教会我谦逊与平静,原来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贤明聪慧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学习。它让我更善于思考,发现细致观察并思考过的生活是可以格外有趣的。以及她对自我的认知,文笔中透露出来的孤独和偏执,不造作反而很温暖。不孤芳自赏,不自怨自怜,不怨天尤人,不自卑自大,不孤独不惆怅,温暖和自信的生活,这是我在书里寻找到的生活,也是我所向往的阳光自由,温情洒脱的人生。

这本随笔读了挺久的,细细品读,让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读一本书像和一个智者在亲密对话。《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就像一颗猛烈的子弹,承载着生活的乐趣与智慧倏然击中了我的心,心花怒放!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读后感不能脱离原件,要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作品是什么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感谢您的参阅。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1】

《送你一颗子弹》完结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生活

我送你一枚小弹壳

它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

也吹响过一支短歌

战士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苦有乐有声有色

战士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苦有乐有声有色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性格

我送你一枚小弹壳

它会在祖国需要的时候

喷涌出那一腔烈火

战士的性格就是这样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战士的性格就是这样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本色

我送你一枚小弹壳

它在战斗中惊天动地

却在胜利后保持沉默

战士的本色就是这样

无私奉献报效祖国

战士的本色就是这样

无私奉献报效祖国

我初中军训时学的,很喜欢的歌曲,当时会唱,现在不行了。但这与这本书无关,只是一时想到的一首歌曲。就像文中的作者,留学国外,每一段时间都有一段不同的生活情感。有那段时间的追求与爱。

作者刘瑜,与我喜欢的另外的一位女作家柴静,都是我最钦佩的不同寻常的人,也许有的人喜欢安妮宝贝,有的喜欢安意如,有的喜欢王安忆,有的也喜欢白落梅或者八月长安。当然,三毛与张爱玲也很有个性,也受大众喜欢。

《送你一颗子弹》全书主要说的是作者十年前的一段五年的生活缩影,也如作者所云,是她的个人博物馆日记,每个人都会随着岁月的历练而变化,而作者是一个有着高学历的却也不寻常的女博士。很多人也许对女博士有偏见,认为都是书呆,没趣味的人,而文中的作者却又一次和四个女博士去看脱衣舞派对。是不是很震惊,而其实这也许就是作者与众不同恩地方吧,没什么不敢做的。

即五大标题,很奇葩,也很有哲学味道。而每个大标题下有许多个小故事组成。故事有长有短。简直再现那年,那事,笔下作者的生活,充满乐趣,以及知识。可见作为刘瑜,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会生活,会玩。

这句话有点味道,细细体会,作者文字功底颇深。白岩松总结人们都有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与故事。而真正的写作高手与文字大家,却针针见血,唯美而又不失冗长的大写特写生活,可见阅读还是有点必要的,至少你知道了不少知识,其次你还可以说一些晦涩难懂的话,上个档次,其实最多的应该是扩张见识,锻炼思考吧。

每个人都是故事中心人物,主演着一场场自编自导的电影,故事不在多么宏大,而在于充实美满,生活的阅历增识。

20xx.4.1419.38于徐州铜山区作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2】

《送一颗子弹》是出自于刘瑜之手,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著,引人深思。

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神迎面便打来下一波浪涛;又或者生活变成了工厂的流水线,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工序走向下一个工序,马不停蹄,身不由己。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密度,你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用放大镜细辨他的细枝末节?

我们每天都在赶一场又一场的饭局,狼吞虎咽囫囵下肚,总以为有一天可以等来一场盛宴。也许没有,也许有。更也许等到有的时候,早已没了品尝的胃口。

当节奏缓慢的时候,我可以一整段一整段地发呆,可以蹲着在阳台观赏一只四脚朝天的甲虫时不时地抽搐一下然后终于慢慢安静。我会被画上一抹细腻的笔触感动,也可以与音乐里某个神来的音符共鸣。我变得异常敏感,眼睛耳朵鼻子都处在全面警戒的状态,像昆虫的触角感知空气里每一个微小的振动。我总告诉自己这样的敏感和细腻是快乐充实的,实际上我也的确常常被莫名的幸福感击中。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又为如此挥霍时间而感到恐慌。我害怕当别人在经历着气壮山河的时候,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小情绪。我画了一副中国山水,为其中的留白沾沾自喜却又惶恐不安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偷工减料了呢?

于是我加足生活的马力。每天搭拥挤的地铁里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在人群中匆匆阅读财经周刊。与无数的陌生人交谈或者擦肩。工作。吃饭。工作。恋爱。吃饭。赶场去看一个无聊的电影,看到一半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浪费了一个小时,实在不堪忍受被浪费另一个小时,于是匆匆退场。吃饭。天已经暗了。好像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貌似讲了几个笑话,大笑了几场。可是回到家头脑却一片空白,只剩下一身的疲惫。倒头睡去。真是又一个忙碌和充实的一天。可是心里的某个角落又跳出来提醒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看一本言之有物的书了,多久没看一个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多久没坐下来安静地写一些东西了总而言之,系统亟需更新升级。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风景片。每个定格皆是美不胜收,但整个片子却令人昏昏欲睡。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动作片。情节酣畅淋漓一片热闹,但散场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是糟糕,永远在一种生活状态里向往着另一种。就像《兔子快跑》里的哈利先生,在妻子和情人间两处奔波却又无处安身。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跟自己和平相处呢?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到底是盛宴,还是品尝的胃口?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3】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400字!

作者作为一个高端的知识分子,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描述什么大道理,而是很真实的写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写到我心坎里去了,觉得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会这么干这么想这么做。

学习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吗?在以前我觉得作者这种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学习当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们一样呀,不学习就会焦虑,制定完学习计划又不能按时完成。是不是只要坚持学习的想法,长久下来也会慢慢积累成长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看书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强,会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个过程。我想在之后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吧,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变得必要。

有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负担,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觉得自己这里比不上别人哪里比不上别人。我想接受自己这样的性格,不觉得自己自闭、内向是不好的。虽然我内向,但是我也喜欢美食、喜欢新鲜、喜欢尝试。内向和美好生活没有联系,开朗不代表能更好的体验人生。转变自己的心态吧~给自己一点赞美和信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4】

《送你一颗子弹》记录

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人的一生若是茫然不知,虚度年月,过去不值得回顾,当下不在思考,未来不抱有野心和期待,那活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活是一个动词,是生命的起伏。人活一世,不能重来,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不是应该做的,更不是别人让你做的。无聊是自己给予的,态度决定了生活。

有时候“作”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一种生命力,是跳动的心脏和脉搏,是力量。爱情需要活力,不是死气沉沉,生活需要创造,不是单调与重复。美好总在于逝去,在于那一瞬间的热烈却留不住,然而不去“作”,不连美好也见不着了吗。生活叫你成熟,要磨去你的棱角,你便言听计从,所以失掉了纯真和想象力,失掉了作劲儿,失掉了主动权,失掉了自我,多愚蠢呢。

忍受没有极限,思维也没有界限,世界广阔,绝望也不害怕,痛感让人明晰。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感恩,让你谦卑,让任何事物带给你的,都成为惊喜。一个人要活的像一只队伍,对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人生若得知己当然妙不可言,可如若没有,你还有自己。寻找自己,发掘自己,爱自己,成就自己,这未尝不是一件妙事。

别因无聊而将就,别因欲望而挥霍,真爱是深度而不是对数量的体验。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有自我,才能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5】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 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6】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7】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8】

送你一颗子弹,很精彩!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9】

我好喜欢刘瑜女士这种接地气的学者。可能前半句非常精巧体面地表现出她的学者风范,后半句忽然急转直下,开始“傻叉”、“扒拉”,生猛不留情面地开始吐槽。就好像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学问家中突围,乒铃乓啷地扯垮那些端着的架子。

同样是社科学者,罗翔老师不谈张三的时候会苦口婆心地劝你读好书提前感知高雅快乐的能力,而刘瑜会大喇喇地说越形而下就越有趣——“读历史比读哲学有趣,读八卦比读历史有趣,看电影比读书有趣,站在大街上看打群架最有趣。”这样的女人太有趣味了。我也是“有胃口的灵魂”

当然,相比她絮絮叨叨的吐槽和插科打诨,我更喜欢穿插在这本书里的各种书评影评,比如她那句很著名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辩护立刻高深起来;比如她描述张爱玲晚年的落寞寂寥,想象那样骄傲的传奇女性为何用沉默来守护曾经的光芒;又比如《朗读者》和《兔子快跑》……对文艺作品发表评论的时候她总是多几分柔情少几分调笑,多几分同情少几分刻薄。或者说,因为写评论不是写博客,明显感觉写得更用心、更耐读。

我很喜欢刘瑜、梁文道这样很红的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10】

欢迎这颗子弹

——————记《送你一颗子弹》

在这个迷茫而又怯懦的年纪,自以为什么都没开始,又觉得什么都已经有了结论。想思考,又觉得上帝会笑;想改变,又觉得安乐就好。不用在夜里多辗转几回,就能感觉得到内心的不安与苟且,澎湃与侥幸。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心之向往,什么样的功成名就可以高枕无忧,行尸走肉和萎靡度日之间恐怕也没隔着几座山丘?越是惶恐越是不敢暴动,内心波澜处表面也只有冷淡卑微。年关已过,亲人已别,问题仍是无解。昨天在QQ空间看到一个朋友的签名,“电影,书籍,音乐与心情无法分享”。无法分享,言语的无力无法表述内心的翻涌,郁郁不得志乎?高山流水觅不了知音乎?前路渺茫而无把握乎?无法分享,更加瑟缩在一个角落里庸碌度日。

你找不到答案,你的只言片语,你的灵感忽现,你的忧愁孤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琐碎却对你很重要的火花比找到一个真爱还要困难。当我几近放弃的时候,我很欢喜看到了这本书。在这一个“荒淫无度”的假期里,我想我做的最明智的选择大概就是看了这本书吧。文人很多都会有一种自命清高的酸气,尤其是在讨论一些爱好日常三观类问题时。看到书名时让我联想到的是鸡汤道理的味道,看到前面几篇是琐碎的日常时,更有这种担心。比起自己的问题没有答案,还有一种更惨的情况,你在不断地被灌输别的答案。无聊,甚至是会让人厌恶。

它没有,或者说是刘瑜先生没有。它有的是娓娓道来的小事,慢慢铺展的生活,还有那一刻心里的刺痛或者愉悦。生动,幽默,而直白。你会爱上她的文字,一本书的旅程是如此短暂,下车的时候只会让人流连忘返。不应该是一颗子弹,我宁愿再受一枪。那些问题闪烁在我的眼前,被作者一个一个用枪打下来。这种快感,就像是你想睡觉时就有人递上来枕头,绝无多言,是一个标致而又贴心的姑娘,由不得你不爱她。

它是知音,

“其实我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西藏,但是喜欢西藏的人太多了,而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喜欢冰岛”;

一本正经地透出来一种嘲讽与幽默,和我那点小九九不谋而合,会让人直面内心。你知道那是真相,真相可能就是这样的虚伪,可是那是事实,你不会生气,只会笑着揭页。这世上,敢说真话的在这书里。

它个性,

“美好的秘诀就是速朽”;

“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可这个性有的时候就与我一拍即合,有些时候的背离大众是对自己的忠诚。无所谓附和的人有几多,可当这白纸黑字的戳进你心底的时候。我恨不得打进我心里的这枪更猛烈一些,换来颤栗的欢愉。

它也会有分歧,但不会让我觉得刺痛,大概是被挠痒痒挠的很舒服,就不会在意偶尔的一次失手被下了重手。和作者达成和而不同的协议好像在这本书里格外容易,在每天入睡之前摄入的每一篇文字都能给我带来一个安眠。有的问题它很快就能让你会心一笑,有的时候它还会带来一个别开生面的惊喜,像《裙子》里把人的目光聚集到一个平时你不会注意的乐趣。说它是子弹,它并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更像是那种击入心底的默契,俏皮的,舒适的,在胸膛里跳动。

这样的子弹,我很欢迎。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篇11】

一直以来,读书写字对于我来说,只是自己对真知的追问,让灵魂饱满的方式,它不是功利的武器去指责去抨击,也不是虚荣的工具去彰显自身的优越不凡。它的美如此浩瀚让我们的灵魂恐惧却安宁。那些我读过的,如深涧流水般优美动人,睿智幽默,朴实真切的文字中,给予我们冬日般和煦的感动,滋润着我们贫瘠干涸的思想,扶持着我们颠簸的成长。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就像穿透臭氧与大气的子弹,承载着生活的乐趣与智慧倏然击中了我的心。

刘瑜作为社会第三性别的政治学女博士,在饱受现代文明的冷嘲热讽下幽默的调侃着学术,政治,生活。以一个小女人的心态唠叨调侃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思考着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的大事。饱含着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个真实存在但却是我无法想象的人生,在她的记录下,快乐与真知像春水般舒适的流入我的皮肤。

我常常在想人生向往自由,却仍在原地彳亍,我们有真挚肺腑之声,却不能婉转的歌唱,生活中很多因为微小就被看做不存在,无所谓的无奈比比皆是。在这个社会中“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成熟的人”还告诉你:这个世界,无商不奸无官不贪,所以战胜坏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更坏的人。强迫他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这也是一种暴力。这个世界充满了约束和秘密,哪一个都不是最佳的几何形状。当信仰被丢弃,成为趋利避害的本能时,我们的生活真的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指纹与线索的犯罪现场。

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受干涉和免于恐惧,在一个民主健全的国家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然而非政治意义的自由,则是一种自我支配的能力,能站在独立思考的立场上保持生命本质里最纯粹的东西,保持活泼的趣味和独立自我。包括对真理,对情感,对人性的修行。

从我们出生起就已经和这个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个时代的秘密和规则,早已融入血液,清醒的人们在历史的黑暗中悲哀,对人类之间的冷漠隔阂中忧惧,迷失的人们在物欲里沉沦,一面痛不欲生,一面甘之如饴。在静默的阳光下,我们像是被审判般赤裸的屹立于虚空,被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有趣的是,我们常常在自省的过程中厌恶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勇气的同时,却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转化为对赞美。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慰藉中寻找安宁,用功绩和成就安抚未达到的期许。环顾四周身边的人和我们都是一样,就又心安理得的继续。

很多人说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没有勇气和足够的努力去改变生活,不是吗?沉默中我们看见了自己卑微的倒影缄默无音。

浪是想挣脱命运的水,海是倒过来的天,让这呼啸而来的疾风与霜雪,还我们一个没有冻住的明天。

这本书,带给我关于政治制度和民族民主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般的顿悟,原来枯燥复杂的学术竟然可以如此活泼有趣,充满勃勃的生机,生活的困顿和迷惘在自我思考中变成有益身心的动力和磨练。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带给我们细碎零散的感动,正在用乐观坦然滚成巨大的铁球,用力的撞击着被桎梏的生活,被囚禁的笑容。

就像刘瑜所说,在辽阔的世界里,你有多谦卑,你就有多快乐。活着本来就是简明,安静和值得尝试的。

这一个可爱女人直率知性,被智慧和修养震荡的芳香四溢的内心强大而富有感情,这样的女人是美的,她的文字豁然开朗阳光明媚,她在展览生活的同时,让我们明白,快乐可以如此简单,而思想可以如此深邃。这一切都源于一颗善于扑捉和发现美好的心,作文它能带给我们更加深爱这个世界的能力,在翻阅着散发油墨香气的书籍时,那种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将以往的阴霾和抑郁打扫的干净,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最朴实最根本的快乐。

它让我们更善于倾听,教会我们谦逊和平静,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贤明聪慧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它让我们更善于思考,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襟,知道取舍,明白世态和人情。不孤芳自赏,不自怨自怜,不怨天尤人,不自卑自大,不孤独不惆怅,温暖和自信的生活,这不单单是我在书里寻找到的人生,我们应该把生活过的跟书里一样阳光自由,充满温情和努力。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_初二读书笔记500字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她写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兴趣,因为最开始我有些看不懂,但当试着跳过几页看不懂的,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会告诉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书的兴趣。

在书中,那些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着,引人深思。

我喜欢作者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这句子告诉我一个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他得到快乐会越多。

书的名字中子弹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一直寻找它意思,后来我猜想子弹也许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本集合了许多生活真理的随笔书,书里大大小小、好与坏、爱恨情仇、江湖恩怨、明争暗斗的事都皆有所录,它很多都内容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开放、有才华、疯狂、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是现在许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这种形象多么的真实。从书中,我也明白了许多事理,比如她写的: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让我知道,不需要妥协与命运,命运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自己的,而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

最后一颗子弹读后感


最后一颗子弹读后感(一)

近些天里,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叫《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我是先看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后来有了兴趣买的书。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主要讲述的是17岁的戏剧学院大学生小庄,为了追随初恋女友小影而暂时休学参军,于是他有了一段异于常人的绿色军营经历。经历了新兵连,耿直的班长、梦想为做一名合格特种兵的排长、把小庄视为自己年轻时的化身的连长,到后来由于为了连长的心愿而不得不参加残酷的特种部队选拔,克服了各种磨难,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国陆军特种兵。整个故事围绕着爱情、战友情、兄弟情、父子情展开,这部作品给人震撼力最强的,只有一个概念中国陆军!中国陆军的忠诚和伟岸,刻骨铭心,风华绝代!

一段段毫无色彩的文字2020,本来是应该让人恹恹欲睡的,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累,跟随着作者手中那支笔心起心落,被作者的笔牵动心神,为那一点点哀伤感动,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兴奋。是的,就是这样,我沉醉其中,一口气把我以前无法想象可以阅读的文字2020通通读完,我的心还在那扑哧扑哧的跳动着,还不能从书中的境界中醒来。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用了平时的手法,生动写出了小庄在军队中的种种事情。


最后一颗子弹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过得很愉快。因为我看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本书。为什么说很愉快呢?不了解我的人是不知道的,我的愿望就是当兵,因为当兵可以保卫祖国的河山。很多人肯定以为这本书是不真实的,那你们错了,这是一部真实的军旅小说。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写不出这样的书的。

书中的我, 在一次选拔,我不小心选入了中国陆军狼牙特种大队 。

那个地方是折磨人的地方,我为了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忍受了各种训练带来的痛苦。最终当上了中国陆军狼牙特种大队的一员,代号西伯利亚狼。

我从这一段中感觉到:一个人,必须学会忍,只要你忍住了痛苦,胜利就在前方。


最后一颗子弹读后感(三)

刘猛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宛如冬天的太阳,它有着自己的光和热,却不能炙烤大地,它只能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读者的心灵。它不是一幅王侯将相们作的宫廷画,它是渗透着小人物的传统水墨画,不精致,但充满着力量的底蕴。它以中国现代陆军状态为背景,以一个小兵的心路成长为线索,从鲜为人知的特种兵领域展开,洋洋洒洒的反映出了一个集体的记忆,这种集体的记忆,是一个有过这种经历的每个人,深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记忆,转化后,就成为这些人坚强生存的力量。因为这种经历是浓缩了人性中最大挑战的精华,在短暂的挑战中,他们经历了颠覆与重塑,在保留个体的差异前提下,他们已经被铸成了有着共性的群体,那就是--战士。

刘猛从这些记忆中过滤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逐渐淡忘甚至要抛弃的闪光的东西:激情、责任、忠诚、坚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