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互联网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2024。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2024,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2024

孟祥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尤其是近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曾国藩无疑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之一。。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以及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后文人政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造就了他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初识《曾国藩家书》是在大学时期,直到现在,此书仍然是我的床头书。心情烦闷夜不能寐时,翻翻此书,就仿佛与心灵的大师对话,默默的洗涤着自身道德的污浊,在人性的迷惘中,守望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和碧海蓝天。

读了几年的《曾国藩家书》,却越读越新,每读一次,感受就加深一层。曾国藩深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为学修身、治家教子、为政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实现了儒家最高追求。

人是要善于学习的。曾国藩自幼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他终生与书为伴,一本《道德经》不知读了多少遍。数十年的戎马生涯,居然还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日记和家书,治学修身可见一斑。历来战场是武将的天下,即使文人参与其中,也顶多只是个谋士而已。可他却书生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人们借鉴。

人是要有顽强精神的。一是自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二字,能自胜者谓强,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自强。二是坚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读后感)应该是最具曾国藩特色的性格了。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不能不佩服他。三是勤勉。曾国藩不算天才,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学业,故得以著作文章多卷;勤于事业,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曾家代有人才。

最后我还想谈谈曾国藩的教子治家之道。一是教育子孙读书只求明智,要视当官富贵如浮云。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便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最大期望。二是教育子孙要有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有恒心、有毅力是人生第一美德。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树在成长却不知不觉。三是教育子孙戒除嫉妒与贪婪。曾国藩认为,嫉妒和贪婪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一个人只有不嫉妒、不贪婪,才能做到心地干净、志向纯正。纵观古今,凡达官显贵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而曾国藩家族,至今近200年,却代代有英才,遍布海内外,如此长盛兴旺之家,中外罕见!其中的缘由何在?我认为就在于其后人世代遵奉曾氏家教,教子有方,爱子有道。这无疑又是值得人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曾国藩家书》确实值得一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10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读后感5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给了借鉴和参考。带给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读后感19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但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用心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潜力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就应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就应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潜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务必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或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或为"卖国贼"、"大汉奸",在此我们不去评判其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不对其做评判,但其所言、所做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囿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

这本《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方面,他的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有很强的说服了和感召力,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这一部家书使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它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读书之"勤"."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在勉励弟弟多读书,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导弟弟们做任何事情,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是过眼云烟,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第一位的。他在家书中曾说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不求强记亦养生之道"道出了读书的最高追求。

二是为官之"廉".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可为权倾朝野,为朝廷所依附,手握重权,但实时嘱咐家人要厉行节俭,曾国藩在给子侄的书信中讲到"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望子侄辈戒骄、奢、佚",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他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勤劳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自勉告戒道:"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他廉政为民之心。

三是做人之"谦".在教导子侄时,"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温廉谦恭让,做一常人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看看现在的"我爸是李刚",足以让一些人汗颜。"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 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这是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语重心长的叮嘱令人感念、期盼与警醒之情溢于言表。待人谦虚、修德立业和戒骄求进的品德跃然纸上。

四是做事之实。"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他做到了勤奋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一杯茶水喝半天,然后再来两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这种工作作风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我们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求真务实,默默奉献。

诚如开头所言,我们把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去看待,身处那个时代,就不可避免的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很多人把曾国藩作为官场楷模,学习他的官场绝学,我觉得都学偏了,着相,他无往而不利的真正的第一要义是自身的修为,本身的修身养德,德行至而无不成之事,我们应积极学习他有益的一面。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先人早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指导,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也应该勤奋的学习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该每天躺在先人留下的精华上面睡觉而不知,整日的崇洋媚外,整日的自嘲国人的无知,其实是他自己真正的无知而已。

学习一些传统知识,读一些历史书籍,明辨是非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做人。

太原铁路局党校

程利涛

作文读后感9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能够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读后感1500字(3)篇


是一本n1⃣️ 随便打开读几页都能有收获的书;n2⃣️ 值得买纸质版并且常常翻阅的书。一个优秀的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平凡的家庭。曾家人才辈出,严格而且优秀的家风是重要因素,家风的建立完善和传承离不开曾国藩这位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家里兄弟儿女的家长。很喜欢他的为人处事哲学,内敛而又不失人情味。猜想他的性格也是温和谦逊的。曾老师是三观的老师‍n⭐️⭐️部分摘录⭐️⭐️n▶️为学与读书n▪️【读书目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读书与行动】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n▪️【读书与做人】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读书不必找地方】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n▪️【读书没有偷懒借口】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读书人要有志、识、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何读一本书】尔先须过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今日功课今日做】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哲学n��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顺境逆境】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求阙】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一鼓作气少犹豫不决】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为人处事】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待人处事】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命运谁做主?】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何为“强”?】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敬畏之心】“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n��【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n��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养身要言:n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右仁,所以养肝也。内而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右礼,所以养心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右信,所以养脾也。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右义,所以养肺也。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右智,所以养肾也。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每日无论如何忙迫,总须略有抽闲之时,或静坐,或渴睡,或散步。火不动,则水得所养矣。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家风n��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文正公做人做事不外忠义礼孝信廉谦。书中摘录的家书中的一段话,印象极深:

其人其事,硬悔二诀,出世为道,入世奉儒,两相圆融,尽得大乘。

写读后感作文10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相信《《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2024》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