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汪洋战争读后感 > 地图 > 汪洋战争读后感,2024汪洋战争读后感
汪洋战争读后感相关栏目
汪洋战争读后感热门栏目
汪洋战争读后感推荐
汪洋战争读后感

(共 6191 篇)

  • 1、 《汪洋战争》读书笔记
    终于看完了《汪洋战争》,心里闷闷的。 关于这篇小说,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砸砖批判。 至于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在看到第六篇之前,我一直是因为这小说的作者是何夕才坚持下来的,否则,恐怕扫过开头,便也没那个毅力看下去了。有人说何夕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确,我所读过的他的小说,不管是悲是喜,总是包裹着一袭柔软的面纱,唯美而飘渺。印象最深的,是《伤心者》与《爱别离》(每每想到这个,我就很郁闷,高中订的sfw,每次一拿到手,还没热乎下就被抢走了,至今我还不知道,按年月整理的时候,缺失了的那些是被哪些家伙给打劫去了,其中就有《爱别离》的那一期,你们这些混蛋啊,你们以为自己是借jump不还的银桑吗?你们还比不上银桑的白卷毛啊岂可修啊啊啊),《汪洋战争》的题材,其实很像刘慈欣会选择的风格(大刘的那篇《流浪地球》,当年可是看一次,稀里哗啦一次,今后若是再整理,估计又会翻出来重温一遍的吧。) 那些批判这篇小说的人,挑了各种各样的刺儿,最大的,恐怕就是对最终结局搬出的法则及地球被团灭这一逻辑的质疑了,这里,我们先说一下一直在文中出现的那个法则,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则,随着一次次屠城,随着神尺的一次次异动,随着露茜的死,小说中的观察者大眼在思考,我也在思考,每次异动都是对文明的挑战,不管是卡法城造成的黑死病的主动传播差点导致欧洲团灭还是最后反政府武装地球团结阵线向退守月球的联邦政府总部发射核弹可能导致全地球人类的灭亡,是的,可能。 在食物链中的生存总是伴随着毁灭,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物种的行为只要不导致本物种自我毁灭,就没有违反生存法则。这就是小说中最后出现的法则,核弹,不是武器,是力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敌人可能毁灭自己的前提下发起进攻,将物种全体当做人质与筹码,将胜利寄望于对手的不忍与怯懦,这种可能导致本物种彻底毁灭的终极赌博游戏终于越过了神尺的阙值。还是这个可能。 于是,有人说,既然仅仅是可能,那就是还未成为事实,而神与菲星以此就对地球发起团灭屠杀是否正确,又是否正义? 其实,何夕在这篇小说中,并未给出什么观点,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这只是一篇客观陈述的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大可以从中自己找各自的观点。最后的团灭无关于正义,难道你们没看到菲星发现地球的时候,是多么高兴地想立刻将地球作为备份而占有的吗,只是神尺的法则在那儿摆着,他们不敢动地球
  • 2、 《汪洋战争》读后感500字

    结束完上一篇就很想看小李飞刀了,然后看到下下来的文件里有本飞刀又见飞刀,我找了半天也没看到小李飞刀,我就纳闷了。这么重要的一本居然没有。后来百度一下才知道,多情剑客无情剑就是小李飞刀。。。不过这本的标题是在暗示其实主角是阿飞么!?只是李寻欢作为主线被我们误以为是主角,还是我们觉得李寻欢的风流浪子形象比较适合当主角?不过整个看下来李寻欢还真的是主角。每次看小说电视剧都充满了各种影响,感觉当年看的时候满眼都是焦恩俊演的李寻欢和萧蔷演的林诗音,阿飞啊孙小红都不那么有影响力。(尤其是里面的林仙儿真是是没什么印象,还去百度了,媚是媚但怎么有种风四娘的沧桑感觉,是我的错觉的么)

    古龙的小说写情确实细到末处,尤其是李寻欢的酒和愁。不过我想感慨的是李寻欢的人格。

    话说上面是暑假的时候写了一半的,表示真心不能半途而废,我还是继续吧。。。

    李寻欢的人格,真是那个年代的雷锋同志啊。不过可能因为后来社会政府舆论鼓吹学雷锋什么的,搞得大家有点反感了,不过不得不说人家是真高尚,就算是资本家的富二代人家也是高尚的富二代啊~还是说李寻欢,他这人还不一样,他对看准了的人就掏心掏肺的,而且表现出来的还是一种默默的关爱,深入骨髓。对林诗音是,这是不用说的,对阿飞是这样,对龙啸云都是样。不过吧,个人觉得古龙已经把李寻欢神话了,他把李寻欢当做是自己精神世界的道德领袖,好吧这个领袖可以有,还有的很招人待见。有的时候这李寻欢发挥他圣母玛利亚胸怀的时候还真是让读者怄气不已。虽然你不能左右别人高尚,但是看着高尚用在如此不值的人身上真是窝火,比方说龙啸云比方说龙小云,好吧一家的都不好,就是苦了林诗音了。你不过龙啸云这么做反过来还是李寻欢一手造成的,这笔账还真不知道找谁算呢。说来说去李寻欢,龙啸云,林诗音这三人的三角恋(只是三个人而已,情感我觉得简单到死,可惜他们搞不定拎不清)【他们的故事需不需普及啊?我多嘴一句好了:从前李寻欢和林诗音是青梅竹马天生一对,后来龙啸云救了李寻欢一命成了兄弟,后来他看上了林妹纸,然后来个要死要活相思成病让李寻欢把妹纸让给他,李寻欢同志表示恩人言不敢不从啊,开始寻花问柳风流成性然后抛弃了林妹纸,然后林诗音只能嫁给龙啸云了。真是超适合排除八点档,太有看点了】你说李寻欢当年要是倾尽家财给龙啸云治病不就完事大吉了,有保主了他自己的声誉,为了报恩什么的不惜花光所有钱财什么的,还可以将爱情进行到底,这

  • 3、 《汪洋泪》观后感600字

    昨天,我到电影院看《汪洋泪》,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虽然没有哭,但也深深地感到了爱的重要性与它的无奈。

    故事主要是这样的:小女孩月玲的爸爸早逝,月龄跟着爷爷与小豆子生活,最后因爷爷得绝症,只好把很不情愿到妈妈那里的月玲给妈妈。

    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所有人的情况、变化,悟出这感人的电影里那蕴涵着许多哲理,悟出这人世间的无奈与生活的微妙。

    先来说月龄吧,我觉得月玲是一个无辜的、懂事的、可怜的小女孩。爸爸早逝,爷爷对她很冷漠,但爸爸临终前的一封信却让爷爷的态度改变,可不久,爷爷又患上绝症,月玲只好离开爷爷,跟妈妈走。月玲,是一棵小草,她接连失去母爱、父爱、爷爷的爱。我从月玲身上感到了爱的重要,我们或许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但跟月玲相比,我们就幸福多了。月玲面对无法挽回的人世悲惨,却又拼命抵抗,月玲是一个人世无奈造出的产物。月玲,一个热爱血与亲情的小女孩,一个顽强的人。

    再说月玲她爸爸吧,她爸爸是一个悲剧人物的缩影。他爱妻子、爱父亲、爱女儿。但妻子离他远走高飞,爸爸恨他。自己又身患绝症,无力照顾心爱的女儿。他对女儿那无奈的、无助的、悲伤的、可怜的父爱,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饱受身心折磨的人的心底的呻吟,呼唤。

    月玲她妈妈,是一个理想远大的人,为理想甚至可以丢下丈夫、女儿。我感悟到: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可嘉可奖,但为此抛弃丈夫、女儿,的确是不明智的行为。要不是因为爷爷身患绝症,不然她可能还不能再给月玲一次母爱。

    月玲她爷爷,是一个面对人间无奈——束手无策、心灵挣扎,内心无比痛苦的人。

    这部伟大的电影,它里面蕴涵着许多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如果读懂了、读透了,会给我们心灵,乃至人生莫大的启发。这部电影通过描绘一个悲惨故事,使我们感悟到:爱是宝贵的,也是容易失去的,在拥有的时候需倍加珍惜。

  • 4、 《汪洋中的一条船》读后感

    《汪洋中的一条船》读后感(一)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后,这本书就在我心中留下不可抹灭的印象。这本书是在介绍郑丰喜先生的一生。郑丰喜先生从小就双脚畸形,但他永不放弃,忍受别人 的冷言冷语,努力苦读。最后,凭着他不服输的个性,不但考取大学,还当上老师。我想,要是我出生就双脚畸形,我可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呢!

    在这本书里,我发现郑丰喜先生的精神真是太伟大了,也发觉我们真是太幸福了。不用忍受身体残缺的痛苦,更可以丰衣足食的过生活,不像有些人,连饭都吃不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生活周遭的每一样事物啊!

    我想,郑丰喜先生是想证明残障者不等于废人。残障者也可以像平常人一样过生活。只要肯努力,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世界上有许多四肢健全的人不但不求上进,还无恶不作,真是令人感慨。

    人生在世就像一条船,有的破损,有的完好如缺;波浪就像人生的高低起伏,有的人经历大风大浪,有的人则是风平浪静。在航行的过程中,有的人航向成功的 港口,有的人迷失方向,更有的人船沉了。希望大家都能学习郑丰喜先生残而不废的精神,遇到困难都能用最大的毅力及恒心克服。

    《汪洋中的一条船》读后感(二)

    《汪洋中的一条船》讲述的是一个天生残疾者郑丰喜自强不息、造福乡里的真实故事。他虽然先天身患小儿麻痹,落得双腿残疾,差一点就被家人抛弃,艰苦的人生磨难,孕育了丰喜自强不息的毅力与求存的积极精神,不但靠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社会上生存了下来,还逾越了种种障碍走进了学校求学,在一边要奉养家庭的压力下取得了让人无法想象的优异成绩。郑丰喜的坚强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学吴继钊,两位有情人终于结为连理,婚后还育有两个女儿

    郑丰喜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反响强烈。丰喜的事迹在台湾广为流传,他遂被评为台湾十大优秀青年之一。正当中秋节全家团聚时,却得知丰喜已患肝癌的噩耗,乡民们居然为他举行万人祈祷大会,求神佑其康复,但后来他终因医治无效而病逝,年仅三十二岁。电影看完之后我无言了。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那个在上学的路上缓慢地爬行着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来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

    我宁愿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再现。真的不敢相信世上尽有如此历尽磨难的人。当我看了汪洋中的一条船,我才觉得自己其实是多么的幸福。真的希望从来都没有过郑丰喜这个人

    人生就像一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盒,每一种颜色表达着

  • 5、 汪洋中的船读后感(精选4篇)

    科罗廖夫曾说过,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作品这本书当中一些感人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汪洋中的船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汪洋中的船读后感(篇1)

    《汪洋中的一条船》讲述的是一个天生残疾者郑丰喜自强不息、造福乡里的真实故事。他虽然先天身患小儿麻痹,落得双腿残疾,差一点就被家人抛弃,艰苦的人生磨难,孕育了丰喜自强不息的毅力与求存的积极精神,不但靠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社会上生存了下来,还逾越了种种障碍走进了学校求学,在一边要奉养家庭的压力下取得了让人无法想象的优异成绩。郑丰喜的坚强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学吴继钊,两位有情人终于结为连理,婚后还育有两个女儿

    郑丰喜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反响强烈。丰喜的事迹在台湾广为流传,他遂被评为台湾十大优秀青年之一。正当中秋节全家团聚时,却得知丰喜已患肝癌的噩耗,乡民们居然为他举行万人祈祷大会,求神佑其康复,但后来他终因医治无效而病逝,年仅三十二岁。电影看完之后我无言了。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那个在上学的路上缓慢地爬行着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来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

    我宁愿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再现。真的不敢相信世上尽有如此历尽磨难的人。当我看了汪洋中的一条船,我才觉得自己其实是多么的幸福。真的希望从来都没有过郑丰喜这个人

    人生就像一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盒,每一种颜色表达着不同的意义,而一个人就像是一滴水,成千上万的人汇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在这片汪洋的水面上却有一只这样的船在坚持不懈地航行着,这条船永远都会属于他们。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血和泪所编织而成的纪录本。看完真的感动,这种感动有别于杨过等候小龙女16年,许仙当和尚来积修功德祈求娘子早日脱离苦海这些。《汪洋中的一条船》是真实的自传。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真实故事。

    一个经历艰苦生活的不幸儿,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用短暂的生命对执着与坚强做出了最有力的诠释。上帝不算不公平,丰喜拥有的,有些人碌碌无为一辈子也得不到。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命运可以不垂青你,但你不能抛弃自己!这是他人生奋斗的全部意义!郑丰喜的成功来自他自身的努力与奋斗,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

  • 6、 战争读后感

    战争读后感范文一

    大家读过《十五从军征》和《夜莺之歌》吧?我读了以后觉得对战争和兵士有了些看法。

    从前,德国在风光宜人的波兰南部修了一座巨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直至1945年,四百万人民死在这儿,卷子上那篇文章中可怜的安妮。弗兰克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德国为何如此疯狂?是由于他们内心中黑暗邪恶、荣华富贵吞噬了鲜红的心灵,撕咬了每个人应有的良知,从此毁灭感杀戮感霸占了心灵,心硬了,血冷了,他们一味地夺去千千万万人的幸福和生命,企图只留自己杀死别人,我多恨德国士兵又多可怜他们哩!现在夺去了属于别人,杀死别人,将来他们也会被干掉的!

    称呼那些二战的刽子手,不应用他们,而要用它们,为什么?一个人,是有感情和良知的,心是用血肉筑的,这些野兽心已经由血肉变成铁石,感情完全消失,还配得上人这个字吗?

    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杀人魔王海德里希等,法西斯的暴行人们会忘吗?

    战争是什么?就是丧尽天良地夺走数千万人的一切!希特勒亲手将自己祖国母亲和德国人民推入灾难,他也已步入罪恶的深渊!

    今天人们回顾过去,看看曾经的八年抗战和二战带来的损失,就为了一天:珍惜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并不代表就不会爆发战争!因此,我们要用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反对战争!

    战争读后感范文二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

    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

  • 7、 汪洋飘移的风筝——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耳中响起了这句话。这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话,阿米尔经过了二十多年也记得这句话。阿米尔永远也忘记不了,那二十多年前的对哈桑的伤害,无法原谅自己心中的背叛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当这本小说在美国发行时,在亚马逊排行榜持续了131周之久,全球热销800万册,深受各类人士喜爱。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份心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当我在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自己进入了阿米尔与哈桑的世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所有的爱、愧疚、赎罪都穿插在其中,令我对阿米尔的背叛感到可恨,对哈桑的行为感到同情。

    阿米尔究竟是对哈桑做了什么事,令哈桑一家人离开他们家呢?那是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两人同心协力夺得了冠军,哈桑将阿米尔掉落的风筝整理起来,在整理的同时,一个经常辱骂哈桑的父亲的孩子的侮辱,阿米尔在旁边目睹了一切,但是他却没有勇气出面去拯救哈桑。之后,阿米尔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当时没有去帮助哈桑,因为自己的害怕、懦弱,导致哈桑一直被欺负。后来一直错怪哈桑,他爸爸最终带他离开了。

    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友谊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到阿米尔眼睁着看哈桑被欺负时,却在一旁无动于衷,这是友谊吗?一个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另一个却逃避一切。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阿富汗爆发了战争,阿米尓一家逃离了自己生活了许多年的地方,去了美国,房子交给拉辛汗保管。到了美国,阿米尔认为时间可以冲走一切过去,他错了,他始终忘不了哈桑离开时的面孔,他以前的回忆一直浮现,心灵备受煎熬,他要找一个机会去赎罪。

    阿米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阿富汗。这里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美丽,他来到自己快要荒废的家,找到了拉辛汗,得知了哈桑已经死了的消息,而且知道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哈桑和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儿时一直与他玩的是自己的兄弟,他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现实。他没有放弃,继续了他的救赎,因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他儿时宿敌的手里,阿米尔要把索拉博救回来,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

  • 8、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范文一

    这些天把《货币战争》看了。书是暑假从萝卜那里借来的,本来应该在假期里搞定,没想到拖到现在,书还一路跟到了英国,所以趁这个寒假赶紧解决,好让老妈过年后回国把书带回去。

    我个人感觉是我看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收获很大,引起了我很多疑问,让我查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思考。虽然很多疑问还是没能找到答案,但是还是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货币和金融的了解。对于这点,我还是非常满意的,也非常感谢作者。

    就书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有一部分是比较有见地,也值得深入探讨的。我非常理解它为何能在中国畅销。书里面的内容煽动性强,有非常强烈的阴谋论色彩,再加上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面,会与广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产生共鸣,因为大家对美国和外资都心存警惕。但是,越是这样的重大问题,越是要慎重讨论,应该严肃认真严谨地来研究,毕竟经济是一门科学,要讲真凭实据,逻辑紧密,这点我感觉本书是比较缺乏的。

    宋鸿兵先生的写作风格,就我感觉,对于一本经济政策论述的书来说,太过于天马行空和夸张随意,文学性太强,导致他对理论的阐述,缺乏逻辑和条理。

    1、在许多事情上,只提出了观点和理论,并没有给予解释来论证,比如说宋先生提出了剪羊毛这个说法,声称这是国际银行家的剥削平民的终极方式,但是这个方式的具体操作和机制,并没有被很详细的阐述。像这样的缺乏逻辑支撑的说法在整本书里比较多,当然我知识浅薄,有些简单的概念不理解也是有的,不过总体感觉,逻辑推理还是比较缺乏的。

    2、我对书中较多的比喻和有时候过于随意的概括比较反感,比如把经济比作身体,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此类名词引入,我认为这对解释经济现象和金融运作完全是有副作用的,只会让人觉得混乱,像是在蒙混过关,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进行解释,会清晰有效得多;在解释金融衍生产品的时候,作者很果断的定义说其本质就是债务,对此,我深表怀疑,非常多的衍生产品的本质是某种保险形式,如何能和债务等价呢?

    3、就是数据图表的缺乏,大量的命题,都缺乏有效的数据来做证据,真实严谨的数据,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否则可信度很难建立。

    4、书中引用的许多评论和警示,相当多得来自19世纪,20世纪早期,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毕竟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

  • 9、 《货币战争》读后感

    以前就听说过《货币战争》这本书,它不仅写的是与钱有关的东西,它还写了一些历史性的东西。它写了从欧洲的一次世界大战,然后尤其写了美国的发展史,从美国的独立战争,到南北大战,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历史上的总统遇刺事件,都被该书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争夺“货币发行权”的阴谋所导致。

    货币战争,从名字就知道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书开篇就介绍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明面上的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另一个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罗斯切尔德家族一举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让人惊叹,尤其是书中第八章介绍的日本金融泡沫的破裂,俄罗斯休克疗法,亚洲金融风暴等战役,金融手段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确是很精彩。

    但是书里面个人觉得写的有些东西不是太真实,可能是我个人的理解的知识面有些狭窄,导致,无法理解书中写的一些东西,个人 感觉作者,把那些银行家的势力写的太夸张了。感觉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会被一个银行家所操控。要是如此,那国家还建设军队国防干啥,几个牛气的银行家,就能打垮一个国家。

    里面反复提到一个叫罗斯切尔德的家族,感觉这个家族,在早期的时候就可以富可敌国,要是在现在算下来。是不是拥有比美国的gdp还多的钱。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并且引述了许多的历史典故,轶事,传说,名人语录等等,引人入胜,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对一些比较枯燥的金融问题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我能把这本书看完得一个很关键的原因。看这本书对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因为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懂,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感觉很陌生的专业名词,以及其它的疑问,都会主动的去查,参考一些资料,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增进了我自身对货币和金融的一些了解。

    虽然这本书里面的有些事情,我个人不太相信,觉得是作者将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加上虚拟的情节,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要是不太注意,有可能就“掉进去”了,回过神来,都不知道书里面的是真的还是现实是真的,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感受到了货币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瘫痪掉,所谓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效应等等,都无从谈起。如此重要的标尺,必须得有其稳定的价值,而书中所写的用美联储券在取代黄金作为价值标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价值的决定权

  • 10、 资本战争读后感

    资本战争读后感(一)

    只要留意过黄金价格的博友,就知道最近几十年,我们手中的货币已经贬了多少倍,通货膨一胀几乎马不停蹄,一路高歌,这几乎是到今世界的主旋律,而所谓的通缩,从来不过美丽的谎言。

    关于货币政策问题,现已满天神佛,莫衷一是;相关权威对于各界疑惑,大有不屑一顾态势。为了长点见识,更加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甚至自不量力地去正本清源,朋友圈专题选玖和恶补经济学知识,现在将一孔之见奉送博友,不敢妄自尊大,只求相互切磋。

    【资本战争】写得好,内容开宗明义而言,主要一精一神可以概括为:制造货币是国家基本功能,不断让货币膨一胀是政权的内在冲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财政赤字不可能消除;与此同时,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穷奢极欲,统治者超发钞票只会变本加厉,而不断增加税收,巧取豪夺,更是管理者的看家本事;因此,市场经济的外在表象,从来也只有通货膨一胀;而所谓的通缩问题,只不过掩耳盗铃的美丽谎言。

    回顾中国历史,楚霸王项羽焚烧阿房宫时,大火足足烧了三月不熄灭,侧面可以想象皇宫是何等波澜壮阔?贪得无厌的大秦王朝焉能不灭?【过秦论】说得好: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我辈愚钝,浅读已经有所顿悟,过去被忽悠得太惨!歪嘴和尚在瞎念经,不能再让外来方丈霸占舆论主流,更加不能任由所谓的权威们独美!有鉴于此,权为抛砖引玉之石,希望博友们放弃幻想,都去解读一下经济学篇章,帮助大家增加修为。

    资本战争读后感(二)

    面对大海的惊涛骇一浪一,船员们总会把舵交给经验最丰富的老水手。在危机四伏的经济海洋里,亦是如此。而【资本战争】就是一位值得你依赖的老水手。

    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理财、如何投资的书,相反,它只是描述历史金钱与投机的历史。这里描述的历史,与我们在学校教科书中所学习的历史角度是迥然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历史,似乎都是勇敢的统帅和高傲的君王们通过变革、战争来改变、影响世界,从而带来朝代更迭,在这里,历史似乎只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舞台。

    但本书中,或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至少西方是如此。在这里历史的幕后一操一纵者,是拥有宠大资本的家族和公司;时而闪过的,是投机者飘忽的身影;而有时做傀儡的,却是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统帅与君王!

    这或许需要些佐证:古都拉罗斯柴尔德的五个儿子控制了整个欧洲金融界,于是这位老妇人在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居住地很肯定地说:不会发生战争的因为我的儿子们不会为此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17

  • 2023-02-2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2-1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3-01-08

  • 2023-02-24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9

汪洋战争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汪洋战争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汪洋战争读后感、2024汪洋战争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