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大牧歌观后感 > 地图 > 大牧歌观后感,2024大牧歌观后感
大牧歌观后感

(共 4736 篇)

  • 1、 观后感:《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

    《远方的牧歌》展现了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活面貌,可以说《远方的牧歌》大大开阔了观众的眼界,丰富了观众的视野。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深山里的哈萨克民族一家一年四季“赶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的背景影响下搬出深山、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们的淳朴令人难忘。

    记得有一段是演哈三被派去赶羊群,在妻儿的百般劝阻下,他依然去执行了任务,走前还说了一句:“派我去我就去,哪里来的那么多事!”他走的是那样毅然决然毫不回头。可当他在雪中倒下时,他那种坚韧的品质便随着寒风一起被带走了。妻子的埋怨,女儿的哭泣,乘着风,把他送去了远方……我想,这便是山谷中,哈萨克民族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吧,舍己利人,把大家共同的利益永远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老组长的两只动物,也让我印象很深。在影片的中后部分,在老人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当他把老鹰放飞后,它啄完食又回到了老人的家里,之后,又回归天空,在蓝天的怀抱里翱翔。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老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人与马的深情,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儿,它终是要奔去远方的,像这鹰,它终是要去飞翔天空的。一切都会回归本质的。

    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行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牧人搬出深山。本就支持保护环境的老人,即使心怀不舍,依旧搬了出去。他明白,草原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爱这土地爱的深沉,但就是这样,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让它也回归原来的样子。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2

    天空中雄鹰一声长啸,草地上一群群的羊,还有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这一幕幕画面让人看着多么亲切。作为一个新疆人,特别是又在阿希工作了这么久,对这些画面看着还是很熟悉的,随着电影中情节的深入,又让人觉得很震撼。羊群转场过程中的艰辛、恶劣多变的天气,道路的险峻等等,这些都是我无法想象的。

    《远去的牧歌》为我们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特别是改革开放40

  • 2、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12月5日下午,我参加了由阜冶组织各车间干部员工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的活动。《远去的牧歌》是一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摄制的影片。

    影片开头在一场暴风雪中胡玛尔爷爷的孙女“博兰古丽”出生了,而哈迪夏奶奶的丈夫却去世了,两家人因为这次意外事故产生了矛盾。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线索,时间从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影片最后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最后一次转场还历历在目,也许像他们说的那样,“定居兴牧”是要由不适应慢慢过度的。看着电影里牧民们充满希望的笑容,我想在党的领导下那些牧民们肯定生活的越来越好。

    (文 / 高玉婷 )

    《远去的牧歌》观影感想

    (党群工作部巴肯别克)

    12月1日,我有幸在院线观看了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写起,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作为一个哈萨克族基层党员干部,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观影过程中几番感慨、几度落泪。我的祖父辈在六十年代以前,也是择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也曾经听老人讲过在草原上转场迁徙过程中历经的种种艰险。

    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祖父辈在六十年代辗转从哈巴河县来到正在建设热潮的可可托海矿务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建设需要,成就了我们这个家庭从农牧业到产业工人家庭的转。我没有亲身体验过《远去的牧歌》中胡玛尔大叔一家经历的磨难,但是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我的祖父退休之后,我的父亲通过顶岗成为了一名有色工人,经过岗位同事的教导和岗位作

  • 3、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就像这部电影的片名一样,游牧这样的一种原始的生存方式已经开始逐渐退出了舞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的游牧后代开始迁往城市或者聚居地生活。这种文明渐渐要消失了,虽然有些心酸,但是趁着还有就将它记录下来吧!文化是不会消失的,人们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记住它的存在。

    这样的一部电影是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这反应了世代四季转场游牧的哈萨克族牧民在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变迁过程,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不仅仅是部分人的,是中国所有人民的。哈萨克族牧民原先都是游走的民族,大概就是放牧到哪里,人就跟到了哪里!这部电影,其实很原生态,电影中出现了30多万的牲畜,因为哈族的演员较少,所以这部电影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人民,在这样的电影中更能感受到他的原汁原味!

    从游牧到定居,这不算一个坏的选择,人们能够安定下来,在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告别了传统的风餐露宿和艰难险阻,安定下来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比以前也好了,在党的带领下,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时代在发展,生活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迁。这样的一部影片,很有深意,一开始展示了哈族在马背上的生活,各种转场和迁徙,不仅仅展现美好的一面,还让我们知道了哈族人民生活中存在的不易,和我们想象中的碧草蓝天、琴声悠扬、奶茶飘香的场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哈萨克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也是乐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样也是对着自然心存敬畏的。哈萨克族人民跟上了改革开放的潮流,积极响应着政府禁牧的政策,不断改良牲畜的品种,实现生态的和谐。也许(),日后这样的游牧就会消失了,但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永远是存着一股韧劲的。

  • 4、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2篇

    《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所拍摄,主要讲述了新疆在这40年里的成长变化,改革开放40年,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的地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2篇。

    12月5日下午,我参加了由**组织各车间干部员工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的活动。《远去的牧歌》是一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摄制的影片。

    影片开头在一场暴风雪中胡玛尔爷爷的孙女博兰古丽出生了,而哈迪夏奶奶的丈夫却去世了,两家人因为这次意外事故产生了矛盾。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线索,时间从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影片最后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最后一次转场还历历在目,也许像他们说的那样,定居兴牧是要由不适应慢慢过度的。看着电影里牧民们充满希望的笑容,我想在党的领导下那些牧民们肯定生活的越来越好。

    12月7号我有幸在院线观看了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写起,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祖国的关爱当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

  • 5、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800字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去的牧歌》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上发生的崭新变化。很多网友都看过这部影片,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的感受吧!

    12月9日,**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到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生方式艰辛而又壮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前没有观看过此类电影,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奶茶飘香的美好印象中,虽然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哈萨克牧民比较近,但是通过影片,感觉自己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艰辛。他们因时而动,春夏秋冬,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就像候鸟,春去秋来,居无定所。然而每一次的转场,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每一次转场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她抗,擦干眼泪,她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

    胡玛尔大叔代表的是守旧者,是老一辈人,这一代人也将是牧歌的最后一代传承者。他们对草原的热爱深入骨髓,羊群便是生命,草场亦是羊的生命。所以,羊皮别克代表着新进者,他说他不信老天爷是因为老天爷不给他发工资。他给年轻牧民们带来了来自外面的东西,打破了草原的平静,为年轻牧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胡玛尔大叔在离开草原之前,他的忠诚伴侣也都一一离去,马儿的老去,猎鹰的放飞,带走的是胡玛尓的魂!

    终于是最后一次转场了,马背上的日子终究要结束,这是人类文明的升级。游牧文明最终要向农耕文明融合,胡玛尔大叔坚持不上车,用骑马的仪式,向漂泊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草原告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12月10日下午,我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观看的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影活动,该影片讲述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逐水草而居,改革开

  • 6、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是一部纪录片,是为了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这40年的繁荣昌盛是我们都看着眼里,记在()心里的,正是有这40年,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这么好。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记得初上班时,白天在工地上忙碌一天,晚上还要做资料编预算,有点现在说鸭梨山大的感觉,那时候看到铜矿周围游牧的哈萨克人还感到满心羡慕,觉得他们洒脱的骑着马,百日与天地畅游,夜晚看群星闪耀,羊群自己吃草也不用怎么管,多潇洒的日子呢!

    看完《远去的牧歌》才发现,原来羊也不是那么好放的呢。影片开篇就讲述了在暴风雪中的转场,其中有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博尔古丽的出生,暴风雪中简易的搭建避风的场所,孩子出生后只短暂的停留,就见胡玛尔将初生的孩子包在自己的胸口,大声说道:我们走。我感到说不出的那种心情原来游牧要经历的远比我想象中更严峻。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电影,让我们领会到了游牧的辛苦艰辛,但也看到了大美新疆的壮丽山河,不管冬天满眼的白,还是春天的满屏的绚丽花草,哪怕是那一闪而过蓝色的海子,都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了祖国如此多娇。

    我们跟随光影的变换,感受着剧中人物的艰辛和成长,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就经历像哈迪夏的小儿子那样因为穷苦决定出去闯荡,也许不尽如人意又回到草原的现象;也许他们也会被羊皮别克那样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人蒙蔽;当然也有更多的人在固守根本、忍受贫苦。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生活越来越好,也只有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才能让更多的博尔古丽有学上,让更多的人可以不用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就把保护环境提到了新高度。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工作人员多次入户深访,不厌其烦的宣传党的新的思想,他们极力说服胡玛尔打猎的危害,最终胡玛尔交出猎枪。

    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看到胡玛尔已不再年轻的身影,依然带着年轻人一起策马阻拦羊皮别克,只为说服他放弃教唆大家养啃食草根的山羊的想法,让草原可以更好的生存,可是羊皮别克并不买账,反而哭诉自己要赚钱的愿望。只有党的退牧还草, 才能引领牧民更好的保护环境,良性发展。

    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对话,我们知道政府建造了固定住所,让牧民住有所居,同时还在周围建设有配套的医疗和学校,而且在山下也有牧场,可以继续放牧,维持生活习惯,对于牧民的牲畜销售,政府也会协助解决。从根本

  • 7、 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3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今天阜冶组织活动,带领大家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影片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在保护草原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告别过去,迈向新生活。

    在影片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跨越到今天,故事围绕新疆草原牧民胡玛尔一家人游牧生活的变革展开,全片分为“冬(1980年代中期)”“春(1990年代中期)”“夏(2000年代中期)”“秋(2010年代中期)”4篇。

    电影一开始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两家人40年的游牧生活,牧民为了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的儿媳妇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毡布一搭,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牧区女性历经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为之震撼。羊皮别克转场途中突遇暴风雪让他醒悟,如果仍固执的守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即使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他开始卖羊皮、羊毛,慢慢的从一开始有了摩托车、到开上了高档的小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状。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们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你说草没了,那羊吃什么啊?”这段话让我为牧民们爱护草原的心而感动。还有被爷爷与老鹰、马的情感所感动。通过几次转场,胡玛尔爷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部落,历经春夏秋冬,风狂雪暴中的艰难,须臾间的生离死别,舍生忘死的手足深情。这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极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人难忘,使人激动不已。时代的变迁总是让老一辈的人会误解自己将是无用之人,可总是因为有前人的指引,才有后人的继往开来。

    《远去的牧歌》抒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哈萨克族草原牧民执行“退牧还草”政策从游牧生活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变迁史,既形象展示了游牧文明的人文内蕴和时代局限,又生动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走向现代文明、努力开

  • 8、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4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党办 李学俊

    一曲悠扬的牧歌,一副变迁的花卷。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开始,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风凛冽中大范围迁徙,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深爱着的家庭。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看完影片,感触良多,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春夏交接之际,家里断了粮,靠从亲戚哪里借粮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40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影片中勤劳的哈萨克族牧民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他们转变了观念,过长了稳定美好的幸福生活,56个民族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影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和新疆社会繁荣稳定的伟大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党办干事 刘雯雯

    ——“同学,你是哪的啊?”

    ——“我是新疆的。”

    ——“哦,好远啊,那你们上学是不是要骑马?你们住的是不是帐篷?”

    ——“不是!”

    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每个新疆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感觉很无奈!但是,现在想想,过去的新疆不就是这样的嘛。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回姥姥家,因为可以坐着维族大叔赶得大马车,听着马蹄声响,但不知是从何时起,宽宽的柏油路上没有了大马车,也没有了浩浩荡荡的羊群,心

  • 9、 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王岩

    12月7日下午,公司组织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影片贯穿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影片中更以胡玛尔大叔、哈迪夏大婶、博兰古丽、羊皮别克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哈萨克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影片中的哈萨克族小伙羊皮别克是一个自小失去父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一个骑着摩托车贩卖羊皮、羊毛的小贩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名商人,他的成功转型改变了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是一种在新政策下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敢的小伙子。虽然一开始他的行为不被胡玛尔大叔理解,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但他有自己的坚持,他的坚持也为牧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虽然过程中也有一些为了赚钱让牧民挖冬虫夏草的一些略显不当的行为。

    影片中,胡玛尔大叔的儿媳妇在劝说胡玛尔大叔去城里生活的时候说她不想博兰古丽将来也在草原上放羊,希望她能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能在稳定的城市里生活。作为一位生活在草原没有经过现代文化教育的妇女,她的话语很粗糙,但是却展现了青年一代的牧民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胡玛尔与牧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大草原和过去告别,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观看此片,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变化,草原民族“四季游牧”这一经过上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正从我们眼前渐渐消逝,然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为牧民们带来的却是更加稳定美好的现代化生活。哈萨克牧民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被影响和改变的一个缩影。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这一政策的深远影响,我们的百姓在这一政策下不断地改善自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也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会像石榴

  • 10、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900字欣赏

    《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是一部献礼片,为了庆祝纪念改革开放成立40周年,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我们祖国的发展渐渐走在世界前端,再也不会被他国嘲笑,我们崛起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远去的牧歌观后感范文900字欣赏。

    在看《远去的牧歌》之前,我专心捧读了新疆散文大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在哈萨克牧场》这三本书。这几篇意境壮阔、词句瑰丽的散文在当时也可称为是散文界的标杆,但作为五六十年代的遗篇,时间、光阴还是慢慢地冲淡了它们的影响。直到这次我坐在电影院里,随着一声牧歌,开启了《远去的牧歌》的大幕,才又把我拉回到书里的天地草原。

    哈萨克族牧民以游牧为生,跟随四季转场,胡玛尔、哈迪夏两家的矛盾、恩怨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条。看着银屏上几乎不做任何装饰、粉抹的哈萨克男、女,以及桩桩件件吵闹、怒骂、喜怒哀乐,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家长里短。我想举起双手感叹,好近!好真实!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尤其是哈迪夏,我几乎想冲口喊出:哈萨克族出来个哈迪夏!这就是我久藏心中的母亲的形象!演员叫什么?不知道,只记得了角色哈迪夏,她就是哈迪夏,哈迪夏就是她。

    教育孩子,她没有假模假样华丽()的语言,只是朴实地说:就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你想想,树没了,鸟儿就不来了!鸟儿不来了,虫子就多了,虫子多了,就要闹虫灾了。与其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给人以深远的现实教育,还毋宁说,是哈迪夏的心胸、心怀,给了我震撼,游牧滋养了她,呵护生灵的慈爱又开阔、积累了这位母亲的眼界和人生高度。

    好一位哈萨克族母亲!

    故事情节推进中,看不到一点当今某些影视剧中哗众取宠卖弄搞怪的做作,只有平实的哈萨克族游牧转场,跟现实中的哈萨克族牧民一样,他们就是这么真实的活着的,纯朴、善良、简单,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都会觉得他们不是在演戏拍电影。吃喝拉撒、行动坐卧、婚丧嫁娶,牧羊人牧马人(生儿子、生女儿)的喜宴,婚礼上的载歌载舞,那种欢乐就是全民盛宴,男女老幼各个都喜在眉梢、幸福满满,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中,叫人不由得跟着陶醉。

    飞毡盖毡房包顶的场景,很叫观众眼前一亮。只是电影太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两个健壮的哈萨克族巴郎子跃马飞毡时,没有盖得太到位,也缺了些艺术的美感。应该是一个电影特技,毡子被他们飞起来,慢慢飘落在毡房的顶部。

    啊,马背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响应党和政府的定居兴牧的政策,演绎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真真切切的现代游牧大戏,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2

  • 2022-03-02

  • 2021-09-08

  • 2023-03-3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6-25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1-04-17

  • 2023-04-25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6-28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16

  • 2021-04-17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16

  • 2023-02-05

  • 2022-12-08

  • 2023-04-15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大牧歌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大牧歌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大牧歌观后感、2024大牧歌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