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 > 地图 >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2024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相关栏目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热门栏目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推荐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

(共 5779 篇)

  • 1、 深蓝色的七千米读后感450字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只要我们不停的奋斗,它就会指引我们走上成功之路。读完这本《深蓝色的七千米》,我感受到因理想而奋斗的力量。

    让我印象较深的是梅兰竹。她喜欢海,从小就渴望成为一首潜航员,所以她不停训练,总是比别人好,可是她最后一项考核没过,当不上潜航员,但她没有放弃。这就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好例子。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是啊!这种人真可悲!没有了理想,就如在漆黑的夜里,没有了指路灯,呆站在那儿,直到天亮。没有了奋斗,只有志向理想有什么用呢?整天躺在床上,在年幼享受生活,想着自己成为大老板,你觉得能吗?不,不能,如果什么都没有更糟糕,只能靠乞讨了,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有理想不停奋斗,走上成功之路。

    世界上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许多人想论证它,可因为太麻烦都放弃了。这时一位叫陈景润的数学家为了证实它,学了英、德、俄等国的语言。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从不放弃,而且一研究就是十几个小时,那该多辛苦呀!他计算的纸,装满了整整几个麻袋!最后他发表了论文。他成功了,因为他奋斗了,他朝着理想奋斗了。这应该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作业,定个目标。朝目标奋斗,你也会成功了。

    鲁迅先生说过,“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那我们就向他说的那样不断茁壮成长。

    作文题目:为理想奋斗吧一一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

  • 2、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读后感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读后感:沉甸甸的父爱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大概是一年前,在浏览信谊官网上看到的,当时被那特别的封面以及特别的书名所吸引。 “我爸爸”,这个词最近常常挂在三岁儿子的嘴边,宝姥姥有一次还说:“宝宝挺有意思,爸爸就爸爸,每次还非得叫叫我爸爸”。殊不知,这就是孩子特有的口吻。《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瞧,这书从名称开始就非常符合孩子,作者对于孩子的了解可见一斑。第一次和宝一起阅读这本书是收到书的那个中午,从开始读到一大半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这个爸爸要变成一只鸟飞来飞去呢?直到读到小男孩朝爸爸大喊“我会做这道数学题啦”,我才恍然大悟,一股说不出的感动立刻涌上心头。一个爸爸,居然可以为儿子学会一道数学题想出常人想不出的办法,付出常人想不到的辛劳。召集鸟儿们飞行、指挥鸟儿们坚守自己的队伍、改进自己的飞行羽毛……即使自己再胖、飞行再笨拙,无论飞多少次,也不在乎自己飞到喘气,为了儿子,爸爸无怨无悔。飞一次,儿子摇摇头,飞两次,儿子摇摇头……直到有一次飞行前,儿子终于说会做了那道数学题目,相信那一刻的到来,爸爸一定非常非常欣慰,此前付出的任何辛劳都化之乌有。这位爸爸的耐心让我这个妈妈自叹不如。自己有时候可能因为望子成龙的心切,宝宝如果没有达到自己所谓的要求,可能会对宝宝瞬间失去耐心,有时候甚至会对宝宝吼叫。但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始终是那么温和,始终是那么信任自己的儿子。“拍拍头”、“拍拍肩”,这些稀松平常的动作在这个故事里被无限的父爱所放大。 3岁1个月的儿子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非常认真。虽然他的年纪可能还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深父爱,但小家伙还是能体会到那位父亲付出的辛劳。我记得有一页说“爸爸这只老鸟在空中呼出一团团白气”。在第二遍给儿子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读到这里我有意停顿了一下,问儿子“爸爸为什么会呼出一团团白气呢?”宝立刻回答:“因为爸爸他太累了”。当时对于宝宝的回答我有点点惊讶,这么小的娃能有如此理解,说明他看懂了,也更证明了作者的厉害,因为他的书大小读者都适合看,都能找到其中为之动容的那一部分。 书中倡导的父爱,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老公说的一句话:“生一个娃,把他好好养大,就是把把自己的人生再重新走一遍,捋一遍。当爹的,总是会在娃前面几步,所以愿意在娃前面跑出一阵风,让娃感受到一
  • 3、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读后感800字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这本书借着故事,阐释了一个现代父亲对孩子朴实却真诚的爱。书中深蓝色的鸟爸爸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示范,非常有耐心。他没有粗鲁地说孩子太笨或嘲笑孩子之类的话,而是心平气和、不温不火地去教孩子,让孩子享受在认知世界的快乐之中。

    有人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很有道理的。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并不是我们特意追求教育的慢,而是说我们要遵循教育成长的规律。教育存在的理由,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等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它能够加速人的成长。但这种加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人为任意的,而是遵循成长规律基础上的加速。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什么都在追求快的时代,教育也在追求速成,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快速记忆。教育追求快,并没有错。但过了头就是一种错了。如果不顾及成长的速度而盲目加速,就会伤害成长,就成为拔苗助长。拔苗助长的故事说明,违反成长的规律,欲速则不达。教育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去进行教育,同样会欲速则不达。

    教育要有耐心。教育的耐心需要我们学会等待。等待是教育的艺术,甚至是教育的大艺术。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孩子是优秀教师的责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等待教育的时机,就是一种耐心。诲人不倦也是耐心的体现。

    我们可以急,可以为孩子着急,但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等孩子慢慢地理解、慢慢地领悟,慢慢地成长。这样的成长才是快乐的成长、健康的成长、有生命力与潜力的成长。

    耐心是一种教育技术,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耐心更是教育的一种品格。教师应该具备耐心的教育品格。教师要磨练自己的性子,修炼自己的耐心。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耐心地等待学生回答,耐心地听学生回答,耐心地给学生解惑,耐心的批评教育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转变。教育的耐心,其实是一种守护,守护着学生的心灵,守护着学生成长,让学生顺乎天性地成长,在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让我们在耐心中展现教育的品格,在耐心中散发教育的力量,在耐心中成就学生的成长。

  • 4、 《深蓝五十米》读后感600字

    《深蓝五十米》是新生作家刘同的作品,讲述了杨绝的20个学生时代的故事。

    这20个故事围绕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杨绝、林可、谭亚亚、白小墓展开,语言流畅,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明丽清新,时而低沉哀婉。这仍然是致青春的一部小说,故事的基调是哀伤。

    杨绝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人。不论在学业上,还是爱情上,他都被边缘化。他不喜欢他的专业,却又写着小说。他单恋着林可,林可单恋着谭亚亚。谭亚亚却喜欢上了歌厅店长。林可是个孤儿,美丽动人,勤奋上进,却无法忍受感情的挫折,过早凋零枯萎。谭亚亚总是不断地在逃离,从大学逃到乡村,逃到歌厅,成为驻唱。白小墓在大学里呼风唤雨,春风得意。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特别艰难。我只能逼着自己,倒着读了几十页才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尤其是看到杨绝去凤凰寻找林可的足迹的时候,感受到他的强烈的悲伤,才慢慢地习惯上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读书的时候,读者必须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和书中的人物同喜同忧,才能走进作者构建的艺术世界,冲破道道文字关卡,达到字随我动的境界。读者和作者产生共情后,阅读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完全沉浸在作者的文字里。

    读书,不仅需要兴趣、毅力,还需要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轻松、痛快淋漓。

    此生,有这些美好的文字随行,即使坠入海底五十米,依然是美景。

    《深蓝五十米》值得一看,慢慢品味,一花一草都是美景。

  • 5、 观《深蓝浅蓝》有感

    豆丁是电影《深蓝浅蓝》里的主人公,他有着强烈的同情心。本来他觉得自己是个战无不胜的孩子,在滑轮比赛中,豆丁滑得最快。没想到世界上还有霸道的一面。

    虎头虎脑的大王骑着自行车闯入他们玩耍的阵地,到处撞人,豆丁为伙伴们愤愤不平。面对这样的场面,豆丁挺身而出保护大家。霸道的人总归霸道,仗着自己身强力壮,只许大家骑自行车。豆丁有满腔怒火,但无从发泄。

    豆丁才不甘拜下风,但豆丁为此失去了许多好朋友。对了就不该退却,而应该坚持到底。

    从此,豆丁就离群索居了,他最气的应该是大家对强大霸道者的忍气吞声,以及大王的霸道、无理。

    大家支持豆丁,但不敢反抗大王。豆丁觉得自己没有好朋友了。他梦见自己的朋友小兰曾经与他在沙滩上玩,踏着浅蓝色的海水跑到深蓝色。豆丁写了信给小兰,让她六一节来看他演滑轮。

    豆丁试图反抗大王,双方怒目圆睁,最终豆丁还是被大王打倒在地,可豆丁还是不服,不以势力服别人。

    妈妈对他说过:人人都要平等。

    老师也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游泳的时候,豆丁扎进水里,成功地游到对岸,而大王却不会。他们和好了。

    六一儿童节上,小兰观看着精彩的滑轮表演。

    我们从幼儿园小朋友豆丁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部影片反映给我们深刻的道理。

  • 6、 读《米》有感

    读《米》有感

    文/白钰宁

    在全书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米依旧散发着不变的清香,也是五龙一直不变的支撑。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为了 五龙想衣锦还乡的结果,只不过过程比较残忍罢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总会对五龙的残忍而心生怨恨,甚至不忍直视,不敢触碰那无情的目光,但越往下看,恐惧就慢慢地减少了,渐渐地便产生了一种恻隐之心。五龙的报复心源于米店一家的自私,他原本打算真心对待积云,原本打算踏实地为米店工作,原本以为米店一家是真心接纳他的,但当五龙知晓这一切都是米店老板的阴谋,他只是想等五龙娶了积云后杀了他,让积云名正言顺地生下六爷的孩子,解决一桩烦心事,此刻五龙的心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的,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被摔得粉碎。至此以后,他才真正意识到米店里每一个人的自私,为了自己而不顾他人,甚至这里面充满着谋害。五龙不希望自己为他人所谋害,便开始了有谋害他人的心机,他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慢慢地,报复心便填满了五龙的内心。

    其实五龙这一心理的转变是很贴近生活的,生活虽没有小说这么戏剧性,但小说人物的心理还是很真实的。在生活中,当你朴实地对待别人,并未有过什么一丁点伤害人的心思,但最后竟然发现别人居然在算计自己的时候,你受到的是人心的摧残。它也许会让你失去对人的信任,失去了对人性中善的相信,突然觉得世界一下子就黑暗了起来,还会让自己觉得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现在社会将这一打击称为某种"成熟"的途径,当小年轻深信社会的一片光明的时候,一堆自以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站出来指其稚嫩。在他们的眼里,真正成熟的人是了解社会黑暗社会复杂的人。那要怎样才能成为?那就是受社会的打击,宁愿相信寒夜的刺骨,也不愿相信冬日的温暖。在这个社会的趋势下,小年轻便踏上了走向"成熟"的道路,推着他们前进的不再是信念的追求,而是心中那份不安的危机感,觉得自己身边处处有陷阱,自己随时有危险。但当他们有一天醒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在某个深夜痛苦泪流,为什么自己要每天生活在泥潭的挣扎中,到底是生活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生活。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下逝去的年华从头开始。每当我们看到一些关于报复社会的新闻,我们总会唾弃他们的残忍、无情和冷漠,总会无奈地感叹:人性何在?其实我们只是忽视了他们的人性不再摧残的痛苦中一点点被磨灭的事实。

    五龙的报复心在他丧失人性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一表现也深深地影响

  • 7、 读《蓝色》有感

    《蓝色》是德国作家约尔格·卡斯特纳以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晚年生活为基础的一篇小说。它主要讲了荷兰在"黄金时代"时,一群热拉尔教徒为了实现1xx年前,他们所崇拜的、成功刺杀了当时完成革命的亲王的青年--巴尔塔扎·热拉尔的诅咒:1xx年后,灾难必降临荷兰。他们利用伦勃朗大师对儿子蒂图斯的爱,让大师使用一种特殊的蓝色颜料作画。可能是因为大师对儿子的爱足够多,所以他可以在连续完成多幅蓝色画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理智。而其他见到蓝色画的人,在一段时间的注视后,即会发疯、杀人,或者自杀。但在主人公科内塞斯·苏特霍夫的努力下,所有蓝色颜料被烧毁,热拉尔教徒们或死或被捕。伦勃朗大师也真正清醒过来,正视了儿子的死,一切,都以美好的新生活收尾。

    这是一篇惊悚的小说,作者细致的文笔,让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篇小说是真的。然而,既便如此,我仍然有些不敢相信的是:仅仅是一种颜色,它真的就能挖出人们内心深处的黑暗,让人发疯甚至去杀人吗?

    我并不肯定。然而,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歌手写了一首词调十分抑郁的歌,出版后,短时间内,便有百来人因为听了这首歌而自杀。伦勃朗大师也曾经说过,不要长时间看我的画,小心你会深陷其中。

    或许这一切并不足以证明蓝色颜料是否有那样的能力,但至少证明了:人类是容易受影响的。

    无论是歌声,或是画作,甚至是蓝色颜料,他们都只是一个载体,用以放入各种人类的情感的表现物而已。是的!这些事物本身并没有能力,真正深入人的思维并影响其的,是这些载体中的情感,通过人的五感来感染人的思想,引出人们内心的黑暗。

    然而,我们要如何对待这类事件呢?封闭自己的五感,不闻、不看、不停、不尝、不摸?这虽然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完全消去内心的黑暗一般不现实。因为,有阳光的地方就必定有阴影,阳光越强,阴影越暗。人无完人,这些都是天性中含有的,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不必再去尝试。那么,我们就放任某一天某种事物侵入你的大脑,破坏你原本幸福的生活?这当然不行。

    那到底要怎么做,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但我认为,既然世上无完人,那么我就尽量争取更好好了!毕竟在一个空间中,阳光越多,黑暗的空间就越小,我们也越能保护自己的心。

  • 8、 读《米欧,我的米欧》有感400字

    “真勇敢,真厉害,真神奇,佩服!佩服!”这是我正在读《米欧,我的米欧》时发出的感叹!

    《米欧,我的米欧》主要讲了一个孤儿院出来的孩子布赛,在养父母家受尽白眼、呵斥。他渴望得到家庭温暖,渴望见到亲生父亲。突然有一天,他被一种神秘力量送到了“遥远之国”。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爸爸,而爸爸竟然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爸爸称他“米欧,我的米欧”,给予他极大的爱心。但一个可怕的阴影慢慢侵入他的生活,因为在“遥远之国”的另一端“域外之圉”,生活着残暴骑士卡托。卡托有一只铁手和一颗用石头做的心,他把小孩抓走变成鸟……米欧带着历史使命,带着父王的重望出发了,他勇敢的与邪恶做一番生死较量!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今年的7月8号我在和我的朋友杨启龙玩,杨启龙说:“我们玩宇宙跳跃行吗?”“好。”我说。“宇宙跳跃就是跑着跑着直接跳向高一米多的地方谁跳上去谁就获胜。”我一听想:一米多高啊!跳不上去那不就game over了吗?不玩。“准备好了没,慢死了。是不是害怕了?”“谁说的。跳就跳!”我一跳没跳上去。我就泄气了。杨启龙说:“你跳不上去,就是害怕。”这是我想起了暑假我读的书-------《米欧,我的米欧》所以我鼓起勇气,跳呀跳。终于跳了上去。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米欧很勇敢,此外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因害怕而失败永远不会成功!

  • 9、 读《细米》有感

    伴随缓缓播放的的纯音乐《薰衣草》,轻轻翻开印着遥望远处田野的瘦小少年的封面,我进入了《细米》的世界。

    那是一个

    风儿与蝴蝶自由穿行的地方

    在梦的背后

    飘散着栀子花淡淡的芬芳

    那是一个

    鸟儿与心灵一同鸣唱的村庄

    小河静静流淌

    大地洒满夕阳

    走过那些

    粗糙与细腻相伴的岁月

    四季的纤指

    引领我无痕的生长

    不再回首

    少年时无知的狂妄与温柔的刚强

    永远难忘

    栅栏外那片白色的忧伤

    ——契丹《无痕的生长》

    这便是我刚进入这本书时说聆听的内容,这首诗所散发出的淡淡忧伤,似乎注定这篇小说像它一样,诗意,婉转。曹文轩的《细米》就这样从一首动听的诗歌开始讲述它的故事。

    一个平凡的水乡,某天从大河上飘来一只大船,于是,主人公细米和这个从苏州来插队的女知青梅纹相遇。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初次的相遇,便产生了奇异的共鸣,这也注定,他们要发生许多故事。也许这便是小说的魅力,就连梅纹住在细米家里,也要经历一番曲折。在接下来漫长的岁月里,随着他们的相互了解的加深,细米开始深深的暗恋梅纹,而梅纹也陷入对细米的深深眷恋。于是这样一段似恋非恋的故事在一个桀骜不驯,腼腆而又淘气,瘦小而又胆大的淳朴少年和一个温柔纯净的少女之间展开了。

    这是一个发生在那个没有人情味的特殊年代里充满温情与浪漫的故事。

    曹文轩纯美的文学世界里,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本书里,纯洁的梅纹,严厉而慈爱,并且有才的父亲,善良热情的母亲,英俊而多才的郁容晚,大方美丽的表妹红藕,残忍邪恶的小七子,还有个性鲜明的细米······每一人都是大众的缩影。

    作者笔下的环境描写更是唯美,似乎每一处描写,都映照着作者的心境,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每一处都是罗曼蒂克般的情景。

    小说以细米的情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细米从一个懵懂少年渐渐成熟的成长经历。他这个对大自然有着特殊感觉的的少年,在梅纹的帮助下,用手中的刻刀,刻画了自然,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刻画了生活里的苦与乐,悲与喜,哭与笑,情与爱,懊与悔,更为他刻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像他手中的刻刀一样,刀法渐渐成熟起来,老练起来;他也像一块坚实的木头一样,从一颗朽木开始,在成长路上,逐渐被雕刻成一件艺术品。

    在小说的结尾,梅纹走了,带着失去双亲的痛和对这片满是热情淳朴气息和稻花,河流与芦苇的土地的眷恋走了,回到了属于她城市。只留下了细米眼里

  • 10、 读细米有感

    读细米有感

    六(1)班姚佳仪

    《细米》是曹文轩写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讲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而他与表妹红藕两个过着清单的日子,一同长大。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站着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这些从苏州城里来的女孩其中一个叫梅纹的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使细米这个乡野之子进入新的成长历程。梅纹姑娘帮细米家干活,教细米雕塑,改善细米的不良习惯与习性,写了一段可以与日月同在的情感故事,也完成了少年细米的心灵雕塑。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细米家的条件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富裕人家的孩子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虽然爸爸是校长,但是细米从来不以为荣,也从来不顾爸爸的脸面,到处惹是生非,在课桌上乱刻东西,甚至在学校最宝贵的柱子上刻画,被自己的父亲打得半死。别人认为他在不学无识,拿着刀在乱刻,只有梅纹觉得细米很有天赋,还教细米雕塑。梅纹从苏州来的女知青,聪明、善良、懂事,分配到细米家,细米一家待她如亲生的一般。

    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我们要学习细米在雕刻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还要学习细米一家的宽容待人,对梅纹的好。而梅纹对细米的关心,是源源不断的,每次细米闯祸都替他操心。

    乡下很清苦,孩子们的条件也没有我们的好,但他们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他们能在水塘里捉鱼,在地里摘豆角,在芦苇丛里捡野鸭蛋,在河塘里摘莲蓬,挖莲藕,我们却不能,有时还挺羡慕他们的,长大后我也要去体验一下。

  • 2022-03-2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04-06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09-22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23-02-14

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2024读深蓝色的七千米有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