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杜甫的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杜甫的读后感600字

杜甫的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杜甫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杜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杜甫读后感(一)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读后感(二)

唐朝都处于一种上升的时期,辽阔的国土,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使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个时候唐朝出现了一位着名而又逍遥的诗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这个年代,又是一个群星灿烂,诗人辈出的一个时代。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了读书写字2020,并在他七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咏凤凰》。当现在的人们朗诵起这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2020,有作成一囊时,心中总会泛起遮不住的自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多么气派的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无畏不惧,敢于挑战,攀登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杜甫在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现了奋发向上的心胸气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这四句诗将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简简单单的四句诗将李白就塑造成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

唐代文学史上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他们的友谊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我们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没有比这两个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纪念的人了。李白与杜甫的见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

通过这本书,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挚的推荐这本书《杜甫》,这本书里讲述了杜甫华丽的一生,值得每个人拥有。


杜甫读后感(三)

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2020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着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

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杜甫 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杜甫诗集读后感


杜甫诗集读后感(一)

让纸张挽起时代的屏幕,让笔墨播转岁月的年轮,让我们对你的遥望在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一座用仰慕之心筑成的时代桥梁。

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快乐。于是,在我自己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当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次又一次的浮现在眼底,我的大脑中仿佛出现了一个用怨恨织成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含着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不满与无奈。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天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早已悄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华不得重用而感到惋惜,为你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何让你在悲哀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何匆匆离开人世?

当读完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是,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过得洒脱,一切都阻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自小就被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你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特殊的一个之一。身体并不强大,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一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对外族的侵逼,还是权贵的压迫,始终坚守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之情。

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用诗章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你的不朽灵魂会因你的诗而永葆青春活力!


杜甫诗集读后感(二)

杜甫,一位诗作万首的诗界泰斗;一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程部员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诗坛巨星。

诗如虹,句如锦,字2020如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辽阔,意境深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意,深远高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笔力雄健,大气磅礴

家乡逆贼叛乱,他不得不携妻带子流落他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春光多妩媚旖旎,面对支离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凉破败;亲朋无一字2020,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伟绮丽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互相托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寞惆怅,排斥贬低,但是一切都无能为力啊!

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不管;雨夜屋漏,长夜无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不管!永远放在他心头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伟岸情操。

读罢惘然,掩卷沉思。烽火连三月啊,何日是归期?乡愁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尽管这样,却依然发出这样的心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如明镜般澄澈的心灵,这就是真正的诗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才想襄阳下洛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浑厚的声音正穿越时空,清亮亮地一代又一代传颂,随之传颂的,还有中华民族的精魂。


杜甫诗集读后感(三)

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2020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着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

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杜甫 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传读后感


【篇一: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篇二:杜甫传读后感】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篇三:杜甫传读后感作文】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篇四:杜甫传读后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记读后感


杜甫传记读后感(一)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 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长安十年 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 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污,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 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腐败,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 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 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 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 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杜甫传记读后感(二)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着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记读后感(三)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杜甫传》读后感(优秀范文)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梁燕娴)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杜甫读后感(模板6篇)


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读后感是将自己把所读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的一种方式。或许你需要"杜甫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杜甫读后感 篇1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本文构思巧妙,作者通过“观杜甫”、“叹抉择”、“叹仕途”、“叹诗才”、“叹人格”、“读杜甫”几个小片段来从不同角度来谈读过《杜甫传记》的的感受,角度独特而全面,值得一读。

杜甫读后感 篇2

观杜甫。枯坐岩石,穿倚翠竹,仰视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选择。杜甫终身都非常对立,一方面仰慕自在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思念李白,仰慕李白还持续着那种豪宕的日子,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日子离别。人的终身最难打败的便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两边的拉扯令自己苦楚,但是自己无法。转看本身,心中那份躲藏良久的幼稚想有一片玩耍的六合,但是出息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漫游在书海,无法,只有在桌角深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宦途。天主以食欲为钓饵将一颗颗飘扬的心领入弯曲崎岖的日子路。在对立中杜甫踏上宦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出现好像注定要以奸来烘托,诡计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期望,一次次的冲击,杜甫终身宦途崎岖。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品格上的悲痛,而是其时社会的悲痛,乃至是一个年代的悲痛。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终身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终究都以他的诗歌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幼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赏无法压抑。

叹品格。一首首坚固的诗源于一个巨大的品格,一双脚接触这片从前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严酷,人生的悲惨,一对耳听尽人世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品格,他将这份心里的震慑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倾诉。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视尘世,写尽悲苦,满心烦恼的诗人。

杜甫读后感 篇3

闲坐岩层,穿倚竹林,凝望晴天,身绕轻风,一个消遥的作家。观杜甫。

叹取舍。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嫉妒随意的新海人员,一方面又想在北京长安谋得一个官衔,他怀恋李白,羡慕嫉妒李白还再次着那类豪爽的生活,而他自己却迫不得已跟这类生活道别。人的一生较难击败的便是自身,一颗心,2个方位,彼此的牵扯令自身痛楚,殊不知自身无可奈何。转看本身,心里那份隐匿很久的童真童趣想有一片去玩的乾坤,殊不知前途二字却牵着拿笔的两手畅游在书海,无可奈何,只有在在桌角刻骨铭心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造物主以食欲为鱼饵将一颗颗飘扬的心领入坎坷艰辛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入仕途,起起落落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展现好像终究应以奸来衬托,诡计笼罩着的官府怎容得下杜甫这类的儒生,一次次的期待,一次次的严厉打击,杜甫一生仕途艰辛。愤!愤佞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可悲,只是那时候社会发展的可悲,乃至是一个时期的可悲。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铸就史诗,他写没谁了唐诗宋词,也写完了唐诗宋词。他以后的诗韵格律,最后都以他的诗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变成教材上的熟客,当娇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取空际,心里的这份赞美没法压抑感。

叹人格。一首首硬实的诗来源于一个杰出的人格,一两脚触碰这片以前出血的农田,一双眼见尽战争的惨忍,人生道路的凄凉,一对耳听尽世间的哀哭,这一切筑造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一份心里的震撼人心扬于诗里,摇晃了封建社会这座碉堡,将众怒、民怨、民饥、民寒述说。

独座孤石,心立坚竹,俯览世间,写尽凄苦,心头忧愁的作家。读杜甫。

杜甫读后感 篇4

唐朝都处于一种上升的时期,辽阔的国土,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使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个时候唐朝出现了一位着名而又逍遥的诗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这个年代,又是一个群星灿烂,诗人辈出的一个时代。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了读书写字,并在他七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咏凤凰》。当现在的人们朗诵起这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时,心中总会泛起遮不住的自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多么气派的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无畏不惧,敢于挑战,攀登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杜甫在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现了奋发向上的心胸气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这四句诗将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简简单单的四句诗将李白就塑造成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

唐代文学史上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他们的友谊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我们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没有比这两个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纪念的人了。李白与杜甫的见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

通过这本书,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挚的推荐这本书《杜甫》,这本书里讲述了杜甫华丽的一生,值得每个人拥有。

杜甫读后感 篇5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题记

红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葱葱。长安书斋中,摊平宣纸上,一片浓墨连篇,执笔落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人们总喜欢对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名人。若说李白与杜甫在同一时代却又有点不妥,因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却在晚唐才缓缓展开。可是虽说时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间的惺惺相惜却也让他们成为了挚友。而他们的对比,也由此开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写的诗,浪漫奔放,受到当时的游侠和求仙风气的强烈影响,游侠和求仙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可杜甫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极少有这种生活,唯一涉及到的,还是他与李白携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写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带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让人啧啧称奇,而对杜甫的人生则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悲惨的,落第,被贬,流亡,战乱,家散,国破……最终也逃离不过一个贫困潦倒,郁郁病终的结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这不仅是杜甫对商贾勾心斗角生活的厌烦,还是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触。天才们的相遇总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能一同游历,谈笑风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了,“石门上的金樽也没有‘再开’”。李白在分别后又陆陆续续结识了许多好友,他的诗中也再没有他了,而杜甫却愈加思念对方从而留下许多名句,直至李白离世。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鹰,向往无际的蓝天,不会为了某事或某人牵绊太多,他喜爱漫游,喜爱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极具个人主义色彩;而杜甫却在这方面显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欢怀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对现实认识得愈加透彻,所以对黑暗十分敏感,显得更为忧时忧民,悲天悯人。

这样的杜甫也不由得让人感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战火飘零的年代,它既毁灭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毁灭了杜甫沉稳安定的生活,毁灭了杜甫温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样流离漂泊的生活才让杜甫留下了无数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华落尽,枯叶化蝶的凄凉。与李白的会合,对于他来说,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

杜甫读后感 篇6

乙丑7月26日回故乡祭祖,同时拜谒了我国唐朝诗圣杜甫故里纪念馆暨杜甫出生地。能与诗人同乡深感骄傲和自豪,踱步在古槐旁,吟诵着千古诗篇,不禁思绪万千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父在巩县任县令时,将家迁于此。杜甫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矛盾,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怒斥权贵的声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反映民众疾苦的铿锵之声穿过一千二百多年的时空隧道,抨击人们的耳膜,震撼人们的灵魂。

巩义市政府斥资一个多亿扩建、修缮杜甫故里纪念馆,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位卑未敢忘国忧的诗人。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

每每读着杜甫的诗,我们感叹意境的美好,让我们身心得到滋养,如“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当翻开人物传记才知道这位诗人在乱世中的艰难人生,让人肃然起敬!下面给大家分享《杜甫传》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1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夕阳。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拜应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是杜甫朋友高适临官场有感,但对于杜甫以往历历在目的何止是这冰山一角,对百姓的怜悯之词又岂止这三言两语?那时他44岁,身无一职,在县尉的乌纱帽前,却又不愿步高适后尘,然而当时唐朝的山河也即将要破碎在安史之乱中。后来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亡时期他又获得左拾遗一职,这个职位低得可怜得官职是皇帝身边负责上柬与荐良的。这样他人生的第二个矛盾(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像撞石钻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虽然来势汹汹,但却为杜甫诗风改变这早已播下的种子得茁壮生长提供了机会。

对水深火热人民的无法割舍将杜甫从皇帝身边拉向群众,即使这并不是杜甫乐意的。一组诗篇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出现已可说明矛盾哪方占优势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终于,杜甫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的磅礴之气没有化成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与不羁,他点石成金的文采也不会化成近代作家们的刀枪笔杆,他的那条诗路就像农人咬牙忍着烈日,渔夫挺腰顶着风浪后最真实却有力的诉说。杜甫的诗撼人心扉,是因用笔的力度重似写史。

世界上许多文学家认为沙翁不是属于某个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样的永恒,但是即使这个信念再坚固,人们在研究和欣赏的时候也无法轻易的跨过时代与文字运用不一的坎儿,我们在研究杜甫的时候也是遭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传记终于让我停在以往一贯奔走着的驿道旁,稍将重点从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换掉、《登高》的首联到底可以数出多少个对仗结构,移向真实具体的蓬乱的长安之春是如何让杜甫惊心、溅泪,移向拥洞庭胜状的岳阳楼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战火而愁思不断,而这些都是走马无暇目及的花。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2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3

在我的记忆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脸、老泪纵横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年轻的我来说,这样的您太过沉重。在那些年轻气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着您。

在我的记忆里,您又是那么孤独、那么潦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怯懦的我来说,您的痛苦我无法承受。有些岁月只是太过浮躁,我的灵魂无处盛放。

在我读了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后,我为我的无知而羞愧。我想对您说的太多太多。

我为您受过的贫挨过的苦而落泪。自经丧乱,奉先丧子,弃官华州;秦州卖药,身患疟疾;同谷境内,衣食无着;艰难蜀道,风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阆州;成都幕府,受尽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荆州,苦苦挣扎;暂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陨落。

您说:我生若飘荡,何时有终极“。是啊,此后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过着穷苦的生活,再也不能回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月呀,辗转在重重险阻的巴江蜀道上,静挂于浣花溪畔的茅屋上,等候在默默无语的湘江湖畔······

梭罗说,一个人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琯罢相,您上书营救,言辞激烈,触怒素宗,被放还。您放弃了安危,放弃了官职,却写成了著名的《北征》;弃官华州之后,“不爨井晨冻,无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虽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诗歌却获得了大量的艺术源泉,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可以说,一颗纯洁的心灵赋予杜诗不朽的灵魂;一个悲剧的时代造就了一代“诗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国家、人民、故乡,您始终惦念着、牵挂着。

公元760年,您离开了兵戈扰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们悦耳的笑声,老妻杨氏幸福的眼泪,水木清华,天上人间。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分明听见您对人民的怜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分明是您对故乡的思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分明是一颗泣血的老臣心。

其实,这么多年来,很多读者对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实际上,对于国事,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安禄山叛变,朝廷向回纥求救,您认为借用外族兵力评定叛变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在凤翔任左拾遗时,您认识到陇右防地空虚,情势严重。您说: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后来,吐蕃果然占领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能认识到“盗贼本王臣”、“丧乱死多门”、“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的社会现实,这样的认识足够深刻!

“心以当竹实,血以当醴泉”。面对权贵,您直言不惧;面对战争,您理性对待;面对邪恶,您痛心疾首;面对饥饿,您活下来;面对失去,您乐观豁达。这一切都源于一颗伟大的心灵,那里有坚定的虔诚的信念!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4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读后感集锦


阅读是充实自我的绝佳途径,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有许多的感悟,写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要立意新颖,要联系实际。不知道您是否也在考虑写一篇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杜甫传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 篇1

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

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杜甫一生写了15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

杜甫从世家公子到官场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没有李白的潇洒,没有陶潜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坚忍却比屈原更坚韧。杜甫的一生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但却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传读后感 篇2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 篇3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子,他的前半生放荡不羁,后半生孤苦伶仃。他的文采举世闻名,他的一生也像极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就是杜甫。

杜甫生于官儒世家,只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落没了。不过官儒的血统犹存他骨,像历史上许多文人一样,他的志向也是考取进士,报效祖国。青年时期的他,游走于山河之间,也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李白。他的成名诗作《望岳》就是这时候所写的。他的人生也正如当时的大唐,贞观开元,皇帝英明,一幅盛世好景象。不过这样的生活并不长久,杜甫与大唐迎来了共同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唐长安城内盛世繁华,但实则暗流涌动。关隘之外的西部地区,节度使们蠢蠢欲动。而这个群体中的其中之一安禄山,带着部将史思明开始造反了,史称安史之乱。杜甫的家庭在这一瞬支离破碎。安史之乱后,昔日大唐繁华的景象转眼化成灰烬,长安城内外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的诗作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他的诗作大多由青年时期的山水游玩转变成对民生疾苦的思考。也就是这样变更层迭的社会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许杜甫的一生相较于李白运气差了点,李白一生大多在唐盛世时期,杜甫的一生有一半在安史之乱之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两位诗作风格迥然不同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美景为主,诗中有着浓郁的道家主义色彩,所以他被后世称为诗仙。杜甫则不同,他的诗中更具有儒家色彩,他的诗最不同于李白的一点是他更关注民生,诗中饱含了对人民的关心。

文有孔圣,武有关圣,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可见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之高。

但是,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科举未中进士,中年是又因为权贵暗中操作,让他的仕途断送了一半。当官还可以被举荐,不过杜甫并没有被提拔。他的仕途从此结束。同样,他自己没有工作,经济来源的荒芜以及他的家人的离去狠狠地给了他一个巴掌。安史之乱后,他的生活更为艰苦。

杜甫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在古代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他离开人世后,他的名气以及作品都不为人知。直到后来元稹和白居易的发现,才让他的的作品永远流传下去。

杜甫,他的诗歌,他的精神,永存。

杜甫传读后感 篇4

《杜甫传》读后感2000字:阅读完《杜甫传》,读者戏称其又名《杜甫身心游历记》。因为依读者拙见,《杜甫传》是杜甫心灵由稚嫩到成熟,品性由高傲到沉稳的一本传记。

幼年的杜甫可谓是衣食无忧,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杜甫由于深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头露角了。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惊赏,说他的出现无异于班固、扬雄的再生。

杜甫在他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吴越和齐赵。这两次漫游对于杜甫而言固然是重要的,两次漫游的经历为其后成为诗作大家埋下幼芽。

在唐代的诗文小说里我们常常读到,一个读书人在他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的或不幸的遭逢,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扩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如果是诗人,也会因此写出视界较为广远的诗歌。杜甫在漫游时写过不少的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能够读到的只有两三首。这两三首诗比起他后来爱国家、爱人民的长篇巨制,不过是小小的萌芽,里边包含的东西还很单纯,但它已经能以预示从这萌芽里会发展成一棵坚强的、健壮的树木了。

在作者看来幼年直到青年甚至壮年杜甫是无忧的,是狂妄的,也是看不清现实的一名游子。书中这样写道“青年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使他有裘有马,允许他用放荡与清狂来鄙视人世的庸俗,可是却没有能够使他放开眼睛直视现实的生活——只有由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才能在一个诗人心里燃烧起对于人民和国家的热爱,这对于杜甫还要有所等待,等待到他丧失了裘马,同时也放弃了放荡与清狂的时候。”

待到杜甫真正开始正视现实之时已是年值二十又九。在作者看来,《望岳》是杜甫值得一提的佳作,“大约在他二十八九岁时,他写出来他的诗集里最早的诗:《登兖州城楼》和《望岳》。前者是一首普通的律诗;后者却像我们在前边所说的,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着将来伟大的发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将杜甫心中的抱负与期望表露无遗。

满怀抱负的杜甫在这时接触到了一位不得不提起的诗人——李白。李白生于七〇一年,比杜甫大十一岁,他们在洛阳相遇,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已经四十四了。这时杜甫的诗刚刚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而李白已经完成了不少的名篇。这两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的会合与此后结成的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当时由于贵族的豪奢与商贾阶层的形成,游侠的风气盛行一时,长安、洛阳以及许多通都大邑,都是侠客们驰骋的场所。游侠生活就成为诗歌里的一个新的主题。

于是杜甫与李白开始他们的游侠之路,一同走访仙人道士以后,后来成为文学史大家的二人就永久分手了。那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他的旅程中又遇见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再也不在他的诗里出现;可是一往情深的杜甫,后来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秦州的客舍,或是在成都和夔州,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再也不说他的诗只像阴铿了。

杜甫在他三十五岁时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一年年地住下去,在这些事物以外,还看到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不料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要的官职,而是对于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命运总是如此不可预测又令人惋惜。在狂妄的杜甫开始追求理想与抱负之时。盛唐开始由盛转衰……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李隆基作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奸臣当道,开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比较正直的、耿介的、有才能的、或是荒诞的、狷洁的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人不遭受他的暗算与陷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奸臣阴谋下的考试,无人能够及第。偏在这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在奉天县令的任上不久便死去了;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他四十岁后,不但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杜甫并不如苏东坡般乐观,穷困潦倒之下所作的诗词无一例外透露着悲凉。

使唐朝真正滑向低谷的安史之乱在这时发生了。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这变乱发生在唐中叶,给唐代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由于连年的战乱,生产力大大降低,而政府对于人民的剥削反倒有加无已,致使社会的贫困一天比一天加深。这一切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杜甫也在这些诗里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彩色斑斓的浪漫的衣裳,有一部分走上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国家的沦陷致使杜甫暂时忘却自己的潦倒,同时也激发出杜甫的爱国之情随后在杜甫的诗作中,爱国激昂悲愤的基调随处可见。后来唐军在香积寺北澧水的东岸打败胡人,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在读者看来,杜甫固然是伟大的,在胡人的迫害下,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他不再创作满是怨意的诗作,而是充满爱国情怀地与敌人斗争。然而同样生活的穷困潦倒,他却格外令人感到心酸,许是他缺了点乐观罢!

杜甫传读后感 篇5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梁燕娴)

杜甫传读后感 篇6

杜甫的诗从小学过不少,对他的了解停留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上。提及杜甫,脑海中自然浮现蒋兆和所画的那副图:杜甫抬头远眺,眉间似攒万缕愁思,眼中忧虑尽显他忧的是大唐,忧的是百姓。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诗人传记。杜甫的形象在其中渐渐鲜活,打破了我对他的狭隘认知,甚至是对所有诗人的刻板印象。

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个光环之下,原来,他也是封建家族的信奉者、维护者。这令我惊讶,可一想到他的出身就很好理解了。杜甫出身名门,先祖杜预是晋朝名将,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杜甫对他的祖父十分崇拜,这更让我深深意识到古代社会是何其重视宗族关系与声名,难怪杜甫会吟出那句诗是吾家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杜甫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到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也曾年少轻狂,吟唱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长安十年,私以为这是杜甫迷失的十年。他急于在官场上立足,四处投师,四处赠诗投赋,甚至曾为此歌颂过杨国忠。原来杜甫也会献诗求官,古代士人对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的渴望多么强烈,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

直到一次次科举落榜,直到安史之乱的到来,杜甫渐渐有了变化,那个伟大的杜甫正在向我们走来。当杜甫看清了这个污浊的上层社会后,越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李白选择洒脱离去,而杜甫选择开始不再以俯视者的身份同情怜悯百姓。他让自己的眼睛直视那些卑微的人民,一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撕裂天地。杜甫是愤怒的,目睹社会乱象,经历战争,他用三吏三别道尽百姓的苦难。他看到的是死亡,是不公,是战争,是血淋淋的现实,是自己的无力和无奈,是欲得而不可他是痛苦的。杜甫的光芒始终闪耀,在于他心怀天地,包罗万象,视众生皆平等。只要一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就不愿像蝼蚁一样苟且偷生。杜甫即使穷困潦倒,也从不迷茫。山河破碎之际,妻离子散之时,他也要徒步北上,寻找新的希望。有人称杜甫,是那个时代的良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若李白代表了太平盛世的烈日,象征了浪漫与奔放,杜甫就是兵荒马乱里的白月光,代表了质朴和善良。

杜甫,杜甫,我曾膜拜你的光环,浮于表面,这一次,我终于走近了你,读懂了一些你。

杜甫传读后感 篇7

从小都在背唐诗,却甚少去了解唐诗背后的人物。在学生时代,喜欢浪漫和华美或者清新的此句,也喜欢豪迈自由的不羁,很少有人会喜欢破败忧愁凄苦的场景。所以很多人会喜欢李白的洒脱,喜欢高适岑参的边塞的壮阔,但是在读完这本小传之后,才发现忧国忧民的杜甫是多么的伟大。

伟大恐怕还是有些单薄,还有淳朴,单纯和正义。当周边的好友都寻欢作乐花天酒地时,杜甫依旧钟爱妻子一人,日夜思念。虽然他通过献诗期望能得到引荐而做官,但是当他发现所在职位并不能协助国家,救难百姓时,他选择离开,哪怕变得更加清苦。重情义的他对待友谊是那么的单纯和可爱,他用诗作日夜思念他的好友,见到好友时好像他的世界都没有了阴霾,好似快乐的孩子。

自古以来,天妒英才。如此才华的人生活得却如此凄惨,穷困潦倒。不仅从文学艺术上,更是历史研究上,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真的可以说老天辜负了他。

杜甫传读后感 篇8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同样杜甫也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

其实对于历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记载,而文学家记载的相当少,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部作品我重新认识了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里面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年轻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高自大,夸张甚于实质。当时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他的书法胜过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刘祯都不看在眼里。从这里我能看出来一个放荡不羁,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张狂。这一点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杜甫早年成长在唐朝发达的“开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身体不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杜甫七岁开始学诗,九岁开始学书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阳附近,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脚了。

年轻的杜甫喜欢出门远行,他喜欢结交好友,欣赏祖国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后来“安史之乱”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负百姓。这一段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关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诗句豪迈洒脱。尽管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慢慢变得成熟。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不得不说杜甫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要做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杜甫传读后感 篇9

他的一生,如大海的波涛,起伏交织,悲欢交错;他的一生,似满天的星辰,每一颗璀璨的星子都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不朽诗篇。

杜甫,这位中华民族的诗圣,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永不泯灭的光芒,至今仍使我为他那艰苦的仕途、卓越的诗才与伟大的人格所叹服。

(一)叹仕途

杜甫在仕途之路上是矛盾坎坷的。出身在一个再典型不过的儒教家庭的他从小就在心中立下了忠君报国之志的种子。在年少时出口便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句。可是,现实总不似理想之美好。746年,杜甫初至长安。那时玄宗已开始贪图享乐,政治也变得腐化。天子任用口腹蜜剑的李林甫,于是李林甫便趁机暗算了一大批开元之间的贤臣,甚至连赶考的文人志士也不放过。杜甫在749-752年的考试中屡屡落榜科举之路行不通,他只得转贵权门、投赠干谒等,但终无所获。客居长安十年,他奔走献赋,郁郁不能志,过着失意贫困的生活,举进上不中第,困长安。不仅如此,在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凭借与房绾的关系,在肃宗旁任左拾遗。在他任职期间,他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又因官场黑暗无法发出,终究闷郁不乐: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最终,于758年,被卷入党争的他走出皇城之门,从此他的仕途也画上了句号。

在时光中,我似乎看见了一个心灰意冷的背影,在金门前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好几次,在读到如此一个雄才大略的诗圣竟屡屡在朝中碰壁,遭受排挤,一缕同情与惋惜之感都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害怕杜甫会因自己失败而又悲惨的仕途所击倒,但他终究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无比的热爱活了下来。杜甫,于逆境之中逆流而上,于艰难之中不该其志。在经历挫折时一次次的振作了起来,又重新拾起勇气向前迈去。这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辛亥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志士克服险阻推翻封建帝制、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雄儿女奔赴战场以身报国、建国初期无数基层工作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最终建立起富强美丽的新中国我将努力学习这种精神,上下而求索。

只不过,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已成为成一位颓然落魄的中年。十二年造就了什么?无非是使杜甫心志成熟,使他思想升华,使他褪去了年少的稚气与英气,使他开始摒弃官场、转向生活、面对人民。也只是在这样的境地,杜甫才认清了官场的黑暗,洞察了人间冷暖,其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身份才真正显露出来。暴风雨之后,彩虹才会显现;仕途断绝之后,诗圣的灵魂即将觉醒

(二) 叹诗才

年少时的杜甫就才华横溢,在齐鲁一带漫游时随口吟诵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这份才华一直伴随着他,即使在仕途受挫乃至断绝之后,它仍然没有消散,并随着杜甫与底层人民和社会的接触,变得越来越有深度与厚度。

他的诗不仅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更可贵的是,他的语言都是最质朴不过的词藻,却能获得最震撼感人的效果没有人能超越他那平朴的文字里真挚强烈豪放淋漓的抒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昂扬奋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胸怀阔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念之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批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叹慨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的格律之工整、对仗之整齐、语言之平实、情感之浓烈令人叹为观止。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以及七律之冠《登高》。他的律诗千秋无匹,也证实了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我被他那卓越的诗才所惊叹,甚至觉得古今中外再无一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了;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人格,毕竟,这些空前绝后的诗句,来自于对人民的热爱

(三)叹人格

杜诗的伟大造诣源自于杜甫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将这份内心的震感扬于诗中,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凝结成一篇篇血泪的诗篇,惊天地、泣鬼神。同时他又无比热爱祖国。在国家灾难日渐深重人民痛苦日渐加深的情况下,他总是寄希望于统治者,但荒淫无度的皇帝又怎会关心人民?于是在一次次的矛盾与痛苦之中,杜甫对玄宗,肃宗彻底失望了。虽说儒家出身的杜甫不可能怀疑封建帝制的合理性,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十分同情底层人民,不希望他们因兵役与纳粮而家破人亡;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全,却又不得不这么做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许是那个时代文人志士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思想了!这种伟大人格,难道不值得赞叹吗?

这才是真正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热爱祖国并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杜甫以身作则,践行了这种精神,我们在生活之中也要如此,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不能放弃对国家的热爱,都要为之奉献一切。我想,如果人人都有诗圣杜甫这种伟大精神,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指日可待了!

杜甫确实是诗圣:他一生热爱祖国,寄望于皇帝,他一生关心人民,用血与泪铸成感人肺腑的诗篇,他直面现实,从不消极避世;他才华横溢,写尽五律、七律我钦佩杜甫、崇敬杜甫、赞美杜甫、歌颂杜甫!杜甫的坎坷仕途教会了我要敢于面对挫折、迎难而上,不能被困难击倒,而要将其转化为生活中不竭的动力;杜甫的卓越诗才告诉了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能脱离实际,而应贴近生活,一步一步踏实做起;杜甫的伟大人格更是在向我昭示一个道理:要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身边的人民。杜甫,宛如一座伟大的丰碑,令后人瞻仰学习,也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他仿佛端坐于草堂前那长长的背影,似在书写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杜甫传读后感 篇10

杜甫,字子美,唐朝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声誉响彻中国和日本。但在这名垂青史的背后,却让我从《杜甫传》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每读到此诗,都心下感动,生在太平岁月,自当感激先辈。但常想,若是能回到大唐,经过那乱世颠簸,一睹当时杜甫写下这首诗的心境,该是如何。

5岁时,他见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便在当时初露锋芒。少年时期游历吴越和齐赵,从未想过人生疾苦,被称才子的他意气风发,赴洛阳应举不第,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他不服,却无可奈何。他来到了兖州,过了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也明确了他的志向。好景不长,之后的他官场失意,大病一场。

他亦是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子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他对战争的感慨。他厌倦了长安,回到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他便写下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仍不缺少对生活的热爱。经历苦难方为强者,贝多芬在自己风华正茂时,发现自己的听力在衰退,但贝多芬进行了对命运顽强的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保尔柯察金用文笔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前路荆棘坎坷,唯有满怀希望和热爱,才会所向披靡。少年不知勤努力,回首已是白发翁。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

杜甫,他的诗,他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杜甫传读后感 篇11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像许多的文人志士一样,少年时期的杜甫也踏上了远游的行列。他经历了两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望。这两次的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长安的十年里,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原本心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满腔热血,却遭到意外的双重打击。当时的玄宗已经成了一个糊涂天子,朝政大群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举竟一个人未录取。视这场考试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备受打击,同时他任职奉天县令的父亲也去世,这给他的经济带来了重创,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穷困。

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时常的暴力征兵让百姓的生活因为这暴虐的统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凄苦的百姓后写出了第一首为人民发声的诗歌《兵车行》。从此,他便成为了百姓的喉舌,讲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难才刚刚开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着他的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路无数的艰辛。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杜甫得到了左拾遗这个职位,然而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贬官为华州司功参军。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触到了流亡的百姓,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映像,写下了留名万世的“三吏”“三别”。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亡成都,他借助朋友的帮助,开辟了一片草地,盖了一间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时常流离失所的杜甫心中净土,正是这里让他过上了一段安宁清净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贫,可他也没有忘记关心百姓,他和他当官的朋友说要恪尽职守,爱护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飘荡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发出他的叹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位一生凄苦飘零的诗人永久的闭上了他疲惫的双眼,生命终结在59岁。

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此陨落了。

他的贫困是终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的疾病终日缠身,他看他的死期将近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是怎样坚定又执着的信念,让他一直将自己目光聚向人民,为人明诉苦,为国家担忧。他时刻带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对国家安泰的希冀,对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撑着他劳苦艰难的一生。

“这个时代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着,我不在乎结局。”我生活在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我可能不会经历杜甫经历过的,但我也会面临困难和迷途,我希望当我走投无路时,可以也有杜甫一样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么坚定,什么跳涧猛虎金睛猛兽都可以在我坐怀不乱的威风中迎刃而解。

愿我们裘马轻狂,笑对人间百态。

杜甫诗选读后感


在人生不同阶段读诗,正如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里描述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虽然听雨跟读诗是两个不同物像,但其中生发的感触不无关联。

记得最早读到杜诗是那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春望》,当时因为年少无知,无法真正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只是觉得声韵优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一直烂熟于心。如今手捧《杜甫诗选》,再读经典,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溅泪”,感时事哀之深矣,“鸟惊心”恨离思之悲切矣。国家残破,山河仍在,却不止是满目萧然,更有春意的生机和造化的无情。有此无情客观之笔,感情也就更加蕴藉,目睹乱世中生民凋零而万物复苏的心情也就更加悲怆。令人悲欣交集,欲说还休。家国之忧与个人之恨交织在一起,郁结为缓慢、深沉,低回起伏的哀恸。不由得令人掩卷叹息,唏嘘不已。

自古以来,历朝文人评价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诗调沉郁顿挫,多有悲慨。也有学者分析“如果没有安禄山就没有当今走向西方,和莎士比亚、但丁齐名的杜甫。”这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诗圣在这股汹涌的时代的洪流中掀起的笔底波澜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闪耀的是儒家思想所尊从的仁爱,人道,人性的光芒。

登高杜甫读后感集锦


阅读能增长阅历,能学到许多的道理。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选择动笔把心中的所想记录在读后感呢,可以最大限度记录自己切身体会。您看了作品后有哪些知识想要分享呢?你也许需要"登高杜甫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登高杜甫读后感【篇1】

这首古诗好象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象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象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象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登高杜甫读后感【篇2】

昨天到今日,他在流亡。今日到来日,他必定还要流亡。一颗孤独的精神流亡到了每处大唐边际,到处留住他困难的脚迹。一起走来,他举动踉跄;一起走来,他跌跌撞撞;一起走来,他孤独、孤单、落莫。他活得太忧太愁,可是我依旧从心底对他孕育尊重之情《登高》让我内心涌起万丈波涛

一起走来,他虽无李白安能摧眉垂头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的慨叹,没有李白的飘逸,可他未尝不活得充溢。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上台,他受尽磨难,饱尝世间心酸。半聋、偏瘫、肺病,这些全让他一人负担,他太悲惨。可他并未舍弃,不管什么时候,心系故国、心系人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当然中,每一个人都很微小,杜甫亦然。在天上逗留,寻家的鸟儿正如杜甫,可杜甫却连家在哪儿也不知道,谈何寻家。坦荡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落叶回旋在天上,要归落了。可对杜甫他该归到哪儿?对他,没办法让人高呼:落叶归根喽在哪一个悲惨的秋季,杜甫的生命也到达了秋季,让民心中撩起一股无名的感觉――是痛惜,是悲,我也分别不清。我只明白,杜甫果真很苦,假如说李白为华夏文学有非常大的浸染,那杜甫未尝不是,没有杜甫,谁高呼:安得广厦切切间,大庇世界寒士俱欢颜,谁控告: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暗湿声啾啾

一起走来,历尽困难,可他不悔。我一起走去,也会永不言败。岂论悲苦,定会走出一条属于本人的路途。在孤独中维持一份愉快,在痛苦中具有一种坚毅,或许我不会走的像他一样难、苦、悲。

登高杜甫读后感【篇3】

昨天到今天,他在漂泊。今天到明天,他注定还要漂泊。一颗孤单的心灵漂泊到了每一处大唐角落,处处留下他艰难的脚印。一路走来,他步履蹒跚;一路走来,他踉踉跄跄;一路走来,他孤苦、伶仃、落寞。他活得太忧太愁,可我依然从心底对他产生敬佩之情《登高》让我心里涌起万丈波澜

一路走来,他虽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没有李白的潇洒,可他何尝不活得充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受尽苦难,饱尝人间辛酸。半聋、偏瘫、肺病,这些全让他一人肩负,他太不幸。可他并未放弃,无论何时,心系祖国、心系百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自然中,每个人都很渺小,杜甫亦然。在空中徘徊,寻家的鸟儿正如杜甫,可杜甫却连家在哪儿也不知道,谈何寻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盘旋在空中,要归落了。可对杜甫他该归到哪儿?对他,无法让人高呼:落叶归根喽在哪个悲凉的秋天,杜甫的生命也达到了秋天,让人心中撩起一股无名的感觉――是同情,是悲,我也分辨不清。我只明白,杜甫真的很苦,如果说李白为中国文学有很大的影响,那杜甫何尝不是,没有杜甫,谁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谁控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路走来,历尽艰难,可他不悔。我一路走去,也会永不言败。不论悲苦,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孤单中保持一份快乐,在困难中拥有一种坚强,也许我不会走的像他一样难、苦、悲。

登高杜甫读后感【篇4】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登高杜甫读后感【篇5】

崔颢《黄鹤楼》和杜甫《登高》读后感赏析:

崔颢还有一首《黄鹤楼》被世人所称道,据说曾被唐朝人赞为七律第一。

那么,现在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崔颢的《黄鹤楼》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所称赞。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样的诗句念起来不难,这样的想象力难得,黄鹤楼与仙人联系到了一起便有了情调,黄鹤仙人的坐骑,楼便可暂时忽略不计。仙人是乘着黄鹤来的,也是乘着黄鹤走的,所以此地只有黄鹤楼了。现在的黄鹤楼,黄鹤已经飞走没有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空悠悠的漂浮在黄鹤楼的上空。这样的联想一下子使黄鹤楼活了起来,在诗人的眼里,汉阳树已经成了思念,鹦鹉洲已经成了忧愁,这样的思念在日落黄昏后,这样的忧愁在江上的烟波里。诗人的问号成了句号,这样的句号走进了李白的视线,这样的句号连我们的诗仙都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们再欣赏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律诗我非常喜欢,因为这首诗写得最妙,因为天高才显出风的急,猿猴的叫声才显得悲凉。鸟的飞回才显示出河流的水清沙白。落叶成林妙在无边两字,江水滚滚妙在不尽两字。秋天妙在万里常作客。百年点出了一生,多病成了孤独,满头白发道出了艰难苦恨,潦倒道破了贫穷多病,酒道出了人生悲伤。

两首诗相比较而言,各有千秋,杜甫的《登高》朗朗上口,字字珠玑,用字恰到好处,语境妙不可言。崔颢的《黄鹤楼》妙在黄鹤飞出黄鹤楼。

读《杜甫传记》有感600字:读《杜甫传记》有感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4篇)


杜甫传读后感大全(4篇)

【篇一: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篇二:杜甫传读后感】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篇三:杜甫传读后感作文】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篇四:杜甫传读后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


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一)

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着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二)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着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人物传记读后感(三)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记读后感800字


在日常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心得,此时可以仔细斟酌下书里的内容和词句,提笔将这些全部做好笔记,写篇读后感。看完了一本书,是不是该写一篇读后感呢?由此,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杜甫传记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1】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2】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3】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

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

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4】

闲坐岩层,穿倚竹林,凝望晴天,身绕轻风,一个消遥的作家。观杜甫。

叹取舍。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嫉妒随意的新海人员,一方面又想在北京长安谋得一个官衔,他怀恋李白,羡慕嫉妒李白还再次着那类豪爽的生活,而他自己却迫不得已跟这类生活道别。人的一生较难击败的便是自身,一颗心,2个方位,彼此的牵扯令自身痛楚,殊不知自身无可奈何。转看本身,心里那份隐匿很久的童真童趣想有一片去玩的乾坤,殊不知前途二字却牵着拿笔的两手畅游在书海,无可奈何,只有在在桌角刻骨铭心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造物主以食欲为鱼饵将一颗颗飘扬的心领入坎坷艰辛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入仕途,起起落落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展现好像终究应以奸来衬托,诡计笼罩着的官府怎容得下杜甫这类的儒生,一次次的期待,一次次的严厉打击,杜甫一生仕途艰辛。愤!愤佞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可悲,只是那时候社会发展的可悲,乃至是一个时期的可悲。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铸就史诗,他写没谁了唐诗宋词,也写完了唐诗宋词。他以后的诗韵格律,最后都以他的诗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变成教材上的熟客,当娇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取空际,心里的这份赞美没法压抑感。

叹人格。一首首硬实的诗来源于一个杰出的人格,一两脚触碰这片以前出血的农田,一双眼见尽战争的惨忍,人生道路的凄凉,一对耳听尽世间的哀哭,这一切筑造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一份心里的震撼人心扬于诗里,摇晃了封建社会这座碉堡,将众怒、民怨、民饥、民寒述说。

独座孤石,心立坚竹,俯览世间,写尽凄苦,心头忧愁的作家。读杜甫。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5】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6】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 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长安十年 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 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污,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 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腐败,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 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 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 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 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杜甫传记读后感【篇7】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本文构思巧妙,作者通过“观杜甫”、“叹抉择”、“叹仕途”、“叹诗才”、“叹人格”、“读杜甫”几个小片段来从不同角度来谈读过《杜甫传记》的的感受,角度独特而全面,值得一读。

[精品]杜甫传读后感范例六篇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精品]杜甫传读后感范例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杜甫传读后感 篇1

他是杜甫,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

题记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场秋凉。

他伴着开元盛世诞生,正是因为经历过繁华,才会在落寞时叹息。在人们心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夙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盖世才华,辅弼天下,赈济苍生。

为此,他苦苦寻觅,却无奈落得萧索。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稳。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以梦为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笔为刀。越是到后来,他看得越清晰,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笔下出现。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轻,下笔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暗淡。

就像,孤灯一盏,照不亮万张乾坤。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诗中之词再犀利,也阻挡不了奸佞小人在庙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诚之心,终究没能被那个王朝真诚安放。

为了走入庙堂,他投诗干谒,却只落得个野无遗贤。

奸佞之词,还真是讽刺。

长安,繁华是别人的,喧嚷是别人的,欢颜是别人的,他像个局外人,望着宫阙楼台,默然叹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运的轮盘上,彷徨无措。

长安月冷,一纸凉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与家人走散,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忘为国效力。

只可惜,统治者从盛世的梦中惊醒时,却至万千苍生于不顾。车辕乱撞,那是他们逃跑时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正是那年,杜甫走进了宦海,可是,身为官员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学不会虚与委蛇。他没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杜甫很难在这个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贬官。

正是应了那句话乱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历尽了萧瑟飘零,却依旧不知何处落脚。

生活这盘棋,并非我们落子。

五十九年的岁月,杜甫过得足够厚重,虽不艳丽,却足以惊艳世人。

他是杜甫,记挂苍生,已被苍生记挂。

他是杜甫,千年岁月,他的名字与故事不曾被磨灭。

大唐盛世,那个跳出来冷眼旁观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传读后感 篇2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 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长安十年 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 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污,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 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腐败,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 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 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 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 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杜甫传读后感 篇3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 篇4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梁燕娴)

杜甫传读后感 篇5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杜甫传读后感 篇6

《杜甫传》读后感1000字!

少陵野老归野,浣花溪寺望春。

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19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的伟大时刻。

在这里,杜甫李白与高适相遇,三个朋友度过了一段呼鹰逐鹿的田园生活。

杜甫与李白、高适两人虽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之间纯挚的友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羡慕,在我看来,李白和高适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冯至先生在前记中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这段话让我由衷钦佩冯至先生,他坚守文人操守,为我们讲述了杜甫真实的人生故事,让我们在吟诵诗圣留下诗篇的同时,也可以走近诗圣杜甫的世界、品读杜甫的人生。

相信《杜甫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杜甫的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