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天演论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天演论读后感800字

天演论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天演论读后感30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天演论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存在主义眼中的世界,就是宇宙过程,中国的老子、庄子也是;孔夫子强调的是伦理过程;基督教是宇宙精神;佛教呢?中国国民性的贫弱与儒家强调伦理有关。共产主义在批判旧社会时是宇宙精神的,认为社会发展有无情的铁的规律,在设计未来时是伦理精神的。
《天演论》认为:自然界的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是“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它是无情的、残酷的,是“以万物为刍狗”,被叫做宇宙过程。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俞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俞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文明是讲伦理的,讲仁爱善良的,伦理是反对生存战争,反对弱肉强食的,所以伦理精神与宇宙过程是相反的。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但他加了自己的评论。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读《曹操煮酒论英雄》有感范文300字


【第1篇】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这篇文章写了刘备为了不让曹操看出自己有争雄天下的心思,故意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在后花园种菜。一天,曹操等人来到刘备的后花园赴宴。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天下英雄也和龙一样。你走遍天下,一定知道谁是英雄。”刘备列举了许多人,但都被曹操否决了,只有问曹操他认为谁是英雄。曹操说:“真正的英雄只有你和我!”话刚说完,关羽和张飞闯了进来,他们担心主人有危险,急忙前来打听。曹操笑道:“这又不是鸿门宴,那用得上你们?”

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刘备与曹操对英雄的理解。刘备认为英雄是指兵足粮多、威震四方的人;而曹操认为真正的英雄是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是啊,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统一天下。而在最后,张飞雨关羽闯进了,说明他们十分关心主人的安危。这一点从侧面反映了刘备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第2篇】

有一天,曹操请刘备一起赏梅喝酒。

酒喝到一半,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曹操指着天上的龙卷风说:“知道龙的变化吗?”

刘备答不上来。曹操望着天上说道:“龙的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能腾云驾雾;小,能隐身蔽形。升飞时,能飞腾于宇宙之间,隐藏时,能深藏于波涛之内。龙随机而变化,就像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一样。”

曹操让刘备说说看,当今世界谁算得上英雄。刘备说了许多人物,都算不上英雄。曹操说:“所谓英雄,必定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能运用宇宙的规律,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对英雄的理解,我和曹操差不多。不过,我觉得还有几项是英雄所具备的本质:尊重他人;英雄应该心胸宽广,而不是心胸狭窄;英雄不是以地位来分级别的,哪怕你是个普通人,只要具备这条件,也一样可以做英雄。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再次拜读,更感此书文字朴实真诚,读起来轻松亲切,像一壶香茗,让人回味无穷。这使我的大脑突然凭空产生一个念头: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吧。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这些都是周国平先生在本书中的思考。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个么,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我知道自己对教育是说不出有分量的话的。但我相信,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我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救救孩子,让他们回归童真,本色,回归本性!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大教学论》一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

该书特别强调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

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儿童的筋肉柔软,也能接受训练,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

总的来说作者在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该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该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该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该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该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天问论笺》 读后感


《天问论笺》 读后感

《天问论笺》是着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对《天问》做的详实注解,它突破了一般古笺释的格局,融序,笺,释,译,论为一体。各个部分自成伍而又浑然一体,期间类容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完全是一部独具一格而又集大成的古籍研究专着。

《天问》乃是古代传说的一部兴亡史诗。主要提及王朝的建立,衰败。以高度简练的问话体形式描述一兴,一亡朝代更替,无不在感叹历史变迁,无不在叹息楚国历史的多舛。诗中内容主要包括从天地万物到夏商周兴亡再到秦,楚的兴衰演变。

有学者认为《天问》自身没有次序。但是,林先生认为《天问》是有顺序的。从整体着眼,首先《天问》的一百八十句中明显地是分为两大段落。自“遂古之初谁传道”至“羿焉?日乌焉解羽”这五十六句是问天地,也就是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手中名弥章”这一百三十二句是问人事的,也就是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历史传说。

这两大段的基本轮廓是分明的;先是问天地的开辟,次问人事的兴亡,乃是完全乎自然顺序,这首先就提供了一个无可置辩的顺序。林庚先生认为造成零乱的原因:一是发生了错笺,就会使顺序零乱;二出现错字,字错了使原来的诗句不可理解或被误解,这也会造成上下文之间失去应有的连续性,而使人感到顺序零乱;三所涉及的故事传说已失传。

还有学者对诗的中心主题提出质疑。这样一部长篇巨制有没有中心主题呢?林先生也对此作出进一步回答。《天问》的兴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的,这三代历史的发问占了整整一百句,超过全诗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兴亡感也就是全诗主题的焦点。

此外还有关吴,楚,秦等五霸诸侯们的发问,事实上莫非历史上治乱兴亡的大事,这也更好的说明《天问》是一部历史兴亡史诗。也正如作品中说的那样“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道问之”历史的兴亡。屈原想从历史中寻求历史兴亡答案的苦心孤诣,真可谓“悲其志”。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之所以说《天问论笺》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意义的古书注籍,源于林庚先生对《天问》中的错字,错笺认真严谨全面笺释,校勘。他广求异本,相关资料,精研所校之书,对不确定的字词认真审度。如:”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中的”斡维“指天体旋转维系之处。斡:一本作筦。维:也即所以用以维持运转之物。

《庄子·天运篇》:”天其运乎,熟主张是?熟纲维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这正是战国时期,天体作为一个客观的大自然,而提出来的新课题。历来注家们的解释大体相同。王逸《章句》:”斡,转也。维:纲也。言天昼夜旋转,宁有维纲系缀其际,极安所加乎?“洪兴祖《补注》:”斡,《说文》云:‘毂端沓也’。杨雄,杜林云:‘韶车轮斡也。’贾谊《鵩鸟赋》云:斡流而迁,皆为转意“朱熹《集注》:”斡,《说文》曰毂端沓也,则是车毂之类以今为筦而受轴者。“丁晏《楚辞天问笺》引《说文》曰:”斡,蠡柄也。从斗,声。“闻一多《天问释天》乃又据《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以为即北斗而言。并认为”天极“亦即天极星。按上文”明明音音为时何为?既指天体昼夜始分而言;下句“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又乃就天宇整体发问,此处似不宜忽出星辰。当依《庄子·天运篇》,以天体运转之说为胜。

对其中的错笺先生也作出明确纠正。错误发生在原第一六六与一六九句之间。文中一六六句以上问到文王,武王,成王的故事,而一六七,一六八两句却忽然出现了成汤与伊尹的故事,而成汤与伊尹的故事又远在周民族故事出现之前早就打断地出现过了,这两句落在这里显然是出于错笺。

而更有巧合的则是还在周民族祖先后稷出现之前,却先在原第一三五到一四二的位置上出现了周昭王到齐桓公一连串历史顺序分明的八句,这尤其是不合情理的。而这八局的历史顺序恰恰就是应该紧接在一六六句周成王的故事之后。这就说明一六六句与一六九句之间确实曾发生过错笺,结果是把原来在这里的八句错到了前边,又把前边的两句错到了这里来,里外就造成了十句错笺。

对史实林庚先生也以怀疑的态度,他找取古书,善本进行最贴近历史的考据。《天问》尾章“薄暮雷电归何忧”以下十句,林庚先生又重新进行解读。先生认为:以王逸倾向的“这一段是由屈原篇终时的自我感慨”实为不妥。他认为《天问》末章十句,正是专问楚国历史的,主要是平王与昭王两朝的故事,也就是吴楚之争最激烈的年代,这是关系楚民族的存王的。因而又问道过去楚的忠贤令尹子文,这里自然也就有着屈原自己的向往之情,以此作为终篇,恰到好处。

林庚先生呕心沥血完成这项挑战性工作,以全面求实的态度为我们展现出几千年前屈子的一片赤诚丹心和一腔热血的豪迈壮志,无不叹息,无不惋惜。这一片从历史上寻求答案的丹心寸意,“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天演论读后感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演论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