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 地图 >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17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17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1700字
我借来一口气读完,倍受鼓舞,是风靡全球的大器晚成代表摩西奶奶首部人生哲学随笔,诗一样迷人的语言将摩西奶奶质朴无华的人生智慧与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深深地被她的作品所散发的轻松乐观的精神震憾了,给迷茫的我最真诚的心灵启示....
摩西奶奶,在美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从来没有进过美术学校的农村老太太,她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人画展。一生虽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摩西奶奶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共创作1600余幅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画展数十次,登上过《时代》、《生活》杂志的封面,作品在MoMA展览,被大都会博物馆和白宫收藏,半个世纪以来,她的画作穿越了国界,感动的力量从美国蔓延到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给无数人带来最震撼的心灵启迪,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一致好评。摩西奶奶在101岁逝世之后,美国邮政特地为她发行邮票,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呈现出一道美丽的世界文化景观,摩西奶奶突破年龄和教育的限制,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感悟,用画笔创造出一种别样的丰富人生。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精选了近百张摩西奶奶最经典的绘画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积极乐观的精神,给我们展示出世界的美好和善良。告诉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你的天赋所在,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永远也不晚,哪怕你已经80岁了。当你非常近距离地去观赏摩西奶奶的画作时,你会看到画作中精巧细致的变化,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清新恬淡的泥土风味,洋溢着闲适惬意的田园风情。摩西奶奶的一生,虽然没有呼风唤雨的权力,没有高人一等的智商,没有富可敌国的钱财,但她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即使是在80岁高龄,她仍然敢于拿起画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正象书中说的那样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每个人都会在社会大流中,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在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浑身伤痕,才想起在自己的世界中还有梦想,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梦想实现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只有靠近梦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富足、自由、幸福。很多人都在等,等有钱,等生活安定,等着等着就老了,等着等着梦想就被湮没在无情的现实中。80岁的摩西奶奶有拿起画笔的勇气,我们为什么没有伸出双手的勇气,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尝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铭记自己的初心,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品读《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会让你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收获内心的宁静,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100岁的摩西奶奶曾经给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寄过一张明信片,上面有摩西奶奶画的一座谷仓和亲笔写的一段话: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原来这名日本人是个医生,却深深地爱着文学,他不知该不该放弃这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而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摩西奶奶结合自己一百岁的人生阅历所得,告诉这个年轻人:做你喜欢做的事,哪怕现在已经80岁了。他深深受到鼓舞,最终弃医从文,成了轰动世界文坛的大作家,他就是渡边淳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多么重要!(读后感)
对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就要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到真正喜欢的事情上,并为之甘心情愿地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哪怕是荆棘丛生,也要一直向前走。因为喜欢,你就会认真对待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就会全神贯注地去做喜欢的事;因为喜欢,你就会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因为喜欢,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因为喜欢,就会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是喜欢让你放飞了自己,是喜欢让你尽情地享受自由与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你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感悟生活的幸福。为了梦想拼搏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甚至是经历无数次的折磨,但人生能有几回搏,可在拼搏中磨励意志,体味人生,享受成功的过程,那将会是多么的幸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摩西奶奶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并不容易,当年华已誓、色衰体弱,我希望你们回顾一生时,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淡定从容地过好余生,直至面对死亡。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我也曾因种种原因,几度迷茫,放弃自己喜欢的新闻写作,摩西奶奶的成功启迪我们:喜欢做某件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坚持下去,全身心地投入其间,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梵高传》读后感1700字


提奥,浅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在我离开荷兰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像太阳那样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太阳也就无所谓绘画。也许,可以使我趋向成熟的东西就是这个灼热的太阳……只要我有了太阳,把我内心的寒冷驱散,使我的调色板燃烧起来……
梵高正是如此地热爱着蔚蓝天空上那颗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的、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的星球。他的傲慢的愿望,正是直接面对太阳,19世纪著名的画评家阿尔贝奥里埃这样形容道。只是无论是梵高还是这位评论家都不知道,100年之后,梵高和他那些色彩绚烂、个性突出、热情奔放的油画,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颗威力无比、灿烂辉煌的太阳。
仰望太阳的时候,太阳的光与热会灼伤眼睛,这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而仰望梵高这颗绘画界里的太阳的时候,他的画、他的话、他的经历、他的痛苦,灼伤的却是心灵。在阅读欧文斯通为梵高所作的小说体传记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时候,我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心灵被灼伤的过程。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一般书籍中称其为文森特梵高。他是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与高更、塞尚并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的画以其浓烈绚丽的、以黄色调和钻蓝色调为主的色彩,旋转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热情有力的笔触,以及他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次了解和他对大自然本质的个性化描绘而名闻世界,犹以他的《向日葵》、 《莺尾花》、《星月夜》和《麦田》最为著名。他的故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为他建立了博物馆,保存了他几乎全部的素描、水彩、油画。他的画,即使一张小小的素描习作,在现在的拍卖会上,也可以达到别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这就是梵高,一个作为成功画家的梵高。
然而《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并非是写这样的一个梵高,这样一个为世人的眼睛所熟悉的梵高。《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作者欧文斯通希望可以重现这位伟大画家的生活,重塑这位伟大画家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这样表述他写作的目的:面对着文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我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的世界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渴望了解梵高,渴望知道是怎样的生活使梵高可以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体悟到生命?或许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梵高的作品表现出比我们高得多的鉴赏力,使他可以在梵高的作品中看到比我们多得多的情绪与内容,也因此使他对梵高的一生和梵高本人有比我们更多的好奇。然而,每一个曾经看过梵高那些有着强烈颜色对比的画作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那在画布与笔触之间洋溢着的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可以感受到这生命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像作者一样,产生了解梵高的渴望即使这种渴望并不如我们的作者如此强烈。《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价值正在于此。
正像这本书的名字,当你随着作者的笔,跟随梵高在英国、荷兰、法国等各处游走的时候,你会被梵高因其对生活的无限渴求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热情与激情而感动感动这词用得不好,我想还是用前面曾经提到的灼伤更好。梵高的生活热情是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灼伤你的心灵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公与困难,无论是在多么大的失败之后,或许他也会消沉,但是当他决定了自己下一步所要走的道路时,他所表现出的执著与热情都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样的热情实在是过于鲜明了!
一个渴望生活、渴望直面太阳的梵高,他以他的热情生活着,并且希望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众人,感染众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文森特对提奥说。如果说那个散发着自亮光热的圆球是天空中的太阳,那么文森特梵高便是我们人世间的太阳。他燃烧着他的热情,照亮着我们,照亮着我们这些需要太阳的光与热的庸碌的人们。

《暗时间》读后感1700字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这是作者刘未鹏在这本著作扉页上的话。

part1:学习与效率

这一部分是此古怪书名的主要有来,所谓暗时间,可以这么理解:那些偷偷地从你指缝中溜走的不经意的时间,而作者在这一部分就讲的是如何好好利用这些时间以增加生命的长度。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作者提倡单线程,尽量拿出一整块的时间来学习,因为多线程之间的切换需要保存上下文,恢复现场,时空开销非常大。(pS:理工科思维又犯了。。。不过话说回来,作者刘未鹏本身就是个IT技术达人,其博客Mind Hacks不仅有这些关于学习方位,思维习惯的思考,更有大量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编程的原创内容,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博客。)

GTD方法(Get Thing Done)也是作者推荐的学习方法,确实,进度条不仅符合化整为零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欺骗那个充满人性弱点的本我。

谈到效率,逃不开的话题之一便是兴趣,无独有偶,作者对待兴趣的态度与李笑来如出一辙能力决定兴趣。

有这么一句话:投资大脑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我在这儿想强调的是记忆力。关于记忆力这方面的书籍有许多,比如介绍罗马房间记忆法的等等。其实大多数人无需达到吉尼斯世界纪录那般的厉害,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将获得长远的回报。

part2:思维改变生活

我们都是信息时代的远古人这句话我没能找到最初的出处,但是看过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读者应该对此并不陌生,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千万年进化而来的思维方式,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造就无数的思维误区,大名鼎鼎的《影响力》便从某个侧面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作者也在这儿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常见的思维误区,并以此支撑他的观点: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在成功学上,我向来非常讨厌这个句式只要。。。就。。。,甚至现在连只有。。。才能。。。都持怀疑态度,我都开始质疑成功学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但是改善个人因素无疑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有一个相似的结论就是:结果坏不代表过程就错,结果好不代表过程就对,但是注重过程必然导致出现好结果的概率提高。

从视觉错觉可以看出,人类大脑有着根深蒂固的先验假设以消除二义性,这是偏见的来源之一。为了消除偏见,心存我可能是错的还不够,还必须开拓视野,了解其他的可能性。因为人类是无法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证实真伪的。

还有诸如自利性归因,关联取代因果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几乎每个方面都有足够的例子写成一本书了。聪明人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我们也应该多了解自身的思维误区,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本文选自)

part3:书写

虽然这部分只占了书中两章的篇幅,我却在这里将之提升到一个part的地位,实在是因为我与作者在此有着太多共鸣之处了,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坚持写读书笔记的缘故。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在信息时代,创建个人博客并坚持不懈地在上面记录发表自己的点滴思考,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绝佳途径。

个人博客至少有着以下六点好处:

①交到志同道合之人;

②教是最好的学;

③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④激励持续学习和思考;

⑤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⑥一份好的简历。

在建设个人博客的时候有以下四个误区需要避免。

①拒绝碎碎念;

②担心别人认为没价值?放屁!一山还有一山低。

③担心想法太幼稚?放屁!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④SEO?访问量?放屁!知道什么叫本末倒置吗?这就是!

最近的一些心得:

1、读书不必把每一本书都完全读完,各取所需就可以了。比如像《动机与人格》中的方法论部分,又好比《暗时间》中的技术部分,我都跳过了。

2、对书籍的挑剔是值得的,去读你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书是有用的。像刘未鹏的这本《暗时间》和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他们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给出了他们推荐的书籍。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你喜欢的作者之间在某些问题上是那么的一致,他们所推荐的书有着相当的重叠,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忽然发现一束光一样,在这方面,豆瓣读书帮了我的大忙,不得不承认,豆瓣这网站做得真是不错!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7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700字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初读无趣却耐人寻味的书。内容上毫无铺垫一针见血,语言上简单明了,但逻辑缜密层层深入,读起来更像教辅书。
开篇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这真是一个我不喜欢的论调,潜意识里我喜欢阳光的、充满爱的、积极乐观的语言。随即作者讲: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正视人生的苦难。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提到自律蹦进我脑子里的词是:苦行僧般的修行。也许正因为这种频繁的碰撞,让我饶有兴趣地继续较真儿。作者讲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这四条的解析是我反复读每次都会非常受益的部分。1、推迟满足感,绝不仅仅是先苦后甜式的自我要求,还有如何看待问题,首先问题永远存在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不能幻想问题会很快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问题自行消失。推迟满足感就是要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2、承担责任,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像山一样横亘在那里,阻止心智成熟。唯一的办法是:承担!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躲开这种痛苦。我特别喜欢作者举的自己加班的例子,没有所谓的不得不,一切行为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3、忠于事实,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道理很简单,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能持续到绘制地图、修正地图、丰富地图。尤其是当修订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恐惧的时候。绘制地图的关键是保持学习和反省。4、保持平衡,这部分是我在感情上最易接受的部分。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的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他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放弃会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平衡被我视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貌似和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后感)
如果要我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微信表情,自律应该是[奋斗]第二部分爱则是[坏笑]。第二部分用了很多笔墨在说坠入情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并不是真爱而是一种幻觉,呵呵。我喜欢这论调,像一位智者用最简洁的话传递真相而不管对面那些在荷尔蒙作用下的人怎么想。当然我喜欢这章更重要是因为它为我解惑。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不能活的更肆意?更自我?更任性?难道只有有钱才能任性吗?为什么要自律?作者以一贯的简洁告诉我: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因为爱自己,所以觉得自己有价值;因为自己有价值,所以珍视自己的一切;因为珍视自己,所以会珍惜时间、会千方百计丰富自己、会想方设法充盈人生。那么,就必须自律,必须有目标、有行动、常反思。爱,不是意愿,是行动。自律当然更不能停留在想象,应该落实到点滴实际。追求人生的多姿多彩当然没错,但只有自律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是很落地的一章,我们都不是超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在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变更符合我们的惰性。我们更容易保持现状维系旧地图。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可能因为宗教的原因,第四部分《恩典》并不是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章节。但其中熵与原罪部分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直言,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无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我们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忙!忙!忙!但只要用心观察,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懒惰之处。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无关,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无关,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恐惧感。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想起之前章节里我喜欢的一段话: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意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成熟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苏东坡传》读后感1700字


苏东坡与他的时代已成了陈迹,但苏东坡亦调悦亦潇洒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的形象总是一个让人读之不透的谜,即使在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
以前不经意间,读到他一首首诗,雪泥鸿爪难以消除留在心中的痕迹,当读 《苏东坡传) 时,才觉得一首首诗如仙界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全是一个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不知道上天给这位诗人注人了什么灵感,他的诗,你随手拈来,都觉得有不俗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纵横。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苍茫渺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观照,直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深,每首诗一个表情,一个风格,千变万化,决不雷同。有时候不明白,一个人能拥有其中一首诗就足够在文坛中占一席之地,而苏东坡却一个人独占了这么多的才情。他的心胸间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岩峰,就如他自己所言,掘一地,泉就不择细流而出。他写一诗,著一文,就有万解泉泉涌而出,似乎没有枯竭的时候。高唱时他引吭高歌,倾心而出,他是抒情的高手。气魄雄浑激越) 抒情首先善选景,月景几乎是他的偏爱,缺月、满月、明月、冷月、闲月、水中月、林下月、山边月,没有简单的重复,只有月下独酌的冷静和奔放于内心的豪情。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蓑烟雨任平生,关东大汉执铁板唱豪放诗情,系胸怀间真情,模拟作诗也仿不出。苏东坡高唱唱得惊心动魄,而柔情低吟,他也一样柔情百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之断肠凄凉顿生。诸如此类万般风情,惟有他驾驭得自如。
林语堂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一个高搁在文学史里的苏东坡,他描画的是一个有魅力、有创意、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苏东坡。才是其一,情是其二。情系亲人,父母兄弟和四川眉山的丰腆的山水滋润着他的才情,尤其是手足情。水调歌头一出,天下写月篇为之黯然的赞誉应分些功劳给子由。这个真实的人生履历里兄弟俩演绎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子由为其辞官,为其唱和,为其牵挂我们今天无从知道苏东坡在流放海南时在藤州与弟弟离别的场景,但兄弟诀别的痛楚可想而知。情郁于中,才发乎情外,高乎情上,人间种种情感有了苏东坡语言的表白,也就有了灿烂。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灵魂始终停泊在真情的船上。(本文选自)
其实,他岂止是将爱专注于家庭呢,他出仕为国,就兼善天下,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激扬文字,所写策论涤荡陈腐,气势横流。为官一方,修水利、赈灾民、大刀阔斧济世富民,两年内五上奏折为放债请愿,这些都是明证。也许只有你阅读他的经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拨开包装在诗歌上的美丽外衣,你方能明白外在的峻拔或秀丽下的情深意浓才是他 的本色。
几乎了解他的人首先推他为文学家,无人企及的文思,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佩服之余只是佩服,却不小心忘了他其实是个哲学家。他熔铸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于一身。他积极用世时举儒家大旗,崇尚绝对自由,淡泊无为时倾向于道家。数遭贬滴,庄子思想又占了上风。好一个苏东坡!难怪经历了多次沉浮,仍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人生。是否上天真是降大任于斯人,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事端都赐予了他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显达的荣华富贵,孤独的颠沛流离,历史的剧目不管翻多少花样,苏东坡依然故我。经历过大悲的人才能体验大喜,但大悲大喜都经历过的苏东坡已经完全宠辱不惊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却痛苦,即使李白,浪漫诗情中脱不了苦闷的抑郁,但苏东坡却可以消解他经受过的磨难 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因此,在送别故我的时候,他总能搭建新我的框架,我的个性是他生命价值中最明的亮色。他不轻易被别人左右,总保持他自己的特点,他的文、他的人都是如此。挫折给了他丰富的情感沉积,一次次变迁给他思想升华提供了基点,他站得确实比别人高许多层次。所以,当他以精神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时,他的灵魂终于获得一种自我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他是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诗人林语堂先生这样评说。而我以为东坡就是一个人,一个让人喜让人忧让人佩服让人敬仰的卓尔独立的一个,这正是《苏东坡传》最想告诉我们的。

喜欢《《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1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浒传读后感1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