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 > 地图 >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2024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相关栏目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热门栏目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推荐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

(共 1583 篇)

  • 1、 远山淡影(优秀范文)

    远山淡影读后感-石黑一雄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原子弹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书中很多事情都没有起因后果,跟随悦子的主观回忆挑选场景,画面般一幕一幕上演。佐知子究竟去了美国吗?二郎为何与悦子分开了?景子就是万里子吗?绪方先生为何收养悦子?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 2、 远山淡影读后感

    2019年,一位文学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了我。当我第一遍阅读时,只读了两页就出现了三个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弃了阅读。把它放在了书架上,再也没读过。

    由于我的腿受伤,减少了外出,省出了时间,终于全神贯注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看完的,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来临时,依然震撼无比,甚至大脑空白,呆坐了几分钟。

    《远山淡影》,又远又淡,却又越近越实。二战后的长崎发生了巨大改变,就像黄家驹在《amani》中写的那句歌词:“战争到最后伤痛是儿童”,而这部作品恰恰是母亲与女儿在对未来的追求上有着不同,母亲把自己想给女儿的生活强加给不想要的女儿身上,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就像小说中出现的革新派与守旧派,用方绪先生与重夫先生的对话展现。悦子想逃离长崎给女儿景子一个不稳定却安全的未来,作为母亲,这无可厚非。可是悦子却从未站在景子的角度想景子想要什么,强加给景子的一切后换来悲剧收场。即便在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大面积存在。悦子当着景子的面将装着猫的盒子放入水中,景子心爱的猫难逃一死。在我看来,猫是景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希望,那是一种在黑暗和痛苦中让景子活下去的陪伴。悦子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景子的自杀。再回到现在,有多少家长在扼杀孩子的“猫”?

    我记得小猫,我记得树枝,我记得缆车,我记得夜晚灯笼下的万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没书看,就看这本吧。如果你是家长,那么更应该看这本书,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能够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猫”在哪里。(高崇)

  • 3、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_900字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900字

    读完,最想说一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服。很短的一篇作品,却表现了人性,悔恨,自欺等很多复杂微妙的心理,以及变化的大环境下不同人的矛盾和适应方式。

    这篇作品最吸引我的,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那种感觉,那种让人身陷其中,被包裹的感觉。阅读过程中,还没有弄明白作者描述的是什么,但那种感觉已经感同身受,作者的描写很细腻,和缓,像一首低低啜泣的歌。这种感觉不是一时一事带来的,带有很强的通适性,与我们记忆深处的某种感觉恰好契合。就像味觉,没有形状颜色,却永远埋在记忆的最深处。

    这篇作品从生活在英国乡村的日裔女人悦子的现实生活开始描写,大女儿自杀,小女儿来陪伴她,于是她想起了移民前的一段回忆,在战后的惨淡中,人们面对着一片废墟,面对着人生最重大的失去,一面努力适应,一面寻找出路,朋友佐知子不顾女儿的反对,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不靠谱的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移民,而回忆到最后,却发现原来佐知子就是悦子。悦子通过移民摆脱了战后的环境,却最终导致了女儿的自杀。她内疚到不敢讲出这段往事,只能编造了或者借用了佐知子的回忆。然而她到底错没错,没有人能评判,世界仍然在改变,所有人,仍然要努力去适应,去寻找新的出路。

    文中着墨最多的佐知子,是一个自私冷漠自欺欺人的女人,我想自欺欺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而冷漠自私,只是因为悦子不能原谅自己而对自己的谴责,也许并不是真的。原谅自己,实际上很多人一生中对必须面对的主题。

    另一主题是变化,比起物质世界的变化,本作品更着力于描述人们精神世界,思想意识的变化,文化的冲突,那种冲突让人读了很为上一辈人难过,他们在新的世界里无所适从,即使他们曾经很优秀,素养再高,还是要被世界所淘汰。现实中也是如此,可是年轻人无法体验到他们的难过,他们的悲哀,只能嘲讽他们的悲哀,守旧。我想,这也是作品的一种意义所在,虽然在现实中无法认同他们,之前在读者的心里,埋下同情与理解。希望他们能够努力的适应的更好。

    远山淡影,一切都很模糊,但调子已经深入人心,足够读者理解,并以之为鉴。

    很喜欢作者的这个观点,现实世界不重要,现实世界在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才更重要。

  • 4、 《浮世画家(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_1100字

    《浮世画家(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1100字

    连续读了石黑一雄的三部小说,感觉他的作品里有两样谜一样的东西,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是人们的不可靠的回忆

    石黑说,“我发现回忆是不可靠的东西,事实上可能是最不可靠的东西。” 我所理解的他的回忆不可靠,换个说法就是:人们对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感观,有很强的主观性,甚至可能与事实本身大相径庭,映射在人们脑海中的任何事情的样貌、进程,都是已经经过了过滤和加工的,与事实本身已经很不相同,但每个人都认为那就是事实本身。这点在《远山淡影》中表现尤为突出。事际上,我觉得《远山淡影》是我读过的他的三部作品中稍差的作品,但因为它首先揭开了人类的这个认知真相,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事实上可能是里程碑般的意义。

    诺奖给石黑的颁奖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私以为,其中“幻觉”“深渊”两词用得尤其准确。

    二是他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问

    《浮世画家》《长日将尽》都涉及了这个严肃的、永恒的话题,但石黑一雄是从极小的、不易察觉的角度切入的——比如一个画家的自我评价,或一个管家的自我回顾。诺奖说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或者说“充满激情”,没错,画家小野先生和管家史蒂文斯先生都曾有过把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人类进步事业的激情与行动,但最后却发现所谓的“人类进步事业”原来是一个错误,自己的一腔热血空付流水。故事最后,《浮世画家》中的画家回归到家庭和绘画本身,《长日将尽》中的管家只能落寞地回忆、痛苦地咀嚼那对他来说唯一有意义却终于擦肩而过的爱情。

    最后,分享一下《浮世画家》中扎到我心的几句话:

    “当年,你那么渴望做出伟大的贡献……而我一直忙着改造整个世界,无暇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如今,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它们的瑕疵,如今在意的只有我们。”“至于我们这样的人,小野,我们的贡献一向微乎其微。现在没有人在意你我这样的人曾经做过什么。”“我们没必要过分责怪自己,我们至少为自己的信念而尽力了。只是到了最后,我们发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是没有特殊洞察力的芸芸众生……”

    岂止芸芸众生,那位写下“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的伟人,其时的落寞,大约也是如此吧。

    不如说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画家的使命就是艺术本身,工程师的使命就是技术本身,这大概是永远

  • 5、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_900字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900字

    对于战争我们渴望得到真相,又希望看到和平。

    看了很久了这本书。我很少看这种类型的书,一直断断续续,但可能这是看过的最令我深思的战争相关的书籍。

    “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我相信最后埃克索的离开是坦然面对死别,也相信,当迷雾不在,仇恨复苏,真正的英雄不会坐视不管,传播善良的和平的火种不会烟消云散。

    对于自我欺骗,高文骑士既害怕着战争,又挣扎着真相,无处言说。我想大多数人都是选择遗忘,忘掉灾难,只是副作用是记忆一片白茫茫,每天重复周而复始,混沌又纯粹的活着。

    埃克索的角色塑造真的很绝妙。

    一方面他是想找回记忆的夫妇二人组的成员,且无比宠爱他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又是亚瑟王曾经的骑士,战争的始作俑者(当然,他背弃了他的国王,并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实则正义的道路)。二者相撞他既是普通的想找回和妻子爱情的回忆又绝不普通的身处着这场混乱的核心。我喜欢他叫妻子公主,一声又一声。

    昨天看了阿米尔汗的《印度暴徒》所有的侵略和被压迫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可能对于印度电影它是直刺主题,一针见血的阐述日不落帝国的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以及人民反抗剧情……可能我们对于这些事要更早就习以为常了,那么多抗日剧可不是白看的。)电影结束之前“公主”终于报了仇,火箭擦过仇人的脖子射塌了其背后的巨型建筑,在满月节火烧恶魔,在那里我真的入不了戏。大仇得报,顺利继位,被民众拥趸爱戴,激起更多普通民众的为家园抗争之心,水到渠成。只是看着那么多普通但活生生的人前赴后继往枪口上迎那一段没有感到热血莫名觉得很难过。

    扯远了~,还是要跳回来

    我百度了战争与和平的名言,想找一句作为自己的论点。

    有人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感觉没什么大用处,和平被战争打破,再用另一场战争去消融它的创伤,想想就觉得很傻,毕竟没几个战争的始作俑者会把它当作警言;又有人说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想到高文骑士,想到那些还算和睦的村庄也许是有好处的;只是欺骗自我换来的片刻安宁终究还是会随着魁瑞格的死亡被打破,蛰伏的巨人终究会倾巢而出。

    所以我想最好的态度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 6、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_1300字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1300字

    因为某段模糊不清却有些美好的记忆,亦或是因为不公平的待遇,一对年老夫妻踏上了他们寻找儿子的路途。

    这本书的实体书算不得厚,内容也并不复杂。但无论是开始还是结尾,都留给观者的却有很多想象空间。

    关于男主,作者给他的定义是一位仁慈的智者,后来因为龙的吐息而忘记很多事情。又在某一点记起一点点并不连贯的过往,然后夫妻两个去找他们已经去世的儿子。他们儿子已经去世,但他们已经忘记。

    在躲雨时遇到一个渔夫和一位老妇人。这两人究竟是谁在说谎?亦或是两人都在说谎,当然也可以他们都没有把事情说清楚。

    然后遇到武士,遇到骑士,这两个人的出现不过是在为男主的身份做诠释。特别是在其实其实高文的记忆中,男主是一位被亚瑟王利用的仁慈智者。亚瑟王的荣耀其实应该是男主的,这也是为什么武士憎恨亚瑟王却对男主心有敬意。

    看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另一个开端――做标签。

    而关于这本书中,做的标签最多的就是关于遗忘和记忆。

    文章中会在某一刻写到男主想起来什么,却又不是完全记起。而无论敌对面的武士亦或是年迈的骑士高文,都对男主做过的事情表示尊崇。这一点可以看出男主曾经是一位很厉害的人。

    关于男主和女主,男主做过让女主不高兴的事情,同样女主出于报复,可能也做了对不起男主的事情。

    他们记不起或许是故意忘记亦或是受了龙吐息的影响。

    当武士杀死骑士高文后又杀死了龙。男主女主终于记起他们的儿子已经去世,但他们表示要去儿子墓地所在地――一座岛居住。

    而结尾最为精彩也最为复杂的地方就在结尾处。渔夫究竟是什么心态?不得而知。回头看一看开始时男主女主避雨时遇到的老妇和船夫,再看后期他们在河边遇到的那个老妇和结尾的船夫。我想这两人都是夺命人,只不过一位是迷惑人许人以美好,一位是直言女主将不久人世。为何这么说?那座不大岛上的人为什么互相之间看不见彼此?为什么不让两人同乘一船?

    避雨时和船夫以及老妇的谈话,男主最后听说两人分开乘船时表露出来的恐惧。以及最后根本不理会船夫直接离开。究竟是与不是,这个或许只有作者知道。但每一个读者或许也有自己的答案。就像开始所说,留给读者很大想象空间。

    而关于男女主角之间,我想必然有爱的。尽管会有意见不同之处,但最后描述的那些,我这个于爱情知晓很少的家伙竟然会觉得伤心很伤心,简直就是酸楚,至于作者有没有那个意思,这个真就那么重要?

    为了寻找一

  • 7、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_1000字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1000字

    石黑一雄的书读起来总是这么费劲,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这里这一段,那里写一段,然后靠读者自己把这些杂乱无章的部分重新排序,才能理清故事的情节。不读到最后真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也是增添了不少的悬念吧。

    还好在读过程中能看到书友们的一些解析,要不然可能读一遍真的不能读得太懂。文章主线写的一对老夫妻去寻找自己儿子的故事,中间引出一些情节。最开始是不列颠民族亚瑟王发动战争杀害了很多撒克逊民族的人民,多少妇女婴儿都死于非命。亚瑟王为了让人民忘记战争的仇恨,派梅林骑士囚禁了母龙,母龙的呼吸可以产生迷雾,迷雾会使人失去记忆,失去记忆的人们会忘掉仇恨,各个民族可以和谐相处。

    撒克逊的一个年轻骑士受自己国王的命令,杀死了这条母龙,让所有人重新找回自己的记忆,让自己的族人仇恨不列颠民族,以此发动战争来复仇。

    书中主人公一对不列颠老夫妻,老头以前也是亚瑟王手下的骑士,但是他不满亚瑟王的发动的战争对无辜的妇女和婴儿的伤害,选择了隐退。老太太以前应该是个公主什么的,老头一直称呼她公主,他们在寻找儿子的路上一直不离不弃,恩爱两不疑。母龙死后,他们也记起了以前的事情,儿子在不大不小的年纪,离开了他们,后来死于一场瘟疫。公主曾经对老头有过不忠,老头为了报复她,不准她去找儿子,直到后来两个人才相互原谅,并且一直十分恩爱。一直到最后,他们来到了一个海湾,对面是一个岛,他们的儿子坟墓就是岛上,船夫以船小浪大为由,说要先把老太太送过去,再来接老头子过去,老头还是不情愿跟老太太分开,要求一起过去。对这里的解读是,老太太从一开始就一直小腹痛,直到到海湾这里,生命已经奄奄一息了,那么对面那个岛,其实就象征着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天堂或者地狱什么的,而这个船夫,也就是死神,坐上他的船跟他走就意味着死亡将至。虽然这对老夫妻一直不愿意分开,但是在死亡面前,那也无能为力,最后老太太还是先走一步。

    看到有书友对母龙的解读,觉得解读的很好,母龙隐喻对不想面对的事情的回避,老夫妻一直都很恩爱,公主却曾经有过不忠行为,母龙的气息让他们可以忘记这个不愉快,但是在母龙死后,他们还是能够放下彼此间的隔阂,两不分离,这才是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正如文中老头说的一句话“黑色的阴影是整体的一部分”,优点也好,缺点也好,加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整体。

  • 8、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_2300字

    《被掩埋的巨人(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2300字

    一样的月光 ——-读后感 我有一个阅读习惯,喜欢同时看不同书,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看看那本。我得承认这个习惯不好,支离破碎的浅层次阅读,到头来竹篮打水,剩不下什么。但是我发现这个过程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思维发散了,经常看着看着,就从这本书看出另一本书的影子,或者这本书没太明白的事儿,在另一本书里一个激灵,就想通了。又或者,读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想起久违的一首诗、一段词,就像读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想起了《春江花月夜》,想起了张若虚。 张若虚本人就像是中国文学史上被掩埋的巨人,在当年就以“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但仅仅留下两首诗传世,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盖全唐”。至于他的身世背景,生卒年不详,《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中﹒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中》也只寥寥数语,“扬州张若虚”,曾任“兗州兵曹”,“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贺)知章最贵”,时人评论,张若虚等吴中四子的诗文虽好,却不如贺知章。看到此处,不仅哑然失笑,果然文学也好,艺术也罢,盖棺论定都嫌太早。 那么,曾任基层文官兗州兵曹的张若虚,究竟有可能经历过什么,让他能写出一首《春江花月夜》,令闻一多感叹“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呢? 不妨来看一看后辈杜甫的一首诗,或者能为其代言几句。 登兗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约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年轻的杜甫去兗州探亲,写下了这首咏古诗: “我来看望我父亲,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浮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峄山上为秦始皇颂德的石碑犹在,荒芜城池中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已残。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登楼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读完这首诗,再做一做搜索的功课,不难了解到,张若虚工作和生活过的兗州,居于中原腹地,是华夏九州之一,在汉族文化中,尽管历朝历代区划有所变更,但属于要地域,历史文化深厚,亦是兵家争夺之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之际,可以想象军阀集团争夺在兗州造成的巨大伤害。不说曹操和吕布兗州之争,两年内,曹操收复兗州全境,败呂布于巨野;晋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这是客家文化的渊源之一)。身为兗州兵曹的张若虚,不能不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血泪情

  • 9、 石黑一雄《远山淡影》读后感1000字-难以驱逐的战争阴影

    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从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

    《远山淡影》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确立了他的创作风格:第一人称叙述,主要线索是回忆,国际化视角,故事模糊等等。

    《远山淡影》最打动我的,是写出了二战给活下来的人们烙下的心理阴影。这阴影如同黑夜,笼罩着,无法挣脱。这阴影如同病魔缠身附体,摆不掉。这阴影尤其对孩子的影响,胜过顽疾。

    《远山淡影》以居住在英国的悦子回忆为线索,倒叙她20年前在长崎的经历。

    战争最痛苦的不是死去亲人,而是还活着的女人和孩子。因此,如何活下去,对人生是严峻的考验。佐知子(悦子的化身)拖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漂泊无定。丈夫死了,找的美国男人弗兰克是个花花公子,只知道泡妞, 3天花光了她当女佣挣的钱。回伯伯那里居住,也不过是个活坟墓。因此,她假装自信,内心空虚,尤其是面对万里子。佐知子跟不跟弗兰克到美国,几经犹豫,因为她内心极度不安,渴望稳定。

    万里子因为目睹个一个妇女被战争杀死,内心恐惧,随时有幻觉,仿佛那女人还存在。因此,她不愿与他人交往,她的伙伴就是小猫。小美、小胖、花花,万里子和猫,相依为命。猫就是万里子的象征。善良温驯,生命脆弱。

    万里子的怪诞行为,是她内心恐吓的表现。当母亲决定离开日本,到更能适合她生长的美国时,她更担忧,她根本不承认美国继父,对母亲常常外出幽会心生恨意。为了离开日本,佐知子溺死小猫,将万里子心里最后残存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彻底粉碎。

    #formatimgid_0#

    悦子来到英国,带着景子和妮基。景子心理仍然被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她最终离开我们的前两三年,景子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把我们挡在她的世界之外。最后景子选择了___在出租屋割断自己的脉管。我是个母亲,我必须要考虑我的女儿,本想换环境,换活法,结果和悦子的想法背道而驰,

    本来以为外国更适合于女孩子的生长,但是,在他国的土地,相异的民族,有自闭症的人哪能融入?只能更加深内心的忧郁,所以,悦子非常内疚,觉得对不起女儿,都是她造出的孽果。

    战争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对成人的害伤,因为孩子更脆弱,心理承受力更差。对大人的不信任,没有办法改善。

    至于悦子的公公叙方先生,那是旧时代的人,他们早被军国主义教育毒化,对渐渐觉醒的一代,心理隔膜。因此,他对自己的儿子二郎的思想现状,深为不满。

    小说对战前军国主义

  • 10、 《远山淡影》读书笔记

    最近情绪有点抑郁,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所在的英国阴雨绵绵,捧着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心头有难以名状的感觉,心灵犹如得到了安抚。穿越漫长的历史,回到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人们的迷失和慌乱,丧失亲人的痛苦和饱受战争磨难的煎熬,在主人公亦幻亦真的回忆中,揭开了一段无法释怀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女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上吊自杀不久,小女儿妮基回家探望她母亲,悦子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她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佐知子的往事。佐知子曾经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然而因为战乱,失去了父母和丈夫,独自一人带着10岁的万里子从东京辗转到长崎投奔伯父,后因与伯父家存在争执遂离开,在悦子公寓附近的一个废弃的小木屋暂住。万里子则因战争中可怕的画面留下了心理阴影,性格怪癖。悦子成为了佐知子的朋友后,帮佐知子找工作,照料万里子,一起出去郊游等。生活的苦难让佐知子自顾不暇,佐知子也并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懂得去关心性格阴郁的万里子,为了追寻自己的女商人梦想,完全不顾万里子的想法,在长崎短暂的停留后,她没有回到死气沉沉的伯父家,毅然选择跟随一个不靠谱的美国男子远赴重洋,离开梦靥般的故土。为此她还亲手溺死了万里子心爱的猫,完全斩断女儿留在日本的退路。回忆到此结束。

    原以为这是悦子回忆她朋友的一段悲惨故事,然而到故事尾声悦子无意中提到“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 悦子精心设计的谎言最终渐渐被揭开,其实万里子就是景子,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

    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无法完全在记忆中抹去。除非重大疾病或记忆衰退,否则过去的经历永远潜藏在一个人的心底,如影随形,被重重枷锁紧守,轻易不向外人透露。偶尔会因为一首熟悉的歌,一阵和煦的风,或似曾相识的画面触景生情,将心底的悔恨释放,重播那段不堪的历史,假想是否有更好的退路,或为自己的选择进行忏悔,甚至为自己的过错开脱,达到安慰自己,逃避过去的目的。

    就像悦子说的,不要太相信回忆。回忆像一个梦境,虚虚实实,似假还真。回忆中的模糊和扭曲,就像一副水彩画,不同色块和景致没有明显的交界线,互相之间融合到一起,矛盾冲击之下,反而碰撞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大面积的留白,任由淡淡的颜色自由晕染开,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树林间的晨雾,淡绿色和奶白色交织,虚无缥缈,似乎抓住了一个线索,但却靠不住,因为回忆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有意思,利用人性中面对自己苦难喜欢假借他人之名,将人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02

  • 2022-12-13

  • 2023-04-03

  • 2023-01-12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0-16

  • 2019-09-20

  • 2021-04-13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09

  • 2022-03-31

  • 2019-10-29

  • 2023-05-11

  • 2019-09-20

  • 2022-03-31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09

  • 2019-10-11

  • 2023-01-20

  • 2019-10-24

  • 2019-10-17

  • 2022-12-13

  • 2019-09-20

  • 2021-08-05

  • 2019-10-22

  • 2019-09-20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2024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