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读书读后感 > 地图 > 教师读书读后感

教师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读懂课堂,标志着一个教师的成长。

《读懂课堂》详细论述了我国课堂教学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书中所提及的种种理论知识为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钟启泉先生提出,教师应该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在信息化、全球化进展的21世纪知识社会里,要求教师拥有能够培育学生的学术核心能力。学术核心能力并不停留于片段性知识与技能的有效传递,而是更深入地学习现实与学术体系的原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智慧的力量。我想学校推荐我们教师去认真研读这本《读懂课堂》,用意就是让我们教师也可以在假期中不放弃学习吧!

书中所涉及的对于教师课堂提问的探讨,同样也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借鉴。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左右着教学的优劣。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关于提问的技巧,书中提到八点。分别是:改变视点的提问、引进别的假定的提问、举出例子的提问、思考案例的提问、抽丝剥茧的提问、揭示矛盾的提问、提示疑虑的提问、变化条件的提问。

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来看,英语课堂中,我常常会运用到举出例子的提问这一技巧。即说出一些语法词法或者发音规则,然后让学生举一些能够满足这些规则的例子,让学生探寻、创造事例,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规则的理解。除此以外,抽丝剥茧的提问也是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提问方式。比如在呈现语法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语法规则,而是通过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提问逼近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规律,发现语法的构成规则。

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的提问,就必定会有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肯定不会总是正确的,这种远离正确答案的回答,看似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然而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回答进行认真探讨研究,这种绊脚石却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一过程钟先生称之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能够锤炼学生败不馁的心态,使他们不被自己的错误打败,总能够充满自信。

结合自己半年的课堂教学再来谈挫折教育,觉得自己做的很是不够。对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上课提问学生,总是期望得到学生的正确答案。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尽管言语里没有透露出对他们回答的不满,但是我的面部表情以及说话语气已经在告诉全班学生我的不满情绪。现在回想这些,感觉对他们甚是愧疚。有时候来自非言语的批评对学生的伤害甚至能够超过言语批评带来的伤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耐心地去对待学生。学生本身就是通过失败来学习种种知识的,从大量的失败中学习,掌握大量的解决方法,方能引导人生走向成功。如果作为成年人的教师都无法接受学生的失败,那又如何能让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去接受自己的种种失败呢?

《读懂课堂》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去慢慢体会理解。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够验证其真理性,才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我来说,不断的总结反思就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做的,从而使自己在教的同时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书心得

哈佛大学的埃尔莫尔教授曾把课程改革比作一块又大又厚的橡皮,橡皮可以随着我们的拉扯不断变形,但是如果没有突破一个临界点就松手,它就会在那一瞬间恢复原样,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而课堂就是那个临界点。埃尔莫尔教授的橡皮隐喻或许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事实上,一点一滴的改革都会留下它的痕迹,没有前期的积累,课堂变革也很难凭空实现。但是橡皮隐喻的确给我们以警示,那就是,课堂是一个关键点,如果不改变课堂,就很难真正改变整个教育的面貌。而当前的中国课程改革的主题词就落在了课堂两字2024上,如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引言中所说:如果说,我国十余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主要侧重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思想发动,那么,新的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将会侧重于自下而上的基层学校的课堂创造。因此,在今天,读懂课堂对每一个教育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应试教育文化下是不读课堂的,课堂研究也是定型化的。课堂被简化,成为教师灌输既定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课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窄化为课堂管理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带着书本和教鞭进课堂,按部就班地把知识压进学生的头脑就可以了。不读课堂把丰富多元的课堂脉络给生生抽离了,只剩下单维的认知维度,而且主要集中在记忆力的培养上。

十几年的中国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理论的冲击和实践的探索,这都为今天的读懂课堂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改革盲目求新求异,结果是徒有形式,没有领悟课堂的内涵。在《读懂课堂》一书中,钟启泉教授不否认技术有助于个性化教学、扩大学习语脉、转变教师角色,但是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它们成长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中,忽视儿童、教材和教学互动过程的研究,结出的果实也是酸涩的。因此,读懂课堂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读懂课堂?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要读懂课堂首先要读懂儿童,这在逻辑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课堂研究乃至教育研究,儿童研究是缺位的。如果说读懂儿童是读懂课堂的起点,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儿童引向哪里,可以归结为读懂学力的问题。学力区别于学绩,钟启泉教授形象地构建了一棵学力之树,如果说知识和技能像树叶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就是树干,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树根,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就像飘落的树叶一定会枯黄,与另外两维相剥离的知识与技能也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常常有一种朴素的叠加式思考,认为整体是由一个个部分简单累积而成的,殊不知部分之间不是加的关系,而是乘或者更为复杂的关系。如果读懂了儿童,读懂了学力,我们就明白课堂是有着复杂的生境的,至少交织着佐藤学教授说的三种活动,即同对象世界的对话实践、师生之间的人际社会实践和学习者同自身的对话实践,因此课堂的核心是对话,在他者性和差异性碰撞出的漩涡中不断地探索更新自我。我们也要读懂对话,当前课堂中的许多对话是虚假的、无效的,看似热闹的课堂一问一答中,实际都是教师在忠实地执行着预定教案,学生在揣摩教师的意图,齐心协力地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为学生搭建出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连续的思维探究过程,那么知识点就是零碎的,无法吸收统合到学力结构之中。

佐藤学把课堂比喻为潘多拉之盒,打开它就有无尽的纷繁、迷茫、矛盾涌出,但是最后还剩下希望。改变课堂,首要的就是要读懂儿童、读懂学力、读懂对话、读懂课堂,共同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

读《读懂课堂》有感


何为“课堂危机”?《读懂课堂》一书中并未给出明确解释,但书中提到“中国教师在传统课堂文化束缚下的困惑与无奈”以及“中国课堂无视儿童、剥夺儿童声音”这两点却引起了我自身的反思。

经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地理教育教学,我已不像刚工作时那样迷惘,对于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解决课堂突发状况、如何进行教学测评等,我也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的困惑与无奈也越来越多。

地理作为一门小学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副科”,其学科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开卷考试的形式也让很多学生觉得临场发挥、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将期末考试应付了事,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是“及格万岁”。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尽力保持地理的趣味性,希望通过兴趣引导孩子们学习。可是课堂纪律却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不论怎样约法三章、连哄带骗,总有那么几个“淘气鬼”管不住自己,行为习惯相当差,甚至还要影响他人。我生气、埋怨、发牢骚,好在我心态还算不错,大半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些“淘气鬼”虽然还是很淘气,但是他们在进步,比如他们学会了不打断老师讲话、知道尽量不能影响他人等等。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节课至少发现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是善意的。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即使他们现在并不完美、并不成熟,但是,那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理论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课堂似乎仍然受控于一种控制力,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顺序为学生铺就学习之路,无意中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认为,正视课堂危机是促进课堂创新的牵引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牵动力,我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以体验代替说教,从禁令走向倡导,让无声胜过有声,用理性克服冲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沟通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沟通

--------教师沟通的能力体现了课堂沟通的特质

沟通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一条不可跨越的河,但是如何跨过这条河,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则是一座桥梁,桥梁搭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

日本学者研究,在教师训斥的场合,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反思的情绪,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厌恶。这样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我问他为什么,那你那么功课成绩如何,他说他不喜欢这么课,成绩很不好,就是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候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擅长与老师沟通,或者直接是不沟通,这样长久以来,学生欠下的债也越来越多,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性格的问题,教师在沟通上就要因人而异,但是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选择的去沟通,比如说一些有抵触心理的学生和一些成绩在末端的学生,采取鼓励式的沟通。

当然,沟通的形式实在太多,针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就算成绩不是能够进步,最起码让学生觉得学习生涯中没有缺失教师的那份关注。

读《读懂课堂》有感:正视课堂危机


读《读懂课堂》有感:正视课堂危机

何为课堂危机?《读懂课堂》一书中并未给出明确解释,但书中提到中国教师在传统课堂文化束缚下的困惑与无奈以及中国课堂无视儿童、剥夺儿童声音这两点却引起了我自身的反思。

经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地理教育教学,我已不像刚工作时那样迷惘,对于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解决课堂突发状况、如何进行教学测评等,我也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的困惑与无奈也越来越多。

地理作为一门小学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副科,其学科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开卷考试的形式也让很多学生觉得临场发挥、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将期末考试应付了事,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是及格万岁。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尽力保持地理的趣味性,希望通过兴趣引导孩子们学习。可是课堂纪律却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不论怎样约法三章、连哄带骗,总有那么几个淘气鬼管不住自己,行为习惯相当差,甚至还要影响他人。我生气、埋怨、发牢骚,好在我心态还算不错,大半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些淘气鬼虽然还是很淘气,但是他们在进步,比如他们学会了不打断老师讲话、知道尽量不能影响他人等等。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节课至少发现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是善意的。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即使他们现在并不完美、并不成熟,但是,那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理论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课堂似乎仍然受控于一种控制力,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顺序为学生铺就学习之路,无意中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认为,正视课堂危机是促进课堂创新的牵引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牵动力,我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以体验代替说教,从禁令走向倡导,让无声胜过有声,用理性克服冲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注重新课引入 读懂课堂教学


《读懂课堂》读后感:注重新课引入 读懂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应该在以前教材引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引入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可以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如每堂课开始2分钟,由于学生刚进教室,找书找笔,课间嘻闹余兴未消等原因,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温故而知新;或创设情景诱发思维;或设疑布障,引起悬念;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试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深厚时再转入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下面我就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谈一些自己引入新课的不成熟的做法。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艺术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更加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三、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

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分别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课堂的实质,从教育工作者角度来归纳的话,其实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尊重

钟教授在《读懂课堂》开篇序言中便直接提出: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保障(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要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个人认为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尊重儿童的选择,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分析各种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让他们明白自己选择之后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儿童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成就独立人格与精神的人,成就符合不同领域不同阶层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成就独立创造与引领新领域的领袖。

然而现实中,如何将尊重儿童的选择权与应试体制下急功近利的普遍社会心态进行有效融合,这对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依旧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佐藤学对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去,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学生的坏话。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在应试成绩的高压下,能做到佐藤学不说学生坏话这个简单要求的能有几个?急躁情绪常常让我们口不择言。

二、倾听

钟教授专门用一个专辑特别强调倾听儿童的声音,他认为这种倾听不仅听取儿童的言说,而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佐藤学也全力主张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

课堂沟通的实质是师生交互解释各自的认知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倾听的习惯养成和技术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佐藤学用一个比喻对教师倾听的意义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得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地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然而现实的课堂中,学生倾听却是常态。我们常常也很委屈或迷惑:我也希望学生积极发言的呀,可是他们不肯说啊。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越不肯回答问题了呢?其实学生不肯说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急需要去探索与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学生课堂积极表达的目的是想让他说出你想要的答案还是真正愿意倾听他的观点?我们有没有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畅所欲言的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样的课堂沟通,只会让儿童感受到紧张的氛围,极有可能带来学业的崩溃。

三、呼唤

钟教授对教师的教育生涯的定义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对教育也有同样的定义: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心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了什么内容。

确实,教育并不能直接提升儿童的发展,儿童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前进的。教育就是呼唤(唤醒)儿童内在的发展力量,援助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钟教授在书中所涉及的关于课程、课堂、教师改革研究的各项技术,其实都是一种教育唤醒艺术的实践与创新。

例如他提倡的从单元设计做起,强调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和构成的。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课堂转型必须从单元设计做起,基于学科素养的单元设计是一线教师的基本功。这种单元设计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的叙事作业,它一定是基于学习者的认知的,这一点与佐藤学提出的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学的课程是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单元不谋而合。

然而现实教学中,一线教师敢于根据学生需求按照活动主题单元对既定教材进行大刀阔斧地整合的实在是凤毛麟角,究其因,一是这种单元设计的结果是否能符合应试教育的需求完全是未知数,一旦不符合,必将承担所有的指责;二是在按部就班实施国家课程与教材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已经逐步丧失了单元设计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两本著作均立足于学的视角对课堂本质进行了探讨与论述,为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观念更新的理论支撑,然而现实中真正落到实处,要走的路还很长。

读懂课堂读后感


篇一:读懂课堂有感

“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读《读懂课堂》有感

邢竹青 “懂”是人和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走进人内心的活动。常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他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所以在工作中充满无数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也不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钟启泉先生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方面呼吁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并说明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个教师能够在读懂课堂的活动中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读懂课堂意味着要读懂学生。这里的读学生不但是指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和学生处在同一认知的水平,让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并掌握好着内容。其次要读懂自己。要对自己有个很清晰认识和评价。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熟悉教材,能活用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哪些方面需要自己积极提高,是否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欠缺的这些应该从哪些方面补救,让自己更加完善。第三要读懂教学过程,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在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提问。例如,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林老师反复强调要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模式,而不是先把学生名读出来再提问问题,这样其他的孩子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板书的教育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越来越多地运用,很多课堂中就没有了板书。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能让学生适应的的先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英语课

堂,让学生在充分的教育活动中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后的教材很多语言项目非常符合实际生活,所以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本身学生们就对西餐文化很感兴趣,在课堂中让学生把学习语言的过程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中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细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最佳活动。当我们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教学相长”才被赋予其真正的意义。

篇二:谈 教 师 怎 么 样 读 懂 课 堂 有 感

谈 教 师 怎 么 样 读 懂 课 堂 有 感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观念是教学工作者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主观反映。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知识观、新的人才观、新的评价观、新的质量观。

2.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人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它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两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数学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数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猎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行为、手段的总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

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建构过程,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做法是:替换教材中的例子,拓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等。

3.把学生教活。

学习欲望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冲突的焦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数学课上一定要有数学思考。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思考”应当理解为一种数学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思考数学与进行数学思考。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一般的活动,而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关于数学课上要有数学思考,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也就是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学会数学地思考”的一个首要含义就是应当学会数学抽象,而数学抽象又可以看成一个“模式化”的过程。学过数学和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会不会抽象。

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1.教学内容充实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l)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4)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2.课堂训练扎实。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3.教学目标落实。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节课教学效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效。其大小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预定的教学目标达成程度如何;教学目标的临时调整是否有价值;每一位学生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全面发展。

五、美

1、风格美——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教师由模仿教学到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向上“跃迁”,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主观追求与不断的开拓创新,这是决定教师在某一阶段“停滞期”长短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研究活动,是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做到常教常新,永葆教学艺术青春不衰。

2、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3、感受美——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是当代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当前,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着众多的“两难”问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去实践,去探索。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好课应该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有追求,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精彩,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灵性。

篇三:《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读后感

读 《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有感

陈雁容

《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从各个层面入手,分门别类地总结了教师打造精彩课堂的近百个关键点,构成了教师打造精彩课堂的妙招集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理与举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好懂好学。好学好用。同时,《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对精彩课堂的特征和特点也有较为丰厚的总结和提升,便于广大教师在学好这些妙招的同时创造发明自己的招术。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这本书中引用大量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让我们受益匪浅。能很好指导教学实践。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题目,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名师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进步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这里我想说,还要看这个人是怎样写教学反思的,是认真地写,还是应付地写,写作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2、一位澳大利亚物理教师任教30年,在他退休时,有人问他任教30年有何体会,如何当教师的?他讲:第一个10年,我是在教物理,第二个10年我是在教学生探索,第三个10年是学生在探索时,我在一旁给他们提供帮助。

这就是教师精神!这就是三个10年的三种不同境界,可以这样认为,教师由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探索他们未知的实践,再到教师站在后台去帮助学生,这就是优秀教师成长的三层境界。

3、教学中需融入幽默风趣的语言。

美国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释义这一手法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对一些原先枯燥无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使人读后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而且内容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如“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

国内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使用经婉曲处理的幽默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是“没经主人允许拿东西”;说“考试作弊”是“借助别人的记忆材料”;说“旷课”是“失去一次学习良机”;说“上课随便说话”是“语言失控”,说“骂人”是“语言不文明”;说“打架”是“武力解决矛盾”等。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第36招,窦桂梅老师对不自信的小阳说,我上第一节时,因紧张没讲完,当时,好多人都说我不是做老师的料,还有人说我那么笨还当老师。孩子是那样的天真,竟信以为真。我就从小很不自信,因为视力有限,看得慢、做得也慢,但是我从不向命运低头,我也遇到窦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更有一位好妈妈,她告诉我一定要自强不息。别人也会说你苯,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点滴做起,成功就在脚下,幸福就在旁边。

读完整本书让我懂得了:

一、读懂学生的特点。作为一名一线任课教师,要想做到真正读懂学生,就要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全方位“把脉”,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采取方法和对策进行因势利导。

二、读懂学生的基础。正如人的十个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一个班上四五十个孩子的学习基础肯定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有效备课,力求兼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读懂学生的需要。教师备课的同时要搞好教学前测,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探究、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获得新体验、与师生平等交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获得师生认可等不同方面的需要,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提供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提供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提供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提供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提供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四、读懂学生的思路。教师备课时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之外,同时要进行换

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这样讲课时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其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一步步引领到教师的授课思路上来。

五、读懂学生的错误。在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是最好的资源,教师要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及时地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六、读懂学生的情感。孩子的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当我们变成大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做孩子时候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俯下身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读懂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促进课堂的实效性。

最后,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凡是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这样的话就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精彩课堂,正所谓“一节课真正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假期中,我阅读了钟启泉笔下的《读懂课堂》,其中《倾听儿童的声音》这个章节给我的启示最大。书中写到无论哪一个时代,人类社会总是由成人与儿童构成的。所以,理解儿童乃是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课题。然而,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中,儿童并没有被当作儿童来看待。儿童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遮蔽的被忽视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倾听儿童的声音正在成为学校教育界的共同诉求。这种诉求是支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读研究生时,导师曾经在课上对我们说的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来看孩子的道理。

仔细回想自己的教学,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有时确实因为自己的观点忽略了孩子独特性以及个体的学习方式。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为什么我们的付出孩子们以点都体会不到呢,这时我们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能总是以师者的身份去俯视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了小改变。那天,孩子们在练字,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巡视,纠正两姿。这时我看见地上有块橡皮就俯身去捡,捡的时候我发现有个孩子的脚竟然是悬空的。随后我又留心观察了其他学生,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情况。课后,我便询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上课或写字的时候喜欢站着呢?一个孩子抬起头微笑的回答道我坐在凳子上,很不舒服,脚总是够不着地。其他的孩子也这么附和着。此后,我便取消了以前的规定,允许坐着不舒服的孩子站起来听课,孩子们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以一条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们只要蹲下身来,投其所好,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有时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并不能如我所愿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管我卖力地给他们讲故事,猜谜语,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自己忙自己的,似乎只有他个人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这时,我们就应该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投其所好,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让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去看待孩子,花点心思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花开的声音吧。

《读懂课堂》读后有感


《读懂课堂》读后有感

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他对单元设计的定 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 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理想的课堂


《读懂课堂》读后感:理想的课堂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教师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教师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为响应党和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号召,我利用暑假时间阅读了《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这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观察儿童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兰海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后,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兰海的上濒教育机构,这是一家私营课外教育机构,虽然也有自己的课程,可是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补习班,是一种模仿西方教育的教育中心。兰海在德国学的是教育学,上濒这个词就是从德国引进来的。上濒致力于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孩子。

六年来,在上濒的课堂以及活动训练营里,发生了太多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成长故事。在兰海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家长说: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在上濒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孩子和西方的儿童一样,享受那种快乐的教育,培养各种能力,使得他们的天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开发。上濒真是教育的梦想!

兰海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平时五天兰海做咨询,周六周日上濒就开始上课了,上什么课呢?有两种,一个是世界通识,一个是活书课程,在世界通识课程中,孩子们在一起分享一起查找一起讨论,研究巴以问题的解决方法,了解埃及,了解宗教,了解商业等等内容,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观点,通过体验学会了很多东西。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

在上濒,最有趣的还是假期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分成两种,一种是驻地营,一种是游走营,内容丰富多彩,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各个小组展开竞赛,比如模拟人生中,孩子们要找工作,设计自己的认识,组建自己的家庭,评比的分数是用钱来计算的。还有领袖兵工厂,模拟的是军营,在这里从一个小兵开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军队的领袖。还有拍电视,组成团队,完成一个微电视的拍摄过程。书里面介绍最详细的是去西安,孩子们分成三组,第一个任务是,不带钱,不带通讯工具,去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书院一条街最后下午三点在清真寺前集合。老师们只负责安全,在后面跟着,不提供意见和建议。

这些小学生们,有的五六年级,还有的才一二年级,出门问路都问不明白,人家告诉他们路,可是他们却走反了,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走了二十分钟才想起来继续问路,这回知道了,问路要勤快,可是要靠走,走完这些地方,实在是太困难了,都中午了,才找到一个景点,到了地方还有问关于景点的各种知识,晚上还有比赛呢。这一上午给老师们都累坏了,孩子们却兴致勃勃的,可是时间不够了,孩子们逼得去找出租车,问能不能免费拉他们去,结果还真找到了肯拉他们的叔叔,还要了两辆车,拉着他们和老师去,当他们离开的时候,看到另外一个小组赶过来了,他们激动得打招呼,可是马上就后悔了,这不是教会了他们搭便车吗。学会了这一招,这两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到达目的地了。接下来的任务也很艰巨,那就是去学一段地方戏,孩子们纷纷猜想到哪里才能够找到这样的老师呢?有个小组找到了一个戏剧社,而另两个小组就很不走运,在一所大学中转了四十分钟也没找到戏剧系,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戏剧系的。这样的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连我都想要去参加了,真的很棒。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认识认识兰海,甚至加入到她的团队当中,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平时的教育,只是在教孩子们如何考试罢了。

本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观察儿童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读懂课堂》读后感(四)


《读懂课堂》读后感(四)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和作者对话的感觉,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让我不断回忆起从业一年多在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的片段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中有一部分讲到了日本老师和上海老师教同一篇文章。日本老师的角色定位是: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揣测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活动。而中国老师是以老师的逻辑为中心为学生铺就学习之路。一个是老师去揣测学生,一个是学生去揣测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设置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铺设问题的梯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更接地气,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其次,这本书强调建构式教学。建构式教学讲的是尊重差异的教学。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风格。我们教师上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调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活认知冲突,展开集体思维。这部分让我想到我的一个学生,他的记忆力比较弱一些,但是思维还可以而且上课很积极。这个学生我上课会注重基础问题,请学生举生活中例子的时候经常会叫他,课下也强调对其的辅导,并且一直让课代表帮我重点关注并提出帮助。所以这个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对物理学科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一直还可以。所以事实上,学生的疑难、困惑、冲突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课堂教学的困惑与阻力,恰恰是教师指导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最后,这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是强调对话式教学。我们知道,对话式教学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有效率。灌输式教学的效率是牺牲了学习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率。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意识去成为反思性实践家?我们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甚至是学习,最终为了什么?学生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卖力地讲授新知识,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兴趣缺失?是否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采用对话式教学可能会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采用对话式教学比之以教师为中心操控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但是,对话式教学的采用或许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

为什么对话式教学的采用苦口良药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上课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正是要学生学习有效率吗?那么教师上课的效率应该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一致的。难道说教师上课效率高,而学生学习效率低吗?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为了学生,为什么不去改变一下教学的观念?

《读懂课堂》读后感(五)


《读懂课堂》读后感(五)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促进者。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就应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会真诚倾听

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这个学生原来很调皮,现在被我制服了,变得服服贴贴,却不知,正是这种服贴,也许就磨灭了这个学生许多的个性和理想,也有教师对学生三天一大火,一天三小火,上课时滔滔不绝,使学生每天秩序井然,又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回答问题,却不想想在这种带着火气的课堂中,学生还敢发言吗?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二、不断学习,掌握倾听的技巧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深入学生课余生活,让倾听成为心灵沟通的好帮手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课堂》读后感(三)


《读懂课堂》读后感(三)

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作为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的特点精心准备好导课的材料。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案,重视导课环节。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这一内容时,我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像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受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在讲圆的概念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看得学生哈哈大笑。众所周知,车轮是圆形的,可是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导入可以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下子就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并且在很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知道了圆的特有性质。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但是不宜过长,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就能问: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导入很简洁,但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总之,数学新课的导入,其关键就是要注意从学习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信《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