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 > 地图 >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2024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范文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相关栏目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热门栏目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推荐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

(共 6576 篇)

  • 1、 读《边城》心得800字左右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边城》后,我对沈从文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优秀的《边城》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边城》心得800字左右,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边城》心得800字左右【篇一】

    最近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大为折服。他笔下的那个湘西边镇深深地吸引着我。

    小说的开头就向我们展现了一片宁静自然的乡村景象,沈先生把湘西小镇茶峒上老艄公祖孙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婉婉道来。主人公翠翠是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美丽精灵,她天真纯情,善良羞涩,对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有着渴望和向往。她就是边城的象征。翠翠与爷爷的至深亲情,翠翠与傩送朦胧无果的爱情,天保与傩送间的手足深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乡邻关系……共同勾划出了纯朴的风土人情。

    故事随着如溪水般清灵地慢慢展开,每一个字符都熨帖在心上,看似平淡叙事、语言也充满着口语化,却让人能品出一种优雅的美感,这真是令人惊叹。这个故事里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却用真情真意写活了一座质朴的小城和那里淳厚的人们。沈从文先生的笔触细腻恬静,又带着淡淡的愁怨,让生活在喧嚣现代都市的我不再心神浮躁,慢慢沉浸在这个世外桃源中。

    读《边城》心得800字左右【篇二】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后,我被书中描绘的美丽湘西及那里的淳朴人情深深的打动了。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文中比喻句甚多,而且比喻地格外恰当,颇耐人寻味!作者在文中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构成了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翠翠那悲惨的婚姻以及爷爷那木讷和犹疑,源于人在根本上无法沟通的。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读《边城》心得800字左右【篇三】

    自从我看了他的《边城》,我爱上了那个民风淳朴的小镇,也了解了我所在的这

  • 2、 边城读后感2024范文2000字左右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美丽安逸的小城,一群质朴的人们在这里劳作着,生活着,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安静。水不是的颤动,波动着这里人们的心弦。岁月慢慢的流逝着,但是这个小城里的一切仿佛这里的水那样虽有颤动,但未起波澜。所有的事务是那样的平静,安详,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

    初读《边城》,给我这样的感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美丽的小城里的动人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仿佛离开了城市,来到了一个幽静凄美的小城,听作者娓娓道来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开始读边城,在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黄狗,三个人物过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客人坚持要给,船夫也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带着那条黄狗。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一个纯净的边城。这些就是抛开《边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对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偶遇了傩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人,傩送也记住了翠翠。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傩送同时喜欢翠翠,他们说好了轮流给翠翠唱歌,谁的歌声能打动翠翠谁就娶翠翠。后来大佬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的走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悲剧。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并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们的爱情也像这本书一样,平实,他们的爱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操尽了心,在一个风雨夜遗憾的死去了。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这个是支持老船夫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老船夫的独生女因为一桩老船夫看起来很失败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夫就尤其的关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个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儿那样。老船夫的后半生就是为翠翠活着。大佬和傩送的竞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他们也有着边城人们都有的质朴。他们用唱歌这种方式比试,追求翠翠。而翠翠对待感情的羞涩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傩送走了。傩送该不该回来呢?傩送他爱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伤痛。如果他回来了,他觉得自己对

  • 3、 《边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读书心得

    边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读书心得: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翻开《边城》,作者沈从文开篇便为我们细细描摹出一幅湘西风光的人文画卷。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少,分明是一个喧喧嚷嚷的社会,却给人以极静谧、极安稳的感觉,仿佛这座边城中的人们早已与自然山水无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不见极鲜明的人物感。

    全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然而,在这一幕悲剧中并不存在加害者的形象,更多的带有天意弄人的色彩,主要角色间虽然存在分歧,但解决方式爽朗而正派,充斥着人性的闪光点。看完全文后回头再来看第一章的开头部分,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原来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前后照应的伏笔。正如后来作者沈从文本人在《水云》中的阐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刘洪涛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中提出了一个别有心裁的观点:我认为国民性中不仅有劣根性的一面,还应该包括姑且称为优根性的一面。沈从文的小说大约与鲁迅同时代,不过一个写浙东,一个写湘西。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另一些中国人,他们非常安详、和谐、善良,恰恰就没有鲁迅小说中劣根性的东西,把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起谈,可能会帮助我们得到国民性的完整形象。同样是写底层最普通的中国人民,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中国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他们愚昧无知、随波逐流,不懂得抓住自己的命运;而在《边城》中,人们又淳朴厚道,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通过平时在生活中的体会,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特性确实同时存在于我们的普通国民_或者说农村人_身上。他们热情好客,

    这两个社会是泾渭分明毫无交集的,却又切实地发生在同一波国民身上。不同的是,大多数小说中的人物虽不自知,作者却已经清晰地点出了他们的问题所在并让读者同样理解到这一点,此后顺理成章地形成一个悲剧结局,以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边城》营造出的是一个让读者们也不禁神往的桃花源,里面每个人物身上拥有的是书本外的读者也不得不敬佩的高洁品性,这样美好的社会与人物,最后却落得了一个充满缺憾的结局,让读者都深深

  • 4、 边城读后感3000字2020

    边城读后感3000字2020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

  • 5、 散文小说《边城》3000字读后感

    导语:沈从文在《边城》中建起了一座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3000字:

    从小就背着陶渊明诗长大的我却一度理解不了《桃园源记》与陶渊明,觉得那是消极避世的表现。可是在岁月的洗礼下,我渐渐地隐隐约约品味到了几许: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只是寻找故乡的一种方式。

    发现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询问过老师:老师,您说《桃花源记》为什么要用这个源?老师对我说:因为这个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是我们人类欲望的源头,我们所追求的最终。

    而我,却突然想起了《边城》。想起了在一个昏黄的午后,一个在这个小小世界里的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个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个许愿,想起了在乡村混杂着雨水的泥土里,外婆家的老式 煤炉上歪歪斜斜的飘着的烟,和那一声半是无奈半是疼爱的语嫣。

    走进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拿起沈从文的《边城》,是意外也不是意外,仿佛我这一生迟早会读一次,读一下沈从文,走一下茶峒。仿佛茶峒与生命有什么弥补可分的关系。

    我曾记得,沈从文说,《边城》不是为多数人写的,它的存在是为了那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认识中国字,关心这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好坏的人读的。我想,沈从文的文字,是一缕山泉,它从远方飘渺的山 上流下,包容一切,洗涤一切。你只能感叹这是一幅多么动人和完美的山水丹青!没有可以供人评头论足的地方,没有可以让人吵吵嚷嚷说出教育意义的地方。因为在这片空灵的山水间,不管怎么精细的涂抹,对它而言 都是一种玷污;因为《边城》只是单纯的展现了作者的一种朴素真切的生活态度。

    我们只见十五岁的翠翠爱上了二老,于是她在田野上飞奔的梦中,多了一把虎耳草;我们只听见遥远的山岗上传来的忽起忽落的歌声,惊扰了少女的梦;我们只发现边城用翠翠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叫做茶峒的地方的 人们的生活故事。但是,我们发现,若你细细的读完作者的爱与悲凉,你便总觉得翠翠和茶峒像在你心间挠了一下痒,恍若隔世。

    做客桃花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如果我曾像这个渔人一样有幸的在茶峒里做客的话,我想我第一个遇见的人会是翠翠。我一直一直诧异这个叫做翠翠的人,这个用执着修饰爱,用透明装饰爱的人。

    而在山边扎着两个

  • 6、 边城读后感3000字

    从小就背着陶渊明诗长大的我却一度理解不了《桃园源记》与陶渊明,觉得那是消极避世的表现。可是在岁月的洗礼下,我渐渐地隐隐约约品味到了几许: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只是寻找故乡的一种方式。

    发现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询问过老师:老师,您说《桃花源记》为什么要用这个源?老师对我说:因为这个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是我们人类欲望的源头,我们所追求的最终。

    而我,却突然想起了《边城》。想起了在一个昏黄的午后,一个在这个小小世界里的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个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个许愿,想起了在乡村混杂着雨水的泥土里,外婆家的老式 煤炉上歪歪斜斜的飘着的烟,和那一声半是无奈半是疼爱的语嫣。

    走进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拿起沈从文的《边城》,是意外也不是意外,仿佛我这一生迟早会读一次,读一下沈从文,走一下茶峒。仿佛茶峒与生命有什么弥补可分的关系。

    我曾记得,沈从文说,《边城》不是为多数人写的,它的存在是为了那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认识中国字,关心这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好坏的人读的。我想,沈从文的文字,是一缕山泉,它从远方飘渺的山 上流下,包容一切,洗涤一切。你只能感叹这是一幅多么动人和完美的山水丹青!没有可以供人评头论足的地方,没有可以让人吵吵嚷嚷说出教育意义的地方。因为在这片空灵的山水间,不管怎么精细的涂抹,对它而言 都是一种玷污;因为《边城》只是单纯的展现了作者的一种朴素真切的生活态度。

    我们只见十五岁的翠翠爱上了二老,于是她在田野上飞奔的梦中,多了一把虎耳草;我们只听见遥远的山岗上传来的忽起忽落的歌声,惊扰了少女的梦;我们只发现边城用翠翠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叫做茶峒的地方的 人们的生活故事。但是,我们发现,若你细细的读完作者的爱与悲凉,你便总觉得翠翠和茶峒像在你心间挠了一下痒,恍若隔世。

    做客桃花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如果我曾像这个渔人一样有幸的在茶峒里做客的话,我想我第一个遇见的人会是翠翠。我一直一直诧异这个叫做翠翠的人,这个用执着修饰爱,用透明装饰爱的人。

    而在山边扎着两个牛角辫的翠翠让我看见了有着如婴儿般纯净心灵的作者。我曾读过许许多多的讲述了爱情的书,《包法利夫人》也好,《飘》,也好。无论是畸形的爱情观还是火烈的

  • 7、 《边城》读后感3000字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

  • 8、 《边城》有感3000字

    从前读过《边城》,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老船工的孙女翠翠,大老性情洒脱豪放,二老沉静内敛,翠翠对两人均有好感,但对聪明俊美又重感情的二老情有独钟。大老自知求爱无望,为成全弟弟乘船外出,不幸遇难,而二老因对大老的愧疚出走,老船工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怀着对孙女婚姻的惆怅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守着渡船无望地等待一度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湘西女孩与两兄弟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直到了解作者、读完全文之后才明白,爱情故事只是一个依托,作者想要表达的却不仅仅如此。

    众所周知,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多产的创作和对人性倔犟的固守,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神话。正如他在《边城》的题记中写的那样: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是的,在我看来,他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离不开他所扎根的那块土地所给予他的营养,《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记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课上,老师曾经说过,沈从文的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去,多暗示,富有情感美、色彩美,不过早期的语言有些扭曲,到了写《边城》,明净澄澈,完全成熟了。其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沈从文在文中写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仅用纯粹不加修饰的行字,就把观众带进那样一个至纯至善的生活环境当中。随着作者的笔锋一路走下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朴实无华的当地建筑,还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说的,在春水涨进街头后河街上的人家,便会用长长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生活在这样一个艰难环境中的人们才是最贴近自然,返璞归真。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仅养育了沈从文,养育了淳朴真挚的湘西人,更加鲜活了沈从文笔下的一个个生命。《

  • 9、 一座城的祭奠_边城读后感3000字

    前些天一场瑞雪,让初春的空气里更沁着凉意。走进凤凰以前,高高低低的悬楼吊脚,看不懂的苗族文字,在现代传媒的渲染中勾魂摄魄,却仍旧比不上此刻我眼前的神秘而真切。脚下这青灰色的石板路,说是后来翻新的,走的人多了,颜色也便渐渐淡了,再无法了解它的原貌。但这无关紧要,走在路上,还是有姜糖血粑鸭可以尝,楼阁飞檐可以赏。

    这里青砖乌瓦,飞阁垂檐,纤道驳岸,自是与别处不同。沱江穿城,水面静若琉璃,江底油油青荇软泥清晰可见。款款行舟,两畔吊脚悬楼,船夫山歌一曲,与吊脚楼上姑娘遥相应答。白塔青山,舟过之处,艳影荡漾,伊人如期。

    一种浪漫情结融入进来。生之于诗,发之于天地山川,浑然天成。我快要在这诗画入眠了,一觉醒来,兴许又是一个别样风情的好地方。

    跳岩,沱江,吊脚楼,土家新娘,低吟着深远悠长的牧歌,穿越时空缓缓走来。这安静而忧郁的牧歌,滋润了沈从文的文笔,黄永玉的画笔。没有呐喊,却唤醒了这里的山川流水和这里以花的姿态生活着的凤凰人,唤醒了曾经朴素的岁月。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写写,便远落在队伍后头。工艺品店里观者如织,我在外头怕是进不去,只好眯着眼睛站在日光下,享受淡淡的暖意。天上的云,陌生地看着我,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我的尴尬。我以仰望的姿态与它对视,慢慢的竟是脸红了。兴许是怕我把它错当棉花糖,它也行色匆匆地飘去。它的离开,似乎带有一点责怪,在纷繁和喧嚣里呼吸太久,连冒险的勇气也没有。我低下头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空气里天南海北的尘土,却分明带着一种民俗的芳香。

    是的,我们深深知道,一个游子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够闻到民俗的芳香,就仿佛回到了故乡,疲惫的心安顿下来。一个民族只要守住自己的民俗文化,就能找到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

    黄昏的光,覆盖在这里。小城披上了晚霞,气氛开始变得曼妙而温润。一块姜糖在舌尖上慢慢消融,微微的辣和恰到好处的甜,口齿留香。看过那手艺人制作姜糖时候的样子,软熟的姜糖搭在钩子上,较重的一边垂下来。手艺人见游人咝溜溜地咽口水,便是毫不介意捏下一截新鲜姜糖来,赠与游人。

    古城墙下挫花的老妇,朋友给她拍照,她嘿嘿地笑起来,抬起眼来不自然地直视镜头,又总是很快低下头去。还有背着大猪猡的土家阿妹,以前只在很多书上看到过。那天黄昏,她向我迎面而来,与我交臂的时候,我看到她湿漉漉的睫毛,土家银色的挂饰叮铃作响,那些关于淳朴和心动的记忆又强烈了一些。

    有人剪纸,有人作画。有人手下能

  • 10、 《边城》读后感3000字范文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读书的力量常常并不是通过肉 体感官体现,而是细水长流地潜移默化给精神。有人说:“书中有人,人在书里,书人合一。”这“人”,是作者,也是阅读者。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请不要错过,关注小编吧!

    【篇一】边城读后感3000字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 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 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12-11

  • 2022-02-02

  • 2019-10-14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21-09-07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2-06-17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
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2024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教您怎么写边城读后感3000字左右,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