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 > 地图 >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给长耳兔的36封信》读后感。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长耳兔的36封信》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本好书,可以为你开启智慧之门;一本好书,可以为你拨开云雾见明月;一本好书,可以为你插上放飞理想的翅膀。一本好书——《给长耳兔的36封信》,当我读完这本书,领悟了这些故事的哲理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和教育学生。

书中的阿建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所表现的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无痕的,阿建老师从不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而只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孩子们去领悟、去体会。他针对孩子出现的不同问题讲述蕴含不同哲理的寓言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从而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建老师说“没有答案,才是人生最好的答案;人生因为没有答案,才充满着惊喜、挑战与乐趣。”因此,让遇到问题的孩子们有所思有所想,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主动的锻炼,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智慧。

再想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总是对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说必须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样一比较,我感到很惭愧。一直以来都认为学生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其实并非如此,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内心深处老师对他们的认同。我觉得这样的认同,既不是靠老师絮絮叨叨的说教,也不是靠老师的各种禁令,而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去判断。只有学生们心动了,才会有行动的改变,其实,阿建老师是在教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不是强制、不是禁止、不是要求,而是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慢慢感受,去深入思索,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去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

读完每封信后,我觉得阿建老师那娓娓而谈的语言就仿佛是一股股清凉甘洌的清泉流入心田,总会引起思索: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一个个难题,从而引导着我们从真,从善,从美。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吧。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平常对学生们的谈话中,也能像阿建老师这样循循善诱,这样给学生们思考的空间,或许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奇迹,而我们也不再埋怨学生的不听话,不懂事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对36封信中的每封信里的故事或许不太陌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细细领悟了其中的哲理,否则我们怎么会对生活、对学生有这么多的抱怨呢?怎么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劳累、学生是如此地让我们操心呢?或许到了某一天,当我们真正领悟了这些故事的哲理 之后,我们才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去享受生活,去感悟生活的恩赐。

因此,这本书不仅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欣赏,同样也值得我们每个成年人来品读。尤其作为一名教育者,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教好我们的学生,都可以读读它——《给长耳兔的36封信》。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给年轻记者的信》读后感3000字


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所写《给年轻记者的信》一书,感同身受。文章的思想太密集,为了阅读方便,摘引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段落,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供同道讨论。
■不要认为新闻正在远离我们。传送媒介从纸张变成电脑,记者被重新命名为内容提供者但是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风是绝不会过时的。它们越稀有,这些特性越弥足珍惜。
是的,新闻将永远存在。大浪淘去的只是虚假、浮华、无聊的新闻。海量信息中,真实、准确、正确的信息愈显生命力。长期提供这样信息的新闻从业人员终将获得报偿,不愿意这么干的人终将离去。这是时代对这个行业的淘汰机制。
■报纸是民主制度的《圣经》,人们根据报纸决定自己的行为。它是大多数人要读的严肃的书,是他们每天都要读的唯一的书。
有些理想化。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报纸在美国也不多见。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之作为目标。
■最有价值的是要有想象力、精神和勇气来充分探索事物的复杂性。要把成见搁置一旁,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要相信还有另一种角度。重点在于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准备面对严酷的现实;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隐藏的事物。
这一段似乎是专门为当今的中国记者而写的。当今中国,正处于这么一个复杂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歌德在《谈话录》中说过: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中国记者,也是躬逢其盛。
■新闻事业是上帝的职业,因为没有其他工作能不断提醒它的从业者,不断对人类的恶善愚蠢和无尽的弱点予以关注。无论是采访国会还是镇委会,扬基队还是少年棒球联合会,好莱坞还是中学音乐剧,我们都在探究、理解驱动这个世界的本质力量。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探求的是人性周期表。每个生命,不管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爱或恨,雄心或懒惰,愉快或失望。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来发现它们。
这一段话很励志。没错,这份职业辛苦、劳累、竞争激烈、不挣大钱,但不妨用这一段话来自我期许、自高自大一下。
■我肯定,像你一样,我被训练成只相信能被观察到和可定量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母亲说她爱你,你要去核实一下。
这不是对母爱的亵渎,只是极端性地说明为了探求真相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
■一个伟大的记者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伟大的新闻记者绝不会只停留在阅读报章杂志、收集新闻材料和收听新闻报道上,而会在文学、电影和爵士乐等伟大艺术中寻找养分和催化剂。
这是在说新闻可以从文学、艺术中获取养分。能做到这一点,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过,有些难。有这个能力的人,很多就不干新闻了。
■在新闻界,我只相信那些穿着磨损的鞋的人,这是进行调查的证明,显示了一个记者的事业心。伟大的新闻来自性格乖戾者、偶像破坏者、持不同政见者、个人主义者,他们坚持追求使他们着迷和使他们愤怒的东西,正所谓脚上带泥,才能留下印迹。
这一段是说记者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是人格独立;二是要到新闻现场。
■你在做采访时,要运用你的全部感官。我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迪克布拉德,常常派他的学生去纽约烹制汤的厨房采访。当他们传回报道时,他仅凭一个理由就惩罚了他们,因为这些报道提到了贫困、慈善、肮脏的衣服、无光泽的头发和哭泣的孩子,却没有写有关汤的内容。他向他们喊道:你们要去吃饭!你们要去喝汤!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例证。我们很多年轻记者在做一个题目时,往往也会被自设的观念所遮蔽,而忘记了最根本、最自然的东西。
■要成为有道德的新闻记者,你必须永葆仁慈之心。新闻是关于沟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如果你不能成为人,那么你就不太可能成为记者。
悲悯之心。有此心,则进入一个大境界。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且介亭杂文末集这就是生活》)
■如果你们研究过越南战争,那么你可能看到过一张这样的照片:一个越南女孩赤身裸体哭嚎着跑在一条路上使美联社的摄影记者黄幼公(Nick Ut)获得了普利策奖。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黄幼公拍完那个名叫潘金淑(Kim phuc)的小女孩之后,他把小女孩带上了一辆小公共汽车,命令那辆汽车去一家医院,并在那里恳求大夫立即进行治疗潘金淑在28年之后的一个仪式上对英国女皇谈到了黄幼公:他救了我的命。我应当在这里加上一句:他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另一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拍的是苏丹的饥荒。照片抓拍到了正走向救济所的一个瘦弱、蹒跚的孩子跌倒的瞬间,孩子的身后是一只秃鹫。像黄幼公一样,拍这张照片的自由撰稿人凯文卡特(Kevin Carter )获得了普利策奖。不过他没有像黄幼公那样拯救照片中的主角。卡特在英国 《卫报》的一位同事David Beresford回忆当时质问他的情形:你为这孩子做了什么?卡特回答说:我什么都没做,那里有成千上万那样的孩子。(卡特的确说过他赶走了那只秃鹫,还说他拍完照片后哭了几个小时。)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不到4个月,卡特自杀了。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自杀者的确切想法,但事后许多卡特过去的同事不断回忆着他作为新闻记者失去人性的那一天。
这两段故事,回答了一个新闻伦理问题:抢新闻和人性是可以并行的。
■一个记者必须永远对职业、价值观和读者(或者听众和观众)负责。集团内的忠诚或甚至仅仅是亲密关系,一定不要变成你的内部审查体制。一旦那样,你们的友谊和家族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候选人、亲信、走卒都可能称你为背后捅刀的人。正如新闻业具有的那种无情的社会性,在这方面你不得不准备去适应特殊的孤独状态。
新闻独立不是一句话、一个信念。它需要付出,有时候需要你忍受孤独,接受众叛亲离。
■正如动物能在互相间问到恐惧和性欲的味道,你的采访对象也能在记者身上闻到弱点的味道。
有些神秘主义?但确有道理。这就是所谓气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数字时代,技术本身是利弊参半的东西。但是,你必须懂得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技术被不加选择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个陷阱,另一个对懒惰的诱惑。当你在电脑空间进行研究时,你进入了一种憎恨编辑洞察力的文化。
方便、快速、效率,是值得追求的。但要警惕自己失去复杂思维的能力。
■新闻特写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不仅应有趣,还要富于启迪、有力。
这几句话说明了为什么小特写并不好写。机械地去找几个小故事,然后试图点面结合,写出来的总是不对劲。恐怕缺的就是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
■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想要像他的采访对象那样丰满和富有戏剧性;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禁不住向读者强调他自己的感受;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不能舒缓地引导读者从故事中顿悟,而使读者认为是靠他才感受到的。
这是我们经常不知不觉中犯的错误。
■让故事本身说话。如果你抓住一个形容词,就杀了它。
写完稿子,从头看一遍,把所有的形容词、副词、连接词,尽皆删去,毫不可惜。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把混乱变为秩序的行为,它试图解释生命的喧嚣与冲突。真实的生活一分一秒发生,谁也不比谁多多少。一个记者敢于相信,在无休止的生命活动中,他能有选择地察觉到最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向社会大众解释它。
说得太好了,把混乱变为秩序。这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不能偷懒,不能懈怠于写作。因为写作不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学《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作文


 

明天就是巴金爷爷写信16周年了,我想:今天的大好时光,浪费了多可惜,我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这就附合古人说过的一句名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朋友们,珍惜时间吧,这会让你受益匪浅,这会让你的人生永创辉煌! 

 

《龟兔赛跑》的读后感


我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有一个故事是最让我难忘的的,它一直在提醒我,激励我要认真学习,不能骄傲。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龟兔赛跑》。

这个故事讲的是正在进行跑步比赛的兔子和乌龟,兔子跑的很快,觉得自己一定能拿到冠军,就一边跑一边玩,见乌龟还没追上来,就躺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小乌龟知道自己爬的很慢,就一刻不停地努力向前爬,最后率先到达了终点,成为了冠军。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小兔子太骄傲了,知道自己跑得快,就不去努力了,结果导致失败。而小乌龟自强不息,踏踏实实取得了成功。通过了这个故事使我连想到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稍微取得了一成绩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学习的劲头就不如以前认真了,直到考试成绩不理想了,才意识到自己不应该骄傲。

俗话说得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想取得成功,取得好的成绩,一定要凭借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去完成吧!

《给青年编剧的信》读书笔记1500字:我把青春献给你


《给青年编剧的信》读书笔记1500字:我把青春献给你

最近看了两本关于创作者的书,都是创作者自身的自述。读来却也有感。一本是冯小刚导演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另一本是宋方金的《给青年编剧的信》。虽然还没有看完,但读了或多或少产生些感触。冯小刚导演的自述和他的电影一样,读完依旧会停留在他的自说自话的语境里面。和他的电影一样,能乐。整个阅读语境下的阐述与表达,能读到一些关于冯导入行初期创作上的零散片段。如那篇关于‘编辑班的故事创作’的内容,看完我也想问‘敢情,这就是创作策划?’。文中介绍,冯导作为编剧新手,被王朔拉了一起去写剧本大纲,然后的几天里,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整部戏轮廓人物就出来了。接着又写到认识葛优的场景,读来都感觉到葛大爷一脸严肃的表情。旁人乐开了花,他却还一脸严肃茫然。文中语句措词如冯导在说,读者在听,觉得像是一场关于冯导一路过来的创作座谈会。读者完全放松聆听,兴奋处,也豪无违和的笑起来。当然,对于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个人是保留态度的。这当中并不否认冯导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冯导性格直爽,人聪明灵光,说话豪无拐弯末角之嫌。那篇讲到和投资商座谈会的谈话。导演协会的导演们大家都忙不得找些好的说辞说明导演有多忙,电影行业多景气。就冯导一不小心,全坦诚交代了‘我们导演现在整天都闲职在家’!难怪李少红导演说‘就你一个聪明实诚’。此处使我联想到黑泽明的一个桥段,大概是说一件很小且普通的事情,然而,黑泽明导演坚持的立场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日本人性格上有很多坏毛病,但在专注做事的事情上却是值得称道。

这第二本《给青年编剧的信》,只读了前半小部分,不好评论。看了一些说明,认为干货都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多以对行业的吐槽。就自己看的前小部分,确认了前半部分确实是对整个影视行业的批判。读来却感作者作为局内人的无奈和挣扎。但不可否认作者对行业的用心维护。也许作为读者,所处立场环境不一样。对于作者所提的问题,不会觉得与自身关切很接近。但坦诚来说,艺术作品终究是情感的归宿,是情感共鸣的结晶。好与不好,观众和读者会有相应的判断。如果说这代人品味不高,那么还有下一代人。这个国家的民众艺术鉴赏力不高,那么世界各国鉴赏力总是会有高的。人类历史文化中,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破而立。对于一些新事物,不管是Ip,还是其他创作。终归是要服务于大众对其的认可和判断。假如这些作品真的一文不值,相信它自有它的命运归属。作为创作者能做的,还是对自身创作的作品把关,投入情感和心力。

国内近几年确实是互联网资本的天下,不管是哪个行业,互联网只要进入,总能翻云覆雨,弄出很多的新鲜花样儿。但热潮总会过去,留下的才是本需。影视行业也是,互联网资本进入,总是想抢占先机,占领市场份额。然而,内容的贫饥完成不了整个资本布局需求。于是,互联网资本不断的世界各地买断内容,创造内容Ip,看上去似乎已具备填补市场内容的贫饥。然而,一切繁华的背后,却少了人性情感的思考和积累。情感如此的瞬息万变,又如此厚重殷实。没有足够的诚意,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艺术创作很难完成这样的情感转化。好莱坞占领全球电影市场这么多年,技术创作更是流程化,但是每年的优秀作品中,又有几部是产于好莱坞的呢?何况好莱坞购买的是全世界优秀的创作型人才。所以,在本书前半部分中,作者所担心和忧虑的行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终是创作问题。创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来源过往经历和生活,是人性情感深处的归宿。任何一种打着艺术的幌子,都难以逃过观众明亮的眼晴。时代浪潮过去,艺术不留下时代痕迹,难道只能单凭借于史料记录吗?

相信《《给长耳兔的36封信》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