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志古今》观后感:趣画舜志说古今。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舜志古今》观后感:趣画舜志说古今”,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趣画舜志说古今
——《舜志古今》观后感
童一飞(湖南宁远)
鸡年伊始,云南润视荣光影视公司与宁远合作的大型音乐电影《舜志古今》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各大媒体隆重首映,引起非同凡响,其网络流传版本点击率更是在短短几天内突破十余万众。影片以四千年前舜帝南巡苍梧、斩龙受创而崩葬九嶷为线索,集宁远历史、文化、风光民俗及旅游推介于一身,较立体全面地展现了九嶷山的历史人文风貌。作为舜德传人的九疑儿女纷纷为此兴奋、赞叹之余,殊不知其先辈们早在 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书写”《舜志古今》剧本,至今仍留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底片”。 她,就是——古今祠(殿)堂与民居壁画。 百闻不如一见,看图还需说真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壁画版的《舜志古今》,看一看舜德文化在九嶷山传承延续的前世今生……
相传四千一百年前,舜帝百岁禅位,南巡三苗,劝稼农桑。当来到苍梧九嶷时,得知湘水源头有孽龙作怪,这里民众苦不堪言,便决定亲自去为民除害。舜帝只身潜入龙潭,几番苦战,终于斩杀孽龙,剪除了祸患;但他自己也因此伤重身亡。舜帝一生心系黎民百姓,至死不忘为民除害的壮举,受到九疑百姓传颂,中华万世景仰。因而被后人画于宗祠的左侧额眉,供千秋万代铭记膜拜。此画从侧面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的史实,并说明九疑先民对“舜葬九疑”古来即有共识;用故事壁画来表现,是先辈们为让后人加深这一史实记忆的手段,亦是舜文化一直扎根九嶷山热土而从未消逝的有力证据。
(一)开篇:二妃哭竹——凄美隽永、思舜咏舜的千古绝唱
自从舜帝南巡苍梧之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一直在家等候夫君归来。不想等到的却是丈夫崩于九嶷的死讯。她们悲痛万分,便一起离开帝都向南寻找。当二人来到九嶷山时,已找不到舜帝的尸骨和葬所,二 妃悲伤地哭了九天九夜,泪水落在了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 雪白的,还有血红的,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斑竹”。人们为了纪念二妃,把斑竹叫做“湘妃竹”。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故事被世人喻为“中华爱情的千古绝唱”;九嶷山也因此被许多诗词歌曲咏唱为“见证爱情 的地方”。
(二)升华:孔子圣迹图——尊舜崇舜、圣集大成的儒学滥殇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在历经夏商周三朝更迭与春秋“礼崩乐坏”的苍桑之变后, 中华大地拯救舜德文明的鸿儒圣贤横空出世,他就是儒学鼻祖—孔子。孔子不折不扣地传播尧舜之道;他崇仁重教,修诗定礼,讲信修睦,“言必称尧舜”。他42岁时,鲁昭公去世,鲁定公立。这时大夫季孙氏凌驾于国君之上,而定公的家臣又实际掌握了鲁国的命运。孔子不满于国家现状,不愿出仕为官,便禀承君子“达则兼济天下,隐则修身齐家”的舜德精神,潜心修订《诗》、 《书》、《礼》、《乐》,教授弟子,宏扬儒道。他直到年老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反复研读《易经》,以至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好几次。孔子一生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等。宁远文庙里的《圣迹图》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祖述尧舜,传播舜德文化的连环故事画集。其中,《修诗定礼》、《韦编三绝》图讲的就是以上的故事。可以说,孔子毕其一生所创立的儒学,是对舜文化的一次完整、全面的整理和发展。
(三) 传承 :关公夜读《 春秋》——禀承舜帝精神、崇礼修德的仁义典范
关公名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他一生忠义仁勇,名冠天下。在三国中以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夜读春秋、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名震华夏。可以说,关羽也是传承舜帝精神的代表人物和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舜志古今》影片中用特写镜头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关羽挑灯夜读的情景,说的就是关羽夜读《春秋》的故事:即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经下邳之战,刘备兵败后投奔袁绍。关羽在徐州被围,经与曹操约法三章,暂居曹营,降汉不降曹。曹操敬重关公,为了笼络他,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他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就安排俘获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门外,专心研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曹操想通过美色来诋毁关公,从而达到要挟逼其就范目的。但美人计却在关公身上失去灵验,反而 更加衬托出关公的人格魄力和崇高伟大。
(四)延续:元霸举鼎夺帅——演义勇武担当、激流奋进的英雄少年
这是古典民俗小说《兴唐传》里的故事。图中的主人公李元霸,是唐国公李渊(后来的唐高祖)的第四子,其少年时力大无穷,有四象不过之勇,胜过汉时项羽。隋朝末年,炀帝暴虐,反王蜂起。为平息叛乱,炀帝拟征召讨逆将军。李元霸与宇文成都等众好汉纷纷应召,进宫比武。核心科目是比试抓举殿前三千斤重的大鼎。众人大多望鼎兴叹,宇文成都虽举起了大鼎,也只是从殿外搬过午门进到大殿而已;而李元霸则左右手同时开弓,各抓一鼎,轻松提起,举过头顶,并稳步上殿,周回走十多转,还举上举下了十多遍,轻松击败了包括宇文成都在内的所有对手。炀帝大喜,遂任命元霸为先锋元帅,发兵讨逆,一举击溃各路反王,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国家。
(五)浸润:福地画屏——汲取天地精华、蕴藏舜德神韵的秀山丽水
在九嶷山众多明、清古祠堂民居当中,除了继承舜德意志遗风的故事壁画外,还保留了大量的山水花鸟古壁画(百年以上历 史),它们也是舜帝文明藏精九疑的精华和血脉,是对“洞天福地”的美丽诠释。正如 《舜志古今》里歌曲吟唱的那样:“多少次把你凝望,云的海洋、山的故乡,那是舜皇居住的地方;南风轻轻吹拂,韶乐依依吟唱……花的海洋,竹的故乡……”因为上古大帝舜德的浸润,九疑山不仅人杰地灵,而且山清水秀。她神奇瑰丽,千峰竞秀:“万里江山朝九疑”“三分石耸楚天极”的宏图圣景早已名动天下;她钟灵毓秀,舜水托蓝:“潇湘源头”、“高峡平湖”的美称更是蜚声海内。这里的云蒸霞蔚、苍松翠柏、茂林修竹;这里的水村山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这里的淳朴民风、美酒歌谣、舜风浩荡,无不使来到九嶷山的行旅商贾、迁客骚人流连沉醉,不思归途。
如果说,音乐电影《舜志古今》是九疑山舜文化的现代诠释版本,那与之对应的九嶷山壁画就是其转世轮回的史前“胶片”; 如果说,《舜志古今》中的音乐是对舜德舜 史的纵情歌唱,那这里的祠堂民居壁画就是她的鸿篇序曲;如果说,《舜志古今》是一部穿越历史长河的壮丽史诗,那九疑山的祠堂民居壁画就是这部史诗里最瑰丽的辞章……
音乐电影《舜志古今》值得一看;九疑山祠堂民居壁画亦值得一品。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9月13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分年级观看电影《冯志远》。我的心灵被洗涤、灵魂被震撼了。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冯志远》,我被一个伟大的灵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艰苦的教学之旅。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双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离开他那山区贫困的学生。影片通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大量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的是希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冯志远观后感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 "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 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 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收藏]志远观后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也许"[收藏]志远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志远观后感【篇1】
上周三,我和学生观看了电影,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动。我想,同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二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冯志远,一位支教宁夏42载,倾心教化万人而淡泊一生的师者,用对祖国、对事业、对学生的大爱,凝铸成高尚的师魂,如一方坚而不脆、拙然如璞的贺兰石,在岁月风沙的磨砺中,执著地守护着心中那片希望的绿洲。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光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而自己真正又为学生做了什么? 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我们如果像冯老师那样,多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像冯老师那样多一份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与冯老师相比,我们做的太少太少了,使我找到了自己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向。虽不能像冯老师那样,将毕生经历投入到教学中,但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谛……
志远观后感【篇2】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
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他的事迹将鼓舞所有人民教师以之为榜样。
志远观后感【篇3】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志远观后感【篇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信念支撑着你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冯志远,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叫响了整个中华大地。
有人说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苍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艰难。在宁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奋斗的足迹,细数每一个你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你曾经说过: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也有人说,你像明灯,驱除了夜的黑暗,彰显了人性的光明。冯老师,你还记得你离开鸣沙中学的情景吗?你用心点亮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这一路走来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却走得如此坦荡、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正是对你一生的最好总结吗?在三尺讲台上你用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铸就了生命的辉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生命乐章。师爱无痕、大爱无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风沙却阻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你不是明灯,宁夏的枸杞却因你而更加火红。
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亦如这脚下的路,无止无尽。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冯老师,此刻的你已年过花甲,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宁夏漫天的风沙,会不会记起风中悠扬的驼玲,记起你双目失明之后慷慨激昂背诵的,记起那个名叫”张建华“的学生。平凡孕育了你的伟大,从教的人生你有泪无悔。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蜡烛的精神。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不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师德如海的精神吗?
大爱无言,永照千秋!
志远观后感【篇5】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1958年,冯远志同志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的一所中学支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在任教期间,爱生如子,严谨治学,晚年因过度疲劳眼疾恶化,双目失明后,仍由学生扶着走上讲台,凭记忆为学生上课。冯志远同志从教47年,在宁夏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上万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冯志远是宁夏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楷模,是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光辉典范,他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有真情,冯志远同志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课中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听,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每天,都有学生照顾他,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才病重回乡。
我作为同行,十分敬佩他这种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做法,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德。。
志远观后感【篇6】
今天,我带着学生观看了电影,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动。我想,同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当看到他双目失明后,为了能和心爱的学生在一起。为了能给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时,央求校长能让自己继续工作。我不由的悄然泪下,我为在课堂上潇洒自如,到背如流的讲授>而感动,此时我的内心当中充满了对他的崇敬,“可敬的老师” “伟大的老师” 。你真了不起。
当学生悄悄头看我的表情时,我没有掩饰自己。任自己的感情流露,让泪挂满面颊,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我。在冯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光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向,。虽不能像冯老师那样,将毕生经历投入到教学中,但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谛……
志远观后感【篇7】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志远观后感【篇8】
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
影片叙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清贫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最后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冯志远热爱工作,热爱孩子,对工作极度负责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当我看到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却还坚持上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课堂上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啊,多么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呀!他本来居住在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却心甘情愿到宁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赶到那穷乡僻壤——中宁县的鸣沙中学。这里的条件一点不比上海好: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还只有十四斤的粮食供给……这么苦的生活,谁受得了呀?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静静地离开了学校。我大惑不解:冯志远怎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呀?这时,我仿佛听见冯志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懂,既然来到了这儿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废,假如人人都因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做人要对工作负责……”这时,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劳累地为孩子们了。可是,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视力急剧恶化,最后竟双目失明了!就算这样,他还想要尽自己所能,为教学事业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单就算是铁打的人也会被累垮的呀!冯志远最终累倒在课堂上。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冯志远一样尽职尽责?就说周恩来总理吧,他身为一国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让下人去做,可他总要亲自过目,就算是这样,他也没喊过一声苦,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奉献。直到老年,他生了病,还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错过。再说毛泽东,林肯……他们不都是对工作负责,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和冯志远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伟大的冯志远呀!我一定要向他学习,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志远观后感【篇9】
冯志远——这是一个响亮非凡的名字,因为这是一个把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事业的盲老师,这是一个为学生累瞎了双眼而却还坚持哺育祖国花朵的园丁……直到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冯志远在1958年时,不顾亲人的反对,告别了新婚妻子,告别大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这个黄河边上的学校任教。他患有先天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眼睛不能太过劳累,否则就会失明,可他仍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终于累坏了双眼。失明后的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岗位,而是仍站在那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退休还不肯离去……
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位双目失明的教师把他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事迹是可佩的,他的事迹是伟大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至今,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依然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重放,冯志远那激动人心的讲课声仍旧在我耳边回响。从他那激情澎湃的演讲声中,我读出了坚强和刚毅,我知道了那是一个教师的学生充满期望的演讲,那是一段世上最为精彩的演讲。当他讲课讲到一半摔到在地上时,他的学生一涌而上,从那时,我知道了他的学生有多么爱他,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
冯志远本来可以不用来到这偏僻的西部教书的,以他的学历,完全可以在上海某中学教课的。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毅然的选择了鸣沙镇,这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他也可以向上级写一张调离申请书的,可他也没有。是什么在背后默默地支撑着他,是讲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睛,是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蛋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因为他明白这里需要他,这里不能没有他,这里离不开他……
冯志远那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让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即平凡而又伟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为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失望。
志远观后感【篇10】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朝夕相处,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当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跟冯老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环境还没有差到如此恶劣,我们的付出也不及他们多,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动力,做真正的教育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片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下肢瘫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志远观后感【篇11】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奏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保持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我们现在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今后,我要以冯老师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以往我在工作中,有时会带有急躁情绪,尤其在对待后进生时还不够耐心,往往是批评多、帮助少,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从今以后,我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待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帮助,力争做到爱生如子,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无愧于教师的光荣称号。
青云志2观后感影评
《青云志2》是一部由李易峰、赵丽颖和杨紫等主演的奇幻武侠古装剧,该剧剧情引人入胜,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看了1也看了2的,入了张小凡和鬼厉的坑。我喜欢李易峰饰演的鬼厉,他对碧瑶的爱我真的很感动,为了复活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加入了鬼王宗,活成了另外一个人,甚至在秦无炎给他下了毒但被发现后要给他解药时他竟然为了能看到碧瑶的幻觉而不愿服下解药,当时我真的看的,我很难受啊!!而且李易峰的古装扮相在第二部里更加惊艳了,天生的脸啊,颜值真的说是逆天都不为过,真的太喜欢了。另外缺点就是剧情不太紧促,有些拖拉,其他也没什么可吐槽的。别跟我说什么演技不好特效五毛什么的,我给你五毛你给我弄个来看看,我自己长的眼睛我自己会看,承认人家演的挺好的怎么了呢?天天拿钱黑人家作品,给剧打一星的,给自己积点德吧。人在做天在看呢。也是服了。
虽然《青云志》相对于原著而言改变了太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鬼厉是塑造成功了的,这也算是《青云志2》的唯一看点了。的确相对于原著而言,《青云志》改变了很多,我们没有看到兽神复活攻上青云,没有看到道玄入魔,没有看到田不易和苏茹去世,没有看到鬼厉集齐五部天书。但是,李易峰却把原著中那个内心还存有一丝善念,外表冷酷少言的鬼厉带到了我们面前。
其实抛开原著来说,《青云志2》本身剧情也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就是十年后,张小凡回到鬼王宗成为鬼王宗副宗主并被鬼王改名鬼厉。然后正派人士都说鬼厉一身肃穆的杀气是人人都畏惧的血公子。我就想问一句,他这十年只是在外寻求复活之术,并未杀过谁,这血公子的称呼从何而来?其次就是十年前,陆雪琪就知道师门早已容不下张小凡了,怎么到了十年后就和失忆了一般,多次劝说其回师门,回去干嘛,找死?最后就是之前一直说要复活兽神需要集齐五部天书,还有四灵血阵才能复活兽神,那么就想问了,怎么到了最后就只有三部天书和四灵血阵了,还有之前夔牛不是被张小凡打回去了么,那这最后用的这只夔牛是哪里冒出来的?
苦于小凡与碧瑶的爱情,悲于小凡的经历,青云是小凡心心念念的家,碧瑶是小凡心心念念的人,可这又如何,家再也不是家,人也已去。青云为了所谓的天下苍生,为了所谓的正道正义放弃了他,这样一个的一个男主如何不让人心疼,直到十年后,小凡已死,鬼厉归来。这个心中只有碧瑶的男子,他说:如果我没有办法复活碧瑶。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他说: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只希望我心爱的女孩。可以活下来。他说:碧瑶终有一日。我会等你醒来。答应你最后的那个承诺。我们说好的。这样的鬼厉是孤独,是寂寞,是无助的。这样的鬼厉强大的让人心疼,这样的鬼厉孤独到让人想拥抱。九幽阴灵。诸天神魔。以我血躯。奉为牺牲,三生七世。永坠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
初看这部剧呢确实是因为全员颜值在线,然后看了预告觉得嘿,不错有点意思,没想到看完后我只是心疼在全剧都水的大流中,还坚持走主线的背景板男主,李易峰的演绎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小凡,他真的是认真对待张小凡和鬼厉这个角色的,能在有限的剧上演绎的这么好,给不容易的男主加鸡腿,先说说小凡,书上说小凡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但是依照现在观众的口味,如果真找一个平凡的人,我想也不会有人想看,其次李易峰真的已经把自己的锋芒藏了很多了,小凡看上去就是一个平凡而又努力人,在剧中最喜欢的就是大竹峰日常,小凡的努力和渴望让师父认同,师父表面嫌弃却时时护短,慈爱的师娘,对师姐懵懂的爱恋,喜欢这样无忧的小凡,不经世事的小凡,又心疼是非观破灭的鬼厉,没了爱人,也见不了亲人,把自己隔绝起来,只有在碧瑶面前才会露出本来样子的鬼厉!啰里吧啦说了这么多,只想说虽然是注水的青云志,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最好的张小凡!!!
出品方为了赚钱也是可以了,明明一起拍的,还没拍完,偏要分成两部,导致后面一部,故事单薄,强行结尾,结尾搞得跟通关游戏一样,槽点满满。但能让我坚持看下来的,只有鬼历了。诛仙的情结,就算改了,也要看看鬼历被演绎成什么样。看完后,很喜欢,是我心中的鬼历,甚至比书中印象的鬼历都符合我的审美。书中人物,很纠结,很迷茫,破而重立的过程很虐心,于情与义与爱中,纠缠不清。而剧中这个鬼历,世界观不曾崩塌,十年的寻找后,只为一丝执念,一缕深情,虽然加入鬼王宗,只是变得冷漠,变得淡然,宛如世外旁观的过客,气质内敛,气场强大,但心中的善与恶依然分明,对人性的美与丑依然坚持。是那个呆萌善良可爱的张小凡长大后的一脉相承。
剧中毒公子演得也不错,最后洗白没必要,坏到底才是真绝色,最好在血池那里就一爆了之, 配角强行跟着加戏,导致剧情更弱,真是毁了这部剧。 不禁叹息,真是叹息,可惜了这么好的张小凡。不过,作为诛仙的书粉,有这样一个张小凡,也算圆满了。为此,给此剧加两星,希望更多的人看见。
翻日记的时候偶然看到,没听过几遍但却唱了出来,只能说旋律朗朗上口吧。看mv的时候哭成狗。
如果 天真有罪/我愿为爱化成灰/承受一天空的泪/如果 真心负累/我愿深埋你的美/让爱长眠我心扉
等伤心开出一朵花/等心中的雨落下/思念长出了白发/用你的微笑来换我的傻/等伤心开出一朵花/等回忆的路坍塌/用心中的尺 量你的天涯
如果 天真有罪/我愿为爱化成灰/承受一天空的泪/如果 真心负累/我愿深埋你的美/让爱长眠我心扉/等伤心开出一朵花/等心中的雨落下/思念长出了白发/用你的微笑来换我的傻/等伤心开出一朵花/等回忆的路坍塌/用心中的尺 量你的天涯
等伤心开出一朵花/等心中的雨落下/思念长出了白发/用你的微笑来换我的傻/等伤心开出一朵花/等回忆的路坍塌/用心中的尺 量你的天涯
为什么国产剧都这么垃圾!
这部剧最大的诟病就是在剧情上的改编。
①看到海报封面上赵丽颖饰演的碧瑶一袭蓝衫心里就咯噔一下,进入剧情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原著里提到N次的水绿衣衫在哪儿?碧瑶的出场更是这还不算什么,后面小时候的事是什么鬼?掉洞里扔个包子结下不解之缘简直天方夜谭,编剧言情看多了吗?脑子有坑吧?
②原著里第一个副本空桑山万蝠洞给改成碧火天冰湖就算了,剧情压榨的也太过分了吧?死灵渊呢?无情海呢?滴血洞呢?最重要的《天书一卷》呢?这些是张小凡和两大女主相识相知的地方也能删?编剧没读好原著就来改编?脑子有坑吧?
③年老大、野狗道人这些魔教妖人三下五除二就死翘翘了这些人在后面还有很多戏份啊~野狗道人是好人啊~~那我问你去了碧火天冰湖干啥了?杀几个小怪就回来了?还有周一仙、小环仙人指路呢?这些原著里面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被你吃了吗编剧?人物多剧情都脱节了没看到吗?脑子有坑吧?
剧情上太多问题了,不是说不能改,为了拍剧的方便可以删改一些情节,不过这改的太差劲了吧?空洞无力的节奏看着完全没有小说的感觉,一一指出来怕每一集都没法看~普智、曾书书、灵尊大柯基简直无法直视。
不得不说一下选角的问题,赵丽颖是最近拍剧太多累了的吗?眼神空洞无力,本以为赵丽颖演的碧瑶会是本剧亮点,有点失望;李易峰演的是真的没演技面部表情几乎为零。杨紫演陆雪琪大大的败笔,高冷的气质完全表现不出来。
我个人个人认为《诛仙》深入人心有两个原因。一是原著中的人设,细腻的情感,催泪的情节。还有一个就是诛仙的世界观。我记得在接触诛仙之前,接触到的最多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没有这么多的场景描述,所以当我接触到《诛仙》 ,首先让我惊叹的就是《诛仙》的世界。高耸的青云山,翠绿的竹海大竹峰,仙境般的虹桥,阴灵遍布深不见底的死灵渊,小松岗,月如霜的小池镇满月井。就凭这些足以让不知道多少人惊叹原来小说也能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也就凭借这些便足可以让多少人迷恋上《诛仙》。
我估计青云志整个剧组都没人真正看过诛仙这部小说。即使看过也是公司决定要拍诛仙,他们才去看的小说。若是像你我这样从懵懵懂懂第一次接触诛仙,又在十年后的时间里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话他们不会让一个伴随自己十多年的诛仙被改编成这样。
看过诛仙的人都会有一个诛仙梦。流波山上夔牛脚下为救田灵儿不惜暴露身怀天音功法的张小凡。通天峰上玉清殿内即是身死也要为普智保守秘密的张小凡。青云山上诛仙剑下为了保护张小凡而发动痴情咒的碧瑶。可为玲珑屠戮天下,亦可为玲珑魂飞魄散的兽神。以自()己骨骼血肉帮助兽神成人然后化作石像的玲珑。狐岐山内苗族大巫师的功败垂成。天音寺内张小凡的那一句:师傅,你安息吧。总会有一个戳中你的泪点。最戳中我的泪点是,城外义庄弥留之际的田不易最后一番话。一是让张小凡原谅迫不得已出手的陆雪琪,二是让苏茹摸做傻事。不知道你们觉的如何,我只觉得那轻唤的一声老七,似乎穿越种种的不可能。透过屏幕让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时至今日,每当我看到这几章还忍不住眼眶一热。而这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不知道被改编的还剩下几个。剩下的有是否能契合我们心中的那个诛仙梦。最后我想说的是愿电视剧不曾熄灭你我心中燃烧十年的诛仙梦。
《大宋少年志》观后感
最近,在追《大宋少年志》这一部新出的古装悬疑剧,网络上对这部剧的评价热度也不断走高。我个人也很喜欢这部剧,下面就分享一下我观看后的一些感想。
在挺过第一集前面并不出彩的打斗场面,和一段铺垫剧情发展的抓捕环节后,剧情开shi引到男主的身上。也是在首次看到男主的那一部分,我心里对这部剧有了最初的评价:还不错。
之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肯定自己最初评价的同时,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剧。
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是在三方面触动了我:剧情辗转但合理、演员演技到位、服装道具用心。
首先是剧情方面,这里不得不说下这部剧的编剧王倦。他的作品有《木府风云》《舞乐传奇》等,虽然我都没有看过,但豆瓣上的评分都很高,这与他严瑾又不失巧妙的故事架构有关。此前,在接受南方都市采访时,他曾说过:我有一个跟美剧学的习惯,就是不断地自我推翻,尽量把人物逼上绝路,当一个人物被绑架了,救他的会是谁?脑子里想出来的第一解决方案,是一定要去掉的,大家以为男主会去救女主,我第一步就让男主没法去救。第二步观众想到女主爸妈会去救她,我就把她爸妈也去掉推翻一两个方案后,再开始想怎么去救女主,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就会跟观众想的有点不一样了。
《大宋少年志》很好地诠释了王倦的编剧思路,多次反转但不失合理的剧情,让观看后的人们大呼过瘾。
其次是演员方面,《大宋少年志》的六位演员虽然年纪较轻、知名度也并不高。但是他们对剧中角色的把握都很鲜明、到位。从眼神、举止和谈吐各方面都演绎得极好,最终给我们呈现出六位性格迥异、形象生动的荧幕人物。
最后是服装道具方面,有人评论说剧中人物服装过于鲜艳华丽,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情况。这个因人而异了,毕竟这部电视剧不是记录片。但我从剧组对场景的布置、道具的制作和服装的搭配方面,还是感受到了剧组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真心投入的。就这一点,我个人就要肯定并点赞。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群演了。有围观戏出现的时候,我就不禁想轻笑一下:相同的表情、一致的指指点点、偶尔的低语加上最后默契地一哄而散。
不过,瑕不掩瑜。我还会在每周翘首盼望着更新,期待新的反转带给我的惊喜!
教师冯志远观后感
教师冯志远观后感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1958年,冯远志同志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的一所中学支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在任教期间,爱生如子,严谨治学,晚年因过度疲劳眼疾恶化,双目失明后,仍由学生扶着走上讲台,凭记忆为学生上课。冯志远同志从教47年,在宁夏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上万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冯志远是宁夏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楷模,是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光辉典范,他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有真情,冯志远同志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课中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听,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每天,都有学生照顾他,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才病重回乡。
我作为同行,十分敬佩他这种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做法,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德。。
南横林子中学 杨雁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崔万志演讲观后感
崔万志演讲观后感
观后感
异于常人的步伐,却透出坚韧和从容,是什么,让他屡败屡战,不畏挫折?经历过怎样的磨难,才能拥有这样的气魄?一切痛苦,一切不堪,自己默默的承受着,只因那句:“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
他——就是雀之恋旗袍CEO,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网商得主崔万志。
出生在普通农户家庭的他,不是个幸运儿,由于行走不便,语言不流畅,他的求学生涯以及求职经历都很艰辛。他流过泪,抱过怨,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汪洋中挣扎着。他一定很恨吧!但让我惊奇的是,他是这样的热情,善良,乐观,充满正能量,就像他教育他的儿子那样,要做一个好人。
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在恨的过去里笑着看未来。我想,应该就是善的信念吧。
没有再找工作的他,开过书店,超市,甚至网吧,后来又开始开网店,当他的积蓄和心血毁于一旦时,他咽下泪水,因为他知道,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终于,他得到了希望的青睐,成为了成功的宠儿,赢得了属于他的那份辉煌。他应该满意了吧,应该骄傲了吧,不,他没有,他依旧在努力着,并成功登上安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榜,创造出一分钟,四千件旗袍的交易量的让人惊叹的记录。因为他知道,到底要多努力,才能成就现在的伟绩。
他说过:“内心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没错,能否收获世界的微笑,就看你能否微笑着对待世界。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笑,当你哭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在哭。当面临挫折,失败,没有人能帮你分担,但你依旧不能放弃,因为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
即使是无忧无虑的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也终将被时代淘汰。努力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才是最终在社会中立足的王道。没有哪个成功者是凭借幸运站上顶峰的,偶然只是谦词,只是有无数次失败做积淀的爆发,必然才是事实。被现实大海淹没的,永远是那些不懂得努力,只想凭着幸运做白日梦的人。
当然,成功确实可以说明一些事,但不能说明一切。我们不应过分追求结果,只为有所回报而去付出,如果你真这样想,恐怕就要让你失望了。因为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成功交给努力。成功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等到回忆时,不会再感到遗憾就够了。如果你成功了,那么祝贺你,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如果的没有成功,但我相信,你的生活一定是充实美好的,从另一种角度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没错,生命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感恩,助人,乐观,善良…… 当我们都学会了这些时,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的追梦之路呢?
三组 董晨
崔万志演讲观后感
今天看了崔万志的演讲,感触颇深,他身患疾病,经受了常人都没有经历过的痛苦,然而,他却凭着顽强的新年好好的活着,他的演讲————不抱怨,靠自己。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还是很残酷,命运的折磨让他似乎看不见一丝光芒,但他却靠着靠自己的决心,一步一步的走像成功,抱怨也许可以获得别人的理解,但根本改变不了命运的摧残,我们可以逃跑,但却无法躲藏,然而面对这种惨状,他却奇迹般的从泥潭中挣脱,靠的也许就是一种信念吧。成功是辉煌的,但他的经历又是如此的惨淡。
第二个演讲————我说,孩子你听。讲了他对教育的见解,他认为做一个好人比一个成功者人要重要得多,他要求孩子做一个好人,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一个经受过摧残的成功者教育孩子的核心并非成功,而在养德,可见这是一个智慧的觉者。一个目光远大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完善个性,逐渐走向成熟.
三组 王鹏博
观后感
他是一个残疾人,先天的身体条件使他学生时代的努力几乎白费。他向父亲抱怨,可是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并从此步入工作的时候,却再次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次他没有抱怨,他知道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他从摆地摊做起,一步步做大做强,终于收获了现在的成功。他,是崔万志。
他肢体语言十分怪异,甚至连说话都不大清楚,但是他却收获了许多正常人甚至精英都没有的成功。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在遇到困难失败时,没有抱怨,而是默默付出,继续坚持。恰恰我们平时遇到困难时,大都会怨天尤人,埋怨世道的不公,运气不佳,发挥不好;找理由逃避失败,放纵自己的错误。在成功路上摔倒了,坐下生会闷气,就趴下不动了。我们只有停止抱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人,告诉他儿子的,不是如何通向成功,而是做一个好人。他给了他的儿子三个锦囊:学会让;学会爱,学会相信。虽然这几件事,可能不会带人走向功名利禄或是成功,但是他能够带给人以喜悦,幸福,给人满满的正能量。并且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成为一个好人才有可能真正变为成功的人,成为对世界有益的人。
崔万志的演讲使我受益良多,它让我明白了成功一定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他告诉我要做一个好人!
三组 古一鸣
属于自己的人生
短短七分钟的演讲, 却倾诉了一个人坎坷的一生。
他出生时,由于脐带绕颈,导致脑部缺氧,最终导致了他一生的行动不便、语言不畅。
他上学时,成绩名列前茅,却因身体问题,被赶出学校。
后来,他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本想一展宏图,殊不知正在迈向人生最大的低谷——找不到工作。他四处奔波,在历经了摆地摊儿、开书店、开网吧的数次失败后,他毅然选择坚忍,不抱怨,不放弃,终于使他的旗袍成为了天猫第一名。
他是崔万志,是那个几乎在所有人眼中都不幸的人,坚毅的凭着自己的信念——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为自己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
崔万志的经历令我十分感动,也深受触动。
人的欲望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候,我们渴望别人手中“更好”的东西,却殊不知自己手里的东西令多少人仰视;又亦或我们拥有着像崔万志一样的人生,这时的我们会更加向往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悲观面对生活,抱怨成性,却从没有付之一实际的行动。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却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不要抱怨。”马云也说过:“永不抱怨的人生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相信这个真理:充满抱怨的人生势必不会精彩。不要仰视别人的“精彩”生活,你不是他们,怎会知道他们走过的人生风景?怎会了解他们心中的苦与乐?或许,我们只有在历尽风雨后,才能明白,我们眼前拥有的,是最值得珍惜的,最美好的人生。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心存善念,心存希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就算失败了又怎样,至少内心是快乐与满足的;反之,如果你内心阴暗,抱怨成性,也许你离成功遥遥无期。
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也许我们改变不了现实,那我们就试着去改变自己。也许拼搏过后的我们依然没有成功,这很正常,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坚定地走下去,终有一天,美丽的花朵会在我们充满希望的人生中绚烂开放。
三组 祝千禧
一场心灵的教育
这两天观看了张老师发的崔万志的两篇演讲,篇篇震撼心灵,每一篇都能传达给我们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感触颇深……
崔万志的演讲以最真挚最朴素的亲身事例正能量的传递了“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的主题。感受有三点:一、有一些惭愧,崔万志一位残疾人却用他的不屈不挠他的坚强他的毅力成就了即使健全人也未必能达到的成功,即使上天对他有多么不公,他也从不抱怨,他把他遭受到的困难当成上天对他最好的安排。作为正常人的我,面对生活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有什么资格抱怨呢?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二、想想现在作为高中生的我,在家里有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学校有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就像一只还未成蝶的毛毛虫,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并且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对待那些帮助我成长的人,我不会再抱怨,既然改变不了现实,我就改变自己。三、任何时候不能放弃,盯紧自己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不能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记住那句话“每天早上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第二篇演讲《孩子,我说你听》,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以后一定要做到那三个锦囊里说的三点,养成谦让的习惯,时刻保持一颗谦让恭敬的心;学会爱就和分享决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懂付出;相信人,抱着一颗充满信任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最最重要的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踏踏实实学习,不要抱怨;踏踏实实做一个好人,让心里充满阳光。我的世界充满爱,我的梦想并不遥远!加油!
三组 杨若轩
观崔万志演讲有感
上苍赐予雄鹰以搏击长空的翅膀,给鱼以遨游大海的鳍鳞,给豹以驰骋草原的四足。
于是我们抱怨上帝不能赐与人完美无瑕的身段与智慧,给人缺憾乃至缺陷,但是,你却忘了,人是一群理性的动物,理想可以使他们乘风破浪,御浪下潜,自由驰骋。
崔万志在出生时便遭遇不幸,脑部缺氧导致了他行动不便,语言不流畅。身体上的缺陷使他屡屡受挫,他开过书店,开过超市,开过网吧,但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放弃,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他成为了雀之恋旗袍的CEO,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网商的得主。在他因为自身的缺陷而遭遇挫折时,他不抱怨不放弃,因为他知道,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正因为他有着这样坚定无比的信念,他才能铸就自己人生的辉煌。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人生不必抱怨缺陷,更不必讳莫如深,既然“立根原在破岩中”有何惧“东西南北风”。
上帝或许不能赐予你完美,但上帝会赐予你其他财富——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乐观的人生态度,这超出了碌碌无为的金钱与权势,会成为精神上的路标与人生的指南。
恩格斯说:“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不要因为缺陷而苦恼,更不必抱怨,用双手和大脑去雕琢,生命会因此发光,你便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命运似乎总是喜欢用缺陷考验人们,如果面对缺陷你坦然视之,不抱怨不放弃,那么在艰难的遭遇中百折不挠的你终会为成功所垂青。
三组 杜金
观后感
一个残疾人,上学被拒之门外,求职也屡屡碰壁,但是他却取得了我们健全的人都难以达到的的成就,这令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让他取得了这样的成功,答案是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
就是这样的坚持和毅力带他走向了成功,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勇敢的面对,屡败屡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旗袍和电商行业上去得了惊人的成就。
对于弱者来说,残疾很可怕,疾病的折磨,身体的残缺,让人苦不堪言,甚至痛不欲生,但对于强者来说,这些都只是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坎坷,只是上帝对他们一个小小的试炼,音乐家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克服失聪的困难,创造出了伟大的交响乐,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完成了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面对病残有多少人奏出了让世界所敬佩的生命最强音。人生之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这就是强者,敢于与病魔作斗争,敢于向不可能挑战。
而我们身体健康、生活安逸的人们却有多少人在抱怨着生活中小小的不顺利,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能乐观面对生活。看过崔万志的经历,我们生活中那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又算什么呢?成功的往往都是乐观的人,他们自信、积极阳光,能够冷静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你能乐观面对生活,生活一定也充满着欢乐。困难并不会因为你的悲观消沉而有丝毫的减少,只有乐观的面对,努力去克服,才能越过面前的坎坷。
崔万志的成功不是偶然,他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乐观面对生活多么重要,乐观的人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困难,乐观的面对,生活也会像童年般美好。
三组 徐昕儒
泪水中的反思
——看崔万志演讲有感 点值电组 崔哲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还是很残酷,但我坚定,只要有梦想,就一定有希望。”
看完整个演讲,这句话留给我的思索和印象是最深刻的,是啊,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为变得和蔼可亲,而我们能做的究竟是什么?是抱怨吗?崔万志有他最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不抱怨,靠自己!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抱怨不是吗?抱怨作业太多,抱怨考试太难,抱怨老师过于严厉,抱怨上课听不懂,抱怨时间太少,抱怨这,抱怨那,终究只是自己逃避失败的一个借口罢了,从未真正从自己本身找原因。作业太多,咋们的作业量能和衡中的学生比吗?抱怨作业多的原因,无非是做题慢。时间少,无非是觉得自己没有玩的时间罢了。
上课听不懂,自己都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想听懂?所以,在我们抱怨的同时,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靠自己!
崔万志带给儿子的三个锦囊也让我陷入了思索。
第一“你在每次上公交车的时候都要给需要的人让个座,人多的时候你不能去抢要去让,养成让的习惯,等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你的骨子里就有了谦让之心、助人之心,谦让之心会让你变成一个有魅力有涵养的人,助人之心会让你得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
谦让是一种美德,他让我们儒雅,也让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可如今的社会风气又是怎样呢?公交车拒绝让座现象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在为着自己的利益自私的或者,仿佛让一下,自己就会少块肉。
第二“学会爱,爱你喜欢的人做你喜欢的事,爱不是占有不是索取不是欲望,等你长大了有一天你会明白你占有的越多你索取的越多你会越痛苦,当你爱的忘记回报的时候,你就懂得什么叫爱了。”
爱别人,爱这个社会,而不是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出不来,做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人。“做个好人,比作一个成功的人要好得多得多得多!”崔万志声嘶力竭的喊着,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每个人的心。
第三“相信人,很多人都在说不要相信这个不要相信那个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老人跌倒了不要去扶起来。选择相信相信人相信美好,那么你的身上就有无限的可能和无限的正能量。”
做一个天真的人吧,没什么不好,选择相信,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也许这三个锦囊不能让我们变成所谓的功名利成功,但是它一定会让我们心里感到无比的喜悦快乐和满足。谢谢崔万志!
[荐]志远观后感800字
观看正能量的电影同样也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在观看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我们要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志远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志远观后感 篇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电影中的冯志远正是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向我们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
这部电影主要写冯老师放弃了繁华的上海,到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教书,在自己患病后还依然留在那儿,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最后,年届72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临走时,他说:“做为丈夫,我愧对妻子;做为父亲,我愧对儿子;做为老师,我愧对学生。”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冯老师是多么尽职啊!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恶劣的环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愧对学生呢?我想:是因为冯老师觉得他还没能把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吧!
在这,想起身边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老师。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是的,老师为我们付出多少血汗,教我们知识。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全不顾老师的辛劳,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有时候在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敲桌子,这是多么不好的行为呀!我想:老师这么辛劳地教育我们,无私地给了我们知识。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敬爱的老师啊!
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回报啊!同学们,当你上课走神时,请你收回心思专心读书吧;同学们,当你看见地上有一片废纸时,请你把它捡起来吧;当你看见一位盲童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时,请你把他扶过马路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奉献就是生命的真谛!
志远观后感 篇2
公共事业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去滨海一中观看电影《冯志远》,心想就是一部普通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却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顿时涌上心头 ,心中的思绪随之飘动。
1958年的冬天,28岁的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到西北边陲宁夏支教。20xx年夏天,71岁的冯志远离开了宁夏。谁也没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满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挚爱。
上《海燕》一课,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课堂上激情飞扬,把自己融化到教学的情境中。冯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冯志远早年就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据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能用眼过度。可冯志远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以至他双眼的视力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双目彻底失明了。这没有影响到他进入学校,拄着一根细细的竹竿艰难的走上讲台。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体现 。见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漆黑的日子里,冯志远的内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冯志远依旧不忘教育事业不忘学生,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冯志远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老师。
志远观后感 篇3
《冯志远》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因此,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个性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
志远观后感 篇4
我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时最怕看带有伤感色彩的影视节目,当冯老师的学生王泽娟讲到他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回长春老家的情景时,抑制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青春潇洒、意气奋发的弟弟,时隔多年再次回来却是步履蹒跚,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冯老师患有眼病,但为了他的学生,他放弃了治疗,医生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备课、上课。直到双目失明仍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他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的心田,这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的无偿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也曾信誓旦旦,自认为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对好孩子的欣赏。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有了冯老师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有了冯老师这种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
冯志远老师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他为了一种大爱舍弃了小爱:他爱西部,扎根宁夏42年;他爱教育事业,47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爱孩子,失明、瘫痪后,他的第一个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辈子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但是,他舍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对妻儿的照顾。在他对这种大爱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中,他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学生的牵挂,他的故事感动太多太多的人……
感动的后面应该是行动,这是一个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行动所蕴涵所体现的精神,从他的行动中寻找并追随他与时代相契合的足迹。
以我的粗浅理解,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冯老师的坚忍、坚韧和坚守。在贫困中,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无私的爱和知识倾注给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坚忍使我从内心生发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坚韧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迹的所有人。冯老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一直记得并在努力践行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他不仅广博的知识令四十年前的学生赞叹至今,他高洁的品质更是影响了一批批学生,无论他们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还是成为工厂的修理工……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志远观后感 篇5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20xx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xx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xx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
志远观后感 篇6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志远观后感 篇7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拥有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快乐,拥抱幸福。
假期中观看了《感恩与志远》,这个短片中有一段在开学前夕各个不同岗位的人们为我们的开学所做的准备,这段影片不时的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老师们早早来到学校,将一本本新书整齐的分发到每位同学的课桌上,在黑板上写下美丽的语言,为我们新学期鼓舞加油;食堂里的叔叔阿姨们,天蒙蒙亮就来到学校,清洗厨房和用餐餐具只为我们能吃上一顿干净可口的午餐;保安叔叔也是大清早就穿上制服,认真仔细地巡视校园,为我们的人身安全排除隐患,尽心尽责的为我们保驾护航;保洁阿姨早已把校园打扫的焕然一新,教室里早已窗明几净,一切只为迎接我们的到来;爸爸妈妈为我们煮了丰盛的晚餐,为即将踏入学堂的我们加油鼓励!这些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
看着看着,我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校园中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身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有了快乐的校园生活,,我们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回报。每天早晨,走入校园,对保安叔叔一声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上课时,认真听讲,写作业时,字迹端正,考试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中午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认真排队,吃饭时不和同学说话,认认真真地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干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赞扬和回报;回到家里,跟爸爸妈妈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聊聊学习中的乐趣,爸爸妈妈脸上就会洋溢出喜悦的表情,心里暖洋洋的。感恩就是如此简单,只要我们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喜爱他人,给他人一个真挚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回报。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感谢母亲赋予我生命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也是充满荆棘的,是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生活中所谓的许多的不快乐,正是由于我们还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觉得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应该的,而我们未得到的一切,就好像世界欠了我们一样。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自己的。
志远观后感 篇8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志远观后感 篇9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
志远观后感 篇10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观后感11篇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冯志远观后感11篇,感谢您的参阅。
冯志远观后感 篇1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冯志远观后感 篇2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冯志远观后感 篇3
电影《冯志远》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余载。
说句心里话,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流了三次眼泪:
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他的学生站成两排,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不好走,老师不好。而冯老师流着泪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好好学习。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结果,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他带着学生去找沙枣树,打好沙枣分给班上每位学生吃。有位学生家里困难,不上课在街上卖枣,他赶走学生让他回去上课,自已眼睛瞎了却坐在那里帮学生卖枣子。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感悟很深。
当我看见冯老师用放大镜备课和批改作业时,第二次流泪了。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治疗,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彻底地瞎了,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他那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言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信念:师德如海,大爱无言。
第三次流泪是当冯老师眼睛失明后,院领导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时,他说我去那些地方干嘛,我还有用,坚持要留下来继续教书。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让我流下了眼泪。校长不一样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音乐朗诵《岳阳楼记》时,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之后,冯老师留下来继续担任教师,但是最终冯老师还是身体不支晕倒在讲台上。冯老师教过的几个学生赶回来看望他,这些学生有的出国了,有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有的回到了乡里象他一样为西部奉献。他们都是冯老师的骄傲。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这是冯志远老师精神的写照,他没有伟大的事迹,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几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平凡中透着伟大。我也是一名教师,但是和冯老师相比是那样渺小。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奋,学习冯志远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
冯志远观后感 篇4
《冯志远》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因此,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个性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
冯志远观后感 篇5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冯志远观后感 篇6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冯志远观后感 篇7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冯志远观后感 篇8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大量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的是希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冯志远观后感 篇9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回头看看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远比他优越。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冯老师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颗赤热的育人忠心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冯志远观后感 篇10
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
影片叙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清贫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最后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冯志远热爱工作,热爱孩子,对工作极度负责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当我看到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却还坚持上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课堂上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啊,多么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呀!他本来居住在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却心甘情愿到宁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赶到那穷乡僻壤——中宁县的鸣沙中学。这里的条件一点不比上海好: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还只有十四斤的粮食供给……这么苦的生活,谁受得了呀?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静静地离开了学校。我大惑不解:冯志远怎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呀?这时,我仿佛听见冯志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懂,既然来到了这儿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废,假如人人都因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做人要对工作负责……”这时,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劳累地为孩子们了。可是,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视力急剧恶化,最后竟双目失明了!就算这样,他还想要尽自己所能,为教学事业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单就算是铁打的人也会被累垮的呀!冯志远最终累倒在课堂上。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冯志远一样尽职尽责?就说周恩来总理吧,他身为一国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让下人去做,可他总要亲自过目,就算是这样,他也没喊过一声苦,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奉献。直到老年,他生了病,还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错过。再说毛泽东,林肯……他们不都是对工作负责,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和冯志远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伟大的冯志远呀!我一定要向他学习,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冯志远观后感 篇11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精选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冯志远观后感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1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在漫漫的沙海上,风卷着黄沙,在黄沙和狂风之间,一位老师像一只海燕,流放着骆驼的韧性,奋力地前行。
一只来自海上的海燕,却飞翔在漫漫黄沙中,飞翔了四十二年,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养我育我的故乡,把对孩子的深深父爱,化作了飞翔的力量,大爱育生,报效国家!
那是何等的艰难啊!改造了一个新的环境,并把新的生命种下!一个眼神,一次家访,一句鼓励的话语,燃起了一颗颗希望的火焰!
还有哪一种财富,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双稚嫩的手捧起两行烛光,夜送老师的情怀?
还有哪一种崇高,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大手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传递殷切的教诲?
一霎那,无边升起的人性美,凝固在师生惜别的时刻;一瞬间,天下我的责任的使命感,淋漓地宣泄在充满灵气的课堂中。能用什么语言,还有什么词汇来形容呢?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苍白!
于是,人言的险恶,生活的艰难,离别的愁绪,都和那阵阵鸣沙声合拍了。
这就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冯志远,一只飞翔在鸣沙中的海燕。
一个用生命沉浸事业的人,所坚守的事业又有怎样的内涵呢?用执着撼动我们的心灵,用微笑凝练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又品味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仿佛看到了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仿佛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仿佛看到了鲁迅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位卑不敢忘忧国,一名最为普通的现代人民教师,谱写了一曲高亢的爱国情歌!
曾几何时,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人埋怨薪水不高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眼红酒红灯绿而愤愤不平,有的人苦于底层多年而牢骚伤肠,有的人沉醉于小桥流水人家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如今,冯老师给我们铸造了一面最鲜亮的镜子,这就是最美好的答案。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一种执着培育一种执着;用一种责任种植一种责任;用一种希望换来一种希望,我们就要做当代的沙漠海燕,把生命的诠释洒在三尺讲台上,把人生的幸福奠基在学生的幸福上。
感谢冯志远老师,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2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20xx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xx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xx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3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就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爱,他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可能会有人说他太无情了,不,我想说在他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向往,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祖国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且胜过爱自己呀,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冯老师支教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又主动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作为关帝中学教师队伍中唯一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冯老师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挤学生宿舍,吃学生食堂。由于关帝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农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难,他就从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不换新衣服。冯老师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深刻内涵。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篇4
我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时最怕看带有伤感色彩的影视节目,当冯老师的学生王泽娟讲到他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回长春老家的情景时,抑制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青春潇洒、意气奋发的弟弟,时隔多年再次回来却是步履蹒跚,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冯老师患有眼病,但为了他的学生,他放弃了治疗,医生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备课、上课。直到双目失明仍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他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的心田,这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的无偿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也曾信誓旦旦,自认为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对好孩子的欣赏。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有了冯老师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有了冯老师这种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
冯志远老师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他为了一种大爱舍弃了小爱:他爱西部,扎根宁夏42年;他爱教育事业,47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爱孩子,失明、瘫痪后,他的第一个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辈子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但是,他舍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对妻儿的照顾。在他对这种大爱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中,他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学生的牵挂,他的故事感动太多太多的人……
感动的后面应该是行动,这是一个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行动所蕴涵所体现的精神,从他的行动中寻找并追随他与时代相契合的足迹。
以我的粗浅理解,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冯老师的坚忍、坚韧和坚守。在贫困中,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无私的爱和知识倾注给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坚忍使我从内心生发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坚韧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迹的所有人。冯老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一直记得并在努力践行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他不仅广博的知识令四十年前的学生赞叹至今,他高洁的品质更是影响了一批批学生,无论他们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还是成为工厂的修理工……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2篇
《冯志远》观后感一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二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 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喜欢《《舜志古今》观后感:趣画舜志说古今》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