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 地图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之词语摘抄及解析。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之词语摘抄及解析,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之词语摘抄及解析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整本书七章篇幅,以张居正、申时行讲政治,以海瑞讲政府官员经济状况,以戚继光讲军事防御,以李贽讲思想界的大思潮。带有学术性质,看得很慢,但是一点也不枯燥。通过此书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更学习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以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书中有许多生僻词语的运用,个人学习良多,以此整理部分个人觉得少见或个人未见过的词语作为读书笔记,以供书友们阅读使用。

渊薮(yuānsǒu):渊:深水,鱼住的地方;薮:水边的草地,兽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法无可逭(huàn):逭,逃也(《说文解字》)。行相避逃谓之逭。(《尔雅·释言樊》)。引申词语——罪无可逭,表示罪行之大,无可逃避。

乙览:文宗皇帝……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后称皇帝阅览文书为乙览。

冲龄:出自于《野获编·禨祥·白鹿》,指帝王幼年即位。

赍(jī)志以没(殁):相当于赍志而殁。谓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不已。宋楼钥《馀姚县海堤记》:司谏用不尽其才,赍志而殁。

青萍之末:出自楚国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草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细微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鞫讯:审问。

饤饾(dìngdòu):比喻堆砌、杂凑。宋杨万里《归途观刘寺新迭石山》诗:“细看分明非飣餖,如何雕得许玲珑!”

髫(tiáo)龄:幼年。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枣梨:指代雕版印刷。古人以梨木、枣木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故称。

御宇:统治天下。《南齐书·礼志下》:方今圣历御宇,垂训无穷。

燕安:安适满足。

忠悃:忠诚。

剀(kǎi)切:恳切规谏,切中事理。

武弁(biàn):武官。

温旨: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

殷鉴:《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来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

樽俎折冲: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活动。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指击退敌军。

尸位素餐: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上下否鬲,中外睽携:上下蔽固互不沟通,政府听不到民众心声;内外背离意志不一,众叛亲离一盘散沙。形容当时步履艰难的治国形势(局势)。

缇骑:锦衣卫属下人员;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

民瘼:瘼:疾,疾苦。人民的疾苦。语出《诗·大雅·皇矣》:求民之瘼。

垂裳:垂裳而治,垂衣而能治理天下。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大干物议: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宸衷:宸衷:帝王的心意。宸衷独断:帝王独自决断

叩阙鸣冤:指官吏、百姓受到冤屈时,直接在宫门外叩击宫门以图响朝廷申诉的行为。

胶柱鼓瑟: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迂戆(gàng):迂腐,鲁莽、冒失。

窳(yǔ)败:陈旧破敝。衰败;萎靡。

干城:干城是指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出处《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揆诸:揆,度也(《说文》);诸,之于。

膂(lǚ)力:指体力;力气。

倥偬:忙乱,事情的纷繁迫促。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语出《庄子》。室,比喻人的心。虚,使动用法,使空虚。白,纯白,比喻纯清明朗的境界。止止,词性意思都不同,读书笔记前“止”是动词,留止,留下来。后“止”是语气词,相当于了。大意是:使内心空虚,不存杂念,就可以产生出纯清明朗的境界(也就是悟出道来,产生了智慧),幸运吉利的事情就会留下来了。

燃犀烛照:传说燃犀牛角可以使水中通明,真相毕现。比喻洞察事理。

居停:寄寓。

饱道饫(yù)德:以道饱,以德饫。以道德为自己的追求。

赙仪:向办丧事的人家送的礼。家有丧事,送赙仪以示哀悼。

宏猷:远大的谋略,宏伟的计划。

积铢累寸:一点一滴的积累。

息机:出自《楞严经》卷六,解释为息灭机心。

未信先横: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由自己的内心来确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宴安耽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偃蹇(yǎnjiǎn):困顿;窘迫;骄横、傲慢、盛气凌人。

掩袖工馋:掩住鼻子来媚惑主人。春秋魏王送给楚荆王一个美女,听了嫉妒她的楚荆王夫人郑袖的话,把鼻子掩上来召楚王的欢心,后来郑袖对楚王说她是因为鼻子有臭气才掩上鼻子的,楚王就把她杀了。作者:凡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在世俗道德要求下,人具有两面性。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的官场行为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官的两面性。一面是孔孟经典思想教导的仁义道德,一面是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不存在善恶。善恶是道德要求为评价标准。抛开道德,人性存在弱点,这些弱点正是生存的需要产生的利己主义。

要克服人性的弱点,需要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要求去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对错,缺乏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和行为。一群文官集团把持朝堂国家,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势必造成人性弱点的爆发,愚民教育、表里不一。读此书,才知道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并不是课本上描述或大众普遍认为的形象,但也不能凭此书描述,就一票否决了这些历史人物。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在能客观。

儒家道德思想不再符合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李贽对社会、自我带有冲突的哲学思考。紧固思想、反对社会新生事物、培养愚民,违反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意识必然阻碍社会发展。

儒家认为有修养的人是谦虚的。但放到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过分谦虚使人猥琐,适当骄傲使人成功。但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道德与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稀里糊涂地读完了《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明代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和在景山公园看到的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树,而对于中间部分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在阅读时对书中内容也不是很懂,只能边读边在网上查询一些人物生平和词语含义,同时借助于其它读者的批注对内容进行理解。虽然读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读完了,还是想写下点什么记录一下理解与感受。

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选取了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哲学家李贽,这六人,从君与臣、文与武、地主与农民、政治与经济、道与儒等多个角度对明代当时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进的经济与科技,仅追求均衡维稳与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败的主要原因。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皇帝在10岁时便登上了皇位,在万历前期,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大明帝国也是励精图治,欣欣向荣。而皇帝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当,帝王与群臣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矛盾。皇帝欲出城练兵,百官说这不合传统;皇帝想立常洵为太子,百官讲这不合规矩。九五之尊亦难逃伦理束缚,年纪轻轻便活得像个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为。于是,皇帝30年不早朝,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题目为无为而治,可见其对生活的厌倦。

张居正和申时行师徒二人都先后担任了万历皇帝的首辅,而他们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却迥然不同。在张居正任职期间,万历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独掌大权,改革变法,推行新政,富国强兵,史称“万历中兴”。而张居正的强硬也为之后埋下了祸根,在其死后,他的政治对手群起而攻之,万历皇帝下诏对张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黄金白银、名贵字画以及绝色佳人更是让万历皇帝伤心万分,不禁让人感叹人无完人。但不可否认,张居正的变法改革对国家以及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的评价为“世间已无张居正”。而张居正的徒弟申时行在成为首辅后则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做一位“和事佬”,通过调和运维,调节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与利益,有人说他“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在书中作者看来他洞悉为臣之道,认识到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只为国家能够在君臣和谐的条件下平稳发展,只可惜最后皇帝的放弃与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觉间用尽了作为首辅的时间。

之后,黄先生讲到了戚继光。在历史课本中曾学到过这一抗倭英雄,原以为书中会介绍他带领“戚家军”大杀四方,但作者缺却说他是一位孤独的将领。因为他处于在明朝这个文官左右朝堂,极度重文轻武的朝代,同时当时的国家后勤实力与军事制度很难让他这样一位武将有所作为,虽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武将,但是在支持他的文官张居正等人离开时,他便很难再继续绽放自己的光彩。

然后,作者讲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范,但黄先生却用古怪一词形容他。海瑞极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处,他主张体会法律的精神,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就像书中提到的斟酌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因为当时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借助于情理道德。然而进行社会之治、众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规矩与制度。最终,因为海瑞极端的廉洁与诚实,众臣均不敢推举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为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证明了用道德治理国家的缺陷。

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学家——李贽,并称他是一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哪里自相冲突呢?因为他看不上这个昏暗的社会,这套乌烟瘴气的制度,但是他却无法跳出这个圈子。他渴望清静,去当和尚,但摆脱不了家族的束缚;他一边去抨击,一边却靠着自己抨击的人的接济去生活。作者认为,李贽所遇到的困难,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而它的标准又过于僵化,过于保守,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

在文章结尾,黄先生通过概括“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在这几个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同时,作者通过此书表达了他的历史观点:能先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牵扯于道德。因为道德并非万能,它不能代替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优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严的法律。国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约束,而无相应发展的技术与法律,则终会失败。

注:因为本文作者对明代历史不甚了解,所以文中若有理解不当之处,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也欢迎提出批评与指正。作者:汉堡包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今日主讲:谢涛

【听前思考】

这本书大胆描写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在明史学界一直饱存争议,你怎么看?

【书中金句】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一、大历史观

从记述的角度看历史。首次以大历史观来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看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1587年明帝国,万历十五年。明帝国表面上波澜不急,其实是暗潮涌动。辽东战败,金戈铁马杀向大明,大明战败。

二、万历皇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1587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大明王朝走向尽头。

大明以德治国,万历的任务就是演戏,敬天法祖。朝会、礼仪、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感到无比束缚。万历坐拥天下,却不能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也不能决定与谁合葬。他不断向臣下屈服,在作者眼中,像是一个傀儡。

三、意识形态与人性的矛盾

一切行为的准则是意识形态衍生的体系。这种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同质化,绝不能允许怀疑这种意识形态的情况出现。当时,官员们需要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意识形态靠人去执行,而人是自私的动物。即便意识形态至刚至阳,浩然正气,最终还是会打折扣:“说一套,做一套,虚伪到底。”

四、组织和制度的设计

“人就是有欲望的”。权力和制度的设计,应当尽量考虑以及规避自私的风险。

一个组织成立以后,会形成自己的组织气氛,成长性氛围强,成员们的成长欲望越强。一个组织越是庞大,成员们就越难以建立成长性的氛围,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差。当应变能力越来越差,就会使得一个组织无法应核突如其来的异军突起。

五、结语

所谓的历史观,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范畴。凡是高度概括的事实,都包含大量的想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本《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00字及心得感悟:

戚家军大败倭寇,保卫一方平安,其头功当然是戚继光的。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是革命性的,其军纪之严明,战术之先进,在当时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戚继光让军队真正成为一支军队,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过有了严明的军纪,先进的战术,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大,还离不开强大的武器支持。我们经常吐槽我们发明了火药却只是用来放烟花,发明了指南针却只是用来游玩,然而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戚继光就曾上书陈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险。和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代名将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师的重要性,他曾建议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到水师上,以此来在海上就击退倭寇,可惜这并没有引起重视,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终。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错都推到当权者头上,他们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们深谋远虑,赞同俞大猷的提议,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吗?倒也不见得,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复一遍那句话:我们的国家是以礼仪道德为治国根本的,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已经沦为形式,甚至掩饰违法行为还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感觉用讳疾忌医来形容很合适。那既然没有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术的进步的天敌。松散的组织结构里容不下现代技术,而现代技术一定会推动社会趋于精密,这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可惜的是当时还是旧势力更加强大。

既然现实如此,戚继光也没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软实力照样横扫倭寇。更能体现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对于政治也是洞若观火,本朝重文轻武,文官们不会容忍武将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只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让他受益良多。这一点,值得海瑞学习,虽然海瑞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个武将,戚继光更像文官。这对他们的仕途有决定性作用,海瑞被弹劾被迫去职,而戚继光则得到了一个武将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并不是说他们做官只是为了虚名,不过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脚不是吗?

可单单凭借这些,亦不足以帮助戚继光建功立业,还要朝中有人。张居正和戚继光可谓黄金搭档,他们都有雄心壮志,都有锐意改革的决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华,因此张居正对于戚继光也是尽力提携,为他创造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才有了戚继光的赫赫战功。

前文所述皆为作为一名将领的戚继光,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另一个戚继光。戚继光会写诗,这样的跨界是相当难得的,这也为他赢得了文官们的尊重,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艺多不压身啊。

最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的是一条铁律,张居正是这样,海瑞是这样,戚继光也没能例外。其实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让家人给张居正馈赠礼物就见于张居正的书牍。他娶妾生子,却把他们隐藏起来,他泼悍的夫人对此一无所知。戚继光并不能完美地适配于传统的道德框架,在颂歌里我们可以忽略这些,不过在历史中,我们要直面它。

戚继光最后孤独地死去,其实自张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继光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也快要结束了。在这个道德至上的国度,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况是一个和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武将呢?文官们自然不会放过他。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可是孤独的又何止戚继光一人?武将们出生入死,保家卫国,还不如文官的笔杆子和嘴皮子管用。这是这个时代武将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为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一个名叫努尔哈赤的人正在厉兵秣马,虎视眈眈。作者:魏浩昆

喜欢《《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之词语摘抄及解析》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