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数学书籍读后感 > 地图 > 数学书籍读后感

数学书籍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09 来源:互联网

数学书籍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数学书籍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放寒假的前一天,丁老师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里,本来以为是因为数学考试太粗心要批评我了呢!结果老师借给我一本书《数学原来超有趣》。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的数学趣事。比如,大家众所周知的GOOGLE网站,传说是由GOOGOL误拼成的。GOOGOL是在1后面接上100个0的大数,本来这家公司想表达的是,可以用这个网站搜索到无数多的资料,结果由于公司负责人在开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时,错把GOOGOL拼学成了GOOGLE,才有了现在这个网站名。当然,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无法求证。这本书上还写了千载一遇的概率。载代表了10的44次方,千载当然是载的1000倍,那么千载一遇就是10的47次方分之一了。这个数字是不是小的无法想象呢!还有神秘的费波纳契数列,它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农夫把一对刚出生的小兔子带回家,第一第二个月是兔子的成长期,到了第三个月它们生下了1对小兔子,这时农夫有了2对兔子。就是说,小兔子长到3个月就有了繁殖能力,以后每一个月都可以生出1对小兔子。我相信同学们都想到了,以这样的规律,开始是1对兔子,一个月后还是1对兔子,两个月后变成2对,三个月后变成3对,四个月后变成5对,五个月后变成8对照这种情况,假设所以的兔子一直活着,我们得出以下规律:1+1=2;1+2=3;2+3=5;3+5=8如此不断延伸下去,前两个数字的和正好会是下一个数字,这就是费波纳契数列。我们的大自然里也处处藏着这个数列。比如大多数花的花瓣都是3、5、8、13瓣。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许多趣事我就不多介绍了。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寒假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数学原来不枯燥,我更喜欢这门学科了。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范文一

你知道三角形的作用吗?你知道混合运算是怎样算的吗?那就跟我一起玩转数学吧!

它是一本根据故事来传授知识的书,让我们对枯燥的的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它把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不是简单、直观的数学算式,而是在故事中思考数学问题。例如猴妈妈买桃分桃的故事。它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猴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提出了数学难题。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用数学知识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有很多呢,比如怎样列除法算式、用谐音记数字和十进制的由来。希望你也来读这本好书。

数学书籍读后感200字范文二

我已经是第二次看马小跳玩数学【2】了。杨红樱老师写的马小跳玩数学书很受我们小学生的喜爱。书中含有80个趣味数学故事,如厉害的侦探,最让我着迷的是奇妙的舞蹈队形里头讲了芭蕾舞队要排练一个节目。一共分两队,它们分别是12人和11人,各要求排成6行,每行4人。夏林果不知该怎么排,结果是马小跳和路曼曼帮她解决,也让我明白了怎样排。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解题诀窍。如100米围墙每隔5米栽1棵树,我们经常不想就把它得20棵,但两端却把它给忘了,所以栽的棵数要比段多1棵,就是21棵。

这本书让我们玩中学,学中玩,不再无聊。这本书还让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有关数学书籍的读后感


有关数学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一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有关数学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二

数学的发展史也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每一步都包含艰辛,渗透着无限的思考,在这期间,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给了这一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学科。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由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发明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若然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机会。然而数学的发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多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尽管如今他们的理论得到世人的称赞,但在当初他们却受尽嘲笑与唾骂,他们不像当时就闻名于世的数学家那样,一有新的理论产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后在钦佩与荣耀的光芒下继续他们的研究。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数学事业独立奋斗,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就如康托尔那番充满信心的话语:我的理论坚如磐石,任何想要动摇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信与坚定无不让人敬佩。

而许多的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知识层面除了数学以外,还有其他的多个领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费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多门语言;莱布尼茨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音乐,还广泛阅读并研究了大量哲学和科学着作;在欧拉的工作中,数学紧密地和其他科学的应用、各种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常常为解决力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流体力学、弹道学、保险业和人口统计学等问题提供数学方法。由此可见,想要获得在一个学科的研究的成功,不仅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自信、坚定、还有多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可多得。牛顿在巴罗教授的课程中得到研究流数的灵感,欧拉继承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的衣钵成为分析的化身,阿贝尔在老师霍尔姆伯的鼓励与指导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数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谜,伽罗瓦被里查德教授发现为千里马,成为了群论的开山祖师,康托尔师从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和克罗内克等着名数学家,创立了无穷集合论,而华罗庚更是当年被熊庆来发掘,如今他又发掘了陈景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背后往往有一位劳苦功高的老师,也许他们的老师如今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教导并不亚于这些数学家,正因有了他们耐心的教导,给予的莫大支持、鼓励,才给了他们展露锋芒的机会,而这些数学家虚心从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除此之外,从数学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首先,要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又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与研究精神。这一步许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顿对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做出思考,从而创造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对一些平常事物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种想攻破它的冲动。然后,必须锲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这一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劳都只是白费。在遇到困难面前,依然能够怀有当初的冲动与勇气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伟大的开始、成功的关键。但只有这份冲动与勇气是不够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有对人们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怀疑的精神,勇于打破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创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儿对坐标系的建立,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高斯对非欧几何的确立,伽罗瓦对群论这一新概念的创造,康托尔对无穷集合论的坚信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万人瞩目的数学家,是与他们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学家成功的经验教会了我们学生在现阶段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对自我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行动上,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积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刘徽的割圆术比古希腊的穷竭法要晚几百年、笛卡儿和费马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建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奠基人不约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在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复地被人类发掘,这种数学研究的时间差无疑耽误了数学的发展,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而努力,却不知道事实上他人早已解决,如果世界能够更早地融合为一体,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数学文化,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么就不需要花上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复地走同一条弯路,而能更快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世界数学的发展速度就不只现在的步伐了。

而此书也提到了数学创立的一个条件:在实用的技术发明之后,那些并不直接为生活的需要或满足的科学才会产生出来。它首先出现在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科学最早在埃及兴起,就是因为那里的祭司阶层享有足够的闲暇。这说明了闲暇对于科学兴起的重要性。的确,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尚未分开时,人们无暇去发明科学,只有当享有闲暇时,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的创造中,才会从最初的玩弄数字起,逐渐深入探究,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数学的问题,从而创造谜题,再去解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才会有如今的数学学科。要是没有了闲暇,很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也需要空出闲暇来认真研究数学,如果连每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完成,那么还哪说得上去破解数学的难题呢?

数学的发展还很长久,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就像牛顿说的那般,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在我们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埋在这里面,等着我们去发掘,等着我们去探索。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


写作品的读后感时,你是否会毫无头绪?第一次读完作品后,我们会被书中的情节惊艳到,震撼到。读后感可以将这些道理更长久的记录下来,栏目小编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1)

读了《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感受颇多。根据了解,这本书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它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它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数学鲜活、好玩儿,同时我又能感受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赢得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爱数学,我爱教学生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我的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正反应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学教学将更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范老师说在“玩”中教数学、学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喜欢上数学的好办法。这对于小学生里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让孩子看到的数学不是一张严肃的面孔。在教学上,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做玩具。结果老师收到了学生们制作的许多漂亮的模型和手工纸模艺术品,如长颈鹿、飞机、火箭、仿古花瓶、未来汽车等等。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作业可以不必那么机械,只停留在读读写写上,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动起来,玩起来。例如,我们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单元时就让学生回家设计校园的平面图,孩子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可是却渗透了学生的智慧和快乐。

在这本书中还写到,老师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强调,玩不是无目的的疯玩、傻玩,要能够在玩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这本书里,张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一个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感受到数学鲜活、好玩儿的办法,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2)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3)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

面临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我通过培训和学习,对新课程即教育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明白教学是对话,交流,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新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给了教师们很多的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4)

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必须先读书,教育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时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书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为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介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可钦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也感慨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立莉老师……

钦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5)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推荐]数学书籍读后感模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不禁用文字把这份触动留存,哪些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借鉴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数学书籍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书籍读后感 篇1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教学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伴随我五年了,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不易解决的地方,怎样预设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预设新颖,教学随记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碰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立异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所以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强调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传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相对单纯;例题与习题条件无多余;问题基本不开放;呈现方式多为纯文字叙述式;题材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现成且多为“人造”,缺乏“提出问题的过程”;仅在解题模式上下功夫,将解应用题套路话等。而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话,情境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决问题重视策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势: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等);掌握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些具体方法: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必须学会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大约不等于估算,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晓数学语音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小学数学教师》中所讲的一些案例-《认识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思路更清晰。

常读《小学数学教师》,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做教师的经常听这么一句话:“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做教师的也都知道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是关键,但具体怎样才算高效课堂,老师们不一定理解的那么透彻。趁着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看了《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要想使课堂变得有效甚至高效还需要广大教师从很多方面寻找方法。本书包含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优秀教师对提高课堂效益的独特看法,这对于我们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效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往的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效地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与技能,而已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相伴而生的,我们不能在学习之外“隔靴搔痒”,“另搞一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有学科味道,应该是数学教学自身所固有的,浸润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需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了吗?

二、教学活动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益,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让学生通过照一照身边的物体发现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堂评价要求多样化

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是否有效的促进了学习的迁移。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的、有效的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且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有效的迁移可提高学习效率,并更好的实现实践的学习应用,或更科学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看评价,我们的高效课堂在追求高效的同时要遵循新课标要求,注重学习方法,是有原则的追求高效。

通过学习,我对提高课堂效益有了更深更明确的认识,课堂效益的提高当然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过程,并生成学习的能力。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数学书籍读后感 篇2

看过很多书,但是很少写心得体会。这个寒假我看了张奠迪的主编的《小学数学研究》,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啦,因为原来黄生英主任就推荐我们看过这本书,前面也陆陆续续的都看过,但是都没有完完全全的从头到尾读过。但是《小学数学研究》这本书非常好,很值得数学老师拜读,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把最准确的数学思想传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小学数学研究》以小学数学内容为研究对象,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对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拓宽和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小学里面想不通的问题,有时一知半解,可这本书讲的很精确,很科学,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讲出了其中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像自然数为什么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为什么最小的偶数是0而不是2、为什么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零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讨论的问题,争执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并明白其中的原由,真让人恍然大悟。

由于《小学数学研究》能够深刻地阐述小学数学的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章提出的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辩性地加深对小学数学的掌握和理解。而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提出,则进一步提示了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本质。所有的数学问题均存在于关系之中,可以说,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

所以这本书成了我工作的导师和助手,一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就会翻开它,有时间也会细细品读,从这本书我不但明白圆周率的发展及历史、平移旋转的实质、小学数学的方程的真正含义,还从中了解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给学生讲懂题目,还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彻底弄明白,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不断充电,好好学习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我也真心的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数学教师。

数学书籍读后感 篇3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

面临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我通过培训和学习,对新课程即教育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明白教学是对话,交流,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新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给了教师们很多的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数学书籍读后感 篇4

经过一个学期的新课标的指导学习,再结合自己的传统教学,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展示如下:

一、新课标是一种新的学习,讲究学生们自主学习

以前的教学里面,教学与学习全都以老师为主。而新课表则不一样,属于一种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尊重学什么的自主选择性,鼓励他们学会自主选择,积极讨论,共同参与,综合发展。老师在这一个过程里面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老师设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和总结找出答案。新课标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什么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与新课标的是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二、新课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新课标下的新要求,老师要学会不停地学习,学无止境。老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规定,新的教学结构等等。

新课标要求老师要在掌握扎实教学知识的基础上面,还要关注国际教学前沿,时刻接触学习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对待新时代下的教学,不仅学生哟要学习,老师一样要学习,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学老师”。

所以我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规定,通过网络和购买杂志等方式,学习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老师的优秀教学方式,并进行归纳总结,转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讲授图形的时候,我就从一个其他地区的老师那里,学习到图形重要的是培养学什么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讲这一块的时候找到各种图形的模型,来给大家观看,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来加深对图型的了解。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转变为综合性学习

经过这一学期的新课标教学尝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本学期里面,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课堂的前而二十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讲解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剩下的时间交个学生们自己讨论、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这是一种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采访、资料查询等各种方法得出结果。

这样的学习,让大家共同探讨,我也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增加了课堂的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新课标教学体会,我对于数学新课标的的认识还是不够,在下一学期我会继续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争取早日达到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数学书籍读后感 篇5

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必须先读书,教育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时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书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为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介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可钦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也感慨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立莉老师……

钦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书籍能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在欣赏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你会选择怎么去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我们为你呈上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1】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2】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

面临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我通过培训和学习,对新课程即教育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明白教学是对话,交流,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新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给了教师们很多的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3】

看过很多书,但是很少写心得体会。这个寒假我看了张奠迪的主编的《小学数学研究》,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啦,因为原来黄生英主任就推荐我们看过这本书,前面也陆陆续续的都看过,但是都没有完完全全的从头到尾读过。但是《小学数学研究》这本书非常好,很值得数学老师拜读,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把最准确的数学思想传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小学数学研究》以小学数学内容为研究对象,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对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拓宽和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小学里面想不通的问题,有时一知半解,可这本书讲的很精确,很科学,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讲出了其中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像自然数为什么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为什么最小的偶数是0而不是2、为什么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零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讨论的问题,争执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并明白其中的原由,真让人恍然大悟。

由于《小学数学研究》能够深刻地阐述小学数学的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章提出的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辩性地加深对小学数学的掌握和理解。而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提出,则进一步提示了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本质。所有的数学问题均存在于关系之中,可以说,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

所以这本书成了我工作的导师和助手,一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就会翻开它,有时间也会细细品读,从这本书我不但明白圆周率的发展及历史、平移旋转的实质、小学数学的方程的真正含义,还从中了解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给学生讲懂题目,还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彻底弄明白,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不断充电,好好学习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我也真心的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数学教师。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4】

读了《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感受颇多。根据了解,这本书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它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它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数学鲜活、好玩儿,同时我又能感受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赢得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爱数学,我爱教学生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我的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正反应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学教学将更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范老师说在“玩”中教数学、学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喜欢上数学的好办法。这对于小学生里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让孩子看到的数学不是一张严肃的面孔。在教学上,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做玩具。结果老师收到了学生们制作的许多漂亮的模型和手工纸模艺术品,如长颈鹿、飞机、火箭、仿古花瓶、未来汽车等等。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作业可以不必那么机械,只停留在读读写写上,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动起来,玩起来。例如,我们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单元时就让学生回家设计校园的平面图,孩子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可是却渗透了学生的智慧和快乐。

在这本书中还写到,老师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强调,玩不是无目的的疯玩、傻玩,要能够在玩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这本书里,张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一个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感受到数学鲜活、好玩儿的办法,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篇5】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25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2500字)”,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1)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2)

数学的发展史也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每一步都包含艰辛,渗透着无限的思考,在这期间,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给了这一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学科。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由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发明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若然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机会。然而数学的发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多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尽管如今他们的理论得到世人的称赞,但在当初他们却受尽嘲笑与唾骂,他们不像当时就闻名于世的数学家那样,一有新的理论产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后在钦佩与荣耀的光芒下继续他们的研究。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数学事业独立奋斗,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就如康托尔那番充满信心的话语:“我的理论坚如磐石,任何想要动摇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信与坚定无不让人敬佩。

而许多的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知识层面除了数学以外,还有其他的多个领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费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多门语言;莱布尼茨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音乐,还广泛阅读并研究了大量哲学和科学着作;在欧拉的工作中,数学紧密地和其他科学的应用、各种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常常为解决力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流体力学、弹道学、保险业和人口统计学等问题提供数学方法。由此可见,想要获得在一个学科的研究的成功,不仅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自信、坚定、还有多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可多得。牛顿在巴罗教授的课程中得到研究流数的灵感,欧拉继承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的衣钵成为“分析的化身”,阿贝尔在老师霍尔姆伯的鼓励与指导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数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谜,伽罗瓦被里查德教授发现为千里马,成为了群论的开山祖师,康托尔师从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和克罗内克等着名数学家,创立了无穷集合论,而华罗庚更是当年被熊庆来发掘,如今他又发掘了陈景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背后往往有一位劳苦功高的老师,也许他们的老师如今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教导并不亚于这些数学家,正因有了他们耐心的教导,给予的莫大支持、鼓励,才给了他们展露锋芒的机会,而这些数学家虚心从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除此之外,从数学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首先,要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又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与研究精神。这一步许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顿对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做出思考,从而创造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对一些平常事物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种想攻破它的冲动。然后,必须锲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这一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劳都只是白费。在遇到困难面前,依然能够怀有当初的冲动与勇气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伟大的开始、成功的关键。但只有这份冲动与勇气是不够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有对人们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怀疑的精神,勇于打破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创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儿对坐标系的建立,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高斯对非欧几何的确立,伽罗瓦对群论这一新概念的创造,康托尔对无穷集合论的坚信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万人瞩目的数学家,是与他们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学家成功的经验教会了我们学生在现阶段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对自我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行动上,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积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刘徽的割圆术比古希腊的穷竭法要晚几百年”、“笛卡儿和费马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建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奠基人不约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在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复地被人类发掘,这种数学研究的时间差无疑耽误了数学的发展,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而努力,却不知道事实上他人早已解决,如果世界能够更早地融合为一体,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数学文化,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么就不需要花上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复地走同一条弯路,而能更快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世界数学的发展速度就不只现在的步伐了。

而此书也提到了数学创立的一个条件:“在实用的技术发明之后,那些并不直接为生活的需要或满足的科学才会产生出来。它首先出现在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科学最早在埃及兴起,就是因为那里的祭司阶层享有足够的闲暇。”这说明了“闲暇”对于科学兴起的重要性。的确,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尚未分开时,人们无暇去发明科学,只有当享有闲暇时,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的创造中,才会从最初的玩弄数字起,逐渐深入探究,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数学的问题,从而创造谜题,再去解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才会有如今的数学学科。要是没有了闲暇,很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也需要空出闲暇来认真研究数学,如果连每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完成,那么还哪说得上去破解数学的难题呢?

数学的发展还很长久,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就像牛顿说的那般,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在我们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埋在这里面,等着我们去发掘,等着我们去探索。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3)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4)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非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5)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做的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但要张弛有度。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经验,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6)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有关数学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篇7)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

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书籍读后感(二):

《守望教育》读后感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状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资料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个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就应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须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会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透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就应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就应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持续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教育书籍读后感(三):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主角,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就应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务必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我在日新月异的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应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透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就应具有什么潜力,充当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务必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务必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务必正视现实,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务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书籍读后感(四):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我认识到了自我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光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

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用心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必须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教育书籍读后感(五):

读教育书籍有感超多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前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光反思自我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我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我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我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我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务必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激情不老这就应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我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就应从此刻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但是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我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我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我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我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6。伸展个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思考完美,要思考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无论是此刻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此刻和未来完美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主角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读后感(六):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用心、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期望、我推荐、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样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推荐、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潜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必须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必须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必须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必须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超多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

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潜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

教育书籍读后感(七):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以前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这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日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个性是经过时光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理解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代替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最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我。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透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礼貌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光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书籍读后感(八):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

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以前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光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光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我:多读书,读好书。

教育书籍读后感(九):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我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下教学的职责,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潜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这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潜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用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育书籍读后感(十):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明白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一样的老师那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职责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一样形式体此刻职业生活的不一样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就应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世界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幺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的书籍读后感

数学教育书籍读后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3篇


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3篇

数学读后感——趣味数学魔术故事

五(5)班 金泽原

我要为大家带来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趣味数学魔术。他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魔术向我们展示了数学有多么神奇,让我们有兴致地学习数学,从不枯燥乏味。这本书让人不禁赞叹数学的博大精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一天,作者去了一家大演院看魔术,一走进去就看见一个13岁小男孩出现舞台上、,他的助手飞快地潜入观众席,拿起观众的物品,提问舞台上的小男孩,结果小男孩在既远又昏暗的环境下毫不犹疑一一回答正确,观众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作者非常惊讶,原来这一切奥秘来自简单的"数字".魔术师是利用了数字来暗示某一个物体,达到"神奇魔幻"的效果。如:"1"代表手提包;"2"代表烟;"3"代表铜币等等。书中还说道"非凡的记忆"也是通过数字给单词编号……还有一个魔术:请一个伙伴拿着一枚多米诺骨牌比如它是6/3,请他以这组里的某个数字乘以2,加7,再乘以5,再让他以另外一个数相加,让他报出答案,拿这个减去15,你发现了什么?自己算算看!什么?想知道原理?自己把书买来看吧!

读《数学西游记》有感

五(5)班 周玉

寒假里,我阅读了《数学西游记》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李毓佩。整本书文笔生动,幽默风趣,特色鲜明。他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为主线,描绘了一个个数学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聪明的数学猴无意间遇到了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经,他们一路遇到了许多妖怪,一个个都身强体壮。数学猴负责计算数学难题,而其他三人负责打妖精,为民除害。他们一路上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有解方程、周期问题、盈亏问题等等很多有趣类型的题目,不过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道百分数问题。故事讲的是,大家刚打完妖精,猪八戒就抱来一坛10千克的仙酒,想与孙大圣、小牛、龙王一起分了,解解渴。狡猾的悟空想多喝点酒,便对大家说先分给他10%,接着分给小牛剩下酒的25%,再分给龙王小牛分剩下的酒25%,然后分给猪八戒剩下酒的30%,最后还剩多少就归他自己啦!八戒看到自己能分到30%,这个比例最大,还以为自己分到的最多,特别的得意。可是没想到,大圣先分到了1千克,小牛分了9×25%=2.25千克,还剩下9-2.25=6.75千克,龙王就分到了6.75×25%=1.69千克。现在还剩下6.75-1.69=5.06千克,则八戒分到的酒就是5.06×30%=1.52千克。最后还剩下5.06-1.52=3.54千克,这些酒全分给孙悟空的话,那他一共就可以分到整整4.54千克。当猪八戒得知自己都分到的酒最少,气的脸都红了。这个故事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百分比这个问题的道理,让我了解到,百分比是一个相对值,要知道百分比所占的总值大小,才能对最后的结果有更准确的判断。

李毓佩的作品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充满了勇敢精神,对付各种场面的智慧,具有一种阳刚之气。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带给我的乐趣,还学到了很多数学原理,受益匪浅。

《数学王国历险记》读后感

五(5) 孙妙佳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数学王国历险记》。这是一本富有乐趣的课外读物,写了丁当和小贝去弯弯绕国做客,参加了数学擂台比赛,在数学宫里做数学题,到野生动物园参观……

最精彩的是擂台比赛,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数学题目:鸡兔同笼问题、几何图形面积、分数的基本性质……许多人坐在一个大厅里破解这些难题。

数学宫也很好玩,但是一不留神,做错了题目,就会被机器人踢出数学宫,重新开始闯关。如果是我的话,肯定很快就会被机器人踢出数学宫,重新开始闯关,因为这不仅仅需要数学基本知识好,更重要的是仔细,不能看错一个数字。记得上次的数学考试,我把15加20算成了25,丢失了三分。有很多同学都像我这样,粗心大意,这个粗心大意的习惯像个寄生虫,很难改掉,真希望下次能克服这个困难。

丁当和小贝去数学宫的路上,几个坏人把他们压进了一间房子,在圆圆的帮助下,丁当和小贝走出了小屋,却迷了路,小贝很紧张,丁当不像小贝,丁当很镇定,他拿出一张白纸,经过推算,强盗让他们又往左又往右,走了一个多边形状,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如果像小贝说的乱走一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了啊!

在关键时刻要像丁当一样,保持头脑清醒冷静还是最重要的,像上次考试的前一天,我读数学书,看资料,做题目,做到了10点多,第二天早晨,又回顾了一遍。做前半张时,还精力旺盛,做后半张时,开始打瞌睡把1看成11,把7看成1.唉,这样会造成许多错误。经过这件事,我觉得晚上不能够睡得很晚,第二天就会精力不足,打瞌睡。所以以后不能这样了。

《数学王国历险记》不仅好看,而且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收获真大,值得大家一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数学书籍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数学书籍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