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格言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格言读后感600字

格言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格言联璧读后感。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格言联璧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格言联璧读后感

珍重

《格言联璧》并不是一部小说或者是说理性的文章,它是古人经典言论的总结,其前言说得好:"《格言联璧》一书,是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醒".它警醒着我们要做竭忠尽孝之人,要有安危定变之才,要存霁月光风之度,要做治国经邦之学,要写经天纬地之文,要存万物一体之仁,心怀坦荡、忠信笃敬。虽然没有明显的逻辑,很难一口气读完,而在慢慢的品鉴欣赏中,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珍重一词往往是在朋友依依惜别时刻有感而发的,而此时却是我读完《格言联璧》后第一个冒出的词语:无论做什么事情,学问,人事,养生,从政,待人接物……请珍重!珍重你的身体,珍重你的智慧,珍重你的工作!

东营区法院 周艳飞

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群,浮躁的每一个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高速的信息传播,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历年来最多的一代,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可谓空前,工作之前日夜奔波,到处面试,工作安定之后则面临着熟悉新环境、熟悉新工作的境况,这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还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想法安定下来,"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这正是我此刻所需要的,将心灵、灵魂好好安放在应该在的地方,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开始我的新工作、新人生。所以珍重我的身体!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使人明理,使人向善,使人愉快。工作之后,短短几个月而已,我已经深刻领会,学生之时不想读书,觉得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到喜欢的单位实习,这些更重要,但是现在逐渐明白,读最多的书,了解最多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繁忙的工作给予自己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所以我要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阅读各色书籍,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古人常常将读书与修德联系在一起,"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可见,读书与修德的关系既可以是以圣贤之道教育别人养成高尚品德,"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读书与修德同样重要,同样需要我们用耐心,用智慧去获取。"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最难得一个悔字",教会我们不要居高自傲,要知错能改;"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实处著脚,稳处下手"教会我们要宽宏大量,踏实稳健;"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教会我们要自我反省,要自我发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的处事方法对于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经典的言辞启发着我遇事时怎样处理才是最合适的,我一定要认真研习古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的样态和方法,努力将其应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所以珍重我的智慧!

进入法院工作之后,我渐渐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身上的重担。身处于社会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法院中,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尽一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院在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虽然身处法院综合部门,依然是法院重要的一份子,进门出门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虽然不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依然心系群众,想着为群众谋福;虽然不接触审判业务,依然时刻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准备着……所以珍重我的工作!

所以珍重!

格言联璧摘选

山阴金兰生先生,姓金,名缨,山阴人,清代学者,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

其中,不乏为人处事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堪称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1.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从大事难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在逆境顺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从他如何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他个人涵养的深浅;从他同众人一起行动一起休息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个人见识的高低。

【感悟】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不得意忘形,怒能明白事理,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

2.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译文】天地万物忌讳茂盛到极点,事情忌讳完美无缺,个人生活忌讳十全十美。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患隐藏在福分之中,灾难中也往往蕴藏着生机的萌芽。因此,有智慧的人,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会丧失信心,常常保持谨慎谦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谦恭退让是保护自身的最好方法,安静平和、从容不迫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有涵养能容忍别人是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潇洒而脱俗是培养心性的最好方法。

【感悟】遇到大事难事时,有担当;遇到逆境顺境时,有襟度;遇到临斗临怒时,有涵养;遇到群行群止时,有识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4.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译文】事情不能做尽,说话应当留有余地,不应当什么都依靠权势,更不能把人世上的福气享尽。

邵康节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5.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

【译文】胆要大,心要细,智慧要圆润,行为要方正。

【感悟】这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

6.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事,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译文】才能不足的人遇事应多加考虑,学识不足的人应多处事多体验,威势不足的人就多些恼怒,诚信不足的人就多些话语,勇气不足的人就多些辛劳,精明不足的人就多加审察,道理不足的人就多些争辩,情分不足的人就多些礼仪。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之教养


这个世界上有教养的人,在没有相同教养的社会里,反而得不到尊重。一个横蛮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这真是黑白颠倒的怪现象。

三毛

良好教养的顶点与其说表现在不与人争,不如说表现在热心助人。

理查德斯蒂尔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汉斯格里美尔斯豪森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

优良的品性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托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

洛克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

马阿诺德

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

王尔德

谁对待路人能像对待嘉宾那样彬彬有礼,谁就是世界公民。

培根

罗曼罗兰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读后感作文500字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读后感作文5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小作者的写作论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篇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困难、自信、坚持是三个朋友,谁也不会分开,因为它们都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这句格言出现在开头,也出现在结尾,所以首尾呼应。

它的观点明确,论据充足,形象生动地把“困难、自信、坚持”当做三个好朋友,小作者还用充足的论据证明了这三个“好朋友”在成功路上的重要作用。比如史蒂芬.霍金,他在年轻的时候患了卢伽雷氏症,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但他乐观面对挫折,面对困难,凭借自信的力量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活了下来,还写下了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被称为宇宙之王。

这些腿脚不灵活的残疾人都闯出一番大事业,和她们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我目前的困难是:慢吞吞、字写不好、思想不集中,懒惰等。其实我有时也会好好做作业,字写的也还不错,只是不能坚持长久。这句格言让我明白坚持是多么的重要。

读了这篇作文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作者:季胤辰

【实用读后感】哈姆雷特读后感(4篇)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读后感】哈姆雷特读后感(4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一】

前些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哈姆雷特》。我一看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写的心里非常高兴,早就听老师讲过莎士比亚,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他写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我立刻兴致勃勃的读起来,每天除了做作业其它时间我都用来读这本书。没过两天我就把读完了。

《哈姆雷特》这本书在情节上与历史传说并没有什么两样的,讲的是丹麦王子为父亲报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围绕报仇展开。

其中哈姆雷特复仇阶段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哈姆雷特匆匆回国,参加父亲的葬礼,令他不能接受的是,他为能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和叔叔的婚礼。哈姆雷特非常愤怒,他对父亲的死产生怀疑。最后父亲的亡灵告诉他自己是被叔父用毒草汁害死的,让哈姆雷特一定要为他报仇。之后,哈姆雷特展开了他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哈姆雷特向克劳迪斯发出复仇之剑。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哈姆雷特的勇敢和正义所感动。我为克劳迪斯的凶狠和恶毒感到可耻。莎士比亚真是太伟大了,在他笔下个个人物栩栩如生,鲜明可感,他真是我的偶像!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二】

可能在家不知道,曾有过的《哈姆雷特》这本书。可是,我也是勿囵吞枣,乱读了一次而已,不在乎它有哪些资料,直到父亲指出了我的错误,我才认真地读了一遍。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哈姆雷特这个人既勇敢,又懦弱。在应付雷欧提斯的挑战的时候;在应付爸爸的灵魂出现的时候;在刺死波洛涅斯的时候,他是勇敢的。但同时他又是懦弱的,对于复仇的犹豫不决,对于他妈妈的爱非常交织,应付他叔父即位,迎娶他妈妈,哈姆雷特十分的不满,心中诅咒,却无可奈何,任凭事情发生。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的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也开始觉悟了,他决定报仇。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正由于这样,他对妈妈发出心底的愤怒,应付奥菲利娅的死,他悲伤欲绝,而当他应付自已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现在读来,我仍能感觉到他自已当时内心的矛盾和通知的挣扎。什么才是英雄?我觉得,这才是真的的英雄。

读完《哈姆雷特》让我感觉假如哈姆雷特没死,他需要是一个最得人心,最仁慈,最宽容的丹麦国王。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生或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最经典的独白。在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选择是多么的困难。他如果选择死亡,那么可能是什么责任,报仇都可以抛弃,因为不能要求一个死人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对于死亡充满的恐惧,对于自己父亲的死,还有种种责任,让他连死都不安心。如果选择活着,那他就是要杀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国家,政治,亲情,道德,责任把他压迫没有多余的空间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断的批判才能让自己振作,尽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爱情。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人,但他却不停地与不平抗争!《哈姆雷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命运的问题: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四】

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他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在很大的层面上,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剧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鲜明,但都遭受了同样的东西的摧残,那就是摆布自己的欲望,还有被称之为命运的伟大的囚笼。这样的情形,也许自从有人以来,便不曾消失过。他们是与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灭。一开始的哈姆雷特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童年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我们发现了剧中所有的人物都面临着一个异常强大的势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们都像孩子一样比较快乐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为他们安排的温床里。直到他们有一天发现这个襁褓实际上是一个深渊一般的沼泽,而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最早发现了自己的无能。这不仅仅是他对复仇的无能,还在于复仇这种行为本身的无能。国王的篡夺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义上和这个行为有共同之处。他们全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于牵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这恰恰是现实所在。他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

读后感大全:《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读了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我又知道,了解了许许多多我不知道的名人。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才华横溢的首相--丘吉尔。丘吉尔出生于一个很有名望的贵族家庭。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勋爵是19世纪英国着名的政治家曾经担任过财政大臣。丘吉尔没上过大学,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这都源于他的勤奋和刻苦学习。丘吉尔是一位天才演说家,在竞选或辩论中,他多次发表精彩而又打动人心的演讲。丘吉尔是一位出杰的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在对苏联的问题上,他抛开传统观念,与苏联结成同盟国,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保证战争取得了胜利,他是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人。

了解了丘吉尔,我还知道了文学才女---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着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翻译家。1900年冰心出生在福建一个军官家庭,13岁那年她与家人一起来到了北京。不久她就考进了北京贝满女中学校。冰心在大学里积极参加学校的文学研究会,还先后发表了《笑》《超人》《寂寞》等一系列的作品。解放之后,冰心夫妇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历经艰辛万苦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归国之后,冰心又创作了一些力作如《归来之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等等。1999年,随着世纪末的钟声敲响。冰心也结束了她整整一个世纪的生命。

多读名人故事,让我们去了解的名人。

喜欢《格言联璧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格言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