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柯灵散文煮字生涯读后感 > 地图 > 柯灵散文煮字生涯读后感

柯灵散文煮字生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我的“现代”生涯》读后感32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我的“现代”生涯》读后感32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如果大家对韩日世界杯记忆犹新,一定知道这个名字:郑梦准;
如果大家关注一下韩朝合作形势,一定熟悉这个名词:金刚山合作;
如果大家沉迷于韩流之中,是否熟悉现代集团?答案也许让人失望。是的,我们究竟要关注什么?关注《蓝色生死恋》的恩恩怨怨,关注《我的野蛮女友》的打打闹闹,关注偶像组合的分分合合?如果这样,这是中国的悲哀。我想,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人,他就是郑周永,世界500强之一的现代集团创始人,韩国国际化的先导和第一实践者,世纪之交朝韩走向和解的桥梁,而《我的现代生涯》正是他的回忆录。其实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白手起家的楷模,可谓星空灿烂。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华人首富李嘉诚,等等。谁也不会比他逊色,但我还是选择了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太多太多的惊涛骇浪中咬牙坚持筑就了今日的辉煌,更重要的是韩国和中国的差异让我不得不反思中国,反思中国人民,反思中国的过去。
韩国历史上曾遭受1000多次大小入侵,两度亡国,而郑周永出生在韩日合并条约公布5年后的1915年。勤劳能干但寡言的父亲和永不服输的母亲永远也无法改变那种饥肠辘辘的悲惨生活,而作为长子的郑周永,更要肩负更重的责任。正是因为贫穷,他小学毕业后无奈地离开了学校;正是因为贫穷,他在青壮年时期拼命工作无所畏惧地闯出了一条现代之路;正是因为贫穷,他创立了峨山社会福祉事业财团,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克服更多的困难。我不知道一个人从赤贫到巨富要付出多少努力,但我记住了郑周永提醒年青一代的那句话: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不论谁都可能获得成功。
正如他所说,他只有小学文化,不善舞文弄墨,不具有为人楷模的高尚品质,一生为事业忙碌着。年少时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付出干庄稼活那样多的努力,所得肯定比种庄稼多得多而离家出走,借旅费去了仁川,从码头工人到糖厂杂役到粮店送货工到粮店老板,二十出头的郑周永走得很艰难,也很稳重。无论做什么事,为了取得最好最完美的结果我会竭尽全力,我的一生就像练习骑车送货那样是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的一生。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做任何事情我都不容许拿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迁就姑息自己。这就是他的态度。要做就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再努力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就是郑周永贯穿其一生的工作准则,也是他对现代员工的要求。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深有感触。那是在朱拜勒产业港工程中,按常理,应先设置外壳然后根据测定的外壳之间的距离制造大梁,因为在30米水底在波浪冲击下以20米的间距设置重达500吨的外壳,把误差限制在5厘米之内,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现代首先制造了连接外壳的大梁,并在已设置好的89个外壳之间以小于5厘米的误差完美地嵌进去了。如果没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这能成功吗?我觉得,在中国,差不多先生太多了。在韩国,瓷器只有优劣等之分,优能出售劣则敲碎,而中国瓷器居然有一至五个等级,不管质量怎样,能卖出去就成。我想,这大概是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一直不高的原因吧。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严格要求过自己呢?制图应该是最严密的吧,可为了空些时间玩,我们总是大致就成,线与线之间间隔2.4毫米还是3毫米差不多,老师看不出来;仿宋体歪歪扭扭;椭圆较小时习惯于随手画一下,看起来是这样吧的心态真的很危险。60分万岁的呼喊轻了点,但又有谁提出90分万岁呢?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很震撼,长期以来自以为从容的态度竟如此可怕,毕竟,人都是为自己活着,骗不了自己的。
现代工人把郑周永称为老虎,带炸弹的敌机。拼命三郎的民族不仅仅是日本,更有韩国。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呢? 许多优秀的民族品质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流逝了,儒家思想仍是韩国主要文化,郑周永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在他的思想里沉淀的仁与义对只有小学文化的他能昂首立足于世界不无关系。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呢?慢慢潮解稀释还不断在变质,再泼上一瓢西方文化的冷水,以可怜的浓度存在着,我们虽置身其中,真正领悟的又有多少?4岁的娃娃就开始学英语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某次上课老师讲了这样一个观点: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韩国和中国大致可以说是一体吧,因为古时朝鲜半岛是中国的附属国,而且二战中中韩均遭受日帝铁蹄的践踏。但现在呢? 事实就是韩国比中国发展得好。韩国用了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企业从零到闯入世界500强的壮举。如果看看现代造船的组建史,应有所思吧。
造船业风险大,但可以给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能扶起许多相关产业,因此郑周永想建个船厂。虽然无论从国力还是现代实力来看时机均不成熟,但在政府鼓舞下他马上开始寻求贷款。在美日看来,他像个精神失常的人。的确,还处于稚嫩时期的韩国造船业谁会给机会发展呢?但他认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它。为了贷款他东奔西跑四处周旋筋疲力尽,皇天不负有心人,世界造船史的新纪录产生了:在短短两年三个月内,现代造船既建了船厂,又造出了两艘26万吨级油槽船,三年内发展成世界最大的造船厂。谁能想到当初为寻求贷款郑周永连只要你说买我的船,我就从英国贷款,在这白沙滩上建立造船厂这样荒唐的话都说出来了,谁能想到这期间工人怠工导致工伤惨重、工人辞职人手不够呢?是障碍就得突破,如果习惯于回避,遇到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也总想回避。正如郑周永所说,今天的现代是用推土机推开重重障碍推出来的,只是他给他的推土机装上了一个思考、计算、预测性能齐全的称为头脑的装置,使它勤思考,细研究,努力推向前。停滞不前,等于后退。因为每天都要发展,不发展就会被超越就会被淘汰。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而严峻, 即使为了一天微薄的收入也得竭尽全力。
从现代造船建设中,我得到另一条重要启示:时间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资本,时间和行动掌握着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拟定、实施和完成一项新的计划,别人还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就应冲锋在前了,没有冒险就没有发展,现代集团中的现代建设、现代造船哪一个不是在风险中发展壮大的?我想这给中国人,中国企业一点小小的启发吧。畏手畏脚,思前想后,白白浪费掉了大量光阴,犹豫就是后退啊。郑周永在1982年访美时意识到以往的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开发不可能短期内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那只能中途搭乘美国和日本的飞机在技术开发的道路上一起飞奔了。那中国不是更要飞奔吗?但我不赞成三个超英赶美的盲目性。认为方向是对的,就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失败了大不了重来。
作为一个商人,一个使自己的企业在海外市场赚取外汇的成功商人,他的国际影响力肯定是不小的。在国内外一片悲观论调中,郑周永作为申奥民间促进派委会委员长,花自己的钱和时间,日夜忙碌,主张事在人为并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最终,汉城战胜名古屋赢得了1988年奥运会主办权。汉城拿了52票,比国内国际预计的体面的票数3张多了49张,更比郑周永自己预计的46张多了6张,有其父必有其子,于是我们在韩日世界杯上看到了郑梦准的风范。郑周永参加了1992年韩国总统竞选,结果现代集团受到了噩梦般的报复和打击。一个一心主张朝韩统一的出生于朝鲜的韩国人是无法让少数有影响的人满意的。不过,1998年《金刚山开发计划》总算签订了,合作的道路一下子明亮了,毕竟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毕竟血浓于水,我不禁感叹这政治铁腕了。
掩卷遐思,居然叹了一口气,为自己,也为中国。创业艰难,要何等的勇气与魄力才能赢得胜利与辉煌?我的一生以诚实和信誉为座右铭,以劳动为乐趣。在劳动者面前总放着无数创造性的劳动郑周永对劳动的纯朴而执著的思索和感情应该激励着我们为自己,为祖国闯开一条现代之路了。一个普通韩国人能做到的,一个中国人为何不可以呢?自信、努力是此书的精髓呀!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武士道》读书笔记|武士道——对前现代道德的现代反思


《武士道》读书笔记|武士道——对前现代道德的现代反思

前言:

想起那日,在快要关门的旧书店,我在书架上七倒八歪的“商务印书馆”丛书中拿起这本挺新的《武士道》,很薄很薄的一本小书,看起来便宜又洗练。

惭愧地说自己还没有读过《菊与刀》,虽然早已将其列入书单,却一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但我对日本的兴趣是持续的。在完全没有先前理解的情况下去日本九州岛走了一遭,产生了许多文化冲击,近日想学日语的念头也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总想着等语言通了,再去一次日本,认认真真地待上一段日子。在这种心绪下,“武士道”这个题目显然是吸引力十足了。

本书的作者是新渡户稻造,一位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同时信奉基督教的日本学者。原著是作者在欧洲用英语写的,写作目的是向对日本文化存有误解的西方朋友介绍武士道,或者说,以一个“律师”和“当事人”的身份为自己的祖国辩护。了解了这个立场,有利于我们解读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从而辩证地看待作者的一些言论。

为什么说武士道是一种前现代道德

首先看一下武士道的定义。武士道是“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因此,武士道是一种阶级的道德,可与西方“骑士道”相比较。在此之前,我习惯性地将“道”理解为“行事的方式”、“道路”,但相对忽视了“道德体系”的含义。

从本书的目录来看,“武士道”的组成部分清晰可见——义、勇、仁、礼、诚、忠、孝(并没有单独的一章论述“孝”,因为西方话语中难以找到与“孝”对应的单词)等。乍一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如出一辙,事实上,它们非常相似,追本溯源皆有孔孟,也皆受到朱熹、王阳明的影响,但又极为不同,武士道同时融合并发展了佛教(禅宗)和日本神道。这便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日本之所以为日本之处。

弄清以上这些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我无意在此按照章节一一赘述,反而想抓住一个点,从我的思路来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那就是武士道是一种“前现代道德”(恕我在这里擅自起了这个名字)。为什么这样称呼武士道呢?

封建的、阶级的、冷兵器的

武士道是封建制度之子,天然是阶级的,是冷兵器时代的道德。

出于“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政治原理,对父母的孝敬、对祖宗的崇拜和对主君的忠诚,为武士傲慢的性格赋予了“顺服性”。

在古代日本和古代中国,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都是存在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虽然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有一致的精神,在这里,民众舆论与君主意志,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正如艾德蒙·伯克在《法国革命史》中提到的那种,“带着自豪的归顺,保持着尊严的服从”。

但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对“生父政治”的辩解,或者面对“已然”的历史进行“由果索因”的解释,专制就是专制,极权就是极权,是不符合现代政治的发展潮流的。

男女关系

书中有“妇女的教育及其地位”这一章,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男女平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标志,而武士道所提倡的等级森严的男女关系和夫妻关系正是前现代的重要元素。

日本武士道时代的女性,掌握文艺是为了慰藉男性,掌握武艺是为了保持贞操,以及子女的教育。女性教育的起点就是对自我的否定,终点则是对家庭的使命。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日本武士从不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妻子,因为那与自夸无异。看起来,这似乎比某些时代的男耕女织的古中国还要夸张。

斯宾塞认为,军事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必然是低下的,它只有伴随着社会的产业化才能得到改善。因而,作者解释道,在当时的日本,最上层有闲阶级和最下层普通民众中间,男女地位差异反而没有这么明显,这是非常有趣的军事阶层的特点。

那么,伴随着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而来,现代化过程中这一结构必然分崩离析,无论是短时间内的剧变还是缓慢的变革。日本今日的社会结构和男女权利地位与历史上的日本相比,与中国相比,有怎样的不同,是一个很让我感兴趣的问题,希望对此有了解的同僚们指点。

经济观

武士道的统治力量,在于一种“泛道德化”——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自然界也是道德的,宇宙也是道德的——这种思考世界的方式,听起来又是多么熟悉亲切。相比于道德品质而言,知识的地位倒在其次,没有道德的知识变成了“臭菜”。

然而,经济活动没有进入这个道德体系。如果从对商业活动和金钱的看法上出发,那么基于武士道要求的农本商末,同我国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一样,是反现代化潮流的。“武士道的教育不适合培养数字的观念,是非经济的”,它因贫困而自豪。虽然“有头脑的武士都非常清楚金钱是支持战争的力量,但从未考虑把尊重金钱提高成一种德行”。武士道相信有能被看作既无金钱也无价格的工作,比如教师,僧侣,是带有神圣性质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阐释,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家们的谆谆教诲,也是一份“美国佬”的自白:

“切记下面的格言……除了勤奋和节俭,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在现代的经济秩序下,只要是合法赚钱,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遵守天职美德的结果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道德的,尊重金钱并在商业活动中保持正直,是尼采所说的“各种德行中最年轻者,现代产业的养子”。

生命是不值钱的

对人本身的再发现与对生命的尊重,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现代性的一个组成成分。然而,在武士道的体系里,生命有时是不值钱的。

当然,对“自杀”制度的滥用(急于赴死、以死求媚)会被视为懦弱和卑怯,但在很多情况下(抵罪、悔过、赎友、免耻),自杀成为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是不够的,书中将其比作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愿意为之去死的感情才值得称道。如果能得到名誉及声望,生命也被视为没有价值。“德行、伟大、安详的转化力令人惊叹,它使最丑恶的死亡形式带上崇高性,并使它变成新生命的象征。”

武士道与大和魂的关系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武士的道德能代表整个大和民族的道德吗?即,武士道与所谓“大和魂”是什么关系。

我个人认为,同样可以类比中国。士、农、工、商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部分,但我们说起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士”是代言人。

武士阶层在人数上同样不是日本社会的主体,但却是其典型成分。在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中,武士只是一层,但却是这一层在社会中充当着承上启下的枢纽角色,同时是主流文化的形塑者。每个阶层的人都会用武士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刀”和“樱花”这两个意象所塑造的大和魂就是武士道,武士道就是大和魂。

我一直迷惑于为何日本人迷恋“樱花”的形象,在这里把作者的解释分享给大家,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二——

“美丽之下并不藏着刀刃和毒素(对比玫瑰),任凭自然的召唤,随时捐弃生命。它的颜色并不华丽,它的香味清淡,并不醉人。”

悠悠的和歌里藏着最含蓄而又最热烈的感情,生命的到来、存在和离去都是那么安静。我想起了在九州岛时,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复杂的人世,他们谦恭的姿态里有着对生活不折不挠的勇气和耐力。

从武士道反思日本的历史与现在

本书的创作时间是1899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的4年,日俄战争开始前的5年。在这个时代论述日本的精神,不可避免要回答对外侵略的问题。

本书对大陆政策做出的文化解释显然带着辩护的色彩,每当读到“直到弹丸小石成为布满苔藓的大岩石”这一类的语句时,总难免引起我的不适。

本书陈述了“日本崛起更多在于其内在动力”这一观点,这同泰戈尔的理解相同。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样,仅仅是对西洋器物的套用,而此过程中中日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人思想面貌的改变,在我看来是巨大的,与“和魂洋才”相比,是不同程度的冲击。

泰戈尔在《民族主义》“日本的民族主义”一文中指出,日本的崛起背后的力量依然植根于其武士道的精神,“生命和力量就蕴藏在我们当中,需要去掉的只是僵死的外壳”。东方世界作为活的有机体,学习的西方科技只能帮助我们“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并不能改变你的深奥的人性”。也就是说,日本学习西方相当于借了一件衣服来御寒,这并不能改变他是谁。

泰戈尔的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中观的视角——亚洲的视角。那日去观“博古通今,胸怀天下”时事知识竞赛决赛,最后一个环节名为“今日亚洲”。我突然醒悟,自己从没有以一个“亚洲人”的角度思考过问题,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里,只有“东西方”、“第三世界”的宏观视角,或者就是聚焦到我是“中国人”。

不像欧洲自古以来有着一体化的传统,以及现当代许多人为欧洲一体化前赴后继做出努力,亚洲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或被“东方”所替代。然而,泰戈尔的书让我认识到中、日、印等作为亚洲国家的身份认同。

我们是如此相似,我们共同经历了从“亚洲的光明时代”到“亚洲的黑暗时代”的历史变迁,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地缘政治的纷争和局地矛盾。

泰戈尔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平主义者和地球村的战士,他高度赞扬日本为亚洲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独立的新路。然而日本恐怕让泰戈尔失望了。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法西斯的对外扩张道路,而不是理想的“和平崛起”。

这是欧洲文明对东方“静静生长”的异化,还是日本大和魂酝酿的结果?换句话说,日本法西斯到底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还是对传统的背离?我记起弗雷德里希·迈内克在其《德国的浩劫》中阐明了一个观点,即德国法西斯的产生不是德国古典文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对传统的背离。那么,武士道里是否含有必然对外扩张的成分?

我个人觉得武士道中可能含有对外扩张的苗头,但仅是猜想。武士社会的体系是一个封建的金字塔,在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这种一条线的等级结构之下,每一名武士的正义与否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其主君的利益的,“忠义”体现在特别具体化的行为准则中,那么当面对着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冲突时,选择“侵略”并没有包含“这样做是否侵害了别国人民的利益”或“这样做在世界范围内是否是正义的”的思考,武士们可以简简单单地用“这样做是否符合天皇的旨意”、“这样做是否符合武士的使命”来判断,因而日本国内反战的力量终是抵挡不住军国主义的碾压。

新渡户稻造感叹武士道被西方化的浪潮冲击,就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但事实上,武士道没有死去,它仍然活在当今的日本,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这就如同中国人,无论怎样被西方文明冲击、涤荡,也褪不去“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色彩,也走不出“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是一个道理。

在右翼势力普遍抬头的我们的邻国,武士道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活动着。在安倍晋三刚刚上台时,他的一次次“冒险”的举动以及我们国内“报喜不报忧”的各种报道,使我在疑惑的同时以为他将难以坐稳,但几年来事态的发展似乎在更大程度上印证了日本国内对安倍的支持大于反对。《春秋人文报》上载有一篇文章(《解散众议院,安倍赌局再开——日本右倾现状探讨》)说安倍晋三的身上也体现出了武士道精神——“客观讲,安倍为了他长期坚持的保守主义式救国理想已无畏风险,反而大有一种武士道精神。”

反思

日本是中西方的“中间人”,也是西方来到中国的跳板。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今日的交流、合作与冲突,使我深深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甚至比其他国家都要重要。因此,今后希望多作一些延伸阅读和关注,以弥补和修改以上非常不专业的书评。

第二点,是对“国民性”一词的思考。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的论断,但又往往对“地域黑”极为反对。这种对“国民性”的概括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即使是偏见和误解,其产生必然有其渊源。一个地域群体,或大或小,必然同时存在着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大物博如中国,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勤劳”、“节俭”、“家族意识”等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与传统文化的,也可以说,前现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挥之不去,是一种普遍现象。美国可以说是非常多元化的社会了,那么“包容性”、“移民国家”便也成了共性的东西。所以,我对“国民性”或“地方性”的说法,持保留的肯定态度【笑哭】。

最后的最后,想感谢坚持读到这里的人。这一篇胡言乱语,我极尽自己所能,用我读过的、思考过的东西加以佐证,但正如大佬们所说,“人的格局”还是极为有限的,若有不恰当之处或知识上的错误,还请不吝赐教并多多包涵。作者:周敬天

《从传统到现代化》读后感1700字


《从传统到现代化》是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杨桂华在南开大学做的一次演讲,现收录于《人文启思录》。杨教授从介绍传统与现代两者各自的内涵,进而深层次地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传统在推动社会转型,促进现代历程中的重大作用,这是该演讲给人启发最深之所在,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个民族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传统是历代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素,是相传至今仍然存在的东西,是社会生活传承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是一个有共同基础的变突链。现代化应当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组织结构功能的专门化、个人的普遍成就和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转型现代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个普遍的公共利益与特殊的个人利益相统一的新的社会结构,前者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后者保持着社会的效率和活力。
纵观中国社会转型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路程,期间虽不乏偏激之处,但总的说来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开始酝酿转型,正宗儒学派与儒学修正派对立;封建帝制解体后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全面失范的时期,中西互补论与部分西化论对立;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强力整合时期,中国本体论与全盘西化论对立;今天,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已朝着更客观、更全面的方向迈进。
传统包含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自身过程中凝结成的人类一般经验和模式是历史久存的积淀,是深藏于人们行为之中的稳定的心理结构。这些是人们应对自然、沟通人群、保持自我的长期有效的东西。这便是传统的永恒性。同时,传统中也包含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完善自我过程中的各个特殊的内容和方式当遇到新的环境、新的问题,都必然会超越传统的规则,背离传统的标准,以这种传统的变体去满足新一代人需要,实现他们设立的新目标。这样,传统就有了新积淀,有了新的发展,这即是传统的时代性、二重性所造成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必须谨慎对待传统。
传统是不死的民族精神,它规范着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习俗和审美情趣,规定着价值取向,体现着人们的终极关怀。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我们才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点。由此提出: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具体分析传统的内容。看其中哪些是可以借助的,哪些是需要改造,在改造中借助的。这个过程不是非白即黑、非黑即白,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亦此亦彼、亦黑亦白的灰色过程。只有通过这种灰色的洗礼,才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事实上,只有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探索传统智慧的价值,才是传统与现代的合理的参照系。同样,任何现代化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在完全撇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必须对中国传统有充分的理解,才有可能寻找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途径,这其实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就是讨论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它就属于我们现代中国人,我们有义务,根据现代的社会性质,根据我们现代文明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根据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认真地、全面地清理它,并从中找出有利的因素和成分,加以改造,发挥其效用。这就如我们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一所已破损的旧宅,我们不能住进去,却可以在地面上,按现代样式建立新宅。我们不仅可以用新的材料,也可清理旧宅的某些石块或砖瓦,经打磨或浇制以用在新建筑上。就这样,我们便带头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化。这条征程,是中国世界化的过程,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先进文明在中国普及和演化的过程。虽说在现代化道路上,存在诸多思想上的歧见,行进途中也有诸多坎坷,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正随着世界性的现代化大趋势而变革着、发展着。振兴中华,绝不是将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存留和展示,而是在追随现代全人类总趋势的赛程中,批判和继承古文明中的有益因素,创造新型的中国文明和现代社会。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智能潜力,唯有以现代化这一宏伟的社会变革工程,才能有效地发掘和发展这种潜力,使其变成创造和发展现代文明的巨大动力,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再生和伟大复兴的新途径。

现代诗歌《深山里的小坟》读后感400字


现代诗歌《深山里的小坟》读后感400字

我是怀着激动而又悲怆的心情读完《难忘鄂西北》的!特别是读到小坟那段落,我,流泪了!是噙着泪花写写了这段感触。

难忘鄂西北,这诗如歌如画,如诉如泣,沁人心脾!他让铁道兵战友又回到了从前。在那如火如荼的襄渝铁路大会战中,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军民並肩奋战的组组镜头,至今还让人在梦中时不时回放。

清澈的汉江水,在战士们的心中流淌。口渴了捧几口下肚,天热了将火热的身躯投入江中。那种缓解劳累的惬意快感,让战士们回味无穷。

群山武當绵绵延延,似一条巨龙,将战士们引进秦岭巴川。我曾亲眼看到老乡们身上裹着的棕皮,那是卸寒的衣裳。

铁道兵战士硬是人拉肩扛,把铁路推进座座大山,翻越江河沟坎。呼啸的列车将棉衣和食品送进山中,满脸皱纹的奶奶抿嘴笑了,模样骨瘦的爷爷乐了,挥动手中的羊鞭,叭叭的甩个不停。

山笑青,水笑样,人笑貌!铁道兵的战士又一次背起行装,立正致敬!向长眠在大山脚下的战友敬下最后一个军礼,含下热泪挥动双臂向已熟识的大山、河水和老乡告别!

听从祖国召唤再一次走向远方……作者:宋继文

现代型人生教科书_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现代型人生教科书_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文/舒永华。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有哲理、非常实用的现代型人生教科书。本书是作者在72岁时写出来的,72年的人生阅历全浓缩在此书中,让我们读者感受到老人的敦敦教诲和深邃睿智。

作者稻盛和夫作为一个日本的现代企业家,却拥有并能践行如此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孔孟儒道文化)的价值精髓。读《活法》,就好像在听隔壁邻居家的大爷在跟我们讲述我们家祖先传下来的族训家规。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既高兴又自责。高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早已漂洋过海且经久不衰,自责的是这种东方传统文化在祖国大地上,经常会出现“自家的不珍惜,总是认为别人家的好。”的毛病。

《活法》给读者初显的印象是:稻盛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生中赤手空拳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京瓷和KDDI)。能再次证明稻盛老人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是:在本书出版后,78岁高龄的老人在2010年接手频临破产的日航,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让日航起死回生重新上市。我相信,稻盛老人经营企业的成功值得每一个人钦佩与敬慕。

但《活法》一书中更多的笔墨落在“作为人,何谓正确?”、“追求做人的正确准则”,这种深层的东方哲学思维中。通读全篇的章节,内容非常亲近和熟悉,都是浅显的大道理,都是我们早已接触过或阅读过的思想观点。也都是我们2000多年前孔孟儒道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延伸。唯一不同的是:稻盛先生用一生的心力给世人证实了:“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以及“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做好,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过程”。

70多岁的历程确实能证明稻盛老人的成功与伟大。但我个人观察他的成功不是看他后来的伟大成就,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事件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素外,天时与地利也是核心要素。我反复阅读了《活法》章节中,描述稻盛先生初始创业起步的原点上。

稻盛先生大学毕业时,学的是石油化学与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出来就业五门,找不到对口的就业门路。进了京都一家破旧的制造属于无机化学的绝缘瓷瓶的小企业,设备仪器非常简陋,因企业连续亏损看不到希望,致使人员流动非常大。刚毕业的稻盛先生因找工作不容易,硬着在这家企业坚持了下来。并天天进到现场,专心研究进行各种实验。没有多久,稻盛先生居然用不同的方法研发出了一种与当时美国GE公司研究所在全世界首次合成的一样的全新材料。因为有了这次的科研成果,稻盛先生离开这家公司独自创建了京瓷,后来就成就了稻盛先生的传奇一生。

这一段短短的文字,用三个词折射出稻盛先生第一步成功的关键原因:坚持、进到现场、专心。这个才是启发我思考稻盛先生的原动力。

至于全篇五章73节的丰富内容,应该是稻盛先生的团队根据稻盛先生的思想及阅历所总结归纳出来的。这些文字确实也很有可读性,我就不一一将精华语句垒赘表达出来。但书中的总结出来稻盛先生的思想观点,无论是正直、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无论是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方面,都有很强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比如:人生方程式的表达,真值得点赞。它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功效: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个方程式太给力了,一下就让人明白思维方式是多么重要。

《活法》道出了稻盛先生经营企业的成功,也道出了稻盛先生思想智慧的力量,更加道出了成就稻盛先生思想智慧的根源----以孔孟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

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提出来简直太及时了,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所以,我们真的需要潜心学习,补学我们祖先的文化,弄懂、弄透、弄精,一代一代的深入下去。20年,50年,100年。我们相信最终成就“我的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是经济,不是正直、不是科技、也不是军事,而是文化。

相信《《我的“现代”生涯》读后感32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柯灵散文煮字生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