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语读后感 > 地图 >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论语为政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论语为政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导语:《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为政读后感,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论语为政读后感【1】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读后感【2】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一性一,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三)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一性一,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一性一,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一心一所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读后感汇总10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论语为政读后感汇总10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1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3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4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5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6

论为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7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8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9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读后感 篇10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论语·为政》读后感(优选范文)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m.dhb100.com/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论语为政读后感,我们来看看。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二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三

前不久,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之所以读它,是因为它与《百家姓》、《孙子兵法》……书一起来到了我的手边。

《论语》这本书分有20篇,其中,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冶长篇等比较有名。有时候,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读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甚至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5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当了爱因斯坦的老师;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还知道一个关于不耻下问的笑话:有一个人,官位很高,但学问不高,平日喜欢不懂装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见到桌上放着很多水果,他不认识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问人,就装出内行的样子连皮啃。只觉得又苦又涩,就对伙计说:“这馍馍还没煮熟,你得再煮煮。”就是这种不懂装懂的人,才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

学《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两者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君子坦荡荡,不屑于做蝇营狗苟之事;小人常戚戚,心胸狭隘,沆瀣一气专门投机钻营。前者重在志同道合,后者着眼私利之上。在社会交往中,应多学君子之德,摒弃小人之心,要团结做事,而不勾结害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同频共振”,不可偏废一方,不能为写而写,否则就打不到预期的效果。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读书太少。读书不多,空想频繁,根基欠稳,所行必会贻笑大方。相反,学富五车,却不加思考,则易于流向“书呆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政篇第二》。

此篇主要讲述了“为政”,但其中很多是关于“孝道”的内容,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开始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经老师解读才彻底理解。

其实,所谓的孝道,不过就是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不会冲父母发脾气,以礼节对待双亲,没有丝毫的抱怨。正如前面的文字中表达的意思,首先要身体健康,不让或少让家人操心,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此外,还要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时间短的话,可能还能做到,但是积年累月的坚持,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嫌弃父母唠叨的时候,甚至甩脸离开的情况发生。

所以,这些文字对我帮助很大,这次放假期间,一定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作者:仲烨

读《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1、读《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到底什么才是孝?

孔子说是“无违”,即不违背礼节,也就是说父母在世,依照礼节做事;父母没世,依照礼节埋葬并按时祭奠先人。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子女的身体健康。为人之子,康健快乐便是对双亲最大的孝敬。

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做事的原因,观察其法,了解其心情,那么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到底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君子的行为呢?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实行自己要说的话,而后再说出来,这样就称得上是君子了。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执笔书此,以致己意。作者:苗紫涵

2、《论语·为政》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琅琅的读书和背诵声中,我们逐渐懂得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追溯了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原则的源头;懂得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修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习领会于不惑,安身立命于耳顺,融合为一于古稀,不断追寻探索,最终达到唯美境界。

仔细想来,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青春正当时,清风拂面来。毛泽东曾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向上的你我定会把握时光,紧握时机,拼搏努力,迎接更优秀的自己。作者:李静雯

[参考]论语为政读后感(精选10篇)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参考]论语为政读后感(精选10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1)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2)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3)

读《论语》为政有感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门派都有各自的为政方法,各持己见。读了《论语》中孔子关于为政的见解,感触颇深。

孔子告诉我们,为政是有方法的。对待民众,为政者应仁爱,使民以时、先之劳之,按时令使役他们。不在冬天让他们违背时令播种,应让他们休息,而不是将其看作牛马,老是干重活。不仅如此,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可以自己天天铺张浪费、好吃懒做,却让别人天天干活,没有休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生动地点出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为政者如果做到了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下属也会行动。如果为政者没有做到表率,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会听你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将军曾多次亲自冲锋,身先士卒吧!同时君主还应按礼节使役臣子,不应将其当奴仆使唤,时不时给其任务。正如班级中班长、班干部要请同学帮忙时都应客气一点,不然同学会不大乐意的。同时,君主应爱护自己的臣子,不要虐待他们,不要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也不可铺张浪费。总之,作为一位君主,治理一个国家,应严肃认真,勤俭节约,谨慎诚实。即使子民不从,也不应用过多严苛刑罚,应用礼教教化他们,让他们不但懂得廉耻,还人心归一,劲往一处使,一举两得。

孔子还认为,局外人不应对为政者加以过多评价。毕竟,身不在其职,无法知其业。有时有些职业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简单,其实可能异常复杂,正如老话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同时,臣子应对君主忠心耿耿,即使君主没有重要自己,也不应对君子产生愤怒,而应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更多的技能。只有不见异思迁,忠于君主,这才是好臣子该有的样子。但是侍奉君主也不应过于繁琐,不然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献殷勤,而招致侮辱。

在孔子心目中,用德行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子上而众多星辰环绕他一样。舜正是这样一位好的为政者:他恭敬、端正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而那些用不道义的手段得来富贵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是失败的为政者,这些财物毫无意义,如浮云一般,如令,为政者,不仅指国君;为政,也不仅是管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公司,甚至管理一个班级都是为政,从《论语》中学为政,努力成为一位成为懂得管理的北极星吧!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5)

何以为政

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流传最广,其中《论语》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天下该如何治理,从《论语》中我们可得知孔子的为政之道。

天下是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为政,我们可以从家庭说起。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让父母为子担忧。我们用孝来处理家庭关系,不让父母为儿女担忧,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和谐、变得幸福。但是,孝难道很简单吗,其实不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父母有事,子女去操劳;有酒菜让父母先吃,除此之外,我认为孝还应该是要与父母和颜悦色地在一起,相处时尊重父母,不争不吵,平心静气。

进入了初中,我们的班级之政该如何为呢?何为则民服?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没错,要怎样做,班里的人才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法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只会暂时免于罪过。如果一个班只用那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压制强迫同学,迟早会出现矛盾,只有整个班级团结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力量向前时,这个班就会一往直前,不断进步。所以想治理好一个班就必须要有团结向上的精神。

至于国家,想要治理好是很难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如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他一样。这句话是孔子所述的政,他把用德行来治理国家比喻为站在北极星处一样,这凸显了用德行为政是多么重要。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他们是靠压迫吗?不是,是人民当家做主,是民心所向。这不就是为政以德吗?

《论语》的智慧流传千年,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但时代不同,思想也有所不同,我们读《论语》也要懂得思考,不能照单全收。从为政篇我们学习到家国的治理方法,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笃学慎思,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6)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7)

论为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8)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琅琅的读书和背诵声中,我们逐渐懂得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追溯了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原则的源头;懂得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修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习领会于不惑,安身立命于耳顺,融合为一于古稀,不断追寻探索,最终达到唯美境界。

仔细想来,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青春正当时,清风拂面来。毛泽东曾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向上的你我定会把握时光,紧握时机,拼搏努力,迎接更优秀的自己。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9)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为政读后感(篇10)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为政读后感


为政读后感(一)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以德束之以刑罚来惩治做坏事的人,以品德教育来约束想做坏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为政读后感(二)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org)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政读后感(三)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2020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初学“为政篇第二”,觉得很杂乱,理不出头绪,篇中的很多内容似乎与为政没有什么关系,多读几遍后还是能感受到各章之间的联系。

为政篇一共二十四章,论述的内容广泛,道理深刻。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即道德与政治要联为一体。全篇从以德治政、法治与德治、孝悌、学习修身、为人处事、诚信、识人、察人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中,提出了以德治政的具体要求。

第一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对为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这是治理国家的主基调,是从政者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共产党人只有用严于常人的高标准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第二篇虽然说的是《诗经》三百篇,但我认为指出的是从政者要思想感情纯正无邪,要静化心灵。一句话心要正。

第三篇讲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不同之处。我认为以法治国是底线,以德治国是高标准的治理目标。

第四篇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为政者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通过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关于“孝悌”的问题,阐述了“孝悌”作为为政者的修为问题。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最容易从他对待自己双亲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也是从家风、家教中体现。孝悌是孔子认为的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表现,读书笔记也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试想一下,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都不能孝顺、关爱和感恩;那他又怎么能真正关心关爱其他人呢?特别是为政者,又怎么能真心为人民服务呢?

紧接着又通过对颜回的观察,阐述了察人、识人的方法;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的标准是“君子不器”,君子的行为特点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

通过“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知之为知之”等言论阐述了为政者学习、认知的方式方法和提升自己的途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真知。

孔子在这里还谈到处理政务的方法和原则;“人而无信,不可知也”;最后孔子强调为政者不要谄媚,而要见义勇为。

总的说来,为政篇虽是说为政之道,主要是从做人来阐述的,特别是从孝悌、修身、为人处事、学习、诚信等内容的言论中,使我更进一步明白,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定盘芯。文/桂兵

读后感为政1000字模板


常言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一篇作文,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读后感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后感为政1000字模板,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读后感为政(篇1)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读后感为政(篇2)

论为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后感为政(篇3)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读后感为政(篇4)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读后感为政(篇5)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读后感为政(篇6)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以德束之”以刑罚来惩治做坏事的人,以品德教育来约束想做坏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读后感为政(篇7)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读后感为政(篇8)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读后感为政(篇9)

为政之道——《论语》读后感800字: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关于读后感为政(汇总8篇)


读后感大全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为政,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古人传承至今的智慧被记载到图书中,阅读作品,可以让人收获无数的精神财富。为了把这份触动变成永恒,就需要用文字来记录了。

读后感为政 篇1

何以为政

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流传最广,其中《论语》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天下该如何治理,从《论语》中我们可得知孔子的为政之道。

天下是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为政,我们可以从家庭说起。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让父母为子担忧。我们用孝来处理家庭关系,不让父母为儿女担忧,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和谐、变得幸福。但是,孝难道很简单吗,其实不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父母有事,子女去操劳;有酒菜让父母先吃,除此之外,我认为孝还应该是要与父母和颜悦色地在一起,相处时尊重父母,不争不吵,平心静气。

进入了初中,我们的班级之政该如何为呢?何为则民服?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没错,要怎样做,班里的人才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法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只会暂时免于罪过。如果一个班只用那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压制强迫同学,迟早会出现矛盾,只有整个班级团结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力量向前时,这个班就会一往直前,不断进步。所以想治理好一个班就必须要有团结向上的精神。

至于国家,想要治理好是很难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如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他一样。这句话是孔子所述的政,他把用德行来治理国家比喻为站在北极星处一样,这凸显了用德行为政是多么重要。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他们是靠压迫吗?不是,是人民当家做主,是民心所向。这不就是为政以德吗?

《论语》的智慧流传千年,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但时代不同,思想也有所不同,我们读《论语》也要懂得思考,不能照单全收。从为政篇我们学习到家国的治理方法,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笃学慎思,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读后感为政 篇2

读《论语》为政有感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门派都有各自的为政方法,各持己见。读了《论语》中孔子关于为政的见解,感触颇深。

孔子告诉我们,为政是有方法的。对待民众,为政者应仁爱,使民以时、先之劳之,按时令使役他们。不在冬天让他们违背时令播种,应让他们休息,而不是将其看作牛马,老是干重活。不仅如此,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可以自己天天铺张浪费、好吃懒做,却让别人天天干活,没有休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生动地点出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为政者如果做到了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下属也会行动。如果为政者没有做到表率,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会听你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将军曾多次亲自冲锋,身先士卒吧!同时君主还应按礼节使役臣子,不应将其当奴仆使唤,时不时给其任务。正如班级中班长、班干部要请同学帮忙时都应客气一点,不然同学会不大乐意的。同时,君主应爱护自己的臣子,不要虐待他们,不要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也不可铺张浪费。总之,作为一位君主,治理一个国家,应严肃认真,勤俭节约,谨慎诚实。即使子民不从,也不应用过多严苛刑罚,应用礼教教化他们,让他们不但懂得廉耻,还人心归一,劲往一处使,一举两得。

孔子还认为,局外人不应对为政者加以过多评价。毕竟,身不在其职,无法知其业。有时有些职业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简单,其实可能异常复杂,正如老话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同时,臣子应对君主忠心耿耿,即使君主没有重要自己,也不应对君子产生愤怒,而应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更多的技能。只有不见异思迁,忠于君主,这才是好臣子该有的样子。但是侍奉君主也不应过于繁琐,不然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献殷勤,而招致侮辱。

在孔子心目中,用德行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子上而众多星辰环绕他一样。舜正是这样一位好的为政者:他恭敬、端正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而那些用不道义的手段得来富贵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是失败的为政者,这些财物毫无意义,如浮云一般,如令,为政者,不仅指国君;为政,也不仅是管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公司,甚至管理一个班级都是为政,从《论语》中学为政,努力成为一位成为懂得管理的北极星吧!

读后感为政 篇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清明,世风必然淳朴,因为人人心中都时刻装着道德的天平,无论行走坐卧,都不会逾越道德这道线,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危害他人,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德的确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则要件,失德,一切都将轰然倒塌;即使是法,也是以德为前提建立的一套规则,无德的法是悖逆人性的,也是行不通的。德就是个体生活安泰幸福的底盘,没有它来垫底,谈不上幸福。无德之人无论位多高或财多少,必惶惶焉、惴惴焉,因为其巧伪之心惑乱了他善的本性,整个的人处在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怎么可能幸福安泰呢?

圣人之言,确是真理。

读后感为政 篇4

读书有得,是人生一大快事。《论语》尤可常读常新。经典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故能经得任何时间的检验。多读经典也是节约生命之一法。闲暇时又读了论语,所选版本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中的孔子,可亲、可敬,是一个智慧的师长。读《论语》如同从夫子游。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读后感为政 篇5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读后感为政 篇6

曾经有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问我:“中国大多数君主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的儒家思想,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你认为这矛盾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只羊被拴在柱子上,脚下是一片荒芜的沙地,那他必然会奋力反抗直至死亡;如果将羊放在一片丰腴的草场上而不加约束,这只羊依旧会走失或被狼吃掉。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羊放在一片丰腴到草场上,那么羊会健康地活下去。

对于统治者而言,拴柱就如同法治,大片的草场如同德治。若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管理、约束百姓的方方面面,结果必然是遭到人民的反抗。如夏桀商纣,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严刑峻法的滥用导致亡国,而那些拥有适应本国法律,并能合理使用法治的国家或君主,最终都能青史留名。比如古巴比伦的汉拉谟比法典将人民禁止做的事刻在了石柱上的告诫人们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如同一块基石,没有法治,社会将毫无秩序,更不必说这个国家的兴衰与否。

而德治,也决非法治的一种附属品,而是处于与法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儒家学派自创立以来,便提倡以德治国,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统一民众思想,并在晚年向民众颁发《罪己诏》,反省作为一位君王的过错,以德化民,开创一番伟业。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较为亲和的态度,以诚感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德治是广大人民的意愿与诉求,当权者须以水载舟,取得人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

同时,法治与德治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一旦偏离了核心方向,很难有变更的机会。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实行托古改制,依照古代制度大力实施改革,结果不符合国家实情,被人民推翻。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被地方长官利用,人们苦不堪言,若不是苏轼等有识之士极力劝阻,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如今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修改宪法,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国情,颁布《民典法》,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标准,推进着中国复兴的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彼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只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走向复兴与繁荣。(袁一鸣)

读后感为政 篇7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以德束之”以刑罚来惩治做坏事的人,以品德教育来约束想做坏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读后感为政 篇8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国方针是重道德而忽视刑罚,法制的作用,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说,他认为只要周君用道德来教化,诸侯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来拱卫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维护周朝的封建统治而不重视百姓,像希腊雅典制定法律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权利,而这的刑罚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这就是东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连续被两辆车碾过,旁边的路人竟然熟视无睹,任由其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可见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假摔骗钱,就需要公安部门必须依法严惩,拒不姑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骗钱的违法成本,才能让假摔者安分守己,保护本以薄弱的公众道德。

由此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约束行为的一个底线,提高道德水平,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优秀读后感:读论语为政第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


这篇《论语》讲了我们学习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记硬背,那样会给我们增加负担,知道的东西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些同学只知道死学。不会变通,最后就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而有一部分同学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学习起来就很吃力。脑子里没有一点知识,也就很疲劳的。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这两种人,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学习变轻松。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讲的是我们如果研究错误的知识,是有危害的。有的同学只是喜欢钻研,而不分钻研的对错。只钻研错误的知识,会让你很纠结,分不清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钻研正确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路。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了孔子问仲由教导他的话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我们知道的问题要回答表明你是知道的,不知道的问题你要说不知道,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心里不会,却在表面上应付,这样的人虽然用小聪明得到了别人的赏识,但是你内心却并不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下次别人还问你这个问题,你还是作应付回答时,你便了成连基本知识都不知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引以为戒,不要成为只会耍小聪明的人。

我们要把思与学结合在一起,还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为政以德”治国方略——《孔子》读后感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然不能不提他,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的骄傲,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主要是因为孔子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天一样适用。比如: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 归纳为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 小人之勇者(小勇), 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 君子之勇者(大勇), 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 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翻开教科书,人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

豪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府一度号召人们要破四旧,打倒孔夫子,理由是孔子思想太封建、忠效思想太重、观念太中庸,等等。那是一个特殊的由于政治原因而曲解孔子文化的时代。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丁晨说,如何理解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需要一个民族去思考。

然而,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历届提出的政治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山东省人事厅办公室副主任张祝秀说,无论哪个政权,如果它不公平、不公正,不为群众的利益考虑,这个政权就不可能保持长久。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校园内,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除了校园,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实,除了思想上的借鉴、运用以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更是无处不在:孔府家酒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中档白酒;孔门豆腐、诗礼银杏是所有到曲阜旅游的人必须一尝为快的名吃;阙里宾舍是曲阜市最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四星级宾馆,而曲阜市与孔子名字相关的酒店更多达76家;上海市一位企业家投资数千万元,在曲阜市建了一所孔子中英文学校,其生源来自中国数个省市;此外,用与孔子名字有关的字体命名的香油、煎饼等各类产品达100多种;每年,有300多万海内外游人到曲阜拜孔、祭孔,带来的门票收入一个五一节就近1500万元人民币

30多岁的孔子第76代孙孔令文,是孔氏手工布鞋坊的老板。一开始,他没有注册品牌,只是自产自卖,但生意一般;后来,他受别人指点,自建孔氏手工布鞋坊网站,生意很快越做越大。他说,孔子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他的后人,我们首先是想借祖先的影响来打产品的知名度,其次,这也是对祖先影响力的扩大和延伸。他透露,自己的布鞋就是比别的牌子卖得好,不服都不行。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孔范今说在当今这个社会,从政府到普通百姓,大家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它,只是说明,孔子思想中有值得人们这么做的理由,其中,仁义、诚信的内容更是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

1988年,当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应该说,至今为止,人们也许只体会到了其中一部分的真谛。一生中有60多年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世界著名孔子研究专家、原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孔繁银说:时光茌苒,在未来的时间里,人们对此体会更深。生在中国,我的老家是山东,我曾3次去孔子故里参观学习过。我不仅要努力宣传孔子思想,自己首先要做到仁与礼,在全面本小康的道路上要古为今用。

《论语》读后感:邂逅《论语》


《论语》读后感:邂逅《论语》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在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中,在历经沧桑摒弃与珍视后,一部在当今射界享誉全球的经典着作《论语》如珍珠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小时候,只知道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捋着长长的胡须之、乎、者、也。到了初中,在课本中读到了《论语》中的名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上了高中之后,拿起《论语》便不自觉的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翻开一看,我,被这位只会的老人深深吸引了。终于明白为什么《论语》这部书会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反而越加珍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为我找到了学与思的最佳契合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由此一目了然;过而不改,谓之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品德高尚的人用于面对过错,鄙陋肤浅的人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富贵与贫贱,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外在的事物不应扰乱内心的宁静,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义应为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前瞻性与人生哲理于一身的为人,竟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重用,以至于使圣人沦为丧家犬,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但是值得情形的使,孔子伟大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深植于地下。

邂逅《论语》我是幸运的,因为它赐予了我无尽的人生智慧。对于这部着作,即便将书页翻得发黄,我也无法将其读得透彻,无法将全部的只会汲取出来,只能祈祷在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能够领悟一些道理,知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相信《论语为政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