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好的孤独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好的孤独读后感300字

好的孤独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孤独的标本》读后感15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孤独的标本》读后感1500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春节期间,抽空读了行业内领先医美集团~美莱集团某总经理2015年写的书,之前对这位老总只有耳闻,未曾谋面,听说了不少传奇的故事和出色的业务能力,从他的书中可见一斑,文字很诚恳,分几个节点我写了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章 文化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什么东西都可能被复制,只有文化是别人永远复制不了,模仿不了的。

这句话简单理解,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应该是类似的意思,虽然可能企业的价值观更准确些,但我觉得这与企业文化很靠近,因为企业的文化发源于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恰好前几日在看《外科风云》这部电视剧,里面就有提到这句话,这句话说的容易,做到难,坚持更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化之 招聘与劳务关系

每一次人与人的接触,都是在销售,都是在营销自己,都是攻心,老板是最大的销售员,这是我从我的恩师王雩老师课程上学到的。王老师教导我们,不是岗位做销售的人才需要学习销售,不是卖东西的行为才叫销售,所有传递思想让对方认同并获得想要结果的行为,都是销售。

按照这种理念,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销售,老板也是最大的销售员,因为要带领一群人一起干事业。而销售要有结果一定要做到两件事,第一是直接帮助客户,第二是超越竞争对手。文章中所分享的给面试者感谢信和路费,其实就是在做了这一点,不管是面试者来面试前的面试邀请函和诚恳态度,还是面试后的感谢信和报销路费,亦或是正式录用通知函,还是离职员工后的年会邀请函,包括保持关系,回聘制度,帮员工介绍工作,定制节日贺卡,联谊会,注重员工的家人(包括员工伴侣、孩子、父母等)其实都是在体现这一点。

把员工当作了我们的客户,员工是企业的第一个顾客,企业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他们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5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增长率要高出同行20%左右(当然我们要客观评价员工满意度这件事情)。只有能位匹配,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适应时,员工才会有归属感。选用人才的招聘要注重软性因素,对员工的奖励注重精神鼓励。

第二章 服务术

JCI,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简称,是用于对美国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的附属机构。JCI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是国际上最广为推崇的医疗质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医院管理同行中,JCI已经被视为全球医院最高标准。

对于笔者所在的医院能成功申请JCI医院,我深表敬意。这一定是场难忘的炼狱般的体验,但是一旦通过认证,企业和个人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

JCI的标准不像国内对医院等级划分的评审标准,它没有要求医院达到更多的硬件条件,如病例数、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仪器数、病房数、医院面积、技术条件等,重点关注的不是医院的规模和效益,而是人,是医院如何尊重人、尊重生命,如何用高品质、高标准、更安全的医疗流程去服务于人。比如设施的安全性,比如质量控制,比如重要的是如何防范问题发生,而不是重事后的解决问题。安全也不仅是保证求医者及家属的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保障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三章 经营术

一个武功高强的人

碰到一个带手枪的人

前者必然输

前者是企业的管理模式

后者是企业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基因,大象为什么是大象,老鼠为什么是老鼠,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基因的不同。

商业模式好坏,决定企业的未来,甚至命运。商业模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选择,而管理模式是努力,选择对,稍微努力下,轻松就可成功;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不对,再怎么努力,都不大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这也与前面文章中提到的经营与管理的关系相同,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所以一定是经营是主体,而管理模式是随之改变的。

定位,定天下

1、 产品定位

比如ML就是定位整形美容

2、 区域定位

从小市场做起,做深做透,小的市场,往往存在大机会。

3、 属性定位

就整形美容而言,存在感知性、时效性、反复性、差异性、周期性、发展性、制约性、区域性、伸缩性、层次性、诱导性、情感性、隐私性、非刚需性

产品、区域、属性定位上三者需问候,不然就可能出现高端商场里卖地摊货,而摆设谈点却卖奢侈品,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字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字

— 17级3班 朱彤彤 —

当"偶然"和"一见钟情"相遇时,这本书便成了我的伙伴。可能是因为它封皮上那被雾笼罩的城市,也可能是因为我刚刚高考完的迷茫,我们从暑假相伴到现在。在无数个黑夜中,在无数滴眼泪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困惑中,与它独处,体会孤独,慢慢成长。

作为一个80后的大哥哥,刘同在此书中写下了33中孤独,让作为90后的我有了33种感悟。孤独,是在车站时父母的挥手离去;是一个人进入宿舍后的空荡;是一群人成功自己失败的悲伤;是一群人在一起却没有共同话题的尴尬;是鼎沸人群中不被正眼看待的失落……

孤独,无处不在。你在开怀大笑,你心里真的开心吗?你在和好友视频聊天,你真的感觉亲切吗?你每天忙忙碌碌,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当天空拉下黑幕时,当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仔细想想,你是否迷茫,你是否孤独?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刘同用"孤独"记录了他33年的时光,朴实的话,真实的事,却引发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在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那个孤独的自己,脆弱的自己,也看到了倔强的自己,坚强的自己。

他说"纵使青春留不住,也不要在黎明前被冻死了。"孤独是独处,是欢聚后的分离,是流着眼泪却还要说"再见".忽然想起高考前的自己,高考前的老师同学,相互鼓励着,一起熬夜学习;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一杯果汁说出了自己暗恋的男生;一首歌唱出了自己的长久压积在心中的抑郁;一个回忆诉出了对老师的感恩。一次聚餐,我们笑了,我们也哭了,因为我们是不舍的,迷茫的,孤独的。很庆幸,我们能忍着孤独,考入大学,没有在黎明前被冻死,同时,我们能忍着孤独,在分离时,仍带着微笑给对方祝福。孤独,让我们学会了成长。

他说:"有一种孤独是,你需要依靠的时候,却发现四周黑暗无人,只剩自己,只能自己拔节生长。"有一些路,我们总要自己去走;有一些痛,我们总要自己去承受;有一些难题,我们总要自己去解决。在我们最需要依靠的时候,或是浓雾弥漫,或是黑夜茫茫,然后自己一个人硬着头皮闯。来到大学后,第一次发烧,却发现父母不在身边;第一次被冷眼,却发现挚友不在身边;第一次跑操,却发现同学没在身边……有时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第一次,为什么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却离开了我。这才发现:孤独,亦是煎熬,是一个人的成长。

他问:"妈妈的钱都花哪了?"自责与愧疚跃然纸上。是啊,妈妈和爸爸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小时候的奶粉,儿时的衣服,长大后的学费,现在的生活费……这些都是妈妈和爸爸的钱。有时候,为买一件衣服和爸妈争吵,于是便发现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是孤独的,因为不懂事,不理解,我们都是孤独的。他有告诫我们:"趁一切还来得及".趁一切还来得及,抓住所有的机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亲人也好,友人也罢,虽然孤独,纵使寂寞,也不要忘了告诉他,你很爱他。

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才明白成长中种种的孤独感,如今看来都是无形的忘我成长。这便是孤独的真正含义,因为年轻,所以迷茫;因为迷茫,所以孤独;因为孤独,所以成长。人生旅途漫漫,有谁能真正的陪你走到最后?所以孤独无处不在,有青春的地方就有孤独,我们在孤独中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孤独中慢慢长大。

很多人都说现实击碎了梦想,挫败打倒了坚持。其实是我们无法忍受孤独,无法忍受每天一个人去做所有的事;无法忍受其他人成功而自己失败;无法忍受别人的误解与冷眼。正如刘同在书中写到"孤独——你有的是热闹的选择,偶尔不选而已,很美很高冷。那种感觉,别人不懂,你也根本不介意别人懂不懂。寂寞——你没得选。总是很慌张很饥渴。那种不好的感觉,别人懂。但懂了也不在乎。"

"孤独不是给别人机会来可怜你,而是给你机会去发现更强大的自己".不要总是认为自己被别人忽视,更不要固执的认为自己被全世界遗忘,因为孤独是必须的,将自己从个人空间里拉出来更是必要的。希望在未来我也可以大声的对自己说:"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字


从《谁的青春不迷茫》到《五十米深蓝》再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渐渐的喜欢上了刘同的文字,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有多么的优美,词藻有多么的华丽,仅仅因为他道出了太多年轻人的心声,简单地说,看他的书感觉就是在说自己。拥有一朵向日葵的朝气,像海芋般愉悦,生活活得简单但很快乐。

曾记得老师说过,寂寞和孤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寂寞可能只是因为你身边没人陪,没人理解你的做法,没人关注你,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试着努力的去改变,变换我们的思维方式,乐观对待生活;而孤独不一样。正所谓孤者为王,真正的孤独者,他们是懂得一切的道理,他们甚至表面看上去是热闹的,喧哗的,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股傲气,只是你看不到罢了。经过这些年的经历,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孤独可能都是一次迅速的成长;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与自我的交谈,一次人生的感悟。我们都一样的,正处于期盼未来,挣脱过去,当下使劲的样子。会狼狈,有潇洒,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

就像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在我很烦闷的时候。我一直都喜欢看杂志,但随着慢慢的长大就会越来越有种看着别人的故事,流露出自己心声的感觉。百无聊赖中我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吸引到了我。由于我喜欢带有傲气感的人或物,例如虽败犹荣这个成语,还有傲骨盛开的梅花。于是就这样我花了几天时间迫不及待的看完了它,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荒芜的沙漠里无助的走着,突然看到了一片绿洲的兴奋和欣喜。真的,刘同的文字总会让你有一种写进你心里的感觉。他了解我们的心声,他知道我们经历到什么样迷茫的青春,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曾一样的孤独而迷茫过。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

刘同微博上的这句话直指人的灵魂深处。这与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么地切合!

多少年轻朝气的人每天穿梭于城市的人潮人海中,脚下从来都是步履匆匆,来不及瞟一眼擦肩而过的人长什么样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就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可是人们越是表面的忙碌,内心却越是遏制不住的孤独。但它会让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寂寞。

年轻的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享受着,如果觉得必要可能会去奋斗着,但我觉得在各种马不停蹄的奔波中更多的应该停下来,慢下来去感受,领悟,思考这些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你们总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却从未问过我飞的累不累。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那么的在意一些看似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说资历。相反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看重一个人的个性。在如今这么繁杂的时代,我们也被感染的老气横秋的。会去追逐,但追逐的往往是金钱而不是梦想;会去学习,但学习的总是如何往上爬而不是能力;会去说话但却总是说假话而不是真言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不!我们需要激情,需要鼓励,需要一切可以让我们向上的力量。青春不是用来颓废的,是用来奋斗的。

每个人有不一样的人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但最终我们的轨迹取决于自己。迷茫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各自的青春都没有办法去复制,只有好好地把握,才能不留遗憾。等到了青春的最后,我们都会真正明白什么是孤独,什么是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_1500字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字

有些书不是机缘巧合是不会去看的。

光看书名,以为作者事为了消除消除孤独怀念过去,不过读完才发现,原来是以旁观者观察记录。喜欢前半部分每一个真挚的故事,作者从对大学小伙伴的追忆到亲情、爱情、工作、生活、理想,不能说是香蕉薄荷和锈刀,却更像一杯薄酒。

今年是我在sz 的第8年,这八年多中,搬家四次,前三次居住过的三个地方,都是在同一个片儿,不同的是,小区名字不同而已,最后居住的地方离前三个地方,连接起来,虽然没有纵贯城市南北,但实际上却是隔的很远。

在这八年多期间,差不多有三年多基本上的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居住。刚到深圳的时候,是他来接的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清清的晨风蓝蓝的天空,还有他看见我时满脸带着期待的笑容。

之后不到一个星期,他便出长差。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经常性的长期出差在外,我们的关系,从男女朋友变成了夫妻,之后随着孩子的出生,他还是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出差在外。

在孩子没有出生前,我的日子非常简单,上班下班做饭,每天早晚花一个小时听英语练习口语,看书听音乐写字。偶尔和同事同学聚聚。虽然孤单了一些,但更多的是期盼,掐着手指算着他回来的日子和呆的时间,学习做一些拿手好菜给他养胃增加营养,想象着他回来后,阳台上晾晒的蓝的白的衬衣被风吹起来的样子。幸福在我的想象中滋生并陪伴着我,在对他的思念中日益见长。

在我怀孕八个月的时候,老妈从老家过来深圳陪我。怀孕的这段时间,我依然一个人居住,不同的是,他每个周末可以在家陪我,这对于我来说,尤其珍贵。周一到周五,较于之前的不同是,我从看书变成了读书,从听各种杂类音乐变成了胎教音乐,写字变成了胎教日记,日子因为肚子里的小家伙而变得更有期待和美好。

老妈从老家上来后直到现在,陪伴了我五个多年头,这是我成年后,和老妈相处在一起的最长时间。这五年多,除了上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全交给了家庭,陪孩子带孩子做家务洗洗刷刷做饭,不过即使再忙碌,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相对于之前三年的生活,角色和身份变换了,责任更多了,但孤单偶尔还是会有。是某个夜晚守着发烧的孩子直至天明时,还是某个周末做好饭菜时望着满桌子菜而他不在家时,还是孩子生病时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忙于奔波时,还是老妈身体不好时,带着孩子带着老妈奔走医院时,还是工作受到委屈时需要个肩膀时,已经记不清楚多少个深深感到孤独的时候了。但,我都坚强乐观的走过来了,回头想想,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很不错的姑娘。

最近一年,我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虽然一个月里,可能有七八天不能达到目标,但一直都在坚持。甚至有一段时间喜欢上爬山,孩子回去老家过暑假的那两个月,我把sz 大大小小的山都爬遍了。当我在行走时,在爬山时,那是我内心最平静的时候,自己就和内心的自己对话,很享受这样的孤独。

书里的孤独,我想我都经历过,而我经历过的孤独我想是大多数很没有经历过的。在另一半基本上不在家的日子里,我以自己的方式去接纳和理解孤独的存在,去体会和感受,并把它当成是孤独的收益,与时间物质情感等等蹉揉在一起,细化到生活中,变成细枝末叶生活里的一点闪光的钻石,它的光芒触动着我的思考和思念,使我乐观从容。它告诉我,这些都是好的,都是你一个人的。尽管我也会害怕孤独,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可它也会让我在潮水涌来之际,能清醒的,保持自我的完整,把控生活的轨迹。

孤独会不会让我变得进步,或者变得出众,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某些时候我需要孤独,它让我在与它相处的时候,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柔韧,也越来越好。

《心是孤独的捕手》的读后感1500字


这个城市的夏天漫长而闷热。随手翻开同学送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次的打开,又无数次的放下,几乎没有办法连贯地读下去,只因为其中那些凶猛的孤独比闷热的天气更加令人无法呼吸 。

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都有着相同的孤独。同样做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想到她23岁就写出这样的小说,自己难免有些绝望,但是有些东西是文字意气以外的东西。我合上书,久久的凝视着封面上麦卡勒斯那双清洌而孤独的眼睛,一个身患残疾的又瘦又高的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一个双性恋者,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麦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它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辛格飞快挥舞着的双手,闪闪发亮的眼睛,最终的沉默。而在他的阁楼里,醉鬼和医生却无止境的诉说着。那些话语和情绪那么的悲伤、沉重、热烈,却在说出的瞬间就完全消失,没有得到任何理解,也不具有任何意义。

是的,倾诉,整本书里的人都在发疯般的渴望着倾诉。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的这样的孤独。我们的灵魂像一团火,生发出无数的想法和念头,却只能在黑暗中说给自己听,而在那种自我倾诉之后,却只有更深的孤独。从何时开始,我们变的如此的暴烈 , 我们的心像饥渴的猎手,四处捕猎着一双倾听的耳朵,我想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变的无比脆弱。可能只因为一点点的理解,一点点的倾听,就可以投靠一个完全不爱的人,甚至,爱上他。

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爱着,正是由于他从来不向他们倾诉,永远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唯一不爱他的人,就是他的倾听者安东尼,这几乎是一个悲伤的讽刺。更悲伤的讽刺在于辛格是个聋哑人。据我所知,能够读唇语的聋哑人所能读懂的只限于极慢的语速和夸张的口型。因此他们那些飞快热切的倾诉,其实辛格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但他们却认为,他在听,并且懂了。其实他们的倾听者,从来只有他们自己。

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和喧嚣的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疏离。

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别人的痛,即使是一位很优秀的倾听者。毕竟,伤口在别人身上。所谓感同身受,我是不大相信的。只是身世相同者抱在一起互相哭泣诉说,究竟是还是只有自己在揭开自己的伤疤给自己看。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倾诉的契机,于是我们更加滔滔不绝的,翻来覆去的申明自己的主张,描述着自己的灵魂。有时,我们甚至挖空心思的去想个绝妙的标题,千回百转的用一些华丽的词句,来捕猎着读者的目光,渴望着人们的倾听。整个世界像一张喋喋不休的大嘴,无止境的倾诉着。而那些文字和话语,字里行间那些真挚的孤独和热情也许始终没有人能理解,甚至没有人愿意倾听。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孤独。

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一只受伤的小猴,伤心地把自己的伤疤给朋友们看,朋友们也都很关心它,关切的问它伤口是怎么来的,并告诉它怎样处理伤口,可是后来还是死掉了,死于伤口发炎感染溃烂全身。它不停地展示伤口不顾一切地诉说痛苦,赢得朋友们的关心,而不去抚平它。溃烂是迟早的,害死他的是他自己。

即使得到了别人的倾听,得到了别人的关注,那又能怎样呢?伤口终究在自己身上。怎样才能不孤独,怎样才能不受伤?或许,我们的孤独是和我们的存在一样与生俱来 ,这是宿命。这种感觉无论在谁身上总是能找到的。或许,我还是抱有幻想,最亲最爱的人,我们是在一起的。我们的心可以贴得很近,我们可以很快乐,可是孤独不会因为你爱或被爱,倾诉或者倾听减少,只是那些东西能让你有孤独减少的幻觉。

《孤独六讲》之读后感1500字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在大陆非常走红,谈论艺术的《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谈论生活的《生活十讲》《孤独六讲》等等,都深受读者宠爱,《蒋勋说红楼梦》更是由上海三联一辑、二辑地连着出版,据说要出到第八辑。为什么当当网上蒋勋的书节节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读者?笔者认为,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起走,一起看,一起思考,一起面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在当下这个时间,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意义,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面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

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今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所以,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间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可以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来无处不在,原来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隐私,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责任,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所以,孤独应该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应该面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可以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理解: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走向孤独的路上_读《百年孤独》有感1500字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摘自《百年孤独》)

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朱自清),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

司马迁遭受宫刑,从此丧失了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能力,更丧失了以男人的身份活着的尊严,若是他就此颓废地走向孤独,那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由谁书写?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成为不屈不挠的典范。经历过伤痛,倘若她从此因生死的轮回堕入黑暗,那她成为残疾人后写出的作品和成百上千被她鼓舞的人们将去向何方?

霍金21岁患上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基本与活死人无异,如果他坚信每个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而失去希望,何来今日《时间简史》的辉煌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

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有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辉,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拒绝。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15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500字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出自现在风靡网络的复旦名师陈果之口,这是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她的形象的真实写照。读完她写的《好的孤独》一书,我更是见识了她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情怀、过人的智慧、丰厚的积累、独特的理解、酣畅淋漓文采斐然的表达无不流露着她的风情万种,如此卓尔不群的的人也确实完全能做到“与世无争”。读罢全书,令我回味无穷,常常去回看其中那些让我拍案叫绝、醍醐灌顶的章节。
一、关于成功
陈果认为“成功当属于真正的有功者,唯有真正下功夫的人,才配得上享受成功”。这样定义成功并不是一味强调结果,而更注重有没有去尽力,赋予成功崭新的定义,抛弃“成王败寇”的狭隘理念,让越努力越成功的意识深入人心。接着她又把成功分为“功利之功”和“修养之功”,并归两者为“成就外功”一类,还详细说解说了这类成功对于人们来说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为它们最终都会被时间带走。最后她进一步提出“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的观点。她认为人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才是“常驻而不流逝”,是真正属于人类的,而且也是可以流芳千古的。这一类她归于“成就内功”。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鼓励人们内外兼修,成就“幸福”这一人类最高的利益。很有说服力。
二、关于道德
“道德不以‘利他利己’来衡量”,这一观点颠覆了我过去的认识。我一直认为道德是为他人做善事、谋福利,应该是无私的行为。陈果认为“践行‘道德’,不单纯是为了‘利他’,更是通过这样的‘利他’实现最高境界‘利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她更进一步认为“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心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它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这应该是对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发扬光大。最精彩的对道德的解读是“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 中实现‘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三、成熟与天真
“成熟,就是不断变得天真”;“‘成熟’并不意味着眼神中的‘世故’‘沧桑’,而是指向内心始终如一的天真纯洁;‘成熟’不是人格上的‘皱纹’,而是用不起皱的灵魂”;“成熟的开心,则接近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淡定”;“精神的‘成熟’成就了精神精神的最高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精彩纷呈的论述,这样理性、自信、曼妙无限的成熟、天真怎不令人无限神往?!
四、向死而生
这一节里作者借用歌德和雨果对待死亡的态度的事例给我留下无比难忘的印象。歌德认为死亡是让生命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是一种更自由更无处不在的生活状态和存在感。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生死观呀!雨果则更是洒脱地认为死亡就是到坟墓里去造访先于他而失去的老友。陈果的生死观则是“生命装在身体这个皮囊中的一团精气,死亡就是精神离开了这个皮囊,飘散到皮囊之外的无限时空之中”。能这样大彻大悟地看待生死的人都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存的,死亡是在另外一种时空中开始崭新的人生。这样的人一定是不贪生不惧死的人。
风情万种的陈果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感悟、独特的见解、激情流畅的表达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书中的精彩妙语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俯拾皆是、随处可见,正如她在后记里所说她有“熟悉的哲学的理性思维方式以及信仰的超越情怀”,给无数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更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安适与平静、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才是她赢得了大众的赞赏,而她的风情万种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期待见识更多她的风情万种。

[范例分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9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例分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9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1】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孤独这个词,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也许我们都曾害怕,但今后我们会释然。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故事。从上小学初中开始,每当星期天就不喜欢一个人在家,哪怕有最喜欢的电视剧,却也总要给小伙伴一个一个打电话,叫他们出来玩。因为理由也许是我不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如果大家都在忙,就自己一个人趴在窗边,打开窗子,对着歌词本,把自己喜欢的歌一个一个唱个遍。当时既希望别人听到,又不希望别人听到。希望别人听到会说真好听,不希望别人听到说太难听。那时也许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孤独。

上了高中,离父母很远,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总说着与别人格格不入的话,别人也说着你听不懂的言语。你以为自己还和以前一样就好,和以前一样与别人相处,可是别人不理解,开始离我越来越远。我也开始渐渐收起了自己的那份纯真,学着隐藏自己,不想别人看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如若心情不好,就在宿舍熄灯后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因为那时我只是自己。我从来不会让父母知道我所有的不开心,只会和他们说我挺好的。就这样三年过去了,我从我初中那个爱说爱笑爱闹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少语的自己。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包裹住自己,让自己不受伤害。

现在的自己依旧如此。当时会因为自己一个人而感到孤独痛苦,可是上了大学,很多时候我依旧是一个人,一个人在大家沉睡的时候悄悄起床,一个人在天未亮的时候奔跑在学校的景观大道,一个人在八点的时候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一个人在中午的时候坐在食堂吃着午饭,有的时候还会因饭卡没钱,却也无法给饭卡充钱,身边却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帮自己,最后一包方便面完美解决。一个人在图书馆闭馆以后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一个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独自抹着眼泪,却无人可说。刚开始曾觉得孤独过,后来又觉得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必要为了不让自己一个人,而去和大家一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成功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要在那一条路上坚持到底。可是他依旧享受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夜成为了他走下去的一种陪伴。我们无需害怕孤独,只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够了。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和你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愿孤独成为一种力量,成为一种让你坚持到底的勇气。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2】

“曾经有一段时间,无论我怎样假装潇洒、佯装镇定,心里总还是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孤独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不是有多少朋友,金钱就可以避免的,孤独像沙粒,无孔不入。有时候,拥有的越多孤独越多。在夜深人静时,你会感到孤独,在热闹狂欢时,你也会感到孤独。就像韩寒所说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正因为说不出口的孤独,才把自己扔在黑暗的困境中,不安、彷徨、焦虑、不知所措……

越成长,越孤独。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对于孤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因生活中缺少知己而孤独;有的人因郁郁不得志而孤独;有的人因工作中缺少默契搭档的痴迷而孤独。孤独的原因有很多。孤独可以让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同样孤独也可以让一个人堕落。所以,如何正确看待孤独,是度过孤独,在孤独的煎熬中浴火重生的助推器。

宫崎骏说:“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村上春树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成人的路上,避免不了孤独,成功的路上,孤独更是一路相伴。”卢思浩的书上写:“现实常不尽如人意,其实你心里都清楚,一路有多少困难,总跟你选择的路有关我在经历孤独,我想你也一样;偶尔还会有放弃的念头,我想你也一样;但总能说服自己坚持下去,我想你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这理由可能千差万别,但还没死心时就别放弃,要么让他死透,要么砸出一条路来。”在孤独时,我们不应该自我放弃,消极待世,孤独这条充满未知的路通向两个地方,一个是成功,一个是碌碌无为。究竟通向成功还是无为,还是要靠自己。孤独时,不如多看两本书,多学两个技能,待阴霾过去了,你看到的将是比别人更加绚丽的彩虹。

人生只有一头一尾,但一个人真正的人生却是从你想使劲的那一天开始的。习惯孤独,便能忍受孤独,在石缝中萌芽的种子,总有一股冲天的气度,在孤独中仍然不改初心,努力奋斗的人,自然也会取得他人望尘莫及的成功,世间之事,没有绝对之说,在孤独中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在孤独中消不努力的人一定不会成功。战胜孤独,相信孤独的尽头拥有光明,相信努力的总会有结果。

或许在孤独的路上,我们会摔倒我们会孤单,也许有泪流满面,也会遍体鳞伤,没人安慰,没人鼓掌,但是当风景出现在山峰转角的地方,一切都豁然开朗,我们会感谢孤独。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3】

孤独在你心中是怎样理解的,我想,对于我来说,似乎现在才能理解这个词汇,但是我明白,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还没到,所以现在的一切真的不算什么。

举个例子吧!去年冬天,一个周末,室外温度零下十八度,我找到了一份兼职——手机店临促,活不累,就是在手机店门口举着一个牌子,记得当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耳机线冻的硬邦邦的,根本不敢碰,怕折掉。工资是七十,早八点半,晚五点。中午一个人去美食广场,吃了一份麻辣烫,并无味道,只是为了暖暖身子。晚上五点结束,天都差不多黑了,我去公交站点等车,等了好久,终于到了,却没有座位,一路站到学校。这要是在平常,我也许就不吃东西了,但是那天自己简直太冷太累,我买了一份饭,那到寝室去吃。室友说“一天七十你就去了,就这天气,给我一百我都不伺候他!”我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并无语言,说多了也没有意义。一天下来,没剩下多少钱,却感到自己精疲力尽,但是还是挺开心的,比起在寝室躺一天,我这还是值得的,但是那一个个一个人的日子,真的好孤独。

一个人走夜路,穷得要死的学校没有路灯,只是距离不远——图书馆到寝室的距离,时间是晚上九点半。走这段路的时候,我会大声的放音乐,以免自己听到路旁草窼里虫子的声音。脚步很快,害怕见到陌生的人。回到寝室,总算输了一口气。八个人的寝室,另外的七个人都在自己床上的小天地里,玩手机,看喜欢的明星,追剧,和男朋友视频。我呢,安安静静洗漱,然后玩一会,睡觉。

其实想想这样的日子,也都是自找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吧!我用一年半的时间,看清了大学,看透了人心,然后用半年的时间慢慢改造自己,这样两年过去了,碌碌无为。剩下的两年我想我知道应该怎么样度过,怎么说呢!最好的时光,最好的自己,且行且珍惜吧!

我没有多优秀,没有出众的外表,不会做出多么辉煌的业绩,不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我就是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是时间让我知道了什么重要,什么应该舍弃,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你孤独吗?孤独。你难过吗?不难过。你快乐吗?还好。

我的孤独,希望都是值得的。好的生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现在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的自己铺路。生活的理想就是过上理想的生活。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繁华。我的孤独,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4】

从《谁的青春不迷茫》到《五十米深蓝》再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渐渐的喜欢上了刘同的文字,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有多么的优美,词藻有多么的华丽,仅仅因为他道出了太多年轻人的心声,简单地说,看他的书感觉就是在说自己。拥有一朵向日葵的朝气,像海芋般愉悦,生活活得简单但很快乐。

曾记得老师说过,寂寞和孤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寂寞可能只是因为你身边没人陪,没人理解你的做法,没人关注你,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试着努力的去改变,变换我们的思维方式,乐观对待生活;而孤独不一样。正所谓孤者为王,真正的孤独者,他们是懂得一切的道理,他们甚至表面看上去是热闹的,喧哗的,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股傲气,只是你看不到罢了。经过这些年的经历,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孤独可能都是一次迅速的成长;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与自我的交谈,一次人生的感悟。我们都一样的,正处于期盼未来,挣脱过去,当下使劲的样子。会狼狈,有潇洒,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

就像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在我很烦闷的时候。我一直都喜欢看杂志,但随着慢慢的长大就会越来越有种看着别人的故事,流露出自己心声的感觉。百无聊赖中我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吸引到了我。由于我喜欢带有傲气感的人或物,例如虽败犹荣这个成语,还有傲骨盛开的梅花。于是就这样我花了几天时间迫不及待的看完了它,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荒芜的沙漠里无助的走着,突然看到了一片绿洲的兴奋和欣喜。真的,刘同的文字总会让你有一种写进你心里的感觉。他了解我们的心声,他知道我们经历到什么样迷茫的青春,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曾一样的孤独而迷茫过。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

刘同微博上的这句话直指人的灵魂深处。这与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么地切合!

多少年轻朝气的人每天穿梭于城市的人潮人海中,脚下从来都是步履匆匆,来不及瞟一眼擦肩而过的人长什么样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就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可是人们越是表面的忙碌,内心却越是遏制不住的孤独。但它会让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寂寞。

年轻的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享受着,如果觉得必要可能会去奋斗着,但我觉得在各种马不停蹄的奔波中更多的应该停下来,慢下来去感受,领悟,思考这些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你们总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却从未问过我飞的累不累。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那么的在意一些看似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说资历。相反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看重一个人的个性。在如今这么繁杂的时代,我们也被感染的老气横秋的。会去追逐,但追逐的往往是金钱而不是梦想;会去学习,但学习的总是如何往上爬而不是能力;会去说话但却总是说假话而不是真言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不!我们需要激情,需要鼓励,需要一切可以让我们向上的力量。青春不是用来颓废的,是用来奋斗的。

每个人有不一样的人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但最终我们的轨迹取决于自己。迷茫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各自的青春都没有办法去复制,只有好好地把握,才能不留遗憾。等到了青春的最后,我们都会真正明白什么是孤独,什么是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5】

偶然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就把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书看完了,尔后每天忙忙碌碌,人也越来越懒,读书笔记也就一拖再拖,拖到了现在才来写。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常有,遇见了却也往往难以释怀,以前还能坚持晚上睡觉前看一个钟头的书,现在却很勉强了,当然,你不理解,我不怪你,因为这是我的孤独。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泡图书馆,塞上耳机就是一个世界,你说你不孤独,但你从未意识到,你的孤独其实已经暴露无疑,只是没有人在意而已。无论你怎么假装潇洒,佯作镇定,心里难免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你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理解,你尝试着去对每一个人好,你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但现实中很多人会把你的好当成是理所当然,当你在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你发现原来这种东西其实是单向的,并不是平等的,他们并不能如你所愿的给予帮助,你感到挫败,感到孤独,没有人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可是在这之后,你还是坚持相信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让我很欣赏你,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 If you wanna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na go far ,go together. ,我问过我自己,我的答案是什么,是想 go fast 还是想 go far ,以前我的选择是 fast ,但我现在会毫不犹豫的选择 far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双手就能建成的,是好几双手同心协力的成果。还记得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我相信在不久的某个时间里,总会遇见这样的小伙伴一起同行。所以此刻要不气馁,有召唤,爱生活,享自由,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终于明白成长中种种的孤独感,其实也是在深深的扎根。并不需要被理解,心底有数就好,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6】

这本书读完已经很久了,今天在看另一本书的时候,翻起了这本书。你的孤独,到底是失败,还是犹荣。或许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句。因为谁能知道谁在孤独,谁能知道谁在虽败。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这句话在告诉我,要想孤独且犹荣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会孤独吗?要是做一个坏人会三五成群吗?

这是一个选择题,把这个问题抛给世人。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到头了做了一次坏事的人,往往被人们说成是装了一辈子。一个做了一辈子坏事的人,最后做了一次好事,人们常常会说其实他还不是那么坏。是呀!这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出现的问题。

你孤独吗?是不是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洗碗。是不是一个人在冷的时候只有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双臂。是不是在发现下雨之后一个人独自跑回家的寂寞。

我时常都会问自己:我孤独吗?看见谈蓝色的天空上飘过云彩,看见大海推来横着的螃蟹,看到没有止境的人流。有一天,时间定格在永恒,我知道路上孤独其实也是一副灿烂的阳光。

天涯海角,你在吗?海阔天空,你好吗?我觉得在孤独下你才学会了成长。你才认识了世界。你才知道,其实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有一天当你离开的时候,只有一个脚印证明了,你来过。就是这一个脚印当你在一回头的瞬间,已经被风儿带走了。活着的唯一证据,也从次消失了。

想要有大的建树,都要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坚忍不拔的品质,血气方刚的血性,还要一颗守的住自己的心灵。你在走,风也跟着你在走。你在看,阳光也跟着你在看。你在奔跑,世界也跟着你奔跑。

所以不是你孤独,不是我孤独。只要我们发现一片美好,世界就是彩色的。绿水青山,清风明月,自有人间仙岛。就是这样的妙不可言让人们真正知道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什么?它就是你在高楼思念大地的芬芳,它就是你在高山思念大海的平静,它就是你在独处思念爱人的甜蜜,它就是你内心的独白。

你不孤单,因为有千百万个你。我不孤单,因为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学会一件事情,那就是承受,那就是改变,那就是体会。你会成为什么,往往取决于你自身的量度。所以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位置,不论在什么高度,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做人就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我们要修好自己这颗心。这样当热闹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宠辱不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想孤独过后,我们将会看到满园的春色。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7】

这本书,已经买了很久,一直搁置在书架,没有时间读。最近在地铁里,重新开始看书,才又重新梳理的书架,这竟然是准备看的第一本。

刘同之前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还有这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都是被书名字吸引才收入的,小清新的风格,总会成为吸引我这种伪文学青年的法宝。读起来,干净的文字,在淡淡的生活气息中,可以让人找到80后的一种共通感。一边读,一边想,同在北京的80后有千千万万,大多数被这世俗的繁华淹没,能够坚持梦想的人,就是一种成功。

这本书,读完印象最深刻的是这章《趁一切还来得及》。

看“妈妈的钱都花到哪儿了”,不禁有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我们都知晓父母的不易,我们都知晓他们付出过的艰辛,我更知道在大学时期,父母那些汗水滴落两瓣的岁月,但我从未在人前,对他们表示感恩。曾经,认真的以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在为人母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想的更通透,才更明白他们当年的艰难,我欠父母的,是永远也补偿不够的心伤。那句,觉得自己那么多年活的像个傻缺,痛彻心扉。

看“有些错,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弥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随着自己的心性或多或少让父母难堪的事情,能写出来,并决心去弥补需要足够的勇气。我一直标榜自己是孝顺的女儿,几乎从未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但我也因此没有做过真正孝顺的事情。我毕业到现在,几乎从未打生活费给父母,五次三番的想要尝试,或者是月月光有心无力,或者是父母又给加倍补回来,还心安理得的接受。

我一直以为他们一直过得很好,后来才知道只有我周末回家的时候,他们过得最开心。

我一直以为他们不会苍老,后来才知道他们早已经鬓鬓白发,而看起来的黑发,只是要出远门才染了又染。

我一直以为他们无所不能,后来才知道他们来大北京会迷路,会小心翼翼的出门。

所以,就很喜欢这句“趁一切还来得及”,抓住现在的,可以多回去就多回去几趟,可以多打个电话就多打个电话,不要让亲情变得越来越陌生。珍惜眼前的,记住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从心底与婆婆友好的共处。谁在身边,就在谁身边多付出一点。趁一切还来得及!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8】

乍一看就像无事矫情,明明可以选择同流合污,却选择了遗世独立,然后在心里感概这个世界没有人懂你的伤悲,所以你选择了孤独。其实从小到大,矫情的认为自己全世界最委屈,全世界最无奈,全世界最迷茫,全世界最脱俗。。。类似的想法,总应该不少。其实,这只是我们不甘平凡,我们不甘心活过一场却似风过无痕,我们努力想留下些什么,所以我们努力,我们争取,极力的想证明自己。我们怕和别人一样,于是我们努力让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一样。因为当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也许就是你能记住我的时候。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想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孤独和寂寞的差别是:孤独——你有的是热闹的选择,偶尔不选而已。很美很高冷。那种感觉,别人不懂,你也根本不介意别人懂不懂。寂寞——你没的选。总是很慌张很饥渴。那种不好的感觉,别人懂。但懂了也不在乎。

所以,有时候希望我们能选择孤独,一个人,会很孤独,但是,也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500【篇9】

人生是走过的路

刚读到第六章,颇有感触,提前写一段书评吧。

读这本书,完全是题目吸引了我,我是一个享受孤独怡然自得的人,就很好奇别人的孤独是怎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理解孤独的?

读到现在居然忘了初衷,一个个故事看得津津有味,作者的道理画的孜孜不倦,总是深以为然,画个记号以后用得着。

刚刚,突然感悟到我错了,道理是悟出来的,不是记着的。我们永远记得的是,自己怎么跌倒的,为什么被领导教训,为何分手,做了什么才会被颁奖夸赞……至于经历后的道理,总是自己经历过了,感受到了酸甜苦辣,才明白的。作者悟出的道理,我可以感慨赞同,但不可强识,用力记忆,若实在想借鉴,不如记住他讲的故事吧。

读罢多半,对于这书倒没有评分的想法了,对我而言,读过了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讲过的道理,或深以为然,或一笑而过,都不记得了。阅读,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感受不同的情景和故事,让自己走过更长的路,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啊。

孤独入骨,桀骜入髓_《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


孤独入骨,桀骜入髓_《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

中国的古人说相思入骨,红豆为药。

《百年孤独》,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艰涩难懂,人名如一串不可参透的密码一样,外国小说向来如此,俄罗斯的小说更甚,昵称与本名更是毫无相似之处,读起来遇到不熟悉的名字只能回头看看,很难坚持地把一本书看完。

这应该是我自从高中以来第一次读完的一本外国名著,初中的时候似乎读的还要多一些,《海底两万里》、《致加西亚的信》、《八十天环游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等,是在初中班主任的要求下啃完的。随着年纪的增加,读的中国文学的书籍愈多,《平凡的世界》、《活着》、《人生》这种描述乡村的伤痕文学作品深受我的喜爱,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于感情和对话的描写入骨三分,不知道胜过无病呻吟的《最小说》式的文学作品千百倍,也读过一些网络小说,最是推崇《雪中悍刀行》,烽火戏诸侯写小说,不流于表面,有古风遗韵。

刘慈欣的《三体》更是堪称独步天下,拍案叫绝,天马行空,不绝于此。散文则不同,余光中是王勃般的才子,左手诗歌右手散文,《听听那冷雨》在我心中可以媲美《滕王阁序》,余秋雨褒贬不一,中学的时候没有钱,买不得《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这些单行本,当时有十五块钱一本的《余秋雨作品集》,纸质很薄,印刷很差,还有一种刺鼻的化工气味久散不去,但胜在价格实惠,内容充实,于是我翻来覆去的读,伴我度过了中学的时光,最近读季羡林,杨绛,两位老人的散文苦心经营,语言质朴,加以为人谦虚,诚实不二,因此不在乎世俗评价,敢写敢说,让我这个后生钦佩不已。关于中国文学的一些粗陋见解,实在不能登大雅之堂,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说一件事,在我许久不碰外国书籍以后,受季羡林老师的书中指点,“年轻人有必要多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增加文学修养,对一辈子都是好事”。我对季老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慢慢啃完了《百年孤独》。

为了记住人名,我创新了读书方法,把书中的人名都写在一张纸上,用事故树的方法把他们串联起来,注明关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很是有用,每次我遇见新的人名以后,把他们写下来,之后遇到见过却忘记是谁时,就在纸上找线索,一般都能找到,以后读外文书籍时都可照此办理,效果不错。

(网上搜图的时候才发现有这个东西...应该早点搜一下)

《百年孤独》最让我挚爱的不仅仅是马尔克斯的文学素养,句子在他的笔下似乎有魔力,像是一幅画一样栩栩如生,愈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他写的愈是深刻,他就像是一个亲历者一样,在遥遥旁观布恩迪亚家族百年来的兴衰与荣辱。后面没那么多耐心,读的有些快了,没有深思“羊皮卷”的深意,读后感.

不仅仅是《百年孤独》,似乎我读过的西方文学作品都不避讳情色描写,对于情欲和动作描述的很细腻,甚至有些很唯美,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倒也不是没有,《金瓶梅》一直如雷贯耳,不过人们提起时也是面红耳赤,羞于出口,这与历史有关,与国民性格有关,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到了朱熹那儿更狠,“存天理灭人欲”直接宣判了情色的死刑,胆敢写这东西估计得被骂的体无完肤,好不容易憋出一个《金瓶梅》,也只敢署名兰陵笑笑生,怎敢署真名?几百年来,没人敢逾越这个鸿沟。

有点懒了,就写到这儿吧。

以后有机会再读一遍,看着自己划线的句子不知道能不能想起当初的心境。作者:子非

走向孤独的路上_读百年孤独有感1500字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摘自《百年孤独》)

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朱自清),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

司马迁遭受宫刑,从此丧失了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能力,更丧失了以男人的身份活着的尊严,若是他就此颓废地走向孤独,那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由谁书写?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成为不屈不挠的典范。经历过伤痛,倘若她从此因生死的轮回堕入黑暗,那她成为残疾人后写出的作品和成百上千被她鼓舞的人们将去向何方?

霍金21岁患上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基本与活死人无异,如果他坚信每个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而失去希望,何来今日《时间简史》的辉煌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

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有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辉,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拒绝。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百年孤独1500字读后感


高中时曾看过正规出版社出的盗版《百年孤独》,译者黄锦炎先生,那时候上校还叫做奥雷良诺。每日里挣扎于力学定律和化学公式里的我,自然对此书只是走马观花,被翻来覆去的一样的人名折腾得不轻。那时候还是首次听说魔幻现实主义的我,对于生出猪尾巴的孩子,喝了一杯巧克力就可以腾空十二公分,和香妃一样羽化成仙的美人儿雷梅黛丝,一日不停地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都有一种莫名的隔阂感,那时的我不用说对南美的历史有所了解,甚至连哥伦比亚的在南美洲的位置都不能准确的确认,所以,这本书之于那时的我而言,其实并无异于一本二流的武侠小说——都不过是打发时间的东西,而书中各种奇奇怪怪的事和奇奇怪怪的人,亦不过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想象奇观而已。

直到一年多以后,我在一篇《放弃也是一种得到》的课堂命题作文里赤裸裸地抄袭了此书最为出名的“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开头而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狠狠表扬后,我才了解到此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

后来随年岁渐长,又看了许多小说和非小说的书籍,总时常想起总该重读一下那本已经看过了事实上却等同于没看过的《百年孤独》,却总也捡不起来。直至2011年,在《新周刊》的某期上,看到了马尔克斯家人授权大陆出版《百年孤独》,赶忙跑到书店购得一本,但因俗事耽搁,直至近日才静下心来,花了两日的时间,安安静静地重读了一遍。

大学时,看了许多国内当代作家的作品,在许多的作品里,似乎都能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陈忠实的《白鹿原》自不必说,简直就是《百年孤独》的汉化版,众多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最爱此书。去年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看过莫言的大部分作品,窃以为,莫言并无作品可超越《白鹿原》,然《白鹿原》模仿痕迹太重,无论行文,结构,脉络,都极似《百年孤独》。莫言的成名之作《红高粱》,及《生死疲劳》中都可看到马尔克斯之影响。张炜的《古船》,余华的某短篇,亦可看到马尔克斯的影子,足可见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彩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一)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二)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独,书看得很快,可信息量太大,反而还未消化完毕,停留在对一本好书囫囵吞枣泛读一通的阶段。相信还要反复咀嚼几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对人类历史的讽刺有多深。目前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仅是这是一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他们在马贡多生活,在这个孤独的小镇与以马贡多小镇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范围活动着,在这里他们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以及执着的信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打自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并没有逃脱孤独二字。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三)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但凡文艺青年或是想装装文艺青年的家伙想必都很熟悉这段话。在那个盗版书铺天盖地的年代,手捧盗版书的人们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艺熏陶只是版本不一。结果马尔克斯老爷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后150年都不给中国自己的作品授权当然那是过去时,不提也罢。

坦率地说读完一遍后我自己也无从下笔。可以说是作品本身太难懂,也可以说是读后我整个脑子到处散落灵机一动的感想,理出来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家族循环往复无可挽回的命运,还是在叹息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好吧我承认,以我的阅历与智慧弄懂这些真的还有点难。一定要说些什么,也就是散乱的杂感,而且欲说还休不知所云。嗯,从哪里开始说起好呢?

被海水包围的马贡多,孤独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代,悲欢离合断断续续如同梅雨一般纠缠百年。

很有趣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没有人会被绑在树上直到生命终结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村落里面。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家庭反反复复给孩子命同样的两个姓名,死者不会因为太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仿佛透过一层教堂彩绘玻璃窥视着一个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读完后又感到它是无比的真实真实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亲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剧。

故事的叙述有些混乱,那都是些循环往复的回忆,考验着记忆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忆。孤独的回忆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第一个何塞阿卡蒂奥,在孤独中泯灭了自我。丽贝卡,则在同孤独的对抗中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迟暮之年看得比谁都清楚可为时已晚。阿玛兰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却无法逃离。乌尔苏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汤中却毫不自知,守着一个慈母的美满面具悲怆地活着,那家就是她的坟墓。

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世世代代传下的名字联通家族遗传的记忆,他们的命运变成了莫比乌斯环中爬行的蚂蚁,不断循环往复却找不到出口,不断寻找却不知其实根本不用找。看书的时候我老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长了。不过想想他们都是家族中那只可悲打转的蚂蚁,不妨将他们当做阿卡蒂奥跟奥雷良诺好了,同名同姓,拥有一脉相承记忆的人本来就是同一个人吧,我想。至于那两个换了名字的人物,或许搞错坟墓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若干年之后,当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奥雷良诺第二一定会记得六月份一个淫雨连绵的下午,他踏进房去看他头生儿子时的情景。你看,只是回忆,真的仅仅是回忆而已。

有人说布恩蒂亚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运作着,没有感情也没有实体。我想,孤独的心中也未必装不下真正的在乎,毕竟那种东西,是爱因斯坦和薛定谔都没办法的事情。这个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独与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么东西在维系着绝对不是费尔南达家乡那样的昏色地带。

整本书想要表达的也许只是一个词:循环。联系到当时拉丁美洲历史循环往复停滞不前的怪圈,再怎么迟钝的人也多少会往这方面想想毕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至于孤独,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与罪恶,想跑也跑不掉。

其实人这一辈子从可以看到不同开始,就想尝试着去理解人和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些微妙而关键的感性差异,使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说独立语言的生物。

也许沟通和交流能在岛与岛之间建造桥梁,但桥梁的存在也终究拉近不了实际距离啊。

很多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会改变一个人,也许会成为一个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来说,人类定义回忆的方式由于是一种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记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来与自己有关、不过出于种种原因想起来就后悔,情愿和自己没关系,情愿没发生过的事情也会被自顾自从名为回忆的盒子里捡出去不加修饰地扔在意识角落假装看不见。

直到有一天出现毫无预兆的契机,像看陌生人那样惊奇地重新发现躺在角落里的那个未加工半成品,以及为了它花过各种各样力气的,几乎不认识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过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后谁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宿命呢?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着。但在那一刻,如同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一般,他们又在一起了。

想到这些时候看到这样的结局就好了。要是还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马尔克斯老爷子怎么想的,眼下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书店买到正版《百年孤独》装文艺青年了。

马尔克斯老爷子说,这样的家庭不会再在地球上出现。

但愿如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 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500字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500字:

读这本书,奶茶只有一杯,冷冷热热,醇醇淡淡,全在一杯里。

周末带小儿图书馆读书,无意中翻看到这本书。读后收获很多,也有很多惊喜,于我眼下的生活有很多的指导意义。也很有幸能读到这本书,有幸走进刘若英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标记,却又不停转移,如同季节轮换,看起来周而复始,其实春有一春的花,凋零和生长层层累积出现在的样子。自己很难知道,别人用目光雕琢出来的你,如今是什么容颜。一刀痕迹,一个谜语。当下不是真相,全部才是事实。没什么刻意抛弃你,好比没什么刻意挽留你。面对镜子,望见现在的你。但在时间长廊中,每个路口停步的你,无数的你贯穿到尾声,故事像潮水般传递。最后一朵浪,依然带着第一朵推力。

我喜欢刘若英,不是她某个阶段,而是整场花开的过程。一般的观念里,“孤独”这个字让我们联想到悲伤、无奈、无助等的负面情绪。然而温尼科特所讲的自在独处,特别是在别人面前还是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独里的能力,反而是一个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灵修大师曾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挺吊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的最深处。

有时独处的人会选择性的将苦恼的事,选择性的不说,宁可跟自己对话,试着自己找答案。自问自答,跟自己聊天,也是一种乐趣。

一个人旅行,是独处比较好的方式。它可以让你短暂的抽离现有的生活。享受孤独,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言下之意他非常享受孤独,认为唯有孤独可以带来精彩与伟大。

我讨厌搬家,这点与奶茶非常相像。每次出差,我都会把外面东西搬回家里。那对我来说也许是短期的“工作完结“。然后在家里,重新打包整装,准备再出发,从这个角度,家又是“工作的起点”。这些过程很重要。所以即使只是能回家呆几个小时后又再出发,我依然会选择回家。

独处是一种状态,有时只有周边没有人类的存在,才会感觉到自在。当你发现你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可以自在处在孤独里,绝对一种幸福。即使在网络上发言或朋友圈发文还是得谨慎才行。这不只是保有自我,也是相处的一种尊重。

有人说:网络时代的好处就是,一瞬而过的讯息,大家都学会快速遗忘,反正很多事谁记得谁痛苦。就算实情可能是这样,我还是相信,这世界上发生过的事情就是会永远存在。一般人健不健忘与事情是否存在无关。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可以用来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多样化。但我并不认为,人跟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更亲近更美好。现在生活中,只要离开网络与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网络时代的今天,不可否认。

微博、微信等通讯软件已经成为我们交友的很大一部分。但你是否有感觉经常和屏幕对方的陌生人很亲密,却和同你一起晚餐的人反而比较疏离呢。这挺可悲的!学习独处,或许对这情况有所改善。独处时将与世界的联动降到最低,但并未放纵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停滞。而是不被多余且杂乱的讯息所牵制。我同意这个观点,独处时必须意识到自己,才能够享受随之而来的自由或寂寞。大部分的人的独处,意味着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

在一个被赋予的独处空间里,我们决定做什么,或许也接近我们面对自己时的态度。能够品味独处的美好,在我看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

我总爱怀旧,也发现很很多人喜欢怀旧。然而现在就是未来到过去,也许我该更加珍惜当下,而不是一直缅怀过去。希望老了以后,“怀旧”现在的自己,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你好,现在、过去、未来。”作者:David天涯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一本很厚的书, 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并不亚于我国着作《红楼梦》,但它又与《西游记》一样,充满奇幻色彩。我花了整整一个寒假,才能勉强看懂。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最伟大的魔术师,他用魔幻的笔写出了一个堪称传奇的百年世家,一个现实又奇幻的历史故事。

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着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我对男性几乎一致性悲惨结果实在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可理解,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于是我对女性成员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其中乌尔苏拉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她活了一百多岁,几乎是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如果让她死去,小说也就‘半途而废’”。这说明没有她的存在,这个家族就无法延续。乌尔苏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类)的始母,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她美丽﹑聪慧﹑坚强﹑勇敢,在丈夫退缩脱离男性统治秩序时,她又建立了一个与原男性统治秩序有继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统治秩序。乌尔苏拉支撑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统治秩序并不臣服于男性统治秩序,她反对暴力、权欲、空想(也许有一定价值)、纵欲(女性也不可避免)等消极因素,她努力使后代成为“永远听不到战争、斗鸡、生活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的人,虽然最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徒劳,但还是在力图阻止男性统治带来的恶果。而这个家族其他女性更是“乌尔苏拉”的延续和补充。其中阿玛兰坦的高傲、丽贝卡的野性、雷梅黛丝(俏姑娘)的美丽、丽贝卡·雷梅黛丝(梅梅)的热情,以及雷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第五代阿玛兰坦·乌尔苏拉是“创世记”时期第一代,是经过历史发展变迁,赋予了新的女性意义的,融入家族历史上女性特点的总合体。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但在我看来,布恩地亚家族所留下的最大财富莫过于女性们的精神,它给我们一个启示:男性统治秩序社会里的强权﹑不公平﹑绝望终有一天会崩溃,女性的觉醒何其重要,这样或许会出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像乌尔苏拉幻想那般,美丽若天堂。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孤独的标本》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好的孤独读后感3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