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 地图 >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2024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推荐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共 1991 篇)

  • 1、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合集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那我们的读后感自然也写不好。你知道如何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吗?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外国美术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篇1)

    这本书西方艺术的形式与特征等的发展史,其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另外,西方美学与西方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美学,哲学是关于一切美学问题的最基础的思考,具有元美学的性质。对美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和丰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西方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许多美学思想的源泉。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美学。提起埃及,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法老王们的陵墓。对于金子塔的美丽和雄伟我不多说,在课上学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从那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的灿烂文化以及他们对“秩序”的狂热追求,绘画的比例,外形都奇异的保持一致,宏伟的雕像现在虽然有好多残缺,但仍能感受到那埃及的辉煌文明!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超凡入圣的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后来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它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伟大的罗马,璀璨的希腊!充满神话的希腊,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这些美丽的地方都给我们不一样的

  • 2、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1500字

    整个北魏西魏篇最主要的就是介绍了佛教壁画,而佛教壁画中最有名的,就是敦煌的千佛洞。处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早期壁画由西域印度传入,然后逐渐被汉化,所以北魏时期的壁画用色强烈大胆,不太重视线条,人物形象和建筑风格都迥异于中远汉文化,更像是外国人。作者举例:《尸毗王本生图》、《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

    西魏时代:1色彩和线条被巧妙的应用(《得眼林》故事画);2绘画风格上,汉族的人像造型、服饰、建筑形式,不断被加到印度的式样中去,甚至连原来的印度佛教,也开始融入了中国原有的本土宗教和信仰,混合成一个新的神话世界。(《说法图》);3除了宣扬佛教,汉代传统绘画中对生活的写实风格,逐渐再现(《野牛图》、《射猎图》)。

    对于这两章的理解,个人觉得作者讲解的已经很通俗易懂,实在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了。如果一定要需要补充的话,大概是这后面的时代背景。北魏西魏是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而不是最开始的魏。最开始的魏是指曹魏政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所属的魏国。曹魏取代汉朝建立魏国,之后被司马炎取代,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此后西晋朝廷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为争夺统治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最终由东海王司马越获胜,共历时十六年,对统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认为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西晋灭亡后,北方的贵族和部分汉人开始南渡,即有名的衣冠南渡,他们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

    中国北方则进入了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史称十六国。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京、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本章所说的北魏是由就是由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的祖父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而来。后他改称魏王,于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此后东晋数次派兵北伐,最终被大将刘裕趁机做大,借助平息东晋内乱的机会,成功夺得帝位,建立南朝宋政权,史称刘宋。刘宋建立19年后,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建立了北朝政

  • 3、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3)篇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1)篇

    两星,微信读书以来之个人评分最差书籍!

    吹的成份不少,史料堆砌有功,错讹俯拾皆见,无图亦无真相,长篇转引疑似剽窃,面目可憎再拦腰砍掉一半印象分,建议跳读部分内容。

    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研究中国美术史,应该努力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方法,既要论从史出,又要史论结合。

    个人愚见,在中国文明史上,美是灿若星河到处存在的,历朝历代也不乏善于发现美的著名眼睛。事实上,不但在美学家的著作中,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传世论著中,都有丰富的美术思想,比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皆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往深里探究,因着儒家传统要旨,古代文化人向来诸艺合体、一专多能,以致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诸门类,互相影响,水乳交融。宗白华先生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而“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没有多说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学习中国美术史,因其特殊的意蕴和趣味,自然应当多方面狠下气力……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2)篇

    说实在的这本书如果作为入门级,有些地方是难了点。一些专业的名词和说法,作为一个外行人有点看不懂,不过怎么说呢,这也属于基础的知识吧,要了解点的。

    读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在书画同源这一部分,以前上过中国水墨画基础课,所以是有点感触的。

    还有雕塑这节,没有看之前觉得中国的雕塑是啥居然想不到,看了之后就像拉开了一道帘子,一道我的眼睛和生活之间的帘子,让我看到古往今来各个方面的雕塑。大到石窟山刻,小到微雕核雕,远到象牙木雕,近到大门房檐上的镇。真的印证了一句话:生活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描写瓷器的词汇很美,但是美不过真正的瓷器。以china之名命名中国,名副其实。不管它本来的渊源。

    有机会要去景德镇一次,去看去触摸这鲜活千年的美物。

    这书应该本来有很多插图的,但是电子版却没有,但是有图下面的描述在正常的句子里,看的时候就会很怪异。其他个别错别字估计是做电子版的时候的问题,其他很好。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3)篇

     

    此书我独爱绘画与书法二章,原因有二:一则对这两者略有研究,我对美学的思想启蒙还是源于书画这两者;其二,两者所寄托的诗

  • 4、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一: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二: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三: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 5、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本书介绍了十位美术家,他们是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吕凤子、徐悲鸿、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张大千、傅抱石。有的出身寒门,有的为富家子弟;有的自学成才,有的曾留学西洋;有的专攻中国山水画,有的中西画都很擅长……可有些他们是共同的:他们都在生活和艺术的道路上历经艰难坎坷,奋力拼搏;他们都是在继承前人又锐意创新的前提下取得成功的;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时刻把自己的艺术和生命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读完这本书,从这些术家们的成才之路和人品艺德中得到许多启示,透过他们的成就窥见中国现代画坛的面影;获得了一些关于国画、油画、漫画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齐白石与虾结缘,始于湖南湘潭旧居旁的“星斗塘”,塘中水草皆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他提供了众多的写生对象,多年的乡间生活,辛勤劳动带给他执著,神奇诡秘的大自然赋予他灵性,祖母对他浓浓的关爱,邻里乡亲对他的栽培,都为他意趣盎然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儿时的齐白石常在星斗塘内玩耍,池水中的众多鱼虾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他五岁左右在塘边玩耍,见大虾不可得,就用麻线拴坨棉花去钓,居然将虾钓了起来,使人感到其趣无比,有天傍晚他在塘边洗脚,脚还被虾钳破出了血,这些事都成了他老年生活甜蜜的回忆,齐白石的虾,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跃然纸上,令观者叫绝。齐石白自己也骄傲的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他画虾最初是学的朱雪个、李复堂、郑板桥等人,六十岁前主要摹古,多是单只,形象动态单一,画得并不成熟,这是第一阶段——略似。 从六十二岁开始,他在案头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作画,对虾的结构和各种动态进行认真研究。以写实为主,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头胸部没有变化,眼睛为小黑点,腹部五节,小腿十条,触须六条呈放呈放射状无变化,仅注意到外形上的逼真,看不出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这是第二阶段——逼真。 到六十六岁,他对虾的动势和神态作了进一步细致的观察,熟悉了虾前进后退、急游缓游、斗殴跳跃等多种情态,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在表现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层的研究。用笔用墨变化增多,虾体开始出现透明质感,头胸前端有了坚硬感,腹部第三节拱起以强调“虾公背”,长臂钳分出
  • 6、 中国美术馆作品观后感

    中国美术馆作品观后感 伏尔加河之声俄罗斯油画精品展观后感 中国美术馆,伏尔加河之声俄罗斯油画精品展。20世纪以来,俄罗斯美术家在其民族艺术传统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美术家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艺术风格。沉醉的格拉克拉、老人和玻璃瓶、母亲、织毛衣的女人像、瓦罗纳城的姑娘、圣诞夜、洗桑拿的父子、悼念、女孩、静、梦、夏天、梳头、歌声、锅炉工、送葬者、安娜,以真挚的感情描绘了俄罗斯的土地与人民,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独享千峰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观后感 中国美术馆,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袁运生,是我上世纪80年代就仰慕的一代名家,他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后来他去了美国,但在他的创作构思中,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一直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这也令他的绘画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构成关系和叙事线索,使他在画面中塑造着接近远古洪荒时代中的元神形象。他孜孜以求的是在精神维度和语言表现力上的碰撞。 但他的画风还是有具象风格,如女儿、始祖像、臧老艺术家像、愤怒的塞尚、老义士图、卖马、母亲和不安分的儿子、千年土地翻了身、三个枪手、四两拨千斤、咤、孔子、墨子、老子,但同时,又熟稔抽象风格,如道源、对话、乐、母子的世界、无际的天空、殉道者、早春,其中的殉道者,早已熟悉,今天终见实物。艺术有无数高峰,惟他独享千峰。
  • 7、 中国美术馆观后感精选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中国美术馆观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中国美术馆观后感【篇1】

    周四公司组织去参观了中国美术馆,上次因为五一之后调休闭馆,所以错失了一次机会,这次参观的时候展品已经换新的了。

    主要展出的是颜仲先生的木刻版画,相对于大家比较熟知的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等,版画应该是比较少见的,那么就简单地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的版画。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其实版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版画也随之出现,以木刻为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古代的版画主要用于满足民间传播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年画的印制。因为实用、方便、美观,木版画引起了上层的关注和文人的重视,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几乎无处不用,民间印刷非常活跃。

    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

    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颜仲先生(1930—2008,原名颜中仁,浙江富阳人)就是我国文化名人木刻肖像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烈的革命时代气息,创作的人物肖像囊括了东西方的文化、思想、政治大家,代表作有《鲁迅像》、《瞿秋白》、《巴金》、《郭沫若》、《歌德》、《雨果》、《爱因斯坦》和《列夫·托尔斯泰》等。颜仲先生不仅同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更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木刻肖像,多用作

  • 8、 《美术史十议》读后感1000字

    最近看的一本书是巫鸿的《美术史十议》,之前在网上听了巫鸿在港大的讲座,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师。我发现所有做史论研究的老师都很温柔啊,最近听孔令伟老师的课也是,讲山水画的时候好像他就在画里一样。

    《美术史十议》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美术史的十个问题,第一个是讨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史。还有美术史研究方向的转化,即有了摄影这一技术转译以后,从本质上开始改变了美术史的运作。比如说,美术史的教授与讨论以语言为基础到以视觉为基础成为知识的主导。在研究方面,也让一些更有意义的细节出现。其实这就是从在复杂的空间里的三维到视觉平面的二维转变。这种看似方便的转变或者说是进步其实是有他危险的一面,比如说,这种转变会使研究人员忽视原来空间对艺术品造成的影响,会使研究者钻入细节中无法自拔。

    还有美术史家和美术馆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对立,到最后的融合。二十世纪新派的美术史家以否定美术馆的研究方法来达到否定传统史学的目的,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更加纯粹更加独立的美术史学科,不愿意增强其实用性。很有意思的是,美国出现了很多很大型的美术馆,巨型展览时代的到来,通过调查,这些耗资巨大的美术馆受众的群体绝大部分还是处于中上层阶级,平民或者说下层阶级甚少走进去观看。其实和今天我们的状态很像,连专业的学生都很少走进美术馆,更不用说每天忙碌的大众,这也是最近庞院长示范裸模写生会上热搜的原因吧!

    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历史物质性,什么是历史物质性呢?就是一件艺术品形态并不自动地显现于该艺术品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地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比如说郭熙《早春图》原来就是北宋宫殿中的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后来被邓椿之父请求宋徽宗赏赐给他这些旧画拿回家收藏,不然《早春图》说不定就要永远在徽宗的仓库中保存了。 所以这幅画最初的状态是建筑画,后边被邓椿之父收藏,它的功能以及观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画的历史物质性。

    巫还讲到一个问题,就是墓葬艺术,在墓葬艺术中我们往往关注的就是出土多少文物,而忽略了墓葬中的礼仪礼制,空间关系和视觉环境。书中大多都是讨论我们应该重构美术史,更新研究方法,寻找不同的研究方向。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线性的,形式分析,结构关联,还有瓦尔堡学派的图像研究。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应该轻易的相信也不应该轻易的否定。不要急着站队和盲从,是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的。应该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下去自主的判断是否认同,

  • 9、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
  • 10、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在我们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开设《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书。最近看了这本人们大学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获益匪浅。 这本外国新闻史先概括的讲解了新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别讲述了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大洋洲、拉美州的新闻事业。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的新闻事业相对发达,对其它国家的新闻事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各国的新闻事业既有差别也有公共点,就发达国家来说,他们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从中得以成长。各国的政党报纸也是有很大的相似点,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此书按照不同国家在写各自的新闻事业,有利于读者清晰的了解新闻传播在各国的发展规律,在规律中发现不同点。这对于了解整个新闻历史有着很好的作用。 新闻学已经走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说没有哲学、经济学、文学等古老学科那样悠久,但是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世人学习和研究。了解历史,是为了认清现实,更好的为现实服务。了解新闻的历史,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对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那就有更有学习的必要了。 本书从新闻的出现,讲到如今的新闻事业,语言朴实,易懂,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是一本很好的专业课程。我从中也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对自己也算是一种充实。

  • 2023-02-05

  • 2022-10-25

  • 2019-11-1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2-07-09

  • 2023-04-24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1-03

  • 2022-12-30

  • 2019-10-19

  • 2022-08-21

  • 2023-01-04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1-07-21

  • 2023-06-30

  • 2023-06-01

  • 2019-09-23

  • 2019-09-25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外国美术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外国美术史读后感、2024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