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杂草记读后感 > 地图 > 杂草记读后感

杂草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互联网

画人记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画人记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画人记读后感

因缘际会,我看到了贾平凹的一篇散文《画人记》,作者向我们画了五位画人。文章文字清新自然,我读的也舒服。看完了,就忍不住就说几句。本来想着以贾平凹《画人记》赏析为题,但觉得自身功力不够,加之赏析二字就困住了我的写作,于是题目改为了贾平凹《画人记》读后感,这一改题目,就让我可以随心所欲了谁还没个读后的感觉嘛。

我看的这篇文章载于《美文》(上半月)2005年第4期,如果我没记错,我高中的时候还是经常到书店里面买这本杂志的,杂志刊载了很多散文,我觉得那个时候的阅读应该于无形中培育了我一些阅读散文的灵感和亲切感吧。现在又看到美文二字,倍感亲切。但到了大学之后,几乎就不怎么接触散文了,貌似都不知道散文是个啥味道了。今天又读到一篇散文,那种感觉,直让人浑身清爽放松啊。

其实并不是每一篇散文都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好的散文是渗透着作者的人生体味的,是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的。我对贾平凹十分不了解,我只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作家,我也一时想不起我曾经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但这篇文章让我对他有了一些了解,虽然他是在写别人。《画人记》里面记的是五位画人,这五位画人都是他的朋友,您要是认真读一读这五位画人,你也就能够大概知道他是啥样的人了。他是个啥样的人呢?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胸怀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够朋友的人。好的散文家都是好的观察家,他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家。他的观察细致入微,然后能够把观察所获给我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来。

观察和文字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如何,体现了写作者的水平。我前面提到的概括贾平凹的词语和贾平凹对五位画人的概括简直是天上地下,但我又能怎么样呢?我对贾平凹十分不了解,只是看了一篇文章。

我透过贾平凹对他朋友的观察观察贾平凹,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喜欢贾平凹这样的朋友的,包括他的那些朋友,我是喜欢交这样的朋友的。

贾平凹毕竟是搞文学的,我是搞法律的,就专业写作而言,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毕竟不同,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不同。贾平凹的这篇文章透着的是个人的体验,而法律人写出来的论文尽管有个人的体验,但是又似乎超越个人体验,似乎是有着对社会的关怀的。当然,传世名作也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社会关怀的,但是个人的生命色彩更加强烈。

贾平凹的《画人记》画的是个人,谈的是个人体验,透出来的是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追求。但毫无疑问的是,贾平凹的个人感悟和追求是那种自然的本真的,与我而言,我是追求之向往之的。往高一点说,贾平凹的文字让我思考:作为一个人是要怎么生活的?

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其实又让人难以回答。我觉得贾平凹通过文字已经告诉了我们他的答案,这份答案不是三言两语说出来的,只能自己去品评。

但贾平凹文字中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是通过他朋友的口说出来的,显然作者是认同这句话的,这句话是有着强烈的个人感受色彩的,毕竟它打破了常人对穷人和富人的理解。其实文章中也告诉我们,所谓的穷和富,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体现,还有事业上和精神上。

何谓残忍?又何谓温柔?我们看看作者画的那五位画人就知道了,那五位画人精神上都是温柔的,但是五位画人给我们展现的是温柔的一面,知道了温柔便也可理解残忍了。

堆砌完上面的文字,我又从头读了一遍我写得文字,我觉得我写得真是一篇散文式的读后感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学记读后感1000字:学记读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琐记读后感500字:琐记读后感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职责。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证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搞笑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清醒记》读后感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这是看这本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别看安妮宝贝的书,看了你会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越看越觉得她的书经典。

看完之后是有些伤感,但她所说的的是事实,既然是现实就要勇敢地去面对,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多东西是逃避不了的。

以前老是单纯地认为,爱情也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质量也就越好。可后来慢慢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保险,也无保鲜济可用。

曾经老是对有些事,有些人放不开,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不用想起,哪怕是以闪而过的记得。因为想起酸楚。黯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以前看岩井俊的《情书》,跟本就看不懂,觉得那么白痴的书居然那么受欢迎,读了《清醒记》之后,我懂得了: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伦理道德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寂寞地眷恋和想念着一个人,就象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苍凉。和苍凉。

曾经也是很单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情更伟大了,可慢慢地发现,再怎么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安妮宝贝说那是因为爱情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是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而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懂了很多,对这个世界不报太大的希望,有时觉得对自己有点残忍,但反过来一想也是好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又或者说让自己活在希望里,可如果希望破灭更痛苦。

以前天真地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后来知道了,付出和收获应该有一个平衡点,稍有一方重一点,就会发生倾斜。

白鲸记读后感


白鲸记读后感(一)

我真不明白,虽然说白鲸是珍惜动物,可能人人都想看一眼,可是想要杀死白鲸,谁会去想。其实一只白鲸的出现有他们的原因,一只白鲸让它们自生自灭,为什么要去追杀它们。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追杀白鲸是为了多赚点钱,可是这是自然生态,为什么要去破坏它。你门要知道白鲸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不止是白鲸,很多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就算是凶猛的狮子,只要你不伤害它,用心去跟它交流,迟早有一天它们会跟你成为朋友。

如果你去伤害白鲸,它有灵性,它们会对伤害他的人产生一种报复心的心理。其实白鲸是一种很温顺的动物,只要你不去招惹它们,它们就回会自然而然不去伤害人类。并不只有人类才有幸福的快乐的生活,动物也有,它们也有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些人却要去伤害他们,

(他们指得是动物)要把他们残忍的杀死。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有人类的规律,我们要让这种大自然的生态继续发展下去,不要去破坏它们。

白鲸记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白鲸》。冒险是从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以实玛利走进鲸鱼旅馆的那一刻开始的,他来到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船只上,就这样,以实玛利成了船上一名小杂工。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船长。它被白色幽灵----莫比迪克,那头白鲸咬掉了自己的一条腿而心中充满了仇恨,并发誓一定要报复白鲸,在确定了每个人都乐意为自己卖命后,开始了这危险的旅程。和白鲸作对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最后还是输了,唯一幸免的以实玛利被别的船只救起。而白鲸被亚哈船长戳瞎了一只眼睛。

从头至尾,我一直都认为亚哈船长是一个疯狂的人,他们在追杀白鲸的中途,已经收获到了很多的鲸油,(.org)可以卖很多钱了,可是船长还是一意孤行,为了自己那个杀死白鲸的梦想断送了整条船上的人的性命,我要是他我就会放弃,不会在继续追捕白鲸了。虽然他是个疯狂的人,可是我为他追求梦想的执着所折服。

在追捕白鲸途中,他的老朋友的儿子所乘坐的小船失踪了,因此那位船长非常着急,希望裴廓德号与他的船同行一段时间,来帮助他找回儿子,可是亚哈船长摇了摇头,说:不,我要继续追捕白鲸!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亚哈船长之所以不去找人是因为他想赶快找到白鲸,然后杀了它,从而避免更多的人受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实亚哈船长可以从远处看事情,可是他的梦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反而被捕鲸绳吊死了。

听了我的介绍,同学们,是否感觉情节非常的惊险、曲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呢,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只有用真诚、无私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获得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友谊!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想看更详细的内容就买一本看看吧!

白鲸记读后感(三)

这本冒险小说的主角叫伊休若,他是一位想到捕鲸船上工作的年轻人,最後虽然如愿以偿,却因此展开一段惊险的旅程,也让原本容易沮丧的他,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伊休若本来是想先坐船到南达科特的港口,再坐捕鲸船出海,可惜当他抵达港口时,捕鲸船早已出发,却因此遇到一位叫因泰吉的好伙伴。因泰吉是一位鱼叉手,因为遵从守护神的指示,就和伊休若一起搭乘下一班捕鲸船出发。

当他们到毕科特号捕鲸船上时,见到他们的船长,名叫亚贺布,原本慈祥的他,因为被一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从此性格大变,一心一意想杀鲸报仇,船长虽然外表看似冷酷,其实拥有一颗细密的心。

我最喜欢的章节叫「生死决斗」,船长勇於面对自己发生悲剧的事实,勇敢挑战那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虽然最後毕科特号沉没了,可是我很敬佩亚贺布船长永不放弃的精神。

人生起伏不定,不可能人生没有转折,只有努力不懈、不论输赢都坚持下去的人,在我眼里才是第一。看完了这本冒险小说,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代价。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好好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这样才是最棒最美好的人生。

《白鲸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工作,而且很有趣,因为它还去自然历史等问题。其他主题包括妄想、宗教、理想主义和务实、报复、种族歧视、层次关系,和政治。

恶搞记读后感


恶搞记读后感

《恶搞记》是一本很好看、很有趣的书。

故事的主角是小玛诺林。这本书讲述了小玛诺林的弟弟小呆瓜过生日,小玛诺林决定悄悄地计算他的生日礼物的总价,并与自己的生日礼物做比较;母亲节要到了,同学们都在学校里亲手给妈妈做礼物,但妈妈和露易莎的一番话,却大大地伤了小玛诺林的心;还有,爸爸给小玛诺林和小呆瓜带回来一只兔子,小玛诺林和小呆瓜很喜欢他,结果这只兔子失踪了,而妈妈给他们做的刚好是兔子肉饭……

这个故事的语言幽默,像相声那种“沉默”的幽默语言,让读者笑个不停。此外,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刻画的非常好,让读者可以明显的看出每个人是什么样。总之,整个整体还是很不错的,语言幽默,情节丰富。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小玛诺林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了小玛诺林的疼爱和小气、妈妈的凶残和温柔、小呆瓜的天真和无赖……我很喜欢这本书,你是否心动了呢?

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上学记》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篇二:《上学记》读后感】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篇三:《上学记》读后感作文】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篇四:《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石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篇五:《上学记》读后感】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篇六:《上学记》读后感】

从来我的阅读速度很快。这次也不例外。

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听过的,但却未真正了解过。当我进入其话语时,才知道他为人之零星。

如果照记录者所说,何先生是个温和、儒雅的谦逊学者,那么他所表达的观点,便是清华园那自在的议论氛围所致。

如果说他是从岳阳这小城出来的名人,不如说他受到的是北京现代化的教育,英语流利,思维敏捷的学者。因为他不是沈从文。

在他的话语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前的中国。但那不是战火弥漫的战场,而是战火芬芳的后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长,与之对比的吴晗,还有他怀念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观点却也不失锋芒,他坦率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讨厌黑暗的政治,为文革时期的受迫害者呐喊着。

历史原来并不像历史书中所写的那样苍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话语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生生活,更多的是争鸣着的思想精神。空虚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与清华园,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联大的学究们在一起,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风貌,更多的是与之碰撞的一种少年的狂妄。那时的杨振宁,原来就批判过爱因斯坦的文章。那时的王浩就在谦虚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谦说没有这种骨气,他便成不了大气。可另一番大气是蕴于自身,就像他所说的梅贻琦一般从容着,如世间仅存,不,明明就是世间仅存的绅士。

何先生爱的或许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羡林文中处处可见随手而来的古词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层出不穷。

最爱那句雪莱的墓志铭中的:我的名字写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为:边写便边消逝,短暂的,无法持久带着一种超脱的佛家姿态,这话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毕竟与何先生不同,带着小小的傲气,想象为:名字在水上才会不朽,不论它消逝与否,这便存在过,这便是永恒,这比写在沙上更为深刻,因为那水上的涟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莱的名字在水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未曾褪色。

【篇七:《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对他年轻时期求学经历的一段回忆,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然而其中重点的讲述他在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往事,也是何老一生中所认为最幸福的七年。

何老先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读书既没有正规的就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据何老回忆,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何老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本书中,贺老师用口述的方式给我们讲诉了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其中给我一向最深的是学术自由、读书的目的和幸福的讲解。

自由,学术的生命。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更加放纵自己,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心里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沉浸在大学的完了当中,似乎已经忘记当时废寝忘食考取大学的初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生活方式却远远比不上何老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却依然需要纪律的约束,失去独特的见解,自由的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依然适合我们呢?我们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依样的成果。钱学森前辈逝世是提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太压抑自己个性的张扬、才智的发挥,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自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大学环境里充实自己,独立发表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在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创力,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学术自由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是追求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我们的大学跟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我们被分配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是陌生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我们都想过自己到底该如何让在这个专业里继续努力下去,我们甚至讨厌自己做了读大学的选择。我们在质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花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

读书的目的,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有多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过了吗?何老说: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读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肉眼去看每个字,然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字里行间透漏的感情。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在大学生读书的比率越来越低,我们把我们的思考能力用在了电脑游戏上,把我们的学习计划转移到了假期的玩耍之中。

记得从小在学校读的许多书,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学参考书好坏的评价往往也是围绕着是否看了这本书,做了它的习题,能否通过考试之类为标准的。书写的再好,如果不能使考生增强考试能力,就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也就形成一种功利读书的风气。而这种有目的的读书,虽然不能否认其对读者在完成某些领域知识之效益,但这种方式很难在广度上增长读者的知识面,只是单纯的看过几个字而已。然而,在书中何老先生认为读书没有目的更好。漫无目的的博览群书,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在看书的过程中完全的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书本世界中,让自己自由的翱翔在无限的知识的天空里。我并非是认同了何老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确实启发了我,让我在看书的时候随心所欲,不再因为某种功利去阅读某本书。

也许对于读书是否应该有目的,不同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幸福,那又何必需要某种读书的目的呢。读书,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让我们的精神升华,读书也给我们带幸福的享受。

在《上学记》中,何老先生这样描述幸福: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确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让物价急剧上涨,人们有更多的钱但是买了更少的东西。文化繁荣了,可是人们的精神也逐渐被毒害着。越来越多的淫秽书刊出现,制度缺陷,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得越快。幸福,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个人的前途,社会的发展都与自身的幸福密切相关,我们该如何让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呢?对于个人的前途而言,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把握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过坚持不懈,树立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都祈求社会更好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满怀希望。人是为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便会努力地活下去,即使物质条件再艰苦,在精神上是欢欣快乐的,所以也就有一种幸福感,也许就像我们常说的乐在其中吧。相反,人如果失去了希望,即便你腰缠满贯,也会觉得苦恼非凡。

何老先生的《上学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的我们有稳定的时局,清明的政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全的学习计划。我们该好好珍惜,让自己的学府不再变迁,让后代的学习不至于像何老先生那个年代那样艰辛。希望我们都能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篇八:《上学记》读后感】

一向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前年推出了何兆武口述、文靖撰文的回忆录《上学记》。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读罢此书,让我认识到了旧中国教育的另一番景象,先前对那个时代模糊、平面的认识,一下子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学可以这样上!书中的很多故事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甚至近乎荒诞。但掩卷沉思,不免给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启发。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在历史学、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他的英文底子很好,曾经翻译大名鼎鼎的《社会契约论》(卢梭)、《西方哲学史》(罗素)等学术著作。他翻译的这些西方启蒙思想著作,影响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然而,何老深居简出,低调做人,不喜欢喧哗,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阿谀奉承,一味迎合时代。他讲真话,追求真理。在何老八十岁之后,三联书店整理出版这样一部《上学记》回忆录,在学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都很有意义。

学者出版回忆录正常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可在我看的那些回忆录中,除了巴金的《随想录》外,还没有哪一部回忆录像这本书一样打动我的内心。我的灵魂被书中尘封的往事触动,我惊叹何老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似乎不难,真正写出来出版,我估计很多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何老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民国,一个有呼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

何老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上小学和初中。当时虽然国民党统一了中国,但是那也只是名义上的。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还很严重。比如北平就是奉系张作霖的天下。军阀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鲜明的政治理念,他们只相信枪杆子,不怎么买国民党的帐。所以南方国民党的很多教育政策,到遥远的北平难以实施,国民政府对于北平的教育控制,可谓鞭长莫及。奉系整天想的是地盘和银元,对教育没有兴趣。这样一来,对于教育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机遇。总的来讲,在那个时代的北平,教育的质量是很不错的,并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在中小学的食堂,花很少一点的钱,就可以吃饱三餐,而且有荤有素。中学的主要课程是国文、英文、数学。由于国文大家都会,考试时分数差距不大,主要的竞争在英文和数学方面。这不免和今天的情况有点像。可是,那时候学习的课程比现在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算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的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但就是在国难之际,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教育,学校开始南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当然,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和学生投身行伍,加入到抗战一线的行列。当时南下的铁路线已经被日本鬼子切断,人们先坐船出海,然后在山东登陆,坐火车到汉口,再坐汽车到长沙,本来几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那么多的人南迁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用何老的话讲,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中国最大的移民潮。何老辗转长沙、贵阳继续念中学。在北平一个富足的城市生活长久了的人,在落后的贵阳,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大后方贵阳上中学的时期,何老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后来,何老到昆明,就读于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组成的。当时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忙于抗战,对这个在西南边陲的大学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太多政治形态上的管理。很多年后,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在文学、哲学、理学、工程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西南联大作为临时组建的大学,办学条件和抗战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教室和宿舍都是泥巴糊的,吃的很差,还定量,师生吃不饱。学生除了上课,业余活动很少。此外,学校有一阵子经常遭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都认真地学,老师认真地教。书中写道,飞机轰炸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校长梅贻琦先生,总是不慌不忙地拿着一把伞,从容地指挥师生疏散。在疏散的人群中,当时历史系学生吴晗跑得很快。

西南联大有一大批声名海外的大师,如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等。也许是抗战困难时期,联大在招生人数方面也很少,全校5个大的学院加起来才1000余人。这样小规模的招生,是今天的大学不敢想象的。当时,报考机电、经济、是热门,哲学、历史、政治是冷门。这种现状到今天还没有改变,并甚至变得更加糟糕。那时候一个专业最多招生的20多人,最少的像哲学系,一年有时候才招2人!学生人数少,上课人数也就少,往往一门课,选修和必修的同学加起来才10来个人。其中居然还有人逃课。当时,冯友兰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有时候才2个学生来听。即便听课的学生很少,老师也是认真的备课,很多老师的教案,后来都成为中国经典的学术著作。学术成就突出的老师,有的很会上课,有的不太会上课,课堂气氛一般。看来学术成就和会不会上课没有关系。再则,当时理学院的很多课程,由于教材是美国原版引进的,老师为了上课的方便,直接用英文授课。我们当今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其实在70年前的中国的大学就绘声绘色地开展了。

在西南联大,教学中还有一些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学校给老师很大的自由度。老师想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教材,学校没有权利干涉。有一个老师讲授世界历史,一个学期下来,连古埃及史都没有讲完。几天看来,这样的老师是教学事故,很有可能下岗。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对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展开探讨。周培源先生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个学生发问,于是,2人就开始辩论,辩论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操场,于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有点类似今天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节目。教学中这样宽松的环境,为中国后来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奠定了基础。那时的老师,把写文章看成一件很神圣严肃的事情。不像今天的学者,勤于耕耘,可又有多少文章是具有创造性的?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何先生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人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中国学人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奋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篇九: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平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有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军队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国歌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正统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也决定了国民党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自由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自由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篇十:《上学记》读后感】

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想起我的大学,想起刘涛,想起曾在一起读书和胡侃的快乐时光。当时我们都是一穷二白,却觉得很幸福。我记得有一次和陈凯揣着十几块钱跑到金硕果饺子城里,连成套的碗筷我们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两盘饺子出来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个段子,一哥们儿跑贵和去,溜了一圈,只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适合去,虽有奢华,却无快乐。

因此,我是多么怀念与刘涛、与寇才加、与赵宝剑等伙计们在粱庄大街西口的扎啤摊喝掉两桶扎啤的日子。当时,也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总觉得将来是像春天一样美好,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书写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时,心中总是鼓荡着希望,觉得生活很幸福。

当时刘涛也跟我提起几次,《上学记》写得怎么样怎么样。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真让人有穿越之感,刘涛是不是就在昨天,谈论这么书怎么样来着?

书归正传,何兆武的《上学记》很好读,因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看书就跟小时候看《故事大王》一样,有趣味又长知识。这本书让人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幸福(建国之前)。

何兆武在书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当时,虽然国家不幸,但何兆武他们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与他们同在。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记得高中时写了两句话:美丽,在于不可预测;痛苦,在于无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总有希望,那日子该是美丽的,幸福的;但同时,梦想有可能没有按照期望实现,那日子又充满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辉映中,在吃饱了不饿,记性没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将至,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无穷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忆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着意追求幸福,始终没有追求到;最不着力的方面让他轻松就得到了,给他带来了荣誉,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满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标,而在于过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在于对追求赋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可以很幸福,因为可以畅想;为什么过去很幸福,一篇旧文,一张老相片,使人越寻思越有味道,时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载体不可,比如亲人,比如故乡,比如日记,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人的记忆不可能塞满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过去和未来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当下的时间中迷失。比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知己交谈,会忘掉自己,忘掉时间,忘掉世界,只如游鱼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运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乐,若做减法运算,就该好好发现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有多久,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有多久,青春会流连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还剩下几重

【篇十一:《上学记》读后感】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篇十二:《上学记》读后感】

从来我的阅读速度很快。这次也不例外。

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听过的,但却未真正了解过。当我进入其话语时,才知道他为人之零星。

如果照记录者所说,何先生是个温和、儒雅的谦逊学者,那么他所表达的观点,便是清华园那自在的议论氛围所致。

如果说他是从岳阳这小城出来的名人,不如说他受到的是北京现代化的教育,英语流利,思维敏捷的学者。因为他不是沈从文。

在他的话语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前的中国。但那不是战火弥漫的战场,而是战火芬芳的后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长,与之对比的吴晗,还有他怀念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观点却也不失锋芒,他坦率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讨厌黑暗的政治,为文革时期的受迫害者呐喊着。

历史原来并不像历史书中所写的那样苍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话语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生生活,更多的是争鸣着的思想精神。空虚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与清华园,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联大的学究们在一起,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风貌,更多的是与之碰撞的一种少年的狂妄。那时的杨振宁,原来就批判过爱因斯坦的文章。那时的王浩就在谦虚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谦说没有这种骨气,他便成不了大气。可另一番大气是蕴于自身,就像他所说的梅贻琦一般从容着,如世间仅存,不,明明就是世间仅存的绅士。

何先生爱的或许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羡林文中处处可见随手而来的古词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层出不穷。

最爱那句雪莱的墓志铭中的:我的名字写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为:边写便边消逝,短暂的,无法持久带着一种超脱的佛家姿态,这话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毕竟与何先生不同,带着小小的傲气,想象为:名字在水上才会不朽,不论它消逝与否,这便存在过,这便是永恒,这比写在沙上更为深刻,因为那水上的涟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莱的名字在水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未曾褪色。

创世记读后感


创世记读后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创世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创世记读后感【1】

这两天感冒少出门,百无聊赖,又把99版《创世纪-地产风云》经典剧集大概看了一遍。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比较完整地看这部剧,随着阅历的不一样,又是一次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看这部剧大概是首播时候,那时候应该是读高中,每晚准时追着电视看,更多的是关注剧情,关注每一个情节的冲突,像所有师奶追电视剧一样,希望好人有好命,顺利度过每一个劫难。

第二次看是大学期间,和舍友一起下载到电脑上看,那时候开始关注商战,关注里面涉及的商业操作,包括沽空股票,内幕消息坐庄,以及商业策划的部分,有楼盘销售的策划,有美纤宝保健品的策划,都是经典案例,这甚至影响到了自己毕业时候职业的选择,更加明确了自己从高中开始持有的理念:和平年代,唯有商海搏击,方显男儿本色。

到最近这次看,因为是断断续续看的,节奏比较慢,再加上自己处在事业、个人发展的这个特殊时期,可谓处处共鸣,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然而又是思绪万千,容我细细叙述。

关于生命的价值,这是个严肃而老套的命题。

《创世纪》剧集正与片名一样,是一部史诗性的叙述,剧中涵盖了生活中所有世俗而严肃的话题,事业、爱情,兄弟情、亲情与家庭、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理想与现实。

个中有真小人如霍景良,也有经历从忠厚淳朴的原则佬到无毒不丈夫转变的许文彪,有兼备贤妻良母及事业精英且世事洞明的LIZA,但唯有叶荣添的一生才最令我动容和敬佩。

男人可以没有好的出身,但是必须有宏伟的抱负;男人可以为事业不择手段,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背叛朋友,无论如何对家庭负起责任;男人必须能屈能伸,进可为上市公司董事长,退为老豆卖盒饭,一样坦然相对;男人做事业要有持久的激情,也须有冷静果敢;男人也需要铁汉柔情,对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乃至生命,对爱自己的人常怀感恩之心。

这些描述都是荣添的真实写照,也是最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就是有一个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一个可以彼此相爱一生的人,对家人负责责任,足够丰富的阅历,哪怕曾经浑身伤痕。

还是那句俗话,生命长度每个人大致相当,但宽度与广度就千差万别,与其浑浑噩噩,不如鼓起勇气闯荡人生、活出精彩。

关于事业与爱情,这是一个男人永恒的难题。

男猪脚叶荣添作为长子,既背负着复兴家庭宏大使命,又承担着最现实的养家糊口,赡养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改善家庭生活的现实责任,因此,他别无选择,就算创业失败二十几次后,就算被逼到高利贷拿刀追债,他仍然必须爬起来挺起胸往前冲。

在这个过程中,以其真男儿的本色,以其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深深吸引了3个女人,这里我想说的颖欣与荣添感情纠葛。

颖欣是整个剧集中最为出彩的女性角色,她身上几乎集中了所以能够褒扬女性的词汇能描述的 优点。

美丽、善良、大方、体贴、无私、坚守、勤劳等等,难怪剧中荣添三兄弟都爱过他,但唯有荣添与颖欣的爱情,是最为打动人也最令人扼腕叹息,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注定了结局的悲剧。

她陪荣添她度过了他白手起家最艰难的时光。

她每晚不落的守候,为他煮饭熬汤;为他辞掉了前程似锦的工作,倒贴工钱任他差遣奔波;她为他一次次地按下了桀骜不驯的头发;她为他含辛茹苦却一次次引来他霸道的责骂因为爱他,所以她忍下。

然而这个时期的荣添眼中只有事业,在这个过程中荣添虽然最终也明白了颖欣的一往情深,甚至颖欣当面说出她不在乎是否在他心里排第一位,只要默默地守候在他身旁。

他还是打断了她,说:可是我在乎,坚决而果断。

他终于将这段他认为不能带给她完美幸福的爱情狠心地快刀斩断,就算夹杂着血泪和心酸。

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唯有一声叹息。

然而,他原本以为这样她就会幸福却在多年之后才明白是他亲手将她推向了万劫不复。

所以,男人,别以事业为借口放弃对的人,一旦转身,就是永远的错过。

哪怕有一天功成名就之日,再多财富和荣耀也无法弥补这心中的遗憾。

相信既然彼此相爱,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克服眼前的种种难题。

珍惜眼前人,珍惜有缘人。

创世记读后感【2】

基本赞成楼上切慕溪水对创世纪内容的概括。

但是创世纪的目的并不是为要记录一个民族的信心,而是通过记录上帝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历史,让后来的人看清上帝是什么样子,人是什么样子,上帝和他的选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

因为如创世纪所说,上帝乃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人,人乃是上帝的儿女。

由于罪,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了;由于爱,上帝不断教导人如何重建这种关系。

创世纪中记载的以色列先民的故事,还有后来的出埃及记等一系列的历史都是上帝的选民对他反复顺服和背叛的历史,也是人如果不断学习重建跟上帝之间关系的历史。

《创世记》开始讲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事情。

创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创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 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创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创 1:6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创 1: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创 1:8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创 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创 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创 1:11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

创 1:12 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神看着是好的。

创 1:1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创 1:14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创 1:15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

创 1:16 于是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创 1:17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创 1:18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创 1:19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创 1:20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创 1:21 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 1:22 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

创 1:2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创 1:24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创 1:25 于是 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 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创 1: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 1:29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创 1:30 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

创 1:31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创 2:1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创 2:2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创 2:3 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 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创 2:4 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 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

创 2:5 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 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

创 2:6 但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

创 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创 2:8 耶和华 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创 2:9 耶和华 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

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创 2:10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创 2:11 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

在那里有金子,

创 2:12 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

创 2:13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创 2:14 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

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

创 2:15 耶和华 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创 2:16 耶和华 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创 2:17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创 2:18 耶和华 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创 2:19 耶和华 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

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创 2:20 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

创 2:21 耶和华 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

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创 2:22 耶和华 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创 2:23 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创 2:24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 2:25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读后感《画人记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杂草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