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 > 地图 >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2024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相关栏目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热门栏目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推荐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

(共 8784 篇)

  • 1、 读《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有感
    边城的情韵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这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感和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沈从文先生曾经这样告白读者:“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边城》的美学艺术奠定了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独特的地位。 边城的诗意 沈先生行文细腻,笔下多情,给人一种诗意,留下一抹韵味。如那刚刚采摘下的清茗,尚没有多余的加工,冲上一壶,爽爽快快地饮了,饮完只余满室清香。文中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震撼人心的氛围,更没有正气凛然的英雄式人物,只是用平实凝练的文笔、清秀隽永的文字去刻画人物心理、淡化社会环境,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真情。 与角色的交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通讯工具的使用率十分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便愈发珍贵,我们很难通过屏幕来判断对方处于什么样的情感状态,便愈发渴望文中所表达的那种真挚的淳朴的情感。以下我将分享一下我在书的世界中,与翠翠之间进行的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毋庸置疑,翠翠是一个有趣且单纯的姑娘。相信不单是我们,任何人在初品《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时,对翠翠都会有如此的评价吧。翠翠虽然幼年失母,却有祖父全身心地疼爱,还有,大黄狗——她最忠诚的伙伴陪伴着她,哪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渡船,她也是快乐且满足的吧。 我每每想到自己在祖父身旁十载,想到夏日庭前受教、冬日围炉长坐的情景,心中便是满满的幸福感,于是我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同样是在祖父身边长大的翠翠亦会如我一般幸福快乐。后来,在翠翠遇到傩送且将他放在心上时,我认定结局会是翠翠找到一生良人,那人会依着茶峒习俗,为她唱一整夜的歌,之后二人组建家庭,奉养年迈的祖父,继续摆渡也好,承继家业也好,总之,她终会和和美美地过完余生。 然而我所想的终究只是想象,小女孩的心境也终归是不成熟的。在先生的笔下,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份隐秘里,便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
  • 2、 走进湘西,感悟《边城》

    第一次接触到沈从文的《边城》是在中学时代,书中对湘西凤凰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的讲述,对善良纯洁而又心思细腻的翠翠的刻画,对厚道老实的老船夫的描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文字是鲜活灵动的,处处都显露出湘楚色彩,渗透着人情与关爱。每每读来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像是触及到内心的某个地方,使我为书中凄美的故事而感慨,为翠翠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而叹息。古老的小镇,渺茫的远山,清澈的河水,错落的吊角楼,翠翠就这样守着她的渡船,伴着她的黄狗,在夕阳的余辉中,在白塔的掩映下,痴痴地守侯着自己的梦,痴痴地等待着爱人的归来,!

    如果说《边城》是一首充满人性的诗,那么翠翠就是这首诗的灵魂。她虽然从小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但那些与自然为伍的船夫和淳朴的父老乡亲给予了她无限的关怀,青山秀水滋养了她纯洁的心灵。让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出落成温柔娴静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倾注了作者的理想和诗情,蕴含了湘西女子诗意的美。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举止,她的欢喜忧愁,都掺杂着作者的审美观点和湘西人特有的情调,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表达了作者诗性的梦。翠翠的爱情几起几落,似乎在那若有若无的歌声中,在那喜忧焦急的等待中,在那亦真亦幻的氛围中,理想和现实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作品中饱含着的人性气息则又体现出了一种诗意的美,那种美清新自然,让人心旷神怡!

    小说的诗意美还体现在对湘西旖旎风光的临摹中,小说的开头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美好意境,几支木桩支起的楼阁,深褐色的雕花窗户边爬满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的倒影中见证着岁月的痕迹。静静的河水,日复一日地流淌着,幽幽的远山,渺渺的暮霭,青青的石板路,伴随着苗家女孩甜美的歌声在古镇中渐渐荡漾开来!正是因为这样恬静秀美的环境才养育出了湘西茶峒那些纯洁善良,质朴厚道的人,也正是因为这群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人物才赋予了湘西更深刻、更厚重的文化内涵!

    作者用水一般温柔的语言,用平静的语调,勾勒出了一幅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凡的景象,文中并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有的只是一种平和与淡然。作者带给我们一座他自己心中的边城,一座沉默的边城。也许,茶峒的纯净与自然是先生心中所追寻的桃花源,也许,翠翠的等待也是先生梦想的寄托。

    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仿佛一切都还停留在昨

  • 3、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导语:《边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翠翠与少男傩送的纯情之爱,来揭示一种源自湘西古朴原始的爱与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边城》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边城读后感范文【1】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

    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边城读后感范文【2】

    《边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翠翠与少男傩送的纯情之爱,来揭示一种源自湘西古朴原始的爱与美。这种爱与美在小说中,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附加铜臭的权钱交易,相反小说所表现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朴原始乡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恋情,它青春、阳光、清新、健康,犹如阳光下爱情的花朵,晶莹透明。纵观小说描述的不仅是唯美的恋情,更有祖孙、

  • 4、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

    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 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 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 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 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 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 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

  • 5、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一)

    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是浮躁的、稚嫩的,甚至还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的发生的地点就是凤凰古城,也品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一丁点的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随便糊弄就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的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和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

  • 6、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

    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欢迎查看!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1】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辗转,不自觉就会有许多浮华蒙了双眼,混沌了内心的清灵,总觉得心是不安稳的浮着,所以总该让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灵,给我一些沉静和安慰。但我总怕文字给我的触动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记录下来,过后的许多日子里翻阅,还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与感动。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在印象里搜寻或者想象里延伸现实里可以与之相衬的载体,这样美丽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与乌镇,凤凰这样的古镇相隔不远,因为她有着像梓潼、仙游、锦屏一样美丽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羡慕的有点气恼,为什么我们北方就没有这样美丽的名字,随处可见的都是张家村、陈寨这样直白粗犷的代号呢?

    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边城》的选节,不过记忆里对于它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那时候非常喜欢看小说,觉得很遗憾为什么只是选节不是完整的文章,也会想象我到底错过了哪些段落,错过了些什么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傩送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印象里一直觉得这是个悲剧,可再次读来,我竟然十分相信傩送二老一定会回来的。

    文章里的茶峒像一个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质朴与纯粹,安静与美丽,好像世间的战争、苦难、饥饿都无法近及它的边缘,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欢喜或哀愁,欢喜都是从内心而来,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伤,反而觉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写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进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鸟雀的啼鸣中,也用许多的细节刻画祖孙两人,让他们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们独特生活与性格。

    爷爷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尽职尽责,像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过渡人,知道他们都要赶去城里看端午节的龙舟赛,自己就舍弃这一年一度的热闹,知道过渡人是赶着进出城吃晚饭,一直坚守在渡船上,没有谁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他也不是为了报酬。其中有一个细节,爷爷定下的规矩是绝不收取过渡人的钱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钱掷到船里,让他来不及捡还,他也会让他家的黄狗和翠翠帮忙把钱还去,翠翠也深深记着爷爷的教诲,有一次王乡绅的太太给了她几个铜钱,她因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样大年龄的乡绅小姐,竟然忘了还给人家,可过一会反应过来还是追了一个

  • 7、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导语: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极为优美的散文小说,非常值得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部小说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范文1: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

  • 8、 沈从文边城的长篇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小编整理了沈从文边城的长篇读后感,希望对你有用。

    怀着对湘西世界无以言说的温爱,寄寓着对人类社会“美”与“爱”的理想,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谱写了一曲清婉的牧歌——《边城》。 在《边城》一书中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情绪的体操。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山美、水美、人更美。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 9、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范文

    边城是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一

    看完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颇有些情绪,故小写以记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细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带有淡淡的忧伤。他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古朴纯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画中人都已然忘记了时间。清新的爱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笔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动人心扉。

    书中的世界仿佛静止。

    时间在走,岁月在长;翠翠从一个小雏孩儿长成了14岁的娇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赋予的神气,自然映照的明眸。

    顺顺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竟同时喜欢上了这个摆渡人家的女儿。对天保来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车路不通,马路不擅,愤而离去,不幸遇难;对傩送来说,是碾坊,是渡船?是爱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选择,他难于抉择,亦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是喜是悲,画中人自知。

    可是你说,傩送会不会回来呢?那睡梦中的一把虎耳草几时再得一见呢?

    书中的爷爷,守了渡船50年的爷爷,在雷雨将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泪人儿。但我相信自然给她的力量会让她勇敢坚强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纯质朴的湘西女子会撑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傩送回是不回,她都还是那个快乐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后来写说:“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 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经历吗?人事纷繁,要紧的是自己能有一颗平和安静、强硕壮实的心,风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将近一半了,未来还有一半,该怎么过?

    这个问题许久之前就想过,当时没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到现在,我不得不很惭愧地说,仍旧未知,仍旧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不知道过了今天明天该为什么而奋斗……书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烟,如雾霭;现实的生活太难,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强大?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二

    边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边城就像一首歌,有赞美也有讴歌;边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节奏。

    边城——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

    天真善良、聪明乖

  • 10、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的范本

    引导语: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的范本,希望大家喜欢。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的范本1

    一位老船夫,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更使这景色优美的湘西边城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感情,他们虽生活拮据、但却生活得很安详、佷快乐。生活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们,虽然拥有佷好的生活条件,但却始终失去了那份最简单的朴实的快乐,多么向往那座边城的日子。

    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孙女天天我别人渡船,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时候会硬塞些钱给老船夫、但老船夫却死都不肯收、天热了还会为渡江的人准备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闪耀着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辉、试问在当今社会,像老船夫这样真诚友善待人、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渐渐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孙女,是个懂事的姑娘,与老船夫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着,她总怕爷爷会离开她,爷爷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所以一直为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大老却来提亲了,爷爷问她愿不愿意,她始终是没给出个答案。兄弟俩决定公平竞争。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现?二老由于家里的压力和对哥哥的一份谴责。他不在对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热情,他离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爷爷在经历二老及其父亲顺顺冷漠的态度之后,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后,他离开了这个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个悲伤的力量充斥了整个结尾,让人的心紧紧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为别人渡船渡了一辈子,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灵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该休息了,他带着翠翠的爱闭上双眼。

    可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回来?也去明天,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就这样为了那样一份兄弟情而就这样舍弃了那一份还没真正开始的爱情?

    沈从文最后还是没有给出正真的答案,他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我甚至觉得这样一个捉摸不定、不果断的结局是给翠翠当初没有大胆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惩罚,她思想的保守和固执让她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这是必然。

    边城的人都是真诚朴实的,但读着沈从文描述的文字,总觉得有一丝拘谨缠绕在心中,总觉得在边城的人的心中还萦绕的一份保守固执,亦或者说,在边城这个僻远,远离大城市的小乡村。人们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围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们思想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19

  • 2023-01-21

  • 2019-10-29

  • 2023-05-20

  • 2019-10-24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02

  • 2019-09-25

  • 2019-09-23

  • 2022-08-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3

  • 2021-10-13

  • 2023-01-17

  • 2019-11-12

  • 2019-10-24

  • 2022-12-26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7-19

  • 2023-03-05

  • 2019-11-23

  • 2022-04-02

  • 2022-07-19

  • 2023-02-22

  • 2019-11-16

  • 2022-07-19

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2024边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