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避税天堂》读书笔记。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避税天堂》读书笔记”,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税收是怎么来的呢?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从而形成私有制,促使阶级的分化和阶级斗争,结果产生国家。国家作为治理机器,既需要物质资源,也拥有政治权利,税收由此诞生。

数千年来,税收与文明进程、朝代更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赋予了税收以新的内涵。制定税收制度是各国主权,各国税收差异为避税天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避税天堂遍布全球,欧洲、加勒比海、百慕大等地的一些国家都是避税圣地,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等。

关于税收天堂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

①有效税率为零或征收低税率;

②信息不对等,不配合其他国家交换信息;

③对设立机构的公司没有明确的经营活动的要求。

避税天堂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第一,各国赋税愈加繁重,尤其对于高净值个人和高利润公司。税法的制定本就是为了通过向富有群体多征税来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但法律的漏洞却被富人们利用,他们既能合理的避税,又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当经济全球化出现后,避税天堂成为其合理避税的新型高效手段。第二,战后许多取得独立的国家,尤其是小国,既没有资金,也没有资源,无法踏上正常经济发展之路。这些国家,创造性地将本国打造成避税天堂,通过出租自己的国家主权,制定特殊的税收制度,主动为资金提供避税的港湾,从而吸纳世界范围内的大量资金涌入,繁荣本国经济,形成所谓的离岸金融中心。

最青睐避税天堂的主要有两大类群体,第一类是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第二类是高净值个人。合理避税的途经也是五花八门,诸如信托、基金会、特别目的载体、国际商务公司、离岸有限责任公司、离岸银行、专业自保公司、转移价格、变更注册地、延迟缴税等等,五花八门,简直是不胜穷举。人类智慧果然是无穷无尽!

然而,避税天堂并不总是人间净土,里面虽有合理避税的部分,却也不乏非法逃税的恶举。合理避税与非法逃税之间界限本来就异常微妙,现代避税天堂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未逃脱丑闻的阴影。一些跨国公司和个人滥用避税天堂,将其变成欺诈和藏污纳垢的平台,制造出一起又一起丑闻。社会名流、金融大盗、贪污腐败分子、黑社会和恐怖分子利用避税天堂逃税洗钱的案件在媒体上的频频曝光,也让避税天堂成为公众心目中的是非之地。

避税天堂出租自己的国家主权,尽力为资金提供避风港,却也不总是安全的。比如前瑞银私人银行家比肯菲尔德将瑞银协助美国富人藏匿财富的曝光,比如电脑专家海因里希凯博将银行客户信息卖给德国致使列支敦士登与德国之间剑拔弩张这真是应了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一句话:最不安全的因素,永远都是人。

避税与税收是零和游戏,一方避税成功必然导致国家税收的减少。从历史的角度观察,避税天堂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世界金融体制的演变曾发生过积极的影响,在为全球提供资金流动性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润滑剂。以离岸金融市场为例,不仅大幅降低了国际资金成本,也通过强化国际资本的市场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如此,但其行为早已危害到其他国家的切身利益,引发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强烈不满。深陷衰退漩涡中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更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将避税天堂视为眼中钉,掀起一波又一波围剿避税天堂的浪潮。

避税天堂路在何方?面对新的监管环境,避税天堂必须满足新的标准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尽管如此,只要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只要各国税收制度不一致,避税天堂就会以新的面貌调整对策,继续行使着税收套利功能。无论如何,避税天堂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一九八四》读书笔记


花了将近一周时间我终于把《一九八四》这部政治小说看完了,其实真正说起来5月份忙着赶论文的时候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但是你也知道,有时候小心阅读一本政治小说真是一件挺折磨人的事儿,特别是当你面前还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显然这样的诱惑比听起来比较枯燥和无聊的政治小说内容有趣的多。
其实挺佩服作者的,因为他用想象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令人可怖的思想盛宴。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世界,这里到处充斥着思想警察电屏真理部仁爱部老大哥党的思想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被人监视的处境中,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这里只有老大哥,只有电屏,只有绝对的服从,只有不断变坏的物质条件,永不停止的战争和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着的历史。作者再三强调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最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旗号,然后把战争、奴役和无知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党这个世界的统治者用老大哥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内党党员进行指挥和控制,由外党党员卖命地运作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机器,然后对所有人进行最为恐怖和彻底的思想控制和行动的限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依然随着党的情绪而起伏,在党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挣扎,就像演绎了一场安静、绝望、令人窒息的皮影戏,幕前幕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员,那个世界的群众甚至是外党党员们都机械、麻木地过着自己那越来越糟糕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党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总结了各时代统治者统治失败的教训,因而党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想要永久地、牢固地维护其统治。
《一九八四》以男主人公对现状的怀疑,在思想上出现怀疑开始,以党的思想和信念完全取代主角原有记忆,即以党的全面控制胜利结束,这一路我们的主人公走得小心翼翼,走得形单影只,走得艰辛异常,走得胆战心惊,虽然中途出现了短暂的希望和愉悦,但最终,这位有着异端思想的人儿还是被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抓了个现行,在仁爱部,男主人公被拷打得体无完肤,折磨得奄奄一息,但是让异端者死亡并不是统治者的最终目的,他们先用身体折磨,接着进行精神漂白的方式对着众多思想出轨者进行最为残酷的洗脑,一个人即使再意志坚定,即使再心怀希望,在这里,在这个人人谈而色变的仁爱部101室里,变得不再是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现有世界有所怀疑的那个人,因为那个自己已经死去,而活着的,是符合党要求的合格的公民,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有对于前尘往事的记忆,剩下的只是绝对的服从和令人窒息的麻木,于是目的达成了,统治稳定了,世界太平了
此书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地令人毛骨悚然的鸡皮。或许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思想、言论相对自由的多的时代里,书中描述的种种真的是难以想象和令人信服,但记得老师说过,经历过的人深有感受,同时认为书中所述的一切都很合乎曾经的历史,那么真实而使人挥之不去。

《目送》读书笔记


记得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也曾经读过散文《目送》,但是那时候是把它当作语文阅读练习题来做的,我依稀记得我当时的感觉是:妈呀,我完全不知道她讲了什么呀!题目一道都不会做啊!现在再读,题目依然一道不会。

读完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感觉有一些能看明白,有一些不能看明白,有一些我本来就已经有所感受不过还没有发现,有一些我本来已经发现却无法表达出来。不记得是从哪儿看到过的这么一个观点:文学家的妙处就在于他的感觉更为灵敏,能将人们稍微感受到的东西准确地把握住,在于他的文笔更为深刻,能将人们心里所想却无从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

龙应台既为人母亲又为人女儿的双重身份让她对什么是亲子、什么是亲子关系有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在《目送》中提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许多龙应台悉心照顾父母的描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在《雨儿》中,母亲得了某种记忆困难症,她每次给她打电话之前总是不厌其烦说一遍她是她的女儿。比如在《明白》中,她为了使年迈的母亲不再精神错乱地以为自己的钱丢了,就特意伪造了银行证明。比如在《走路》中,为了使严重退化的父亲重新学会走路,她耐心地用了一步一诗句的方法引导他,就像当年父母悉心的教她走路一样。比如在《关机》中,原先她总会24小时开着手机,全为了家中父母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联系到自己。

与此相对应的,龙应台与她的子女间的故事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比如在《十七岁》中,她到剑桥演讲,儿子领着她在剑桥参观。她看到许多新鲜的事物,然而儿子华飞却因为她的举动太过夸张而指责她。比如在《老子》中,儿子变相地教训她,觉得她一直都把他当成小孩子,她最后认错,答应要检讨,改正。

龙应台在书中对什么是家有许多思考。比如在《寒色》中,她提到: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比如在《回家》中,她在清明节带母亲回乡,火车已然在回家的路上,然而母亲却还是嚷着说要回家。我无法写出那种感觉,只能在此摘抄原文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味、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得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除了这些,书中的散文还涉及到许许多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在《两本存折》中对时间和金钱的衡量,比如在《黑帮》和《狼来了》中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倡导,比如在《距离》中对社会阶级分化的思考,比如在《四千三百年》中对祖国不能统一的感触,比如在《阿拉伯芥》中对全球战争不断的批判,比如在《普通人》和《新移民》中对大众心理的揭露,比如在《幸福》中对幸福是什么的领悟,比如在《火警》中对公寓式民居老死不相往来现象的审视,比如在《时间》中对丈量时间的探索,比如在《爱情》中对爱情互利理论的思索

此书给我带来了的许多感触,我只能写出一二,正像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书笔记150


读书笔记:《寂寞的滋味》

当你独处的时候,你会觉得寂寞吗?你喜换独处的滋味吗?有人说寂寞让人如此的无聊和闷苦,寂寞的滋味是如此的苦涩和清冷。躲都躲不及,怎么喜欢?但是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寂寞,就会觉得——寂寞的滋味是优美的,是宁静的。寂寞让你如此快乐,近而你会喜欢上寂寞的感觉。

小的时候,可能还无法体会到寂寞的()存在,因为这个时代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天天享受着幸福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可父母在他们童年的那个年代又何曾这样娱乐过?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寂寞的滋味便引上心头,有人说,那种寂寞是枯燥无味,难以忍受的,但有谁会想过,在寂寞背后并非都是痛苦的,若不是那寂寞的存在,又怎么能张目对日;又怎么能明察秋毫;又怎么能细察纹理?没有了这些,物外之趣又从何来!寂寞有时也能给我们带来乐趣。

当我们走向社会时,会对寂寞感受得更深,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如此陌生,坐在一旁看着其他人欢乐地交谈,心中会不觉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那就是寂寞的滋味啊!这种滋味会让你迫切地想与人交流,想融入这个集体中!真正的寂寞,这才是真正的苦味的寂寞啊!

可是,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研究者身上,比如说发明家,他们天天在实验室内,做着重复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人与他们交谈,有时他们会呆在屋里几十天不说话,他们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但是,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安静的环境中,他们才得到了成功,用几十年的寂寞去换几世的方便,应该是发明家们所做的,最幸福的事吧!寂寞的滋味碍…让人回味无穷。

寂寞让人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成熟,还让我们拥有一份细蜜的心思。这就是寂寞的滋味。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作文 下一篇:《Jane Eyre》读后感作文

《围城》读书笔记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最近抽空拜读了钱钟书写的《围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本来我上学期就想看这书了,因为很多人向我推荐它,无奈当时没在图书馆找到,只能暂且作罢。前些日子过生日的时候,博文说想要送我一本书,我就提了这个,于是便促成了这篇读书笔记。

小说时代背景设定于由1937年开始,时值抗日战争前夕,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等一众知识分子的故事。不学无术,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对同是海归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有了好感,渐渐苏文纨也倾心于方鸿渐,而此时方鸿渐却爱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纠结的三角恋关系最终以方与苏唐二人一刀两断收场,也正因如此方鸿渐与曾一度是情敌的赵辛楣结成挚友。迫于生计的方鸿渐与赵辛楣,还有孙柔嘉等一行人历经千难万阻,由上海辗转到了湖南三闾大学,在那里当起了教师。然而,即使是教书育人的神圣行业,也处处充满着职场的勾心斗角与流言蜚语,这些都让方赵孙三人异常反感。随后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另谋出路。方鸿渐与孙柔嘉日久生情,在离开三闾大学回上海的途中草草结婚了。然而,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经常会因为诸如两家人的不和睦而吵架,直到最后一次覆水难收,柔嘉一怒之下回到娘家,方鸿渐也赌气决定前往重庆。

《围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语言的幽默。比如小说开头,在归国途中,船上小伙子们给衣着暴露的风骚的鲍小姐起了个真理的外号,全因为一句真理都是赤裸裸的!,逻辑的颠倒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笑点。还有一处,说鸿渐看一本书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没一句有意义。这不是与我们现在流行调侃的这个英语单词的每个字母我都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吗?30余年前写的《围城》到现在居然还能找到当代的笑点,不得不赞叹钱老思想的前卫。书中处处充满了这种钱式的幽默,令人每每读来都会忍俊不禁。再举一处,就是鸿渐与鲍小姐下馆子的时候对于食物的吐槽: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意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看着钱老的描述,我觉得我平时在学校的伙食就算好太多了,至少我的鱼登陆的天数没有那么长!

《围城》的语言除了幽默,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优美。比如描述鸿渐回到挂名岳父家的那天夜晚的那段: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我家乡的夜确实与钱老描述的所差无几,但是在钱老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生动形象,平添一份天马行空的神秘。再比如鸿渐和柔嘉取道桂林回上海的时候:为了飞机票,他们在桂林一住十几天,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倒像日子溜过了他们两个人。且不论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思想,只讨论本来时间是最为公平的,而在钱老的笔下,时间老人似乎都无法对他们做出像对待其他人一样残忍的决定。我也希冀能有这样殊遇。

极为细致的描述也是书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是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比如我最喜欢的是鸿渐一行人辗转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挤公交车的情景,那不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夸张写照吗?碍于那段描写过长,暂时不在此列出,附在文末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奇文共赏。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觉得钱老的名言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已经能很好的概括了。文中有这么一段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虽然我知道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都像这段话描写的那样,但是按照世人所歪曲理解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那样,事实上存在的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我还是希望能有例外,我也会尽力争取去达到这种例外的境界。

小说中关于鸿渐和柔嘉的恋爱起因有这么一段鸿渐的内心独白:全是赵辛楣不好,开玩笑开得自己心里有了鬼,彷佛在催眠中的人受了暗示。这种事大半是旁人说笑话,说到当局者认真恋爱起来,自己见得多了,决不至于这样傻。不得不说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大学生。有时候这的确会促成一段姻缘,有时候却会强迫尚未成熟的花蕾提前开放,其后果或许就适得其反了。由此看来,在给别人点鸳鸯谱的时候需要格外的慎重,也要注意别被别人乱点了。

在此以小说原文的最后一句作结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避税天堂》读书笔记”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