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教育教学著作读后感 > 地图 > 教育教学著作读后感

教育教学著作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教育著作》读后感。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教育著作》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作者写的《在人间》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面对《在人间》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避免将《在人间》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特地编辑了“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篇1

书一直是人类的朋友,这位朋友与我们每个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样。也许只是泛泛之交,或者是心心相惜的难求知音。正所谓书海无涯,浩瀚的书海实在是让人难以企及。

我喜欢书,更喜欢看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给予了我知识和快乐。然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莫过于《在人间》了。《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主要是主人公阿廖沙从1871年到1884年这一时期的生活。

从书中,我看到了阿廖沙悲惨的命运,他忍受着非人的生活还要遭受生活带给他的压迫这是一个少年该承受的吗?我对这本书的印象特别深刻,书中的人物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善良的外祖母神圣得像圣母再世;吝啬刻薄的外祖父让人感到可气又可怜;嫉恶如仇的轮船厨师斯穆雷粗俗中却流露着正直;裁缝妻子为沉重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

不仅如此,主人公阿廖沙也是因为厨师斯穆雷给他看了果戈里的作品,才引起了他对书籍的热爱,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才促使他怀着“做个顽强的人,要想办法改变自己,不然我就真的毁了”的决心,踏上了奔赴喀山的路。我真心希望他会有好的前程。

《在人间》是高尔基对阿廖沙少年时期的回忆,也展现了阿廖沙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曲折、坎坷的历程,它是世界文化园林的魂宝,是世界文化底蕴的宝贵遗产。

再次翻开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是啊!从前,我并没有那么爱看书,爸爸妈妈给我买的书,看了一遍就扔在那儿,不去管它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样做并不好,久而久知,那本书便会被我渐渐遗忘,可能再也不会去碰它了。那么,我就少了一份知识,少了一次美的欣赏,少了一个阅读的惬意感,我会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一些无法从其它地方进行弥补的东西。所以,我更应当百倍珍惜。

这本书的作者高尔基说的没错,书籍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儿,我们可从丢掉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享受书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无限的遐想。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有幸读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的《在人间》,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8岁到16岁的人生经历。11岁时,阿廖沙由于母亲的去世和外公的破产,不得不走向社会,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船上当洗碗工时,他在厨师斯穆雷的帮助下开始读书。

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开阔了他的视野。于是,他决心离开家乡,到喀山去上大学。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阿廖沙盖那爱读书爱学习的精神。有一次,他因在看书时被女主人发现而被痛打了一顿,邻居们让他报警,女主人哀求他不要去,并答应满足他的任何条件。邻居们都让阿廖沙别理她,可阿廖沙说:“只要让我看书,我就不去报警。”就这样,他又可以读书了,为了读书吃多少苦他也愿意。

读完这本书,我被阿廖沙热爱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的生活那么苦难,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处处不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衣食无忧,可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那么多好书可以阅读,我们是多么地幸福啊!我今后一定要向阿廖沙一样热爱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篇3

高尔基的描述了他在上大学之前经历了生死离别、家庭破产、处于幼年就不得不踏上社会以及在?人间?的痛苦经历。?高尔基?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苦,痛苦,苦呀?他取这个名字也是为了体现他?在人间?所经历的十分坎坷和艰苦的生活。

高尔基自幼父母双亡,不得不离开家寄住在位于俄罗斯日科托夫市的外祖父家,转眼间,高尔基家庭落败,他的外祖父破了产,年纪还未满12岁的高尔基就又四处搬家,不得已,只能独自一人外出谋生。如今的我们也就只有12岁,还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但他,务必应对社会的残酷考验。

当过洗碗工,当过钟点工,当过圣像作坊的学徒,当过鞋店的小二,当过酒吧服务员??为了谋生,他不停地工作,没有钱上学,他就四处借书,尽管受到了主人、老板、师傅的百般阻挠,但是他仍然没有放下对书的渴望和渴求。正因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十分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这种毅力和恒心不仅仅仅是体此刻他热爱读书,也体此刻生活中的正义:在工作中,高尔基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善于偷抢拐骗的,爱嫖娼的,爱酗酒的??他们教着高尔基干坏事,无数次,高尔基都将他们拒之门外。高尔基在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顽固而粗鲁地从我的心里抹去了完美的字迹,恶毒地用某种无用的废物代替他们。我气愤而固执地抵挡着这种暴行,我与所有人在同一条河里浮游,可水对我来说冷得刺骨,但我不能和别人一样轻易地浮起。?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他一切的一切,他高尚的外祖母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他的外祖母在他的眼里是那么心地善良甚至让他觉得?这颗美丽的灵魂被童话故事蒙住了眼睛,不能看见,不能明白苦难的现实生活,也体会不到我的惶恐与忧虑。?高尔基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为了永远的成功者。

?在人间?需要的是勤勉、毅力、恒心和追求真理的信念,真理不是别的就是一颗不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这样的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一样!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篇4

我读过这一本书,书名叫《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这一本书字里行间总是让人看到作者对生活、学习的热望与坚强。

在《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在一八七一年到一八八四年这段时间生活经历及心路历程。在这段时期为了生计,他与祖母靠摘野果出去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各种人们打交道,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并没有失掉对生活的希望,抓住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依靠阅读的大量书籍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定信念的人。”于是他离开了家乡奔赴喀山,拒绝平庸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记忆最深的一段话“我必须改变自己,否则我会毁灭……”是啊,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难道不也是要改变自己才能成功吗?现在,我们大多同学的家庭条件是优越的,父母不仅能让我们吃饱穿暖,还能尽量满足了我们诸多要求。因为有了父母的呵护,也使我们很多同学丧失了勇敢坚强的心态,变得懦弱起来。遇到困难就想要退避、逃避。我们常常是埋怨、灰心丧气地被困难打败了,而不是把心态调整,改变自己来把困难打败。相比之下,主人公在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仍然保持着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追求。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反醒吗?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要我们有所付出,才会有收获。恩里科.费米也曾说过:“要从小把自己锻炼得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不要娇滴滴的。”所以我们要明白:生活中需要我们勇敢坚强去面对困难!我们要相信眼前遇到困难会被征服的,都会过去的。我们应该像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那样坚强努力生活。人生应该充满梦想,充满奇迹,不能因为生活的艰苦而磨灭激情,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去色彩。

读一本好书,感悟人生真谛,养成一种好习惯。我们应该从一部部经典的书籍中汲取精华和养料,使其成为我们生命中一座座灯塔,永远指明我们航行的方向!同学们,来读读《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吧,让我们都学习主人公阿廖沙做生活中坚强的人!用行动去迎接灿烂、美好的明天!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篇5

这次,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当过学徒;在姨婆家学习绘图、搞卫生;去船上当洗碗工赚钱;在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阿廖沙爱上了阅读,一有机会他就读书,经常在老婆子睡觉时偷看书;他还在圣像作坊里做过学徒,虽然他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都风平浪静了,因为它克服了。后来,他怀着上大学的期望去了喀山。读完的时候,我的感想有很多。当时的苏联那么乱,阿廖沙能这样平稳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喜欢他坚强的品质;我很讨厌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她说话总是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为人不和谐,比外祖父还坏,她还用木头抽过阿廖沙一顿。但阿廖沙没有记仇于老婆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绘图师人也不错,有时会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绘图,他做事很耐心,很讨厌妻子天天向他“撒娇”。在这部曲中,外祖母有时会出现,她没有变,依旧是关心人的,呵护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总是当着阿廖沙的面大声训斥、奚落外祖母,她凭什么呀,说难听点,就是缺德。

这部曲总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阅读哦!

外国经典著作在人间读后感 篇6

一本好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它们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也不限于感受到社会生活各式各样的人性,它们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也是一轮轮明亮的太阳,照亮着我们的前程。《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把这沉甸甸的智慧化作一个又一个的文字,一段一段的小节,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本好书交给了我。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由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著。记述了主人公阿辽沙因父亲去世,而迫不得已来到外祖父家,在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遭到外祖父的殴打,看到舅舅们为外祖父将来要留给他们的遗产勾心斗角,断裂了兄弟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外祖母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绚丽的色彩。随着阿辽沙一天天的成长,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在鞋店当徒弟、给画师当帮工、到轮船上洗碗……做着远远超于自己年龄的活,饱尝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知不觉间,他爱上了读书,他的读书生涯也由此开始,他先来到喀山市寻找心中的大学,寻求读书学习,但一切都是浮影,他需要维持生计,其实,他早已进入了社会大学的生活,只不过这个大学竞争更加激烈,比拼更加残酷而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自传三部曲充满着坎坷和艰辛,让我看到了阿辽沙的成长中那股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在文中经过生活磨练变得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的阿辽沙正是生活中的高尔基。他曾经说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确,只有苦难,才能让我们意志坚定,心胸宽容坦荡。没有猛烈的暴风雨,就没有缤纷的彩虹;没有环境的考验,就没有动物的进化;没有困难的磨练,就会被他人替代……即使高尔基在这么多困难面前,仍然不忘用心读书。“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梦想大学生活,甚至甘愿忍受任何拷打”可见,高尔基从小就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愿意用一顿毒打来换取看书的权利;他愿意用休息时间来换取阅读的时间;他愿意遭人侮辱来换取一本好书……这样意志坚定、热爱阅读的高尔基怎么不会站在世界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呢?

人生就像一次航海,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有大风大浪,有许许多多绊脚的礁石,只要能有一颗坚定自信、从容不迫的心和用书本不断充实自己大脑的精神,就可以在航海的路上越走越远。

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读后有感


时间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时间只是一个计量单位,但并不仅仅如此。我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久了,也就好了。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读后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间简史》读后有感【一】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著作,看了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

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习上。

作为一名学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时间简史》读后有感【二】

霍金先生已离开人世,但是他的思想成果永留人间。《时间简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普书,迄今已经发行了2500万册。早就知道《时间简史》,但是自以为这是一部比较难懂的作品,所以一直都没看。最近,喜欢上了物理科普作品,翻开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并非是一部很难看懂的作品,霍金先生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写的生动易懂,读完此书像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新奇震撼。我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开拓到宇宙的视野。我们对于宇宙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样的?探索宇宙本身就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而《时间简史》正是带我们进行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当然,我们会因此书而重新认识时间。我们可能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往回追溯,我们所知古代、蛮荒时期、恐龙时代......似乎可以无限追溯无法穷尽,而往后时间也不知有无尽头。,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时间有一个开端--宇宙大爆炸,而时间也相应的会有一个终结。人类是看不到终结的时候,但是,终结的状态却可以预言,终结点应该和宇宙大爆炸时点类似。所以,我们只要探索出时间的开端,也就能预言时间的终结;两大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能回答了。

读这本书的收获不仅仅是知道了物理知识,还开拓了眼界,以及了解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视野审视自身时,渺小不足以形容,无限小也许更合适;因此,我们会懂得谦卑,相比于宇宙,也许我们身边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不足为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也许是我们所站的高度不够。

人类探索世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牛顿,爱因斯坦个体的伟大,但是他们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发现。科学的探索,是在寻求某一理论能够准确的描述我们现实大量的观测,也能对未来的观测结果做出明确的预言。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就是因为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些观测了,而去寻求新的更合适的理论以解释观测。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当现有理论和实际观测有所不符时,我们要有质疑理论的勇气,不要因为某一理论是大神,而不敢质疑。

看《时间简史》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物理科普知识,而是一次有趣、奇妙的思维旅行。虽然,我看的是中文版,但是其文字充满阅读愉悦感,我想英文原版的文字应该更有魅力!

《时间简史》读后有感【三】

步入大二初便计划阅读这本书,不同的年龄段去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有不同心境和思维方式的,在以往我会觉得这样的书会非常干涩,让人难以读懂。就如同我在阅读《瓦尔登湖》时,其实是不太明白其中内涵的。

但现在阅读就会感慨原来如此。

《时间简史》这本书读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一定有这样一种感觉:窥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筋疲力尽,何不到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这不就有了苏东坡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既然从古自今即使如此,我们又何必再为此小事而伤神呢?

《时间简史》所阐述的大部分内容都会牵动你的每一根神经,让你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茫茫宇宙在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有那么多的故事,让你有读不完的精彩,读不完的快乐,更有读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让我辈容颜尽失,俨然失去了生活的无穷空间,在被填充满满的生活中,我还能找到什么呢?对,也许那是对的,当一个空间束缚你时,你需要做的不是逃离这个空间,而是在另一个高度去享受它。达到这个高度需要不是一本书的阅读,而是对一本书的感悟。

《时间简史》一本科学界的划时代著作,为何被冠以人生的礼赞。不有一位名人说的好吗:有一百个人读《红楼梦》,会有一百零一个观点去洞悉这部伟作。一部科学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学价值外,还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学光环。科学留给理性的人,而文学留给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头脑感性的思维,因而我读《时间简史》就会有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让我不禁一阵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语。

忽然间我发现平日里的那些琐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乱七八糟,让我浑浑噩噩,但终不知为何忙碌,为何心惊胆战。如今换个高度,你会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却不会心碎,因为一切已变得那么淡定,那么从容;生活依旧残酷,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你不会放弃,因为你早把一切尽收眼底。原因在于你站得高度不同,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间的长度,这种比喻不禁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但细究起来,还是颇有意味的。广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人生的宽度,宽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可以看出眼界之广可以反应出你的思维的广度。放弃思想包袱,做一个轻松的有心人,不要等到自己累坏了,才知道自己在做无用功。

《时间简史》一部科学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论史,准确的触及了自己人生的感悟,能够更好地明悟自己的道路,很多理论的变更都给了自己处世之道开导,很多困扰都一一化解,看长远点明白自身所想,其实才免了愚弄。

《时间简史》读后有感【四】

从识字以来,我读过很多书:《西游记》《俄罗斯童话》《上下五千年》……然而,现在五年级的我有些不满足于这些书了,开始对《前世今生》《时间简史》一类讲述哲理、科学的书兴趣盎然。虽然初看上去,这些书枯燥无味,但是细细品味,却常常引发我无限的思考与遐想。下面,来说说我读《时间简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读《时间简史》时,我只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读,略去了那些艰涩难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内容。但即使这样,仍觉得无聊,先后也只是翻了两页,便束之高搁了。

直到有一天,无聊的我,抱着好奇的心,再次打开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时间简史》,低下头,静心地品味起来。我随手握起铅笔,点点划划,慢慢记下自己的疑问,一跃而出的灵感……咦!什么时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渐渐生动了起来?慢慢地,我被带入了一个科学的世界:与亚里士多德观赏水、火、土、木几颗星星的变化;与托勒密一起钻研宇宙中心的秘密;与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实来推翻错误的理论……一页一页,我认识了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坚持真理的伽利略,发现地心引力的牛顿;我了解了反粒子、对偶性、小圆周、光子的概念……与此同时,我也提出了不少疑问: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每颗行星的小圆周都是一样的?在恒星光谱中,什么颜色代表最热,什么颜色代表最冷?行星与恒星各是怎么形成的?……一堆数不清的疑问,让我不断地查电脑,翻阅其它工具书,甚至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念经一样在爸妈耳边不停地问,问到二老大声喝斥也浑然未醒。无尽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对《时间简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看到后面,不少先前的疑问迎刃而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滋味让我欲罢不能。

有时候我也会自己去做试验。我尝试和伽俐略一样,从楼上同时扔下两个质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们是否同时落地;当看到书上说:“飞船在太空中直线飞行,路径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维影相就显明是弯曲着”时,我也尝试着用铅笔在地球仪上测试;读到“视差”这一段时,我也试过坐在车上看远处一点也不动的太阳……那时的我,竟也感受点儿“科学疯子”的味道。

在读完《时间简史》后,更多的书成为了我的阅读目标:《果壳中的宇宙》《玛雅历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感谢《时间简史》为我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有时候,我也想过,以小学的水平来读这一类书,是不是太困难,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开始放慢速度读,一点一点“煮”着读,思考研究着读。

这几本书便成了我无声的老师,将知识一点一点地送给我,引领我走向神秘的科学世界。虽然深奥难懂,但是依旧情有独钟。

南北战争的伟大著作_《飘》读后感


南北战争的伟大著作_《飘》读后感:

《飘》是一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伟大著作,通过对郝思嘉、白瑞德、韩媚兰、卫希礼(本文所有人名均出自傅东华译本)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将战争期间美国南部的社会状态和民众生活一一呈现,其中尤以第一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成长最为醒目。

以上四人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也是现实中非常典型的群体代表。他们可以是各自代表了一个群体,也可以是共同出自某一类人_在阅读中我们有时感到与一个或几个人物很贴近,有时又觉得这些人物疏远而陌生。

思嘉的“良心充满弹性”,她一面对黑奴关爱的很贴心,一面又不择手段的攫取金钱_事实上,即使是在赚钱这件事上,思嘉的不择手段也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不过是用当时人的观点看,不大拘于礼法而已,并没有十恶不赦_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可爱的人物。最开始,她只是一个热爱跳舞、喜欢成为所有男士关注焦点的女孩子,当然,她也崇拜母亲。后来她“失去”了爱情,也经历了战争、饥饿、贫穷,便不自觉的承担起了对陶乐和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责任。期间她表现的勇气让人非常感动,至于那毫不掩饰的冷漠和无所谓也是让人钦佩的,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承认自己心中的伪善。她爱希礼,求而不得却不自知的感情,于是她也遵守承诺,承担了对媚兰的责任:诅咒她,照顾她_这又让人觉得她郝思嘉是个可爱又了不起的人物。

希礼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正因为不同,他才会逃避思嘉的追逐,故事才得以展开。他的学识和思想使他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清醒人,无论是最初对排斥战争,还是战时的迷惘_虽然迷惘,依然清醒,抑或是战后沉湎于旧时代,甚至他也清醒于他与郝思嘉不同,而唯一的不清醒在于对待思嘉和媚兰的感情,妙的是,恰恰是这一点点的不清醒让这一段传奇格外精彩。然而,希礼始终无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因为他自始至终不能接受世界的改变,更不曾打算用行动适应时代,因而他始终痛苦。瑞德曾经明确表示拒绝为思嘉赞助希礼提供帮助,一部分是爱情的缘故,一部分是因为希礼的不肯自救。君不见光秃的石壁上也会开出灼灼桃花,如果不失去生机勃勃的能力,生命绝不会向逆境屈服,这一位卫先生恰恰正是缺少这一种生命力。从这一点来看,他与思嘉是完全不同的。

瑞德更有趣些。他有希礼一样的思想,却不像他那么虚弱;他有思嘉一样的生命力,却又不似她那么无所顾忌。看起来,他更像是思嘉和希礼的结合体。从行动上来说,一方面他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从出场时的不羁到终于也加入战斗再到最后愿意为女儿投身到他鄙视过的伦常道德。另一方面,他也是郝思嘉的人生导师,多次的谈话中他教她认识了自己和世界,然而遗憾的是,他明知她在识人方面是“蠢”的,却也没有看透她的蠢,仍是表面的相信她爱希礼,最终选择离开她。这是思嘉的悲剧,也是瑞德的不幸。大概是因为他终究还是不能完全了解她,也可能是爱情迷了他的眼。

母亲,是被思嘉幻想成圣母的人,或者说母亲是思嘉心中圣母的具体形象体现。作者借用瑞德的话“思嘉的生命中如果有过伟大的人,那么一定有过两个,一个是她的母亲,一个就是媚兰”,第N次向我们展示媚兰的高尚情操与胸怀。她在思嘉焦灼的时候给她安静的力量,她在思嘉遭遇质疑和丑闻的时候帮助她进行反宣传,算的上是思嘉的铁杆支持者。然而思嘉并没有珍惜她,直到她弥留之际,思嘉才如梦方醒领悟到媚兰实在和母亲一样,是她的坚实后盾与力量源泉。

事实上,媚兰这个角色的作用和陶乐如出一辙:给与思嘉力量的永远是那一片红色土地,父亲曾告诉她,土地是唯一值得人们为之战斗的东西;给与思嘉精神支持的是温厚宽和的精神世界。虽然思嘉从战争时期就展露了不择手段的特质,做事不留余地,实用至上,作者也曾经用诸人之口表达了对她做事手段某种程度的不认可,但最终,经历媚兰的去世,思嘉最终会摆脱之前的焦虑与疯狂的状态,成为她自己心目中完美女性_是否有完美的结果不得而知,但至少作者给出了思嘉趋向完美的可能,而这不正是思嘉从无知到癫狂最终博爱实现人生成长的明证吗?

小说从大野宴的一场密会开始,到木厂的另一场密会结束;思嘉与希礼因为爱情开始,因为友情结束;瑞德的爱因为思嘉爱希礼而开始,因为她仍爱希礼而结束;思嘉对待媚兰由恨开始,到爱结束……人生实在是处处充满了悖论的怪圈。

最后,瑞德说他会离开她。思嘉悲愤之际决定回到陶乐,因为她相信陶乐始终会给她智慧与力量,她也相信“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以我们美丽聪明、越挫越勇的郝思嘉来说,她一定会想到办法留住瑞德的。不过,下一次,他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只顾自己的面子,爱情,本来就是要互相不要脸的嘛。作者:RUI

巴金著作《春》读后感心得体会


巴金著作《春》读后感心得体会:

先说说觉新。觉新是长房也是长孙,他亲身父母双亡,死了老婆,二胎云儿也夭折了,和后母周氏、儿子海臣相依为命。可命运总是这样,凡多的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仅存的也要拿走!海臣6岁时,已识字,懂事乖巧。因为海臣没了母亲,觉新总是满满的亏欠感。一天,海臣忽然生病了,觉新请来了中医看了看,吃药后,没有好转迹象。海臣的身子折成可怕的形状,脸部痛苦的表情,不能制止的痉挛。心痛如绞的觉新,决定找西医祝医生来看看,诊断为脑膜炎,说看的太晚了,最终海臣没有再醒来。

巴金在《春》中加入了另一些人物。觉新大舅周伯涛;大舅母:陈氏;女儿:蕙,今年20岁;儿子:枚少爷;觉新的二舅母:徐氏;女儿:芸。周伯涛一家因为外州县不清静,军人常常闹事,要回省来。蕙姑娘的亲事是从小就定下的,准备许给东门的郑家,这次上省来正好给她办喜事。男方是她父亲的同事,是上司做的媒,当时就糊里糊涂地定下了。后来才晓得,姑少爷人品不大好,脾气坏。周老太太、蕙的母亲都不愿意,很想退掉这门亲事。但周伯涛不肯丢这个面子。男家催过几次,都被周老太太借故拖延了。觉新关心蕙,在这件事情上面看见了自己一生演过的悲剧。知道又多一个青年被逼着走他走过的那条路,就仿佛自己被强迫着重新经历那惨痛的悲剧。她简直是他的影子,也走着他走过的路。他知道前面有一个深渊在等候她。但是他无法使她停住脚步。他不能够在这中间尽一点力。他想到那个少女的将来,好似看见她的柳眉凤眼的瓜子脸逐渐消瘦。他知道这不是幻想,这会成为事实。知道蕙将要落入到和自己一样的命运里,觉新的绝望、悲痛、懊悔熔在一起,变成了一根针在他的心上刺着。即使只是听旁人说起蕙的事情,他都忍不住流泪。他一面为蕙的遭遇悲伤,一面又帮忙她的父亲把她送到那样的结局去。他对自己的这种矛盾的行为感着深切的懊悔。蕙知道婚期将至后,便像是个待决的死囚,但纵然自己的命运即将惨淡,却还同情发生在觉新身上种种不幸,尤其是在海臣死后,觉新的那种无助、凄凉。父亲的顽固,母亲的软弱、无主见;未来丈夫的坏脾气,让蕙觉得阵阵心酸,为了婚事,哭过几个晚上。婚期至多不出下月,是无可改变的了。她拜托觉新对弟弟枚少爷多加照料。看到觉新因为自己的事情时常落泪,这真挚的同情、关心,让她感动。她感激觉新筹办自己婚礼的劳碌。新郎郑国光的样貌,巴金这样写道:一张特别宽大的四方脸矮矮地安放在窄狭的肩上,从后面看去好像他就没有颈项似的,一嘴的牙齿突出来,嘴唇皮完全包不住牙,那张面孔给了琴一个憎厌的感觉。(我只能想到龅牙三叔了)。婚后,翁姑(公婆的意思)严峻而刻薄;丈夫脾气古怪,不知道体贴。有次蕙因为身体不大舒服,没有出去陪翁姑吃饭,后来就被婆婆教训一顿。蕙气得回房里哭了半天,她的丈夫不但不安慰她,反而责备她小气。有了身孕没多久,蕙就病了,头痛、发烧、腰腹疼痛。罗敬亭、王云伯(前面给海臣看病的)都看过,吃了好几付药,都不见效。鉴于海臣的教训,在周家求助于觉新时,他提出了请西医看病,周伯涛始终不赞成请西医,但是周老太太却很坚持。祝医生诊断后,说是孕妇常见病,不是很严重,现在只要略施手术,用导尿管放在尿道里把尿胞里积存的尿一次排泄出来,病就好了。最后他又警告地说,如果不照这样办,日子久了尿毒侵入血液或神经,那么孕妇便会小产或者发生尿毒症。在那个年代,女的都不怎么出门,插导尿管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行,国光理直气壮地说:靠不住,头痛怎么能跟尿有关系?还是中医的阴阳五行之说有理!看到郑国光和郑太太的态度,蕙也只好拒绝了请西医看病。直至最后病危,国光和周伯涛还依然反对送入医院治病,最后中医不再肯开方了,才决定死马当活马医(把人当牲口看啊)。但送的太迟了,各种强心剂用下去仍不见效果后,蕙静静的死在了医院里。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即使死后她的尸体,还一直停放在莲花庵,迟迟没有下葬。郑府事事推诿,对蕙表姐后事极其冷淡。李瑞珏是觉新小憩的港湾,被封建迷信摧毁了;海臣是觉新的薪薪之火,是他明日的希望被掐灭了;蕙是个能理解他的人,给他坚强的勇气,也被带走了,觉新是个没有明天,也没有同伴的人,生活再黑暗中的人。

本书中大把的篇幅在写淑英的事情。淑英是三房高克明的女儿,还记得吗?在《家》里我们有提到过,高克明是个律师,和好友陈克家是同行,在一个律师所办公。高老太爷在日时把淑英许了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庚帖已经交换过了。这门亲事是高老太爷起意而由她的父亲克明亲手办理的。下定的日期本来已经择好了,但是因为祖父突然病故就耽搁下来。最近淑英又听到要在年内下定的话,成天郁郁寡欢,像变了一个人似得,整天泡在书里,读一些国外的名著,看着国外的青年男女是如何为爱抗争,故事里像她这样年纪的女子,行为是多么勇敢,多么自然,她们能够支配自己的命运。丫头翠环在外面打听到,陈家的名誉很坏,又听说陈家二少爷不学好,吃喝嫖赌,捧戏子,争女人跟别人打架,无所不为。想到未来要嫁这样的人、严厉的父亲,软弱的母亲,觉英时常感到绝望。一边是书中那些自由的召唤,一边是现实赤裸的迫害。蕙的死亡,再加上觉民反复提醒觉新,蕙的命运是无法挽回的,但是淑英的事情还来的急。于是在《春》的尾篇,趁着蕙丧期的举行,由陈剑云护送,觉新出资赞助,将淑英送去了上海和觉会呆在一起。

再来说说这个陈剑云,他的篇幅很少,只是偶尔提到,他是高家的远房亲戚,觉新的平辈。平日里身体不大好,有肺病,他暗恋琴,却从不敢说起,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琴那样的女子。剑云在高家教淑英她们学英语,他知道淑英要嫁个那样一个人以后,同情淑英的遭遇。说愿意只要淑英能获得自由,愿意提供任何无私的帮助,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自己都需要被别人怜悯和同情的人,却能反过来为别人付出些什么!最后因为淑英是女儿身,不像觉会那样自己就能离家出走,他自告奋勇的提出愿意帮助淑英,也因为他的护送,最终淑英和觉会在上海团聚了,自己却还是因为肺病,死在了上海的医院里。临终时却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只为着琴,因此能看得起他。

觉民是新思想的代表,因为觉会的邀请,觉民答应正式进入报社工作,所以他和琴、黄存仁等一起搞起了新报纸。开始他只是在报社写写文章,后来大家商量出演一些话剧,唤醒更多一些年轻人起来反抗,他起初不想给觉新带来更多的压力,不想在公开场合那样露骨的宣传新思想,便拒绝了。但家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闹得天翻地覆。这些闹剧使得觉民更坚定了走新道路的想法,所以他答应参演了话剧,去做那些他们不愿意让他做的事情。琴依然常来高家玩,周氏打定主意把琴接过来做媳妇,这件事情已经提过了,而且得到了琴的母亲的口头允诺。琴很小就没了父亲,所以跟高家的弟弟妹妹比,琴的处境还是要相对轻松一些,所以她也很同情高家的妹妹们。因为琴的影响和鼓励,淑英才有了做新女子的勇气;给弟弟妹妹、海臣他们读国外的童话,大家都非常的喜欢和信任她。她和觉民都不想要旧式的结婚仪式,再加上她奶奶刚过世不久还在守孝期,也想帮助淑英逃出去,所以她和觉民的婚事还没有正式提起,觉民在《春》里面也没还没有逃出去的打算。

喜欢《《读教育著作》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教学著作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