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呐喊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呐喊有感1000字

读呐喊有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读《十年争一胜》有感 (10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十年争一胜》有感 (1000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不需要不胜败看得那么重要。只要有意义,哪怕是输了十年,也是有意义的。

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一棋痴,名叫王不败,他的棋艺并不高超,所以总是输给别人。但他并不服气,于是他给自己规定:和别人下棋必要赢上一盘,否则就是下上七天七夜,他也不肯罢休。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叫七爷的人棋艺特别高超,就告别妻儿,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七爷。七爷是个当地的大户人家,年龄已超花甲,见他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便不好推辞,就和他摆上棋盘,下上了三盘。结果当然是王不败输得很惨,毫无招架之力。这时,七爷对他说:我一个月只下三盘棋,你下个月再来吧!王不败一口答应,说下月再来。七爷一看他出门在外,也无亲无故,便让他在自己家里做工,养活自己。就这样,一年后,他和七爷又下了一盘,王不败还是输得很惨,但依旧不肯走。气的七爷一年和他下一盘棋。这时他的妻子来了,求他回家,说自己的儿子都要饿死了,哭天喊地的要他回家种地,可王不败还不肯走,非要赢七爷一盘才肯走。第二年,王不败又输了,他的妻子又来了。给他捎来了一个大饼,并求着让他回家。王不败一气之下剁掉了自己的一根指头,并指着老天发誓。如今生不赢七爷一局,就再也不迈出七爷家一步。并对他的妻子说:你找个好人家嫁了吧,别再等我了。妻子也二话不说,奔回家去。第三年,王不败见妻子没来,便以为她改嫁了,悲痛欲绝,更是下定决心要赢七爷。就这样,王不败一直输,直到第十年,王不败的棋风有了很大改变能攻能守;能退能进,七爷一下失了先机,终于输给了王不败。王不败兴奋地跳了起来,拿上回家的银子,向家跑去。村子里变了样子到处红红火火,像是有什么喜事一样。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儿子结婚了。他高兴地跑回家去。他老婆坐在炕上,主动对他说:七爷一直把你这些年在他家做工的钱给了我们,他真是个好人!从此,王不败焕然大悟,他开始把输赢看得很轻,最后一天只下三盘的事。

通过读这篇故事,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有好胜之心是好的,但不要把输赢看的太重。不要想王不败那样做棋痴。人生也是如此,对输赢要看开。也许它在某个方面比我强,我就可以加把劲,把他超过去。超不过去,也没有关系,别人总有自己的强项。在生活中,输赢又何妨?生活只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超不过别人,自己又生气,何必呢?倒不如放宽心态,把输赢放下,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本是一场游戏,又何必非要赢呢?在人生上赢,才是在最大的赢家。

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牙克石市第四小学六年级:伊兆森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留德十年》有感


读《留德十年》有感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回忆录中重要的一段,是季老从1988年到1991年写作的,时年80岁高龄,这样的年纪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应该是有难度的,好在季老有写日记的习惯,翻开日记犹如回到从前,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记录,就容易把回忆的碎片连贯起来,形成今日之感受了。看来写日记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垂垂老矣,喜欢回忆的时候,总算有点依据,如果再有些码字的能力,也许就能写一本回忆录了。

每次读季老的文章,感觉就像在宽阔的湖畔公路开车一样,无比顺畅而又风景旖旎,湖面微波荡漾,两岸风景秀丽,心情也格外的安静舒畅。这本书也不例外,但也有所不同。回忆录都有一个共同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还有"忆苦思甜"等等,这些话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回忆总是带有苦涩和伤感的。既有对过去艰难岁月的嗟叹,又有思念亲人故友的伤感。罗素曾说过人生的幸福正是来源于生活的缺失,也许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悲欢离合,才有了人生的丰富多彩吧!

留德十年实际上是从1935年到1946年的11年时间,24岁离家35岁还,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他乡异国,说哥廷根是季老的第二故乡一点都不过分,人生有这样的际遇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十年的德国生涯,一定让季老对德意志这个民族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二战时的德国到底是啥样的?我想通过这本书都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虽然是回忆录,但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来一一叙述,而是用相对独立的文章构成,在我看来有点杂文的感觉,反而更容易读下去,季老的写作已无需拘泥于形式,随意行文皆成文章,叙事达意炉火纯青,这就使本书无论从那一页看进去,都能顺利的阅读下去,而丝毫不会有衔接不上的感觉。

在这里,我想通过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喜欢季羡林的朋友们一点提示。

首先是本书是有序有尾的。《楔子》为序,《余音袅袅》为尾。读序可以了解本书的由来,读尾能够体会季老完成本书后的感慨,既是书的一个起始,也代表了感情的圆满完整,人生的有始有终。

虽然是"留德十年",但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部分记述。

一是出国和回国的经历;

二是在德国的学业和遇到的人;

三是二战给德国自身带来的巨大创伤;

说到出国,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办个护照基本就能成行,但在1935年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出国留学。季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回老家中学教书,本来可能要吃一辈子"粉笔末",却突然获得了一个到德国交换留学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下一个惊喜可能就在眼前,但对季老来说,既是惊喜又是烦恼,家有老亲、少妻、幼子,更加囊中羞涩,最后终得家人支持和朋友相助,艰难成行。

1935年西伯利亚铁路和火车

当时去德国只有一条路可走,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国内还要路经"满洲国",然后进入苏联,途经波兰最后抵达柏林。这个铁路线不知道现在还是否存在,即便是有,恐怕也没有季老描写的那些场景了。

出国路上的描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满洲国"的特务,哈尔滨白俄人开的地下小饭店,驾着高头大马车的白俄男孩,干着划船营生的白俄盲童,还有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莫斯科的傲慢和做作,波兰的文明和礼貌,还有美丽的女孩wala,萍水相逢又转瞬永别。

回国就更麻烦了。季老本来只有2年的学业,但毕业后二战爆发了,德国和日本是轴心国,只承认"汪伪政府",南京驻德办事处已经撤出了德国,季老回国无门,只好去德国政府宣布自己是"无国家人士",申请在德国避难,期间刚好又有了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只好留了下来,没想到一留就是十年。

二战结束后,终于可以回国了,"十年两茫茫,家书抵亿金",家书一封都没有收到,季老归心似箭。但回国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季老从1945年10月6日离开哥廷根,到1946年5月19日到达上海,历时近8个月的时间,足见路途之艰难。

回国的路线大致如下,从哥廷根到瑞士,从瑞士到法国,从法国到越南,从越南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这么长的回国之路,当然也有了更加丰富的见闻。

我印象最深的一是与国民党驻各国领事馆的周旋,一群吃硬不吃软的贪吏,好好的协商不行,只要往办公桌上一坐,就立刻好办了,这样的政府官员,这样的党,不亡才怪。

二是季老对途经几个国家民族特点的描述,德国人老实憨厚,和他们打交道不用留什么心眼;英国人严肃保守,即便是大热天去餐厅吃饭也要穿上燕尾服;法国人热情自由,好像把心放在手上托着,随时准备交给别人。欧洲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读完这本书就更加朝思暮想了。

梵文经卷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研究的是梵文和吐火罗文,并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这里我想多说两句。梵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属于印度语体系,其流传下来的文献仅次于汉文而又远远多于欧洲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吐火罗文也是印度文字的一种,世界仅存的残本为我国新疆出土的一批古代文献,现存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据说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甲骨文。

大家都知道古代西方文明要比东方文明落后许多,而文明的延续主要靠文字,据说"仓吉造字,有鬼半夜哭泣".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各类文化、科技、医学、艺术等等伟大的成就都通过文字被记录和流传下来。近代欧洲为什么能迅速的超越东方呢?我想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就可见一斑。

单单德国就有很多中国古代书籍和梵文的原始文本,无论是私人的藏馆还是大学的图书馆,其收藏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越了中国,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能够给现代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智慧和启迪,都未可知。大家都知道玄奘取经,到印度去求取大乘佛法,原版就是梵文,后来也仅仅是部分被翻译为汉文,但对梵文的研究和著述,从唐代伊始,中国历史上就从未出现过有相关的记载。

从对语言学的研究来管中窥豹,德国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第一个开创了古代语言比较学,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古代汉文、梵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取得了灿烂的研究成果,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季羡林当时经过艰难的选择,最终决定把梵文和吐火罗文作为研究方向的意义所在,如果他选择德文甚至是汉文作为博士研究课题,岂不是要容易和轻松的多,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哥廷根大学

二年的读书生活是既清苦又有趣的,清苦的滋味做过穷学生的都知道,有趣的是哥廷根的席勒草坪,是季羡林和朋友们周末去聚会和游玩的地方,那里终年绿草如茵,古木参天,山中有脾斯麦塔,走累了有咖啡厅,偶尔还能看到梅花鹿,的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学习之余就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在本书里,季羡林多次提到了母亲和对母亲的愧疚之心。季羡林基本没有在母亲身边生活过,以至于多年后梦到母亲都始终无法有一个清晰的面容,这也成为季老终生的遗憾,(具体可以查阅季羡林的另外一本书《谈人生》),现摘抄一段文字,来更加直观的说明季老的心情:

母亲一人凄清的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他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季羡林在德国的朋友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人:章用和哈隆。章用也是留学生,出身世家大族,有"衙内"的身份,却没有纨绔的习气,学识渊博,但性格也孤傲,和羡林一见如故,但不幸的是家族衰败,一年后回国了,之后两人再没有见过面。章用回国后生活应该是相当不顺,竟然英年早逝,他把一些仅有的著作都寄给了季羡林,大有托付的意思,章用是一个寂寞的人,和季羡林虽只有一年的交情,却心心相印,视为平生唯一的知己,失去了章用的季羡林也深感知己难求,人天悬隔,欲哭无泪!

哈隆是德国人,大季羡林20岁,也算是忘年之交。哈隆是季羡林工作的汉学院所长,和很多的德国教授一样,每天除了教学就是伏案研究学问,和老妻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此人在大学里很不得志,后来终于去国他乡,到英国剑桥教授汉学,在饯行的时候,这个老头留着眼泪对季羡林和田德望说,在哥廷根真正的朋友只有他们两个中国人。老教授离别时的真情流露,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除了这两个朋友外,季羡林还用几个篇幅谈了授业的老师、房东太太、几户街坊朋友、几个反对纳粹的德国人和一些留在德国的中国人。这些人显然都在季老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季老所说的,每次回忆都好像是把这些人重新都召唤到了眼前,好像重新生活了一次一样,辛酸苦辣五味俱全,这滋味绝不是美好的。有些回忆,一次就够了。

但是这些篇章我却读了好几次,老实而又个性的房东太太,和中国的妈妈一样,唠唠叨叨又勤勤恳恳。迈耶家的小姐伊姆加德对季羡林的委婉挽留,博恩克家的盛情款待和尽兴畅谈,还有那些萍水相逢的"青田商人"们,恐怕是流落欧洲的中国人最典型的代表了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记下一些人,这些人从来不用想起,又永远无法忘记,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了你的灵魂,永远值得珍惜。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在前面一篇读后感里说过,最早想读本书,也是想真实的了解一下二战中的德国和希特勒的覆灭,这本书果然让我如愿以偿。

季老到达柏林的时候是1936年,刚好是希特勒当政时期,德国人给季老的整体印象是老实,不关心政治,希特勒开展的种族歧视,宣传"北方人"是优秀种族的策略,还是蒙蔽了一大部分民众的,直到战争开始后,德国用谎言当借口,自卫战打到了别人的国家,才逐渐的让许多国人明白过来。

但是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就很难再停下来了,整个德国被卷入了战场。

首先是征兵,适龄的男丁几户都应征入伍了,季羡林的几个老师也未能幸免,哥廷根大学几乎变成了女子大学,战争后期负伤的学生开始陆续的归校,回来的大多都带着残缺不全的身体,教室里到处都是拄着拐杖和断臂的学生,还有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俘虏也渐渐多了起来,各个国家的都有,颇具世界大战的特色,后期因为俘虏太多看管的人手不够,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风景,俘虏们三五成群到处闲逛,饿了就去地里找地瓜烤着吃,敌我关系在后方其实还是蛮融洽的。

然后就是大轰炸,德国的大小城镇在后期都遭到了轰炸,尤其是大城市,几乎是几遍地毯式的轰炸,很多躲在地下室里的人直接就被埋在了下面,能听到呼救的声音,但地面上的人却无能为力,由于死人太多,有地方传闻地下的老鼠都长到了1尺多长。德国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竟然落到这个下场,也的确是人间悲剧。

还有就是饥饿,德国人民被战争拖入了饥饿的深渊,哥廷根这样的小镇几乎已经断粮了,政府发的面包里掺有鱼骨头粉,隔天就有很浓的腥臭味,季老房东家先生本来是一个大胖子,都被饿成了小瘦子。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因为燃料缺失,政府最后同意砍伐城镇附近的森林,但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德国人还是在森林里划了一个固定的区域,并把每棵可以砍伐的树木做上标签,无标签的严禁砍伐,德国民族的素质和认真可见一斑。

美国大兵终于挺进了哥根廷,战争结束了。

有趣的是季老因为是中国人,属于同盟国战友,竟然被当做在德难民优待了一把,可以每天领到新鲜的牛肉和大米,这对饱受饥饿折磨的季羡林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于是乎房东太太和许多德国朋友都跟着大快朵颐了一把。

以上算是我对本书的整体印象吧。本书的精彩绝不是一篇文章能够描述的,我所说的只能是冰山一角。总之,本书绝对值得大家一读。

读别人的回忆录,最能直观的反思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能否写出回忆录呢?我想今天恐怕是不行的,既无可写的内容,又无码字的本领,虚度三十余载而已,挦扯一句禅语略表心情:本来无一物,何需回忆录!

读《十年一品温如颜》有感


很有必要说下看完《十年》的感受,十年就是一个出版小说,不算太长,

按照我的阅读速度,两天就搞定,但是暑假最后几天开始看,一直到现在才看完,而且看的囫囵吞枣,只知其大意,如若我不是个资深读者,这点耐力还是有的,早不看了。为何十年这样难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男主,言希(男主)完全没有很多众多读者渴望的那种男主身上的特质,长得很没有男性气息,直接点说就是长的文中有两个男的都爱他爱的那啥,他还不够冷峻,不够酷帅,不够霸气,重要的是身子骨好弱,记得文中言希有一次游泳都晕倒了。刚开始的时候有癔症,失忆,谁都不认识,后来有耳疾,双耳听不到,再后来连腿都瘸了,结婚时抱女主都颤颤巍巍,言希啊,还喜欢吃!尤其是排骨,红烧排骨清炖排骨冬瓜排骨以及粉蒸排骨,无排骨不欢,幸好女主做得一手好排骨。他还喜欢粉色、暖色,经常对女主撒娇卖萌装可怜把女主当成自己的女儿来养,但我觉得反而女主更像他妈!保护他,容不得他受一点委屈,(当然了男主也是非常暖的,非常宠女主)这男主的这种风格跟他的遭遇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小被爷爷一手拉扯大,15岁(就我们这个年纪)就被奸人算计,作文被几个男的那啥了,心里能不有阴影吗,这才有的癔症,之后就被爷爷囚禁不给吃饭,后来就是因为一个喜欢他的男的给他送了排骨,以至于后来他才那么爱吃排骨,高中第一次有了喜欢的女孩,女孩得知他不堪的往事仓皇逃走,后来好不容易遇到了不介意他过往的女主,却被喜欢他的一个男人拆散威胁并有囚禁了言希(我码着字都鼻子酸),言希逃跑了无数次,都被抓回来了,最终还是逃出来了,女主他俩分分合合,一起私奔到了外国,终于结婚了,但你很难想象,两个大名鼎鼎的温家和言家的孙女和孙子,在国外每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画面,但事实就是这样的。终于,伴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由于言希擅闯无菌产房,扰乱社会秩序,在孩子满月后,被赶回了中国。这才是真圆满了。

你就会想,还有比这更不靠谱的男主吗?(忘了说,男主当年也有断袖的嫌疑)或许会觉得他压根就没有你所向往的那种形象,但当你真正在看这个小说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就是言希,你不会拿他跟其他男主比较,他就是言希的温衡的言希,或许你会喜欢上他。(听说要拍成电视剧,好吧,我觉得谁演言希都会毁掉这个角色,真的是无人驾驭啊,言希太不一样了。)

读猫生十年有感


读猫生十年有感

这部作品用一只老猫的口吻叙述,通过猫眼观看的人生十年,京城年轻人的十年青春,追求与挫折、爱情与梦想,似水流年的慨叹。借用一位读者的话:淡淡的忧伤,缓缓流过的生活画卷。《猫生十年》的这只叫作“阿赳”的猫,为读者讲述的并不是夏目漱石笔下的人生世界。

这部作品也许没有文学名着像是《红楼梦》等等的那些被读者广泛颂读和流传,也没有过高的名气,也许它会如千千万万的书一起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书柜上,也许正在被人阅读,也许碰巧被不谙世事的小孩把玩。但是至少是现在,我读过了它了解了它,它也曾拥有过很多的知音人,被了解无疑是书的使命和价值,也感谢它带给我阅读时的悲与喜。

我是无聊的时候爬上图书馆时翻到它的,可能是被封面的那只树下的猫所吸引,也可能是想去了解了解招弟小姐人生的十年在一只猫的眼中是什么样,无论起因是什么,现在我已经将它读完。

文中的阿赳在没有遇到招弟小姐之前是一只名副其实的流浪猫,它的记忆也从与招弟相遇开始,甚至它开始还埋怨过招弟小姐的平凡,因为她同我们现在一样,是一个忙于考研的在普通不过的女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榜,她却固执的以考研为终极目标不肯放弃。招弟不明白自己的固执是为了什么,阿赳更不会懂了。好歹在落榜三次后招弟终于醒悟自己该有一份工作了,从此便离开了考研的世界去当了个可谓是小翻译的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身边的朋友来了又走,也随着时间慢慢的远离了。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招弟和阿赳也许就只能这样的相依为命下去了吧,直到遇见了行简君。招弟小姐似乎所有的运气都用尽了才能碰到这样的一个男人,她的爱情来了,阿赳的爱情却早已经逝去。爱情这东西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在招弟和行简快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行简曾经付出一切去保护的那个已经和她结婚的女人回来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为招弟感到了失望,爱情里的甜蜜酸涩信任欺骗她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这份爱情也许已经到了头。匆匆就是离别,离别也是匆匆。

在招弟患了绝症的那段时间里,阿赳经常和他的朋友公子小白一起待在房子里等待,有时会看窗外的风景。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如同以前一样和招弟小姐以及她的朋友们闹,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不仅他们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因为阿赳在不久以后也失去了公子小白,他的痛他的孤独也让他很措手不及。

招弟小姐终于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去世了,阿赳在那一刻觉得自己也要死了,它跌跌撞撞的离开了。去了没有熟悉事物的地方,从此也杳无音讯。

通过短短的十年时间,招弟和阿赳一起经历了人生的很多事,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快乐、悲伤、得到、失去。

我们在拥有的时候就不要置之不理,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即使平凡,也有他人看不到的不平凡。梦想在闪光,希望在闪光,只要不停下脚步,一路风景无限好。

我想让自己记住榕树下的那只猫,也记住招弟那不靓丽却闪动着青春活力的脸。

读政道-仇和十年有感


读政道-仇和十年有感

《政道――仇和十年》这本书,讲述了仇和的从政历程。从沭阳到宿迁再到昆明,仇和以其个性化的施政方式和理性化的制度建设,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走前人未走之路,达前人未达之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仇和主政的十年,向人们彰显了当代领导干部“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的精神风貌。仇和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一、公正无私才能不出事

仇和在宿迁的改革曾引起无数的上访,无数的媒体记者来采访,记者们写了无数的内参,宿迁的改革还上过焦点访谈,宿迁的老百姓们上访到过国家信访局。但是,仇和不但没有倒,还继续升迁,是什么原因呢?三点。一是仇和推动宿迁的改革没有个人私心杂念。十年来他一直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究竟为了什么?他说:“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我的理解是,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是为了使贫穷的老百姓富起来,是为了真正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是仇和在拒腐方面过得硬。他没有任何腐败的绯闻,哪怕有一点仇和马上就完了,因为有多少人在等着他出事。序二中说,与那些仕途顺当的优秀官员一样,仇和的屁股擦得干干净净,不搞以权谋私那一套。他在乡下的兄弟姐妹,没有因为他“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三是仇和的改革理论及观点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或者说就是上级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仇和之所以能够好几次能在危险的边缘逢凶化吉,还得到升迁,在于他给江苏领导的印象,是一个德能勤绩都堪优秀的体制内官员,而非一个官场中特立独行的异类。

我们学习仇和,首先就得要求自己“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作风上清廉。象我们财务工作者平时接触最多的是钱、财、物,我们看到报纸上有些例子,有些人错误的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沾点小便宜是天经地义的小事,“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习惯,先拣小利,后图大财,以至走上犯罪道路,造成终身遗恨。所以,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也能严格按照道德原则规范行事,不做任何对国家、社会和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家,理好财,才能取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真抓实干才能干好事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强省,按人均排在上海后面。但是,宿迁在江苏省却是倒是第一,仇和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宿迁,来的沭阳。从书中我们看到仇和主要干了这些事情。抓纪律。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原因,开会,外出视察等都不能迟到,即使是领导班子成员也不能例外,迟到了就要挨批评,就要被大声质问;抓作风。从打扫卫生开始,把卫生死角承包到办公室,到人,领导也有任务,雷打不动;抓招商引资。层层划分指标,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抓城市建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抓廉政建设。坚决查处买官卖官现象,不但将前任县委书记依法查办,而且查处了相关的上百名干部。…

为了工作,仇和把家从南京搬到宿迁;为了工作,仇和走遍了每一个农村,每一个派出所,每一个单位;为了工作,他身先士卒什么工作都在第一线。他敢说,敢干,不怕得罪人;他经常捐款,他的口号是,“我捐的起就捐,不让公家拿一分钱”。正因他的真抓实干,才迅速扭转了官风民风,打开了工作局面。

我们学习仇和,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自觉纠正那种办事拖沓,不守纪律的不良习惯,更要杜绝靠搞形式主义应付工作、“忽悠”领导或者自己坐而论道,对干事的人评头论足的现象。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落实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只有这样,荆州质监“五年大变样的”美好蓝图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

三、锐意改革才能成大事

面对沭阳的落后面貌,仇和没有等靠要,没有做无为而治的太平官,而是敢想敢干敢冒险,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一卖到底”。从出售国有单位门面房,到所有国企,再到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 推行小城镇建设。以铁腕强力进行大规模城市拆迁,老百姓先反对后赞赏。民主尝试。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推竞选制度、勤廉公示制度,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的现象。对此制度有关领导曾专门作过长篇批示,后来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实行。全民招商。“十二道金牌抓招商”,完不成任务的单位,通过种种办法让所在部门的一把手位置坐不稳。强行借资修路。通过企业垫资,要求公务员、教师借出工资等方式筹资来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超常规措施的推行取得了骄人的政绩: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到2001年,这个全省最贫困的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分别提升了13位和6位,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分别提升了21位和9位,GDp增长率全省第二,位次提升幅度全省第一,一举成为江苏省最有活力的县之一。

我们学习仇和,必须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

四、学以致用做好份内的事

从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CpI同比下降0.6%。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从我市系统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全系统预算目标完成同比下降了2.5%。严峻的经济形势是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的“实战检验”。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更要学习仇和,要沉着应对,立足本职工作,确保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

具体到财务工作,主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书上说,“有些人是手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仇和是想办多少事,就千方百计地找多少钱”。我们要以超前的眼光做好项目建设,要学习仇和变政策魔方,做空手道的方法、反季节花钱的方法以及其它筹资方法等,做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局党组看准的了事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来落实。二是要创新财务运行机制。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三是要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到三勤,首先要脑勤。要善于思考问题,凡事多问为什么,要帮助领导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其次要腿。,不要只坐在办公室抄数字、作报表,要勤走动,要亲自到现场了解工作中的真实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再次要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动笔 ,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财务分析。要积极组织收入,查找一些单位收入降幅较大的原因,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的征缴力度,抓大不放小,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全年预算目标的顺利完成。四是要铁腕抓管理。党组制定的制度要坚决执行,提出的目标不打折扣地完成。要严格控制支出预算,强化勤俭节约措施。坚持“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支出原则,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确保节支目标完成。五是要转变工作作风。仇和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把原来民居密集的地方变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可以在三天以内办妥一个庞大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在两周之内将一个原本垃圾成堆的县城变得干净整洁。与仇和速度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推进财务工作全面提速,形成勤学善思、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财务工作新气象。

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


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

在分局倡导的书香警营文化活动中,我选读了《苏共亡党十年祭》这本书,不是对共产党未来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更不是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赏玩,而是希望以史为鉴,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缘何在人民冷漠、沉默的目光下垮台,描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大历史。

我想,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悲天悯人的,也是无比遗憾痛心的,就在苏共党旗在莫斯科红场被降下的那一刻,在列宁柔和而坚定的雕塑被推土机毫无眷恋的推倒的那一刻,当莫斯科人民经过红场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时刻,竟然没有一个人驻足、凝视,有的只是冷漠、无视甚至憎恶。走过十月革命、走过卫国战争的人都不会忘却那段历史,那种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浴血奋战的无畏,那种为了保家卫国与残忍法西斯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一刻,都化作无言的泪水,流进大地。他们看不到自己用生命献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政党和国家,是如何在短暂而又漫长的历史中灰飞烟灭,是如何被自己的人民无情抛弃。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腐败充当了苏共亡党的掘墓者。记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却没有预言到共产党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有时候内部能量爆发会炸伤自己,而这个炸药包却是苏共自己一手制造的。列宁时代,腐败问题便已存在,但大多比较隐蔽,再加上国家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无暇顾及,然而到斯大林时期,赤裸裸的腐败便浮出水面,且毫不隐晦。斯大林赋予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各级官员种种特权,在苏共庞大的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据说,这些特权阶层建造住宅大楼,在各个部门开办克里姆林食堂和医院。甚至人民委员部和其它机构,也建立了只供指定的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小卖部、医院、疗养院和休养所。正像前苏联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阿尔巴托夫所说的那样:"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党、政府、整个领导的威信下降。"

当然,这只是苏共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然而从苏共这种大搞特权的端倪就可以透视出苏共党员,尤其是官员干部无形中已经脱离了普通老百姓。改革大潮来临,以往人为掩盖着的腐败现象被大量揭露。当人们了解到这令人愤怒的社会不公,看到苏共高层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做法,以及对人民财富不知羞耻的掠夺,终于,最后一点信任消失殆尽。苏共亡党,亡的不是来自美国的和平演变,亡的不是体制本身不健全,亡的是民心、亡的是民意。

我一直以为,自古以来人民对于官员、领导干部的腐败、特权是抱有极大的宽容心的,除非这些问题已经发展到危机个人或家庭生命,封建社会如此,近代社会亦是。但是,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绝不能有这种侥幸心理,而应该是未雨绸缪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腐败问题也一直存在,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论述,学界也常有探讨,但一直未找到根治腐败的法宝。

新一代中央领导上台后,一边治腐败,一边搞改革,人心所向,全国上下欣喜若狂,一致称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净化了党风,匡正了作风,治腐手段上坚持严惩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惩贪去腐、除恶务尽,又防微杜渐、标本兼治,实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反腐目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根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全体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全国掀起反腐高潮,并逐渐形成风朗气清的政治生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为巩固实践活动成果,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进行到底,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用"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用简明扼要的24字让党员干部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清除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净化政治生态,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实现由不敢腐到不想腐的真切转变,.

曾有人这样调侃苏共亡党:"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却人亡政息。"看似玩笑的背后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1921年那次艰难却又激动人心的建党会议,十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组成一个"星星之火"般的组织,它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如今这股"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我们不禁想到,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它?是真正的人心向背,是千金万两的信任和托付!人民群众凭什么对这样一个从山沟沟走来的红军如此信任?是那种不拿群众一丝一毫的自我约束,是那种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诚心诚意!所谓的权力,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人权利的托付,其威力只能为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民会把你放在历史的舞台上。

以史为鉴,面向现实,《苏共亡党十年祭》,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该读读。

《背包十年》读后感1000字


背包,想像中总会有一些流浪。流浪的人,心是否有牵挂;流浪的人,心是否会有所属。这是我一直对身边或背包或户外的朋友,在心底的揣测,和在心底的疑惑。

那天在卓越网上这本书还是在预售状态,预定后三天书就送货上门了。迫不及待拆开包装,翻开书本,发现除了开头几页彩图之外,打后全是文字,不禁有点失望。

知道小鹏这个名字是在大学时候,当时在图书馆被他那本橘黄色封面的《我把欧洲塞进背包》吸引,随意翻翻里面有丰富的彩照和文字介绍,是一本不错欧洲游记。但是借回家一个月都没有时间看,到了还书期限就把它还了。之后想在网上购买一本,发现已经没货了,也没有再版的……

打开《背包十年》,16张彩照里其中有两张看来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面的文字却深深打动了我,正好印证了作者在后面所写的“视角独特才是成为顶尖旅行者的那张底牌”。一张是吴哥窟里佛祖的微笑,图片照的只是那宽厚的嘴唇,下面写着“我明白信仰是一种嘴角上扬的人生态度……”,对于作者来说,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张是一对情侣抬头仰望着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写着“羡慕他们可以一起笑看风轻云淡”,旅行时要能做到真正的抛开所有,享受自由,的确令人向往。这种境界作者磨练了十年才学会放开,旅行时对父母的思念如影随形,选择旅行而让家人牵挂担心的那种内疚感让他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运的莫过于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只要让父母知道你是爱他们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荣和自豪。作者的父母为了让他实现理想给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负家人的众望勇敢大步往前走,这不就是互爱的表现吗?

看完《背包十年》,合起书本,努力回忆书中的片段。在意大利比萨露宿街头,与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机场被脱光检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机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严重的高原反应,差点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馆过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桥上走了九遍,发现景色都不一样;在圣托尼里一个人看日落;到加尔各答和四川做义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丽星空……每想到一个,画面就在脑海里播放着。

书中的内容是写了作者十年里到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经历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个地方里的他或她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题材。每个标题都充满诱惑,每段故事的开头都给你往下看的动力。每个故事篇幅不长,就一两页,但都具有代表性,结尾都带点作者的感悟。当我一次过把全书看完之后,才明白作者和编辑把书设计成没有图片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多姿多彩的图片会掩盖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观点我都很认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叹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但这里似乎还忽略了很关键的东西——健康和欲望。貌似健康的我们,其实都暗藏着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有的人一辈子都没事,但又有谁能预知明天?其实无论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识达到了程度,不管你有没有钱和时间,哪怕你是残疾,只要你想,就能达到。

“旅行者的认真不在于记录枯燥无聊的数字和年代,而在于相识相知的那份感动。”旅行无法复制,旅行除了游览风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历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资料、计划路线、安排行程和旅行后整理照片、写游记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过程。但现在旅游业发展兴旺,参加旅游团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停车起步间的美丽风土,却无法体味与当地人真实接触的粗鄙人情。

不羡慕他们的旅行,是因为不愿意与旅行中的一半珍贵擦身而过。”李欣频说过不要做一个老向别人要现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团旅游回来的人都说自己想一只鸭子被人赶着走,回来只知道很好玩风景很美丽,但其他就一问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游模式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都喜欢走自己的路。

“街头艺人粉墨登场,对他们来说,处处都是舞台。而旅行者虽然素面朝天,可对我们来说,处处都是人生。”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们无法决定它的开始和结束,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重量,让它过得更精彩。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缩影,有起点有目的地,有对未来的未知,要经过种种考验,其中不乏惊险刺激的,最终回归原点。但人生只有一次,旅游可以随时重来。

“作为生活在那种固定模式中的当事人,这究竟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如果是前者,他们是适应了妥协了吗?如果是后者,他们会不会背叛离开?”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轨迹,工作,生活,吃饭,睡觉,然后又是工作,生活,吃饭,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走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有点消极但很实在。让我想起一部电影,两位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女主角上网寻找愿意交换房子的人,她们相互交换了房子,过上了对方的生活。其实偶然让自己抽离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离那喘不过气的工作压力,换换风景转转心情,接触新鲜事物,也许是一件好事。我们是正常人,正常人过正常的生活这叫妥协吗?偶尔去旅行这叫背叛离开吗?世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喜欢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只会死脑细胞。

“所谓生活的艺术,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点滴趣味。所谓艺术的生活,则是那种享受点滴趣味的心情。”很喜欢“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经营。周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电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看一本有价值的书,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打扫一下房间,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尽管一切看起来有点无聊,但日子久了,回头看看,总有意外的惊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发现积累变成了收获。

“在旅游圈里流行一句话,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带不走。可这就足够吗?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付出了笑容,他们得到了什么?”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大学时有位老师,上课时跟我们讲,她说真正的旅行,不要带相机,把眼睛带上就好啦,把一切记在脑海里,永不磨灭。旅行给我们留下的除了经历,应该就是难忘的回忆吧,记住每一处迷人的风景,记住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记住每一张腼腆的笑脸。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希望你们保持纯真,不要奢望会得到什么,因为我们可能给不到你们什么,但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付出过的笑容。

“所谓坚强,不是在灾难前面不哭,而是要笑着面对以后。”我曾经经历过一次痛苦,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人生无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请从现在开始。

喜欢《读《十年争一胜》有感 (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呐喊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