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 > 地图 > 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

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看《晋公子周游列国》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看《晋公子周游列国》有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公找到他们。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厚赏他。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大哭,悔之已晚。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孔子周游列国的读后感(通用3篇)


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读后感,我读了作品一文,他这篇文章文笔十分优美,字也写得漂亮,真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啊。我们在写读后感时,一定不要说空话,要斟酌自己的词句,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孔子周游列国的读后感(篇1)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从55岁开始,68岁时结束游历,共用了13年时间。然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讲学着书,7年后,即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

那么,在孔子长期的游历生涯中,有过开心的经历,也有过凶险的遭遇;有时被人欢迎,有时被人追杀,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在游历中失去过很多,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未变。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比如,明时的徐霞客,长年在外游历时,也遇到过强盗,并与之发生过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为游历途中会遇上坏人而停止游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记》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路,并要把这条路走到底、走出光明来,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压力与煎熬。倘若你坚持住了,就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坚持不住,中途放弃了,或许对你来说,一时可以轻松下来,但你在年老时,必会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种种艰辛,我想,上天应该是公平的,你的成就往往与你承受的艰辛成正比。如果你连这些艰辛都不能够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样的辉煌交给你,又怎能放心交给你?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现有金钱数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视化的物质,而应该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别人承受不住,你能够承受住,那么,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努力地在你的梦想征程上前仆后继。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孔子周游列国的读后感(篇2)

读了孔子周游列国我有很多感触。我不仅仅认识到了孔子为了和谐新的思想主义建设的伟大,而我更加佩服的是孔子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千山万水去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发表他的意见,是相当可贵的,不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可以从这句话表现出来: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可想而知,孔子虽然是奔波了许多国家,但是依然不会忘记为自己成长的鲁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非常值得人敬佩,尊敬的。从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无论去到那里都被国君驱赶,但为了他的和谐思想主义建设,不敢三七二十一,都要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值得人敬佩的。还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也同样是在他的教导下认识到了世上的不和谐的地方,并于师傅一同去周游列国,孔子真是个大教育家。

孔子成立的儒家学派在后世影响很大,把自己那种精神也传到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孔子周游列国的读后感(篇3)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晋公子重耳》读后感200字


我今天看了史记的第八篇《晋公子重耳》,讲的是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在外,经过八个国家,分别是狄、卫、齐、曹、宋、楚、秦、郑。最后,重耳好朋友秦穆公派兵马护送重耳回国。


在位的晋怀公出逃,因为晋怀公与重耳有仇,他的爸爸夷吾曾行刺重耳,幸亏重耳逃脱。后来有两个晋怀公的党羽想反抗重耳,于是准备烧掉王宫,但是以前谋刺重耳的宦官勃鞮提醒了他,于是重耳到秦国与秦穆公会面。回来以后,派人杀了那两个大臣,于是重耳正式称王,称晋文公。

晋公子重耳之亡读后感


晋公子重耳之亡读后感(一)

前不久有空重拾起买了很久的《左传今译》一书,一是放松一下心情,二是学习些新知识。《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又称《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着。记载了上至鲁隐公(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间300年的历史。《左传》里有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的角逐以及各类礼仪规范等等内容,是先秦史学的最高典范。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之亡》讲述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对其形象刻画尤为成功。例如,在流亡中被楚王礼遇,回答楚王何以报我的问题时,重耳不以牺牲主权而敢于当面说:如果得不到大王的帮助,我得以回到晋国,有朝一日晋国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我可以命晋国退兵九十里;但如果得不到您的退兵命令,我只好陪您较量一番了。这一番话今天读来也几乎令人震撼。今天得人一助就要回报,甚至需要牺牲立场原则的事真的不少见。重耳有软弱的一面,如在齐国安于享乐等等,但人物刻画的生动,给人印象很深。先贤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有担大任的资格,重耳的经历说明这一说法有充分的生活根据。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的贵族公子哥儿,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一代霸主,几乎可以说流亡十九年的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练和教训。当初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所不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个方面得到了陶冶和磨练。人们往往注意的是开头和结果,从出逃时的灾祸,到成为霸主的荣耀显赫,让人感叹的是命运的多变,这似乎证明了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对立两端戏剧性的变化,给人命运无常的幻觉,以及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感慨。然而我们会忽视过程这个巨大的环节。过程是漫长的,实实在在的,局外人可以从旁点评,而过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惟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惟有当事人才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旁观者可以理解,却没有体验。理解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从我们日常经历来看,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之所以重要就是它决定着、体现了变化。没有变化的过程,没有参与者的思考、实践、失败、焦虑、挫折,结果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就拿从2006年公园开始编制两规来说,就给我一些启示。

启示一,结果是在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我们两规经历了任务书编写,明确总思路,规划原则;进行了现场勘查,从客观角度了解公园现状;开展了从园长到科长访谈,了解了管理层对公园现状的认识和发展的要求,一步一步的过程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成果的形成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启示二,工作中要有一个目标,作为中层干部要有盯住目标推进工作的决心和毅力。我们的工作目标往往不是以人的喜好为依据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就要求我们为之奋斗。这个过程充满变化,但是不能松懈,始终保持一种韧劲。

启示三,工作中要把握最终目标和现实目标的统一。任何远大目标都要经过一个一个不同阶段性目标的来实践,阶段性目标的制定、组织实施是为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准备,阶段性成果丰富着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规定者阶段性目标,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作为中层干部要有对最终目标的把握、理解,同样要有对阶段性目标的控制能力。


晋公子重耳之亡读后感(二)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

从重耳的经历中,不仅读到了历经磨难可以完善一个人,更读到了在面对无数磨难时,我们还需要忍耐。重耳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国家,有很多国家都并没有热情的款待他,而是欺负他。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狐独、绝望、屈辱、失败、恐俱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他都因为忍耐而度过。写到这,想到了前辈为我们做的典范。红军在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喝雪水,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在艰苦中忍耐,在艰苦中磨练了意志,在艰苦中强化了队伍,又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在奋斗的过程之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耐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晋公子重耳之亡读后感(三)

《左传》是我国文学史乃至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着作,它记叙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式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而《晋文公重耳之亡》这一篇就是讲的鼎鼎有名的晋文公在还是公子的时候是如何流亡国外历经坎坷,最后成功回国继位的历史。

在重耳长达几十年的流亡生活中,他先后流亡到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过让他乐不思蜀的款待,也受到过无数的白眼和无礼的侵犯,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得以回国继位,最后一雪前耻,走向成功。我想,这其中的缘由除了他本身的领导才能和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坚持,忍耐等,也与他周遭的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从文中我们都知道,当晋献公攻打蒲城的时候,追随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除此之外还有介子推。他们一直追随重耳流亡,不管是备受礼遇或是遭受冷遇,他们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坚持君臣之礼。

刚离开重耳的外公所在的狄国,离开了安适的避风港,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麻烦郑国的忽视。郑国国君拒绝以礼款待他。甚至到他们一行人行至五鹿的时候,重耳不得不得放下身段向路边一个农夫乞食。可想而知,当时的重耳是已经走到了怎样的绝境!连自己都养不活,流亡国外,所谓尊贵的身份也只能算得上一个前途未卜,到了郑国地界更是一钱不值。在我看来,追随他的这些臣子们,已经全然没有留在他身边的意义了。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抛下他,更是在农人递来土块当做食物施舍给重耳的时候提醒他:这是建立国家的预兆。他们到了这个时候仍然用最崇高的对上之礼对待重耳,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目标。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啊。

即使是在曹国,曹共公因为好奇心而偷看了传闻中骈肋的重耳沐浴,这种行为在古时候放在一个平常的市井小民身上都是无比失礼的,更何况是为国之仪表的一国之君。重耳所受的侮辱之甚可想而知,他会作何感想,而追随他的臣子们又是多么内心煎熬的去面对自己的主上受到的侮辱,并坚持陪伴他走出阴影?想必他们当时为了重耳所作的努力更是不可估量的,为了重耳的大业,他们选择一忍再忍。

而最让我为这些臣子的作为而感动的,是介子推。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他追随重耳流亡的时候,有一次重耳没有了食物,介子推便躲入山谷,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吃。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介子推为重耳忍受了多少的痛苦,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可是到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成功回国继位,他却并没有要求封赏,反而把这种封赏看作是无功受禄,是一种罪责,对功名利禄没有一点欲望和贪恋,最后选择了跟母亲一起出世隐居。有如此贤德而又无私的臣子辅佐,重耳怎么能不成功?

还有一个人也是不得不提的,她就是姜氏。姜氏本是重耳流亡齐国的时候,齐桓公给重耳娶的妻子。照理来说她只能算是齐桓公安插给重耳的人,一旦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她应该立马向齐桓公报告,她应该扞卫的是齐国的利益。可是当听到女奴报告的臣子们有关逃离齐国的消息,她当机立断杀掉了女奴,法并主动劝说重耳不要贪恋享受,安于现状,最后甚至协助臣子们把乐不思蜀的重耳绑出了秦国。正是因为有她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重耳才没有埋没在齐国的安逸里,才有了后来的雄才大略的晋文公。

重耳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国君对他的影响就是有两面性的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向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一样是真心的想要为重耳着想的。他们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相应的作出判断来决定对待重耳的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成了重耳回国之路上的一个个考验,就如同西行的玄奘需要面临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是他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和必要的帮助。他们给了他安居故国所不可能面临的挑战,让他学会如何让去认识身边的各种情境对自己究竟是好是坏,让他学会从表面的安逸看到那下面的暗流汹涌,让他学会忍耐,学会坚持,学会前进。毕竟,要真真正正的获得成功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那么重耳自身呢?从小虽然优秀,却总有个背景更强大的哥哥压在上头,连自己的亲外公都认为太子强过自己,可能重耳也自觉极为希望渺茫。这样就算了,骊姬扳倒太子之后,自然地把矛头指向了他。因为骊姬的诡计和谗言,他百口莫辩,值得逃回封地蒲城。父亲派派来的攻打他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因为孝义拒绝了封地臣民坚决回击的建议,只带上几个臣子就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到后来的漫漫征途,风雨无阻。想来如是说非要给那些臣子的忠心奉献找一个理由的话,重耳的孝义可不可以算作是其中之一?

从这篇文章来看,我觉得重耳是那种比较容易激动,但是又能够采纳别人的意见的那种领导。狐偃把他拖出齐国那个表面上的安乐窝的时候,他甚至跳起来追打狐偃,但是在郑国遇到的农人递土块,他立马就暴跳如雷,可是只要臣下给出合他意的解释,他又能马上冷静下来,与刚才判若两人。这也许是他作为一个君主性格喜怒无常的表现,但是总的来说他也算得上是和能够理性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了。

不管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重耳他终究是晋文公了,从他这一段坎坷的历史,我们也许会为他们的君臣之礼而叹服,会为姜氏的深明大义而赞叹,会为晋文公的孝义举动所感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重耳他历经十九年的坚持。

读《晋灵公好狗》有感600字


“晋灵公好狗”,这本无错。帝王君主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也会有钟爱的东西,但他错非于此,错就错在溺爱。他过分宠爱了狗,使得这狗狗仗人势,“狗假人威”,肆无忌惮,终断送了晋灵公的王命。主人命休矣,贱狗何聊生了。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看到一本美文。作者说自己很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施肥松土一样不落。可那些花儿不给面子,无奈 “红颜薄命”。一天他养了盆文竹,却也出现了这种状况。他去请教隔壁专家爷爷,老人说了一句话:“别宠坏它们。”别宠坏了你的喜好。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的感情太复杂了,听说名牌大学里的学生很多是学习机器,满脑子只有语数英科,文史地,整个读书机器,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纯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小书生。这大概是喜好太少。

喜爱无错,过分无益,缺少亦不好。

读《周游地球80天》有感300字


星期天,我从妈妈那个古老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环游地球80天》,一看到书名,我就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才翻几页,我就被书中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英国绅士菲力亚福克和他的仆人路路通在环游地球时的有趣故事。他们经过了莫里西林、巴黎、阿尔卑斯、孟买、加尔各答、香港、横滨、旧金山、伦敦,最后又回到了英国。书中既讲述了主人公和仆人的新奇故事,又描述了各国的风情、景色。

曲折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特点,主人公和他的仆人总遇到一些怪事,有时在海上漂流,有时营救土著王妃……这些事都是我们不敢去做的,我对他们非常敬佩,主人公菲力亚福克待人诚恳、聪明善良,生活有规律,有高贵的绅士风度,他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完美绅士了,他的仆人路路通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聪明、机灵,遇事稳重,他的很多优点都是我没有的,所以我要向他学习。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如果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把事情做好,还要学会享受做事的过程。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一)

名著我看过50余部,印象最深的是《东周列国志》,它是一部诉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小说。

书中赞扬了赏罚分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不渝、有勇有谋的将相,以及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断的豪侠;书中批评了昏庸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以及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它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代陋习带给平民百姓的痛苦!

这本书里的一幕幕都使我的心震憾不已!每当我翻阅这本记录着中国真实历史的书时,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每每都看全一次,正所谓"百读不厌".

《东周列国志》里的内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中的《千古之音管鲍之交》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与人相处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事实往往藏于内在,更不要由一件事去评论一个人的本性。就象这个故事中的管仲,他到军队当兵,可每次冲锋陷阵时,都躲在最后,而军队返回时却在最前,很多人嘲笑他是个胆小鬼,但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并为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要他奉养,他怎么可能是胆小怕事的人呢?"后来管仲和鲍叔牙结成了生死之交,他们的友情也被传为千古佳话。

除为《千古之音管鲍之交》的故事,《郑庄公母子情与仇》也让我记忆犹新。郑庄公本名寤生,他的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而十分宠爱他的弟弟段。后来寤生继位,号称郑庄公,而他的弟弟段则只有一座小小的共城,因此段也被称为共叔段。姜氏让郑庄公把京城封给他弟弟,还暗中让共叔段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就去争夺君位。后来郑庄公的手下公子吕给他想了一个引蛇出洞之计,最后共叔段自杀了,而郑庄公认为这场兄弟间的战争上母亲一手造成,便一怒之下,将她发配到了颍地,并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一段时间后,郑庄公平息了怒火,后悔赶走母亲,但一国之君怎能说话不算数呢?后来国内有个叫颍考叔的人,他提议让人挖一个地下室,深到能看见泉水,郑庄公就可以和姜氏见面了。最后,郑庄公将母亲接回宫中,国人听后都称赞他为孝子!从中我也懂得了做人要正直无私,要像郑庄公那样有孝心!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让的复仇》。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当时的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的大臣专政,晋哀公其实只是一个傀儡,智家的智瑶在四家中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晋哀公的意图。一次智家问另外三家要土地,赵家不给,智瑶便约韩、魏两家去水淹赵家所在的晋阳城。却反被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智瑶的仆人豫让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成功,临死前对着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几刀,才饮恨死去。

读罢这段历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让为了给主公报仇,又是当佣人又是用漆涂脸,用炭熏哑喉咙,而且视死如归,这样的义士天下又能有几个?这种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的人又能有几个?豫让这种"有小恩则加倍偿"的品质,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所缺少的。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东周列国志》,五百多年之间的历史故事,这一时期英雄辈出;这一时期群星璀璨,就在那些生动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令我获益匪浅!像书中的"释槛囚鲍叔荐仲"一段,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千里迎贤,礼让相位,千古佳话,让人读后肃然起敬,在当今权利欲横流的时代,有几位不是撞破脑袋往上爬呀!还有"幽王烽火戏诸侯"、"介子推割股啖君"、"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甘罗童年取高位"、"茅焦解衣谏秦王"等篇章,读后都哙炙人口、回味悠长、难以忘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鲜明而又独特,鲜活而又栩栩如生,书中不乏有名垂千古的大义之士,也不乏有遗臭万年的肮脏小人;有不胜枚举的能人智士,也有卑鄙无耻的昧义小人。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了人性真实的一面,丰富了对人性的认识。这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二)

内容概要: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是十大名著之一,是冯梦龙和蔡元放编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东周时代的人民们如何让这个朝代振兴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了我们东周时代皇上如何的昏庸、好色;勇敢、正直。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些军师的聪明机智和贪婪奸诈,还让我们知道了那政治舞台有多么的残忍。明争暗斗、争先恐后,大权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为了两个字——权利,才使各诸侯一次次的占领,一次次的战斗。赵、韩、楚、齐、魏、秦、燕、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

读后感言:

这本书和《隋唐演义》同样精彩,和《隋唐演义》有同样的特点,都是为了保护国家才会有接下来的一些故事。《东周列国志》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其中,我觉得楚国的一位大臣——蔺相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当秦王得知楚王得到了一块奇世珍宝——和氏璧时秦王想方设法想得到和氏璧,就派一位大臣去楚国告诉楚王,明天把和氏璧带去秦国,献给秦王但是楚王是一百个不答应,因为好不容易弄来的一块奇世珍宝,还要献给秦王,怎么可能?楚王想拒绝秦国的大臣,但是如果拒绝的话,他们国家就会灭亡,只好暂时答应。就在楚王着急之时,蔺相如看穿了楚王的心思,便对楚王说:"楚王不用着急,相如自有办法保住楚国并且不把玉献给秦王。"楚王一听,大喜。便派蔺相如去献玉。结果,蔺相如用了一招计策,便保住了玉,还没让楚国灭亡。

鲍叔牙,一个让人不得不提的军师。他和管仲是多年的好朋友,在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生活。但不公平的是:管仲每次拿俸禄都会比鲍叔牙多一份,在军队里当兵,管仲每次都做逃兵。在一起讨论问题,为皇上出谋划策时,管仲每次都强词夺理,鲍叔牙都让着他,尽管管仲会出买他,视他为敌,他都把管仲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不会因为别人视他为敌就把朋友不当朋友看待,即使朋友出卖他,他是一个永远把朋友当朋友的人。他这种宽宏大量我也想拥有。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看《晋公子周游列国》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