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甘地传观后感。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也许"甘地传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甘地传观后感(一)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基督教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传观后感(二)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 1982 年第 55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接受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应该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希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通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三)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 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 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甘地传观后感精选7篇


生活中,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不已,或许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来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想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秘诀呢?下面的“甘地传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甘地传观后感【篇1】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篇2】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高梦想。

从纵欲到禁欲,从南非到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是是非非,一次次旅行说教,几番入狱在狱中度过的两千多个日夜,多少次,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并充满传奇,经历了成功与辉煌,最终惨烈结局却并不是真的败了;他的一生直到结束,拥抱过最诚挚疯狂的爱戴与追逐,严抗过最尖酸冰冷的反抗与冷漠,这样一个富有人性为同胞战斗的人,是上帝赐给印度的礼物,也是赐给全人类的礼物。

看过许多自传,甘地尤其令人震撼。也许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真理最纯粹的东西,也极易在极端中产生狂热分子。被人过分追逐就极易过分排斥,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爱的背面就是恨。

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模样并不惹人喜爱的人,在人群中立着,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如洪水般会冲毁一座大厦。而甘地就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这些声音一度为了他变成了同一种声音。一个人,竟然能创造如神一样的传奇。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他很了不起。不是一次热血冲头,而是终身将自己置身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愿世界和平,人人自由。

甘地传观后感【篇3】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篇4】

《甘地传》,圣雄甘地的无暴力、不抵抗户外给印度带来了独立,却没能带来和平。他一次次坐牢,一次次绝食,每一次都平安度过劫难,最终却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他所到之处,总能给人带去安宁,能使暴躁的人停止疯狂,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本来他是一个上等的印度人,在殖民地生活的他原本有着律师这一上等人的职业,能够过优越的物质生活,然而,一次被歧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下等人的事实,无法忍受这种精神上的虐待,他选取了苦行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神靠拢。他使苦难的祖国从殖民地统治下独立。我并不能很好地说出我的感受,但甘地那种认准目标就一向走下去的韧劲却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对新教育是认同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新教育人能够走出一条路,也可算是一个奇迹了。正如甘地的不抵抗,在谁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状况下居然赢得了胜利,他有坚定的信念。新教育的讲师们,新教育的践行者们是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一群人,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最后加入其中。还不能算是加入,正因我总觉得自己读书无法沉入书中,难以到达魏老师所说的“与作者对话”的程度,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难以质疑书中的观点,即使认同作者的观点,却又说不出理

由。

甘地传观后感【篇5】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传观后感【篇6】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篇7】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必备」甘地传观后感1000字(合集4篇)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脑袋里面会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见解,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观后感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欣赏水平。你想知道作品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编辑收集整理的“甘地传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甘地传观后感 篇1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 篇2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 篇3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 篇4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9篇


生活再忙,也不能忘了读书,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我们可以将心里的想法用文字写成读后感加以记录,是不是把握不准写作品读后感的要点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为你呈上“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1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甘地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2

今天,我偶然看到了一则故事,虽很平淡无奇,隐没在深深的文学之海中,但就是它,让我内心泛起一波又一波剧烈的浪。

这是发生在印度圣雄甘地的一个小故事。他生前一次外出乘火车时因走的慢了点,被车门夹掉了一只鞋子。火车马上启动了,甘地想都没想就用最快的速度又脱了另一只鞋子,并也扔出了车门。旁边的一些人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扔出窗外。甘地毫不犹豫地答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现在拾起它的穷人就有一双完整的鞋了。这是多么善良的精神啊,甘地在鞋已经丢掉一只的情况下,竟没为自己着想,而是在想穷人拾到鞋时的情景。这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发自肺腑的善良。

善良,不一定是人人都有,也不可能人人都具备。善良,一种神秘的情感地,在你暴躁时,它就离你远去,当你有一颗同情人,帮助人的心时,它便娓娓而来。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善良呢,又有多少人能呵护、保护、爱护善良呢?我们作文不得而知。但,善良是心灵美好的源泉;善良是别人在你困难时伸出的一只援助的手;善良是没有一丝保留却奉献他人的精神。善良,这么简单,你能做矣!

在生活中,人人都说自己有多么多么善良,多么多么无私,可他们敢问问自己的良心,到底有真正做到善良吗?当然在社会上,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打着善良的旗帜,却实行着善良的举动。xx年8月2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新州区三店街道岗村党支部书记黄福州好心收留了一位在街头流浪的聋哑婆婆,一养就是xx,他不仅管聋哑婆婆吃、住,甚至婆婆的衣物生活用品也由他购买,每逢过年过节时,黄福州一家总是给婆婆添置好看的衣服。这是何等的善良啊,对一个又聋又哑的婆婆,许多人都嗤之以鼻,但这位黄书记却一养就是xx,这才叫善良。

善良是一种高度,那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在他们脚下,追求富贵或虚荣的人永远够不到这个高度。为善最乐,让我们为善良行动起来吧!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3

如果你一想到甘地,第一个反应是“非暴力不合作”、“印度国父”、“圣雄”、“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之类标签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对甘地的了解还远远停留在表面。甘地用这本自传,描述了从1869年出生一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所有他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甘地对往事的描述极为细致,有的地方甚至略显啰嗦,从中也可以管窥作者的性格和为人。

甘地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立体的人物。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却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而两次参战。他受过西方教育,却笃信水土疗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洪流之中,却在印度提倡“土布运动”,摒弃机器之功。他对学校教育并没有多大信心,除了大儿子之外,几个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

甘地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崇尚素食、禁欲,反对贱民制度,但是这些品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在这部自传中,甘地毫无保留地回忆了自己做过的错事。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朋友的怂恿之下,甘地也曾经尝试过吃肉,但是吃肉之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在书中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过得非常不好,做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噩梦。每次我差不多快睡着的时候,都觉得好像有一只山羊在我的胃里面咩咩叫,总是满怀愧疚地惊醒。”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甘地是在十三岁时结的婚。因为当时年纪尚幼,他成了一个善妒的丈夫,甚至要求妻子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在结婚前后,甘地迷上了抽烟时吞云吐雾的感觉,因为没钱买烟,还曾经去捡长辈扔掉的烟屁股,后来还发展到去偷仆人的铜币买烟。因为无法忍受事事都要获得长辈许可,他甚至尝试过自杀。一般人总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认为有损颜面,尤其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甘地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原原本本,毫无遮掩,其人格之伟大,从中可见一斑。

甘地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他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希望给其他探寻真理的人以前进的动力。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4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5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6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高梦想。

从纵欲到禁欲,从南非到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是是非非,一次次旅行说教,几番入狱在狱中度过的两千多个日夜,多少次,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并充满传奇,经历了成功与辉煌,最终惨烈结局却并不是真的败了;他的一生直到结束,拥抱过最诚挚疯狂的爱戴与追逐,严抗过最尖酸冰冷的反抗与冷漠,这样一个富有人性为同胞战斗的人,是上帝赐给印度的礼物,也是赐给全人类的礼物。

看过许多自传,甘地尤其令人震撼。也许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真理最纯粹的东西,也极易在极端中产生狂热分子。被人过分追逐就极易过分排斥,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爱的背面就是恨。

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模样并不惹人喜爱的人,在人群中立着,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如洪水般会冲毁一座大厦。而甘地就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这些声音一度为了他变成了同一种声音。一个人,竟然能创造如神一样的传奇。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他很了不起。不是一次热血冲头,而是终身将自己置身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愿世界和平,人人自由。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7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8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实际阅读时间只需要14个小时,跨度却很长,大概八月就开始在读,这周总算把剩下的几个章节读完,却已经忘记了为什么想要读这本书。

几次三番的读不下去,读着读着就停下来——一个能够被称为“圣雄”的人物的自传,并不存在这本书写的好或者坏,我只将自己当成一个听众,带着自己的“偏见”,去听另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讲述,在这个过程中,会观察到自己复杂的情绪,每次停下来都需要处理我自己的阻抗。

学过初/高中历史,都会知道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被尊称为“圣雄甘地”,发起群众性的抵制英国纺织品的“手纺土布运动”,发起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寻求印度自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历史学习能让我回忆起的全部内容了。

这本书的副书名叫“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本书里,甘地回忆了从他出生开始(1869年)到1921年他和国大党紧密合作开始的这个时间段内,他觉得需要讲述的事情——包括他的出生、家庭、婚姻、求学、宗教信仰、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

他描写的非常细致,他的絮叨和啰嗦有时候会让我走神,那些细枝末节也并不能够记住。甘地在自述中说,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自传,他想要分享的,是他精神世界的探索,而读者可以将其当成一个探索的示例。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情绪确实非常复杂。在历史书上,甘地只是一个单薄的英雄形象,但是在这本书里就丰富和立体了很多。一方面,他有很多让我确实会觉得赞叹甚至是敬佩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有让我觉得非常不适的地方,这可能来自于两种不同的认知的冲突,或者单纯的就是我自己的“偏见”。

有时候划线写下一句评价,好像那个作者就在面前,想要与他对话,有时候想放下书,不要听他说这些话。喜欢和不喜欢都是非常私人的,这些感觉也是自己隐藏的情感的投射,这个过程很有趣。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篇9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芈月传观后感


芈月传观后感(一)

看了《芈月传》的点映。一个小时的片花播放完毕,与媒体一起看片的孙俪感性发言:"其实我比较自恋,我刚才被自己演的芈月感动哭了",台下粉丝则热情高呼"太后太后太后",孙俪欣喜道:"所以现在不叫娘娘改叫太后了吗?"实际上,相同的导演、制片人、编剧和幕后制作团队,相同的女主角,同样是纯弱少女成长为强势太后的宫廷历史剧,《芈月传》早有《甄嬛传》"姊妹篇"之名。孙俪想由"娘娘"进阶为"太后",而郑晓龙导演则希望《芈月传》成为屹立在《甄嬛传》旁的另一座高峰,这都是自我超越的艰难实现,也都需要观众们到80集正片中去检验。而作为观众,小编不妨在一小时的片花中管窥一下这部受各方期待已久、注定成为"爆款"的大剧。

如果说从《甄嬛传》到《芈月传》是一场穿越,那么这次的赢家依然是曾经被宠冠六宫且得一真心人的嬛嬛。在《芈月传》中,穿越而来的芈月出身于楚国王族独享父王宠爱,美貌绝伦而又冰雪聪明,一生中有 "帅气正太"黄轩[微博]带她坐旋转木马共谱初恋妙曲,有 "魅力大叔"方中信[微博]与她互称"老伯""丫头"满足她的"羞耻公举梦",还有"套马的汉子"高云翔[微博]许她一世繁华。三个男子 "一见月儿误终生",另有蓝颜知己若干,和她的男(备)人(胎)们一步步助她走上权力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虽然如嬛嬛一样也有被迫出宫、受尽迫害的悲惨经历,但芈月依旧是开挂的人生,依旧是"所有男人都爱我,但我只求真爱","月儿冰雪聪明,却不肯害人"的高级玛丽苏做派,而那些曾经与嬛嬛在清宫中恩怨纠结的姐妹们,虽换了身份,却再次紧紧团结在她的周围。华妃娘娘不再恨她入骨,竟成了她的养母莒姬来疼爱宠溺她,那一生的孽缘终成膝下承欢。而曾经以命互托的瑾汐姑姑,转身成了她的生母向氏继续为她劳心劳力殚精竭虑。至于曾经同气相连的好姐妹眉庄,虽然由敢爱敢恨变成忍辱负重的樊长使,但却依然以她敌人的敌人的身份来助攻。

好一场散尽恩怨的穿越,只不过,华妃、眉庄、瑾汐匆匆互敬一碗酱油后,便可让位于新一代的"时代姐妹花".

芈月传观后感(二)

11月10日北京卫视《芈月传》全国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芈月传》发布会上播放了一小时超长片花,作为主角的孙俪却没有在现场观看,播放完毕后才悄悄入场。因为前几天当这个片花第一次在她的电脑上播放时,她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个小时,全然没发现自己痛哭流涕。"我觉得不能再看了,如果在现场又看哭了,恐怕不能用一个很好的颜值来面对大家。"片花中孙俪的哭戏很多,但孙俪说《芈月传》并不是一出苦情戏。"81集中情绪最激烈的部分都剪到了一个小时里,其实更多的戏份里她是一个坚韧、隐忍的人,同时也是个很励志的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戏里芈月一个坎儿接着一个坎儿,在片场孙俪也是压力极大,"叫《芈月传》,就是这个角色从头至尾,每场戏都有我,AB组都是我,我要是倒下了剧组就得停工。有一段时间情绪大起大落的戏连着拍,每天都哭到眼睛像桃子一样,需要每天喝大量的普洱茶消肿。"孙俪爽快的承认,芈月是她表演生涯中难度最高的一个角色,有几次甚至拍到虚脱。"有一场在大殿训诫的戏,看剧本只有两页,那天就排了这一场,我还挺高兴的,没想到真拍起来的时候全景近景各拍两遍,每一遍台词都很长,每一段说话的对象都不一样,情绪也不一样,那个大殿又特别大,需要尽量让所有人听到我的声音,就得一直顶着,演完一遍就已经很累,几遍下来气都虚了。"尽管很累,孙俪还是觉得收获很大,"演技方面比甄嬛时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并不是没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配音。"我做了很多准备,也很自信,一直希望是原声,还专门找了甄嬛的配音导演到剧组来陪我练台词,每句台词都根据他的要求过一遍才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没用我的声音,这一点我也不是很开心。"

如懿传观后感


由周迅、由霍建华和张钧甯主演的电视剧《如懿传》正在火热的播出,网友们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并不算太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从开始的未播先火,天价片酬,演员话题等炒起来了如懿传,后来又延播,迟迟不播,再后来被于正截胡,延禧攻略彻底火了一把,现在这剧终于开播了。

要说期待,我想心里落差会更多,这部剧前期消磨了许多观众的热情。第一集播出的时候,和延禧攻略又撞上,许多人开始喷如懿。喷剧情,喷服化,喷周迅的少女打扮。

不过到后来播出的时候,发现四集之后,如懿的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结构布局完胜延禧攻略,整个剧情是悲剧走向,契合文学的基调;它的镜头的构图构思很精美,突显出了紫禁城的庄严辉煌;演员的选角很不错,周迅、陈冲、邬君梅、张钧寗各有特点,让观众又怀念起之前他们的精彩表现,周公子的演技还在,董小姐的颜还能打。一些小细节也经得起推敲,包括饭菜服饰等等。

总之,这还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宫斗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一片剧评想细细聊一下如懿。

出身卑微,家里并非名门望族,宫里唯一的亲人------姑母,也在宫斗中败下阵来,惨遭熹贵妃算计,最后含恨而终。如懿是凄凉的,从她嫁给乾隆时,她的命运早已定格在这无休止的深宫斗争中。一个女人心里只有一个男人,而那个男人心里却容下了多个女人。这个爱情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失衡了,并且倒向哪一边,另一边就会有所顾忌。

虽然她与皇上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终归也是过眼云烟,毕竟帝王是会随着时间厌倦世间许多事物的,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桥段,只因乾隆爱听琵琶小曲儿,偶然发现玲珑小巧,娇滴可爱的南府乐妓白蕊姬,便动了情。女人的容貌其实是把双刃剑,年轻时仗着自己年轻可能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但是一旦年华褪散,能被世人记住的又有多少呢!虽然皇上与如懿的情意不减,但是其中的漏洞已经若隐若现。

因太后的百般阻挠,如懿还要低下脸面向煌上去求情,间接地给别人台阶下,表面聪慧,实则却承受着不知多少的委屈,最后她也才从潜邸出来搬进了简陋不堪的延禧宫。

笼络自己的人才是这个宫中的重要生存法则之一,很明显,海常在,纯嫔,娴妃是一派的,皇后,高贵妃,贵人们是另一派的。站队的明确才能在宫中稳住自己一方的势力。而李玉生性善良,也必定是如懿那边的人,而阴险狡猾的公公却势利市侩,趋炎附势,只会抱紧得宠妃子们的大腿,他必定与娴妃他们是背离的。他们都是凄凉的,都说人性本善,而环境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影响,他们被迫因卑微身世改变自己,因残酷社会现实改变自己,他们在现实打击的面前无动于衷,并非他们不想作出反击,而是他们每反抗一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其中,如懿心如明镜,她比谁都清楚犯错的代价,但是她还是鼓起勇气,这是作者给予这个人设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作者需要如懿对这个不公的封建礼教的腐朽社会做出自己的抗争。但是在深宫的每一步都像是脚踩独木,周围都是锋利的刀刃,一不小心踩错一脚,便害的自己遍体鳞伤。如懿为了圆皇上的心事,不惜斗胆向皇上提出追封他一直不愿提起的生母,却惹得皇上大发雷霆,冷落了如懿足足两个月,她备受妃子蔑笑,下人们的不屑,却从容微笑面对,实为大家风范。

网上有舆论说周迅演的16少女因嗓音出戏的,肯定是没有认真看后面的情节而妄自下的定论,青春羞涩的豆蔻少女,周迅对得起!在皇上宠幸她的那一晚过后,与宫女们的交谈,她把少女怀春的那种窃喜、欣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懿传还是给了我蛮大惊喜的,期待后面!

如懿传在多方周折下终于在腾讯视频开播了,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必定观众们在观看时会带着更高的期待值,《如懿传》也得顶着这样甜蜜的压力,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建议。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剧的起点虽高,我们也更应放松心情去观赏,而不是一味儿地挑刺儿,以免因疏忽大意、先入为主而扼杀了一部制作精良剧目的心血。

首先在开篇,多个主观跟镜头伴随着男主的身影引领人们进入情节,这是相对高级的电影化开场用法。

当他推开那扇门时,色彩的表现力又再深了一层。偏低的饱和度,被削弱的对比度,厚重的历史感都直接地利用颜色来呈现视觉的冲击力,让人明白这是乾隆年轻时的回忆片段,时间追溯,时光荏苒,那时的皇上与如懿是那样的青涩与美好,也为后面的戏剧性色彩作了背景的铺垫,这样灰调的画面更显时间的苍凉与急促,仿佛一开头就浅浅地奠基了悲剧性的色彩。

《如懿传》在台词的设置上也是尽善尽美,字字精辟。在先帝处置完三阿哥和皇后之后,他前往绛雪轩干涉乾隆选妻一事儿,交代弃选青樱的缘由时,熹贵妃明知故问,假装不懂,挑拨雍正情绪,皇后娘娘已经受到严惩,您万勿迁怒三阿哥。看似贤惠,可是心里却无比阴暗,心狠手辣,字字似箭。熹贵妃的人物设置在这里就已经很饱满了,也为了她之后在剧中强势的存在作了铺垫。

在先皇后与熹贵妃在冷宫的对话下,更是把剧带向了影片的第一个高潮,看来不是每一出戏都有结局的,熹贵妃像借此东风,趁机逼迫乌拉那拉氏作出选择,先皇后为保全局,饮恨喝下了毒药,不为毒人,只为毒心。

先皇后临终前与青樱的对话也是情深意切,让旁人也为所动。那一年,先帝封我为皇后,那是我一年最好的时光,这也暗地揭示了每一个宫里女人的悲剧命运。此处多个镜头画面运用了框架式构图,深宫锁秋,灰暗昏黑,其实每一个人的命运早已定局。

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如懿与郎世宁相遇这一剧作情节,它富含着作者深切的用意,其中的隐喻也是令人为之咋舌。郎世宁作为西洋的画家,与中方如懿的对话可谓是画龙点睛。世界上只有休妻,哪有休夫的呀,民间可以,公主可以,惟独嫔妃不可以,这是中方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所使,而郎世宁推崇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却被宫女们嘲笑,并批判他不合规矩。其实这个谈话更是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约束与摧残,到底是平等可笑,还是封建可笑,这里已经很明显了!

而如懿特地因此跑去询问皇上,却被皇上驳回,并示意她不识大体,你得守着三纲五常,嫡淑尊卑的道理,其实两人虽不断靠近,可皇上的固化死板,循规蹈矩,封建专制,使得双方在这观念上已经渐行渐远了。皇帝并没有错,他只是当时那个封建时代的产物罢了!

在网上有看到一些网友说剧情拖沓,篇幅不太合理,但是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虽然前奏交代的背景内容相对繁多,但是一点儿也不冗杂,取而代之的是紧凑,节奏偏快,绝不拖泥带水,并且简明扼要。因为正是有这样背景的铺垫和情节的蓄力,更为如懿后面的坚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更能服人,而不是凭空捏造。如此,如懿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加饱满,让人们感知她的凄凉过去。

《如懿传》才播到了十几集,但是其中透露的精彩却让人追得停不下来,80集的大剧,我们拭目以待,期望它能继续给我们创造着不断的惊喜!

看到网上对如懿传声势浩大的声讨,作为一个曾经狂热的原著党,真的特别想说几句,不喜勿喷??????

即将步入大学的我想想当年追如懿传小说的时候还是初中,那个时候对宫斗小说可谓是一种痴迷,而如懿传不可谓不是一部宫斗经典之作,抛开所谓的历史真相不谈,如懿与弘历的感情细腻变化,皇帝自己对于各个女性的情感纠葛,表现的可谓无比真实.

没有血气方刚的爱与恨,只有淡淡的浓再浓浓的淡,我对你的爱从纯粹到复杂最后却不得善终.其实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受到各种身家世俗的考量,这种考量使他们不断发生身心的变化,最终爱情早已不复当初.

记得当初如懿传出到第五本就停更几年才出第六本,当时第六本一出我也曾一个通宵看完,虽然网评第六本写的没有前五本质量高,但我仍觉得,流潋紫已经尽力的去表达这种悲恸的结束了.虽然情感变化剧烈之处却有表达不妥,但也不过度苛责.

青樱的姑母曾问她,是想要帝王的宠爱还是权利,青樱一个都不愿放弃,哪怕姑母一再劝告要里子不要面子,可她还是不愿听从,因为至情或是因为年轻.

可是当你成为如懿你就不再是青樱,当你披身凤袍你就不再是白()月光朱砂痣,变了,就是变了,不是突然而至而是蓄谋已久.

在这场尘世纷扰,你既要纯粹又要弄权,最后不过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懿传中还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处理的很真实,就是弘历与富察皇后的情感,在如懿传里富察皇后手上也沾满鲜血,在皇上得知后遭弃.但是时过境迁,当如懿身处后位而富察已逝之时,皇帝反而对富察追忆甚浓,念念不忘,就好像这世上最好的东西就是得不到或已失去,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往后的记忆就会模糊再模糊,只留下一层微朦的印象,美丽留下,伤疤愈合,失望褪去.他们之间就是如此.

整个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结局,如懿在冷宫自杀,徒留青梅未绣完,几行墙头马上戏文,思及一生,你究竟有无后悔?

以为是满城芳菲,却已经春色和烟老,落花委地凉 .

喜欢《甘地传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