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体会人生的真谛_《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你不妨看看体会人生的真谛_《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体会人生的真谛_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

我非常喜欢苏东坡这个文学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让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位大文豪身处高位却一直心系百姓,屡屡被陷害却并不抱怨,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_《金刚经》

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日趋温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礼贤,多行善举。苏轼一生所想所书都在传递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最为感动收获最多的也是这样一份在芸芸众生之间独善其身,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真乐观的心境。他热爱生活与自然,在冲突与矛盾间寻找平衡,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觉知。

读过《苏东坡传》后,我想我会将这份充实的内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体会人生的真谛。

文/拈花读书会第二期共读书友 刘苏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我眼中的苏东坡_《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我眼中的苏东坡——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苏轼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种种况味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借鉴。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烦恼,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对挫折时的无所适从,我们不妨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超脱些,豁达些,用心的生活,将当下过好,过充实。作者:李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00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00字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00字心得体会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后感1700字


苏东坡与他的时代已成了陈迹,但苏东坡亦调悦亦潇洒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的形象总是一个让人读之不透的谜,即使在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
以前不经意间,读到他一首首诗,雪泥鸿爪难以消除留在心中的痕迹,当读 《苏东坡传) 时,才觉得一首首诗如仙界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全是一个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不知道上天给这位诗人注人了什么灵感,他的诗,你随手拈来,都觉得有不俗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纵横。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苍茫渺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观照,直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深,每首诗一个表情,一个风格,千变万化,决不雷同。有时候不明白,一个人能拥有其中一首诗就足够在文坛中占一席之地,而苏东坡却一个人独占了这么多的才情。他的心胸间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岩峰,就如他自己所言,掘一地,泉就不择细流而出。他写一诗,著一文,就有万解泉泉涌而出,似乎没有枯竭的时候。高唱时他引吭高歌,倾心而出,他是抒情的高手。气魄雄浑激越) 抒情首先善选景,月景几乎是他的偏爱,缺月、满月、明月、冷月、闲月、水中月、林下月、山边月,没有简单的重复,只有月下独酌的冷静和奔放于内心的豪情。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蓑烟雨任平生,关东大汉执铁板唱豪放诗情,系胸怀间真情,模拟作诗也仿不出。苏东坡高唱唱得惊心动魄,而柔情低吟,他也一样柔情百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之断肠凄凉顿生。诸如此类万般风情,惟有他驾驭得自如。
林语堂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一个高搁在文学史里的苏东坡,他描画的是一个有魅力、有创意、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苏东坡。才是其一,情是其二。情系亲人,父母兄弟和四川眉山的丰腆的山水滋润着他的才情,尤其是手足情。水调歌头一出,天下写月篇为之黯然的赞誉应分些功劳给子由。这个真实的人生履历里兄弟俩演绎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子由为其辞官,为其唱和,为其牵挂我们今天无从知道苏东坡在流放海南时在藤州与弟弟离别的场景,但兄弟诀别的痛楚可想而知。情郁于中,才发乎情外,高乎情上,人间种种情感有了苏东坡语言的表白,也就有了灿烂。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灵魂始终停泊在真情的船上。(本文选自)
其实,他岂止是将爱专注于家庭呢,他出仕为国,就兼善天下,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激扬文字,所写策论涤荡陈腐,气势横流。为官一方,修水利、赈灾民、大刀阔斧济世富民,两年内五上奏折为放债请愿,这些都是明证。也许只有你阅读他的经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拨开包装在诗歌上的美丽外衣,你方能明白外在的峻拔或秀丽下的情深意浓才是他 的本色。
几乎了解他的人首先推他为文学家,无人企及的文思,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佩服之余只是佩服,却不小心忘了他其实是个哲学家。他熔铸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于一身。他积极用世时举儒家大旗,崇尚绝对自由,淡泊无为时倾向于道家。数遭贬滴,庄子思想又占了上风。好一个苏东坡!难怪经历了多次沉浮,仍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人生。是否上天真是降大任于斯人,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事端都赐予了他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显达的荣华富贵,孤独的颠沛流离,历史的剧目不管翻多少花样,苏东坡依然故我。经历过大悲的人才能体验大喜,但大悲大喜都经历过的苏东坡已经完全宠辱不惊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却痛苦,即使李白,浪漫诗情中脱不了苦闷的抑郁,但苏东坡却可以消解他经受过的磨难 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因此,在送别故我的时候,他总能搭建新我的框架,我的个性是他生命价值中最明的亮色。他不轻易被别人左右,总保持他自己的特点,他的文、他的人都是如此。挫折给了他丰富的情感沉积,一次次变迁给他思想升华提供了基点,他站得确实比别人高许多层次。所以,当他以精神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时,他的灵魂终于获得一种自我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他是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诗人林语堂先生这样评说。而我以为东坡就是一个人,一个让人喜让人忧让人佩服让人敬仰的卓尔独立的一个,这正是《苏东坡传》最想告诉我们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800字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个性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奇迹,苏东坡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的才华和学问都要高出别人很多,政绩又不错,小人们想陷害他,就想方设法用他的诗文来为他定罪。他们硬说他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和皇帝的不满和不敬,把他诗中的很多语句和意象上纲上线,促使神宗皇帝在将信将疑之间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他因此被关在牢中4个月又12天,后来以一个近乎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湖北黄州这样一个荒凉的小镇。他是因了诗文而获罪,可是在从狱中出来的那天晚上,竟然又开始大做诗文: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些句子又是可以供御史们拿来告他不敬皇上的,他写完这首诗,丢下笔杆说:我真是无可救药。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令爱他的人担心,却又阻挡不了他。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具有着天然的大无畏的勇气,这种力量也许由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于他的身上,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才有可能停止。
他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本文选自)
他享受在黄州的惩罚和拘禁生活,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记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那两篇月夜记游赤壁的文章流传千古,短短几百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到这些文字,都会生出新的人生领悟。
苏东坡在人生的晚年时期被贬滴到岭南,爱上了这里的岭南万户皆春色,他是一个平民,像在黄州时一样自己建造房屋,并学了酿酒的秘方,刻石为记,藏在罗浮铁桥下,说只有寻仙的人能找到。他自以为可以定居惠州,不料60岁的时候又得到了移居海外 (海南岛) 的命令。热带小岛的夏天湿热难当,苏东坡常坐在槟榔树下数日子,等候秋天来临。秋天多雨,船只因为气候关系都不再南行,食物短缺,岛上连米都买不到。食无肉,病无药,老人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但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使他从未失去生活的乐趣,也许是真正掌握了自己,至少他从未失去幽默感。苏东坡曾经对他的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如今和默默无闻的穷学者、农夫交往。家里一天没有客人他就不自在,别人不来他就出去拜访邻居。他缺衣少食,却似乎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有一天他头上顶着个大西瓜,一面唱歌一面穿过田野。一位70岁的老农妇说他: 内翰昔日的富贵,有如一场春梦。从此苏东坡就叫她为春梦婆。
我总是容易被一些细小的事情深深吸引,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使我对苏东坡充满热爱。我爱他身上所有的那种绝对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态度,那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我始终相信,只有完全舒展、自由的心灵,才可能盛放出幽默的花朵。这是慷慨的天天才馈赠我们的近乎神抵的笑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体会人生的真谛_《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苏东坡读后感4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