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中国通史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通史读后感,2024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中国通史读后感大全
中国通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通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通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通史读后感

(共 6069 篇)

  • 1、 中国通史读后感11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11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集中华道路,第二集中华祖先,第三集农业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从远古社会到封建帝国的败落,一集集,一段段,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在看到《中国通史》的最后几集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评论,观看量也很少。但其实每一段历史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份独特的感受,一份别样的体会,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段历史,别让它被埋没,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的辉煌。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2】

    流逝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

    陆龙斌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

  • 2、 中国通史读后感10篇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感受颇深,这时写一篇读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有自己的心得吗?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中国通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1)

    至此启书拜读,两月已。

    此书其宏,非其书本厚,而以其精要之内容和索要之功能。虽历八十余载,亦可为知真史之参,鲜受偏思之影响。

    其一也,史实,以其博识务求已定之论准确,未定之论仅表以看法;其二,也文化思想分析之赓续主线,整书无不透露着文化之主线,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四朝及最后东西洋之分析皆是思想之引导;其三也,鲜有迎合与私情,尊重事实,不过多的强植观点,摆事实而启发思考。

    然末,吕先生以民国之社会为优达,一为身处民国无法预知未来之事,其书付梓于34年(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之初);二为其历经清末之无能与各不平等条约之患难、拳乱、军阀之乱,得以安定实为不易,必是幸福的。

    思先生历新中国成立八年而仙去,其心是否欣然,可为一念也。

    读此书,决非一遍便可知其精要,只为粗略,须反复读;

    读此类书,非一本书便可知史之深广,须联系读。

    如是,可知史之一二,以助了解已往,可知我民族何来,又何如此;以助解释现状,知向前迈进。

    读此书,静虞开始是甚痛苦的,一是史记暗示以枯燥(然此书非也),二是书中夹杂简繁与古今话,读之是有拗口,时有识字不清而断续(可辅之以字典),三是时间断续,刚入境时,奈何事务却可不断打断,接续费时,甚是痛心。

    此书已毕,思之续之以何?手边现存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各一册,均为极厚的,但却都是可以接续通史的,传播学教人何以有效传播文化、增强影响力,组织行为学教人何以有效掌握组织过程中的方法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我们需向西洋人学习的,当然必需结合民族之“道、和、易”的思维,后可迈步向前。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

  • 3、 《中国通史》读后感集锦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中国通史》读后感集锦》,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

    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从夏朝至清没的历史主要事件和许多名人事迹的介绍。我很喜爱读这本书。

    首先,

  • 4、 最新读书心得:中国通史读后感(720字)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在写读后感时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读书心得:中国通史读后感(72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
  • 5、 热门范文:中国通史观后感简单五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热门范文:中国通史观后感简单五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二)
  • 6、 【观后感收藏】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五篇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观后感收藏】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二)

    中华民族拥

  • 7、 《中国通史》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

    历史的定义与价值----摘自《中国通史》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总的来说,历史就是既定的事实,就是帮助人们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科。

    个人感悟

    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上古史是秦朝以前的历史,中古史是秦朝至明清的历史,近代史则是鸦片战争以来到晚清,现代史则是自辛亥革命而始的。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从上古史到中古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是人类发展稚嫩,纯朴又智慧的时期。人性并非自始如此复杂,人类社会也并非从来此般混乱不堪,我现在有些理解读史的悲凉了,总是像一部有着精彩过程却悲惨结局的电视剧,烂尾是每个朝代逃不了的结局。人生是否也会如此呢?一种能使人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大概才会使人更坚定的活,否则只是像一只一直在被压稻草的骆驼,迟早会瘫倒的。每个人都值得关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追求。

    读通史仿佛在看心电图,跌宕变化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状态。此前我偏狭的反感明清末期的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以至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从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然而现在,却觉得不该如此猛烈的指摘这段历史。作为国人,固然深爱脚下的土地,不过也包容自己的同胞。华夏文明仍能存活至今,世界都允许了它个别的困顿和暂时性的衰退,这已经证明它具有最独特和顽强的生命力。社会复杂性发展必然产生负面现象,只要一个朝代的人民会反思,会进取,历史还是会前进,文化还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

    我们现在的每一刻也是

  • 8、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500字作文

    1、中国通史读后感作文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2、中国通史读后感500字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败,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败,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

  • 9、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3)篇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1)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仅是炎黄子孙的血统传承,更是文明知识的传承,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再到春秋百家争鸣,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儒家恪守的仁义礼智信,法家推崇的以法治国,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明朝王守仁的心学,直至民国的三民主义,最终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种种文化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为什么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一直沿用的禅让制传到夏禹手里变成世袭制,并且又传承了三千多年,最终社会体制又变成相似的民主制?为什么最开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可以统治三百年以上,而越靠后的王朝统治的时间越短?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的文化思想在不断进步,夏商周时期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故而思想觉悟也较低,所以封建统治者实施的愚民政策很有成效,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为多个国家,各个国家为了争霸天下,都不断进行变法,文化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故而秦统一后首先推行“书同文,行同轨”,焚书坑儒这种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目的就在于愚民,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封建统治的地位。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历史进步的脚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大,继而才出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局面,最终,社会的权力才逐渐重新回到人民的手里。

    封建王朝的灭亡有其必然性,统治者辛辛苦苦打天下,在大一统后贪图享乐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俗话常说:富不过三代,正是因为“创业易守业难”的缘故。故而,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居安思危。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今年第36本。无意中发现的,可能是读完了《明朝那些事》,所以想对历史有个更全面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

    全书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嘉庆18年,天理教起义止。主要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引出了很多成语典故,信息量很大。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当然,如果可能,在入学早期阶段先看下,对今后的学习会更有帮助,因为很多作品,需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对于成年人,也适合看看,先通读,对其中感兴趣的,再阅读相关书籍,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通史只是大概地介绍,如介绍明朝,肯定不会像《明朝那些事》一样,生动具体。

    通读全书,不难看出,但凡写入史书的,无非一正一邪。正的无非是在朝代变迁

  • 10、 埃及通史读后感(3)篇
    埃及通史读后感 第(1)篇

    给五星[强][强][强][强]了解埃及及阿拉伯历史非常好的一本书,可读性强,推荐阅读!

    法老一词是对古埃及国王的特定称呼,它来自对古埃及语praa的音译,其字面意思是“大房子”。在古代埃及人的信仰中,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他代表神行使在人间的职责,维护神创造的宇宙秩序。在古埃及历史上,国王把神当作生身父亲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古埃及历史中,法老的形象是如此高大,但是随着法老文化的终结,埃及人先后遭到了希腊和罗马人的入侵和统治。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开始传入埃及,法老的形象开始发生了改变。《圣经》中记载的法老形象开始变得专横残暴起来。埃及法老压迫以色列人为奴,导致以色列人不堪忍受其压迫,最终逃离埃及。

    随着基督教文化在埃及的广泛传播,埃及人对法老文化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陌生。

    7世纪,阿拉伯人统治埃及之后,大量埃及人皈依伊斯兰教。11世纪初,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约400年后,阿拉伯语在埃及不仅成为占绝大多数的埃及穆斯林所使用的语言,而且也成为占少数人口的非穆斯林使用的语言,阿拉伯语成为埃及全民的语言,埃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首都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穆斯林曾对前伊斯兰时期的埃及历史抱有敌视态度,并对前伊斯兰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充满紧张情绪。在《古兰经》中,如同《圣经》中所描绘的一样,法老是充满邪恶的压迫者,他强迫他的臣民像对待神一样崇拜他。后来的伊斯兰传统往往将一些法老的故事描绘成暴君原型,他迫害百姓,愚昧无知。因此,法老被彻头彻尾地与“邪恶”联系起来。

    伊斯兰时期的埃及,先后经历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和阿尤布王朝的统治,后来又经历了马木路克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使得埃及人对法老文化更为陌生,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成为遥远的过去,逐渐淡出埃及人的记忆。

    18世纪末,法国人入侵埃及,打开了埃及的大门。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埃及的入侵、控制和渗透,使得埃及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埃及人民蒙受耻辱,从而唤起了埃及民族意识的觉醒。从1919年开始,埃及人民以新的、空前未有的力量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埃及开始形成了以柴鲁尔为领导的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华夫脱党。鉴于埃及局势的严重,英国不得不于1922年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是,英国仍旧在埃及享有驻军等特权,埃及不过在名义上

  • 2019-11-11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3-02-05

  • 2023-04-06

  • 2019-09-19

  • 2023-02-02

  • 2023-01-12

  • 2023-02-02

  • 2023-01-28

  • 2023-02-04

  • 2019-09-20

  • 2023-05-12

  • 2023-02-07

  • 2023-02-24

  • 2019-09-20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中国通史读后感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