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孔子传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孔子传有感600字

读孔子传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孔子》有1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孔子》有1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周末,我看了一部《孔子》的动画片,学了要做一个君子。君子要有八德和九思,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九思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虽然我还不是很懂,但这些圣贤的教育会了以后,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就不会出现打架,欺骗,说谎的坏现象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孔子猜谜》


读《孔子猜谜》(一)

今天,我读了《孔子猜谜》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孔圣人孔子和燕国一少年项橐(tuo)之间猜谜的故事。项橐问孔子: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

今天,我读了《孔子猜谜》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孔圣人孔子和燕国一少年项橐(tuo)之间猜谜的故事。项橐问孔子: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回答不出来,于是项橐说出了答案: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我读了这篇文章,得到了两点启悟。第一是:学问(知识)是无限的,因为等你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以后,又会有新的知识出现。第二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仔细分析你所遇到的问题。很多科学家都是这样发现了科学定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于是就仔细分析,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看到浴缸里的水满出来,不仅完满完成了国王交给的测皇冠真假的任务,还发现了着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然就会象孔子一样败在项橐的手下了。


读《孔子猜谜》(二)

今天,我读了《孔子猜谜》这篇文章,文章讲述的是孔子和燕国少年项橐之间猜谜语的故事,小项橐几个简单的谜语难倒了大圣人孔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些感悟:学问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知识,不能有了一点点知识就开始坐而不学,我们应该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像项橐一样,多观察、多分析和多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读《孔子》有感400字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一本名叫《孔子》的书。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生活很苦,但孔子聪明好学,于是妈妈请知识丰富的外公颜襄来教孔子读书。平时孔子认真听讲,不耻下问,让外公觉得“孺子可教也”,便把他所学一一传授给了孔子。孔子长大后,希望平民子弟能够平等地受到教育,于是开了一个私学,学费只收十条肉干,遇到穷苦的就只收两三条。渐渐地,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许多名门望族都来拜他为师。

孔子虽然出名了,仍虚心地向老子等名家问礼。特别是孔子向师襄学琴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别人学一首曲子只要一天到三天,可孔子却要十多天。他不但要弄清楚曲子的含义,还要知道作曲人的胸襟、志向以及品德如何。“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孔子一生教过将近三千多人,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

读《孔子》有感800字


读《孔子》有感

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与爸爸去南城图书馆看书,我刚进书店就闻到了书的芳香,我跟着味道“飘”过去,却没看见可以让我“一饱口福”的“大餐”,这时,那道令我难以忘怀的味道又出现了,我一路紧追,来到书架前,我一看,啊!原来是《孔子》,我飞快的从书架上把书拿下来,急忙打开书,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精灵”跳了出来,将我拉进了孔子的世界。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丘的父亲叔梁纥有9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脚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纥不太满意,他决定再去外求亲。他来到了颜大人的家中,打算与颜大人的女儿成亲,颜大人来到房间与女儿们商量,他的小女儿颜征十分敬重父亲,就答应了。叔梁纥成亲之后,却不见生子,他很是着急,他们决定去求抱子娘娘,让他们生个儿子,没过多久,颜征果然怀了孩子,过了十个月,在山洞中生下了孔丘。叔梁纥异常高兴,抱过孩子,大吃一惊,把孩子给了颜征,说道:“这孩子相貌丑陋,怪的吓人。”说罢,长叹短息起来。后来,他还将孔丘私自扔进山里,颜征不顾刚生完孩子的痛苦,跑进山里把孩子找了回来。渐渐的孔丘到了三岁,他聪慧过人,又活泼机灵。可就在这年十月,叔梁纥离开了人世。颜征对孔丘说:“孩子,娘是为你而活着的。”说罢,向曲阜城走去。在曼夫娘的帮助下,他们在曼夫娘家旁边住下了。曼夫经常带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来就向妈妈问这问那,颜征看孔丘如此好学,就说:“孔丘,娘一天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要记住才行,好不好。”孔丘高兴地直拍手。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妈妈教他读书写字,颜征十分高兴,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学会了200个生字。又爱上了《易》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成为了大学问家。可孔丘觉得依然不够,就驾起马车,来到了洛阳,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学富一车,回到了家乡,并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学。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孔丘虽然丑,可他却并不自卑,他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更加的聪慧,并且他还十分的谦虚,虽然她聪慧过人,还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他小时候妈妈虽然三十出头,却布满了鱼尾纹,他为了让妈妈省心,就三天不上学,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颜征在他的帮助下果然气色好了很多。可我呢,不是十分聪明,可并不谦虚,一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就十分骄傲,有时还不肯做作业;有时还不肯认真听讲;还有时就连和朋友说话都带一点傲气。并且我还不是很聪明,很容易被别人超前。还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我与孔丘截然不同呀!我以后定向孔丘学习,以长补短。

这次的“大餐”让我“吃”的很有感触,我以后一定会多吃一些不同的“大餐”来满足我的“食欲”,丰富我的生活。

孔子读《易经》心得


孔子读《易经》心得

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专权,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铲除宦官,由于机事不密,何进反被宦官所杀。图为十常侍。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在解释《易经》第六十卦节卦时,孔子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子在将近五十岁时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将近五十岁学习《易经》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当时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孔子反复阅读《易经》,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

孔子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易经》第六十卦节卦初九的爻辞是:不出户庭,无咎。意思是不出门庭,不会有过失。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祸乱之所以发生,往往是有人出言不慎导致的。君王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招来灾祸,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祸,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发言。

孔子所言不虚,在中国历史上,因君不密而失臣和臣不密而失身的事情屡有发生。

汉灵帝不慎

议郎蔡邕被奸臣害

东汉末年,外戚当道,宦官专权,灾异频发。汉灵帝刘宏深感忧虑,下诏问君臣有何对策,议郎蔡邕上表直指天下不宁是外戚当道和宦官专权所致。

他说皇帝的乳母赵娆和外戚霍玉、程大人等人招权纳贿,提醒汉灵帝应高为堤防,又说太尉张颢、光禄勋伟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污受贿,非但不能重用,还应加以贬斥。

蔡邕同时还向汉灵帝推荐可以重用的大臣,他说廷尉郭禧纯厚老实,光禄大夫桥玄聪达方直,故太尉刘宠忠实守正,这些人宜为谋主,每逢大事应咨询他们的意见。在这份密奏中,蔡邕不忘提醒汉灵帝: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

汉灵帝看了这份痛陈时弊的奏章,忍不住连声叹息,因为他觉得像蔡邕这样敢直言的大臣实在太少。看完之后,汉灵帝没有把蔡邕的奏章放在秘密之处就去更衣,结果给宦官曹节偷看了。

这样一来可不得了,曹节马上把蔡邕写的情况告诉其他宦官,事情很快就泄露出去,被蔡邕提到过的奸臣一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想尽一切办法陷害蔡邕。不久,蔡邕便遭飞来横祸,被仇家诬以议害大臣,大不敬的罪名判处死刑,在得到其他大臣相救后才减死一等,被发配朔方。

在发配朔方的路上,仇家仍穷追不舍,派刺客在路上刺杀蔡邕,幸好当时的刺客良智未泯,他们被蔡邕的人格所感动,谁也不肯去刺杀蔡邕,才使蔡邕逃过了这场大难。

以上为君不密则失臣的故事,下面讲一个臣不密则失身的真实事例。

宋申锡泄密

被贬开州牵连百人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一直是难以解决的两大难题。唐宪宗和唐敬宗甚至被宦官秘密杀害,到唐文宗李昂上台后,杀害两任皇帝的凶手仍活跃在皇帝身边。宦官王守澄等人尤其专横跋扈,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招权纳贿,肆无忌惮。

为了铲除这些为非作歹的宦官,唐文宗曾与翰林学士宋申锡秘密商量,宋申锡提出逐个击破,渐除其逼的策略,唐文宗觉得宋申锡沉厚忠谨,可以托付大事,便提升宋申锡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提升宋申锡为同平章事,即宰相的职位。

宋申锡出任宰相后,提拔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还把与皇帝密谋诛杀宦官的事件告诉了王璠。没想到王璠不够慎重,把秘密泄露出去,被王守澄等人知道了。王守澄、郑注等人马上想方设法陷害宋申锡,他们叫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密谋造反,企图立漳王李凑为皇帝。

王守澄亲自把诬告信交给唐文宗,唐文宗不知是诈,信以为真,十分愤怒,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受牵连者近百人,后来宋申锡死于贬所。

贺若敦刺舌出血诫子慎言

一般人遇到对自己不公的事,往往免不了会有怨言。但在官场上,怨言说出口后,只会对自己更加不利。

南北朝时北周的军司马贺若敦,认为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不亚于任何人,眼看与自己同时出道的人都当上大将军了,自己仍任军司马一职,难免憋了一肚子气。

在与陈朝军队交战的湘州之役中,贺若敦全军而返,他以为会受赏,但被上头责以失地无功,将他除名为民,忍不住对上面派来的使者口出怨言,结果惹怒了上级,征还,逼令自杀。

在临死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志平江南,今而不果,汝必成吾志。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说完用锥刺弼舌出血以诫之。只可惜贺若弼并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在灭陈的战役中,贺若弼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贺若弼与韩擒虎在隋文帝面前争功,隋文帝对两人都予以重赏。

后来,杨素、高颎等人出任宰相,贺若弼仍停留在领军大将军的职位上,他又觉得不公平,形于言色,由是坐免官,怨望愈甚,终于惹来牢狱之灾,虽然隋文帝免了他的罪,不久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从此以后再也不任用他了。

读《孔子拜师》有感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 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读孔子仁爱感想


孔子之道,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确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自觉,重视自己内心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相当丰富,兼含礼、义、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诸德,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好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不如求人,则无怨。

儒家仁的目的具体而言,是要实现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又能相互和谐、合乎人道爱心。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生,仁爱的思想应当牢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我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用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用正确的语言交朋友。

读孔子仁爱感想 (400字)


 

孔子之道,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确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自觉,重视自己内心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相当丰富,兼含礼、义、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诸德,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好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不如求人,则无怨。”

儒家“仁”的目的具体而言,是要实现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又能相互和谐、合乎人道爱心。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生,“仁爱”的思想应当牢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我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用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用正确的语言交朋友。

读《孔子拜师》有感200字


孔子拜师讲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然而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就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洛阳。到了洛阳孔子见到了老子,就跟着老子学习,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学习老子那种毫无保留的精神。以后,我们向别人学习。使自己知识更加丰富。

读《孔子学堂》有感500字


悄悄地,经典诵读之风刮遍校园。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我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学堂》为我们呈现了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人抄袭,也不会有人作弊,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真实水平,因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相比较这样真实的学习,不由得令曾经的我感到汗颜:

那是五年级时的一次数学单元检测,顺利地解答完大半张考卷后,一只“拦路虎”把我难住了。任凭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到解题方法。于是,一个声音在我左耳边说:“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窃知识是不对的!”另一个声音马上在右耳边反对。

“可不瞄的话,这次就与高分失之交臂了。不达标多倒霉呀!”一个声音很为难。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该得的。要是瞄了,你会失去更多的!”另一个声音很坚决。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视……”

两个声音激烈地斗争了好久,最终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还是选择当了一回“长颈鹿”。

事后,我向妈妈进行了坦白,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你这么坦诚,相信你一定知错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明白吗?”

从那以后,考试时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堂》让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讲理、礼让、谦虚;《孔子学堂》让我更端正自己该持有的学习态度;《孔子学堂》让我更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学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会开创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读《孔子拜师》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向老子拜师、学礼。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本身学问就很渊博了,但是他知道学无止境,还要向比自己更有学问的老聃学习。以后,我上课要更加认真听讲,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二是学习孔子吃苦耐劳、一心求学的坚定意志。孔子为了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阳拜师。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恒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成功。三是学习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勤学之外,我还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学又问才是学问。我要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别人,即使是一字之师也要拜。这学期,我要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看完,增长自己的知识。

相信《读《孔子》有1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孔子传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