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扬州的夏日有感 > 地图 > 读扬州的夏日有感

读扬州的夏日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怎么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 ”,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此书,以历史详实描述了古老扬州2500年来的魅力四射及摇曳多姿,似一阵清香扑面而来,似一股清泉沁入心脾;此书,以千字文成篇,笔调闲婉、词语雅丽,字里行间说透了扬州历史掌故。

读经典,说书香扬城

——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

本期为你荐书人:陶功美

(江都区职教集团教师)

世界读书日,聆听百家讲坛郦波老师《读书与人生》讲座。他隆重推荐阅读图书13册,其中有《扬州历史文化60问》。我急切想了解此书内容,火速联系书店,满心欢喜期待好消息反馈。一时半晌没有反应,不能"坐以待毙",又微信留言二三位好友。把60问说成600问,也未在意瑕疵。朋友很快得到了此书,没有我的份。心痒痒誓不罢休,找到了一位高大上领导,算找对人了。不日,他便亲自上门"波斯献宝",把带着体温的《扬州历史文化60问》送给了我。我如获珍宝,也幸福得一塌糊涂,挑灯夜战一览无余。

悦读这本书,扬州映象在心灵深处打下了坚实的烙印。对门前的芍药,岸边的垂柳,朗朗上口的小调《茉莉花》,花柳曲共同成就了烟花三月的解说词;唐朝盛世,以"扬一益二"著称,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交流使者鉴真东渡日本,引领大唐文化根深蒂固住在了日本百姓人家;大食国友好传教士默罕默德第16世裔孙普哈丁,为穆斯林建了友好仙鹤寺,使中外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意大利马可波罗纪念馆,韩国崔智远纪念馆,是中外友谊的友好见证;维扬菜肴,大到新中国"开国大宴"数第一,小到扬州人清晨喜皮包水,唇齿留香使维扬菜修成四大菜系之一;隋炀帝缘何三下扬州?文人墨客欧阳修缘何修建平山?目的各一。开挖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是先人独具慧眼为世界遗产奠基;"扬州八怪"怪在自成一家,名著《红楼梦》人物,收藏(清)四库全书,说明扬州历史文化与名人同在,从而诞生了文学巨匠朱自清及众多院士。哦!他们源于"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精英豪杰;扬派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和园的春夏秋冬(假山),晚晴第一园(何园),扬淮盐商的古色古香后花园为现代扬州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举世闻名的"五亭桥",起初俗称"莲花桥",是因架在莲花埂上,改口"接驾桥",是因迎接天子驾到,"五亭桥"自清代就远近闻名为旅游胜地;繁华的文昌路,身临其境方知集历史、古建筑、商品琳琅满目为一体,独享"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美誉。

此书,以历史详实描述了古老扬州2500年来的魅力四射及摇曳多姿,似一阵清香扑面而来,似一股清泉沁入心脾;此书,以千字文成篇,笔调闲婉、词语雅丽,字里行间说透了扬州历史掌故里的伟大创造、英雄辈出、名人荟萃,精彩纷呈且淋漓尽致,使得扬州典故易懂易记,烂熟于心爱不释手。

我,打小从新疆天山脚下来,扬州仙女庙是我的第二故乡。品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后,方能算得上半个地道的扬州人,倍感自豪!口若悬河以得天独厚的身份,在课上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学生们探讨扬州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农村,有很多尚未去过扬州,我的精美故事传承,使学生们深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越发来劲,再以口头讲诉扬州历史文化,为他们揭开了扬州历史文化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们浓郁的兴趣。意犹未尽时,烟花三月上扬州,如蝶般落在扬州如诗如画的景观里,成为画中人。与同学们牵手其间,在栖灵塔上远眺,在宋夹城下仰望,在瘦西湖上泛舟,在保障河边徜徉,在汉墓前席地而坐。兴趣盎然逛园林、攀平山、穿古巷、观木偶、说评话、听扬剧、弹古琴、唱小调,风土人情如数家珍。《扬州历史文化60问》,从课堂渗透到景区延伸,和同学们共享无穷无尽的乐趣和那份热衷对扬州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溯,演绎自信与收获颇丰。

走进24小时城市书房,再次回想郦波老师的讲座。郦波老师称: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心脏。我和同学们坐在书房里,给灵魂找个伴,展开历史画卷《扬州历史文化60问》,您问得好,问得妙,问到月亮城,问到仙女庙,问到我骄傲!师生同声阅读精致幸福、美轮美奂的书香扬州,声声入耳、入脑入心。

来源:知行龙川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随想

著名学者罗素曾经说过:希腊文化、基督教和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的确,古希腊文明一直被世人视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一直与《圣经》一样,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古希腊的城邦制、民主制度等政治上的首创,影响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政治改革等,而它遗留至今的各种艺术及艺术品,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任何要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都无法不先去了解一下古希腊文明。

正因为如此,本学期我选择了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古希腊凭着地理上的优越地位,广泛吸收周边的伟大文明的精粹,同时也因为希腊岛上的陆地地理因素,分别发展成一个个的城邦,人民耕种,城邦间或通过海路不断经商,岛上一片繁荣兴旺,同时随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独特而且丰蕴的文明。而这个学期的课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和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便是希腊人的文化生活。除了在政治上的众多超前举措外,其实,古希腊人各种的文化生活来得更丰富精彩,更吸引我的注意。例如,当课上讲到荷马时,我会想起他那两部杰出的史诗。我想,荷马游走于希腊城邦的街头,年年岁岁吸收着其他民间艺人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才能写出《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特别是《奥德赛》。另外,希腊留给世界最大的财富之一戏剧,也令人遐想翩翩。以往读书所知,戏剧起源于古希腊。但上完课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古希腊人在对狄奥尼索斯的崇拜中产生了戏剧,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里代表酒和丰腴的神,希腊人对他的崇拜以及产生的一切仪式活动都是为了祈祷来年丰收的。接而产生了悲剧表演、喜剧和戏剧节。听课和看资料的过程中,我脑海不断地在幻想当时的情景,在那宏伟瑰丽的戏剧场上,篝火四起,座无虚席,观众们聚精会神看着台上的表演,演员们戴着面具在台上忘我地表演。

然后我又想起小时候,我还比较走运地看到我国一些比较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以前每年中的某个时节,具体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广州的文化公园都会有一些类似西方嘉年华那样的文化游行,到处是欢乐的气氛,穿着各色民间服饰和传统打扮的艺人穿梭在人群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踩高跷的人了,他们双脚踩着那高高的木棍子前行,上身又不断地摇摇晃晃,看上去好像快要摔倒在地的样子,而我即使被爸爸高举过头顶,仍比他们矮很多。但这类游行已经没有了,高跷先生除了在看外国的旅游节目时偶尔会看到,在广州似乎也没有出现过了。还有,以前看杂技表演,经常有一个节目是一个小孩蜷缩进一个很小的木桶或箱子,现在的杂技表演中已经看不到了。从小时候开始,每逢吃饭的时候,一家人总是边吃边专心地听电台里的小说连播,当时的电台在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傍晚六点到七点,没有几个不是在播放各种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的连载的。虽然在珠三角地区的声波中仍可听到讲古先生(粤语里称这种小说连播叫讲古,负责讲故事的老先生叫讲古先生,或俗称讲古佬)的声音,但保留此项目的电台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时间也被调整到越来越冷门的时间,我从高中起也很少再听了。

把两者放到一块说,并不是只是由此及彼,缅怀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而是,我们应该看到,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是在城邦中流行并发展着的。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着从口头到书面再到现代传媒的过程,人类文明总体的发展进程大致也是从部落到乡村到城市的过程。虽然处在那时期的文明大致都是这种传统的、口头的、大众的文化样式,如口头传播的史诗、祭祀目的的仪式等,但他们在古希腊的城邦的蓬勃发展说明这些古老的文化表演模式不一定要在原始部落或乡村才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不能在城市中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城中生存,关键是看城市中负责发展文化的人怎样看待。我们应该看到,古希腊,特别是实行民主制的雅典,特别重视公民的生活,而雅典人民自己在这种政策下,也特别注重自己的公民身份,所以他们常常聚集在广场商议城邦中的大事,也正是有了这种民主的气氛与制度,和公民自身意识的章显,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人在街头讲述时才会有一大批的听众,并有人与之争论,而戏剧才在雅典得到历久不衰的发展。雅典也因为得益于民主制和公民的存在,其产生出的文化是古希腊众多城邦中最出色和广为流传的。所以,今天谈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除了用硬性的措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保护外没有其它办法可行,说因为这些就是随着人类发展要消亡的东西,古希腊城邦中的文化的发展道路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首先最重要的是培养市民真正的公民意识,这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人数众多的合格的公民,文化发展绝对无从说起。其次,政府对文化采取更加宽容的政策和态度,社会的观念也应该更加开放对待各种文化,这样对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第三,鼓励民间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正因为已经有了公民,他们就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又正因为是民间自发搞活动,内容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进行市场的竞争,自身会努力改变内容和形式,使自身符合发展潮流,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以上是这个学期上这门课程的一些个人感受和思考。最后,还有两个小建议:一,学校开的文化艺术类课程还是稍嫌少了点,面窄了点,如果以后的公选课能有更多类型的文化艺术类课程就更好了;二,老师上课时不妨列些书目供大家学习,这样在课程之外,有兴趣的同学边可以根据书目自行学习了。


鉴史问廉文化之力观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朝廷乐官制作的乐歌,有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更多的则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是典型的人民文化,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歌。其中一首《硕鼠》,讽刺了当权者的腐败,表达了人们对执政者清廉的渴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抒发了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国乐国,爰得我直。”“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产生于尧帝时期,用木头制成,树立在道路两旁,称为诽谤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路人留言的作用——“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一批“文化人”出现,他们从民间文化脱颖了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阶层——士大夫,他们在人民文化的长期滋养中,对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诉求感受最深,于是拿起了如椽之笔,创作文艺,成了人民的“代言人”。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和担当,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去为人民鼓与呼,他们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寸心知”就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汉卿,元曲的代表者,《窦娥冤》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其实,《窦娥冤》脱胎于传统故事《东海孝妇》,关汉卿把它提炼出来,加工成《窦娥冤》,为底层善良、坚强的妇女呐喊,向腐朽、黑暗的社会投去“标枪”和“匕首”;冯梦龙以“三言”奠定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他的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他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以“治国如治家”“爱民如爱子”的官德给后世留下了廉政的清风,赢得了爱民的美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一生忠君爱民的真实写照;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享誉文坛,其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书法清瘦,写出了为人清正、刚直的秉性,他做官更是楷模,前天习近平还引用他的一首诗来告诫县委书记要关系人民的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欣赏


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余秋雨的作品,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文化苦旅》这本书呢?这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通过对山水和风景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探寻。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一向是擅长写文化散文的,看他的书,语感极强,丰富的画面感油然而生。文中所有的不经意都经过打磨而成,一气呵成而无半点拖沓。

《文化苦旅》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都用干净漂亮的文字来一一概述,通过对中国大陆的景物描写写出一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用一根笔将一处处古迹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事情描述出来,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震撼。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萌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坐,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这是一段触动人心的文字,这句话里,我彷佛看到白发的母帝佝偻着背影眯着眼晴看儿子的旧物,江南的姑娘日夜翅首企盼寄不出去的思念,还有已为母亲的妇人哄慰稚儿的无奈,这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只留下了一阵又一阵虚无缥缈的烟尘。

他凭着自己丰厚的阅历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一次又一次将历史变为一幅幅瑰丽壮阔的文字画带到读者面前。可望而不可及,可悲而不可避,可叹而不可祭。

我常常感叹历史长河里的诸多悲哀,也常常畏惧于历史庞大的身影,从没有人可以左右它,不管历时曾有多少的名人将相,都湮没在历史里,寂静无息,似一片琼花落入汪洋大海里,激不起半分涟漪。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道: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挑灯回望时也只剩一片缥缈一片朦胧,最鲜艳的不过是那些我们在追寻过程中得到的和失去的。

《文化苦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中国的文化史,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它不仅是国人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参考文献,还是一本很好的地理指南。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长城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长城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长城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长城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坚决打击硬腐败,持续遏制软腐败

长城汽车对于硬腐败的打击力度从历年的廉洁大事迹中可见一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须时刻牢记腐败是第一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与合作方的业务往来严格遵守《阳光协议》,日常行为时刻谨记和践行《廉洁体系制度》,对内对外宣传牢记历史教训。而软腐败较之硬腐败则危害度更甚,遏制软性腐败更需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职知责,做职做责,尽职尽责,这是博信内外饰目前对于"职责"的最佳诠释,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遏制软腐败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掩盖,解决问题尽全力而不推诿,态度决定一切。

环境是影响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创造"廉洁公正,远离腐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意识上认可起来,从行为上规范起来。廉洁文化推行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亦需随着时代变革创新发展,但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腐败预防;脚踏实地,建设廉洁文化。我想遏制软腐败更需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动去践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为镜,以身作则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历史是最明亮的镜子,不论是中华文化史,还是长城汽车迄今以来推行廉洁文化的历史,都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腐败是一切祸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作为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制度,正确行使职责,积极对待问题,提升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带领团队健康成长。

自古以来,贪赃枉法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则垂名青史。历史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各自的使命,面对历史的是非成败,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之也".今天的我们当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宋迅鹏

2015年9月29日

读《问天酹月集》有感


格律诗词是最难创作的,既要用简短的语言去表达,还要符合格律、韵律、对仗的要求,即便是各方面都符合了,很多时候读起来还是比较难于理解,甚至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是比较贫乏的。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文化层面的最普遍的就是长辈们的故事,能听一出大戏或者诗词,应该算是比较高端的文化享受了,像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情景应该还是比较少的。

在当今,不光是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电影、音乐、书籍等各类电子文化制品,通过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就能信手拈来。作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和诗歌,欣赏者已经很少了,创作者更是寥寥。

有一个青年诗人,痴迷格律诗词创作,大学时期遍已拿到了诗词创作的全国奖项,三十多岁已经出版了好几本诗集,在河北诗词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一段时间,收到他新出版的诗集《问天酹月》集,读来还是很感动。

说实在话,我对古诗词的认识,还是一个门外汉,但是喜欢读。特别喜欢诗词作家们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描述出一幅美丽的景象、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时不时的就会有一些古诗词在脑海浮现,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

可是,我们现在能欣赏的,都是古人创作的诗词,现代人创作格律诗的很少,能够被人们所熟知、吟诵、引用的更少。而且,相对于小说创作、新诗创作来说,格律诗创作很难为作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现在能够坚持格律诗创作的,内心追求的一定不浮华。这是让我感动的第一点。

文学创作,总的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用码字工形容还是有几分贴切。对于多数人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生活打拼,只有在夜深人静别人都已睡去的时候,挑灯夜战。他们所用的努力仅仅是源于自己的爱好,或者是一个单纯的梦想,能在这方面走出一片天地的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问天酹月》的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并且成为格律诗方面的行家,这是让我感动的第二点。

语言和文字是什么?是传播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我认为,在能够完成的表达语言与情感的情况下,语言和文字越短越好。在古代,在竹签上撰写文字的时候,语言和文字要尽可能的精简。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也需要语言和文字尽可能的简练。在这方面,格律诗词是最短小精悍的,但是,格律诗词是最难创作的,既要用简短的语言去表达,还要符合格律()、韵律、对仗的要求,即便是各方面都符合了,很多时候读起来还是比较难于理解,甚至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张雷创作的格律诗词,格律很严谨,表达也很完美,这是让我感动的第三点。

更为难得的是,这本诗集出版后,著名词作家陈小奇、著名评论家刘绍本、省诗词学会会长王学新都曾撰文赞扬,我想这本诗集正像她的名字把酒问天,对江酹月,满满的都是厚重与豪情。

观《叶问》有感


《叶问》观后感

《叶问》看了,那几部别的贺岁片还没看,那就先谈《叶问》。

武打不错,比较真实,很好的反映了咏春拳柔中带刚的特点。动作很内敛,很小,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乔峰打法,一找记忆,这就对了,咏春拳是一个女子创的。前几年杨紫琼演过那个创始人的故事,不过电影名字不记得了。

看过这部电影,让我不自觉的想起我的启蒙武打片来了,就是《霍元甲》。别说啊,叶问的气质和霍元甲的很相像,书生模样,温柔的比较像断臂山下来的。事实上,这样的英雄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的外柔内刚,更加注重精神气质。或者说是在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和一身绝世的功夫。所谓人不可貌相,咬人的狗不叫。。。。。。

进入剧情,我进场晚了一点点,从我看的说起。先上来一武师,略胖,高个,要和叶问比划比划。挺巧,这武师是赶饭点去的,导演于是用这个胖武师制造了一点儿开场搞笑情节。用意是让观众先轻松一下。只见这个长的像德华(马德华)的演员果然学足了八戒,吃相贪婪,而且显得非常愚蠢。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果然,没过几招,就败了。吃也吃饱了,打也打输了,告辞吧?还恬不知耻的让叶问答应他别把这事说出去,保守秘密。堂堂男儿,居然没有正视失败的勇气!自尊靠着虚伪的光环维持,不知道叶伟信导演的用意何在?居然叶问也心领神会的一再允诺?学武之人最提倡的好像是光明磊落吧?看来国人对面子问题都心心相印了。

后来,这事被饭店老板的弟弟给抖落了出来,然后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的演绎的更加精彩。有点以讹传讹的夸大其词的意思。好像是这么回事。情节有点忘记了。那这块就不多说了。令人惊奇的是德华兄居然腆着脸来和饭店老板的弟弟叫板。可爱的德华呀,你怎么就那么确定只有一面之缘的叶问不会将你的糗事抖落出去呢?您可真是一心奔着八戒的角色去了!一点不长脑子。

饭店这出戏,有几个主要的配角都出场了,他们都是叶问的朋友,戴眼镜的小业主达华,饭店老板后来的拉煤工友,德华,被当场扒了裤子的瞎说啥实话的老板弟弟后来的小土匪,还有刑警队队长后来的汉奸。这出戏是整个电影的铺垫,在将后的佛山生活中,叶问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们。整个影片核心突出一个字:义!为了这些朋友,我们儒雅的叶问同志将不得不付诸武力。这是后话,先看剧情发展。

力王攀少皇出场了,这肌肉壮硕的哥们好久不见了。刚开始我还真没看出来,就觉得这哥们怎么这面眼熟呢?仔细一想才明白过来。真是感慨岁月如梭呀,长上胡子的力王也显老态了。他这次扮演一个北方的粗汉,没文化胆子大,带了几个不学好的社会地痞就来武术之乡黄飞鸿的老家无影脚的脚跟佛山,打天下来了!用东北话说:那叫一个虎字了得?俗话说:可虎之人必有可虎之处。就见这昔日的力王是三下五除二,连顿正经饭都没吃就把个佛山各武官打得是稀里哗啦!看的过瘾呀,可给咱北方人长脸了。当然,武师德华也未能幸免于难,众目睽睽下让力王一脚给踹在脸上。结结实实的补丢了一回面子。前面这些都是铺垫啊,都是铺垫。全城武馆是不是都不行了?欧啦,垫场也垫的差不多了,该叶问同志出场了。结果可想而知,叶大师以赔上几个破花瓶的代价就把力王拿下了。力王恼羞成怒,索性武馆也不开了,直接领了一票社会渣滓当了截道的土匪。技术含量很低。

接着,小日本来了,杀人放火,民不聊生。就是这样,也没有把儒雅的叶大师激怒。叶大师搬出豪宅,住到了贫民区。全城的老板姓都开始为了一口饭而挣扎,昔日操练武艺的佛山闹市也不复存在了。这时,导演把视角对准了叶大师的困苦生活。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下身高如此大差距的夫妻大秀恩爱。小到一粒米,大到一捆柴。到处是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到处是无论多么穷困,相伴到永远的温馨。尤其是那个给了两次特写的米缸,盖儿都坏了,这也太惨了点吧。看的我直想说:叶太太,您这是给耗子准备的过冬粮食?实在是不能忽视导演这画蛇添足的良苦用心。

叶大师本是阔少,有钱,没打过工。当家里最后百八十颗米被熬成了粥之后,叶大师出去打工了。对了,之前好像是当了最后一件值钱的东西,换回来有三五斤米?表现了当时战争年代的物价飞涨和生存的艰难。当不多数人吃都吃不饱的时候,吃饱饭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奢侈,何况值钱的物件。打工吧,赚钱吃饭吧,叶大师成为了一名社会最底层的拉煤工。小脸整的雀黑,基本上很难认出来。就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朋友之一:前饭店老板。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忠实程度5颗星,有半个红薯为证。叶大师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没含糊,给就吃了。就因为这半个红薯的恩情,最后将叶大师的故事推到了高潮,也将叶大师推到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这是后话。老朋友见面,自然得叙叙旧。前饭店老板说出了自己的闹心事:当年一时冲动把自己弟弟的裤子给当众扒了,于是弟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心里老内疚了。这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仍然给弟弟准备了一份见面礼半岛铁盒。拿出来显摆显摆吧.一摸兜,晕!丢了。这儿算一伏笔一个半岛铁盒的下落及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让中国人和他们日本武术爱好者比武,目的何在?电影里交代了吗?也许交代了,我没弄明白。因为按照我的理解:日本人要是想学中国武术,直接花点米请几个类似德华的不就行了?还是想以武会友,笼络人心?这样也不太可能,因为比武和打野架差不多,打着打着就上脾气了。别说本来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就是兄弟两比划比划也容易恼羞成怒呀!要不就是占领了中国觉得面子上抹不开?让中国人拳打脚踢解解恨?可能只有最后一个可能了,佛山作为武术之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小日本这是加强与佛山文化交流的唯一行得通的项目。为了鼓动群众的积极性,还有奖品。

饭店老板怀着民族之恨就去了,合计着对于武术的多年热爱,随便出两招也能解恨一下呀。有种痛打日本狗的美妙愿望。谁成想到,去了遇到个高手,不是对手,但是可敬的饭店老板有民族气节,永不言放弃。最终,被活活打死了。请大家为这样高尚的品质沉默两分钟先。

忽然觉得这样重新把人家的电影再唠叨一遍很没意思,索性就此打住。谈谈我个人对此电影的观感。反正是一个四六不懂的外行,我就泼开撒了啊。前面我说过,感觉这部电影在动作的处理上比较真实,当然,摧毁力有些夸张那是剧情需要,真要是像美国摔角那样愣打也还能挺住的话,那就真成了连续剧了,再说,不这样也没法体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呀。这是洪金宝的功劳。甄子丹的表演有所突破,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打斗的钢铁战士了。倒是三级猛男达华的表演不够出彩,全片出场几次,人物性格刻画的模棱两可,一点也不鲜明。留下深刻印象的配角有两个:1、先是刑警队队长,后成为汉奸的叫什么名字倒是忘了。2、眼睫毛很长、眼睛毛嘟嘟的小日本司令。那天在中央六台扫了一眼好像演员本身就是日本人。

前者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干什么都不容易,别说是一个汉奸。得会日语不说,反应还得是相当快,电影中他向我们展现了如何在两个语言不通的人之间求得生存。此汉奸也是叶大师的铁杆粉丝,甚至在小日本通缉叶问时还把叶问藏到了自己家里。可见对叶大师的一往情深。最精彩的是在最后,由于经常被他的小日本上司毒打,在叶问比武胜利时,大批的老百姓冲到擂台上时,他来了个反戈一击。将他的小日本上司一顿胖揍。看来民族仇恨还是不必自己的切肤之痛来的直接。谁要说这是爱国之情占了上风我和谁急啊!

后者事实上是一个在某些地方值得尊敬的人。在日本人当中,只有他真正把叶问当做一个公平的对手来看待。在其他日本人眼里,虽然叶问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中国人,但仍然不过是随便就可以死在枪口下的待宰羔羊。他也是一个极度自负和侠义之人。他认为他可以战胜任何人。他没有在感到不是叶问对手的时候动用自己强大的持枪部队。虽然那时候只需要他喊一嗓子那么简单。就是这个一身胆气的司令,终于被叶问打垮。没办法,他逼着叶问和他决战。逼着一个与世无争的的人终于痛下杀手。

电影没有渲染高涨的爱国情操,相反,更多的是快意恩仇。叶问挑战十个日本武士为的是给了他半个红薯的饭店老板,之后的一切也都因此而起。所以,有恶搞者可以如此标题:半个红薯引发的血案!德华为了三小袋大米命丧黄泉,至始至终很好的沿袭了八戒的作风。回到达华这里,叶问为了他的小工厂挺身而出,给力王又上了一课:啥叫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顺便把半岛铁盒物归原主,又挽救了一个失足青年。

总之,甄子丹在片中非常忙活,外有敌国,内有贼寇,家里还得照顾老婆孩子。被动的被拉到了这个纷争的局势当中。最终在混乱当中,远赴香港。继续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在香港还收了一个争气的徒弟李小龙。终算使命完成。叶大师的一生,从影片中看来,应该是义气云天的一生;是嫉恶如仇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

就写到这里吧,都是戏说啊,看官千万别和我大动干戈,影响我们这个被和谐的社会。

相信《读《扬州历史文化60问》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扬州的夏日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