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阳明作文 > 地图 > 阳明作文
阳明作文相关栏目
阳明作文热门栏目
阳明作文推荐
阳明作文

(共 3015 篇)

  • 1、 美丽的阳明湖作文范文

    读后感大全编辑将带您深入了解“美丽的阳明湖作文”背后的故事,请紧随我们的脚步。写作是一项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正如俗话所说:“读十篇文章,不如写一篇”,只有动笔写,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或许你会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内容!

    美丽的阳明湖作文 篇1

    美丽的阳明湖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湖泊,位于中国南方城市南昌市的中心地带。它是南昌市区内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湖泊,占地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是南昌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阳明湖四周树木葱茏,景色十分宜人。湖泊内部异常清澈,水位平稳,周长长达12公里。湖内中央,有一个峭立的小岛,峰峦起伏,绿草如茵,令人心旷神怡。一年四季在此可观景色各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春季,湖的四周盛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特别是樱花季节,湖畔上到处都是盛开的樱花树,花枝飘散,如同一片粉红色的云彩。湖中荷花也开始渐渐展现莲叶,含苞待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优美动人。

    夏季,阳明湖的湖水中环绕着一片茂盛的绿色植物,群山环绕,似乎随时都可以看到蛙群,鸟群飞翔,在这里尽情享受夏日的美丽大自然。

    秋季,阳明湖的秋叶片片飘落,景色唯美梦幻,每到此时,夕阳下的景色是最美最温馨的,湖泊里面的倒影如同一幅莫名其妙的油画,金黄的落叶点缀着湖水中的涟漪,

    寒冬,阳明湖不会变得不美,恰恰相反,湖畔栽种了大量的松柏树,在寒风中摇曳生姿,迎风摇曳的枝杈都显示出一种执拗的韧性。

    晚上,湖畔灯火辉煌。此时,湖泊周边燃起了一大片钻石般闪亮的灯海,欢快的人们在湖畔散步,享受美好的夜晚,感受这美妙的场景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总之,阳明湖是南昌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夏令营活动、婚纱摄影、周末聚会、民俗游艺......无论是任何一种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来一趟阳明湖,不仅可以见证南昌的精神风貌,更可以感受南昌的人情味道。

    美丽的阳明湖作文 篇2

    美丽的阳明公园

    阳明公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公园。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朵朵花开放了,金灿灿的迎春花向行人招手,红艳艳的杜鹃花绽开了笑脸,蓝盈盈的铃兰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一大簇一大簇的花朵争奇斗艳,各种各样的花芬芳迷人。小草从土地里钻出了脑袋,也来感受春天的气息。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像一位位巨人保护着公园。太阳骄阳似火

  • 2、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徐琼

    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挣扎。平静接受也好,无奈认命也罢,想抓青春的尾巴,看来是力不从心了。嘿嘿,不过,搭个中年早班车还是可以的嘛。祝自己中年快乐。

    今日还没有稿子,继续读《阳明学述要》。唉,看书太慢。想一想,看得还算仔细,也就容忍了这份拖沓吧。

    上次读到变化气质需要保有敬天理的心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敬,一个是天理。不识天理,如何谈敬?所以接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天理。

    "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意为达到 完善的理解。一般有"格物致知"一词,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源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看来,理学家主张明在敬前,先要明天理,然后才能敬天理。"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能只守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结合这个为孝之道的例子,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理家的主张是知在行前,首先要知道,才能有所行动。用哲学中的二元论来讲,这个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主张心为物先。"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是光照。未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门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由此可见,知是变化气质的最重要的工夫。伊川先生曾举过一例,有一个人见过虎伤人,于是变虎色变,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虎的可怕,但不像这个人一般畏惧,是因为这个人才是对虎有"知"的人。还举了一个例子,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都知道烤肉好吃,但富贵的人一闻见,就露出想吃的样子,而穷人却不是。这是因为富贵的人吃过,知道烤肉的美味。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知道才有深刻的体验。伊川曾让一个有见东西都像狮子的妄想症患者痊愈,他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看到前面有狮子幻觉的时候,用手去抓狮子,他抓不到,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也就好了。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恐惧,因为知道而理解释然。有一次听公开课,申荷永老师特别推崇王阳明的学问,想来是从中体会到了知的意境吧。

    同样的道理,明道也曾讲过,只是他的方法更类似于系统脱敏。

  • 3、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海蓄公司 杨彦青)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

  • 4、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一)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王阳明是一个奇人,但是过去没有系统地了解过他。看百家讲坛的《传奇王阳明》,看到第六集,零碎的感悟颇多,先记录下来,生怕回头就忘记了,顺便也再理理思路。

    感慨的是王阳明12岁便立志要做圣贤之人,从此没有改过目标。那么小就有如此清晰的人生目标,可叹我们很多人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二)

    读过阳明先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龙场这个地方对其的重要意义。在龙场,先生接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磨练,跨过了最大的一道坎,是在这里,先生悟出了道!

    龙场虽是驿站,却早已破败不堪,房子是危房,根本不能住人。由于条件如此之差,驿卒早已离去,驿站名存实亡。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没有人能够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先生也不例外。但当他静静看着弯延的山路时,最初的彷徨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豪气雄心。

    漫漫人生之路,就像山路一般,不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走完,如果连这点困难也不能克服,何谈弘扬道统,担当重任!

    就如此次的ck项目,在刚接触业务,培训完后,自己觉得还是很生疏,扫寝时也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开口,在看着战友示范了几遍之后,才渐渐找到了感觉,慢慢地自己也能够主动开口。从起初觉得困难到后面享受这个过程,虽然成单量

  • 5、 观《传奇王阳明》有感

    周四的中午,我们在教室里看了《百家讲坛之传奇王阳明》的第一集,让我感触颇深。

    本片讲述了王阳明从一个五岁还不会说话的孩子,经历了艰辛坎坷,颠沛流离的一生,最后成了继孔孟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全能大儒的传奇经历。

    王阳明提出的“知性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被孙中山、陶行知等名人追随传习。王阳明积极倡导“心学”,让人们懂得“做道德的事才是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的心灵和思想。”

    王阳明十一岁就立志要做“圣贤”,那时的他与我们仿佛年纪,但环顾四周,有些同学却整日玩耍度日,上课吊儿郎当,不但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与王阳明相比,他们真是太无知了。

    圣贤一词,对于我们同学来说,似乎遥不可及,但现在我对圣贤有了新的体会:做个圣贤其实不难,就是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我比别人做得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只需稍作努力。

    那些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同学,我要告诉你们,学习并不是一日千里,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贵在坚持。当你想偷懒时,你要记住:做圣贤就要坚持,每天努力一些,你会发现你进步很大。

    那些下课常爱笑闹、上课窃笑不已的同学,我也要告诉你们:学习需要灿烂的微笑,但不应该时时出现。立志做圣贤,你就要控制住自己的笑容,用刻苦的学习、优秀的成绩换取成功的微笑,给自己以勉励,给他人以快慰。

    王阳明是一代圣贤,万人景仰。而我们是小学生,也能成为圣贤。每天的努力就像一艘庞大的航船会助你前行,驶向希望与成功的彼端。

    让我们每天都努力一点,用良知主宰心灵,用志向主宰未来,积累起一座成功的宝库。我相信,我们将成为圣贤。

  • 6、 王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读后感(一)

    这本书从王阳明的先祖王纲说起,从王纲开始到第六代是状元父亲王华,第七代就是王阳明了,这是一个书香世家的,而且遗传基因还是不错的,王家人大都很聪明,都身怀绝学。王阳明生平基本写得很清楚,一些心学门人所大书特书的经典如守仁格竹、

    喝断禅机心、龙场悟道都写得很详细,能对阳明先生一生有个大概了解,他娶了六个老婆这在当年明月的书中是没有看到的。有几个片断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梦阳那一段。书中写道,一代名士风范,救人于危难之际,却不幸跌入了奸党的泥坑中。这种事听起来可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难,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与变幻。如果你做一个坏人,杀十人而饶过一人,那么残存的人就会对你感恩戴德,千恩万谢。如果你做一个好人,救一个人却没有能力救十个人,那么你救得这个人就嫌你没有尽心尽力,救人救到底。康海就是陷入了这个人性险恶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阳明逃脱虎口一节。作者说,人与老虎之间能够达成如此默契的合作,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人是有兽性的。而王守仁显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兽性未脱。正因为人性的黑恶一面,比之于兽性更不堪,所以人类社会才会有如此之多的苦难,同样的,正因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经接近了佛家的圣灵,所以人类才演绎出了绚丽无比的文明。

    其三就是失落的智慧那一节。作者认为智慧与思想是无法承传的,甚至连对身边的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阳明先生的妻子以及后人就是例子。思想与智慧也无法传承。我认同,所以我自己总结在学习中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总结如下:

    王阳明厉害之处: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1)学术:精通儒/道/释,创立心学,致良知,让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断藤峡剿匪;用兵如神。

    3)为人:身在官场,最后能全身而退;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厉害?

    1)坚定的信念:圣人可学而至也;

    2)不懈的追求,16岁,只身出关,骑马练箭;17岁,洞房之夜消失,铁柱宫论道;格竹七日;

    3)生死考验,激发潜能:反对刘瑾被追杀,假装跳江;山神庙遇虎,

    机智逃脱;贵州龙场,蛮荒之地;

    4)深厚积淀: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更是状元郎。

    王阳明读后感(二)

    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让我认识了王阳明以及王学。作为一个对历史不擅长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读者,能读到这样一本用

  • 7、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一)

    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讲谈--传奇王阳明》的书。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坚持不懈的他打败了许多年都无法消灭的少数民族武装,平定朱振濠准备十年之久的谋反却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创立心学收了无数弟-子,身有疾病却在钱宁、江彬这帮小人的排挤、陷害却坚强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带着忧虑、神奇、不可思议来到世上的,你们想不到的事就要发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担心:这儿媳妇都怀了十四个月的胎了,咋还不生呢?

    正在担心的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们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儿媳妇正是王守仁的妈妈,叫郑氏。

    和岑老太太同样担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伦。

    他(她)们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这天夜里,岑老太太梦见一位仙人踏着祥云下来把一个孩子塞到她手里,据说,注意,这是据说,据说就在这个时候,郑氏的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我再讲一讲王守仁在贵州龙场驿站悟道的故事吧。

    驿站,实际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当的是驿城,就是招待所所长。

    当所长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这边那就是件苦差事,因为贵州龙场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而且凶悍的苗族人时不时的就来打闹一下,那里也没房子,无法看书、避雨呀!

    我就不多说了,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着:我终于悟道了!当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二)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

  • 8、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 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 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 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 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 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 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 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 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 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致良知: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我们追求让自己开心舒服,但是这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其实就我

  • 9、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子非鱼

    看了好几天的王阳明大传终于接近尾声,翻着最后的结束语却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先生的心学说: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恶。他也用一生去践行了知行合一,丰功伟绩且不论说,心学理论和众多弟子的传承却是对华夏大地的一次洗礼。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十年,前十八年单纯的紧,只知读书考学,很少思考这么严肃的生命话题,可谓开智极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犊,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虽然也在想此生为何,但更多的时候盲于生计,甚至某个当下会屈从于小我的功利,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无法坦荡;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为始终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里缺少了一点灵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却又不可知。

    年少时母亲说待人以诚,我便待人以诚,渴望以真心换真心;但后来现实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怀疑换来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颓废很久。苦思之下,便不再对别人奢求,虽然自己依旧‘以诚’,目的却变得功利很多,从换心变成了换物、换事,虽然并不认为这个逻辑正确,但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自己却不知道。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有了个疯狂的大学生涯还有毕业初几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专注于做事也会无意间伤害无辜的人,而物欲又确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个痛苦的深渊,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开始厌恶人与人之间的不真诚,厌恶商品社会的交易交换的潜规则,那几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被社会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触了性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与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头重担,更因此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那一年顺风顺水。

    前途看起来美好无比,一切尽在掌握,事实却再一次的教育我:你还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间的恶俗奸诈。想起大学时听过一个笑话,男同学问女同学:出去玩吗?女同学说:不方便,大姨妈来了。男同学就问:姨妈来干啥,住哪儿呀。当时听完后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男同学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间醒悟过来,貌似大学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问过某个女同学类似的问题,居然毫不以为异。真是人世间的悲哀啊,原来我也曾是笑话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测往往和这个大姨妈一样,你把它当笑话听的时候,哈哈大笑;却未曾想你就是那个男同学,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同学发现了真相,却早已时过境迁,大姨妈也不知来去过了多少回了。但我终究还是醒悟了过来,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着朝霞赶一列火车,心头涌出一句话:天下熙

  • 10、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

    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

    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问问自己:别人比你傻呢?还是比你蠢呢?

    幸好良知天自成,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只需致其良知,复原人的本源。就如同堵塞住恶的源头,拔掉树根的恶根,才能使人心出现良知的光明,恢复万物一体之仁的本性,实现人心之间的流畅链接。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根源于己心;

    2、去私欲,存天理,恢复道心,实现自己万物一体之仁的本心;

    3、致良知,即在实践行动中实现良知(万物一体之仁之心)光复。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0-0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2-05-0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23

  • 2021-12-0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2-08-15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2-11-04

阳明作文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阳明作文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阳明作文、2024阳明作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