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永不录用的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永不录用的读后感800字

永不录用的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永不后退:迈克泰森自传》读后感8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永不后退:迈克泰森自传》读后感8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永不后退:迈克泰森自传》读后感800字:

在读这本书前,自己对于泰森的了解就只是他曾经不光鲜地咬掉过霍利菲尔德的耳朵。也曾看过一些他KO的集锦,感受就是,哇,一个超级厉害但是没有多少体育精神的混蛋。

直到今年的四月新番《megalobox》点燃了我对拳击的兴趣,我想,既然如此,不如去稍微了解下,这个业界里最著名同样也最具争议性的重量级拳王也好。

于是便翻开了这本书。

真是大开眼界,通篇的混乱、性、女人、毒品、斗殴。以前了解过一些NBA球星私生活的混乱,但那些零散的记录与泰森自己的口述比起来,还是差距甚多。

全文600多页,不停的打架,泡女人,吸毒,大麻,可卡因,鸦片,枪击……库斯将他从贫民窟里拖了出来,教他成为了一代拳王,但是没有教他如果过好自己的一辈子。库斯希望自己的弟子是那种,希望打趴世界上所有的挑战者,不惜死在拳击场上的男人,大致于此。

从泰森的叙述口吻来看,确实,在库斯教练指引他时,他对于拳击的热情十分旺盛,自律性极强。他就是一头想要撕裂所有对手的野兽。

如果库斯没有死那么早,或许泰森不会那么快地便对拳击失去兴趣,或许他能够迎着老师的期盼,成为这个世界历史上毫无争议的拳击第一人。

但命运无法改变,拿到重量级拳王腰带后,他便无法从拳击中获取多少快乐,于是便利用赚来的巨款开始肆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身边自然也靠上一个又一个只想着骗他钱的男人与女人,直至最后染上了毒瘾。

他的领路人已死,而他自己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虽然看过许多书,但他始终无法克服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自卑软弱的小男孩,骨子里他是个懦夫。

书中最有趣的一点是,他以前穷人窟的伙伴们看见他四处瞎逛,找毒品时,会警告他,这不是他该来的地方,他应该去训练,他应该去专心赢下下一场比赛。

是啊,即使是生活在绝望里的那群人,也不愿看见眼前的天赋就这样慢慢泯灭掉。

故事的结尾,泰森仍然承认自己在1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复吸,戒毒是一辈子的事,或许他的余生会一直在坚持与复吸中来回挣扎。

但如同他所说的一样,等他死后,肯定会有拳击后辈像他当年寻找前辈的坟墓一样,找到他的坟墓,向他致敬。

向泰森,而不是迈克。作者:瞿小鱼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永不言败——《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


永不言败《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
重温了《老人与海》,我再一次领会到这部让世界各国人民百读不厌经典作品的引人入胜之处。
从作品中老人在最后的坚持与努力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到老渔民桑提亚哥晚年虽然贫穷、凄凉,可是他内心那份强大的骄傲、倔强和不甘。老人的身体已经不再能负荷任何的海上生活,可是他从来没有对生活放弃信心。在这次出海过程中,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在几近绝望的时候,遇到了这条大的惊人的鱼。对于老人,这是他从年轻时就梦想的事情。三天三夜海上周旋,对于一个年轻人都是难以置信的。可是老人坚持着,他身上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与大鱼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每每在力气一点点耗尽,没有力量支持的最后关头,他都一次次用信念战胜了自己。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战胜了大鱼,将胜利的荣光绑在了自己破旧的、守护了他一生的船舷上。
从小说的描述中,从他与大鱼搏斗的一次次心理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出,老人内心那个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声音。都能体会到,老人拼尽全力,用残存的小船和疲惫不堪的身体,战胜大鱼的惊险与艰难,以及他面对大海的那份光荣,他是真正具有非凡勇气的英雄。
老人的故事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人与大海、人与自然的一种简单关系,而是我们人类所具备的那种坚不可摧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勇气。从老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人类面对各种险境,面对复杂环境,所保持的坚韧、顽强、执着不息的态度。这也正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能够百年传承的魅力所在。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没有经受过失败与成功的悲与喜?不论成功和失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勇敢接受打击,并迎风而起。在一次次力竭的关键时刻,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你会就看到胜利的希望。(读后感www)
拥有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终级目标。就象老渔民桑提亚哥一样,用生命的能量搏击,最后捕捉到人生中最大、最完整的马林鱼,实现了自己一生最美丽、最辉煌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无悔!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800字


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晚年时生活富足,颇为自己的一生而骄傲,开始对儿子以书信的形式讲述自己的身世,文字朴实无华,不尚修饰,看起来并不像父亲教训儿子。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自传》,被称作美国文学的开卷之作 。
作为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当然是大人物,何况他的头像印在面值100美元的钞票上,我历来对大人物怀有恭敬,本以为大人物要谈大问题在中国连小人物也在谈大问题,所以我以为富兰克林一定是要谈谈大问题的,人类、世界、宇宙且不说,至少要谈谈美国的前途吧。很惭愧,读完全书,我发现自己想错了。富兰克林无意于深奥的哲学探讨,更无高深的道德劝诫,书中谈的都是琐事,从如何创业到如何省钱、早餐吃面包合算还是喝啤酒合算。
如今书店里自传、回忆录成灾,传主无非是想炫耀自己与众不同,而富兰克林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普通人虽然他一点也不普通。他是发明家、科学家、美洲最成功的报纸老板、印刷商人、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很少有人像他这么一身兼有许多种才能。看惯了眼下流行的自吹自擂的自传、回忆录,就觉得富兰克林的可爱可亲。该书的英文版序言说:在那些仪表庄重、令人钦佩的元勋当中,他(富兰克林)是惟一不需要我们以严肃的神情去注视的一位。美国人既企盼英雄辈出,同时又对他们带有几分猜疑。他们仰慕华盛顿,尊敬杰斐逊,给林肯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只有富兰克林一人他们可以按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看待,而且也只有富兰克林一人确确实实是普通美国人当中的一分子。
反观美国开国几百年的历史,美国人对整体改造社会的理想最不感兴趣。对比其他国家的乌托邦实验,愈发觉得美国人民是幸运的。世界上最不乌托邦的民族恐怕就是美国人了,脚踏实地、讲究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尊重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体现在富兰克林身上。但如果据此而判定他是不关心社会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没有人像富兰克林那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曾经改善街道照明、创办世界上第一个会员制图书馆、创办医院和学校、组建消防队和火灾保险公司等,致力于自我完善而又关心社会进步,这种难得的品质贯穿于富兰克林的一生。
富兰克林本人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个人奋斗史,从一个印刷作坊的学徒到印刷厂老板,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所说的美国梦,只是觉得成为开国元勋之后的富兰克林仍然那么可爱,从他告诫年轻人花钱时的斤斤计较,你看得出他仍是当年的那个波士顿穷小子。富人喜欢他,因为他比他们还要富;穷人喜欢他,因为他发了财也没有忘记穷人。最喜欢富兰克林的人可能就是牧师们了。牧师喜欢他,因为他们能放心地拿富兰克林的例子证明爱上帝是好的和有用的,证明美德是好的和有用的。实际上这也是富兰克林写这本自传的主要意图。他想证明使穷人致富的品质是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他说:对于每一个希望在尘世间生活幸福的人来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符合他自己的利益的。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早该让年轻人明白最能使穷人致富的品格就是诚实和正直。
我相信他的证明,并且打算按照他的话去做,但对这番道理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表示怀疑。在当前中国,渴望财富与对财富的仇视似乎是并存的,我们爱金钱胜过爱其他一切,但是由于许多种原因,尚未拥有金钱的人对已经拥有金钱的人仇恨到了诅咒的地步。如果你想说服大家美德是有益的,而恶是有害的,不管它披着什么样的道德外衣。有听众是你的造化,没有听众则是非常自然的。
在我看来,《富兰克林自传》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了道德和财富的关系。无论在哪种制度、哪种文化背景下,财富与道德的矛盾都是最深刻的矛盾。当一个社会只剩下发财的欲望而不探讨发财的手段,这个社会就是出了问题。当整个社会底层普遍仇视富人,这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经常看见义愤填膺的学者在批评资本和消费,不能说这种批评没有道理,奢华、浮夸在东方和西方都一样应当受到谴责。但是,放过掠夺和社会不公不论,却大批而特批金钱和消费,显然是本末倒置了。笔者虽然是中国的穷人之一,也瞧不起乱花钱的土财主,但并不认为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如何花钱是个人权利,通过什么手段挣钱才是真正的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如此描述富兰克林: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富兰克林的存在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他那个年代,超越了他84岁的肉体生命。
富兰克林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的典型。他勤奋自学,热心公益活动;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崇高的道德情操;他更是美国精神实用主义的信奉者。这样的富兰克林,其实不只是不凡而已,在某种象征意义上而言,他已经是平凡的美国人血液里普遍流着的祖先遗脉。

《罗素自传》读后感1000字


《罗素自传》第一卷描述了伯特兰罗素从1872年至1914年的人生,这段岁月只占他98岁人生的一砚分之一。然而,在此期间他已到达智力与学问的巅峰1900年7月,罗素接触了皮亚诺的方法。9月,他决定开始写作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数学原理》。一直到1910年,罗素都在紧张的脑力重负之下度过。
英国的谚语说:三代养一个贵族无论从智识、风度、影响力来说,罗素都是最了不起的贵族也许他并不愿意被称为贵族。罗素说:我得自于罗素家族的是害羞、敏感和形而上学,而得自于斯坦利家族的是活力、健康和好兴致。他是一个在5岁就开始思考宗教问题的孩子,11岁的罗素在哥哥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他对这门学问的第一印象是:像初恋一样令人陶醉,我从来没有想到世界上有如此美妙的东西。你若知道他的家族100年来都在关心些什么,就不会觉得这孩子是什么天才了。
1913年,罗素认识了著名的文学家约瑟夫康拉德。自1890年进人剑桥大学以后,20世纪的大人物们一一与他碰面,他迷醉于彼此间智力的欢愉。他这种爱情一般的智力恋爱,贯穿一生。在剑桥第一周,他与同学桑格的交谈是这样开始的:我看见你有德雷帕的《欧洲心智的发展》,这本书很好。他说:你是我遇见的人当中,第一个知道这本书的。半小时后,他们成为终生密友。桑格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学家、经济学家。
好友西奥多,后来是数位财政大臣的私人秘书,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转向自由贸易,34岁时意外去世。而西奥多的哥哥克朗普顿在学院的楼梯处冲罗素背诵布莱克的诗句,感动得罗素目眩神迷。同学中还有后来的哲学家麦克塔格特、穆尔,前者让罗素成为黑格尔主义者,后者让罗素摆脱黑格尔。还有嗜书如命的鲍勃特里维廉。稍迟一些,还有著名的凯恩斯,罗素说同这位智力超一流的人辩论,自己像是一个冒着生命危险的傻瓜。
像所有大学生一样,罗素对老师们的授课并不在乎,更看重同学间的脑力激荡。在剑桥,从1820年起就存在一个秘密协会,每年发展一两人,每周六聚会,讨论任何东西,没有禁忌,没有限制。
罗素对剑桥的价值是如此定义的: 我在剑桥得到惟一具有真正价值的思维习惯是智力上的真诚,它不仅在我的朋友中,在我的老师中也肯定存在,我不记得有任何一位老师被学生指正错误后会怀恨在心。
罗素的知识谱系存在于他生活的任何一个层面,他的爱情、他的闲散、他的无聊、他的书信、他的学生、他的游历、他的情人……其中可以找出无数影响世界进程的人,族繁不及备载,如果继续用列举法来划定罗素的知识疆界,这篇文章会变成名人索引。稍稍了解罗素的家族知识传承这条纵轴、剑桥大学知识对话高度这条横轴,就足以知道罗素的坐标为什么那么显眼。
罗素身后,有众神喧哗。罗素想不成为罗素,都不可能。
读完《罗素自传》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抚慰自己的失落,因为我们身后空空荡荡,更不幸的是,有时候站满了伪先知,败坏了我们原本脆弱的智力真诚。能艰难挣扎到欣赏、赞叹罗素的高度,已经对得起自己的知识背景,我这样说服我自己。

《卓别林自传》读后感2200字


《卓别林自传》的中译本封面上,贴上了太多的装饰性词砖: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在卓别林自传五个字上面,还有一个烫金副题:一生想过浪漫生活。综观卓别林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些词砖,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可笑的卓别林更重要的是一个斗士,他一生想过的生活,自由远在浪漫之上 。
对于关心电影史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查理卓别林在电影史上的开拓性成就,不用看《卓别林自传》也能如数家珍。自传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卓别林对电影的贡献,更多的是好莱坞这个电影帝国的兴衰史。1913年卓别林进人好莱坞,也是好莱坞电影的草创之时,到1952年,卓别林经历了好莱坞的全盛年代,直至其衰微时期,他前后一共演了80余部电影。
说卓别林是一个斗士,那是因为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跟各种各样的敌人作斗争。20世纪20年代的《淘金记》是跟贫穷的斗争;30年代的《摩登时代》是跟扭曲人性的工业文明的斗争 40年代登峰造极的《大独裁者》是跟猖狂一时连欧美强国都害怕的狂魔希特勒的斗争所以,1954年,卓别林在日内瓦被授予1953年度国际和平奖,这也是对他的斗士精神的肯定。他的生活不乏浪漫,但自由的生活才是他孜孜追求的目标。为了自由,他可以放弃在好莱坞的事业,甚至终生不人美国国籍;为了自由,他不顾纳粹分子的恫吓和电影审查机关的警告,坚持冒险拍了反法西斯的电影《大独裁者》,电影最后的一大段演讲,正是卓别林追求自由的心声,也是全人类追求民主自由的宣言:我们现在受到苦难,只是因为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在即将消逝之前发泄他们的怨毒,满足他们的贪婪。这些人的仇恨会消逝的,独裁者会死亡的,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去的权力会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几句话话说得多么透彻,多么雄伟。这部电影不仅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这篇演说词将永远是宣扬真理的号角,是慑服一切专制独裁者的判词。戏里的丑角气实际是一位英雄,是一位战士,真正可笑的小丑是到头来被人民判了罪、永远被人民唾弃的独裁者。
更可贵的是,卓别林在叙述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中,并没有刻意为自己涂脂抹粉他对自己跟好莱坞众多女明星的私密交往,对自己在爱情婚姻中的随意性甚至不负责任毫不避讳,但我们看了,仍会觉得这些个人生活的细节,并不影响一个大师的伟大。(本文选自)
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娱乐化的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一个看似多样化的社会其实却也有着单调性的危险,因为贯穿于其中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把一切严肃和不严肃的事物都在调侃中娱乐化,因为只有娱乐化的东西才是有市场的,于是我们整天在银幕、电视机和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都是娱乐化的欢笑、娱乐化的眼泪、娱乐化的整个生活。当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而且,我们面临的想要成为单调思维方式的还不仅仅是娱乐思维这一种。但是当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主流,从而用这种思维方式把我们生活单调化的危险却常常存在。而有时候,这种单调社会还具有强烈的对人的侵犯性。
查理卓别林就曾经是一种单调社会的受害者。
在卓别林的自传中,他这样描述他同路易阿拉贡、让保罗萨特和毕加索三个当时大名鼎鼎的左派会面后的感受:听了哈里 (卓别林的律师)的话,我也几乎相信,只要是同阿拉贡、毕加索和萨特聚会一次,就无异于是阴谋推翻西方民主制度。
查理卓别林在回答朋友问他为什么会招致美国人的反感时,似乎很清楚原因。他说:我最大的罪过当时是,现在仍旧是:因为我这个人是不肯与人同流合污的。于是这样,艺术家就开罪了他所说的特权爱国者。
一种思维方式的贯穿,从而造成了一个社会的单调。无论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和名目多么堂皇,单调后的社会总会给一些不愿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的人造成伤害。第一位在古巴找到正在打游击的卡斯特罗的《纽约时报》记者最终被迫离开《纽约时报》,主编、也是他的好朋友卡特利齐给出的原因是,由于他和卡斯特罗过于接近,所以可能无法保证报道的中立。其实真正的原因问一问那时候被迫离开BBC和《时代》的记者,就可能知晓:因为人们无法同那位强大参议员已经贯穿了整个社会的单调思维相抗衡,这个社会已经很单调。就好像奥本海姆本人是不是同苏联有联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卓别林一样没有这样思考;二战时居住在美国的 日裔美国人还有没有同日本的联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候的美国社会已经被一种简单的爱国思维支配。
所以无论是《一九八四》,还是《美丽新世界》,做出的其实都是一种类型的预言。奥威尔和赫青黎也是一个类型 的预言家:他们都预言了一种单调思维方式主宰的单调社会是何等可怕。
查理卓别林的童年相当不幸。一位单身广母亲试图把两个幼子抚养长大的故事总是充满 各种悲惨的情节。但是卓别林成为一位出色的丑角演员的梦想却是在这样一个不幸家庭中培养起来的。事后他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取得成功。从他的自传来看,应该说卓别林从来就不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所关心的也许只是电影和通过电影来谋取利润,甚至他的曾经颇受争议的私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实在很平常。他也像所有平常人一样,喜欢炫耀自己同知名人物的关系,毕竟在卓别林的时代几乎所有人,从政治领袖到知名作家都会喜欢认识卓别林。而这种既伟大又简单的人往往容易被单调社会所伤害:当卓别林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日本激进团体黑龙会曾经希望借助刺杀卓别林来挑起日美争端,这时候没有人会考虑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当美国记者和部分公众或者说特权爱国者向卓别林发难时,也没有人考虑他曾经带给美国人多少欢笑。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从来没有人会考虑他们必须为单调社会做出牺牲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永不后退:迈克泰森自传》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不录用的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