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 地图 >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通过展现十多个鲜活的案件,朱明国、金道铭、魏健等10余名曾任执纪要职的党员干部现身说法,从“曾经工作表现优异”到后来走上严重违纪违法道路的转变过程。观看完此专题片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深省和坚定来概括形容。作为执纪监督者的他们却公然知纪违纪,蜕变的程度令人震惊。同为执纪监督者,对照他们的犯罪情节让我不禁反思,深省。观看完专题片后,我更加坚定了一名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一名执纪监督者的责任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为我党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把权力置于监督之下,化“锥心之痛”为忠诚之魂。“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用严明的纪律管住自己,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魏健,曾经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工作勤恳努力,形象是比较正面的”这是同事对他当时的印象,但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心态逐渐转变,从一名审查他人的执纪监督者沦为因贪腐而被审查的对象。事实证明,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往往滋生腐败。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把权力置于监督之下,让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制度的轨道上。这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用人、制度和管理上,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要不断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坚决防止“灯下黑”。

魏健在追悔过去时称“锥心之痛”,且一夜白头。“锥心之痛”也刺痛我心,是什么让这些执纪执法者背叛了党的信任和人民期盼,违背了身为一名党员干部的信仰?1927年成立的第一届中央监委有10位委员,8位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无一人叛变,用生命捍卫了对党事业的忠诚。忠诚、干净、担当,第一位的就是忠诚。纪检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更要讲忠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一颗红心献给党,一心热爱我们的纪检事业,铸就一颗对党忠诚的心,才能避免铸成“锥心之痛”。

守住底线,自身干净过硬方能无畏前行。纪检监察干部是监督别人的,如果自身不干净,怎么去要求别人干净,又怎么去监督别人?自身干净是做为一名纪检人的底线,要牢牢守住这条底线。

袁卫华,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无视审查纪律和保密纪律,泄露工作秘密谋取利益。这类秘密的泄露会给纪律审查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甚至破坏,但在利益驱使下袁卫华将纪律底线置之脑后,最终走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袁卫华的案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丢掉了宗旨意识,也就失去了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纪检干部更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执纪“手电筒”照人先照己,自己是否纪律过硬、作风过硬?还要照照周围,亲人、亲属是否清白干净?守住自己的言行底线,自身过硬,“打铁”才敢碰硬,在纪检监察的道路上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无畏前行。

坚定信念敢亮剑,不忘初心勇担当。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从魏健、朱明国等人的违法违纪案件可以看到,作为执纪执法者他们受党教育多年,熟知党纪国法,却知法犯法,知纪违纪,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信念不坚定,经不住诱惑,甚至把利益作为生存哲学,心中没有了敬畏,人生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思想认识过硬,作风行动过硬,才能有踏石有印、铸铁有痕的劲头。

反腐败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纪检人的责任和使命,不断锤炼自己,不怕得罪人,善于当“千里眼”、“顺风耳”,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线索,遇到“害群之马”敢于亮剑,勇于担当,用担当的行为诠释对党的忠诚,用担当的行为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看心得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看心得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电视专题片,让我感受颇深。短片中记录了违纪纪检干部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私心重重的魏健、两面人生的朱明国等等,滥用职权、聚财敛财、行贿受贿,正是这些私心杂念、恶行恶果让他们走向泥潭深渊不可自拔。不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在硬度上稍有差池就会步入歧途,一个个血的经验教训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和纪检工作者敲响了廉洁奉公的警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勤学苦练、以身作则,树立好公道正派、廉洁正直的党员形象,才能为他人引好路、做表率。那么“自身硬”具体要应“硬”在哪里?

“硬”在思想认识上,不忘学习,坚定如一。袁卫华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对外故意泄露案件查办机密,他将纪律与法抛之脑后、不思不顾,谋求私欲,一时的眼前利益让他迷失自我,最终遭受法律的制裁。归根结底,纪律法律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是大多数违纪党员干部迈向错误道路的前奏。作为一名中共产党员,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夯实的综合素养是我们行动与作为的指南针,任何时候不忘学习之根本,我们要带头学习党务理论基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潜心钻研文化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导实践。

“硬”在作风行动上,严于律己,弘扬正气。朱明国会上大讲廉洁奉公,会后大肆聚财敛财,台前幕后的双面性、矛盾性是绝对的反面典型。我们要演绎的是道路笔直的精彩人生,决不能像朱明国那样,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俗话说:“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作为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按章办事,对外做好教育督导他人的敲钟人,私下做一名秉公执纪的领头人,以廉洁公道、清清白白的做事风格,保持清正廉洁的正直本色。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工作上的硬性要求,更是我们自身的思想行为标准,底线足够清晰,方向足够明确,步伐足够坚定,不论是党员还是纪检工作者,都要以此为警为号、汲取教训,摆正心态,砥砺前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范文三篇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范文三篇

小编寄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敢于担当与不怕得罪人,二者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对于领导干部包括纪检监察干部来说,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有负于党和人民。反腐败和腐败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是水火不相容,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忠诚、干净、担当,很重要的体现就在敢不敢对腐败分子动手上。一名领导干部,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多么出色,但对腐败现象漠然置之、对腐败分子态度暧昧,那就会“一失万无”。

得罪腐败分子,不是为了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或名利得失,而是为了大是大非、民心民意和党纪国法。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人民群众?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账。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和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在这个位置上,领导干部就要有高度责任感,敢于同破坏党的领导、损害党的肌体的行为作斗争。

领导干部不敢得罪少数有问题的人,就可能得罪大多数奉公守法的人。面对腐败行为,那些只栽花不栽刺的老好人,那些随波逐流的官油子,那些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带病干部”,那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仗义领导”,也许在个别人那里吃得香、玩得转,但因为违背原则,必然会损害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

从一人一事看,敢于亮剑就意味着得罪人,但从一个历史时期看,敢于亮剑在优化政治生态的同时,也是对大多数干部的一种保护。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无论什么时候,对于腐败分子都要敢于亮剑,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领导干部应有这样的毅然决然。

篇二

昨天下午在农委会议室观看了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看到片中一夜白头的中纪委第四监察室原主任魏健,广东省原纪委书记朱明国、广东省原纪委副书记钟世坚的违反犯罪事实及其心路历程,心中感触很深。

随着我们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祖国繁荣进步,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党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形成共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从厉行“八项规定”到强反“四风”,从强力“打虎”到细拍“拍蝇”,我们党靠铁的纪律、刚性约束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决遏制腐败,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特别是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全面从严治党”吹响了一个新的号角,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明确了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党始终将“守纪”二字挺在前头,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端正态度、主动践行、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切忌蜻蜓点水、虎头蛇尾,从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永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名主要负责人,更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补足精神之“钙”,保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补足精神上的“钙”。我们才能挺直腰杆、扶正祛邪、勇往直前,为我们的工作开创的新局面,才能更好服务“三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中纪委宣传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由近两年落马的10余位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他们剖析自己思想蜕变的过程和违纪、违法行为,警醒广大的党员干部。全党必须警惕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得罪腐败分子,不是为了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或名利得失,而是为了大是大非、民心民意和党纪国法。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人民群众?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账。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和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在这个位置上,领导干部就要有高度责任感,敢于同破坏党的领导、损害党的肌体的行为作斗争。

领导干部不敢得罪少数有问题的人,就可能得罪大多数奉公守法的人。面对腐败行为,那些只栽花不栽刺的老好人,那些随波逐流的官油子,那些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带病干部”,那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仗义领导”,也许在个别人那里吃得香、玩得转,但因为违背原则,必然会损害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

铁锤也要硬,即制度、手段和力度也要硬。制度是执纪、监督的有力保障,手段和力度是执纪、监督的必然途径。打铁不能没有铁锤,因此,制度、手段和力度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无论什么时候,对于腐败分子都要敢于亮剑,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领导干部应有这样的毅然决然。

“以硬克硬”也管用 (800字)


人们都说,以柔克刚才是正道理。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以硬克硬也管用!

偷吃事件

星期天,我家那小光头弟弟,嘴巴忍不住了,加上电视里正在播放可比克薯片广告,而且,现在已经到了他的偷吃时间,于是只见他蹑手蹑脚地踏入厨房,像小狗一样嗅嗅,哈哈!他笑了,肯定闻到了蛋糕的味道。瞧!他成了小猫咪,在地上爬,屁股不停地摇。他又嗅了嗅,咦?他皱着眉头,呵呵!应该是找不到蛋糕的位置了,真的吗?no,no,no他站起来,直径走到冰箱,打开,哇!草莓蛋糕、巧克力雪糕、牛肉干、薯片他越看越馋,立刻拿了草莓蛋糕,关上冰箱门,偷偷摸摸地走到卧室,吃起来。看,满嘴都是奶油,真滑稽!不巧的是,老爸回家后,一下子看出了弟弟偷吃蛋糕他嘴巴上都是奶油。随后而来的是一场激烈的暴风雨你说!偷吃什么了!我,我说话。我吃了嗯是姐姐拿了蛋糕,分给我吃。嘿!还怪到我了!这小子!怎么可能,她嘴上怎么没有奶油?这,这快,从实招来。嗯弟弟的脸红扑扑的。我,我我吃了草莓蛋糕!嗯很好,主动认错,本来你的屁股要遭殃了,现在不用了。哈哈弟弟如释重负,开心地笑起来。领悟:弟弟用诚实为自己的屁股省去了一次殃。以硬克硬的硬道理。

瞧!只要诚实,以硬克硬也管用!

浙江台州玉环县浙江省玉环县城关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董益铭

读《论语》结合自身的感悟 (推荐3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论语》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论语》读后感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读《论语》结合自身的感悟”,仅供参考。

读《论语》结合自身的感悟(篇一)

今天,我看了《论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欲速则不达”。

说到欲速则不达,《论语》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吧?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为贪快,所以让禾苗枯萎了。我们觉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话之余,我们想想自己也干过此类“傻事”吗?

我们班的吴金霖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干“傻事”的例子。为了早点做完作业,她写字时乱涂乱画,结果老师罚她“重写”,还要“翻倍”。就这样,吴金霖非但没有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反而又增添了许多学习时间。你们说,她达到原先目的了吗?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爸爸就是一个喜欢慢工出细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写材料,柔和的月光洒进屋子里。“爸爸,吃饭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过了一会儿,见爸爸仍没出来,我便推开紧闭的门,看见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材料,又一边核对资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吗写一遍对一遍呢?直接写吧!”“慢工出细活!”爸爸说,话语里带着点严肃。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现实生活中,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慢才能解决问题!

没有质量地贪快,会让你很后悔。因为欲速则不达!

读《论语》结合自身的感悟(篇二)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

读《论语》结合自身的感悟(篇三)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论语》,多少人会去研读《论语》,更别说有人会去潜心研究和体会《论语》带给我们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孔夫子身边,聆听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于丹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的确,世间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阁、高不可攀的,而应该是平淡的、朴素的、具有普适性的。就像《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是多么得令人敬佩啊!

这让我联想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时常提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区里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人和社会的一种融合。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拥有孔夫子那样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不平衡了,总是埋怨为什么别人可以住海天别墅,自己却蜗居于简陋的屋子之中,别人为什么可以开名车喝名酒,而自己却还每天挤着公车上班。于丹老师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即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能时常保持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的人。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我想,这就是《论语》能给我们的现实启示吧。

优秀读后感:天降责任于自身,双肩承之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题记

有一个词分量极重,有一个词强烈而又崇高,有一个词散发着不朽的光,有一个词领悟到生命的崇高。当一个人与磨难相随,以坎坷为伴,降临的是责任。

曾经从《读者》上看到过一个故事,令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赞美的感叹:在热闹繁忙的大街中,突然窜出一声:站住!别跑,快追追。是一位三十而立的青年,被金钱所冲昏了头脑。街上的行人愈来愈繁忙,很快,把这位青年包围了,他张皇失措,随手从人群里拉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惶恐起来,青年手里拿着刀,把妇女当人质,这时,地上缓缓流出了一丝丝血迹,妇女苦苦地挣扎,血液慢慢地浸湿了她的衣服,原来这是位孕妇,青年浑身冷汗直冒,这个时候如果拨打120已经来不及了,但如果不报警,妇女就会接近生死边缘,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却并没有想到这个人就是青年一个犯罪嫌疑人。大家的目光顿时停留驻足,他大声地说:让我救她,让我救她,因为我是医生!警察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但由于情况的危急,只能让他试一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孩子不幸流了产,但保住了妇女的性命。他的选择,就代表了自首,在那时候,他完全可以逃脱,但他选择了责任,只因为自己是个医生。之后,他也被警察逮捕了。也许这个真实的故事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在我看来,这个选择决定了他以后的道路,决定了他存在的价值,这个选择需要的是勇气。责任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而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在需要。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取决的是这个人是否懂得承担责任,责任是道德的基石。作为一名高中生,责任二字更不可忽略。

一朵花的责任是向人们吐露芬芳,一滴水的责任是滋润万亩方土,一棵树的责任是为人们撑起一片绿荫,而一个人的责任便是好好活,活出精彩,活出价值。道德与责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德必有责,它与我们如影随形。没有遭受到拒绝的成功是不会长久的,道德与责任似漫长的黑夜,奠定了黎明的曙光。

当一个人与道德同行,以责任为伴,则水流不腐,人进不败。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六篇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好的追风筝的人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那么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篇一】

最近追剧追累了,静下心阅读了《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我习惯先去浏览作者以及推荐人的介绍,我带着满心的欢喜,去认识温馨闲适的阿富汗,看着阿米尔和哈桑对主仆之间满满的友谊和爱。

哈桑把对主人阿米尔的爱当作一种信仰,用他的正直善良诚实、无怨无悔、终极一生追逐着阿米尔。

慢慢地,我的心像随着风筝一样突然地跌落下来,我哭了,为善良的哈桑流泪。懦弱、胆怯的阿米尔敏感嫉妒,为了博得爸爸的爱,看着哈桑为了保护他遭人殴打……他选择逃跑,良心难安,他受不了自己良心的谴责,又一次自私的为了自己,冤枉哈桑偷窃,把哈桑赶出了家门。

犯错,错过,然后用一生去救赎,阿米尔。随着阿富汗战争开始,阿米尔和他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争,辗转逃到美国,后怀着愧疚之心踏上故土,走上赎罪之路。“阿富汗的儿童没有童年!”我又哭了。30年的战争内乱给阿富汗的人民带去了深深的创伤和痛苦,整个民族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没有希望,只有杀戮、血腥!阿米尔冒死救出了哈桑的儿子,拯救了索拉博,救赎了自己,但是阿富汗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去的伤害,谁来救赎!?阿富汗的人民陷入悲伤和自恋中,他们在失败和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但他们没有向命运投降,他们生活在战乱的国土上,有欢乐,有情谊,生活会继续的!在热泪盈眶中阖上了这本书。

“爱你,千千万万遍。”我的心碎了一地,活着,生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一生都在奋力的追寻着。友情、亲情、爱情的风筝线把我们每个人紧紧连在一起,承载起“和平的中国”这只美丽、炫彩、耀眼的大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篇二】

《追风筝的人》是当代畅销榜单读物。我好奇这个书名的含义,以为是一场关于梦想的追逐。当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它时,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词——救赎。

开篇所描述的是世界的另一个国度——阿富汗,对于这个国家,我的印象只有cctv报道的各类战争。但是在作者笔下我看到了阿富汗普通民众的生活,第一人称的运用让我跟随作者来到了阿富汗一个小镇上。在这里孩子们无忧无虑,嬉戏玩耍,以及准备在风筝比赛中成为最优秀的“风筝斗士”和“风筝追逐者”。

阿米尔和哈桑这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虽然是主仆关系却胜似兄弟。一场风筝比赛让阿米尔获得了荣誉,获得了父亲的赞赏,却也应为自己的懦弱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在懦弱的自责痛苦中,阿米尔逼走了哈桑,也因战乱和父亲逃亡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学业有成,有了自己的家庭,当过往好似被时间淹没,一通故乡的电话让他惊醒,同时也告诉他回到巴基斯坦“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生而为人,我们的生命中总有那么几件事令人难以忘怀。回顾一生是否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救赎是什么?正如文中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阿米尔的父亲因为自己的罪行用一生的善行祈求救赎,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怯懦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他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最终战胜恶劣。

《追风筝的人》文字清新,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受难史。人性善恶的冲击让人们对这本书产生共鸣,救赎的主题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读后激荡在内心的是善良、美好的品质。

在作者笔下我们不由得关注遭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看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看到了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沧桑的恨一样深。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与童年时的阿富汗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平的也显得愈加珍贵。

人一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并有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行动。面对错误,面对良心的谴责,正式它不放弃自我人性的光辉。平凡生活中愿我们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坦荡地走好漫长的一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篇三】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钟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

例如,小说末尾的一个高潮——11岁的索拉博的自杀,看似离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时你会明白,自杀是这个遭受了太多磨难的小男孩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篇四】

大学毕业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追风筝的人》,工作之后从没翻阅过。局里提倡读书活动,我就读起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塔*班掌权后阿富汗国内暴*为背景的。故事主人公有2个,富家子弟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故事主线就是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书中同时描写描写了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和友情。提出了忠诚与背叛、愧疚与赎罪等道德命题。书的最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追逐掉落的风筝,就像当年哈桑为自己追风筝一样。

看完这本书心里一直很难受。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都愿意”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阿米尔在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时候也对哈桑儿子说“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都愿意”。

追风筝,或许形象而又有力的概括了我们的一生,生命就是一场从不停歇的追逐,追逐的对象,或许是理想、或许是想象中自己的样子。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而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书中很多的情感描写真的都直击人心,比如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朋友面临危险时的手足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卸,还有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一旦犯错或错过,可能就得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篇五】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了一个发生在阿富汗家庭的故事。

一个是阿富汗家庭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一个只是他的仆人——哈桑,这身份差别如此之大的二人却情同手足。阿米尔的母亲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而哈桑的母亲在生下哈桑还未满七天时就和一群江湖艺人跑了。这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都是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人。

哈桑对阿米尔十分的忠心,只要是阿米尔想要的,哈桑都会不惜一切地给他。而阿米尔却懦弱,在哈桑受到欺负时,阿米尔为保全自己,不敢上前去保护哈桑。经历过风筝比赛那件事后,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但他不敢说。并且在阿米尔的心中,还对哈桑充满了妒忌。因为父亲总是记得哈桑的生日,给他买礼物,还老是赞赏他,相反对于自己父亲却十分冷淡。所以阿米尔就想着把哈桑和阿里给赶走,自己独占父亲所有的父爱。因此他诬陷哈桑偷了手表和钱,终于把哈桑和阿里逼走了。

阿米尔从一开始就以一个自私和软弱的形象出现。这个形象令我感到厌恶,在厌恶的同时,也有着同情。相比起来,哈桑的形象就要好得多。但哈桑的忠心让人心疼,并且不值。“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就是哈桑对于阿米尔最忠心的表现,这是要投入多少情感才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从头到尾都只有哈桑在一厢情愿地付出,而阿米尔从一开始就是在不停地索取,不停地伤害哈桑。

在哈桑走了之后,阿米尔和父亲一起逃亡到了美国。在美国,阿米尔娶了索拉雅为妻,可阿米尔父亲也患上了癌症,最终去世了。而阿米尔也一直无法忘记他对哈桑的背叛。

一次,拉辛汗将一切都告诉了阿米尔。这时阿米尔才知道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

弟。可已经晚了,哈桑已经死在了枪口之下。于是阿米尔踏回了家乡的土地,去寻找哈桑唯一的孩子——索拉博。同时他也是为了救赎自己。

阿米尔在最后变得不再懦弱,他成功地救赎了自己的心灵,他像曾经的哈桑一样,就是丢了性命也要保护索拉博。

这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一个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作为背景,而这本书的书名《追风筝的人》的风筝就好像黑暗里的一点光芒,好像随时都在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让我们的内心燃起希望。

希望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让我们在迷失中找到自己,救赎自己,引导自己走出黑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悟结合自身【篇六】

初读这本书,觉得作者塑造的哈桑这个人物有点蠢,尽管阿米尔少爷背叛了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这本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心思纯洁,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时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了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又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人心思纯净,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殴打和侮辱,而正在找哈桑的阿米尔正看到了这一幕,可她却以为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不敢站出来帮哈桑,而哈桑出来后恰好看到了阿米尔,他知道了这一切,阿米尔的内心分非常的自责与痛苦,他用一切办法来干哈桑走,以免自己看到哈桑后饱受内心的煎熬。最后,哈桑和阿里走了,过了好多年,他们都长大了,可是在给阿米尔的信中却并没有显现出来半点的生气,反而说自己是阿米尔最忠实的朋友。

哈米尔让哈桑做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反抗过,反而在阿米尔用石榴打他时,他也只是伤心的哭而已,并没有还手。

心思纯净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永远都是最后考虑自己,他们不懂的伤害别人,更不懂得为什么要伤害别人。现在的社会,有一些人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职位,甚至不惜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哈桑的品质为标杆,做一个内心纯净的人,当一个心地干净的人。

论语结合自身情况的励志读后感 (合集4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假期时我们观看了《论语》,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您从《论语》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结合自身情况的励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结合自身情况的励志读后感【篇一】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近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的——于丹老师。

“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求大武师教给他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论语结合自身情况的励志读后感【篇二】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结合自身情况的励志读后感【篇三】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结合自身情况的励志读后感【篇四】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对象物如何构造自身——《现象学的观念》读书笔记1000字


对象物如何构造自身——《现象学的观念》读书笔记1000字:

在经历现象学还原之后,超越物已被宣判为非法;至此,实项的内在虽然是确定无疑的,但它仍然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实项的当下显现仅仅是一瞬间,而这瞬间的直观显然不足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客体。胡塞尔以声音为例,指出“声音持续的己过去的阶段现在还是对象性的,但不是实项地被包含在显现的现在点中”,即是说,过去的声音是超越的,不是现象的一个实项部分,但我们难道可以脱离声音的延续而仅仅把纯粹当下的现在点指认为声音吗?同理,当我们看见一张桌子,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当下瞬间的视线聚焦于某处而确定这是一张桌子。因此,滞留的东西必须获得明见的被给予性,这是认识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塞尔区分了感知与想象。感知的对象是“实项的当下之物”,想象则面向滞留,而滞留又是交织在感知当中的,换言之,想象是对某物的当下体验,是对某物的当下化。在颜色的例子中,胡塞尔指出,被当下化的颜色“可以说是就在眼前,却不是作为实项的当下”;“就在眼前”的颜色不是当下实存的,因而只能是内容或实质,此时,只有对颜色的想象是实存的。在这里,实质与实存发生了对立,换言之,当下的思维活动如何切中想象中的滞留的对象,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对此,胡塞尔的策略是诉诸判断的思维形式,具体而言,对象物借助是与否、同与异、一与多、并且与或者等范畴形式构造自身,就此而言,对象或实事虽然本身不是思维活动,却“在这些思维活动中被构造出来,在它们之中成为被给予性”。读书笔记至此,当下的思维活动与滞留中的对象似乎接续起来了:对象物只能在思维活动中被给予,而这种被给予不是“口袋里的东西”,而是具有过程性的自我构造,而这个自我构造只能是思维形式的联系的产物;一言以蔽之,对象在思维中生成。

然而,正如胡塞尔自己所言,这种康德式的解释路径其实并不彻底:“到处都存在着这个大问题:在完成明见性的过程中纯粹地确定,在明见性中什么是真实地被给予的,什么不是的;并且确定,在这同时,非本真的思维将什么东西加入到其中去,将哪些诠释毫无被给予性根据地加入到其中去。”问题的根源在于,针对对象物的想象与对象自身并不相同。对象如何自身被给予(而不是参照思维形式的范畴),这依然是一个谜。当然,胡塞尔此时毕竟脱离了“当下实项的内在”的约束,为非实项的绝对被给予性提供了可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作文读后感观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