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流言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流言读后感600字

流言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_《流言》读后感6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_《流言》读后感600字”正合你意!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读《流言》有感600字

隔了二十多年再看《流言》,更觉得这部散文集里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令人由衷的赞叹。不用说作者张爱玲,到底是才女,更何况是“旷世才女”,果然是名不虚传,笔下的文字,流传了太久的时光,还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张爱玲的散文,结合她的小说来看,方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比如说《烬余录》一篇,就是以香港沦陷为背景的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个注解。还有《自己的文章》,是对于傅雷批评《金锁记》的一种回应。1944年12月,张爱玲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她后来做过解释:“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Writ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的一样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此版《流言》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重新增补。

年轻的时候读张的文章,只不过是像是凑热闹似的,看了点皮毛,似懂非懂的,看过后也就忘了。如今再看,才猛然发觉,此散文集,里边的很多观念,放在如今也是很超前的,而且内容题材很是广泛,不仅涉及到正直,宗教,女权,而且艺术门类里的音乐,绘画,舞蹈,京剧等等,都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要知道,张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二十出头的女子。而且作为一个女作家,对于时装的见解也独具眼光。

通篇文集,处处洋溢着张氏幽默,让人会心一笑,连她自己也道“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最喜欢其中的一篇当然是《私语》了,让人不由的生出一种“身世之感”。还有中学时看到张第一篇文章的《爱》,不过千字,却有着禅一般的隽永: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奥,“你也在这里吗?”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作者:马永杰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刻意学习》读后感1000字-持续行动,实现人生逆袭


入职伊始

在步入社会,正式踏入职场伊始,我便惊喜不已。参加公司新员工培训时,其中有一项活动是送吉祥,公司工会向我们每位新入职员工赠送了一本书籍《刻意学习》,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从而正确引领我们的职业生涯。

收获知识

收到这本书,我非常惊喜,也有许多的疑惑,为什么要送这样一本书呢?这本书里讲的是什么呢?带着思考与疑惑,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主要介绍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通过持续行动,依靠行动和学习双系统,实现认知升级,让你人生逆袭。其中,持续学习是主要核心,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论述与介绍。全书分为持续行动、持续的学习、即刻行动、从刻意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我们对待成长的心态和投资自己六大部分,从而引导我们从工作开始就要刻意的学习,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和持续不断的行动来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

初入职场,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东西很多,要摆正心态,做到自律自强,也正如书中所提及的,要持续行动、持续学习,坚持一个学习的过程,做好自身的定位,从零开始,不断前进,才会慢慢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人生价值。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但真正静下心来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钻研,也是一件非常享受且有意义的事情。来到新台项目,我有充足的时间自我安排,白天工作忙碌,而晚上利用空余时间在办公室学习。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我首先要学会看图纸,之前没有接触过如此正规缜密的图纸,如今摆到我的面前倍感如获至宝,桩基、墩柱、系梁、台身台帽等等,不懂的地方就记录下来,白天去现场放样时,结合建筑物与图纸进行对照学习,更好的认识平面上的实体。

愈挫愈勇

这本书中有一个部分让我感触深刻,就是投资自己。所谓投资自己,不是简单地用金钱包装自己,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慢慢在投资自己的同时经营自己。参加工作之初,我就定下近期的几个小目标:一是每天保持学习,利用半年的时间掌握图纸和建筑施工的流程和基本技术;二是继续学习,尽快适应部门工作,更好的独立完成部门和领导交付的任务。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活力与激情,拥有无限大的抗压能力。俗话讲,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是的,对于刚刚入职的我们来说,新台项目是我们强大的平台,我们需要在此尽情的释放自己,展示自己,让自己变得可以独当一面,更好的奉献自己。

奋勇前行

在学习中成长,在奋斗中进步。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知识的汲取,离不开年少的奋斗。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自己发展前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向身边优秀的人看齐,学习他们的过人之处,弥补自己的缺点不足,争做最优秀的自己。

《美的沉思》读后感2000字


美是什么,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世间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这样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艺术中的陶器、书画的美又显现在哪呢?看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没有达到蒋勋老师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认识。

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蒋勋老师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学、佛学、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一份岁月的沉重感。他有着多重的身份: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身份角色如此复杂,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乐。蒋勋老师生于西安,长于台湾。197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的主编,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艺术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岩石与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态,而在于这是人类物质特性辨别和利用的意义。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性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类能从四肢着地演变到站起来,从而用手抓东西。从偶然抓到物质的特性发现了必须性,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岩石与泥土造出来的工具虽然很粗糙且笨重,却是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这让我好奇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龙、蛟、夔、螭这种物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个时代真的有这种大型动物吗?回到那个时代,人从一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了部落,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最初的青铜器作为典礼祭祀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古代对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们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王权通过这不常见的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一方面延续了动物的图腾符号,一方面也把其统治控制通过器物的价值传遍每个接触它的人。你凝视着青铜器时,厚重华丽或简朴端庄的风格只说明了所处的时代不同展现出的艺术之美。通过它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历史及时代从它的身上走过的痕迹。从商走到周,青铜器走过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造型观念的突破,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这种造型上对稳定、秩序、庄重的破坏,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会讲求比例上的严谨。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不单单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是某个个体的身上,它追求观察视点的移动,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画与书法。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美的沉思》读后感4000字


可以说我是一个对艺术毫无造诣的人,对艺术的欣赏也只是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在上一个春节,我去到了最著名的故宫博物院,顺着人流排着长队,走进天安门,目之所至,红墙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从前只在书本里影视画面里见过的紫禁城便真实的切入眼帘,榫卯严丝缝合筑成的建筑,细细观赏其屋檐下翠蓝的和玺彩画,门窗上三交六椀的菱花格纹,屋顶上的浑金蟠龙藻井,无一不是美,我对美的庄严敬重之情也油然而生。

我惊叹于古人对建筑的设计,也敬佩古代工匠的精雕细刻,是他们创造了美,我欣赏这美,但却很少去思考,这种美是怎么形成的?那时候的人何以会想象出这种美才能把它创作出来?而又是为什么几百年之后的我们会欣赏这美?

这些我不曾思考的问题,在读了蒋勋《美的沉思》后,我才顿觉,其实这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对美的思考,正如之前有的人自我调侃,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读过书的人赞叹美丽的景色,大概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不读书的人则只会卧槽,好美啊,也太美了吧,而我对于艺术的鉴赏就如后者,觉得美,却说不个所以然来,蒋勋老师大概也明白多数人在对美的欣赏上有这种困顿,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罢,从洪荒之初万物初生,从岩石与泥土,从美的最初形态讲起,最初的美,或许只是用石块砸伤一只野兽,用双手掬起一捧水,那无意间的一个行为使原始的人开始琢磨起物质的特性,并利用这种特性来创造工具,最初只是生存所需,美就此生根,渐渐的,人对工具产生了情感,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不再具有实际作用的工具便被供奉起来,作为一种纪念,一种情感的寄托,这便是的美的发芽。

《美的沉思》一书将洪流的往前推移、地理自然政治环境的特性和变化、人的五感意识及对事物认知的成熟糅合起来,从岩石泥土推演美的发展,实在是太过高明,我能想象到几千年的古人从游荡游牧的生活里安定下来,在水源充足的土地上定居,建房子,造锅台,四季更替,他们春种秋收,生老病死,他们喜怒哀乐,稳定规律的生活使他们有闲暇可以体察万物,美便有更大的空间,或许他们欣赏云的飘逸洒脱,欣赏河流的蜿蜒连绵,于是捕捉下来印成陶器的纹饰,美的形成便有了更多的参照,他们对大自然有崇拜敬畏之心,所以才有了那些神秘怖厉的图案,他们卜辞尚鬼,所以才有了巫文化,有了祭祀,族群的扩大到王权的集中,青铜鼎便是作为祭祀的器物和王权的象征,在中国的文物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商鼎浪漫,正如《商颂》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些厚重华丽的饕餮纹饰,彰显着巫文化的迷狂暴烈,而周鼎古典,摒弃了那些繁缛的纹饰,端庄素朴,给人均衡安定的理性之感,从巫的美,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从这两种风格里,我们大概也能看到一个王朝到下一个王朝的文明发展的轨迹,看鼎不是鼎,看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看鼎又是鼎,那匠心技艺深深的令人折服。

而我们对艺术的欣赏,若是不能代入当时的人文政治环境来看,便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不能透过艺术品去深究其背后的美学意义,我们于这美便是牛嚼牡丹。随着历史的推移,周王权的崩溃之后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从周的保守规矩中解放出来,工艺上的巧思妙构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人从最开始的生活所需到将情感注入到器物里,又走到了将实用性从情感里剥离出来的这一步,正如鼎加上了盖,鼎丧失了其作为国之重器价值,其实用性的增强。而在艺术图案纹饰这一方面,这个时期扬弃了兽的图腾,人像逐渐成为新的纹饰。这正是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又与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的人像艺术不一样,这正是艺术是基于一个民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共同缩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而在这种记忆和情感上衍生出来的造型和艺术,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要论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上千年的文化符号,文字必是其一,那从甲骨文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符号,到了汉代,篆意脱尽,有了波磔,自此两千年来,隶书以及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其他书法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了极为重要的一角;建筑也必是其一,从最原始的岩穴山洞到汉代的重檐反宇,从平铺的草盖到飞张的歇山顶,这种建筑上独特的审美意愿与古罗马古希腊的全然不同,这正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情感。人从岩石和泥土中找到其物质特性并加以利用,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但经历过商周,经历过春秋战国,中华九州统一、打散、糅合,到了汉代,民族统一,经学体系问世,便已经不能再用偶然来解释造型的创造了。汉镜造型的天圆地方彰显着儒家的人间秩序和道家的天命宇宙,汉镜内缘的铭文蕴含着汉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学会了用观念来指导器物的造型,而汉代的艺术的重心也倾向于庶民生活,那些出土的汉代犬、羊、陶屋、陶井、陶水田造型,朴实又有些可爱,从这些造型里我们可以看到汉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秩序的肯定。或许,也正是因为汉代不以生活中的特殊来做歌咏的对象,而是以广大普遍的庶民作为文明的主人,汉代的文明才能延续至今吧。

若说起汉代,人们的印象无非是儒家秩序,端庄朴厚之类,但说起魏晋,一定要加上风流二字才行,魏晋的风流正如那宽衣博带般的飘恣纵意,与汉代的中规中矩格格不入,让人不禁好奇魏晋怎么就突然风流了起来。我之前对魏晋风流的认知一直都是停留在魏晋人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以及魏晋名士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浅显层面上,如今读《美的沉思》,才认识到魏晋的风流不是轻薄的佯狂,而是从生命底层呼叫出的痛贯心肝的哀嚎,在那个政治动荡、连年战乱、道德虚伪的人世唱出不屑、激愤的高亢之音,魏晋的名士怀抱着对人世的大虚无大创痛,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可以相信、倚恃的价值,且由于政治王权的崩塌,艺术的各种媒体声音、色彩、线条、文字,都从意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有如王羲之的《丧乱帖》、《频有哀祸贴》,一反汉隶的水平工整波磔,若铁画银钩,洒脱灵逸,却又隐隐有悲怆之感。也许是愤怒,也许是恣意,或许又是什么别的情绪,魏晋名士衣袂飘飘笔走龙蛇间,书法的线条得到了大开发,也为中国的绘画打好了基础。

大概是由于战乱,人们的内心祈求一个安定所在,也大概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使许多外来的部族踏入中原大地,佛教在中国兴起。从此,新的观念,新的美术风格,也附庸在宗教的后面发展了起来,佛像、雕塑、壁画成为一时的艺术主流。艺术是相互影响的应当没错,魏晋时期书法线条的高度自由,也给了雕塑和壁画逸动线条的想象,石材的坚硬和沉重被淡化,那一座座面带微笑线条柔和的佛像石雕是那个时代的人内心深处的柔和安宁之所,在那几百年历史的黑河里,人们于黑暗渣秽中升起了澄明如泪的对生命的发愿,对苦难中生灵的安慰与鼓舞。北魏的佛教壁画是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组合,社会动荡的悲苦,外来文化的侵袭,使人不再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割肉救鸽投身饲虎,这些壁画所哀鸣的人生,不再只是儒家人情之常的人生,而是与虎、鹰等动物并列的众生。而这种静定之美到了西魏又流动起来,怀抱月琴、箜篌的伎乐天,游荡飞翔于石窟壁上,这种变化,正是中国对外来美术吸收、融合,消化,创新的结果。

到了唐朝,中国在外来文化上融合吸收的结果已十分成熟,敦煌的彩塑,脱离了早期佛教宗教性的影响,往世俗化过渡,若说北朝时期的菩萨佛祖是从上往下俯瞰般的普渡众生,到了唐朝,佛祖菩萨则变得圆融无碍,伫立于芸芸众生之中,菩萨的表情或沉思默想或内省或喜悦,这或许就是大唐人的风貌吧。三百多年来南北分裂的文明,在大唐得以合流,北方的辽阔粗犷、狂放激情,南方的纤细精致、缛丽情思,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唐世界。诗歌、书法、舞蹈、绘画的耳目一新,唐三彩的色彩迸放,都无一不彰显着政治社会环境的安定宽容。

若把艺术的节点卡在唐朝,再倒回去看历史里的艺术创造者,没有人知道青铜器的铸造者是谁,也没人知道陶瓷、雕塑、壁画的创作者姓甚名谁,若非要说出一个名字,我们只能说是工匠,只魏晋的风流名士,还算是有名有姓,却也只是文人艺术的惊鸿一瞥,即便是如此,那也只是与门阀世族的结合。再就是到唐朝,文人艺术苏醒,此后的中国文明,便与文人脱不开身了,最强烈的表现大概就是诗歌、书法与绘画。唐朝以前,绘画的主题从最早的神秘图腾符号到庶民生活,再到宗教风格,唐朝时人物画则成为主流,但由唐入宋,中国的绘画主题从人物画过渡到山水画,此后一千年来,山水画便如一棵青松,稳稳的屹立在中国绘画的这座大山上,这神奇的转折,蒋勋老师用阎立本做奉御画家时的辱莫大焉给予解释,正是艺术工作者的自我意识觉醒所致,我想也应当与门阀世族的落没、科举制度的兴起、庶族地位的提高也有莫大的关系。唐以后的绘画,看起来倒像是被当作一门艺术在经营,写实的、形象模拟的绘画渐渐转变为抽象的、观念的绘画,色彩从唐的缛丽鲜艳到黑白水墨,强调返璞归真,讲究笔墨与诗意,甚至升高成一门哲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若不是从个绘画史有古至今看下来,又怎能理解唐以后色即是空的绘画哲学高度,或许只是鲁莽的叹一句那个时代颜料这门生意没人做了吧。

由宋到清,中国处于一个人文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处理方法、与书法及意境和谐处理,构图的留白、画轴的形式等等,日趋向着成熟发达的方向行进,受新兴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风俗画也应运而生,除此之外,也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元曲戏剧画本小说,全书读到此处,也自然明白艺术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艺术的美是情感的共鸣,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历史会淘汰掉那些没有纪念价值的实物,但美即使消亡,也永久的烙印在民族的血液里,当你走进美,即使你对这美不太明白,血液的烙印也会告诉你,这是美,毫无疑问。若是我们能懂得思考这种美,去探寻这美的究竟,这美便会一直延续更新下去,哪怕千千万万年之后,沧海变桑田,这美仍有迹可循,哪怕是超现代文明的疯狂颠覆,我们仍能顺着历史的长河向上逆流而去,去会一会当初那个在河边用双手掬起一捧水的人。因为懂得思考这美,当我现在用键盘敲下这每一个字时,对这每一个字都有深深的感概,我敲下的不是字,是文明,是美,瞬间觉得这每一个字都敲出了一字千金的感觉,当然,五千年历史里萃取出来的汉字结构和字意本就是瑰宝,我现在大概知道为什么前阵子网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要将一骑(ji)红尘妃子笑的ji要改成qi时,我那愤怒是从何而来了。

《美的人》读后感800字


《美的人》读后感800字:

一、前言

近期有幸拜读了邱总的著作《美的人》,深感获益良多。邱总以十二月花的形式论述了美,分章分节地讨论了美的内容,美的成长方式、美的呈现、以及美的效用和实践。

邱总“本来美”的观点对我犹如醍醐灌顶,文中引述的种种佳句名言、典型案例,很多观点都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二、残缺和过头

在这个小节中,我借用邱总分享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新写了一首歌,很好听,在唱第一遍的时候大家觉得喜出望外的好,第二遍大家热情显然不如第一遍,第三遍的时候大家似乎有点烦他,这就是过头,所谓的审美疲劳。

确实如此啊,这些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人与人相处,需要将美丽的事物适时适度的表现出来。我们常能遇到生活中有些小聪明的人,并喜欢把小聪明展现给周围的朋友,朋友们开始会欣赏和赞许,但过度的表现和炫耀也会令人反感,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与和谐,是我们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地方。

三、内养

所谓内养,是以本来美为种子,从人的内里将美的因子进行展现。文章中提及批判“心灵美”,过度强调“心灵美”的人,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是在回避自身的不足,安慰并欺骗自己,仿佛心灵美的实际效果大于肉身美,将心灵和肉身对立起来,恍如心灵美高于一切,远离尘世,肉身美则俗不可耐。

女子天生爱美,无论先天条件如何,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黑是白,内心深处都崇尚着美,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就知道照镜子,偷穿妈妈高跟鞋,偷抹妈妈口红,焉能说女子不爱美!目前主流的一些文章过度的描述心灵美,可以说是道德规范,道德绑架。

很赞同邱总在此章节里提出的观点,内养并不否定心灵美,甚至必须从心灵美出发,努力追求五官端庄,努力追求形体完美,用最好的形体来呈现你的本来美!

四、结语

书中有太多太多的观点值得学习,值得深究探讨,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本来美,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阅历,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人!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_《流言》读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流言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