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影响力读后感心得体会 > 地图 > 影响力读后感心得体会

影响力读后感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影响力读书心得七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影响力读书心得七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事实也该如此,无论是你是学生,还是老师,亦或是其他工作人员,都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影响力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影响力读书心得(一)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这本书我是在我们班导师的建议下读完的,就像我们老师说的,这是我们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的一本好书,它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心理对人的强大支配作用,也可以让我们明白,如果想在未来成功地走下去,就应该学好掌握好心理,既包括自己的心理,也包括别人的心理。

在这本书里,主要讲了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短缺。它们每一条都是能紧紧扣住当代社会氛围下人们所体现的行为方式,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使人读了之后受益匪浅,给人一种一点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其中,我对这本书里边的互惠、权威和短缺这三条基本心理学原理的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条是互惠原则。以前高中的时候我们学过双赢原则,也就是合作的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我们处在一个合作的世界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是自私地索取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懂给予别人一些回报的话,那样这种人注定被世界淘汰掉。因为没人会愿意长时间地被你索取而没有任何回报。所以,想要我们自己能够长久获得利益,那就必须先学会给予。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如果你先给予了对方一些利益,那样对方在你提出你自己的利益要求的时候就无法轻易拒绝,这样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从而达到双赢,这样,你的利益才会无限延长下去。

第二条是权威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权威的服从都是盲目的。权威虽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人,应该要理智地判断这些所谓的权威是否可信,不应盲目地服从。我们也不能因为权威而做一些不理智的事,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要保留自己的原则。不可以被权威左右。而且,有些时候,那些权威也会是因为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被用来迷惑我们的思想。

第三条是短缺原则。相信大家都有被促销的经验,很多促销人员总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为他们的产品促销:这类产品非常好卖,就只剩这么几件了,还好你来得早,不然就没有了。这些话语大家应该很熟悉,但是,当我们自己真的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忘了这只是一种促销的方式。因为听了这些话之后,我们会产生一种着急的心理,担心我们所要买的商品会马上被买走等等,然后很快就掏钱购买了那件商品。在这个例子中,那些促销人员就是充分地利用了短缺这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勾起消费者的购买力,促使他们购买商品。所以,从这一条基本心理学原理所反映的行为现象上看,我们应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短缺而产生着急的心理,而应该仔细考虑我们所做的选择是否对我们自身有益,在下决定之前要认真衡量,才能不让自己后悔。

《影响力》是一本质量很高的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在日后走上社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的知识。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更好地完善我自身,让我变得更优秀。

影响力读书心得(二)

认清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争取的东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避免不自觉地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适当地利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利用其中的技巧为自己服务,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书中讲了六个影响别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不被我们察觉的。

1、互惠原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一般说来,社会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不公平的交换我们也是愿意接受的()。在互惠原理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相互退让和妥协就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2、承诺与一致原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经常失信于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和观点,就会面对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找到各种理由,使做出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3、社会认同原理。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选择。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要采取的行为。一般来说,当缺乏信心时或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参照别人的行为。

4、喜好原理。理性上,个人喜好因素与人的判断决策并无关系,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会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断产生偏移。如果一个陌生人自称认识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就会因有很多共同话题而和他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使他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5、权威原理。有些报道,为了让公众接受其表达的观点或立场,往往会引用专家观点,强调表达观点的人的头衔,这是因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下意识地接受权威的观点,为了服从权威而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6、短缺原理。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东西变得短缺,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时,人们想得到它的愿望会更强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抉择的成本日益高昂,我们习惯于借助外力,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我们信任权威,信任朋友,相信大众的选择,相信物稀则贵,借鉴他人或以往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正是这种依赖别人做决策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使人们在很多时刻不自觉地卷入了别人设计的影响力漩涡,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着生活。

影响力读书心得(三)

当时看介绍时说,《影响力》这本书是《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还说是风靡全球20多年,不过我看一般,废话过多,这大概就是外国人的写作方式吧!呵呵,也许是我的水平不到,还欣赏不了!

书中主要讲的是怎样能对他人有更强的影响力!主要谈到了几个方面:知觉对比、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七个方面。

⑴知觉对比原理

人总是根据之前发生的事情作为参照物,来比较判断现在的事情!最简单的例子:服装店里,销售员总会先拿出昂贵的东西,再拿出便宜的东西,这样会让人感觉东西更便宜;相反,如果店员先让顾客看便宜的东西,再让顾客看贵的东西,会使昂贵的东西显得更贵!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销售员总是先带顾客去看几套不甚合意的房子(垫底货,公司压根就没打算卖),再给顾客看他们真正想卖的房子,这时顾客会眼睛一亮!

⑵互惠原理

所谓互惠原理,第一层意思是,先给予他人恩惠,再索求回报;第二层,也更为有效的,是自己率先让步,从而让对方觉得有义务也作出让步!

第一层: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给予的好处时,我们就会有亏欠感,想要回报对方!最典型常见的就是人情债!林登约翰逊刚当上总统时,他提出的议题在国会里总是能轻轻松松就通过,连照理来说应该强烈反对这些议案的议员们也投了赞成票!政治学家们认真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约翰逊长袖善舞,不如说是他常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摸爬滚打,帮了其他议员的很多忙!当上总统后,议员们纷纷偿还从前欠下的人情债!

给我们的启示是:热心助人!很多时间,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助人就是助己!

第二层意思,互惠式让步!就是拒绝---后撤手法:先提出较大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再提出较小的要求(其实这个较小的要求才是真正想要的)。这让对方看起来显得是一种让步!

真正有天分的谈判员会把最初的立场稍作夸张,够他讨价还价、来上一连串的小小让步;而对方会认为既然人家都让步了,自己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要求。而这个结果就是谈判员真正想要的结果!

拒绝---后撤手法不仅仅能刺激受试者答应请求,还能激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因为受试者觉得是自己让对手改变主意、作出让步的,自己要对最终的协议负责,对最终的结果也最满意!

⑶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感受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也会找出一大堆新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另外,周围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会促使我们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人们会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调整的和周围人口中说的一致!

⑷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什么是正确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观察周围人群的选择,认为做该选择的人越多,就越证明了该选择的正确性!尤其是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朗、意外性太大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影响力》读书笔记


总纲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们可以更频繁地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行动。不单单是人类,乃至于天地间的万物,千万年的进化孕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那就是固定行为模式。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何为固定行为模式。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火鸡细心照顾下一代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小火鸡发出嘁噗嘁噗的叫声。即使将火鸡的天敌鸡貂做成一个模型,只要模型发出嘁噗嘁噗这种声音,雌火鸡细心照顾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而无视模型的气味、感觉、相貌等因素。一旦模型不发出这种声音,它就会遭到雌火鸡猛烈的攻击。从这个生动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刻进了雌火鸡的基因当中,而开启这段基因的钥匙仅仅是这种嘁噗嘁噗的声音。细心观察人类社会,这种固定行为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尽管人类更多地来自于后天学习,而非基因。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一种普通的绿松石本来销路很不好,但是将其价格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的时候,竟然被一无所知的游客抢购一空。这是因为这些游客依赖这么一条公式昂贵=优质,显然这条公式是后天不断学习而来的。

那么这种固定行为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呢?在漫长的进化史当中,无数次的试验证明某些固定行为模式在统计概率上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奏效。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人们处理越来越多的事情,然而人们的思考容量是有极限的,固定行为模式从保证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思考,这无疑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地将一些历来都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模式固定下来,以后只要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就直接启动这一模式进行处理,省却思考的烦恼,也就是走了捷径,正如保护自己天敌的雌火鸡,就像盲目抢购绿松石的游客。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有些人发现了这些固定行为模式的时候,居心不良者就很可能利用这些模式来影响其他人,成为牟利者,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受害者却浑然没有察觉到牟利者的存在!呜呼哀哉,这些牟利者造成的最大伤害并不是令受害者蒙受损失,而是严重地伤害了固定行为模式的可信度,其深远的恶果就是人们渐渐地开始怀疑这些亘古不变的信条,人们渐渐开始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本来并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导致效率的下降,按照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所言,这就是文明的倒退。

要想不落入这些牟利者的圈套,就既要有愿望也要有能力去意识到这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固定行为模式,进而控制自己对牟利者进行反击。作者归纳了六大固定行为模式: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

part1:互惠

付每一笔债务,就像上帝开的账单一样。拉尔夫沃都爱默生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互惠原理的出发点是鼓励和保护不同个体之间的公平交易,然而却常常被牟利者用作促成不平等交易的武器:预先给予对方小小的人情,然后提出较大的要求回报。人们往往在接受了小小的人情之后产生一种负债感,正是这种负债感使人们对这些要求失去了抵抗力。比如政界中常见的相互提携、送礼人情,商界中免费试用的产品推销等等。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者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一个不请自来的好处(即使这个好处我们并不想要,甚至转身就回扔掉),一旦被接受,也会制造出一种负债感。牟利者单方面既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行为来造成负债感,也决定对方以什么样的行为来消除负债感。这样一来,牟利者借互惠原理一手把他人推入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从互惠原理出发,可以得到其另一面:如果他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也有义务作出让步。对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组织来说,让它的成员一起努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带着一些他人不见得能够接受的条件来参与一个具体行动的。只有采取某种方式把这些最初的不合适的愿望搁置到一旁,才能为合作扫清道理。这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而相互退让正是这个妥协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妥协的存在孕育了一种称为拒绝退让的策略:假定你想要我同意你的某个请求,一个可以增加你的胜算的方法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我极可能会拒绝的要求。然后,在我拒绝了这个请求之后,你再提出那个小一些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如果你的请求提得很巧妙,我就会认为你的第二个请求是你做出的一个妥协,因而会觉得我也应该做出一个妥协,于是我同意你第二个请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拒绝退让策略点的影响之下,人们不仅会同意一个请求,更加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诺言,而且还会自愿在将来做出更多的承诺。这种奇怪现象的存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退让的行为不仅让受害者同意了提出的要求,而且也使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协议的最后达成,他们对妥协的最后结果更有责任感,更可能遵守这个协议。第二,牟利者在受害者的要求下终于答应放弃自己原来的立场(虽然那本来就是虚假的,但受害者并不知道),做出一个妥协和让步,受害者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受害者愿意在将来继续与牟利者合作。

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互惠原理的伤害呢?因为互惠原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其一旦启动几乎没有幸免的可能,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它启动,其本质是观念上的转变。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到牟利者设计的互惠陷阱中时,一旦确认对方最初的提议不是一个恩惠,而是一个迫使我们屈从的技巧,我们就将其恩惠判定为诡计,因为互惠原理指出恩惠必须用恩惠来报答,但是并没有说诡计也必须用恩惠来回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只要观念上的一点点转变就会将这种心理的负债感消之于无形。

part2:承诺和一致

如果一开始没有拒绝,后来就难了。里昂那多达芬奇

所谓承诺与一致,就是我们都有一种要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以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心中幻想出更多理由来说服我们自己,让我们确信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这种固定行为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很多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很有益的行为,而且也是非常得体的。自相矛盾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行。如果一个人的信仰、言辞、行为相互矛盾,这个人就会被看做优柔寡断、头脑混乱、两面三刀、甚至有神经病。而另一方面,高度的一致则是和坚强的个性和优越的智力联系在一起的,是逻辑、理性、稳定和诚实的核心。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儿童节之类的节日总是父母给孩子买玩具的高峰期,但是节日一旦过去,玩具销量就会随之急剧下降,绞尽脑汁的商人们终于想出了延缓这种急剧下降的办法。=他们会在节日到来之前大肆宣传某一种玩具(比如芭比娃娃吧),于是在节日到来之前大多数父母都会答应孩子到时候给他们买一个芭比娃娃。然而,当节日到来,父母领着孩子进入商店的时候却发现芭比娃娃缺货了(其实不是因为销量太好而缺货,这是商家故意减少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就发挥作用了。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在儿童节给他(她)买一个玩具,所以虽然没有芭比娃娃,但是也只能买其他玩具充数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等节日高峰过去之后,商家却大量地增加芭比娃娃的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再次发挥作用。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给他(她)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父母们拗不过孩子,只能再次掏腰包买下这多余的玩具。多么聪明的商家!多么无辜的顾客!这样商人们就能将高销量维持更长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

从承诺和一致原理出发,有一种策略叫做入门策略:从小的请求开始最终达到对大的请求的依从的策略。因为答应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要求,不仅会增加我们将来答应更大的有关请求的几率,而且也会增加我们答应更大的不相关请求的几率,尤以第二种几率的破坏性更大。所有入门策略关注的都是一件事情:利用一个小小的承诺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一旦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很自然就会答应你的一系列请求,只要这些请求与他的这个新的自我形象想吻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承诺都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承诺必须是积极地、公开的、经过努力才做出的、而且是人们自由选择的才具备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一个承诺知道的人越多,越是公开,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效果越好。有一句俗语能够很好地印证这个道理: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样东西的人对这样东西会更加珍惜。一个承诺越是人们主动做出,越是不受外界诱惑和压迫而做出的,效果越好。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许多的应用,比如探索新型儿童教育方法,又比如商家经常采用的所谓的低抛球销售策略。

当牟利者拿起承诺和一致原理作为武器企图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倒流到我做出之前的那个承诺之前,我还会答应他现在的要求吗?这样我们就能判断,那些我们心中认为支持我们做的正确的理由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由于我们做出了承诺而被迫编造出来的支持理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我们就应该果断地拒绝他当前的要求。

part3:社会认同

在大家都用同样的方式思考的地方,没有人思考得很深刻。瓦尔特李普曼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比如就拿著名电视剧《爱情公寓》的配音笑声来说吧。诚然我承认《爱情公寓》的确很戳到我的笑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审笑疲劳的时刻,我的确被配音笑声带动笑起来了。一般来说,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势显得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然而,在通过观察他人来消除我们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细小但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观察中寻找社会证据。特别是在形式模糊不清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看一看别人正在做什么,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对于这么一种社会现象:当一名受害者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社会上一般以人性的冷漠解释之,殊不知多元无知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有二。第一,当周围的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第二,根据社会认同原理,许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紧急是从其他人的反应出发的,殊不知其他人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其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采取行动。

了解多元无知现象甚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生命。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既不知道是否存在一个紧急事件,也不知道如果情况紧急的话自己是否有责任。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有责任介入一个紧急事件,他们的反应是很迅速的!当紧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保护自己的关键就在于减少旁观者的不确定性。比如呼喊求救的时候直接指定求救对象,甚至指定救助自己的方法。一旦有人开始帮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我们,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已经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就像是放在天平上的球,一旦我们轻轻地将球拨动一下,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万有引力去完成了。

社会认同原理在商业广告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广告都是明星亮相,然而近来普通人做的广告也渐渐风行起来。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广告商知道,将产品推销给普通观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证明其他普通人也喜欢并且使用该产品。社会认同原理作用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文学领域也有其身影。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出版,轰动一时,整个欧洲卷起了一股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以至于好几个国家都将此书列为禁书。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个地区关于自杀事件报道得越多,其自杀率越高。他将其命名为维特效应。这是因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的消息之后模仿了他们,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不正确的数据导致社会认同原理提供错误信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发生在社会证据被有意伪造时。毫无例外地,这种情况都是牟利者为制造一种大量的人正在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的假象而炮制出来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无意的、自然的错误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从而产生社会认同,导致我们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多元无知就是这么个例子。

part4:喜好

一个诉讼律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克莱伦斯搭柔

喜好原理指出: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比如,商家就会采取举办家庭聚会的促销手段,主人向与会朋友推荐商品,朋友们不好意思拒绝主人(甚至他们因为喜好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要拒绝主人),商家得以大大促进自己的销量。由此看来,博得人们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为影响人而交朋友这种现象不正是很好的佐证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们呢?关键有四个。第一,外表吸引力。大家一般都承认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优势,他们能够让旁观者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产生下意识的反应。第二,相似性。人们通常都会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有好感,不管这种相似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第三,称赞。人们对称赞基本毫无免疫力。第四,熟悉。人们总是比较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前提是得到这种熟悉所需要的接触必须是愉快的经历,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由喜好衍生而来的一个重量级原理就是关联原理。关联原理指出:不喜欢坏消息是人类的天性,换消息的晦气会传染给报告坏消息的人。即使这个人对这个坏消息毫无责任,仅仅因为他与坏消息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就有了不喜欢他的充分理由。气象预报员为自然恶作剧付出代价正是绝佳的例子。同样的道理,与好消息联系在一起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欢迎和爱戴。关联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联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有一种所谓的午餐策略正是利用了关联原理,因为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pS:难怪约妹纸总是少不了吃饭这一环节~)。举一个体育的例子,人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比如国家队,比如家乡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根据关联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用一些哪怕与自己只有非常肤浅的关系(比如说来自相同的居住地)的成功把自己装点起来,我们在公众面前的地位也会上升,我们的脸上也会更有光彩。正是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控制我们与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关系的能见度,彰显正面的联系,掩盖负面的联系,以使旁观者对我们有更高的评价因为更喜欢我们。虽然这种想要沉浸在荣耀的光环中的愿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某些有着性格缺陷的人这种愿望显得特别强烈。因为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正是这种感觉使他们不是从自身的成就,而是从自己与别人的成就的关联中,来寻找荣誉和尊严,悲夫!

对于牟利者欲将此关联原理加之于我们身上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牟利者的喜欢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地步,这就是提醒我们需要警惕的信号。我们必须将交易者和交易本身明确地区分开来,划清界限,而只应该根据交易本身做出决定。

part5:权威

跟着行家走。维吉尔

权威原理指出:人们对权威有着深深地责任感。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放弃独立思考权利的时候,不用权威的实质,只要带点权威的暗示,就足以让我们停止自己的思考,进入唯唯诺诺的服从状态。有三种最典型的权威象征:头衔、衣着、外部标志,这三个象征也常常为牟利者伪造以作谋利之用。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原理伤害的关键就是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分辨两种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听从权威的意见,什么时候则不应该。我们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他的头衔、衣着、外部标志是伪造的还是故意让人产生联想的?第二,这个权威会不会对我们说真话?即使是最有知识的权威也不见得会诚实地对待我们,因此我们对他们的信任程度还是应该有所保留的。

part6:短缺

去爱一样东西的方法之一就是意识到它可能会失去。格克切斯特顿

短缺原理指出:一种本来人们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仅仅因为正在迅速变得越来越难得到,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由短缺原理出发,可以得到两种常见的策略:数量有限策略和截止时间策略。比如商家故意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短缺,不能保证一直有货,甚至是似乎再也不会有了。比如商家给顾客提供的商品加上时间限制,甚至是除非立即购买,否则的话就要付更高的价钱,甚至根本买不到。

由短缺原理衍生出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心理抗拒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比较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情。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指出,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以这个观点为核心,他建立了解释人们对削弱的个人支配权产生反应的心理抗拒额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当人们的总有选择收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因为,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什么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来抵抗这种干扰,已达到维护自己自由的目的。比如儿童的抗拒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都可以通过心理抗拒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随着社会迈入信息社会,信息也渐渐成为可以变得短缺的东西,自然也不能逃出心理抗拒的理论范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普遍觉得新近变得短缺的东西比一直就短缺的东西更有价值。我们不仅在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更想得到它,而且在面临竞争得到它的愿望又更加强烈。

面对短缺原理带来的强烈的情绪化变动,我们免受牟利者伤害的关键在于分清楚使用和占用的区别。有时候,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而是对它的占有。每当我们面临某种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件东西?假如我们是为了那种拥有某种不可多得的东西而带来的社会上、经济上或心理上的优势,那么短缺的压力应该成为衡量其价格的相当准确的指标。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并非为拥有而拥有,我们想要一样东西是由于它的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牢记:短缺的东西不会仅仅因为供应有限就会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尾声

许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书笔记了,确实是因为此书太过精彩!六大影响的武器,用之正道则造福社会,用之邪道则贻害无穷,务必谨之慎之。

《影响力》读书笔记_影响力读书笔记3000字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老师推荐的《影响力》一书。

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子。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这个原理也使我想起一个日本富翁的发家致富经历:他是一个从事批发麻绳的商人,刚开始他把从厂家拿的货物原价卖给顾客,因为他的绳如此便宜,人们都乐意到他那购买,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在他生意不断壮大后,他一方面向厂家诉说自己辛苦却没酬劳要求降低出厂价,另一方面向顾客诉说自己一直原价卖东西没赚干不下去了,结果,厂商不愿失去重要客户而把每条绳降低了一毛钱卖给他,顾客想以后继续有便宜的货源也每条绳给多了一毛钱向他购买,就这样有了两毛钱的中间差,且每年他的绳销量都是成百上千万的,很快他就成了富翁。这就是先自己吃亏让别人受惠再自己受益的典型。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时下扩招后的毕业生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找,大多数人都想找个既轻松又高工资的职位,这种眼光比较短浅,找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更要看公司的发展前景。也许现在公司很小,但成长速度很快,那么即使目前没钱赚要给它免费打工也是值得的,撑过了艰苦的起步阶段接下来就是享受回报的喜悦了,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而目前工资甚高的公司也许是处于夕阳行业,以后的日子是江河日下。具体的选择就要看各人的价值观取向了。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看多几遍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感受其中真义的神奇。

今日读书心得:《影响力》读书笔记汇集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日读书心得:《影响力》读书笔记汇集”,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1

《影响力》的四章内容分别是: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以及不能称之为一章的尾声即时的影响力,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认同,一章我觉得整本书最不好理解的内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更多—沃尔特·李普曼(来源于《影响力》第四章开篇),社会认同原理大概就是我们在对事件作出回应的时候,只是遵循社会依据,并没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电视台引导鼓掌的声音和笑声,这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项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当然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但最近陪着老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迷之尴尬,谈话或者游戏与嘉宾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带动观众。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胜的,现在开家店,你不找个百十个人或者美食博主po个照片啥的,你还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砸钱在宣传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不管是电视的收视率还是网红食物的高利润都说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并且作用力还很大。

如果人所处的当前环境不明,不知事情的发展趋势,自身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参照别人的做法的。举个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车上碰到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就一直在说着weare伐木累。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很容易模仿节目里的口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引导。邓超出于对节目的综艺效果考虑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类似的还有发生事故时,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观者越多。在文中叫做“多元无知”。电视上总是报道这样的事件为人性的冷漠。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看别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为什么要去救,等会那个人反过来敲诈我怎么办。这样的想法数不胜数,无解。读后感我们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当有一天你是当事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人,比较详细的描述他的特征(那个穿着蓝色上衣拎着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吗)。

在这章,文中提出了“模仿自杀”这个概念。这个需要特别讲一下,因为涉及到这个的次数较少。根据数据统计,在自杀的事件被新闻报道之后,事故(包括自杀)的发生概率也随着上升了,这说明死亡事件出现之后,一部分有相同想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或者杀害他们生命的人觉得自己的想法突然变得合理起来了。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的,我也不是第一个,我杀了自己或者杀了别人应该也是合理的,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呢。所以新闻报道了这样的事件之后,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领事馆告知广大游客短时间不要去有飞机失事航班的国家是有理由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2

在书店选择这本《影响力》的时候,原因有三,其一:听过书名,出于好奇心; 其二,看到书皮右上角的教材版(本人偏好教材板,因为书籍的编写相对严谨);其三,发现此书特别之处在于在每个章节的前端出现精读的指引;我顿时觉得特别,决心买下此本书,好好阅读。由于是第一次阅读此书,按照章节指引,我必须先阅读原文后,再阅读编著作者的精读小结,当我看完第一章节,我对各个心理学专家通过不同方式的举证震撼之外,也被引领精读者的阅读角度不同而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是对《影响力》不同篇章整理的一些读书笔记:

第一章节- ,在本文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什么是顺从,人们为什么会顺从。也理解什么是人性的初衷-言行一致。一另外,精读印读者所阐述的,他观察的角度是文章原作者通过怎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或表达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观点(相信对未来我编辑课程,及授课时逻辑排序有了深思之处)。

第二章节-互惠,在本章中就阐述了互惠的好处-当给予他人施于好处时,对方心理将产生愧疚感,他将会想办法来“报答”的。另一方面,互惠还谈到了,当当事人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对方无法满足时,当事人再提出了一个相对低得要求时,对方绝大部分都是能够答应的。这也就是传说中的让步法-留给他人情面,也等于多给双方一条后路。

第三章节-承诺-一致,承诺有很多种方式:1. 口头承诺&书面承诺;其实这两种承诺都是十分有效的;(这也让我想起培训销售技巧部分,一直强调“需要确认客户是否接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了,因为这就是得到客户的口头承诺,因而在客户的心理将会搭建一系列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给予的承诺和确认)2. 内在的威慑力比来自外在的大很多,这也意味着无论对于大人或小孩,奖励机制的设立是否以大奖及物质的形式就能改变其自身内在的`行为驱动力?因此总结两点:1. 儿童教育。在劝告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拿一些事件来威胁孩子,这样的威慑力很短暂,需要让孩子知道这样是不对,或不可以的(可以说明原因,自己的担心及心情如何),就足矣,让孩子内心组建信息来自控和通过自身的责任感来控制自身的言行。2. 对于成人(企业员工),奖励机制的初衷对于企业而言,是希望员工从自身内在的驱动力及责任感来控制自身的行为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但仅仅通过物质上过多的奖励并不能触动员工的神经皮层及触动驱动力的感知,这样也无法真正激发员工内在的责任感。

3.“抛低球”的效应:先给出甜头(低价,或事件好的一面),当对方同意了之后,再取消甜头,或给出事件不好的一面),研究发现对方大部分竟然都欣然接受了。*(想起今年在福建老家办喜宴的时候,也遇到了“抛低球”,爸妈预订好了2200元的车队,在爸妈同意后,在正式举办的前一天对方需要再加800元的费用,最后也只能欣然接受了,原因就是父母已经自我主建了意识来接受自己承诺的事项)

(文中讨论的顺从技巧,都是既可为善也可为恶,全看使用者的心术如何了。)

(肠胃不是感觉特别敏锐的器官,只有人明明白白是受骗了,它才能反应过来,向大脑传达信息。)

心灵深处:在发现事情有所不妥时,先不要立马下决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退回事情刚发生之前,我还会选择吗?如果感觉说会,但是给出不是很清晰的理由,就不要下这样的决定。因为感觉和理性的判断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言行过于一致有时候也需谨慎: 需要思考内心-心灵深处的想法,包括理性的分析。尤其对于自身“个人主义”过强的人来说,容易答应了对方一个小的要求后,受到影响力的作用,会容易掉入“陷阱”。

第四章节:社会认同。 在本章节中,没想到有许许多多由于社会认同而导致的效应。有些之前的不解之谜现在就茅塞顿开了。首先,经常在电视机里看到节目里的“罐头”笑声,原来觉得这是机械的笑声并无太大的效用及作用,但是通过文章的解释才了解到这种方式正好因应了“社会认同”的效用-完全无意识,条件发射式的,相对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榜样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榜样的力量是无法预估的(例如:给自闭症儿童观看儿童之间互相沟通的影片,在结束播放后这些自闭症儿童以影片中的行为作为榜样,进行效仿,促进了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也让我深思给儿童看怎样的影片才是健康的,另外对于香港之前播出的“古惑仔”又影响了多少的年轻人。在之前对于城市冷漠的事件,都不断阐明的是都市人的冷漠;但是通过阅读了社会认同的章节,才了解到多少在闹市中人们在病苦中死亡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冷漠,而是由于社会的顺从所导致的(当在马路上大家发现了有人倒地,并会第一时间考虑路上这么多人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另外也会将社会责任感分摊到每个路人的身上,这样就导致当你发现路上有病人,第一时间是观察四周其他人的反应,再做出判断);在媒体那里所呈现的就是社会的冷漠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路上有人倒下,路上经过了一个路人他漠然的走过,大部分人应了社会顺从的心理跟随着漠然的走过;但是,当路上没有行人,只有倒下的人时,大部分的人还是去救那位路上倒下的人)。如何处理在闹市中自己如果出现突发情况的方式:指向具体的人(陌生人),然后叫救命,及让其拨打电话。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其个人的责任感加强,从而得到应有应急的施救。(心理学家也做了相当容量的测试,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模仿自杀:这是一个可怕且真实的课题,“社会条件论”(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并导致多加一个人自杀的事故;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导致多人死亡的消息,之后增加的就往往是导致多人死亡的车祸或坠机事故),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所研究出的“维特效应”-商业航班失事,发生一个星期后的事故,其平均死亡人数也会高出3倍多。这也让我想到最近马航失联消息刚报道的前三天,媒体是铺天盖地地来描述,但是三天后将会发现大部分媒体的信息会放到第3到4行,原因是不希望“维特效应”的发酵。还有要注意的是当报道了飞机失联消息的第3-4天和第11天将出现飞机事故的高峰,这样让我想起当马航失联消息发布的一个星期后,国内吉祥航空出现的迫降,及美国航空飞机头着地的消息—这可能就源自于“维特效应”—当机师的心理受到了马航新闻的影响(当时的报道以坠机来宣扬)导致的模仿相应。随大流:是大部分人的认同心理所造成的,不能以好和不好来评论。例如:最近在长沙街头有人造谣砍人事件,所有的人都处于随大流的状态。

第五章节-喜好。人们倾向于向自己有好感的人提出要求。每个人都喜欢被恭维,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我们培训如何辅导员工,也一再强调先学会赞赏他人的优点,看样子这样的处理方式与喜好章节诸多提及的不谋而合。)消除敌意:消除敌意的做法是减少相互的竞争,让双方意识到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样是消除敌意的最好方式,而非双方进行隔离处理,当然实际的应用是需要时间包括环境和规则的设置的)外表魅力:确实能够导致对方增加好感,无论男女。 相似性:相似性(与自己相似的人群)更愿意轻率的答应请求。熟悉感:反复接触确实能增强熟悉感,能够使对方更愿意答应请求。(这让我想起了在培训销售技能时,我们对于拜访路线的安排在如果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反复接触会面的次数多过加长拜访的时长的应用。)关联原理:有隐性人格缺陷的人,由于没有自我实现的愿景,就将与自己有着明显联系的人的成功建立关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关联原理”,即使成功的事项自己并没有出力,但是与成功的人是认识的(例如:高中同学,同事,朋友等)。如何面对过度好感,做出理智的判断:警惕过度的好感,(把请求者和他提出的请求分开),例如有意识的让自己明白购买的决定是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本身,而非销售人员。 自认为自己的顺从功力还可以,但是通过喜好的章节,确实我还需要更深入了解喜好应用的影响力,一方面如何通过喜好影响他人,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因为喜好的影响而在做决定的时候出现了误差或错误的判断。

第五章-权威:确实“权威”的威力真的很大,它的威慑力可以驱使人们做出他们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权威不仅仅限定于“人”,它的威慑力包括使用的语言-字句都足够有威慑力。(另外电视广告中经常用穿着白大褂的专家-通过这些演员的“权威”来影响消费者购买)。“头衔”-对人的影响甚至是身高感受都不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头衔越高,观察人员将认为高度随着头衔的高低而不一,头衔越高身高感觉越高。(在精读引路人的指引下,发现自己阅读影响力,不应该仅仅因为“权威”的影响而限于仅理解作者的佐证及结论,更应该对“权威”有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这才是精读的精髓啊)

第七章-稀缺:物以稀为贵; 如果做宣传,可以站在不做什么就有什么损失什么的立场上宣传,效果明显比强调什么能带来什么要好的多。 (案例中提及到的夫妇购买电器的经历-看中一台电器后,销售员说这架已卖要看看库存,然后再和夫妇确认这个价格如果库存有是否购买来影响夫妇的购买驱动力—这与我自己与老公购买电器时的经历很类似,原来我认为导购说的是真实的,现在看来导购估计是被培训过这个销售技能的);时间有限:这也是营销手法的一种,通过营造时间有限-最后期限来影响消费者,促进消费者的购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同样的,两岁男孩也正处于逆反期,这是由于两岁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体。(试验中如果只是使用物品来激起逆反心理,男孩比女孩情绪波动大,但男孩和女孩对于来自他人的限制产生的逆反行为是一样的);成人的逆反心理也是如此,因此不因以教条的方式予以沟通,否则适得其反(这也让我想到原来我在做辅导员工的时候,以平等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谈话,而且是建立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想这样应该可以尽量避免出现逆反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吧)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3

20xx年2月3日,中午12:27

这还是第一次在白天给你写信,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时间点,展开信纸。上午好,下午好,周六这一整天都很好,最好是你好,童童。

郁金香的颜色很温暖。

天气特别特别冷,从窗户望出去,天空阴沉沉,白茫茫,看不见一丝云,和太阳。

我穿上了一件毛茸茸的外套,外套上又套了一层羽绒服。弯曲一下胳膊肘都是一件艰难的事儿。手指尖还是冷冰冰的。在键盘上互相擦身而过的手指,彼此都嫌对方冷。

昨天是周五,我没有加班,很早就下班了。走到路边等拼车的车主, 天上在下雨,比小雨稍微大点儿,比中雨稍微小点儿,是那种懒洋洋吃饱了躺在家里看电视的冬天才会随手下出来的雨。

我穿着一件很厚的外套,有个帽檐宽大的兜帽,每次戴上兜帽,我都会想到刺客信条,想象中的自己遮住大半张脸,沉默地行走在人群中。

简单来说,就是穿着这件外套,戴上帽子,走在这种程度的雨里,一点儿雨我都感受不到。

除非掏出手机,看到屏幕上迅速布满了水珠,我才能意识到:“哦,下雨了。”

我的背包里有伞,但是我想,车主很快就来了,还要撑开,还要举着,还要在上车前小心翼翼地收起来,于是干脆懒得拿出来。

然后我就双手插在口袋里,站在路边上,等车来。

还没等一会儿,忽然,我听到从右边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给你撑一会儿吧”,再一抬头,我看见了旁边站着的一个女孩,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偏过来,笼罩在我头顶上方的伞面。

好像是天蓝色的。

女孩没有再看我,继续低头看手机了。

我忘了自己有没有说话,可能说了句“哦,谢谢”,也可能没有。

我原地站着,脑子里涌动着乱七八糟的想法,又感激,又不安(她知道她在给一个包里有伞的人撑伞吗,为此她的肩膀可能会被雨打湿了,我胆怯地不敢扭头去看),还有最大的一个想法:震惊。

她怎么能把刚刚这句话说得那么自然?就好像我们是很熟悉的人了。

我是很难自然地接受他人帮助的人,但那个时候却没有。想和她说我带伞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说。想掏出手机加她微信,但又下意识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纯粹的时刻,我不能做多余的动作破坏它。

最后我的车先来了,我说“我的车来啦,我先走了,谢谢”,她微笑着抬头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可能是这两个字。我有点记不清她到底是怎么说的了。

那是匆匆的一瞥,我才看见了她的脸。后来我坐在车上,最后一次看见她撑着伞的身影在窗外一闪而过,忽然感到难过。

今天我要和你说的书是《影响力》。昨天晚上看一会儿,睡一会儿,最后睡着了。上午八点五十几醒来,接着看,现在看完了。

有两个结论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说,你根本分不清楚,你的选择是真没错还是假没错。

是真的对你有利,还是因为你已经做了这个决策,在这条路上走了太远,因此你必须,也只能告诉你自己,你当初的决策是对的,或者至少比你没选的那个选项要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小红看到一条裙子(或者鞋子、包…什么都行)的广告,宣称它多么高级,穿上它将会多么耀眼。头脑一热花三个月工资买了,穿上发现没有想象中的神奇效果。由于这个决定是无法挽回的(假设定制不能退换),如果承认这条裙子不行,那三个月工资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受骗损失。这个时候小红很有可能会说服自己,它是美的,甚至会更加频繁地穿它,当别人问起小红,小红还会低调地数一数这条裙子的品牌多么的高端,面料多么舒适,设计多么别致……找各种理由,证明这笔钱花得值。

书里提到“承诺和一致”,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形象前后一致、有诚信、守诺言的人,而不是一个出尔反尔、犹疑不定、不讲信用的人。

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都喜欢有诚信的人。

简化问题的话,可以说,这个社会里有诚信的人多,这个社会的合作才能更融洽,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我们个人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

因此,对于自己之前做过的决定,会不自觉地迫使自己去遵守它,哪怕之前那个决定是错的,也要沿着这条偏离的道路继续越走越远。

还有就是,如果别人给我们安上了一个人设,而我们恰巧也不反感这个人设,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往这个人设上靠拢。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同事们都说小花总是笑眯眯的,就算小花原本露出笑容的次数和其他人没啥区别,最后都会逐渐变成一个爱笑的小花。

不用太担心,大多数时候,遵守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承诺是好的,“承诺和一致”这一条之所以长久保留下来,成为了我们无意识默认的行为准则,恰恰也是因为它是好的。

就怕被别有用心的人瞅准这一点,利用我们对承诺的遵守,从中攫取他们想要的利益,这个时候,这一点就变得不好了。

其实这整本书,说到的点,都是这样,大部分情况下都适用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训练我们形成的条件反射(用以应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快速做出决策),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时,我们该怎么去防范。

怎么防范?偶尔在关键节点停下来,多花点心思去做判断。条件反射仅适用于我们懒得思考的时刻,也因此容易被人抓住出错。当我们用上逻辑,从头开始梳理,仔细一点,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可能吧……)

还有一个是说,压着自杀新闻不让报道,对社会,对我们的安全是有益的。因为人们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自杀的想法,只是大多数时候不会付诸实践。

被大肆报道出来的他人自杀案例,会变成一种……范例。遇到困境,该怎样去面对的“范例”。

就像之前有报道说,王者农药成为社交游戏,很多玩家其实原本都没有玩游戏的习惯,仅仅是因为看到同事在玩,才做出尝试。

你会去做和你相似的人做的事,你会去做身边大多数人在做的事。尤其/即便这件事你之前没做过,也不知道怎么做。

你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铺天盖地的报道,有人遇到了和你差不多的困境,他自杀了,于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就摆在你面前了。

只要参考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某个心理动机充足的时刻,照着往前走,就行了。

如果书中的数据并非杜撰,那么每一次自杀新闻,都带走了额外的几十条、上百条原本不会提前赴死的性命。

闹铃声响,提醒我出门,电影就快上映,我坐上车,写下这封信的最后一句话。

14:16

下次见,童童。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4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影响力》,感觉挺好的书,作者美国罗伯特·西奥迪尼,主要讲生活中影响力的逻辑,举例很多,还有如何回避、威胁等各要素,感觉对工作、生活中与人沟通,推动协调项目进展,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方法。

这本书很经典,《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社会心理学相关的经典书籍,我觉得对提高情商有很大帮助。

书里讲了影响力有关键作用的六大原则: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感、喜好、权威、稀缺;

1,互惠,先给予,再索取,再索取;举例:商场、蛋糕店等,会有免费试吃,本来人们没有想法要买蛋糕或水果,但是看到有免费试吃,就过去尝尝,如果旁边还有服务人员,试吃之后,好多人感觉不错,就不好意思不买,哪怕少买点,尤其身边还有朋友、情侣在场的情况下,不能小气了,那就消费了。

互惠也有的场景是,总有一些人,或机构,经常免费派发、赠送一些小东西给你,时间长了,你就觉得如果有机会了、碰到了,不消费一下也不好意思,那就心理上去消费一下,避免心理一直记着这个事情,觉得有亏欠。

2,承诺和一致,就是前面答应了一些小事,后来被要求一些相关的小事,也不好意思拒绝,就跟前面保持一致了。书中举例:如果有人敲门说在你家门口草坪立一个牌子,写禁止超速(或酒驾),你可能不答应。但是换个方法:有人上门先搞调查问卷:问是否支持保护环境,你一般都同意,并且签名。第二天那些人又来了,说保护环境背景下,想在你家门前立一个牌子,写禁止超速,调查显示:同意概率很高

3,社会认同感,就是你看到周围有人群做了一些事情后,你觉得你也应该跟随。书中举例:酒吧前台调酒师面前有个罐子,每次开业时,自己先放里面几个纸币,让来人看到前面有人认可调酒师,并给了小费,你拿了酒后是不是也给点小费,喝完第一杯,再去前台买酒感觉酒也不错,是不是也给点,前面有人给了,你也会给点;一些寺庙、募捐的钱箱子里,看到有钱,你判断是前面人群捐赠的,你也想跟着捐点;你看到马路边有个烤鸭店前排长队,大家都说很好吃,你也想排队买一个尝尝。

4,喜好;人们更喜欢偏向自己喜欢的人或事务;前面排了几个美女,发传单,你是不是更喜欢去自己感觉漂亮的美女前面拿传单;选举调研,大家也会偏向选举自己感觉长的比较好看的人,尽管大家都否则选举谁跟长相没有关系;有一个汽车推销员,努力做的事情只是让顾客喜欢他,不是直接推荐车有多好;同样差不多的两个汽车,调研显示旁边有个美女车模的那辆车更受欢迎

5,权威,在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上,如果有个“权威”站台说他好,你就接受了,比如知名医疗专家健康专家说,吃苦瓜对肠胃非常有好处,可以预防重大疾病(可能作用微乎其微),虽然你不知道苦瓜到底有什么作用;但是你接受了,有机会也多吃苦瓜了;甚至有的洗手液广告,专家说可以有效抑制细菌,你去超市买的时候,价格不太离谱的情况下,你也倾向于买那个抑制细菌的(可能作用微乎其微)

6,稀缺,物以稀为贵;你想买一个二手车,去市场转了转,看到一个感觉差不多合适的,但是还想再看看,但是刚要走,又来一个看上这个车的人,也想买,这个时候商家问你要不要,因为你先来的,不要的话,就卖给别人了,说不定又来了第三个买家,反正这个车就一辆,卖了就没有这么合适的了,你就开始着急了,要不还是买了吧。但是可能后面来的商家可能是托。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5

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也趋于拒绝自己不熟悉、厌恶的人的接近。

1、外貌:外表(容貌、衣着)吸引力所产生的“光环效应”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拥有较好外表吸引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认可,但是如果彼此处于一种竞争关系的时候,这种吸引力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让人加倍的提防。

2、相似性: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熟悉、共性导致喜爱。在日常生活和营销工作中,努力的寻求我们和他人的相似性,寻找“共性”。

3、称赞:我们喜欢他人的赞美并喜欢那些说好话的人,即使明知道那是奉承并且与事实不符。人们喜欢正面的评价并喜欢自己的言论被逢迎。如果对方说的是结论,可以补充那个结论的论据。如果说的是现象,可以顺理总结为结论。

4、接触与合作:两个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接触要注意引发的究竟是共性的认可还是差异的扩大。在增强促进团队凝聚力方面,要尤其注意到底制定的规则、制度是鼓励竞争还是鼓励了合作,要准确分析团队成员的特点把握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此外,建立共同利益战线,营造“战友”关系也是这种效应的使用方法之一,这里涉及了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5、关联:人们倾向将好、坏消息与具体的人、群体进行关联的倾向。因此,只要将产品与这些得到好感的符号建立了联系,那么消费者就将好感转移到产品上。“午餐策略”表明人们对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这广义的解释了如何将产生好感的行为、事件与所经历的人、事进行联想的现象。而体育运动的狂热和对结果的过激反应则表明了人们将自己与运动团体,运动赛事进行紧密关联的倾向。

同样的道理也应用于很多人通过宣扬自己与成功人士的联系来建立自信的行为,当我们的个人威望或者公众形象很低时,我们才会想到借助他人的成功来帮助自己恢复形象。这些人可悲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成就感大多来自自身之外,通过建立联系来弥补心理落差。喜好原理拥有巨大的破坏力,这要求我们再做任何一个顺从他人的决定是,都应该把我们队请求者的感情与他所提出的要求分开,重新冷静客观的思考。

五、权威

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不需要权威的是指,只要带点权威的象征,就足以让我们停止思考,进入唯唯诺诺的顺从状态,如:头衔、衣着、外部标志。

权威的杀伤力同样是极大的,在摆脱这种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时候,可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第二、我们要对这个权威相信到什么程度?

六、稀缺

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通常来说,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或者开始变得稀少起来时,它会变得更有价值。心理抗拒行为反应了稀缺原理,自由的稀缺产生了抗拒。外界的强硬干涉下,原有的自由权利受到了制约,欲望则反而加倍的疯狂增长。同样类似的反应也表现在对其他事物的认可行为上。

面对稀缺原则带来的强烈反应,我们要尽量分离事物的价值与自我内心的欲望。事物的价值在稀缺的情况中其实并没有真正上升,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多问问自己,到底我们想从这样一件事物上得到什么,分离价值和欲望。不要根据事物的稀缺程度和上升的占有欲来定价,要始终根据客观价值进行定价。

真正高级的营销策略是一个连续布局的过程,通过布局可以判断一段时间之后的市场环境,从而形成营销战略的连贯性。营销,就是要利用各种惯性的心理原理来赢得消费者不知不觉中的认同和采购,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营销谋略。综合来看,群体和个体的认知能力越低,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就越弱,就越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特征上,影响力六要素的效果也越明显。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6

今天开始重读《影响力》,并且把读书笔记整理成日更文章。《影响力》里介绍的第一个原理就是“互惠原理”,所谓互惠原理,就是人会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即我们在接受别人给予的好处时,会觉得有义务在将来回报。

互惠原理是人类能进化得比其它物种快的一大因素,因为互惠原理的存在,使得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成为可能。互惠原理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无处不在,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个不认同这条原理的社会组织。

互惠原理如此广泛又坚挺,是因为遵守它合乎社会规范,而违背它则会被唾弃、嘲弄,而根据进化的原理,可能大多数违背它的基因都无法延续下去了吧。

文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互惠原理的功效:在“顺便”给被实验者带了一瓶可乐之后再向其推销彩票的成功率比未主动带可乐的情况高得多;黑尔?克里希纳会社在向路人募捐之前先赠送路人一朵花,结果募集的资金直线上升;1985年几乎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的红十字会给墨西哥地震受害者捐了5000美元,原因是在1935年其被意大利侵略时,墨西哥给其提供了援助。

别人给的好处使得受惠者有种负债感,而这种负债感使得受惠者会做出与恩惠不存在时截然不同的决定。而且其力量十分强大,强大到可以完全掩盖受惠者对施惠者的喜恶。

《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7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影响力》。它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影响力》(第七章)读书笔记感悟


《影响力》(第七章)读书笔记感悟:

今天是《影响力》读书笔记的最后一章,写完这本读书笔记,如果宝宝还没发动,那么接下来我就继续写《稀缺》的读书笔记,或者从孕妇的角度推荐一些好用的东西。

说实话,我觉得看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写的书,还是很有些困难的。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他们的逻辑与我们不同,还是由于译者的种种原因。总感觉书中的观点反反复复,不够清晰。

当然,最有可能是我的学术水平不能达到大师的级别,所以读起来略感纠结。《影响力》是,《稀缺》也是。因此,我决定,《稀缺》的读书笔记不按照章节来写,自己重新梳理归纳一下思路,分成三部分左右。假如你去买衣服,并且同时看上两件衣服。你很犹豫,不知道该买哪一件。此时,你突然从导购小姐口中得知,其中一件就只剩下你手里这最后一件;而另外一件则还有很多存货。此时,这两件衣服在你心里的地位还一样吗?

我想,显然是不一样了。如果你最终只买一件的话,很可能会买那件只剩下一件的衣服。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稀有的就是好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梳理的,影响力的第六个因素——稀缺。对应《影响力》第七章。

一、稀缺的作用原理

稀缺的作用原理也很简单:机会越少见,价值就越高。

稀缺在生活中应用也是随处可见。比如说,你有一张印刷错误的人民币(注意:只是印刷错误,但是是真钱),这张面值100的纸币上居然少印了一个“0”!

你会如何对待这张纸币?当废纸丢掉?显然不可能。就因为这个荒谬的印刷错误,你手里这张纸币可能就价值连城了,因为它是一种“珍贵的错误”。就因为这种错误太过稀缺,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我上小学的时候遇到过一次类似的状况。有一次买完零食,老板应该找我五毛钱。于是,老板找了一枚黄色的硬币给我。

众所周知,我们的五毛硬币就是黄色的,我看都没看,握着硬币走出小卖店。走在路上,我打开手心,我仔细看了看这枚硬币,居然上面的数字是“1”。小学的我,只知道亏了4毛,于是立马跑进小卖店跟老板换了个5毛的硬币。后来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有点傻。那枚硬币当然有可能是一种“珍贵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其他币种的硬币。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比4毛钱更有价值。稀缺影响我们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同样一件物品,我们对失去它的恐惧远大于得到它的渴望。

例如,医院宣传体检,如果只是从正面强调体检的重要性,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而反面强调你不体检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存在的风险,就会使得你不得不严肃地考虑体检的必要性了。

二、稀缺的例子

稀缺在生活中非常的普遍。

第一个例子。

如果你是女性,应该对这个场景非常熟悉:商场的一个你喜欢的牌子打出广告——限量版,数量有限,最后一天。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你可能就已经攥着你的钱包君心神荡漾了。

第一,限量版。说明独家供应,毫无疑问,稀缺。

第二,数量有限。说明数量稀缺。

第三,最后一天。说明时间也稀缺。

三重稀缺齐上阵,难保你不会脑子一热就贡献出了钱包。

第二个例子。

有三个牛肉销售员。你猜测一下哪个销售员销售业绩好。

销售员A给客户打电话,做标准陈述,介绍自己的牛肉。

销售员B给客户打电话,除了标准陈述以外,还附加了一个消息:最近牛肉会紧缺。

销售员C则是在销售员B的基础上又透露出“牛肉会紧缺”的消息是从公司内部传出的,很多客户都不知道。

显然,C的销售业绩最好。B相对于A的成功之处是制造了货源稀缺。而C相对于B的成功之处是同时制造了消息和货源的双重稀缺。因此,客户更为紧张。

第三个例子。有关叛逆。

如果你养过孩子,那你一定知道“可怕的两岁”。

我第一次知道“可怕的两岁”是在买二手婴儿床的时候。卖家的孩子差不多两岁,她告诉我,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你要抱着他,他偏要自己走;你要让他自己走,他偏要你抱。

为什么会如此难缠呢?

原来两岁的小孩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自由的概念,只是他不知道这个“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他在试探“自由”的边界,同时也害怕失去自由。也就是说,“自由”在两岁的孩子这里较为稀缺。青春期的叛逆也是类似原理。

我们所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对相识不久,且背景差异很大的青年男女,为何在短时间内产生天崩地裂的爱情。

当然,你可以说这正是爱情的迷人之处。然而从稀缺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只是对“自由稀缺”的一种反抗。因为家里的阻挠,两个人感觉到失去“选择的自由”,自由越是稀缺,越是珍贵,于是两人拼命反抗。

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把主人公换掉一个,变成迈克尔和朱丽叶,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局还是一样的。

三、稀缺的特点

稀缺的特点之一:新稀缺的影响远远大于持续稀缺的影响。

一件物品你一直拥有,突然被拿走;另一件物品你一直没有。你感觉那种稀缺对你来说更抓心难受?显然是拥有过又被拿走。前者是新的稀缺,而后者就属于持续稀缺。

根据稀缺的这一特点,作者也提醒家长们: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孩子更容易逆反。谁能忍受的了本来已经到手的自由又被夺走呢?

稀缺的特点之二:竞争造成的稀缺更为重要。

你身边一定有过排队买苹果手机的例子吧?虽然我自己不能理解苹果粉的狂热,但是这个现象就是由竞争造成的稀缺。因为有那么多人一起争抢,竞争就产生了;首发数量有限,稀缺产生了。这种由竞争产生的稀缺使购买者更加坚定了要买到的信念。

四、如何应用稀缺

无论是你是专业卖家还是二手物品的卖家,“稀缺”对于销售来说,绝对是不二法宝。

销售时,你可以运用“限时”的原理来打造“时间稀缺”的氛围,让购买者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同时,你也可以同时约见多个买主,让买主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稀缺,估计很快就有人沉不住气要下手啦!

在家庭教育方面,孩子不珍惜时间是个令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

一般来说,家长较为珍惜时间,因为家长已经“蹉跎”掉不少岁月,加上每天要处理家庭和工作各种杂事,时间就会显得非常稀缺。

而小孩子每天只有上学这一件事情,当时时间不稀缺。对“时间稀缺”感受的巨大差异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不断。因此,在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稀缺和宝贵,从而珍惜时间。

五、如何拒绝稀缺

如何能拒绝“最后一天,售完为止”的诱惑呢?

方法很简单:警惕。当你在顺从环境中体验到高涨的情绪,就需要警惕。

问问你自己,你这么按捺不住钱包,到底是希望能占有这个商品呢?还是真的觉得这件商品的功能非常赞?如果你心里的答案是:占有!好了,感觉带着你的钱包君离开吧!作者:左手姑娘

读《影响力》有感


读《影响力》有感

深秋十月,读书活动月举办的如火如荼。读书的活动号召,如同春风般吹满了整个大地。读书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读书俨然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时尚。

人生匆匆,读书太少,方悔时,发现太晚。作为一位证券客户经理,一天有24小时,但没有足够时间投放于读书与学习,只是因为生活的忙。但又想起当年,孙权劝说吴下阿蒙读书的用心良苦,后来吕蒙终成大器。

初识《影响力》的感觉是夸夸其谈,难堪大用。在此不得不贬低一下国外学者的作品大多华而不实,以弘扬我大国的鸿威。《影响力》自从1986年出版以来,连续20多年都是畅销书籍,销售量达300万册,被翻译成26个国家语言文字。《影响力》这本书籍本身研究的范围就是心理学范畴,本书也被在心理学上成为经典。《影响力》的作者是西奥迪尼,他是美国心理学专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多年一直从事心理学研究。

何为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是一种无形力量。而拥有影响力的人无疑是那些社会上极具成功人士。影响力是一种一种相互影响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

"善用你的影响力,让你更有魅力;控制你的影响力,让你随心所欲".

我对书本的态度是:中体西用,活学活用,为己所用。鲁迅先生曾批判过"拿来主义"那是一种不经大脑思考的产物,终究是不适合的。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本身是不能改变我们的,关键是如何运用书籍本身".让我深有感触。同时又想到一句名言"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门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代别人开门".

我的观后感:

一,人际关系处理的艺术

在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不仅仅限于沟通与交流,更是意志力的相互对抗。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你。影响力具有无穷的魅力,影响着周边,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在推销的过程中,潜意识影响你的客户来购买你的产品。

同时人际关系中也许运用互利互惠的原则,让你和你的客户都能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这才是人际关系处理的艺术。

二,提高你的第一映象

在与别人初步交往中,我们往往以第一印象来衡量一个人。而这种第一印象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在刚开始相处的十分钟内。第一印象往往比较重要。第一印象包括了外在形象,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我们要学会包装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总结:

人无完人,书亦如此。无法要求自己尽善尽美,唯有不断提升自己。

影响力读后感1300字: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能够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潜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构成了自我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构成属于自我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先如此,哦,我说怎样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但是此刻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像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的一种规律,只是我一向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理解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简单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我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持续清醒的头脑,持续决定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明白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期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但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务必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将这本书中描述的情形与自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较时,事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先是这样的!以前看过讲存在主义的,说人生来就是不自由的,当时我不太明白,此刻我也许有些明白了。人总是自以为自由的做着自我的选取,决定自我的人生,其实早有了潜在的规律,操纵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严格的执行着它的决定而已,人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突然想起这个道理初中的政治课就讲过了,但是当时只是谈到了人不能因为自由而随心所欲的做事,务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时这实在是说教气味太浓厚的一句话,也就没有在意。此刻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仅是明白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主角,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忙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潜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很多的道理和销售技巧。

《影响力》(优质范文)


《影响力》读后感600字这是一本三年前的书,原本三年前就该读完它的。那时,我一个同事是读书狂人,他的书单大约比我看过的小说还要多,影响力似乎是他推荐的,也不一定,时间太早了,我已经记不清了,记得住的只有那群人。那会儿的我很虎,什么都不懂,工作中拼了命的表现,什么事都做,什么事都抢着做,好似一支空心的竹子,但凡有点风,就放肆、拼命、肆无忌惮的摇晃着。《影响力》就是那会儿买的。“畅销书”、“风头很盛”,是它的标签。买回来就翻了几页,深以为然,深刻反省自己的顺从性,觉得这简直是人性一大弱点,太危险了。后头又添置了几本书,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本就被拉下了。直到前天才被重新翻了出来,总想着读完它吧,不至于辜负我当年下单时那么大的心劲儿。古典少侠在《跃迁》中给知识做了三种分类:一流知识是源头,薄薄几页纸便是一门思想,供世人研究;二流知识是大拿们对一流知识的解读,供大家理解;三流知识是迎合,把你想听的、听得懂的东西讲给你听。《影响力》似乎可以归到最后一类。《影响力》讲了一个现象:人的顺从性有几个不同的影响因素,互惠、承诺和一致、喜好、稀缺、权威和社会认同。完了,就这么多,没有来源,没有出处。这样的一本书居然被称为当今社会心理学被引述率之冠,Areyoukiddingme?我不懂心理学,不过我想心理学研究的也许不只是现象。好像现在没有人看《影响力》这本书了,仿佛一下子销声匿迹了。而我只有默默的吐槽自己曾经错误的选择。现在的我还是很虎,很多时候依然放肆,但跟以前还是会有区别——至少我不会再买同类的书了。

《影响力》(精选范文)


《影响力》读后感知道有《影响力》这本书时,起初我以为它是一本讲有关于个人魅力或个人人格对他人的影响的书籍,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本非我当初所想像的那样,通过慢慢阅读后,我发现《影响力》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讲一些出现于商业活动和社会交际中有趣的现象,并作举例和加以分析,发现事实上很多人都成了影响力的受害者,当然也有些人是影响力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早就了解了影响力的魅力,并且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点说服别人,使人顺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列举了六种影响力:1、互惠;2、承诺和一致;3、社会认同;4、喜好;5、权威;6、短缺;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影响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来分析这六种影响力,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频繁地接触到影响力。因为老师的缘故,起初我是带着好奇来阅读者本书的,但后来我却发现自己却被这本书所深深迷住。看完这本书,我基本了解到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对方,而不会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如果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对方,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或者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对方真是个好人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债感或结论会越来越深刻。那么,一旦某天,对方需要你回报的时候,即使远远超越了当初他给你的恩惠,你也同样乐意付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2、承诺和一致:陈安之的成功秘诀中有一条: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承诺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航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承诺,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跟自己找一个平衡点。3、社会认同:如果一个交警闯红灯,估计后面所有过马路的人都会跟着闯红灯,但是如果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气息的小青年闯红灯,会有几个人跟他一起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被社会所认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确的。4、喜好:人往往会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5、权威:因为专业,所以权威。因为不专业,所以要相信权威。6、短缺:商场打折促销的时候,某种商品每人限购四套和每人限购两套,哪一种更让有购买欲?事实证明,一个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心理更加强烈。7、同情:看看街边的职业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这种影响力呢?《影响力》书中举了很多现实中常见关于影响力的案例,在看了这些案例后,我脑海里的第一件想到的事是: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营销当中,这可能与我的学习的专业有关吧。通过对影响力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某些行为,就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了解,在营销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把影响力运用于实际之中。所以对于销售员来讲,这也是一本销售心理学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学习并加以利用,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能对赢得订单有很大的帮助。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第2页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影响力读书心得七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影响力读后感心得体会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