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读后感:有家在,我是幸福的。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有家在,我是幸福的,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家是幸福的港湾今天,我怀着这种渴望幸福的心情观看了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文明家庭,许多家庭的实际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种评选活动哪个地区都有,那么这要出多少个文明家庭?我想对有这种想法的人说:文明家庭看似简单,但真正的让你做起来是有困难的,文明家庭指的不止是家庭这个名词,他需要全家人去配合。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莱州的刘卫英家庭,可以说她家有一老如一宝,刘卫英是环卫处公厕队的一名保洁员,他与婆婆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在这30年中,不管生活是苦是甜没和公婆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只有深深的感情。她家里的人都在外工作,照顾老人的工作就落到了刘卫英一个人的身上,公爹年老多病需要照顾,婆母是小脚的人,白天下地干活,回家还得做饭照顾孩子,老人两和刘卫英家住的有一里多地,刘卫英住在村南,老人住在村北,村里没有自来水,婆母家的全部用水,都是刘卫英一个人挑,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风雪严寒,刘卫英从来没有少过老人一天水。
其实孝敬公婆这事情看着简单,但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先不说公婆,就说我们自己的长辈,我们又有多少人记得孝敬他们,记得他们的生日,记得有好吃的给他们尝尝,记得出去吃饭的时候叫上他们,先说说我自己,因为整个假期都在老家,所以姥姥姥爷是给我最多幸福最多关怀的人,每次早饭、午饭、晚饭姥姥都换着花样做,就怕我不吃,姥姥那怕是生病了不舒服,也会起来做饭,每一次别人送礼或者有什么好吃的姥姥姥爷都先让我尝尝,对此我感觉自己对不起姥姥姥爷,为了感谢二老,我在8月10日姥姥生日这一天,亲自下厨送给姥姥姥爷了惊喜,经过我对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姥姥姥爷在哈尔滨、天津的亲戚询问得知了姥姥姥爷爱吃的食物,说做就做,三姨过来帮我的忙,姥姥姥爷出去了,我们立刻把吃的摆上桌,我拜托爸爸买的蛋糕,拜托妈妈给二老挑的衣服也买回来了,一切就绪了,关上灯,准备开始了,姥姥姥爷回来后,吓了一跳,我想,这一定是姥姥姥爷最幸福的时刻了,当姥姥姥爷吃我做的饭菜时,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哭了,那不是伤心的泪而是幸福的泪,我从小没有了爷爷奶奶,所以我要把我所有的爱都献给姥姥姥爷。
幸福的家庭必须要是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看看现在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一些人追求高档的生活,高级享受,物质、金钱,房子与房子之间距离靠近了,而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却相隔万里了有多少人真正的在乎家里年长的父母、长辈,我们现在不管年龄多大,也会有变老的一天,如果将来我们的儿女对我们这样,我们会是什么心情?现在的人一味攀比、现实、自私、利润、金钱、权利、地位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为了金钱去抢劫,去杀人,你们是否知道,你们这样做最伤心的人是你们的父母,他们养育了你们这么多年,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你对得起他们吗?还有很多人认为金钱可以换来一切,什么都能用金钱来处理,但是,你们知道吗?唯有亲情是用什么也换不来的,唯有亲情是无价之宝。
我感觉家,就在于沟通、融入,不管有多忙,都常回家看看家里的父母、长辈,有些人少打一次麻将、少出去吃一顿饭、少逛一次街,多陪陪自己的父母、长辈,带着他们出去玩玩,也可以放松,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的一些人都会把外面的气氛带回家,不是摔东西就是向家人发火,更有些人会打骂家人,我想说:你们把情绪干嘛带到家里来,你们有这个气势怎么不去拉个路人过来打骂他?看警察抓不抓你。
其实我们现在不管是穷也好、富也好、都是自己的命,为了自己的家人、多付出一点有人什么呢?即使在外面再辛苦,只要有家在也是幸福的,因为家是用钱买不到的财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我的家在高原上读后感
我的家在高原上读后感(一)
在看席慕蓉的《我的家在高原上》,一时间感慨颇多。席的文字2020是淡淡的,没有任何的奢华,看得出这样的文字2020完全来自于内心深处,这样的散文只有在夜色这样沉静时才能读通,这是心灵的相同。完全不同于余秋雨或是安意如的卖弄文采,所以这样的文字2020是真诚的。
席是内蒙古人,却从小都没有见过那片草原,成年后的她回于那片土地,内心的激动不是文字2020所能表现的,犹如我站在三叠泉前的忘乎所以,犹如一年前我渴望去泸沽湖追寻梦中的感觉。血源这种东西是难以用岁月阻断的。都德说只要一个国家的语言不丢,这个国家便存在,还有人说只要这个国家的文化不丢失,这个国家便存在。以前认为很对,现在想来恐怕犹有嫌多啊。一个民族不论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改变,血脉是永远不会变得,那是属于生命与灵魂的,一旦归于那片土地,所有的一切便回来了,甚至无需语言,如婴儿天生便懂母亲的话语一般。真的,那是血液里代代相传的民族自豪感。蒙古人很幸福,有那片草原可以遥想;满人们也有东北的黑土地可以畅游;其实对于中国的很多民族来说都有他们的最初的栖息地可以为家,那么身为汉人的我们呢?到底该以何处为家?神州大地吗?还是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说到底只是平凡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胸襟以天下为家,那么我们灵魂最后将归于何处?现代化的进程让我们将搬家习以为常,鄙弃封建的思想让我们丢失了故土的情怀,也许户口本上的祖籍所在地已经难觅熟识的亲友,也许我们压根没有在那居住过,但当我们真的回到那片土地时,我们会以普通旅游者的姿态扫视那片土地吗?像东坡那样到哪爱哪固然好,但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
席说在那遥远的草原已经开始了半牧半耕,并且是耕地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小。是,这是两个民族间的同化,为的是生存,真的很痛心当草原也变成了耕地,牧民不再是牧民。于是蒙古人关于家乡的回忆又回归于梦里,再也不存于现实。社会真的要把我们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吗?天下大同固然是好,但人活着该有自己的信仰,这一点我很是欣赏西域的藏民们,真的很怕西部的开发让这种信仰丢失。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悠扬的歌声飘荡于心际,不知怎的,这是我读完了席慕容的散文摄影合集《我的家在高原上》后的第一反应。
显而易见,慕容是渴望成为那样一个女子的穿着鲜红的裙子,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她温顺地走过草原,在草原的尽头,是那样一层又一层的紫色山脉用她自己的话说,此乃初心也,因为她血管里流淌的是一个自春徂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的古老民族的血液。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后裔,慕容与生俱来透着一股世代相传的豪情壮意,我原也以为,像这样一个以翱翔四海的神鹰与奔驰八方的野马为其图腾的民族是不该有什么儿女情长的。不过如今看来这恐怕是我的偏见了。作为一个女性,其文字2020里行间无处不弥漫着一股温情柔意。在慕容的笔下,不论男女老幼,都对故土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以至于当其父得知多少年来一直铭记于心的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句中的长城外乃长亭外所误时,竟潸然泪下此间情意,从未背井离乡的我又怎能真正领悟?
或许是由于我看惯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类的所谓千古名句吧,总以为我们就是文明,对方则是野蛮,如同幼年的慕容一样。也同慕容一样,直到通过汉文翻译偶然得知了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几句,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战争中,每一个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悲苦。
身为一个女作家、女诗人、女画师,慕容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抒发初心的重担。其实,与其说这本书是她个人情感的流露,不如说更是她对这个拥有着羊奶的醇香与马蹄的坚定的民族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腻的笔触所及之处,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如同咀嚼橄榄,回味无穷。这是一支曾经横扫亚欧的部队,他们拥有着一望无际的原野;这是一位这支部队的女儿,她拥有着一双明亮的眼与一颗善良的心。她要用笔头与镜头记录下遥远的思念与寻根的点滴。
人与人之间,没有比和睦更重要的事;族与族之间,没有比和平更重要的事。谁不爱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谁不恨硝烟蔽日,流弹掠空?可喜的是,天下安澜,慕容得以闻一闻草的青,尝一尝奶的白;可悲的是,风波未平,仍有一小撮人惟恐天下不乱,整日的寻衅滋事,在中东,在非洲。耶路撒冷何日才能真正神圣?乞力马扎罗的白雪何日不再融为黑人儿女的泪?
我是幸福的 (600字)
悠扬的琴声从房间里飘出来,原来这是我在弹钢琴。优美的旋律加上我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让一旁姥爷听得如醉如痴。姥爷说我是幸福的,读了《建设幸福中国》我更加体会到了这一点。
儿时的姥爷很喜欢读书,但当时家里穷,据姥爷讲那时上学可不像现在。有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地里农活忙了太姥爷就说:别去念书了,干地里的活吧。干活时都是牛马拉车,也没机器,效率特别低。还要给牲口拔草,喂草,拾柴火,看书都是抽空看。等农闲时才能背书包去学校(书包是用碎布头一块一块拼凑起来的),衣服更是老大穿了,打补丁老二再接着穿,只有盼到过年时才有能换上件粗布的新衣服。写字都是用石板,用一次擦一次,那时还没有电灯,爱学习的姥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经常被灯火不是烧了眉毛就是燎了头发。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没有电视更没有见过钢琴,只知道钢琴是贵族家用的。
想想儿时的姥爷,看看现在的自己,我真是幸福多了,我的书包一个比一个漂亮,结实。书写纸,画画纸等种类繁多,新衣服爸妈.爷奶.姥姥姥爷都争着给买,穿都穿不清。电灯.电话.电脑.冰箱.微波炉等等,家家户户都有。钢琴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成立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幸福起来。幸福的生活让我充满了快乐,让我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是幸福的,中国是幸福的,幸福中国等待我们去建设,我们要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做一个四好少年,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河北石家庄裕华区神兴小学四年级:吴煦萌
有家的幸福-读《柳林风声》有感作文700字
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着实让我感动了一把。这是一部能够温暖人心灵的故事,当你悲伤或失落的时候,或者甚至是迎黑夜的寒风,它都能够令你清晰地感受到,感受到它淡淡的却能够驱逐你内心寒冷的温暖。作者写的似乎是一个大人的童话,用我们的眼睛看待大人的世界,令我每一次读完都有一丝感动,希望自己就是那只无忧无虑的鼹鼠。
这本童话书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为他的儿子阿里斯代尔写的,向我们介绍了本分的河鼠、安命自守的灰獾、事事听命于人的鼹鼠费尽心思帮助放浪不羁的蛤蟆,终于使他找回理智,成为一个体面的动物的事。我之所以非常喜欢这部童话,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部童话,同时是一部极优雅的英国散文。对河岸四季的描述和生活在河岸上的小动物们的描述,都是极细腻极文学的。就像一缕温情、优雅、自然的风,这缕风吹进人们的心坎里,是那样的让人觉得舒服,那样地让人陶醉。
在这部作品中最让人动情的是河鼠和鼹鼠在每一次外出归来时,看到映着灯光的小窗,都会满怀深情地想着家中的炉火和餐具,想着简朴的睡床带给他们的安宁和幸福。世界很大,但他们坚守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相信那里面有趣的事情够他们受用一辈子了。这不是很多人的生活写照吗?是温暖的家,让我们忘记工作的烦恼;是温暖的家让我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是温暖的家,指引着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在这本童话故事中,虽然鼹鼠在春天的召唤下,离开了他地底下的家,搬到河岸去和河鼠生活在一起,过着快活的日子,但在一个黑夜里,当他经过原野时,他突然感觉到了家的甜蜜呼唤。它从空中飞来轻柔地抚摸他,悲伤地、责怪地、不带任何愤怒和怨恨地提醒他,它在那里。它简陋、窄小、陈设可怜,但它是他一手建造起来的,它跟他在一起曾经是那样的快活,现在,它正在想念他,要他回去。这部作品如此温馨地营造家的氛围,如此动情地传达家的美好,怎能不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动情呢?没错,我的家是简陋的,但它却为我们遮风,为我们挡雨,我们在它的怀抱中幸福地生活。
《我是纱有美》读后感
《我是纱有美》读后感
文/南小北
说实话,我不认为《我是纱有美》是一本值得去推荐的书籍,故事线很单一,记录平实。主要是围绕着七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因为夏日聚会产生缘分,而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去不断发现自己身世,得知七个人全部都是人工授精而来,大家为了各自的某种执念,去寻找自己生理学上父亲的故事。
而且作者把故事的结尾写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鸡汤局面,实在是很难从前文中的各种压抑和阴暗中很快走出来。尽管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却让人读出了一种烂尾的感受。
支撑自己把整本书阅读下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书中对于父母的真实描写;二是书中七个人生轨迹各异的小伙伴从对生命起源的找寻变成了对真实自我的找寻,过程中能感悟自己的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母未见得比我们聪明。小时候总以为他们是成熟的大人,一切事情都相信他们,其实有的父母也并非那样。他们会烦恼、会困惑、会不安、还会失败。
幼年的时候总觉得成年的世界异常美好,他们可以去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吃的口味、想要说的话,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就如同我自己的父母一样,幼年时期总觉得他能够解决家里所有的问题,何种困境都能够被他们摆平。时间转瞬而过,猛然有一天发现,我开始变得比他们还要爱唠叨,而好多事情他们开始询问我的意见,太多的新鲜事物需要我去一遍一遍的提醒和帮助他们。
最初的时候,我以为是因为他们老了才变成这样的。而事实上,他们一直如此,只是当时年幼,只能够生活的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悲欢罢了。
而对于书中每个主人公找寻真实自我的执念,可能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体现。
书中每对父母都急切的想要孩子,等到七个主人公长大了之后,大多数也想要拥有自己的孩子,关于孩子,他们这样说:有些事情开始了,带来的不是结果而是世界。
每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都会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很是佩服那些愿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并不清楚将要承受何种的责任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并且愿意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故事的最后,他们找到了所谓的生父,没有别人口中的不堪和阴暗,捐精人只是想要帮助别人,是一个热心有教养家庭幸福的男人。看了一整本的晦涩的故事,在结尾被灌了一大碗的鸡汤。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纱有美,在幼年经历了很多不愿意说出口的境遇,成年了也一直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思考这些不如意的时候都会归因在父母或者外界的身上。然后一路上跌跌撞撞,抱着伤痕成长。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如纱有美一样,有一个完满和可以释怀的结局,但是正如文中的小伙伴说的一样:这辈子还没过完嘛,结论还没出来呢。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作为小说家对界评论的解释和看法。不过,看完全书后,我几乎不太记得他说的哪些具体观点,唯有一段话记忆深刻当时我们(所谓我们,指的是我和太太)过着非常节俭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甚至连一只闹钟都没有。也几乎没有取暖设施,寒夜里只好紧紧搂着家里养的几只猫咪睡觉。猫咪们也使劲儿往我们身上贴过来。
紧紧搂着家里养的几只猫咪我当时就笑喷了,无法想象村上君搂着猫咪睡觉的样子!不过,我觉得村上君的确是猫型人格。所谓猫型人格,就是不擅长交际,当然也不屑于无聊的交际,自己安安静静过自己日子的人。而相对而言的就是狗型人格,也就是喜欢交际,或者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佯装成喜欢交际的人。这让我想起初中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读过一篇文章,是中考满分作文。作者以猫的视角写自己一天的生活,其中穿插最多的是碰到狗(或狗型人格),如何跟狗(或狗型人格)打交道(颇有点儿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韵味)。最后总结说,猫是出世的,狗是入世的。所谓出世,就是自身有一套哲学理念,并且自认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是最好的,对于不同的观点,不屑于争辩,不屑于来往,所以不擅于跟人打交道,喜欢独来独往;而入世,是非常擅于随着时局变化改变自己的言行,比如擅于阿谀奉承,喜欢随声附和,这样的人看起来就是圆滑,也没有个性。
村上春树是个猫型人格,体现在他很少在公众视线里接受采访,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这一次专门出书是为了给外界这些年来对他的误解做一次说明,并且在每次说明之前,他总要说这是他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大众。所以说,他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不喜欢无聊的交际,另外,他是一个很珍惜自己个人观点的人,不喜欢随声附和,当然也不希望煽动别人来附和自己,说白了就像一只猫那样,清高又虔诚。比如他谈到外界对他的评论,说他两次入围芥川奖都没有得奖,随后边远离奖坛,外界说他有意为之。他解释说,首先自己并不在乎是否得奖,其次入围的两部作品(《且听风吟》和《1973的弹子球》)也不足以获奖,再次他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更重要的是有读者愿意读你的书,买你的书,而不是得奖。这就像魏如萱唱的有才华的人唾弃金光闪闪的奖座。
猫型人格的人的确很吸引人,因为他有个性,有思维深度,也更专注与埋头做实事,但猫型人格的人也有其瑕疵,比如性格容易怪癖,也有些固执,更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做一个兼具猫型人格和狗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点真的很重要,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常常习惯接受别人的观点or鸡汤,却很少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脚踏实地做事,但同事能够懂得人情世故,懂得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技巧,当然,做好这样的人会非常难(所以说人生是一场修炼)。
作为一个即将奔三(心态依然十八岁)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地生活历练,逐渐积累和沉淀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被外界观点左右,也能够脚踏实地做实事,练出真正的技能。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精选
这一本作者自传式的书花了不到五天时间就读完了,速度应该是慢的,哈哈。
豆瓣上标记已读之后,看到短评765条,书评只有62条,想了想,书评大概应需要对书读得比较透彻,还是先写个读后感得了吧。
村上春树的书,我其实只读过两本,第一本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第二本就是这本了,还有本《海边的卡夫卡》没读,然而总觉得已经读了很多他的小说似的,大概因为以前最常去的地方是书店,随处可见他的作品。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一本,读起来很轻松,作为读者的身份就像一名记者,村上春树是被采访的作家,向你娓娓道来他的写作经历、生活经历和一些随感,作者运用的都是很平实的语言,但好多次都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第二章,村上春树刚当上小说家那会,那是他的文风、写作手法还都没确定,第一本《且听风吟》写完以后不够满意,重新写了一遍,之前的旧稿没保存,当时想,这玩意儿留着有什么用?随手就扔进了垃圾箱。
比如第三章,获得芥川奖的提名,但始终没能真正拿到芥川奖,有次逛书店,发现里面堆满了书名类似《村上春树为什么没能获得芥川奖》的书。我没翻开读过,不知道内容如何自己毕竟不好意思买吧?
其中也不乏很多能引起共鸣的人生感悟:
比如,一个人但凡想要去触碰其他领域,尤其专业性强的领域,通常会被以那一领域为专业的人瞧不上,如果这个人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久而久之,他们又会觉得,啊真拿他没办法,默许他同席就座。
比如,他在写到原创性的时候,提到许多人本能地憎恶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的确是这样的,比如微信刚出来那会,很多人开始在手机里下载并使用这个App,但我当时很抗拒,觉得凭什么要让我用陌生的App,重新学习它的使用方法呢?后来发现,微信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用起来其实超级简单。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了。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他提到一点,写长篇小说,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个量,不多不少,比如10页400字的稿纸,那么坚持每天写那么多,写完10页还想写,要控制不写;写不满10页也要逼自己写够数,这点是我之前不能理解的,小说应该属于艺术,艺术得是随意而浪漫的啊,其实,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的误解,后来村上春树自己也提到,世间大众想象的小说家,应该是过着自甘堕落的生活,置家庭于不顾...有时沉湎于美酒,有时沉溺于女人,总之是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从这样的颓废与混沌中催生出文学来的反社会文人。事实上,至少对村上春树本人而言:肉体上的节制,是把小说家继续当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村上春树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说:说到书,我就像握着铁锨往熊熊燃烧的炭窑里乱铲乱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饥似渴地度过各种类型的书。单是一本本地品味和消化,每天就忙得不可开交(消化不了的更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其他事胡思乱想。我也想渐渐靠近这种生活方式,未必是读书,投入任何一种兴趣爱好,想必生活就不会那么艰辛,反而充实了。
这大概也是对自己2017年的要求吧。
有学上是幸福读后感2024范文
读了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则读后感美文,请阅读,;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有学上是幸福的》系列故事之一《小梅和她的留守孩子小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小梅的坎坷命运以及小梅和其他的留守儿童自发地组建成一支留守孩子小队,自强自立、相互帮助、努力学习的故事。
小梅是多么辛苦啊!和我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每天早上,当我还睡在暖乎乎的被子里的时候,妈妈就帮我挤好了牙膏,喊我起床,做好可口的早餐,我美美地吃完之后,妈妈便送我去上学。而小梅呢?每天早早地起床,打扫屋子和庭院,洗衣服,自己做早点,自己去上学。
小梅的生活如此艰苦,可她从不放弃学业。她知道,只有学到本领,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小梅一做完作业,就帮爷爷捶背,帮爷爷劈柴,而我呢?一做完作业就直奔楼下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老师的帮助下,那些留守儿童组成了一个留守孩子小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留守孩子们孤寂的心吸引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和睦相处,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做好事,彼此都感到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都认识到: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不花钱有学上是最幸福的!
小梅他们这些留守儿童之所以有学上,缘于不断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是安徽义务教育阶断的在校学生,就可以不用再交学费,农村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费的教科书,可以说小梅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成长于21世纪的中国。
由于前辈人的努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但我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读了这篇短文,我感到了自己无比的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像留守孩子小队那样,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帮助别人,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幸福!
优秀读后感:读书是世间最幸福的事
看《一组照片》有感
星期五的晚上,我正在看书,妈妈把我叫过去,说是有什么惊喜要给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迅速地跑过去,边走边想:妈妈会给我什么惊喜呢?是好吃的,是好玩儿的,还是有新衣服呢?
我的屁股刚刚坐在沙发上,妈妈便把手提电脑放在了我的腿上,让我看看电脑屏幕上的一组照片。我不屑地对妈妈说:妈妈,这不就是一组照片嘛,算什么惊喜啊?妈妈温和地笑着说:宝贝儿,你要认真看,才能体会什么叫惊喜。
于是,我怀着疑惑不解的心情认真地看了起来。这组照片一共有二十五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张。
第一张照片上,一座破烂不堪、几乎快要倒塌的房子首先印入我的眼帘。房子里,两个小孩正在煮饭:哥哥在锅边切菜做饭,妹妹在灶边烧火,一口大大的锅,四周却是烂的。那灶台歪歪斜斜的,像是马上就要垮了。
第二张照片上,一位头发已经全白的老奶奶,身材矮小、骨瘦如柴,却背着比自己身体大三倍的柴火,在一个没膝的雪地里吃力地走着,后面显现出一个个深深地脚印,脸上露出了十分痛苦的神色。
第三张照片上有一位脸被冻得通红的小女孩,坐在地上,拿着树枝,在泥土地上写字。手黑黑的、红红的,手上的冻疮一个接一个
看完这些照片以后,我已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为什么现在日益强大的祖国还有这样生活的人呢?那些孩子那么小,为了吃饱肚子,就要自己在冰天雪地里或炎炎烈日中砍柴;为了学习,就要在黑暗狭小的房子里读书;为了生活,很小的时候就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想想自己吧,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福,每天不愁吃不愁穿,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有一流的老师为我们授课,经常可以出去旅游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生活条件好的孩子没几个可以考上重点大学,而许多名人幼年时的生活都不怎么富裕呢?我带着疑问去问妈妈,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宝贝儿,现在城里的孩子条件好,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他们很享受父母带来的幸福,也很满足这种生活,因此学习也不够努力,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当然就学不好了。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因为从小吃苦,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因此只要他们有机会学习,他们就会用十足的干劲、毅力和恒心去努力学习。因为他们想要离开大山,过上好的生活。
听完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是啊,能够读书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事了,我一直都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劲头,我想,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阻挡我实现梦想的脚步!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感悟
在到了这个年纪之后,我个人认为,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是让自己找到一个长坡跑道,在这个跑道上,个体是越老越值钱,这可能也是一个家庭应该奋斗的地方;另一个是生活愉悦度,无论信仰什么,或者喜欢什么,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愉悦,这种生活无疑是失败的。
今天我阅读的书是《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是村上春树对自己写作生涯的一次总结,有非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在同期的作家里,村上谈不上是天赋第一,但是他的坚持估计是佼佼者,他依靠什么力量在坚持呢?村上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职业小说家不需要太聪明。怎么理解呢?小说不仅仅需要有自己的节奏,还需要将故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需要超高的文字排列,很多聪明的人往往写了一遍,便失去了继续修改的勇气。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常青树,需要的是一个坚韧的毅力。
另外,职业小说家需要将赚钱和愉悦合二为一,小说就是他的“真理”。其实不只是小说这个职业,无论我们干什么,如果不能在工作中找到工作的快乐,这份工作很难坚持。今天早晨,我翻书,翻到一段话,人这一生应该是璀璨的,也应该是辉煌的。但是,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庸庸碌碌的,如果在平淡的世界里找寻到璀璨和辉煌呢?我想,要找到心中所爱,唯有至爱,才抵岁月漫长。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_3500字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3500字
村上的励志气质
村上春树先生首部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很好地诠释了“自律才自由”的真意。
互联网自媒体繁荣的当下,在阅读村上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很多人感兴趣的是村上先生怎样成为职业小说家,他又是怎样写出一部又一部长篇小说的,又是什么信念让他每日坚持长跑,他有着怎样不同的写作经历,他对于阅读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又是如何一遍遍修改写成的作品直到交付给出版社。读完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历时六年,十二章肺腑之言,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回顾村上先生的写作生涯。村上先生很少出席签名售书活动和发表公开演说,相信大家读完这本书,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村上先生的坚韧自律,开明宽容,坦诚幽默的人格特质。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相信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一位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品质吧。
1.早期经历
村上春树是在20出头就结了婚,过起了普通青年的生活,不过他讨厌进入公司去走一条循规蹈矩地职场晋升之路,而是四处举债开了一家小店,因为他高中开始就喜欢阅读、听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看电影。他说店铺虽小,自己却是一国之君、一城之主。
村上没有跟随社会惯有体制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工作,而是和太太过着非常节俭的斯巴达式生活,正是这段经历完成了他的社会历练,获得了人生智慧,村上认为,与学术性的东西相比,那种脚踏实地的东西反而更对脾胃。
村上先生年纪轻轻,就有魄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他成就自己的缘起吧。他听从内心的声音,不瞻前顾后,事事沉默忍耐,艰苦岁月之后,蜕变成全新的自己。
当下的年轻人如果好好了解村上的这段经历,或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人生启示。如果不想朝九晚五的上班,那就要有勇气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且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难题。
村上一直都保持着清醒,懂得取舍的智慧。很多人即使有了大学文凭,也读不了英文小说,而他从高中开始就坚持阅读英文原版小说,特别是侦探和科幻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滋养着他,为后来写小说和翻译作品打下了基础。
村上坦言,二十几岁时,无论在经济和时间上,都不曾“享受青春岁月”。但只要一有空暇,就阅读和听音乐,每当此刻就心花怒放。
29岁时村上观看一场棒球赛,他说机缘凑巧,像是“天启”一般,脑海里有一个念头:“没准我也能写小说。”接下来村上花了半年时间,写出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这部小说获得日本文字杂志《群像》新人奖。
从村上早年经历可以看出,年轻时吃苦受难的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素材;高中开始的英文阅读让他有能力尝试英文写作;读书、音乐、电影“润物细无声”般地喂养着青年时期的村上。
可见,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无论你想成为哪个领域的佼佼者,请问,你是否做好了长久积累,时刻准备着呢。
2.关于作品的原创性
《且听风吟》获得新人奖,是村上春树成为职业小说家的“入场券”,但能够持续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好的小说来,是因为村上一直坚持自己原创的风格。
村上说自己不喜欢泛泛之论,不喜欢与人争执,他有强烈的“不愿被体制收编”的意识,因此他直言不讳道:“我想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小说。对于身为作家的我来说这是最低限度的自由。”
三十多年来,村上一直坚持写小说,他说不曾出现“写不出小说的低谷期”。只是因为他绝不逞强,从最初及其单纯地没有欲念写完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开始,他内心要求的写作过程很简单:我是自由的。
艺高人胆大。因为村上经历的够多,读书够多,英文又比同龄人好太多,这种能力给予了他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现实的难题,和别人的批判,无论何时,他总是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
村上特别喜欢波兰诗人赫伯特的一句格言:“要想抵达源泉,就必须激流勇进,逆水而上。只有垃圾才会随波逐浪、顺流而下。”
所以,村上从不惧怕现实的种种制约,他不接受约稿,他写小说没有截稿期,更没有写作低谷期的痛苦,他始终坚持自由快乐的写作过程,或许正是这份初心才让他的作品新鲜且充满活力,其原创性只属于他自己的一种村上风格。
3.关于文学奖
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的村上春树,一次也没当过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他始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担任文学奖的评委;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也从不举办签售会这类活动,他说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
每当被问及获奖相关的话题,村上总是认真地回答:“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的读者更有意义。”
村上始终认为作家最重大的义务就是为读者不断写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为了写作,村上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最初他的书不大得的出去的时候,为了赚取生活费,村上做过与写作毫不相干的其他工作,但原则上不接受约稿,还有基本上在写小说时,就只写小说。
为了集中心思写作,下定决心背水一战移居国外,基本上靠着存款生活。逗留欧洲期间写出《挪威的森林》出乎意料卖得很好,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通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可以看出村上他写小说从不考虑文学奖的事情,他只想精神自由,随心所欲地写自己的小说。
他说有一种意象始终悬浮在头顶,仿佛北极星一般光芒四射,遇上什么事,只需抬头望望天空就行了。
自己心中有一个定点,始终不会迷失方向。
4.保持旺盛体力
村上从开始全职写小说后的第五年开始,至今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一年跑一次全程马拉松,还出场参加铁人三项赛。
村上曾说,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当他认定自己是个“长篇小说作家”时,他就开始储备一定体量的时间与距离。
村上喜欢跑步,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有坚强的意志,他说不对胃口的事绝不可能连续做上三十年。
可当别人钦佩他为何能够始终不渝地把一个习惯坚持了三十多年,村上给出简洁有力的回答:“这对于我的人生而言,可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他几乎是无须理由地去跑步。
作为一位长篇小说家,要长期维持心灵的强韧,就必须管理和维持强韧的体力,以身修心,才可以一天连续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坐在书桌上,文思泉涌,笔下的人物喜怒哀乐地逐一登场。
也许正是长跑,在无形中培养了村上写长篇小说所需要的气质:耐心、低速缓慢地前行。村上高产地完成13部长篇小说,如果没有严格自律和强韧体力,是难以企及的。
村上却说只是对他而言:肉体上的节制,是把小说家继续当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想我没有理由提出异议,除非我也坚持一项运动或者爱好三十年不中断。
5.关于作品的修改
村上的所有小说,无不是历经多次的修改。他说完成初稿后,才是值得耗费时日,津津有味的开始。
第一稿完成放上一周后,进入第一轮结构上的修改,经过一到两个月再搁置一周,进行第二轮着眼于细节上的修改,最后进行风格的修改,然后听取第三者通常是村上的太太的意见来修改。反复多次之后,才正式将稿件交给编辑审读。
村上认为,无论什么文章,必然都有改进的余地。另一方面,作为写作者也要明白,文章“写得很完美”这种事,实际上绝无可能。相比较于“修改”这一行为本身,作家下定决心静心凝神在书桌前坐下着手修改文章,这种姿态则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在作品起笔之前,长期地储备酝酿;成书之前仔细检验,锤炼敲打;交付于读者面前,坦然接收作品的命运,是每一位写作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对作品下判断的,是每一位读者。而令作品价值日渐明朗的,则是时间。作者唯有默默接受而已。”村上是如此清醒理性的写作者。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中,村上真实地记录自己作为小说家走过了怎样一条路。他说这些对于那些立志成为小说家的人,是否能够起到指南和入门的作用,自己也不得知。不过对于自己能够以职业小说家的身份坚持写作38年,这一事实相当震惊,深深地震惊。
村上春树先生记录的这种震惊,给读者,无论读过还是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无论读了他一本还是读完所有的作品,单单读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自传性”随笔,也会感到震惊且钦佩:
村上的励志气质是自律的,自由的,如果你回首岁月都是蹉跎的话,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坚持自己的爱好,勇敢抉择,快乐地去做你想做的事,并把这份喜好培养成“无论如何都非做不可的事”吧。
要知道,世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功成名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和风细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有进步。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_800字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800字
村上春树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如何走上职业小说家这条路以及关于小说创作方面的独到体会。风格近似演讲稿,比较口语化,像是面对面拉家常,大概这样感觉更亲切。之前只读过《挪威的森林》,这是第二次读他的书。
村上年轻时的经历蛮与众不同,先成家后立业再毕业,之间很多坎坷只是一笔带过。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和流水线教育体制总是格格不入,尽管成绩还算可以但他真的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学校课堂,所以一直拖到成家立业(开店)之后才毕业,如果那时流行退学村上很有可能会提前离开学校。读到这想起韩寒来,韩寒当时偏科很严重,除了酷爱写作,其他尤其数理化实在一点兴趣都没有。高中退学时,老师问“你将来靠什么养活自己?”,韩寒“稿费呀!”,老师们笑。
某方面来说村上也是普通人,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弱点与不足。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认为自己有些资质但绝不是天才,写就一篇小说似乎门槛并不高,但想以此为职业必须有持久创造力,这是多数人无法做到的。村上之所以能几十年坚持下来并站稳脚跟是因为他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喜爱阅读、跑步和音乐,从小阅读一直陪伴着村上,我想正是这些书籍给予他无限养料和创作激情,为他撑起日后一片天。文学创作是一种孤独又艰辛的劳动,初稿完成要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哪怕细节也要精益求精力争完美,一部作品问世需要消耗大量身体能量。想成为小说家除了多读书,也离不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喜欢他的一句话“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这些原石的人。”
读下来始终能感受到村上的真诚质朴,大致了解了作为小说家村上走过了怎样一条路,又抱着怎样的想法走到今天。几次委婉地夸自己,风趣大胆地夸自己的读者,也看到了村上幽默可爱的一面。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_5000字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5000字
这已经是第三次读这本书了。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读的时候急功近利的心态占据了上风。那时候一心想的是从这本书里找到成为作家,不,准确地并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来说,想从这本书里找到文字变现的捷径,怀着这种心态读这本书,看到的全是失望。
其实,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所谓的秘诀,捷径,必胜的方法,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只是用自己的经历为线索,历数自己如何写作第一本小说并获奖,如何孤注一掷关掉自己的酒吧专心从事写作,如何修改文章,如何保持长久地创作力。
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村上春树的《1Q84》《地下》《且听风吟》《多崎作的巡礼之年》等七八本书。而这时读这本书的心态,也从急功近利,转变成想要了解村上春树这个人。
第二次,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他的专注,看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看到了他的自律。配合着他那本《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获得的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的启示。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
这一段时期,我对“自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尤其对作家和艺术家的自传特别上心。先是看了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又看了阿加莎的《阿加莎自传》,还看了东野圭吾的《我浪荡的青春》等书。顺藤摸瓜,又遇到了村上的这本《我是职业小说家》。
其实我很少重读一本书的。
读书对我来说并没有多么高大上,和看一场NBA没有太大分别。再精彩的季后赛,看过第一次以后,再看也就没有了心跳的感觉,也失去了盯着屏幕一分一秒也不愿意错过的耐心。
第三次读《我是职业小说家》的感受却又不一样,耐心和心跳俱在。
因为已经是第三次看,所以更为流畅,也因为更为流畅,有了更多经历着眼于全篇,更能体会大的主题,而不至于在村上牛逼的细节描写中迷失。同时,看到精彩的地方,也仍然欣喜不已。
一本好书,一定是耐读的。每读一次都会有更新鲜的体会和感受。
这一次,我也做了笔记,附在下面。
读书笔记:
第一章:小说家是宽容的人种吗?
1)小说这玩意儿——尽管“小说这玩意儿”的说法稍嫌粗暴——只要想写,差不多人人都能提笔就写。
2)什么写小说的专业知识,那玩意儿可有可无。
3)然而,跳上擂台容易,要在擂台上长时间地屹立不倒却并非易事。
4)这些人能作为职业小说家活跃二三十年,或者说存活下来,并有一定数量的读者,身上必定具备小说家优秀而坚实的内核。那是非写小说不可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支撑长期孤独劳作的强韧忍耐力。或许可以说,这就是职业小说家的资质和资格。
5)小说家和某种鱼一模一样,倘若不在水中始终游向前方,必然只有死路一条。
小结:这一章,村上谈到,写小说,入门容易,屹立不倒难。这首先需要小说家身上具有“非写小说不可的内在驱动力”。马尔克斯在回乡之旅发现故乡的土地和人就是自己必须去写的理由,这可与村上的叙述相互参证。其次,还需要小说家有坚持写下去的耐力。长期从事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你找到自己真正要写的东西时。如果你只是写一些花边娱乐,应该体会不到这种孤独感。
第二章:刚当上小说家那会儿
1)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2)“根本无须罗列艰深的词汇”,“不必非用感人肺腑的美妙表达不可”。
(找到属于自己的叙述语言)
3)写小说时,我感觉与其说在“创作文章”,不如说更近似“演奏音乐”。我至今仍然奉若至宝地维持着这种感觉。说起来,也许这并非是用脑袋写文章,而是用身体的感觉写文章。也就是保持节奏,找到精彩的和声,相信即兴演奏的力量。
4)老实说,我从没觉得写东西是苦差事,也从来没有因为写不出小说而劳神苦形(真是堪称幸运)。不如说,如果不快乐,写小说的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了。
5)对作家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的是“个人资格”。说到底,奖项应该承担起从侧面支撑这一资格的使命,它既不是作家笔耕多年的成果,也不是报偿,当然更不是结论。
小结:音乐对村上是巨大的灵感来源。村上小说的节奏感,就是从音乐中得来的。前几天读了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感觉密不透风,其实并不是优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写文章的节奏很重要。其次,村上最开始找不到自己讲故事的语言,我虽然什么也不是,但其实也有类似的苦恼。找不到自己的语言。一本接着一本读书,很想从其他作家的文字上获得启发,现在找到的最喜欢的是松本清张的叙述。干脆利落,准确,动人。
第三章:什么是原创性
依照我的想法(纯粹是“我的想法”而已),要说特定的表现者“拥有原创性”,必得基本满足以下条件:
1)拥有与其他表现者迥然相异、独具特色的风格(或是曲调,或是文体,或是手法,或是色彩),必须让人看上一眼(听上一下),就能立刻明白是他的作品。
2)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对自身风格更新换代。风格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要拥有这种自发的、内在的自我革新力。
3)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必须随着时间流逝化为标准,必须吸纳到人们的精神中,成为价值判断基准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后来者丰富的引用源泉。
遇上什么事,只消抬头望望天空就行了。
小结:对于村上而言,所谓的原创性并不仅仅是说这些文字出自你手,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染上了你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的文字没有灵魂。凡是能在文坛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没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海明威、松本清张、杰克伦敦。
第五章:那么,写点什么好呢?
1)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大概要多读书。这实在是老生常谈,真是不好意思。不过我觉得要写小说,这依旧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训练。
2)其次(恐怕先于动笔)要做的,我觉得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
3)人的行为哪怕一见之下多么微不足道,也会自然而然地生出这些兴味盎然的东西。
4)假如你立志写小说,就请细心环顾四周——这就是我这篇闲话的结论。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
小结:这一章,村上谈论了素材的来源。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观察。首先说读书,这和《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中提到的通过阅读经典来把握经典的隐喻,经典的故事原型,人物原型不谋而合。其次是观察,其实很多人不是在观察,仅仅是在看。这当中自然也包括我自己。观察需要专注力,需要思考和推理。这一点上我要学习。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周遭。
第六章:与时间成为朋友——写长篇小说
1)第一稿完成后,稍微放上一段时间,小作休整(视情况而定,不过一般会休息一周左右),便进入第一轮修改。
2)这轮(第一稿)修改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这个流程结束后,我会再搁置一周,然后进行第二轮修改。这一次也是大刀阔斧地从头改写,只不过更加着眼于细节,仔细地修改。
3)把作品在抽屉里放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忘掉还有这么个东西存在,或者说努力忘掉它。......像这样将作品好好养护一番之后,再次开始彻底修改细微的部分。
4)既已充分养护,又作了某种程度的改写。到了这一阶段,具有重大意义的就是第三者的意见了。
5)作家下定决心“要把这里修改得更好”,静心凝神在书桌前坐下,着手修改文章,这种姿态便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小结:这一章,村上说的是小说的成书过程。第一稿一气呵成,然后休息一周后进行修改。修改一到两个月,然后再放置一段时间,进行细微部分的修改。然后听取第三者的意见,再修改。从村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好文章真的是改出来的。
第七章: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
1)我成为专业作家后便开始跑步(正式跑起来,是在写《寻羊冒险记》的时候),自那以来三十多年,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已经成了习惯。
2)就算我身上多多少少有点写小说的才能,可那不过像油田和金矿一样,如果不去开掘,必定会永远埋在地下长眠不醒。
小结:这一篇,写的是体力和健康。国内前段时间有不少新闻,写的都是网站写手日更千万,然后猝死。这一章的内容告诉我们保持健康是何等重要。同时,发掘自己身上的潜力,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
第八章:关于学校
1)要说为什么对学业并不热心,理由非常简单,首先是因为太没意思,我很难感受到乐趣。换个说法就是,世上好多东西都比学校里的功课有意思。
2)只是因为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可爱的女生,我才好歹每天坚持去学校。
3)上学期间,常常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忠告:“在学校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然等你长大后肯定会后悔的,觉得年轻时要是更努力一点就好啦。”可是自从我毕业离校之后,一次都没这么想过。反倒心中懊悔,寻思着:“在学校念书时,要是更潇洒一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多好。死记硬背了那么多无聊的东西,简直是浪费人生。”
4)说到书,我就像握着铁锨往熊熊燃烧的炭窑里乱铲乱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饥似渴地读过各种类型的书。单是一本本地品味和消化,每天就忙得不可开交(消化不了的更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其他事胡思乱想。
5)再重复一遍,我对学校这种“制度”实在喜欢不起来。虽然遇见过几位好老师,学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味同嚼蜡,足以把这些全部抵销还绰绰有余。
6)我寄望于学校的,只是“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这样就足够了。请为每一种个性提供生存的场所。
小结:村上对学校是没有什么好感动。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读书,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活着。通过阅读和观察学习,远胜于在学校中接受填鸭。我当了14年老师,从满怀理想,到理想破灭,甚至觉得学校教育就是一场骗局,当然这种想法也许太过极端了,但看村上这章的文字也是心有戚戚。
第九章:该让什么样的人物登场?
1)要写小说,总而言之就得阅读许多的书。同样的道理,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我觉得这么说也全然无碍。
2)虽说是“了解”,但也不必彻底理解和通晓对方。只须瞟上一眼那人的外貌和言行特征就足够了。只不过无论是自己喜欢的人,还是不太喜欢的人,老实说甚至是讨厌的人,都要乐于观察,尽量不要挑肥拣瘦。因为把登场人物一律都搞成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是容易理解的人物,用长远的观点去看,那部小说就会变成缺乏广度的东西。
3)写小说时让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只要愿意,自己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
4)《1Q84》也是,从女主人公被赋予“青豆”这个名字的那一刻起,情节便像突然得到动力一般,朝前涌动起来。
5)每当开始写新的小说,我总是十分兴奋地想:这下又能和什么样的人见面呢?
小结:这章谈的是人物。赋予自己笔下人物名字,性格。记得笔下的人物多少都会有现实原型,写作的源泉还是在生活之中。当你的人物在文字间真的活起来时,他们会自己演绎故事,作为小说家,只有记录的义务。
第十章:为谁写作
1)为自己而写,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倒是真话。
2)而且其中大概还有“自我疗愈”的意义。因为一切创作行为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修正自我的意图。通过将自己相对化,也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嵌入和现在不同的外形,去消解或升华生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矛盾、错位与扭曲。
小结:为自己写作。忠于自己的内心。通过写作回顾自己的生活,反思,反省。通过写作面对自己不敢面对的,打破自己无力打破的,到达自己本无法到达的地方。
第十一章:走出国门,新的疆域
1)有个词儿叫“人心浮动”,就是这样,整个社会闹哄哄的,浮躁不安,开口三句离不开钱,根本不是能安心静坐、精打细磨地写长篇小说的氛围。待在这种地方,也许不知不觉就被宠坏了——这样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想把自己放进更紧张一点的环境中,开拓新的疆域,尝试新的可能性。我开始萌生出这样的念头,所以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离开了日本,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外国。
小结:这一章讲的是静心。如果精力都放在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上,内心的条理又如何能水落石出。静心,生活要纯粹。拨开生活的迷雾好好看看自己。
第十二章:有故事的地方·怀念河合隼雄先生
1)在我而言,“除魔”的方法就是跑步。算起来也坚持跑了大约三十年了,我觉得自己是通过每天出门跑步,把因为写小说而纠缠上来的“负面气息”摆脱干净的。
2)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对象,至那时为止除了河合先生,一个人也没有,说实话,现在仍旧是一个人也没有。
小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本文原创,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谢绝转载,特此声明。)
单位是我的家_《善待你所在的单位》读后感
单位是我的家——《善待你所在的单位》读后感
反复拜读原书记的荐文《善待你所在的单位》,心中久久回味,有了更多的感触、感悟和反思。
文章把单位比喻为大地,那么,我们就是被哺育的小草。于是,我在想,小草是否向大地回馈了斑斓和美丽、我们是否珍惜了单位这个平台?把单位比喻成大海,那么,我们就是被养育的鱼。于是,我在想,鱼儿是否向大海回报了足够的活力、我们又为单位做了些什么?把单位比喻成跃马驰骋的战场,那么,我们就是一匹匹奔跑于战场的狼。于是,我在想,这些狼是否能够齐心协力并出色地完成战场所赋予得使命?我们应该携手共创单位美好的明天,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我,把单位比喻成了——家。于是,我又在想,单位这个家,为我们家庭这个小家提供了生活资源,呵护着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可是,我们每个人为单位这个大家又做了些什么?又应该怎样承担起兴旺家庭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单位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心怀感激,知恩图报,回报大家庭。虽然我们的职务、岗位各有不同,能力有大有小,但我们都应为其增砖添瓦且不遗余力,而不能“背靠大树好乘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大学毕业刚刚步入单位那一幕依旧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当时的我有些失落,因为一个月仅仅300块钱的工资,而且还是干些“居委会婆婆妈妈的琐事”,身边的人则是十分羡慕,说“你真是找了一个好工作啊”,当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感觉。直到工作了三年之后,在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过程中与下岗职工接触多了,看到了他们求职的艰辛、工作的无奈,我无比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在酷热难耐的盛夏,我看到户外工作者不顾高温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我庆幸我的工作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当我看到身边的同学求职不得、屡次碰壁时,我欣慰我有一份相对安逸的工作;当我听到居民因多年的信访问题得以化解、困难群众收到送去的慰问品,那些发自肺腑的“谢谢”二字时,我特别感激我们的群众,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而这种种地庆幸、欣慰与感激都需归功于我的工作、我的单位。至此,我明白了单位对于我来说的意义——单位给了我稳定的生活、单位给了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单位给了我和谐相处之道。
作为女性,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单位带给我的社会地位。正是因为有了单位这个稳固的生活舞台,我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自我,坚持自我。
作为妻子,我真切的感受到有一份自己的收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情。因为有了单位,我不再像古时的妇女那样时刻以丈夫为天、紧紧依附丈夫而活,我也可以有我自己的社交圈、有我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作为妈妈,我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在单位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带给尚在上小学的女儿那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深刻影响。女儿曾见过几次找我胡搅蛮缠的一居民,出乎意外的是,一天小丫头竟一本正经地说,“妈妈,那奶奶很烦人对吧,但这是在单位,你还要热情对她……”
在十八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每天与形形色色的群众打交道,受过刁难、有过委屈,获过肯定、有过希望。但我始终告诫自己,“把吃苦化为工作乐趣、把吃亏作为工作常态、把吃话变为工作动力”,坚守这一工作理念,解决了一件件信访“疑难杂症”、啃下了一块块拆迁“硬骨头”……当看到群众脸上那满意的微笑时,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一切都只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我始终饱含着对基层工作的一份热爱;当我焦躁时,我会想有那么多比我工作更加繁忙、不被理解的职业;当我困惑时,我会告诉自己,我在平凡岗位上所做的一切,都将为瀍河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百姓的幸福增添力量,那是一份平凡的伟大。
各位同事,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在单位这个大家庭里发芽、成长、进步、壮大,是单位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也要感谢他对我们的滋养之恩。
我坚信,只要有奉献,再平凡的泥土,也能种出同样美丽的鲜花;只要去珍惜,再平凡的人生,每一分一秒都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那么,无数个平凡、无数个普通汇聚在一起,必将筑成瀍河美好灿烂的明天!
在被家庭这个小家、单位这个大家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之下,在我的言传身教之下,天真无邪、童言无忌,还是一名小学生的11岁女儿竟大胆写下了童诗《善待单位就是善待自己》
“…………
单位——他给了你职责的担当,
担当就是价值,担当是一种磨砺;
单位——他给了你珍惜关系的空间,
宁可自己委屈也不与他人争高低。
单位——他给了你珍惜工作的机会,
让你在单位里拥有新天地;
单位——他给了你时间的管理,
让你知道时间不等人的道理。
是啊,没有单位就没有美好的日子,
请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为你的单位献出一份功绩!”
作者:区政法委王娉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读后感2000字
写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低速挡缓慢前行,耐心推进的工作。
职业小说家的“资格”:
A.非写小说不可的内在驱动力。
B.支撑长期孤独劳作的强韧耐力。
C.一定的思考能力,修养和知识。
凭借才华和激情写小说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想长期屹立于擂台上,需要保持某种节奏,为了维持这种”缓慢“,稳定,持久的节奏,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甚至是奋力的拼博。”倘若不在水中始终游向前方,必然只有死路一条“。
l“人生很难按部就班的依照既定的方针运作。““整个时间好像还有不少”类似“缝隙”的地方,只要走运,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好歹能生存下去。“---作者的人生顺序恰好与世间约定俗成的顺序相反,非主流。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主流还是非主流,并按照自己的特点去生活很重要。
l看球赛的间隙,作者获得了“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的天启,捧着受伤的鸽子的时候,作者“这时候我突然想到,我肯定会摘取《XXX》新人奖,并且从此成为小说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的天启。---直觉
l关于获奖,“只消写完它,姑且交到某个人手里,我那想写点什么的心情便释然了。“——内驱力
l作者被某种特别的力量赋予了写小说的机遇,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被赋予,保持着某种势能,小心的呵护着自己被赋予的资格。
关于奖项
A.奖项是入场券,有没有获奖大不相同。
B.没有获奖是一种自由,没有被标签化,没有包袱,不用扮演某种角色。
C.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资格“,奖项应该是对个人资格的确认和认可。奖项本身不能成为买目的和报酬。获奖不能成为一种追求。
关于原创
A.是一种满溢的表达,是某种创作者体内的东西,自发的,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的想向外的流淌。
B.这个世界上,肯定有着某个角落,存在着能完全领会我想表达的意思的人。
C.“想象一下”并不追求什么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一味的执着下去的话,故事难免变得沉重。故事越重,自由越远。从而失去势头。“并不追求什么的自己“却想蝴蝶一般轻盈,自由自在。
关于素材
A.多阅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
B.事无巨细的观察,思考,不贴标签不作评判,保持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留存记忆。
C.所谓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是缺乏脉络的单个的记忆片段的重组。
D.有限的素材也可以成就无限的可能性,没有素材=自由的创作与生长。
E.素材型:内在世界去匹配素材;内在型:由内向外生长,素材服务于内在的世界。
F.人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只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努力向前推进就行了。
G.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珍贵的原石,等待着我们的慧眼去发现。
与时间成为朋友
A.“照常营业行为“。建立基本顺序和规则,把自己逼近固定模式里,建立生活与工作的循环周期,建立稳固的个人系统,牢牢的守住自己的势态。
B.规律性。“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C.时间的“种类“。备料的时间,写作的时间,养护的时间,收获的时间。
D.与时间成为朋友,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掌控时间,让时间的品质成就作品的品质,以及自己的品质。
关于持久力
A.流程上要有延续性。
B.身体上的强韧。养成基础的体力,让身体成为盟军。
C.精神上的强韧。遭遇一切可能的现实障碍,却依然还是要写下去。就是这样一种坚定的意志。
D.身体与精神的强健必须均衡协调匹配。身心灵从来都是相互影响,互为一体。
关于学校
阅读这种行为原本就是一所大学校。我们可以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相匹配的东西,按照自身的节奏去拓展自己。
为谁而写。
A.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作者的心态:随它去吧,反正都会被人家说坏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B.“从心里某种真实的内核与读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与读者保持心灵的相通。而非一开始就为了别人而写。
C.“至于时间要求什么,那种事不必考虑,只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最享受的,最想去做的事即可。”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000字
2006年那时大二,路过大学城店铺,常常会听见里面放着伍佰的《挪威的森林》。从此,《挪威的森林》在我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是一首流行歌曲。
突然有一天,大学闺蜜对我说:你知道《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吗?
什么,不是一首歌吗?还有书?
切 ,还有电影呢!
见我如此孤陋寡闻,自负骄傲、爱好文学作品的闺蜜不再说话了。
后来,我们阅读并一起探讨过《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穆斯林的葬礼》但是《挪威的森林》没有再提起过,也再没有浮现于我脑海里,我也不知道村上春树是何许人也。
多年以后,看到圈友推荐的书单《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买回来后以为和那些自律性鸡汤书没什么两样。
迫于自己的读书目标,拿起此书,习惯性首先翻看作者。我立刻百度,得知村上春树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日本作家,拥有很多书迷。
翻看第一章,与纯小说情节深深吸引人不一样,与催眠的技术、鸡汤书也不一样,也许有人说介于二者之间吧。
反正我是花了两天的时间,吃饭也惦记着的读完此书。
这是一本村上春树自传性书,讲诉自己如何成为一名作家。从自己的写作初衷,获得文学奖,原创性,写作内容,写作立场,写作翻译,走出国门等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犹如明灯为那些想写作、喜欢写小说的人群指明了道路。
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通过村上春树先生的自诉,我认识了一位谦和、包容的老人,一位敢于说实话、具有反叛机械思维条框的日本民众,一位文笔随和、比喻贴切深刻的作家。
细细读来书中村上春树自诉自己的性格,想想我也具有很多共同点。这里这样说,或许我真的不知天高地厚,非常了解我的人知道,我也不去解释。
想一想自己念过的学校,虽然觉得这样评价学校有些于心不忍(对不起了)。却并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甚至觉得后勃颈直痒痒。呃,这个嘛,与其说问题在学校,不如说是我这方面有问题吧。
总而言之,我还记得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时,自己长长地舒了口气,心想:好了,这下再也不用去上学啦。'感觉像是终于卸下了肩头的重担,(大概)一次都没有过怀念学校的心情。
毕业十年,我也是一位对自己大学没有好的回忆没有怀念的同学。
当年的我不适合那样刻板的学习氛围,不适合仕途唯有读书高的孔夫子学习论。加上毕业遭遇本土招聘单位不接收外省女孩留在山东干技术活的尴尬。想一想自己念过的大学,我真的没有什么怀念。
以至于当年毕业回川时,心情却是极其欢愉的。
离开前闺蜜开玩笑对我说:你可能在想,终于可以离开这个破地方了,对吧?
那是!
无论如何,我都是你山东的亲人。唯有这句话刻骨铭心。
一如村上春树出国写作得到认可的心情一样。
读完此书,遗憾当年丢失好奇心,没有细细追问闺蜜《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的详情。
今天读完此书,感慨大家的确是大家,他的包容,他的胸襟,他的个性,使我恨不得立刻把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及所有的小说,散文集都买回来,细细品味。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_1400字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400字
读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但可能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和小说家这个头衔不相干,所以它从没激发我拿起来好好读读的欲望。
对于日本文学,我了解的少的可怜,村上先生的书只读过《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因为它火的让我这位孤陋寡闻的小角落里的人都常常听到见到这样的书名,才被迫塞进我的读书架。
读完后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加上某一次看到村上先生说过一句关于南京大屠杀特别正义感的话,激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他,一个日本人,十足的敬意。说到这里,其实《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里他也提到说自己可能不是一个特别爱国的人,更倾向于世界主义。一个人,站在世界的高度、客观的角度正视历史,直面问题,想是值得敬佩的。
这样的一个人究竟是什么让他与众不同呢?《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刚好是他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式的书,索性就拿来读读了。
能写小说的,特别是那种读起来让人思考很久,大脑中迸发出新意并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你探解的长篇小说实在是了不得。《红楼梦》是我至今为止觉得最了不起的名著,大多数人的观点应该和我是一样的,永远觉得自己没读完。写书的人的脑子里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是我对于小说家最初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小说家、作家的认识更深一层,也逐步的了解了村上春树这个人。
“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艰辛,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村上春树
村上先生把写小说这件事也比同于音乐,他本来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小说的创作和音乐一样是艺术的化身,读《挪威的森林》时就有一种很强的音乐感。做一件工作,没有一分强大的热爱和从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是不能持之以恒的赋予热情的。首先你做的开心快乐,才会用尽心思去做好它。
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时,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看过村上写的《人生的马拉松》,说他坚持几十年每天跑步,我想这是为数不多的人所能做到的。同样,把写小说当成职业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且看上去似乎文艺舒服轻松的事儿。常听人说:任何兴趣爱好成为职业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大多数色彩。村上写长篇小说时每天伏案五六个小时,然后写完后无数篇的修改推敲,直到读的时候删除掉一个标点符号觉得不合适再加上来的程度才肯罢休。如果任何工作认真仔细到这种程度,想做不好也难。看来,小说家的工作真不简单,它是孤独的。但绞尽脑汁的同时,内心始终是自由快乐的,你可以将自己变成任意一个人,只要你愿意。
做个自由人,我想这是村上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自己喜欢的空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光凭喜欢是完全做不好的,附注全身的力气去努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自由,他能活出自己的本真,因为自由,他能写出独特的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人都是要活在这个有各种不同观点的世界,所以自由不等于我的眼里只有自己的观点。假如一味的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界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煮干。无论别人给予你赞同或者反对,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世界,这是做人最大最有意义的姿态。
除了写作道路上的探索,关于获奖、学校教育、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等,我们从这本书里都能读出点村上的理解和态度。即使你成不了也不想成为小说家,我想这本书还是很值得去读一读的,毕竟,生活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看你怎么在舞台上表演出自己的独具一格的舞姿了。
沙
20170814
喜欢《优秀读后感:有家在,我是幸福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