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白居易有感 > 地图 > 读白居易有感

读白居易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白居易的《护生诗》有感4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白居易的《护生诗》有感4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读了白居易的《护生诗》,让我似乎听到几千年前,诗人就在大声疾呼:“爱护小鸟,爱护动物,每一个动物都享有生命权,生命无价!”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让我感受到生物可贵,生命无价!生命没有贵贱之分!他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自己的父母,也有着自己的宝宝……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亲爱的朋友,当你把弹弓指向枝头婉转歌唱的小鸟时,你是否想到它的家人和孩子在期盼她的归去?当有的哥哥姐姐在网上播放的“虐猫”视频时,你有没有感到想到,这些猫也是一只只有着生命的小动物,他们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应该好好的珍爱他们,而不是以虐待为乐趣!当有的人为了获得“熊胆”,将一只只黑熊关在不能动弹的铁栅栏中,残忍地取活熊胆时,你是否想到,如果将人也这样,那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珍爱生命,应该从一只小小的鸟开始,从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开始!

让我们行动起来:看见流浪的小猫、小狗,如果没有能力收养他们,至少可以喂给他们一些食物;在饭店少吃最好不吃鸟肉、青蛙肉……看到有人虐待小动物,我们可以报警……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白居易的《护生诗》有感400字2024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读了白居易的《护生诗》,让我似乎听到几千年前,诗人就在大声疾呼:“爱护小鸟,爱护动物,每一个动物都享有生命权,生命无价!”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让我感受到生物可贵,生命无价!生命没有贵贱之分!他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自己的父母,也有着自己的宝宝……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亲爱的朋友,当你把弹弓指向枝头婉转歌唱的小鸟时,你是否想到它的家人和孩子在期盼她的归去?当有的哥哥姐姐在网上播放的“虐猫”视频时,你有没有感到想到,这些猫也是一只只有着生命的小动物,他们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应该好好的珍爱他们,而不是以虐待为乐趣!当有的人为了获得“熊胆”,将一只只黑熊关在不能动弹的铁栅栏中,残忍地取活熊胆时,你是否想到,如果将人也这样,那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珍爱生命,应该从一只小小的鸟开始,从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开始!

让我们行动起来:看见流浪的小猫、小狗,如果没有能力收养他们,至少可以喂给他们一些食物;在饭店少吃最好不吃鸟肉、青蛙肉……看到有人虐待小动物,我们可以报警……

生命无价,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我们要好好珍爱他们!这就是我读了这篇古诗以后最大的感受!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冯振

白居易诗很多都在小学及中学课本中学过,很多耳熟能详,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多,看过之后感觉有四。

一、浅显易懂。传说他写的诗都是能让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懂的。感觉很有道理,以我不高的古文水平,能不看译文和注释就能轻松读懂,验证了这一传说的正确性。白居易的诗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很多有如白话。感觉邓小平文选具有类似的特点,文章短小精悍,思想鞭辟入里,“短、实、新”。

二、思想性强。白居易出身小官僚家庭,27岁考中第4名进士。但他对社会弊病和民生疾苦都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在《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深刻的体现了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的仁爱情怀,有此情怀,就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庸官、一个贪官。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趣。不是常说,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尚能有如此的觉悟,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到,但是实际上就有人做不到。

三、艺术性高。并非用典及高深文字才能体现作者水平。简简单单几个字,经大师排列之后,效果绝然不同。如“枯藤老树昏鸦、秋风古道瘦马”。作者17岁,相当于高二学生时写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成千古名句。其求教于的诗人顾况,因此事反而留名。此外作者笔落惊风雨,如《轻肥》,前面极力渲染内臣的奢靡生活,末句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有一落千丈之势,读来颇为震撼。

四、纪实性真。如初中时学的《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忠实记录了“宫市”的无赖行径。《新丰折臂翁》通过折臂翁年轻时为逃避服兵役自残的事迹,反映了唐玄宗征讨南诏的历史及人民的悲惨命运。此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上写帝王将相,下至贩夫娼妓,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把诗歌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社会职能,发挥了政治作用。

1200年后,白居易的诗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他胸怀抱负,有一腔热情,却因生不逢时,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并不顺利的仕途生涯中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造就了唐诗中的一个有一个高峰,也有不少名句流传千古。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出名的就是描写**与三郎爱情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句子可谓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

面对这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又怎能不爱这样的白居易?他多情而又有才华,这样的男子谁能不爱?然而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不是同病相怜的《琵琶行》,亦不是多情含恨的《长恨歌》,而是迷离玄幻,只有三句话的《花非花》。

初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在这首诗中,不论是花还是雾,都是我很喜欢的意象。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

然而这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让人觉得似懂非懂,余味无穷。白居易说花非花,那又为何?雾又非雾,那又是什么?诗中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意象,夜半时方来,天明时却又去了。试想,夜未央,红宵春帐,促膝长谈,共剪西窗烛。天空刚刚露出了鱼肚白,他却要离去。匆忙之间,竟将记忆留下。就如同灰姑娘留下了自己的水晶鞋,散发着妖娆的魅惑。引这人,去寻,去找。但又该到哪里去呢?读到这里不禁想,白先生写的这,莫非是梦?但这时作者却又说,他来时就像梦一样悄无声息,他去时又像早晨的云雾,散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似乎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场梦,又仿佛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杜撰。原来是误会一场啊。写到这里,全诗结束。

除了这些美丽的意象之外,这首诗的语言也显示了白居易作诗的一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一向通俗易懂,不刁钻,也不会像李商隐一样,在诗歌里用足了典故,让人读起来感觉生涩而又吃力,甚至因此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但语言的直白,却从未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质量。在他的诗歌中,虽然都是白话,却因为语言奇特而又奇妙的组合让他的诗歌显得别有韵味。这就是白居易的风格,通俗易懂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是的高手。而白居易也是当之无愧的诗界高手。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在结尾处作者似乎故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何物?虽然这首《花非花》只有这样短暂的几句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所创造的意境。白居易将这世间极美的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语言简单易懂,但终也没有让我们明白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将这首诗翻来覆去的读上几遍,便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这样想来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我们的青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我们也总是依仗着自己年轻就为所欲为。还喜欢把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年轻,所以肆意的挥霍着青春。似乎我们永远也不会老去,可我们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青春也是短暂的。

现在回首时,方才发现原本我们以为不会结束的青春已被我们挥霍了大半。轻狂、不怕犯错的年纪已离我们老去。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而父母也不再年轻,我们已然失去了放纵的资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努力地长大了,不再任性,也不再放纵。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读白居易《不雅刈麦》有感


如果你来自农村或到过农村,便会时时记起泥土和庄稼,耕种和收获,便会时时浮现劳动的场景和百姓的处境。古代诗歌对此多有歌吟。那些反映农事、描绘农村、同情农民的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文学的星空熠熠闪光。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今天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受益非浅。

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意为: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来临更加忙碌。晚上一阵南风吹来,好像一下子催熟了麦子覆盖在田埂。晌午时分婆媳背着饭食、孩子提着水壶一同送到南岗,让收麦的亲人吃上饭喝口水。走近地头,但见割麦的人脚下暑气蒸腾,背后烈日当空,但他们依然挥汗如雨,奋力抢收,忘记了酷热,趁着这夏天的好时光。这时,又见一位贫困的农妇抱着幼小的孩子,右手攥着遗失的麦穗,左臂挎着破旧的竹框。走近听她哽咽倾诉,听者无限悲伤动容:庄稼人好不容易收了点粮食,但租税一缴就所剩无几了,只好来拾麦以充辘辘饥肠。见此情景联想自己,如我辈身居官位者有何功何德,不种庄稼不干农活却领着每年三百石的官俸,年终了还有余钱剩米。想及此处内心惭愧啊,每天总是感念不已。

白居易既是诗人又是官员,既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又有朝廷供职的资本,可谓对当时社会熟谙深透。这首诗是他任周至县县尉时所作。县尉乃是管治安及收租税的。周至位于关中平原,自是小麦盛产之地。这位白县尉一定对小麦成熟,农民收割、缴租纳税、百姓贫苦等社会景况历历在目,事事上心。难怪他写出了这样一首光照千古的悯农诗。

全诗共13联26句。前两联写出农家的忙。直写田家少闲,五月倍忙,时到初夏,庄稼成熟,便要争抢农时,收割麦子,把我们带到火热的农忙季节。这既是写实又为全诗垫底,为进一步展开提供了背景。接着4联写出了农家的勤。你看,婆媳送饭,父子收割,暑气蒸腾,烈日炙烤,庄稼汉们依然挥镰收割,让成熟的粮食颗粒归仓。这真是农村农忙时的真实写照:地里挥镰割麦,家里做饭炒菜,内外紧密配合,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为了抢收庄稼,不误农时。短短8句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农民的朴实,繁重的劳动中还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温馨。再接着4句写出了农家的苦。麦子大片收割,麦茬渐次展现。这时突然一个特写镜头:田埂上出现一对母子,衣衫褴褛、神情黯然,左手攥麦,右臂悬框。原来是粮食缴尽,拾麦充饥啊。既写出了拾麦的孤苦,又道出拾麦的原因。原来庄稼人收割麦子换来的不是家富仓实,而是贫困交加,饥肠辘辘;老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连生活也维持不了。这是怎样的冲突和矛盾、悲哀和痛楚啊。这一切都是因为苛税沉重、社会不公造成的啊。最后3联写出了作者的愧。面对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贫困的现实,作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感到惭愧了。农民辛苦三百六十天却是家徒四壁,而如我辈官员不事农桑却年领大笔俸禄,两相对照实在惭愧不已啊。

读了这首诗,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深切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诗作。尤其是面对农民收了庄稼却拾穗充饥的悲苦现实作者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给予极大的同情,并为自己无功受禄感到深深的愧疚。由此看来,白居易是一位了解底层情况,同情人民疾苦的善良官员。送饭上坡、拾穗充饥的农家生活景象及其细节勾画不亲临现场是写不出来的,他一定深入过山涧沟壑、田间地头、农户村舍,他肯定常常与早出晚归、终日劳作的农民促膝谈过心,聊过天。如果没有这些与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深居官位的老白就不可能对农民的疾苦和无奈给予深深的同情,并为自己坐吃俸碌而深深愧疚。由此可以推断,像白居易这样的官员至少会努力做事,为群众做主,对得起那三百石薪水和自己的那份良心。

古人如此,现实亦然。想想当今身居各级领导岗位的官员们与白居易比又当如何?拿着人民供奉的工资又做了些什么?有的人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不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坐在办公室琢磨事儿,拍脑袋决策。有的人利令智昏,买官卖官,贪污受贿,以捞钱升官为能事,把群众的疾苦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的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反正每月有几千块钱跟上的,不犯错不出事就行,至于群众苦不苦、生活得好不好关我底事?这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资是人民给的,是纳税人缴的。更没有意识到拿了工资就得工作就得为群众办事。一些人在群众也就是供养自己的人来办事时 还瞪鼻子竖眼,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也不办事,与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相比远远不如啊。

无独有偶,清代诗人兼画家、书法家郑板桥写过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也表达了对群众的关心和惦念。温家宝总理在提醒各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时不禁动情地吟出: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令人无不感慨万端。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心里装着人民,才能甘于为人民做事;只有心里想着群众,才能勇于为群众解除疾苦;只有心里记着基层,才能与大众相通,打成一片。这就要牢牢树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谆谆教导,放下身段,深入群众,不辱使命,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多办事,办好事,对得起群众,对得起那份工资,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否则就会愧疚,就会不安。为此,我们通过学习和欣赏白居易的诗《观刈麦》会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和警醒。

本文由小编小编整理提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顾城的诗》有感


读《顾城的诗》有感

八(15)苏筱怡
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只是,这童话的结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话的世界总让人向往,都是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顾城就是如此,小时的他,在充满诗意的家庭里,因此对诗歌有了追求。
六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我的姐姐呵,等着爸爸回来了”。这是自然的一切,抬头便能看到高挂于天空的星星与月亮,一个孩童等着爸爸回来的期盼。我喜欢那时的你,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跟着姐姐去游玩。还记得那年秋天,你搬家了,之前看昆虫记的兴趣使你对大自然与小昆虫的热爱达到极点。搬家前的你是很高兴的,但搬家后狂热的心却冷了下来,你的幻想世界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在那的三年,你变成了个放猪娃,还给每头猪取名字。真是可爱,充满着童真。还记得吗?那首《生命幻想曲》: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诚的诗是美的,是童话的,是富有色彩的话语。尽管在每天放猪拾柴下,但没有放弃这写作爱好,我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在田野上,阳光拂摸着我的脸颊,嗑睡虫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多么真切。
顾诚写道“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无关”。这是逃避现实,还是减轻压力,这是对自己的安慰,但在李心田看来却是思想不够进步,得批判。郭小川读后认为是“艺术的没落,政治的死亡”。即使时局动荡,他还向往着自由、童趣的世界。残酷的现实往往让人心生忧郁,这些小诗也许是和慰藉。但在他的世界,他是孤独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生活在孤城中。
走进正文的第一页,《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澈的心,去寻找正和光明,黑夜的色彩,去增添另一份颜色。
他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顾城是个任性的孩子,北岛和顾城,顾城离不开北岛,北岛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是个需要保护和带领的大孩子。也许上天给了他才华,却剥夺了他独立的能力。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孤独地活着。
在这么多的小诗集里,我仿佛看到了诗歌里的孩子------顾城。在不断创作中,成功源于尝试,顾城虽极具才华,最初的创作鞋也少不了屡战屡败的投稿。但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没有放弃,依然前行。人生的磨难,是前进的阶梯,身为中学生的我是否前进了,更加上进了。也许,残酷的现实,让你的意志越挫越勇。
成年的顾城,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爱情,1983年,顾城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但这喜厌的场面在顾城口中却像小孩子间的过家家。
顾城,他永远是生活里的那个童话孩子,永远用他童真的思维看着外面向世界。我觉得他其实很可怜,真的很可怜。
他在诗歌中孜孜专达“本真”,传达美与爱,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渴望被爱却吝啬付出或者说丝亳不懂得爱的孩子。最终发生了家庭惨剧,承担了杀妻的罪名,这个任性的爱无能的孩子,把太多爱灌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初中,我们也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不懂那些深奥的道理,在书中我又体会到了童真、自然、哲埋。诗是优美的,现实是残酷的。需要靠自己的奋斗,坚将不懈,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过程是慢慢的,收获却是丰厚的。
孤城中的童话诗人,不需要怨天尤人,上天给了你才华,却要你变得内向。这是场平等的交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致天国的童话诗人。愿你不在孤城中度过。


黄昏
——读《顾城的诗》有感

八(15)胡筱娅
黄昏。模糊。惑。
太阳不知何时已沉入云朵背后。从直射中解放出来的光与影开始融合,世界的轮廓变得斑驳柔和。这时候的夕阳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我带着这卷书出门看夕阳。
光在树梢上、在屋顶上、在草叶上、在未曾合上的这卷书上无遮无拦的去。轻飘飘的灰尘在一道道长长斜斜的夕阳里翻滚、调和——模糊,看不清了。一个遥远的背景,向我徐徐推近,当第一阵清新风吹过,我便走进了顾城的诗里。
我们相遇了。
一个人,戴着一顶很是奇怪的帽子,像是由裤脚修改而成的。他站在小路的深处,站在柔软凄凉昏黄的光中,他让阳光没有遮拦穿过透明的肌肤,像个未涉世的孩子。无拘束的,我靠近了他,他的模样变清楚,很清秀干净,黑色的眼睛宛如潭深水没有尽头,一直飘向远处的沙地,很久。
我问,为什么要戴这个帽子。他说,这是一个天线,可以收听福音。他的话很古怪就像他的人一样,他对着昏黄的夕阳沉思,话像夹杂在梦话之间:“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间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一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我不解,海在哪里而他的愿望又是什么。须臾他变得冷静:“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他还向我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很难说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诗句,不太刻意修饰,也不斟酌用词。那些诗句在我脑海里默读一遍又一遍,话中的感觉、意境便自遥远一点一点过来,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这时,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只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
我慢慢地了解到,他的名字叫“顾城”,那顶帽,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曾几何时,我的脑海里多了他的诗萦绕耳畔,波光明灭里依然如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时,有人把手指竖在唇边:嘘——世界一下子静了。哦,我似乎懂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还不大清楚。黑夜,眼睛、光明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他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想法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文革后的顾城双眼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但在黑暗之中,他的意志并未抹灭:“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他用自己儿童的理想改造着成人世界。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的那种冲破世俗的力量象征着他寻找光明寻找生命与真理,也象征着这一代人。
但希望的力量难免带来对世界的失落与痛诉。“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此刻的顾城,想必是绝望,他渴望孩童的光亮能帮他唤醒黑暗腐朽的世界,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他对世界的信心一点点地摧毁、碾碎。
黑是光的坟墓,吞噬着光明的眼睛,在黑夜看不见甜甜的红太阳,即便这样顾城还是保存着一点点的希冀。“太阳会回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想到这,并不到感到顾城的孤独,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透过他头上的厨师帽,他分开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我仿佛能够隔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他对视,如诗中所说“变得淡薄,幻入蔚蓝的永恒”。用诗去回想,用诗去寻找,用诗启发这一代人觉醒于黑暗,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兴许,顾城也累了——他是个在黑夜与白昼之间徘徊的人,他在黄昏之前醒着,又在黄昏之后睡去。他黑色的眼睛一直在光明里张开。
终于,我知道了死亡的无能,它像一声哨,那么短暂。1993年10月8日顾城的妻子死于顾城的利斧之下。妻子死去了,顾城也自杀了。很多人不解,认为诗人都是愤青,也有人质疑所谓安徒生的继承人,这还是那个凄美的童话吗?在我看来,他或许是找到了他最好的归宿,人时已尽,“中间”便是黄昏,是灵魂清醒的时刻,不用在白天黑夜之间挣扎,和他的爱人一起永远——在那个停留在黄昏的世界。
天暗了,夕阳沉入了天边的尽头,上一刻的满天绚丽宛如被风吹散,轻描谈写间烟消云散。看不清了白纸上的黑字。他的轮廓渐渐由清晰转变得隐隐绰绰,轻轻念出――昏黄之时。人影,重叠在一起。
视界氤氲,彼方为谁,谁为彼方。
他消失了,我用敬慕的眼神目送,

心海
——读《顾城的诗》有感

八(15) 陈雨晨
第一眼看到顾城的肖像时,我就被他深夜似的眼睛迷住了。透过这双眼眸,我仿佛看见了很久以前的一片汪洋,看到了它初时的形态。我便怀着一颗探寻的心叩开了这本书的扉页。
望·美·幻梦
少年的顾城在文革时期虽失去了青春的美好,但仍不乏对纯真的憧憬。第一部分的诗代表着他纯粹不染纤尘的心,是我最爱的。
“妈妈为什么不回来?为什么?!”顾城仰头望着宇宙,大声发问。这是孩子的悲歌,这是迷雾的号角。
十三岁的他又在火道村落下了几个字句:“我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顾城如在蓝藻色的大海上穿行,大海上氤氲着蓝藻色的雾气,没有北极星,没有指南针,只有自己透明的心。顾城的心海,还处在胚胎之中。他还不能明白美的内涵。我想告诉他,美不一定永恒,有时,消逝也是一种美。他在初始的汪洋上航行,生命的缺陷需要他发现和弥补。
《割草谣》亦是我爱的诗,通体都有一种唠家常味的含蕴内敛。两句“河滩上的草,总是那么短。”清新隽永。十三岁的顾城,大概是想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童年吧。但这小小的心愿也是奢望,是幻想,使得他心中的湖被泪水填满,成为一片汪洋。
顾城还写下了许多幻与梦的诗歌,如“我热爱的我梦,它像春流般,温暖我的心。”又如《生命幻想曲》中“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而他的梦又寄托于草木、好鸟、虫鸣,如《我赞美世界》、《梦痕》、《绿地之舞》……许多回忆性的诗歌情感一致,像《游戏》、《风偷去了我们的桨》等。每当我读这些诗,便像看到了一位衣着白衫的少年在耍着风铃,不觉有些感动。
哲思
顾城的哲理诗,总是覆着一层悲凉的色彩。海夜的带着湿气的雾,已渐渐被他炽热的火花驱散。
我喜欢他《铭言》中的一句话:“用钱,可以捕住无情的心。”短短几字,却道出了社会的丑恶,他的悲凉感伤,我懂,我的正义之弦与他共鸣。
顾城还对真理进行了批判。“真理刚贴出广告,叫做:不许怀疑。”我们所,就是那棵小树的品格,向真理大声发问。可惜的是,这样的声音多半是不能经得起挤压的。
《有时,我真想》是对罪恶的抨击,足以让施加暴行的人颤栗。“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上帝本身是博大仁慈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就代表了世间压迫人的统治者。诗中的侍者象征着那些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渴望,渴望逃往无忧的天堂圣地,就像那“海滨”,“避暑胜地”“疲惫的沙丘”。但是天堂圣地也浸染上了上帝和老板的罪行,时不时会有被他们收买的人们,在穷人的背后推上一把,“把轻蔑不断喷在我脸上。”
也有许多含蓄隽永的哲理诗,《海中回馈》便是其一。“影象一动不动,她在成胜死亡;火焰高贵地燃烧着,她在战胜死亡。呵!太阳、太阳、太阳。”这句话多用排比,咏叹着影、火、日。这是一种呼喊与沉着,文字的感染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顾城在思考:是否万物都在成长,都是寻找希望。

墓·爱情
他拨开了海上的迷雾,随之,没了雾气,海也慢慢枯涸了。心海,在无声哭泣,它龟裂的面庞上,留下点点的泪痕。
我选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来临》。“他来了,少女不再苦苦等待,只要合上眼睛,就能找到嘴唇”,多么淡雅的字眼!而最终他说:“人间是陵园,覆盖着回忆之声。”这是否是两鬼之缘,互诉前生。
“太阳会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死的态度,是牺牲,伟大的自我的牺牲。这朵火中走出的花,像镁粉一样在火光中闪耀、夺目,最后将光芒撒入草中。
顾城是带着怎样的心去创作《墓床》的,我无从得知。“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他在爱情纠葛中徘徊,倾尽所有,没能摘得想要的果实。他累了,乏了,幸许,死是无忧的,才是最幸福祥和的长眠。
干涸吧!心海!愿这双眼眸,如愿地闭合。
我读诗,也读人。文字也有心,透过这些,我望见了顾城的心海,望见了它从黎明粲然出生又从黄昏黯然离去。


难得糊涂
——读《顾城的诗》有感

王奕嘉
阳光,几经波折地钻进了我的房间,轻洒在书桌上的一角。长吁一口气,合上了灰白色的书页,我望着封面上一动不动的顾城,他头上用牛仔裤自制的、未封顶的直筒帽子......以及他那秋水般澄澈的孩童的眼睛。我闭上眼睛,捕捉着这如同游丝的感觉。
他是个任性的孩子,他生于黑夜,有着那黑夜所赐予他的眼睛。但是,他却用其去寻找光明,去将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化作孩童的臆想。用他的彩色蜡笔,画下笨拙的自由、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一只不会流泪的眼睛。此时,有谁可以否定他那敏锐的看透一切的任性孩童般的洞察力呢?
但是,洞察力却不是筛子。真与善融入了他的脑海,他满足;假丑恶溅起了水花,沉入漆黑的底端,他不安。他发现他没有领到那彩色的蜡笔,洁白而又锋利的白纸给他留下的,只有手指的创痛。
顾城开始寻找属于他的爱情,他想,他的爱人从未见过阴云,只会用晴空颜色的眼睛一直地注视着他,一直。
顾城,他的一生爱过两个人,谢烨和英儿,但是最终英儿跟着外国老头去寻找“爱情”了,还有绿卡。英儿作茧自缚的行为令他痛苦不堪。不禁让他感叹着世间的是非,是多么令他不解。
随后便是谢烨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顾城的受伤的心,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他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顾城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儿子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顾城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不解,如同孩子般的不解令他愤怒、令他失去了理智。终于在某一天谢烨提出了离婚,他两眼无神地盯着谢烨的身后,拾起身旁的冰冷的斧头,轻轻地靠近,再靠近一点......

鲜血伴着如撕裂绢丝的尖叫声缓缓流淌。顾城,呆望这一切,又在随后的仓促之中写下几封遗书,上吊于一棵大树。

他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既是任性的孩子,又是残暴的君主。我看来,他不过是个可怜而可悲的失败者罢了。而失败的原因,是这任性孩子的智慧与敏锐。

有时,敏锐到看透一切的人是不配拥有幸福的。恰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般,被诅咒的黑豹般的眼睛,是他不得不直面沉寂的黑暗。无知有时便是智慧,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盔甲与财富,因为你尽可以无耻的、没心没肺的活着。

而顾城,这个孩子,是社会产物的失败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得不让他好好思考一番自己的意义,他也曾说过人生不能有目的,因为目的是空的;人生不能没目的,因为人生是空的。

充实与虚空有时就在一念之间。你尽可以化迷惘为目标而活,作家诗人之中自杀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思想耗尽了,空了,于是他们便死了。但是这仅仅是他们将色化空,又何尝将空化为色?

我虽然貌似只有十三、四岁,但我自认这要比他们好太多了,平凡、毫无特点的我感到幸运,因为我没有他们伟大的想象力、没有世人肯定的冠冕、没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这就够我窃喜一阵子了。

重新睁开眼,不禁一笑,这不便是我的感触吗?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读王维的诗有感


读王维的诗有感

王维是唐代上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的诗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麼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安静,明净,清澈……似乎一切用来形容安静的词语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相信《读白居易的《护生诗》有感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白居易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