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超验复活有感 > 地图 > 读超验复活有感

读超验复活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在理智与正义中永生——读《复活》有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在理智与正义中永生——读《复活》有感”正合你意!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想象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劳苦大众被各种赋税压迫着直不起腰杆来。民不聊生。也试想在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宅院内穿梭着各种谈笑风生的名流贵族。他们举手投足间是何等贵气,事实却毫不掩饰地显露出他们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气息。列夫托尔斯泰将贫富悬殊的两个世界通过一系列描写表现得淋一漓尽致。

作为男主人公的聂赫留朵夫正是看清了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而怜悯一爱一护劳苦民众与弱小者,愤恨憎恶贵族与统治者。

聂赫留朵夫是一位阔绰的公爵少爷,他在青年时期与娉婷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相识并互相一爱一慕。在年少的冲动下,他们偷尝了禁一果。在聂赫留朵夫离开后她才清楚地知道自己怀孕了。本该是一段栀子花般的一爱一恋,结局却让人唏嘘。从那开始,她开始厌恶一切。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让玛丝洛娃陷入无助、仇恨的状态中。她不堪凌一辱而反抗,为此她丢一了好几份工作,而新生的婴儿也不幸早早夭折。种种打击使玛丝洛娃彻底沦陷。为了生存,倒一逼一成了处处卖弄风情的“窑姐儿”。倨傲的聂赫留朵夫为此放下了身段,开始反思自己的罪恶。

聂赫留朵夫渐渐认清了官一场及贵族名流的各种嘴脸,他们无形中为自己贴上了“为自己而活”的人生信条,错综复杂、卑鄙下流、虚伪、麻木、残忍。他亲临了农民们迫于政一府而苦不堪言的生活。他开始清醒、开始思考、开始忏悔。最终被兽一性一的人攫住的人一性一渐渐苏醒,是聂赫留朵夫在理智上认识到应该同情劳动人民和憎恨统治阶级。他的一精一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复一活。聂赫留朵夫崇尚平等、博一爱一,他的灵魂在奔跑,竭力想逃离这个肮脏、卑劣的贵族生活圈。而作者托尔斯泰不顾家人反对,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方式,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聂赫留朵夫难道不是托尔斯泰的代表者、托尔斯泰思想、感情的载体吗?

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下,玛丝洛娃原谅并重新一爱一上了他,可她不愿因为自己而拖累了他,最终与政治犯西蒙松结为伉俪。玛丝洛娃的一精一神,不是简单地复一活,而是达到了崇高的、完美的境界。同样崇高的还 有英国名著《简一爱一》中拥有独立人格的简一爱一。不为金钱、不为浮名,回到她双目失明的挚一爱一身边。简简单单的一爱一,就这样默默厮守一生。玛丝洛娃与简一爱一的一爱一平凡简单却难掩伟大的光芒。

小说中另一位隐形的重要人物——无名老头子,同样引人重视。不起眼却不平凡。他对宗教、法律、监狱、官僚制度进行了深刻而激烈的批判。若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思想感情的载体,无名老头子才是托尔斯泰的代言人。

《复一活》是托尔斯泰在单独中的洞见,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作品。也许正是托尔斯泰的睿智与觉悟使《复一活》这部名著历久弥新,成为永恒中的经典!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在阳光中永生_读《呐喊》有感1000字


漫步在枫叶林下,看着如血染红的枫叶飘落,空中似乎弥漫着哀伤的气息,我似乎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心声

在鲁迅先生不胜枚举的作品中,《呐喊》作为他名闻遐迩的代表作,是中国名著中卓尔不群的。

《狂人日记》的文学地位是不必多言的,它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先生没有正面揭示社会的黑暗腐败,而是运用极其深奥的影射等手法,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后遗留下腐朽不堪的社会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这是一篇值得熟读深思而又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你可曾记得那位赤贫如洗的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便是孔乙己最完美的写照。那时,有多少像孔乙己一样攻苦食淡的读书人呢?群众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使我感受到当时社会决疣溃痈的现象,而鲁迅先生用笔底烟花的笔墨坚定自己爱国如家的信仰。

江南有一水乡名唤鲁镇,迅哥儿从小生活的地方便在这里。少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轻松的画面,如鲁迅童年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水乡生活的射影一般,鲁镇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思想使我惘然若失,不由叹息当时社会的灰暗。

《呐喊》围绕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念,在《药》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明天》别具一格的描绘主人公想要逃脱现实的无奈;《一件小事》通过平常的小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蚁羶鼠腐;社会中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现象在《鸭的喜剧》中浓墨重彩;《故乡》是鲁迅离乡别土后第一次到家乡感慨万千而情不自禁写下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真实情感

鲁迅留给后人的,是他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满腔热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虽衣衫褴褛,但也是一位愚不可及的读书人,孔乙己百懒千慵且又表里不一的本性,本身自欺欺人、自视清高的内心,使他最终愁云惨雾,惨淡而终。中国人杰地灵,自古就不缺学富五车的文人异士。我们不能苛求孔乙己向杜甫一样悲天悯人、感怀天下,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但最基本的自尊自爱、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他的身上也找不到。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青年人青年要注重行而不是空言的道理。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的合格的中学生,努力学习,勤奋锻炼,尊师重道。从明天起,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大事,怀揣着一颗爱国的心。从明天起,关心每一位亲人,告诉他们,我的赤子之心。那国家给予我的关怀,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棵树,每一朵花,取一个温馨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祝福你,希望你能有一个似锦前程。中国,我更祝你繁荣昌盛,愿你在世界上声名远播,我只愿默默守护你,奉献你,我的国家,我的祖国。

风呼啦呼啦地吹着,枫叶仍在唰唰地飘落,我抬头仰望天空,蓝天依旧,只有几朵零星的乌云不时飘来,遮蔽了灿烂的太阳,就如一层雾霭遮蔽了腾飞的龙,使龙迷失了方向

枫叶落在了宽阔的大地,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普照大地之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片赤诚之心与爱国情怀!

读《正义的诉求》有感: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读《正义的诉求》有感

应用法律系教师:丁芳

《正义的诉求:美国辛普森案和中国杜培武案的比较》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达人/ 曾粤兴。该书是一本比较中美司法体制与辩护制度的作品。本书将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和中国的杜培武案放在同一面显微镜下进行细微分析,旨在引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和由此而导致的警察、法官、检察官权力的不同。最终,探讨出正义的真正涵义及不同制度下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辛普森案:美国著名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被指控谋杀,被害人是其前妻妮可及前妻的情人,在被指控谋杀后,辛普森第一时间请其律师代理所有诉讼事宜,并聘请了被称为“梦之队”的明星律师团队为其辩护,诉讼遵循严格、缜密的诉讼程序和严苛的证据制度,最后辛普森被宣判无罪。其实,辛普森能够洗脱罪名,关键在于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获取的证据的效力,即著名的“毒树之果”法则规定。

杜培武案:杜培武是昆明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察,被怀疑杀害其妻子和她的情人。在案件调查的整个过程中,杜培武遭到了相关办案人员的刑讯逼供,最后不得不供述了自己的“有罪事实”。当发现真凶的时候,杜培武已经承受了26 个月的牢狱之苦,身心疲惫。当然此类案件绝对不止于此,“赵作海案”、“佘祥林案”等都是忽视程序正义所导致的冤假错案,我国在刑事诉讼中长期忽视程序正义,没有正确认识诉讼程序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意义,是导致此类错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该书对上述两个案例的介绍,能看出两国的法律精神对于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追求大相径庭,体现在刑事诉讼中便是对程序和实体的正当性的追求。尽管这很有可能会导致“错放一千,不冤一个”等大众从感性上无法接受的后果,但刑讯逼供带来的冤假错案让人细思恐极,虽部分当事人等到了沉冤昭雪,但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从新的刑事诉讼法以及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来看,我国的法治体系正在处于慢慢健全、快步追赶的阶段,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将得到切实保障!

在理想与现实中行走——读《顾城的诗》有感



在这次集会中,我有幸接触了顾城的诗。细细品味《顾城的诗》这本书,只觉一股甘甜的清泉在心头流淌,久久挥之不去。

顾城是一位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如丝如缕的意象与色彩编织成飘忽的诗句,朦胧而神秘,甜美而梦幻,如童话般明媚,又如秋叶般静美。

诗集中,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要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了。顾城以儿童的视角,在儿童的梦想中改造着这个世界。这首诗中的儿童如清澈的风,拂去这个世界的污尘,他用他的想象让这个世界完整而美好。诗中描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一声用有力的呐喊给予我们一种极大的震憾,比成人更加振耳发聩。当北岛在说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时,顾城却在诗中描绘着“笨拙的自由”:他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让“长满淡淡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盼望未来,他“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他“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他没有排斥黑暗,只是用他稚气的理想将自由与光明涂鸦在幻想的白纸中。顾城这首诗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单纯,就像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蓝天那般一尘不染,使人们沉积在心灵中的灰尘过滤,留下那个最纯真的自己。

但是,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诗歌离开美好的幻想来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说明作者的理想蓝图并不被社会所认同,因此作者只得“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来摆脱绝望,“白纸”指作者的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顾城紧紧握着幻想妈妈温暖的手:“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表明诗人顾城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永不舍去。

顾城曾说,他渴望美,永恒与生命。其实,人人都是如此,我也是这样。假如我也可以像诗人笔下的人物那样画画,我想画下天空,画下细碎的风声与飞鸟,画下许许多多洁白的云朵,画下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顾城的诗,如同沙漠里的一汩甘泉,滋润人们的心田;顾城的诗,如同薄雾中的一颗晨星,照亮前行的道路;顾城的诗,如同天山上的一朵雪莲,慰藉疲惫的身心……正是因为现实社会太过浮躁,我们才更怀念顾城,怀念他笔下的童话世界。

理智与情感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样,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他们的不幸。他们高傲而自私,他们常陷于感情纠葛之中,以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曾经是多么幸福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种种描写这种纯真情感的词去形容他俩都不为过。可是我们要知道,世间有一种可以污染一切纯洁事物的东西叫“虚荣”,凯瑟琳怀着心中的高傲,嫁给了富有的艾加?林顿,嫁给了她对其并无爱意的艾加?林顿。说得更加坦白一些,美丽的凯瑟琳事实上嫁给的是金钱和地位。可怜的希斯克利夫,在他心中留下的是创伤、是仇恨。他想报复凯瑟琳可同时却依然深深爱着她。人,也许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吧! 凯瑟琳放不下的是虚荣,希斯克利夫放不下的是仇恨。而他们都放不下的是对方。爱并憎恨着,这也许是我们无法了解的,而令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不惜一切地牺牲、伤害身边的所有人来报复对方。他们是这样的义无反顾,如同书名《呼啸山庄》那样呼啸着向前、咄咄逼人。排山倒海的仇恨让我有些窒息。 电视剧中常说,一个人若没有轰轰烈烈的爱过,那他的这一生是可悲的。可我认为两个人如果爱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种地步,那他的人生更是凄凄惨惨、可悲可叹。我想人应该学着放手,学着忘记,学着淡然。忘记人生路上的所有伤痛,淡然生活中的一切不快。 用一生的时间去憎恨、去保持虚荣,可最终还是回归到最初的平静与安谧。在面临暗潮汹涌时,学着去放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相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一生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错过了许多平静中的美丽。 这本书的大部分都充斥着仇恨与虚荣的阴影,让人精神都紧绷着,可在结尾部分作者却用了出乎意料的温和且纯洁透明的笔触。字里行间中弥漫着一种冷冷清清的凄美。你会发现平静得难能可贵: 您回到画眉山庄的路上会经过教堂墓地,您可以看见靠近荒原的三个墓碑,中间凯瑟琳的已经旧了,被周围生长的杂草掩住了一半。一边是艾加?林顿的,另一边是希斯克利夫的新墓碑。如果您在那儿呆一会儿,看着在温暖夏日的空气里纷飞的昆虫,听着在草丛中喘息的柔风,您就会知道在静谧的泥土下,长眠的人在多么平静地安息。

炽热的爱会烧毁一个人的理智,平静而深沉的爱却让人回味永生。感点独特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流畅。 (孙梅点评)

理智战胜情感 读《理智与情感》感悟(读后感大全)


【第1篇】

《理智与情感》英国作家简.奥斯汀著。已经很久没有读名著了,20多岁时疯狂地读过几年,深深爱上名著,爱上其中的人物。因为喜欢《傲慢与偏见》,所以对《理智与情感》一书没来由地喜欢。7月15日,终于开卷,8月5日晚结束了对此书的阅读。

姐姐艾利洛是一位理智沉稳的女孩,二妹梅莉爱是一位浪漫活泼奔放的女孩,这两位可爱的女孩在失恋时、待人接物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让人深思。回想自己,更接近梅莉爱的性情,坦率、单纯、情绪化,喜怒哀乐挂在脸上,让人一目了然。而姐姐艾利洛懂得克制、周旋、考虑周全,我应该向姐姐艾利洛学习。

两位女孩都曾经恋爱,姐姐艾利洛与情人交往时,含蓄而内敛,不因恋爱而极力为情人争辩和维护。妹妹梅莉爱与恋人交往时,爱得旁若无人,轰轰烈烈,不许任何人有一点点诋毁情人的言论。应该说,当读到书本前半部时,读者们更喜欢梅莉爱,因为她活出了真性情,这样的女子不由人不爱。

当然,名著既然成为名著,决不会如此肤浅地刻画人物,要想让人物立体而丰满,肯定要有峰回路转。姐妹两人的恋情遇到了挫折。伦敦度假期间,首先是姐姐,发现情人早在四年前就已经与别的姑娘订婚。面对这个消息,姐姐选择了冷静与沉默,既使面对情敌的炫耀,姐姐也做到了有礼有节回应,爱惜自己的尊严。当姐姐与情人、情敌三人尴尬相对时,姐姐表现出了非常理智的态度,有礼貌有祝福,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埋藏在深处,自己整理。相比之下,妹妹在面对感情挫折时的表现,就非常不理智了,大庭广众下的痛哭、面对移情别恋的情人还真情告白,最终惹得满城风雨,尊严尽失。最为可贵的是,姐姐在此期间的表现,她对妹妹最大限度的疼爱与包容,独挡一面,与朋友与亲戚有礼有节地周旋回应。让这位伟大、成熟、理智的艾利洛形象立体而饱满,不由人敬佩。

故事的最后,姐姐的情人选择回到姐姐身边,一对相爱的人终成眷属。妹妹,因为漂亮、单纯、可爱,也赢得了另一位优秀男子上校的钟爱,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理智的人成熟,懂得克制,懂得隐藏,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然,这也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法,不让自己处于风口浪尖。感情奔放的人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尽现,容易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感谢在这个假期,让我读到了《理智与情感》一书,她在无声地告诉我,要理智,要冷静。

【第2篇】

今天终于把《理智与情感》看完了,怎么说呢,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有点失落。就像一个人一直在追赶某样东西,而突然之间那件东西又不见了,此时的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再来说说这部小说,它将爱情,亲情,友情,人心丢弃在那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虽然是喜剧的结局,却也给了人不少的压力。小说围绕埃莉诺与玛丽安两姐妹各自的“三角”爱情展开,埃莉诺爱慕爱德华,却受到嫂子的阻挠,认为他的弟弟要娶一个有财产的贵族小姐,在听到爱德华与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诺的露西订婚时,气的晕倒。这就是那个社会,人的价值就是用金钱衡量,爱情什么也不是。约翰夫人,明显就是一个理智有余,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约翰先生,更是亲情寡淡,答应亡父照顾寡母和两个妹妹,最后却为了省下金钱,将他们赶出去。张口闭口就是“钱”。爱德华明明已经与露西订婚,却又与埃莉诺暧昧,在后来给埃莉诺带来极大痛苦。而露西却又是一个狡诈的女人,在听到埃莉诺爱慕爱德华的消息时,故意与她交好,又装作对她的信任,告诉其与爱德华订婚的事实,这无疑是在埃莉诺的伤口上撒盐。露西打着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诺的面前极度炫耀。而同时她也将自己的无知,势力,巧言令色展露无遗。埃莉诺固然是一个理智凌驾于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将自己的情绪控制的很好,没让家里担心,但是自己无疑是痛苦的。所以说太过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难让人心爱的,因为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玛丽安,一个对爱情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认为人生如果没有一场浪漫的爱情是不圆满的。在她与威洛比的爱情中,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给了他,在得知自己被抛弃后,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开人群,躲在角落里。对于一个浪漫的女孩来说,现实无疑能使她快速成长,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这个人一直游手好闲,大手挥霍,最后迫于破产的压力,娶了一个有财产的姑娘。他也只不过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内心却是空乏的。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他们的价值观却是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渐渐形成的,我们是该谴责他们的无情与虚伪还是该同情他们呢?理智与情感,到底该如何选择的?

英国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单就这部小说而言,它无疑是切合主题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却是无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约束,缺乏一时冲动的激情,那么生活会失去很多乐趣。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三毛也说过,“等我长大了,我要做个拾破烂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场是世界上最抚媚的花园。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这样洒脱的人生与心态,是一个理智在先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第3篇】

如果有一天,你心爱的人离你远去,你会如何对待?伤心欲绝,觉得生命中没有了他的每一分钟都是苍白的?还是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和平常一样生活,只是到了某个夜晚会莫名的流泪,莫名的想念,然后痛恨自己的不争气?无论如何,只要爱过,就很难恢复的吧!那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其实没有正解。只是那天,在看完了《理智与情感》之后,突然有所领悟。

埃莉诺的理智,对待感情的拿捏精准,的确是令人佩服的。而玛丽安对感情的狂热,又的确是另人欣赏的。两姐妹同意美丽善良,只是在对待爱情的时候,各有不同的态度。在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之后,玛丽安痛不欲生,日日以泪洗面,觉得失去了全世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女人在爱情之中,永远都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这样的地位其实不是事实,只是女性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可怜。没有谁一定要有谁才可以过完一生,如果错过了,那只能说明你们没有缘分,他不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不要说你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回忆是一把锁,它会将你锁住,让你无法移步去寻找那个原本正确的人。如果因为你受伤,就拒绝恋爱,我想这是最傻的女人。你总不能因为上次吃到了坏鸡蛋,就一辈子就不吃鸡蛋了吧。你为了那个伤了你的人而生活在黑暗之中,你的泪,他不会看见,看见了也不会怎样,这是多么愚蠢的事啊!!你本有靓丽的外表,你有聪明的脑瓜,你有灵巧的双手,你有天使般的心灵,而现在呢?剩下了什么,胀红的双眼,憔悴的面容,疲惫的身躯,受伤的心。。。所以不要那么的傻,女人要懂得珍惜自己,就算全世界的人不爱你,那也没有关系,因为至少有一个人还深爱着你,那便是你自己。

埃莉诺在知道了爱德华的婚事之后,整个人很伤心,可是与妹妹不同的是,她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她没有过分地责怪任何人,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是啊,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帮得到你,如果你不帮你自己的话。当别人和你说出分手之后,你不应该泣不成声,而是应该微笑地告诉他:“等你说这话很久了”,然后潇洒地转身走掉。从分手的那一刻起,你要善待自己,对自己好,不是为了让他后悔,而是为了让你的生活更加的绚丽多彩。不要以为理智的人,就不应该流泪,那是大错特错的!每个人都有流泪的权利,只是流过泪之后,要学会微笑。什么女人才是聪明的女人?我觉得是那种,认真地去爱一个男人,但这不代表要全身心投入,而是明白爱一人,七分就够,剩下的三分留给自己。

女人要懂得珍惜自己,你要相信你是最美的,你是能得到幸福的。你要相信总会有一个像布莱登上校那样的人会向你走来,你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地照顾自己,等他出现的时候,再把自己好好得交给他。

【第4篇】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然而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这部作品既为我们证实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同时也颠覆了这种说法的绝对性。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玛丽安就是所谓在恋爱中智商为零的那一类型。然而,是什么让她的智商变为“零”的呢?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恋爱中,有时确实会因为某些恋爱的事而忘记其他的事或者乐意宽容一些事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性格,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是冲动型的,如玛丽安,他就不能很客观的看待现实,而只愿一味沉浸爱情的甜蜜中,只愿享受当前而不考虑长远的事,而玛丽安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她结识了英俊的威洛比后,一度沉浸在享受爱情的幸福中,可是威洛比却一个承诺也没给她的时候,她依然执着的期待、向往,从来不往长远考虑,也不具体了解威洛比的为人,以便客观的看待。尽管姐姐埃莉诺几次试图说服她也没能如愿。最后,当威洛比的真实面具被揭穿后,玛丽安是怎样的伤心,痛苦到撕心裂肺,这于她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她终于醒悟姐姐的劝告,伤心了好长一段日子后,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所以说有的事冲动是会受惩罚的,凡是都应该三思而后行,以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获得更深的痛苦。

相反,理智虽然会让人很煎熬,但是希望仍旧没有破灭,而最终也不会痛苦不堪。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埃莉诺就是这样拥有理智性格的人。她事事谨慎,小心地料理着她们的家(因为母亲是和玛丽安性格相符的人)。她是最受煎熬的,可是她总能抑制住情感,是理智战胜了她。她小心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做到不予冒犯,不同于玛丽安的任性行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她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也深得周围人的喜爱和尊敬。

她的理智尤其表现在处理与爱德华的情感关系上,爱德华是个不善于吐露感情的人,虽然埃莉诺感觉到他对自己有爱情,但是埃莉诺并不冲动的想要解开谜底。因为她经过细心观察后,发现爱德华可能有隐情。果然,后来从露西口中得知爱德华与其有婚约时,她在既感慨自己的小心,同时内心也压抑不已的情况下,还是不露声色的保持理智,而不是一下把自己的感情倾倒给母亲或者妹妹(她觉得没必要使她们担心)。

总是在理智上战胜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的埃莉诺,承受了诸多的煎熬,但最终命运告诉她,她的理智做法是对的。因为不是由埃莉诺揭露爱德华与露西的婚约给了二人以包容,也不会让爱德华难堪,最终天枰偏向她这一方,让她获得由于她的理智而该获得的幸福。

所以,我们需要选择,理智始终应该优先与情感,因为理智的做出的选择一定不会让自己感到后悔。而冲动的行事,我觉得就像蒙选择题一样,有时恰好蒙对了而已。

相信《在理智与正义中永生——读《复活》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超验复活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