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赤诚之心——读杨绛《老王》有感6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赤诚之心——读杨绛《老王》有感6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赤诚之心——读杨绛《老王》有感600字

平凡的人为什么不平凡?因为他有一颗赤诚之心。有幸拜读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文章。老王,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一个以蹬三轮车为生的人,一个拥有真情真心的人。——不幸亦有幸。

老王的确不幸,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基本上没有亲人,孤苦伶仃。雪上加霜的是,他有只“田螺眼”,另一只眼也有些毛病。他努力蹬车,却还要遭人猜测、鄙视、误解。他的生活太艰难了!老王也有幸,他遇到了杨绛夫妇,夫妇俩善良、真诚,老王亦是。他们相处得很融洽。——身处黑暗却依然乐观豁达。

杨绛夫妇散步时,曾见过几间塌败的小屋,里面有老王的身影。当老王被问起这件事时,他却轻描淡写:“住那儿多年了。”一句云淡风轻的话,却蕴含着老王多年的辛酸。他没有表露,只是默默地藏在心中,面对作者依然是“笑看春暖花开”。他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苦难,面对坎坷的人生。——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文革时期,作者夫妇两人遭受迫害。老王却不顾那些无稽之谈,依然对作者夫妇付诸真心。他送钱钟书先生看病,不要钱,要了钱,心里还惴惴不安,他帮m.i1766.com作者送冰,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临死之时,他抱着病体给作者送来新鲜的大鸡蛋和香油,他“直僵僵”地来,又“直僵僵”地去,这一段描写,怎不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他对作者夫妇的感恩,皆来源于作者先前给予他的一份真情。

他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可他亦有情有爱,他善良朴实,他知恩图报。——难能可贵的赤诚之心。

老王,如一颗尘埃,渺小,虚幻,风一吹,便会不知所踪,千里难寻。但他身上有一颗赤诚之心,闪耀出灿烂的光芒,他将永远是芸芸众生中最亮的那个,他会一直向着太阳,向着美好奔跑。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我们,会记得一束光的亮。作者:钱瑞洁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终于要开始动手写读后感了,大学毕业的这个假期既是心情轻松也是身体轻松,闲来无事决定把书架上那些没看过的书都看上一遍。

刚开始回家是只想着睡觉的,谁知道第一天刚到家和老爸一起看朗读者,竟被赖声川读的《宝岛一村》吸引了过去,想起看了不足两章的《桃花井》,便下定决心开始看书了。第二天起了一早(在家的好处是老妈总不让我睡懒觉)就开始记单词看书了。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每个假期看书我总是看不进去的,看一会便放一边,不如电视剧综艺来的爽快。这个假期刚过小四周,却已经蹭蹭看了五本书了。而且丝毫没有想要打开电视电脑ipad的冲动,甚至当是看小说比那些有意思的多。

原本我是很懒得写这些东西的(说句题外话,我有多懒呢?公众号里北京周边下照片还没整理,毕业日记下还没开始写,怕是已经多久没有更新写东西了。说到这里,又想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公众号,也有很多否定的声音,刚开始我只是想把美食推荐给大家,渐渐的这个公众号变成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写写考研经验,写写旅游,写写毕业,写写心得体会……也不在乎有多少人看,只觉得以后回过头来看会是满满的回忆。事情多的时候总想弃了这个公众号,但是王忆南的爸爸有一次来北京意外地夸奖了我的公众号,觉得我这样时常写着些东西记录生活是很好的。我内心极其欢喜,叔叔是能懂我的人。我也渐渐感觉老写些东西自己的心境会慢慢改变,也许还能有些提升吧。真是感谢叔叔让我有能够写下去的动力),书看过了就看过了,可是我站在书架前翻弄书本的时候,拿起贾平凹的《老生》,我前个假期刚看的书啊,竟然一点儿想不起来讲的什么了,只模模糊糊记得有个甚似神仙的老头在某村经历的一系列。再看看《追风筝的人》,《蛙》等等等等都只记得个大概了。叹息。是该写点儿东西了,总不至于以后看着这些书都不记得自己看过那般尴尬。

先写《桃花井》?不了,先写《我们仨》吧,这几天刚看完的书,倒是感慨万千,再不写怕是又记不住了。

我每天睡觉前,无论午觉晚觉,都会思绪万千感觉灵感迸发,想起好多话好多事儿想写下来,可是我真是极懒的,懒得坐起来,哪怕拿个ipad手机给它写下来,等我再醒,好多东西已经想不起来了。

扯远了,回到《我们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朗读者里出现很多次了,自己也从不同的地方读到过很多片段,一直没过全书。那天和爸爸去书店,看这书也想买看那书也欢喜,可看到《我们仨》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我才不过三天,就看完了。

讲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不知道该不该称先生)的故事。书分为三部,最后还有三个附录。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的相聚相离,像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梦醒时走到钟书身边看望他,梦中却又奔波到生病住院的钱瑗身边。45页里,“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我一直找不到那种形容悲痛到极致的话语,这句倒是一下子戳中了我。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的就是杨绛和钱钟书从结婚到英国、法国再回到中国,从上海、苏州再到北京,从两个人变成我们仨,从抗日战争、“三反”、“双百方针”、文化大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三个人相互扶持,相守相助,温馨单纯的一家人的故事。(写到单纯温馨,便又想起这段时间一直在看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书虽是讲的诗词,但我私以为他的理论配上小说文章也是可以的。我每每在看《我们仨》,总觉得字里行间简单朴实又情真意切,倒像是王国维提到的“隔”与“不隔”,这便是不隔吧,“如果在一部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不会给人雾里看花之感。)

79页里那段杨绛先生做饭的文字(“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倒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给王忆南做饭。我刚开始是一点儿不会做饭做菜的,连鸡蛋都不敢炒,后来总到王忆南哥哥家吃饭,王忆南又因为胃痛生了一次病暴瘦到只有58公斤(他188的身高),我开始尝试着向妈妈和哥哥学习做菜,想着自己有时间多给他做做菜养养身体。慢慢的也就熟练了。有一次周末去他家做饭,他在旁边看着我,我刚打开空心菜,一只巨大的虫在叶子上蠕动,我尖叫着扔掉菜叶逃出厨房抓着王忆南:“虫,虫。”老忆南呆了一会,只顾着笑我,然后宽慰我说:“我去洗,洗完你再来吧。”我就只在背后安心看着他。这时门铃响一个查水表的阿姨进来,进到厨房看水表,自顾呵呵笑起来了,我刚纳闷呢,她走到我身边:“你倒真是有福气的人啊,老公在厨房洗菜忙活你在旁边插着腰看着。”来不及解释呢(也没必要解释)她带着一串笑声走了。我佯装生气对着王忆南说:“功劳倒全被你占了!”王忆南笑的更欢了。

84页,“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这句话王忆南倒是真真切切一字不差地冲我讲过。都说爸爸喜欢女儿,不假,我偏也喜欢女儿,主要原因倒不是儿子调皮不好养活,只怕他生的像了我,是个小矮个,那真是遭了殃了。

112页,“他发愿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读到这里是真的感慨自己幸运生在了和平的年代。抗日战争时代,钱钟书、杨绛和钱瑗是分离的,所幸他们是“知识分子”,好歹能在乱世为自己谋一份生,刚分开的两年后,钱钟书辗转回到她们身边,自己的女儿却不认识自己了只把自己当成想要抢走母亲的坏人。

121页,“忧患孕育智慧。”122页,“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128页,“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看到这里是我感慨最深的。我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最不想学的就是清朝末年、抗日战争和文革三个时期。清朝末年恨清政府迂腐不堪,抗日战争恨日本人烧杀掳掠,文革恨控制人的思想。我老说:“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但有些人总想把“人”当成“动物”来看,控制思想好管活。当你不能自由地思想,不能自由地说话时,才是最可怕的“人类末日”。想起之前看的《使女的故事》,还有《寂静的烽塔》,他们都是狠狠严厉压抑你的思想,只能遵从他们的教义,事实确实是好管活,《使女》里政治安定国家稳定,《烽塔》里的阿富汗也终于不在陷入战争中,但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令人心惊肉跳的祥和。”

164页,“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患。”“人间也没有永远。”每一个字说的都是真真的真理啊,那么简单的话语却是说出了现实的真谛。我在看这本书时,真是不忍心用笔划出我喜欢的地方,一点点都不想弄脏,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之前看向往的生活,黄磊说:“人没有办法选择父母和孩子,血亲的关系是命中注定的。但是朋友和爱人是你能够选择的,所以一定要慎重,一定要遂心。”人生没有永远,但求不负此生,只愿能与自己珍重的人,自己爱好的事儿共度余生。

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感3000字


杨绛先生的《洗澡》读后感3000字: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洗澡》,那种悲伤,迟迟不肯散去。

它同其他书籍一样,安静地呆在案几的那一角,蒙上了些许灰尘,砖红色的硬封面,有些许褪色,拂去灰尘,卸下腰封,沉浸在书里的世界。

翻开书页,我并没有急着去看正文部分,而是看了书本的序言,看了目录,妄想着在拜读之前对全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序言寥寥数百字,但那字里行间的悲伤,仿佛要透过纸质,翻江倒海般向我袭来,心不由得抽搐了一下,紧捏一把汗。再看目录,更是不多不少,仅四个部分,只有大标题,以我之浅见,是难觅更多讯息了。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之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俗称“三反”。杨绛先生说,既然要写知识分子的改造,那必须先描绘知识分子改造前的面貌。作者叙述平缓,就像是读者搬着小板凳依在他身边听他讲那些已经发生的,存在在他的记忆里的故事,那岁月,甜蜜又辛酸既能见识人性之丑陋,又得以识得人性之光辉。

虽然是在讲解放战争之后的故事,但故事中的人却并不是解放战争之后才出现的,故事发生时,他们或青年,或壮年,或暮年。他们都不再是难辨是非的孩童,因为最年轻的青年也只能算是涉世未深。

所以,作者在正式说故事之前,生动详实地描绘了故事中各个人物的生平背景,尤其是对核心人物的描绘,好像要刻画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出来,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着时代变革,因着个人理想与追求,或因着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他们汇集到那一间文学社,开启了他们人生的又一段旅程。那么,形态各异的人,因各样机缘际遇相遇在一起,会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他们,又是否会想到,眼前的这个人,在日后,会与自己发生联结,又会发生怎样的联结呢?

当我们将个体置于社会这个整体中时,再去看这个人,我们会有这种恍然的感觉,他不仅仅是他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他不是单一具体的,他也有多面性,是立体的,在进行人物评价时要兼顾多面,综合评价,而非着眼于一两点,陷入到狭隘的境地里去。

诚然,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样的角色,是爹娘的儿女,是兄弟姐妹的同胞,是同窗,是师兄弟或师姐妹,是家庭成员的另一半,是儿女的父母……讲了这么多,意在表明这样一点:每个个体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个体会在各样的角色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即使是在特殊时期尤其是困难时期更能凸显人性之千姿百态,但作者似乎并不急着将那些道给读者听,他不惜以浓墨重彩之势描绘思想改造之前知识分子的面貌,好似生怕读者不能“听见”,不能“看见”一般,中间穿插了诸多看似不重要的事情,或是人物的一个动作,只言片语,心理旁白,又或是物什的摆设,天气的变化,从各处着墨,着力体现各个人物在和平年代里最本真的样子。

单就为了弄清楚上述作者所做的种种铺垫所呈现出的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形象,我不仅不惜花费了好几页纸去记录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更是从作者的前后文,字里行间去找线索,推测人物的年代,好去对应脑海里存在的历史印象,并基于这些,进而得到一幅比较完整的人物关系网。

在大致描绘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之后,我看着手边的那几页被我画得有些凌乱不清的纸,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口里一直念叨:好大一张网,好大一张网,先生太厉害了。但惊叹没持续太久那种精气神就黯下去了,依然记得卷首的序言部分,杨绛先生这样讲:

“小说里的机构和地名纯属虚构,人物和情节却继续捏塑。我掇拾了惯见的嘴脸,皮毛,爪牙,须发,以至尾巴,但绝不擅用“只此一家,严防顶替”的货色,特此郑重声明。”

人物和情节却据实捏塑。

心在抽搐,要怎样的洞见,才能将所知悉的一切准确得呈现给读者,给听故事的人呢?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封存的记忆打开的过程,这一路,先生又经历了几次锥心泣血?难以想象,那悲伤,犹如黑洞,要将我吞噬。

平静了心理之后,越发想要知悉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复杂的人物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结呢?

作者用超过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来呈现生动的每个人,这铺垫,可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

其实,这大于三分之一的笔墨,读起来并不轻松,前面提到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样的角色,但无论怎样扮演,他始终是他自己。与此同时,虽然作者是说故事的人,但为了增强读者的身临其境之感,于绘声绘色之中,引导读者带入角色,并在各个角色中实现无缝隙跳转,对于说故事的人,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考验。

先生毕竟是先生,在我尚不能察觉之时,已带我领略了各个人物的风采,于是那些人物,跳跃着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有的依然存着少女的天真烂漫;有的是“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样子,灵巧如蛇,聪慧如鸽子,游刃有余得应对着周遭;有的则一直扮演着家庭妇女的角色,读书笔记但并不小家子气,深明大义,颇识大体;有的忠厚老实,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做什么都主动搭把手;有的似是刚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终于有了对爱情的热烈的感觉,有了对心上人深入骨髓的思念;有的则自始至终都没能走到大格局的世界里去,工于算计,自私自利,没有同理心,基本没人喜欢,连个听他讲体己话,听他唠嗑把酒言欢的人也没有,想想也真是可怜。

描绘完这些,故事进入尾声,切题的那部分--思想改造部分,终于来到读者面前。但在某一瞬间,我有种恍惚的感觉。故事要讲的是“洗澡”,作者却以四分之三的笔墨描绘“洗澡”之前的种种,是否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再转念一想,忠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也确实没觉得这样的布局有任何不妥,似乎这样的安排是最合理的,像是建造金字塔,底基够厚重够稳,才能更好地去建设塔尖。再也许我的阅历还不能很好得诠释作者这样布局为哪般,但是我相信这是基于作者的考量做出的最好的安排,只是我暂时不理解,作者暂时不得到理解。作者与读者,必然有心灵相通的一天,对此,我深信不疑。

所谓“洗澡”,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具体来讲是“三反”,俗称“脱裤子”,“割尾巴”,换西洋人的说法,谓之“洗脑筋”。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都有自身的劣根性,每个人都要认真地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除了要反思之外,要敢于揭自己的短,将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接受众人的监督,并在公众场合接受质询。

从来都觉得反思自身,接受他人的批评并虚心改正是提高个人修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适度,否则恶意批判自己,听信自身莫须有的罪名,只会扔自己自信心大失,尊严散尽,颜面大扫。

知识分子是有尊严的,是有骨气的,腰杆从来都是挺直的。前有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时的知识分子也一样。

这些鱼龙混杂的知识分子,如同走进了有隔间的公共盥洗室,大家都在用力搓洗身体上的污垢,脚边污水横流,却难觅污染的来源。每个人都在荫蔽之后,没有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每个人都战战兢兢,那些身体上搓不出泥垢的人或者只能搓出少量泥垢的人是这样,那些能够搓出一条污染的溪流的人更是不必多说。每个人都想掩饰自己,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害怕自己被殃及。

于是,人性的黑暗面被大大激发,每个人都想着明哲保身,拼尽全力掩饰自己,除却深刻认真的自我反思之外,还绞尽脑汁抹黑自己,想要取悦那些审判官希求他们放自己一马。

有一个词叫做事与愿违,事态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中的一些人做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傻事,倒头来坑苦了自己。他们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念叨着千万别出事,但大祸临头。他们有的人,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察言观色的本事和见风使舵的性格,还算平稳地度过了这一关,只是事情不那么顺利,自己尊严不存,威严不再。好在,结果不算太坏。有的人坚持自我,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或者说即使自我批评有些夸张,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坚决捍卫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尊严,过程虽煎熬,但心底敞亮,没有昧着良心侮辱自己,心里踏实得多,也赢得了尊重。

也不知这样的一次洗澡,身体的污垢到底洗干净没,但显然,有的人肮脏至极,有的人干净无比。希望有些人裹紧衣裳不让不雅被他人瞧见,而另外一些人,继续堂堂正正下去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肆无忌惮得走在阳光下,全身心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昼里奔跑不惧撞人,夜里疾行不怕撞鬼。

请每一个人都堂堂正正下去。警醒世人,警醒自身。作者:溪清溥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600字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600字:

这个月到现在一共读了两本书,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作者是72年出生的潇水,本名张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读一本“历史”书。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写的是从盘古开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汤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张广慧。都是老张家人,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这位老人非常伟大。一生淡定从容,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105岁,看了一个世纪的岁月荣华,经历各种事实变迁,又给社会,给教育,给戏剧都做了巨大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这本书一看就是致敬的书,看完之后可以了解老人的经历,通过事件看到杨绛大师超然物外的处事智慧。可是看后感觉写的文字过于平时,偏于表面,不太深刻。

杨绛大师55岁经历特殊时代,被下放劳改扫厕所被污蔑被剃阴阳头,结果书中不过寥寥带过,轻描淡写,估计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写出大师在这些磨难面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结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轻飘了。

还有杨绛大师86、87岁先失去女儿,后失去爱人。生离死别的创痛,也写的轻飘飘的。

甚至于杨绛大师92岁写我们三,去世前100多岁的人,仍旧笔耕不缀,读书不止。都只是简单陈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实在是差点意思。

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原创:多小笨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书期间,觉得这本书对我很不友好:一是钱杨二位先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让我觉得空度许多光阴;二是钱杨等人正直而谦逊的品行气性,像镜子般明晃晃地照着自己,生出几分惭愧;三是钱杨一家温馨和谐的相处片段,让远离家乡的单身狗突然生出了几丝乡愁……

先说学习,也涉及些爱情。钱杨的爱情,学术氛围无比浓郁。而钱杨的学习,又遍洒爱情的“酸臭”与知己的惺惺相惜。大抵有才、进取的人总是互有感应。钱杨两人的学习热情总是让我这个“床上躺”汗颜不已。很难想象杨绛先生人至中年,却可以为翻译《堂吉诃德》自学西班牙语;世道混乱,家事繁重,却仍能挤出时间投身创作。钱钟书先生就不多提了,作为小初高课堂上的常客,书里的趣闻轶事、情书日记,又一点点丰满了这位“大才子”的血肉,啊……让我不禁肤浅地感慨“学神就是学神,失恋都能写出本诗集……”不过总结起来还是老套路:广读书,勤思考,笔耕不辍。

再说为人与家庭。看着杨绛先生,特别佩服她谦逊隐忍的包容心、真诚温柔的待人方式、“无所不能”的学习劲儿和有事敢扛的勇气。所处世界和谐平静时,释放善意不难。周边暗流汹涌时,还能释放善意,却是一种境界了。家庭对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着极大影响。我很钦佩杨绛的家庭,也不禁想嘚瑟下自己的爸妈。爸妈对我影响很大,比起“说教”,最终触动我的还是他俩日常待人处事的方式、言语。关于“为人”的很多理说不透,但言行是最直接的反映,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自己做事特像他俩。不过长大后,离外面的世界近了,有些想法、处事方式却有些变味。有时候觉得自己越来越“独”,越来越“私”,失了很多温度,却又没觉得哪里出了错。以前一直试图以逻辑思维论证“好人好报”的科学性,总试图学习所谓“厚黑学”,可现在,一是多为前人经验可鉴,二是个人智商所限,不如活的善良些、简单些,追求个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是从文革延伸的一些思考。“寸铁杀人”,言语的力量可怖至此。今天的传媒也是一样。消息遍地,真假难辨。有些简单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会不会引发可怕的后果。例如薛之谦案,我没有多加关注,也没有对事情细节加以推敲,但是直觉却简单地留下判断:“一个巴掌拍不响,涉事的人肯定都有问题。”

这样粗暴的判断模式漏洞百出: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吗?空穴真的不来风吗?“三人成虎”“无中生有”有那么难吗?自媒体发达的当下,“造谣”其实无比简单。在“宁可信其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常常对一些谣言保留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事后不会加以验证。足够久的时间之后,我就会把这些谣言当做“确有其事”的谈资加以散布了。

在对人的印象上,这点尤其可怕。我之前一直觉得“清者自清”,对我有所误解的人,如果能与我相处的话,应该很快就会消除误会。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刻板印象很难改变。明星身上,这点好像特别明显。形象好时,做什么都无伤大雅。一旦形象管理出现问题,负面新闻大量爆发,不管什么小细节都会挑拣出错误,不管做什么慈善,都会觉得是“公关洗白”。日常生活也是,与有负面评价的人相处时,我也会下意识放大这个人的缺点,曲解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而不会真的去客观地了解对方。在这种简单的判断模式下,我认为自己没有客观评判他人的能力。以后要提醒自己,发表评论时,要像多细胞生物一样复杂、谨慎地思考、考证。

书中部分句子摘录

【为人处事】

1.Dare to say NO。(如何算在恰当的时机拒绝)

2.向哲人导师学习,也可以亦师亦友。

3.杨绛:永远要在群众当中,不摆架子。穿隐身衣,做一个“零”,默默追求自己的目标。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会视而不见,见而不睹。自己则可保天真,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身处卑微者,无需显身露面,最有机缘见识世态人情的真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博雅”:关心社会现实。杨绛晚年也不曾脱离社会现实,常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并作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谓“世事全在心中,与大众同悲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去承担重任,那我们的努力就失去了价值。自强不息是起点,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

5.杨绛厉害的在于看似“无所不能”“处事沉稳”。凡有不会,便积极自学,翻译《堂吉诃德》时,四十多仍自学西班牙语,尽量从原著原汁原味地加以翻译,不得不服。

6.钱钟书的气性:上海在日本侵占期间成为“孤岛”,自己缺工作时,却坚持不夺人生计。

7.吃苦孕育智慧,磨练人品。凡事先人后己,认吃亏。(杨绛虽在小事认吃亏,但是在该反驳、该有骨气的时候却又立得住,站得直。“无事,决不去惹事;有事,也绝不怕事。”)

8.人生一世,无非认识自己,洗炼自己。人需要改造自己,但必须自觉自愿。(这算是杨绛对文革思想改造的小反动)

【学习思考】

1.不可人云亦云,思考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2.杨绛读书:先读原著——有自己的看法——看他人的评论

钱钟书读书:原著——笔记——有的重读——反刍写笔记

写字帖,饭后散步,背书玩……

3.杨绛、钱钟书在校学习不计较分数,但很珍惜学习的时间。

4.钱杨二人保持着各自的作息,但是都分秒必争地读书学习。

5.钱钟书讲文学时,重视讲述思潮源流和演变。他说,文学反映社会现象,要说明现象,必须掌握充分的证据,才能严格地做好学问。研究西方文学必须重视西方思想史。钱钟书讲文学不满足于讲史实、分析名作,而是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旁征博引。

6.学习文学,可以尝试模仿文学大家的语言特点,但是务必笔耕不辍,不断练习,广泛涉猎文学原著。

【感情】

1.友谊:青少年时代积累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友谊。少年杨绛说:“毋友不如己者,我的朋友个个比我强。”(个人理解为:不是瞧不起谁,而是要善于欣赏,共同进步)

2.钱钟书与杨绛二人家庭氛围相差很大,二人却相处极为和谐,与彼此的家庭相处也极为融洽。

3.钱杨的爱情:wife,mistress,friend。

个人疑问

1.若是长期住校,学校的影响便会大于家庭;常在家里,家庭的影响便会大于学校。(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当今的教育体制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导致一定程度的同质化?)

2.王季玉为振华办学奔波,是好想法,是大好事。但是为了大目标,可以使小手段“坑”别人吗?王季玉半蒙半骗地让杨绛做了一年校长,事后有节有度地道歉,“不爽快”有用就“不爽快”。这样的处事方式对吗?

作者:哦一只叶子

《赤诚之心——读杨绛《老王》有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