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如破晓读后感 > 地图 > 心如破晓读后感

心如破晓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心相约》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心相约》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心相约》读后感(一)

陈鲁豫,来自北京,一位深受观众欢迎的主持人,曾访问过的无数名人,另外在重大的新闻直播节目中也有显着的业绩。

《陈鲁豫心相约》讲的是鲁豫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她主持的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是她与名人有约,而这本书也就是鲁豫与读者有约,讲的是她的人生中的一小段故事。

以前很少看电视,特别像鲁豫有约这类主持名人谈话的节目,会让我觉的无聊。但随着岁月的推移,成熟一点了,开始有了更高的品味尝试,开始关注这类话题。一开始对鲁豫的了解也只是一个很瘦很有气质的女主持人,但后来看了她所着的《鲁豫心相约》这本书后大有感触,她让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真的要像她这样为梦想而快乐的活着那才叫人生。

这本书确实带给我的不少震撼,为此自己也对比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一切。

梦想不是一天两天的幻想,是一直都在我们心中慢慢燃烧起来的。鲁豫似是与生俱来对生活对自己的勇气让我佩服。或许应该感激她有这么一个这么好的生活条件背景,爸妈都是属于有知识层面的人,为她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氛围,或许这些是我们一直所向往的。但最让人感动向往的不是她的家庭背景,而是她用自己的努力争取的勇气使她在向梦想进步。13岁的她,身高1.50米,梳着马尾辫,身穿花布连衣裙,怎么看都是个小孩。可她不怯场,大方地用流利的英语向大街上英语角的每一个人做自我介绍。自信满满满的让身边的人信服的敬佩起来,她的敢于出口练习,让她感受到了成就感,并提升了她的信心。成为了当时英语角的小权威。我就在想13岁的我是什么一个样子,缺乏的决不是对梦想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而少的就是她这种勇气,敢于尝试的信心。她的每一步成长都是通往梦想的阶梯,每成功一小步就为梦想的蓝图添加了一笔。在她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绝没有一步就能到达的乐果,是在她不断努力尝试的结果中胜出的。她的勇气让我对生活中的挑战有了更深一层的勇气。

果断的决定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本书里,我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对梦想的追求。我平常是个做事急噪,爱冲动的人。惟独对工作,我相信水到渠成的道理这是鲁豫对自己的评价。当1994年的夏天鲁豫在电视上看到奥普拉之后,便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做一个谈话类的日播节目,带着这个愿望,在1995年初她便回到了中国,与凤凰签了约,成为了以为节目主持人,但是命运始终没有给她这个机会让她实现自己的梦,十年过去了,这个梦也伴着鲁豫过了十年,直到2004年的一天,鲁豫终于向公司的高层主管说出了她的梦,也正是这个梦使她现在的身价过亿。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向她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种对梦想挚爱和执着的心,就算是一个现在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要坚持,不要放弃,只要你努力去追求,总有一天,上帝便会眷顾你,就算你知道这一天可能很久很久才能来到,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执着与坚韧,只要我们不相信命运,与它抗争,总有一天会成功!


《心相约》读后感(二)

在同学那看到鲁豫写的一本《心相约》,拿到手上爱不释手。其实很早之前在北京一个哥们那都见到过这本书陈鲁豫去到他们学校演讲时签售得到的但当时也没有怎么看过。最近可能是实在无聊,不想看跟专业和毕设有关的东西,但自己的能量还是要释放出去,另外加之些许有点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感觉,从昨天下午到刚才,居然只用了累计不到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了。书里面鲁豫讲了自己大学和在凤凰工作的一些故事,很多是我所不知道的虽然我很喜欢凤凰,对他们的一些当家花旦也有了解。让我比较羡慕的是她描写的一些去国外工作的经历,真实的工作会不会是很辛苦的我不清楚,但在鲁豫的笔下描绘的一些细节让人读了就有一种完全按照她所描述的情境去体验一次的冲动。毫无疑问,她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在她所耕耘的领域。

但是她在写大学最后阶段准备TOFLE考试的一段也向我们展示了她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点滴:每天就泡在英语单词和TOFLE的题海中,中午随便吃点东西,也不睡觉,马上又去做题,下午累了吃个苹果又接着看书。成功总是很耀眼的,而且成功者对于他们追寻成功的道路描绘起来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以至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只能对他们的成功敬而远之,躲在远远的地方偷偷的羡慕,却不知道该去如何做自己的梦,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我们也应当理解他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功者能够完全回复到他往日奋斗时的艰辛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非常真实的传达给他的听众我们自己不也常常在回想起一些当时感觉很难的事情时非常轻松并且发现没有办法再真切的体会当时的那种困窘、急切或是无助吗?所以,要想复制他们的成功,就要去读懂他们,读懂他们的艰辛,读懂他们的不懈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受着他们眼下的光芒,因此成功很简单,成功又很难。


《心相约》读后感(三)

鲁豫早已是家喻户晓,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过关于与她的介绍,说是她自己一个人通过在异乡努力地打拼,吃尽苦头也咬牙坚持,每天不断地学习,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对她的了解也就仅限于如此。

但到如今重识鲁豫,是在今年暑假期间一页页地翻阅她的书本《心相约》,看鲁豫在字2020里行间讲述她的故事。忽然就有了太多太多的感触,余秋雨评价鲁豫平时看似柔弱,但在工作时却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她可以在战火连连的中东勇敢激愤地与伊拉克海关吵架,眼泪汪汪地拥抱在战火中毁家的妇女,她的即兴言行没有任何准备,却总是响亮强烈,如迅雷疾风。在这里,鲁豫展现出的就并不只是她的拼搏与努力,更有着她的勇敢与执着。她的事例告述我的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由人及己,联想到我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做着大堆的数学题,在连续卡住两题的时候就扔开笔没有耐心而做下去;做英语时看着一篇短文翻译不出就只能在一旁独自懊恼。总希望作业越少越好,考前也总会抱着这应该不会考吧的侥幸心理,虽明白需要脚踏实地却总也做不到。

读着鲁豫的《心相约》,让我记起暑假前不久的一场学科竞赛,在那场学科竞赛的两个星期前,老师就多次提醒我们并让我们做好准备,那时我虽下定了决心,准备在这次的竞赛中努力考出好的成绩,我准备在英语课上听的更仔细,把笔记做的更详细,回到家练一些题将知识巩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俗语是这样说的。在之后的两个星期我也确实是如我预先计划的那般,在上课的时候更加地认真起来,因为不容许自己轻易开小差,我在上课时便要花去比之前更多的精力,常常是觉得四十分钟原来是如此的漫长与难熬。而在下课后的时间,我也把本来花在玩和发呆的时间塞进了作业。要在平时,我会因为一时的懒惰或是时间不够而去别人那儿偷瞄几个答案,轻松还方便。但在眼下,我便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再发生,因为每看一个答案便意味着我失去了一个尝试的机会,我便总会很不放心,好像别人会的什么东西我不会了,这样得感觉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要是在考试中偏巧有差不多的题,那我岂不是白白比就别人低了几分,在这样不安的情绪影响下,我总是很认真地去完成每一道题,并在之后弄清这么做的原因。课后也常会去翻一些参考书,看看他们的解题方法,背背他们总结的知识点提纲。

大考前的一些模拟考,这些考试既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大考的一个缩小版,考了几次,我的成绩都不太理想,老师在讲台上分析完卷子,我就把全部仍没听懂的题拿出来请教我的同桌,我的同桌先还是耐心地为我讲解,可时间长了,终被我没完没了得疑问弄得有点不耐烦。但我不厌其烦地打扰她,她不好对我发火,终也只能无奈地对我说就当是给自己复习了。

但我终究是没能在这次学科竞赛中考出好成绩,反而成为了我入学初中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在全考完后我和同学交对答案时,我的心就已凉了大半截,太多的错误让我不敢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如此努力,却最终也没能取得好成绩,尤其是英语,我在考前几乎付出了最多的努力,结果却扣掉了将近整张考卷一半的分数。

在事后我想,这次如此差的成绩或许也并不是没有原因。追其原因,觉得是我之前太不努力,太不认真学习,所以成绩掉落太多了。虽然考前如此努力,却最终没能完全弥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因为前期的不努力,虽然通过了后期的一些弥补,但成绩终究未能达到之前的预想目标。

有人说: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在那场考试后我也更加明白了这个道理,每个人的成功必定有他辛勤付出。在看了鲁豫的自传故事后,我就更加坚定了:每个成功的人背后,一定都有他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没有哪个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想我在无数个闲来无事的夜晚,躺在沙发上看肥皂剧打发掉几个小时,但有好多人在教室里背着英语、做着数学难题;在无数个黎明,我赖在床上不肯起床,而好多同学已经手拿英语课本在背着单词;这些都是那些闪闪发亮的人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光芒。而鲁豫的《心相约》也更让我终于相信:未来要靠我的双手去创造,哪怕一次没有成功,但经过不断的努力、不断地积累,相信坚持这个信念,终能出现一个永恒的光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相约读后感6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相约读后感6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相约读后感 篇1

积极从容地面对你的人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我乐于接受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如果给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时可,你会想去做什么?”要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假如有十个亿,你会怎么用?”与“假如只剩六百块,你会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场景真实到我们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们才会仔细斟酌每一块钱的价值一样,拥有几十万个小时的我们从未曾置身于真实的最后二十四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作为我们交易的货币,我们很多想法会不会改变?时间是上帝赐予最公平的礼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却更愿意为金钱而努力,去透支未来的时间存储,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市场创造欲望的当下尤为重要。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鸡汤,但花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我从时间的奴隶,回到人生的主人。文/邹炜烽

相约读后感 篇2

窗外,淡红色的木槿叶随风而落。每个星期二上午,都会按时赴约,我的必修课程,讨论生活的意义。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米奇·阿尔博姆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与自己老师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成为莫里老师的学生,能在多年后再次相遇,甚至,陪伴老师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不得不说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按时去莫里老师家听授他的人生之课。因为,他最喜欢的老教授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太不幸了,简直难以相信,米奇回想着上大学时期,白天课堂上那位热情幽默、晚上露天舞场魅力四射的老教授,依然在眼前,那么清晰。就这样,从谈论世界开始,延续到最后谈论道别,十四个星期二。每个星期,莫里老师的身体又不如上一周,可他深爱家人、温暖朋友、热情生活的人生态度却一直没有变,像太阳的光芒一样。虽然时光不多,但是不能虚度,他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

和米奇一样,我也很喜欢莫里老师。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乐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感动人们的热爱。他不修边幅,爱说话、爱大笑,他不断地奔放自身的幽默细胞,使周围者体内的被诱唤出,它们互相吸引彼此升温。尽管在后来,他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松垂无力,可他笑的时候仍是毫无遮拦,仿佛听到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欣赏莫里老师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很多都使我受益匪浅。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不要让它左右极端,要么敷衍要么疲惫。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同,关键如何正确地找到它。在忙于重要的事情时,也不要使之单调乏味,要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永远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忠诚、信任和热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定位切实可行的数个目标计划,每天认真审核,努力修正,并坚信明天。莫里老师说:“疾病一直在敲打我的灵魂,可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他望着天花板停顿了下,接着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里也已经盈满了泪水……

爱吧,施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不要因为家人、朋友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热爱。哪怕付出了九十九分爱,而只得到一分爱的回报。莫里老师也教会我如何珍爱生活,爱吾所爱。生命,何其短暂。要像礼花那样啊,绚烂暗淡的夜空,自由自在地美好,无所顾忌地绽放。

相约读后感 篇3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读后感 篇4

在同学那看到鲁豫写的一本《心相约》,拿到手上爱不释手。其实很早之前在北京一个哥们那都见到过这本书陈鲁豫去到他们学校演讲时签售得到的但当时也没有怎么看过。最近可能是实在无聊,不想看跟专业和毕设有关的东西,但自己的能量还是要释放出去,另外加之些许有点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感觉,从昨天下午到刚才,居然只用了累计不到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了。书里面鲁豫讲了自己大学和在凤凰工作的一些故事,很多是我所不知道的虽然我很喜欢凤凰,对他们的一些当家花旦也有了解。让我比较羡慕的是她描写的一些去国外工作的经历,真实的工作会不会是很辛苦的我不清楚,但在鲁豫的笔下描绘的一些细节让人读了就有一种完全按照她所描述的情境去体验一次的冲动。毫无疑问,她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在她所耕耘的领域。

但是她在写大学最后阶段准备TOFLE考试的一段也向我们展示了她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点滴:每天就泡在英语单词和TOFLE的题海中,中午随便吃点东西,也不睡觉,马上又去做题,下午累了吃个苹果又接着看书。成功总是很耀眼的,而且成功者对于他们追寻成功的道路描绘起来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以至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只能对他们的成功敬而远之,躲在远远的地方偷偷的羡慕,却不知道该去如何做自己的梦,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我们也应当理解他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功者能够完全回复到他往日奋斗时的艰辛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非常真实的传达给他的听众我们自己不也常常在回想起一些当时感觉很难的事情时非常轻松并且发现没有办法再真切的体会当时的那种困窘、急切或是无助吗?所以,要想复制他们的成功,就要去读懂他们,读懂他们的艰辛,读懂他们的不懈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受着他们眼下的光芒,因此成功很简单,成功又很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主要伤口还包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内心挣扎了很久。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在读的时候正襟危坐,读完了还得鞠个躬什么的。还好,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不像心灵鸡汤之类的小品那么不痛不痒浅尝辄止,总会吸引人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听他的话,我们都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呢。

第二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 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 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 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莫里老人,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值得我们在生命细细品味。

第三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作文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降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第四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相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降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天都可以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美好的一天吗?

因为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不过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相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第五篇范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第六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降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降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而莫里与米奇谈论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生话题需我们仔细思考

第七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降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降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降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第八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相约星期二(优质读后感)


【第1篇】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么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很多很多,这些话语,这些真诚的话语,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这位终身的教师,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2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莫里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这就是!”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让我们,向他肃然起敬!

【第2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过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过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自暴自弃,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择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不过,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现在。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因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现在,换你说,我听。

以后的每一个周二。你来说,我来听。

【第3篇】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第4篇】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莫里说。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个暑假没什么事做,就打算像老师说的开始来沉淀自己。起初,拿到《相约星期二》,应该在必然之中吧,因为它在网上被评为教师必读的书籍之一。

我特意选了星期二来读这本书,早上看了五页就困得要死,于是睡觉了。直到下午,周围安静下来,我又毫无睡意就又拿起这本书来读。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本讲述人生的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毕业以后忘记了曾经的梦想,也忘了自己在毕业典礼后曾答应莫里教授要保持联络的诺言。在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做兼职。直到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曾经熟悉的名字,知道莫里教授的时日不多了。于是前往莫里教授家里探望,两人相约在莫里教授活着的每个星期二,两人见一次面,由莫里教授亲自授课,学生是米奇,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

他们一共度过了十四个星期二,但并不是每个星期二谈论的内容我都有感触,可能是我的经历还不够,未能贴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莫里教授对死亡的态度真的很让我敬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如果我在这美好年纪要怎样面对死亡。如果我离去,没有爱人,没有朋友知道我离开,没有过孩子,没有过努力,甚至可以说我还没有见识到社会就已经离去,是会有遗憾的,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的体会。而书中讲到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我还在羊皮卷里读到过相似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天,这些智者都选择过最平凡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正是很多人都忘了的生活,人们总是在追求着一些东西,觉得如果没有了追求生活就回归于平淡,就是一种躲避,于是我们没有问问自己这是我们想追求的吗?还是人云亦云?在盲目的追求过程中渐渐地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繁华褪尽,回归真我,原来平凡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书中偶尔提到美国那时的新闻,想想跟中国现状真的很像,我都不想看新闻了,一幕幕奇葩的画面出现在脑海中,舍友间不满投毒杀害,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厕所里出现弃婴, 老师猥亵幼童。我们在问中国怎么了?其实最该问的是我们怎么了?正如莫里教授所说,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很大的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可是我们这些可怜人要么太自私要么太浅薄,以至于文明社会弊端层出不穷。直至此刻,我都在想起刚刚发生的海归不服从传销组织被打至死,我彻底无语了。爷爷奶奶每天在看新闻,我不知道他们看着这社会变成这样有何感想?人之初性本善,莫里教授提到是“人只有在受威胁时才会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担心失去它。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你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讲到死亡,其实我真的没那么坦然,但是莫里教授就真的很坦然,原谅我读书的时候不认真,我就算知道要像莫里教授那样对待,可是我觉得我做不到。他说,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是啊,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曾活在别人的心中,他才算来过这个世界。他要每一个他所认识的人继续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要由于他的死而毁了它。莫里教授对死亡的看法真的太深了。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只有把一本书看过三遍以上才可以发表评论,的确,我还没有读彻这本书,也就是我对生活还不够了解。《相约星期二》就此告一段落。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什么是最困难的?

“与生活讲和。”

这是一个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二,他和他最喜欢的学生来讨论生活的意义。比如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和死亡。

莫里教授在七十多岁得了肌萎缩性(几岁)侧索硬化(ALS)——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直到那时,周围世界的无动于衷和自己身体的日渐失控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好,工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枯竭,何其残忍。莫里是强大的,他不甘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对死亡。他把死亡作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门课程,用自己诠释了这段旅程。

他的学生,米奇,在毕业后忙于奔波于这个世界,摒弃了梦想,由于舅舅的死亡,让他惧怕于生命的不可自控,从而疯狂的热衷于工作上的成就,觉得这样能让自己感觉到在主宰自己。直到有一天他换电视频道时听到了莫里教授的电视采访,才有了之后的相遇。

“死亡,”莫里说,“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米奇。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所以许多来探访我的人并不幸福。”

为什么?

“唔,首先,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你需要十分的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们要比我——即使在这样的处境里——更不幸。

“我也许就要死去,但我周围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份?”

他毫不自怜自哀的态度使米奇感到惊讶。莫里,一个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和行走的人,一个再也不能去开门,不会自己擦干身子,甚至不能在床上翻身的人,怎么会对命运表现出如此的乐于接受?他望着他费劲地使用着叉子,好几次都没能叉起一块番前——那情景真令人悲哀。然而我无法否认,坐在他面前能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宁静,就像当年校园里的清风拂去我心中的浮躁一般。

我感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点,人最容易有的一些自哀自怜,愤怒生活的不公,面对生活磨难的悲观,而莫里教授的坦然,乐观,温暖给人的力量更是一种震撼。他在一步一步与生活讲和:疾病的轰然到来,让他在最后的岁月里被无休止的痛苦所笼罩。

关于死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里重复道,“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怎么能够去准备死呢?

“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元憾了??”

“事实是,米奇,”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关于家庭;家庭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我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最后,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样的遭遇,有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的悲剧。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他由此得此结论: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你应该是个孩子时,你乐子做个孩子;当你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你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你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你属于任何一个年龄,

直到现在的你。你能理解吗?你不会羡慕其他的人生阶段——因为你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样,你便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一颗善良的,敢于面对的,快乐的心。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篇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既然生,淡然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绿萝花(孙春艳)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与生活讲和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飞翔

清明下乡给奶奶上坟,看着周围的树木,青草,斜坡,脑海中蓦然跳出了一个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个社会学教授!在异国他乡,在几乎是同样的境地里,安葬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他震撼了我,让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时间一遍一遍地去读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断被病魔吞噬的躯体,回放他在生命走向尽头前的那特殊的课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涤人心灵的话语。

《相约星期二》,是命运的相约,是灵魂的相约,是关于生和死的相约,更是生命价值观的一次真诚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东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弃的。家庭的不幸、命运的摧残没有泯灭他对善良、尊重、友爱的执着,他坚信爱能赢天下。爱永远是胜者。

相爱或者死亡。爱是他灵魂的主旋律。他不愿意为死亡涂抹胭脂。面对死亡,面对种种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难做到的事: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他尽可能的给予他人应该给予的东西,他认为,能给予表明自己还活着!活着,不给予,过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三天,和米奇相约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艰难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节关于活着的意义这门课程。他的眼角也有泪,因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即使连擦屁股这样是事情也需要依赖他人时,他也会提示自己像婴儿般去享受;他的嘴边流出的是在米奇看来的一种苦涩的幽默,

这种幽默常常化解尴尬,让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多一份和谐,乃至感动。他敢于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线节目是利用他增加戏剧的效果,但他选择的是让步,因为这样的直播会把他的信息带给数以万计的观众。他的让步,会让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

与生活讲和,心态才会平和。与生活讲和,你才会不为名利所烦恼,才不会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专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爱和尊重。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莫里教授,一个终生的教师!爱是永恒的感情,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活在读者的心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关于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5年前的事情了,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上的一句话,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五年后的今天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看着这句精辟又有内容的话,我又重新收拾心情,认真的读了这本书,书中讲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故事很简单,却透出他不平凡的人格。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柙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你说,我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么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很多很多,这些话语,这些真诚的话语,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这位终身的教师,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2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莫里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这就是!”

【第2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过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过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自暴自弃,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择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不过,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现在。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因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现在,换你说,我听。

【第3篇】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第4篇】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

Seeing that Morrie received him so ing a musician and started to earn as much money as he could. By doing this, he ething else.

Money is not so important. If the money e great people ebody may be unher they are wrong or not. Its just two ways of living.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01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荐,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达到书中的境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书的内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星期二人的单独的课程,一个老师,几近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课程,会让他明白很多,也会让他成长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个情形下,带着一点点的安静。

老师因为病情不久于人世,之前是教师,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于死亡和生存之间的人物,为生的人搭建一座桥梁。

他的最后,越来越虚弱,却也不断告知学生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重点是相爱,重点是你生前所拥有的足够多的爱意,让你能够面对一切的挑战。

在书中,我们就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终亢奋。

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窘迫,只是觉得重回到了婴儿时代,能够被照顾。

即便虚弱,他仍然会感激每一个看望的人,每一个拥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体接触,同时,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02

文中的我呢?选择用录音机记录一切,选择每周二,千里迢迢的赶来,是为了老师,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去直面死亡,选择去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

认为逝去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没有相爱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总是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事实上,我们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们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如何去给予。

人生的选择众多,至少,还有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虑。

我们要过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别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周二的交谈,每一次的前来,别人只是看做无谓,只是看成一种宣传。

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星期二人。

03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爱,提到的是满足。

没有那么多的思绪,让我们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个人影响的有限,每一个人经历的有限,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教会别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没有什么可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不过是了解,在众多的遗憾中,寻找到一种不悔,寻找到一种满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希望我们可以拥有。

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生一遭,只是为了内心中的爱与理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在这本书中的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说出的话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时,继续完成作为教授的最后一课。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择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面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 ?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可以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面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旧活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上着这个关于人生与死亡的大课!

【第2篇】

没人能否认死的必然性,就像没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ALS一种残酷的绝症,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当然时间还在继续,地球还在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改变,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个。莫里教授不甘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他与米奇一起探讨人生。他们并没有说多少很深奥的东西,只是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真理其实都是朴实而简单的!)莫里老人在临死前还是幽默风趣,他不会自怜自哀,顶多早上醒来时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几滴眼泪,起来后就恢复了活力。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地写莫里是怎么可怜,更让人觉得被人照顾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时。像孩子那般被关爱。莫里老人与米奇的课上充满了人间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谈轮到轮回转世,莫里说自己想要做一头羚羊,那么优美,那么迅捷。这个想法和他的身体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有他喜欢跳舞的因素吧。不过谁又能说真的有轮回呢?

“死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尽管掉转头不去看他,却还是知道它的存在。”但莫里却能正视他,他们谈论遗憾谈论死亡。人都会死,活着的人惧怕死亡,然而死亡来临时又不会感到痛苦了。在某个夜晚莫名地断了气,会有什么痛?留下的只有亲人的思念。突然觉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礼是无比的明智。

【第3篇】

《相约星期二》内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相约星期二》,是 “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是一个幽默的精神导师。

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篇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既然生,淡然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绿萝花(孙春艳)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与生活讲和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飞翔

清明下乡给奶奶上坟,看着周围的树木,青草,斜坡,脑海中蓦然跳出了一个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个社会学教授!在异国他乡,在几乎是同样的境地里,安葬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他震撼了我,让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时间一遍一遍地去读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断被病魔吞噬的躯体,回放他在生命走向尽头前的那特殊的课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涤人心灵的话语。

《相约星期二》,是命运的相约,是灵魂的相约,是关于生和死的相约,更是生命价值观的一次真诚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东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弃的。家庭的不幸、命运的摧残没有泯灭他对"善良、尊重、友爱"的执着,他坚信"爱能赢天下。爱永远是胜者。"

相爱或者死亡。爱是他灵魂的主旋律。他不愿意为死亡涂抹胭脂。面对死亡,面对种种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难做到的事: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他尽可能的给予他人应该给予的东西,他认为,能给予表明自己还活着!活着,不给予,过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三天,和米奇相约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艰难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节关于"活着的意义"这门课程。他的眼角也有泪,因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即使连"擦屁股"这样是事情也需要依赖他人时,他也会提示自己像婴儿般去享受;他的嘴边流出的是在米奇看来的一种苦涩的幽默,这种幽默常常化解尴尬,让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多一份和谐,乃至感动。他敢于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线"节目是利用他增加戏剧的效果,但他选择的是让步,因为这样的直播会把他的信息带给数以万计的观众。他的让步,会让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

与生活讲和,心态才会平和。与生活讲和,你才会不为名利所烦恼,才不会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专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爱和尊重。"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个终生的教师!爱是永恒的感情,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活在读者的心里。

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哲哲)刘仁娟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别了自己的隐私的情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了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不羡慕年轻,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热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态进行当下的活。

相信《《心相约》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如破晓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