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的父亲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我的父亲读后感2000字

我的父亲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我毕生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我毕生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乔治桑的《我毕生的故事》是不完全程度上的自传。《我毕生的故事》回忆了她成长过程中影响她的人、事和环境。在著作《一位旅行家的信》中她曾亲口说,这部作品的真实意图在于还原过去的印象,那是她灵魂中一种天然的存在。
里面稚趣纯朴的童心、洁白无瑕的人情、神秘梦幻的自然、灵性奇异的想像、美好的情操的确展示了一个天才的天然存在。它称得上是乔治桑成长经历、家史和生平事,却不是毕生的故事。因为它抛弃了所有关于爱情的往事。没有爱情的一生不是毕生。她本人却经历过多次的恋爱,这种疏忽或遗漏,这种年代的跳跃意味什么?为什么要将其一生中最为悲伤却极其重要的隐私隐藏起来?
居利桑托、缪塞、米歇尔德布尔乐、肖邦等先先后是她情人;巴尔扎克、圣勃夫等均是她的密友;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的著作都深受她影响。她经历的人事环境远不止《我毕生的故事》中的那些。在这不完整的毕生中,让后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无数次激励挑唆她激情的东西,为何深藏不露? 真是生平受了祖母克制的教诲 和修道院的影响?在生活中什么都敢做,在心里话和隐私方面,什么都不敢讲?
《我毕生的故事》全篇语气强硬、果断、自信、敏锐,柔情被埋在极深处,可以想像乔治桑把控一切 的大将风度与纤尘不染的高贵气质。语言尖刻准确地揭示一个 又一个真理或真实,叫人陷人不可违背的文字奴役与反抗。奴役属实,反抗却无力。这显示了她的强大与决然,掩饰了她最本质真我的爱情,因为爱情是个柔软的东西。
无论缪塞、肖邦还是居利桑托都只成为点燃欲火与才情的人,激发她体内需要倾泻的亢奋。她不爱任何人,苛制于强烈的生命,她的生命力强过一切尘世情爱。她熟通宗教艺术、音乐自然、极赋灵性幻想,很小就开始写小说。这些广博解除了她作为女性的矜持。她喜欢装扮成男性,抽烟喝酒,言行举止不仅男性化且怪异。人称她乔先生或小兄弟等。这个天地容纳于她的胸怀中,比男性还豁达宽阔。如此结果使她脱离了性别,脱离了人性或情爱达到一种空冥状态。或像她祖母说她母亲一样,她是魔鬼,是疯子,也是天使(本文选自)
乔治桑不把情爱写进毕生的故事中,是因她的强大使爱变成需要。她爱是因那里有她想要的东西。缪塞是缪斯神,肖邦是蓝色的多瑙河她的强大与广阔使她无限地吸收; 反过来这种强大广阔再吸收别人。一个脆弱多情的男子离不开这种强大,一个才华富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也离不开这种强大。爱只是种依傍。
乔治桑已不再是个女人,甚至不再是人。而是一种力量,一种将人将己吞没的力量,一种男人向往弩驾的力量,却无人能弩驾。
爱于她是场游戏,她却是整个游戏的主宰。她的肉身与灵魂并未交付上帝,她高于上帝。乔治桑因为站得太高太远,爱已成为玩物,爱易变也易逝。毕生的故事是天然存在的乔治桑,不是实质的乔治桑。
再或许世俗的因素加重了她的强大。乔治桑是奥古斯特二世的直系后代,名倾一世,加以自身的才华与癖性,高高在上,寸草寸晖。她聚集母性、魔性、天性于一体。
在小仲马笔下,她是个十足的小青年,世界上没有一个青年可以代替她的位置。小仲马对她的信任,可将自己的爱情与命运交付。她的思想与言论决定了他与心爱的女人的全部未来。小仲马与俄国女友娜捷斯达相爱陷人困境时,就向她发出呼救。
乔治桑对小仲马说:爱情对我来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转眼即逝,不值得为它费尽思量。有未尝不可,无也未尝不可。
这展示了她的真实情怀。这情怀豁然却冷酷,丰满却浩森。她的爱情不过是她浩森胸怀中的一粟。
乔治桑不把爱情写进《我毕生的故事》是因内心太过浩森的虚空,爱只是尘土。所有一切对她来说真的是转瞬即逝,不可思量。有未尝不可,无也未尝不可。剩下惟有那些切实琐碎的家常旧事、骨肉亲情、战火烽烟、磕碰不清,这正是《我毕生的故事》的所有内容。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章老师借我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听过它的名字,我今年的阅读清单里面也没有这本书。不过,既然盛情难却,我也只好接收了。而当我花了大约2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错过了这本书,那我绝对绝对会后悔。

因为,多少个夜晚,我捧着这边书,一边读,一边被感动得痛哭流泪。虽然我不是重症监护室(ICU)里的医生,从医的时间也不算长,但是我真的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同身受,并为她做的一切所打动。

本书分上篇及下篇,上篇讲述的是作者抗击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事迹,下篇是作者亲历的各种病例的分享。真实事件加以文学修饰,作者想要传递的是医学人文的感悟。没有太多专业性的知识,全书通俗易懂,适合所有的医生及患者阅读。

上篇的内容描述主人公罗震中作为ICU的医生,在甲流爆发前夕临危受命负责起危重甲流病人的治疗工作。对于这种高危传染病,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医院开辟了一个远离市区的小平房作为病房隔离救治甲流病人。而这个远离医院、设备老旧、物资缺乏的小平房成为了一个孤岛。罗震中凭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团队的配合成功救治了危重病人,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

真实而富有情感,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也是让我频频落泪的原因。她描述的是医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医院作为一个群体,以及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整个社会的现状,都是如此真实。没有一定要烘托医生的伟大,医生也有私心,医生是人不是神;没有说医院就是一个如何和谐的群体,医院里不同医师之间也会有矛盾,也存在着利益冲突,也有权威的压迫与挑战;医患关系就是很复杂,有理解医生的患者家属,就有无法理解的。这就是社会百态,医院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有些细节让我十分难忘并持久地打动着我。罗震中在这个孤岛上守护患者的健康,而这里的基础设施十分老旧,作者必须亲自动手,把所有本应该后勤来保障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弄好。比如电路老化,会有跳闸断电的风险,作者得自己想办法如何设计和改造电线,让仪器得到双重供电保障,防止断电事故的发生。没有中心供氧,只得自己一个一个地更换沉重的氧气钢瓶。没有专门的影像医生来指导拍X片,也只好自己学。当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作者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凭借自己以及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那个时候,医生不单单做好医疗工作就可以了,还要把整个后勤、辅助科室、设备等职责扛在肩上。正因为一切为了患者,所以硬着头皮也得上。

天梯这一章,讲述的是体制里的医生要经历的爬梯(晋升)过程。作为一个医生,5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顺利毕业可以进入医院工作,然后是升主治,5年升副高,再5年升正高。如果一切都按十分顺利的剧本走的话,40岁之前可以攀登到天梯的顶峰。当然,这是一个普通医生的天梯,如果想爬得更高,还有教授、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院士等各种头衔等着你去摘取。作者也是按照剧本一路打怪升级,终于如愿以偿升到正高。然后,作者说,我不干了。那一刻,我真的止不住泪水哗啦哗啦往下流。我作为一个读者,我简直难以理解,为什么?好不容易在一个体制里熬出头了,你却一下子把这些金光灿灿的东西抛到了脑后。随后作者在自己的日记本中给出了回答:

向往当一个纯粹的医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为自己的良心和技术自豪,有付出有回报。去掉沉重的铅块,回归一个职业本来的意义我明白了,也很能理解,体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也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做到临床与科研兼备。我承认能做科研的医生是优秀的,但不想做科研、只想纯粹做临床的医生也是值得可敬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作者的选择就是去一个私立医院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我不仅十分认同她的做法,并且敬佩于她的勇气。这本书真的带给我挺多的想法与感受,好几个值班的夜晚,我坐在办公桌前阅读这本书,我觉得心特别的安宁。我受到了作者的鼓舞,也让自己更清晰以后要走的路,要做一个怎么样的医生。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想要学医的或者正在学医的同学去阅读,让自己更清楚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同样适合像我这种初出茅庐的新手医生去阅读,能够消除迷茫,坚定信念。最后,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是关于理解和包容。正如作者在序里面写到的那样:常人能体验到手术室外来回踱步的焦虑,看不到手术台上的汗如雨下。常人能体验到被告知病情后的思潮混乱,不知道医生面对不确定病情的艰难决策。常人能体验到重症监护室门口焦灼不安到天明的疲乏和伤心,无法知道紧闭大门后医生盯着监护仪,高强度彻夜工作的压力。因为不了解,所以有误解、有偏见、有无法化解的情绪郁结于胸。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与患者双方互相了解与信任,这样才能消除偏见和误解,从而让我们共同为患者的健康谋福利。所以,这本书也同样推荐给所有的病友,让我们相互理解。

《我生活的故事》读书心得1800字


海伦凯勒曾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在读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时,一直都想找寻这样一种感觉,个黑暗的、无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里面一定充满了恐惧、无助、战栗,还有让人发疯的死寂。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台灯,品一杯香茗,翻开这本书,便觉得自己被海伦带人了一个用眼睛无法体会的多彩世界。她是那么的热爱生命,那么懂得用心去触摸生命,我为之深深震撼。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柔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
生命是一种多么有人性的存在物,它如此平凡,平凡到无论魁伟高大或者卑琐微渺之人都拥有它,如此灿烂,令人不敢鄙视,不敢怠慢。在一个无光无声的寂静世界里,海伦的人生是那么美丽。对于她,我们无法用同情、不幸等词汇来描述,因为她在那个我们认为根本无法生活下去的环境下精彩地活着,甚至比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活得还要精彩。
读一部伟大的著作就是在心灵上与一个伟大的人的一次对话。海伦像一个朋友一样,向我们倾诉她的经历,她的思想。
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她惊恐、战栗,并由此而脾气暴躁。沙莉文小姐的到来使她重新开始面对生命,成为她再塑生命的人,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从此,海伦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应该说,海伦的童年是丰富的,亲近大自然让海伦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她对生命充满了新奇和希望,码头散步、圣诞节波士顿之行使她感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脚下铺开。她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世界万物,一刻也闲不住。然而在开始时却不是如此,因为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她小时候就变得顽劣、任性。她极少微笑。除了她的母亲,她对别人的爱抚没有反应,甚至很不耐烦。直到莎莉文出现,让其懂得生命的可贵。
疫症使人想到人生的问题,想到生命的宝贵及人生的价值观。在生命未受到威胁时,人们觉得生命是必然的,从未想到过生命的终结……疫症令人自危:不知这无形的病毒何时吞噬自己的生命 疫症令人感到生命是何等的无把握,是何等的脆弱,原来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
在这患难越来越多,生命遭到挑战的时刻,我们会对自己的生命作出新的评估,生命的可贵在于其不可逆,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珍惜所有。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都在失去我们所拥有的,那渐渐远去的何止是我们的生命呢!当我们都懂了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后悔,因为这个道理总是在走过了很多路才知道。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我不会单单地活一生,也不会单单地耗尽我的一生,我会用我的生命来投资。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时,就不会浪费生命,浪费我们的时间!时间是生命的量,是世上我们拥有的东西中惟一不可开源节流的。生命的奇妙在于:过去的不再属于你、我,现在这一秒属于我们,而下一秒则属于神!
生命是美丽的!虽然波特莱尔把它称为恶之花,虽然总有痛苦如毒蛇撕咬我们的心灵,虽然常有病毒如毒液不时侵袭着我们的肉体,生命有阴暗,有欺骗,有雨雪风霜,有荒原的苍凉。但是,我们仍然要怀着感恩的心祈祝生命的美丽。
譬如冲破黑夜的列车,雨后的晴空,冬日的艳阳,小孩童稚的话语,姑娘清脆的笑声,小伙欢乐的驰骋,夕阳下老头老太太的牵手……这个世界因为你我而精彩,我与芸芸众生一起走在坚实的土地上,头顶着一方属于自己的蓝天,感受着人间的变迁,怀着美好的希望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我的生命是美丽的,因为我哭过、笑过、爱过、痛过。所谓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平平淡淡才是真,谁能说,一份平实的人生,一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星光般愉悦的笑脸不是美丽的?无论境遇如何,我将以纤素之心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美丽的生命,必定有爱,爱人和被爱。被爱是幸福的,爱人,则是因奉献而崇高博大的幸福,是一种神圣的境界。缺乏爱的生命就如同长在沙漠里的花,会因贫膺而枯萎。付出爱,才会得到爱。爱,需要营造,爱,更需要珍藏,因为爱是生命的属性。在徐徐散去的晨钟声中,我祈祷:爱与生命皆是天赐,让我们感激、把握。

《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读后感2000字


《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读后感2000字范文:

缘由: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年,小强有幸在某个微信公众号上遇见这本书《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于是迫不及待翻卷阅读,想了解这位200年前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伟大哲人——马克思65年的生活细节以及其思想发展史。

一、生与死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凌晨2点钟,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第三个孩子。他出生的年代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自由发展的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思想意识方面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著名的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法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而马克思出生的小城特里尔城在1795年被法国兼并后持续20年之久,回归德国怀抱。

在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生活伴侣燕妮逝世,1883年1月11日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与母亲同名)在巴黎逝世,两位至亲的离世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加上常年来的病痛折磨与熬夜研究,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家中的安乐椅上停止了呼吸与脉搏,永远地睡着了,同时也结束了将近40年逃亡生活。

二、高尚的爱情与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克服当权政府的围剿与迫害、克服自身多种疾病的困扰、克服长期的贫困与窘迫,除了自己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与为全人类解放而服务的追求目标,离不开他生命中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照顾其生活与给予无私的爱的妻子——燕妮。一位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及好友,给予精神与物质资助的恩格斯。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出生于贵族家庭,可以说是官二代。其父冯﹒威斯特华伦是政府官员,当过县长、州长。她比马克思大4岁,与马克思青梅竹马。她欣赏马克思的那非凡禀性的魅力、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不为一般男人所具有的刚毅的气质。作为特里尔城倾城的美女,爱上了这位皮肤黝黑,来自与自己社会地位悬殊的马克思,并之后与之陪伴一生。

马克思23岁取得了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整个普鲁士最年轻的博士,他先在《莱茵报》担任主编,那时还是有些稿费的。但马克思在报纸上撰写抨击当权者的制度、剥削、谎言与欺骗,受到普鲁士的反击,马克思被驱逐,《莱茵报》不得不停刊,他也开始了逃亡生活。之后的他在《新莱茵报》、《德法年鉴》、《纽约每日评论》等撰笔。但因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直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报纸的前景堪忧,自己得到的报酬也是极少。马克思是长期生活在穷困的生活中,靠典当家具与妻子的首饰以及赊账度日。有时靠父母辈的遗产与恩格斯寄来的钱度过难关。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给我寄上几英镑吧,我还得去典当行赎回我的衣服,否则我就没法出门了,那我就不能去图书馆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身为官二代,从小习惯了贵族生活的燕妮毅然决然的跟定马克思。困难没有将这对夫妇分开,反倒使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了能够理解丈夫从事的事业,她自学《政治经济学》,为丈夫誊写手稿,每一本出的书的稿件她都要誊写一遍。马克思的笔记很潦草,可以说燕妮是唯一一位能够看出马克思笔迹的女性。

当燕妮去世后,马克思进入了完全衰竭的状态,仿佛停止了感觉与思考。恩格斯说“摩尔(即马克思)也死了。”可见,马克思对燕妮的感情有多重,这份爱情是多么高尚。马克思去世后与妻子燕妮葬在一起,墓地就是俩人生前一起散步的公园。

马克思人生中不得不提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恩格斯。恩格斯比马克思小2岁,他出生于一个资产家庭,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一个理论研究深入,一个实践经验丰富,两人相得益彰。

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径

马克思从小就展现聪明才智与辩证思考。小时候,在燕妮家中,当大家嘲笑小卡尔的一个牙齿被“老鼠盗走了时”,小卡尔产生了疑问“老鼠真是个大坏蛋!不劳动,专偷我们的东西吃,我长大了专捕老鼠,弄好多好多猫去抓,把世上的老鼠都抓光。不对,猫把老鼠全消灭了,猫吃什么呢?干什么呢?它不变懒变馋,它不也成了老鼠要去偷家里的东西吃?”

(个人思考:猫还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呀,可不能变懒变馋)

学习哲学后,偶然的机会让马克思进入到了柏林精神生活圈子——博士俱乐部。那时的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忠实者。

在之后从事《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在思考与写作中逐渐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抽象超阶级的观点中冲出来,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

结识恩格斯后,马克思与之充分书信来往,频繁交换观点与看法,《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形成了独特的观点。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宣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式产生。

之后的十几二十年,马克思大多数时间在家中、大英博物馆广泛阅读书籍,进行理论研究,1867年9月14日,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第一卷诞生,里面包含了大量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社会运转更替的根本。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摘录与观点,供大家参考。如有深刻解析,欢迎交换想法。作者:小强

我和《弟子规》的故事


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到书店买了一本《弟子规》,然后我们每天的最后一节课就读《弟子规》。当时,我就是读着玩,也不懂其义。可是,后来我再看一看每句话的意义时,才感到这本书真的很好,而我与书上写的要求差远了。自此,我决定以后要按照书上要求去做。

记得书上有这样一页,上面写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妈妈说: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都把古人美德抛弃了。我想,我也经常做这种没让长者先的事。比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桌上香喷喷的饭菜就呼噜呼噜地吃起来,全然不顾对面还坐着我的九十七岁的老爷爷他有没有先吃。现在我知道了:吃饭的时候,要让年长着先吃;落座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走路的时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者走在后面。若是听见年长着叫人,就应该立刻代他去叫喊。假如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刻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

读了这本《弟子规》,我觉得受益匪浅。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每一个做孩子的需要牢记的。我要经常读一下这本书,一是可以继承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二是可以让我更有修养。我们大家都来读吧?

喜欢《《我毕生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父亲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