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水浒智慧读后感 > 地图 > 水浒智慧读后感,2024水浒智慧读后感范文大全
水浒智慧读后感相关栏目
水浒智慧读后感热门栏目
水浒智慧读后感推荐
水浒智慧读后感

(共 397 篇)

  • 1、 《中国智慧》读后感2024范文

    ——易中天《中国智慧》读后感(原创)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

  • 2、 《智慧的种子收获智慧果.读后感》

    很久以前有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到圣人那去寻求智慧,圣人听了,便给他们一颗荞麦,和一颗燕麦。圣人对他们说:这是两颗智慧种子你们把它种在土里,到了明年秋天,它就会结出智慧果,只要吃了它,就会变得有智慧了。

    那时候的人未种过地圣人也没说。回去的路上富人心想:把种子种到地里经过一年才能吃到智慧果,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朋友请你代劳一起种下吧。明年你给我分点就好了。

    穷人回到家里,也不知道怎么种地,他想了想把乡亲们都叫来想办法,把圣人的话告诉了乡亲们,想着想着终于想出来了最早用木头做出来的犁把土翻开把种子种上。过了几天禾苗上盖满了杂草,人们又开始除草把杂草堆在地里,又过了几天人们又学会了施肥。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就这样穷人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富人只不过每年让穷人分给他点智慧果,而他的知识还是那么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奋努力付出劳动。而不能不劳而获。

    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我小时候看见别人骑自车,觉得很简单,但是在我骑的时候,却一直摔倒,妈妈告诉我应该先学,学会了以后还要经常练习,这样你才能学会自行车。我想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劳动,这样你才能做好你做的事情。

    记得我们一年级有一次小考的时候,我觉得小考很简单就没有认真复习,结果考试成绩下来,我考得很不好。通过这次考试我明白了,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就要平时付出努力、考试前还要认真复习,这样你才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 3、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

    《零缺陷智慧》这本经济类型的书是很多人都在看的,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下面带来的这篇《零缺陷智慧》读后感一起看看吧!

    很荣幸我能读到杨老师的《零缺陷智慧》,这本书介绍了从零缺陷的概念产生,到思想理论成熟,再到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它其实提供了一整套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质量入手,到文化变革,通过应用过程管理模式,达到帮助企业成为有用且可信的组织的目的。

    诚然,于个人而言,同样要成为一个有用且可信的人:有用即有才,能创造价值;可信即有德,诚信,说到做到,这也是企业择人的第一标准。我们个人同样适用零缺陷智慧,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其次我最大的感触则是,零缺陷的思想并不是几个智者坐在一起讨论出来的,而是克劳士比被苹果砸到以后,决心去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就像牛顿一样,克劳士比没有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对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突破了前人和权威留下的思想枷锁,让我们对曾经未加思索而接受的思想进行再认识。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理论创新,而社会需要理论创新。被苹果砸到的人很多,而牛顿只有一位;克劳士比先生更伟大的在于他的思想可以造就更多的克劳士比比如杨钢老师。

    另外,零缺陷智慧对组织、工作、质量进行了本质的解读、认识和清楚的定义。组织存在是为了服务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提供满足需要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员工和供应商成功,创建有用且可信的组织,这为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工作是一个个有输入、输出的过程和关系,它为我们一次做对、次次做对提供了方法基础。质量就是符合要求,他上升到诚信的高度,说到做到,不打折扣。克劳士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导向,研究本质,分析过程,关注人性,一次做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这次的零缺陷()智慧之旅,我深深感触到思想禁锢是多么可怕?国家一直宣扬的解放思想对我来说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很不可思议,不同文化背景,几千年来,人们不约而同的接受了工作上允许错误、生活上不允许错误的双重标准,直到克劳士比零缺陷思想的出现,世界才有了改变。怎样防止思想固化?我觉得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不放过任何一次错误,运用零缺陷的标准,才能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只有思想对了,行动才可能对。应了另外一句话: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最后通过本书层层递进的介绍,不仅给我带来一次思想的洗礼,让零缺陷的概念深入我心;更重要的是,也让我相信,我是可以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的。现在

  • 4、 读后感:中国智慧读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中国智慧读后感,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中国智慧》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国智慧》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

  • 5、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

    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作者以其丰富的佛学专业素养及对教理行果的内行理解,用精练、平实的现代语言引导读者领会佛法的心髓,也为实修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书中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本书从释迦的生平叙述起,继而申论原始教法的重要内容。在各章论述之后,又附有相关经典。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导引读者进入原典的核心,使读者在阅读作者的论述之后,可以立即直接品尝到经典的法味。此外,为使读者不致误解法义,又在经文之末附上阐明注解。这样的编辑设计,颇可以使人体会到作者的苦心。

    【篇二:《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作者陈兵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

    《佛陀的智慧》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

    作者以其丰富的佛学专业素养及对教理行果的内行理解,用精练、平实的现代语言引导读者领会佛法的心髓,也为实修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书中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佛陀的智慧》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最佳的佛学入门书。

    【篇三:佛陀的智慧读后感作文】

    波罗蜜多,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对佛教有个偏见,感觉那么多善男信女,求神拜佛,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一个个泥菩萨身上,太可笑,太无能,是一种精神的麻醉,而它的一些因果报应又是这样不可理喻,不是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做的,和尚,离世隐居的人,抛弃家庭,抛弃整个世界的依赖,整天自我的修炼,不满足自我的欲望,不承担家庭的责任,不贡献于社会的进步,逃避在深山

  • 6、 《女孩智慧书》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台阶,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女孩智慧书》。

    本书精选了适合女孩阅读的成长故事。故事短小优美,简单的故事里蕴藏着积极的精神和上进的力量,让青少看们在轻松的阅读中萌发高远的志向。孕育奋发的力量,让他们在确定理想后努力去拼搏,在遭遇挫折时积极去面对。

    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叫《原谅父母》,它告诉我,家庭也会伤人,当我们带着伤痕踏入社会时,我们处处碰壁。心中怀着对父母的怨恨和,风闪的生活也不宁静。父母难道不值得我闪内心去原谅吗?

    我还积累了其中的好词好句:黯然落泪、改变、一落千丈、宣告、指责、心平气和、渴望、金光闪闪、曾经、耳光、缺陷、相作文处、机会、遗憾、心结。

    好句有:

    1、如果我们能把父母当成一个平常人看一遍,就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应该被原谅。

    2、一个人的后生命很短,当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与我们见面和相处的机会将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永远不再

    3、人生不能留下一丝遗憾。

    4、记着父母的好,就没有什么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了。

    5、他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种多样的缺陷与不足。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试图改变过去,是一件永远也不会成功的事情,即使那些来自父母的伤害确确实实存在过。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也许不是逃避、报怨,而是面对,然后体谅。

  • 7、 《人生智慧管理》读后感

    《人生智慧管理》读后感精选

    ●换个角度看工作

    《人生智慧管理》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牛振亮

    ●拜读完《人生智慧管理》这本心灵鸡汤,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实现:

    其一:我们自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潜能,一个好的因,方能结出好的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走遍天下,无能耐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文化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其三: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浅薄,欲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四:学会跟随,学会聆听,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其五: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头脑清楚,意志坚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其六:欲成大器,必能吃苦,不能吃苦,难成大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人生的价值不是单纯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它有着更高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寒冬的一盆火,是黑夜的一盏灯,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张琳琳

    ●学习其实是要从中找到指导人生的道理并加以应用,无论是工作还有生活。

    曾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故事:有

  • 8、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何能乐教

    何能乐教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工作室学员 鼎湖广利初级中学 陈金兰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

  • 9、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舞台的帽子戏法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石灿峰

    某天经过公司附近的江北嘴中央公园,看到一人在林中练习杂耍,虽然雨一直下,练习者全神贯注于这套戏法似乎没有察觉,双手之间的三个道具腾挪跃动,娴熟连贯,其间竟然没有发生一次道具坠地的破绽,甚是潇洒好看,平衡之美令人赞叹。

    《平衡的智慧》是一本老外写的书,该书原名为《the jugglingact》,直译也许可以译成《帽子戏法:多头并进》,而《平衡的智慧》是一个很漂亮的中文意译——如何像完成帽子戏法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头并进,这需要平衡的智慧,而这正是本书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两只手,要完成整套帽子戏法,却至少要操控三个以上的道具(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在《平衡的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帕特介绍自己需要同时玩转的三个"帽子"分别是信仰、家庭和工作,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每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他忧心地写道:"现代社会日益忙碌,似乎人人都处于狼奔豕突的激烈竞争之中,网络狂潮席卷世界、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工作狂越来越多…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书中的描述,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和感受,我们中国读者也许比作者本人体悟更深。

    " 撒旦根本用不着蒙骗我们,只要让我们忙得四脚朝天就行了",书中引用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帕特在生活中看到了大量因工作紧张忙碌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情况,对于过度忙碌之苦感同身受;而这句话和书中的另外一句经验之谈看起来却是冲突的,那句话是"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其对于不努力不会成功一样体会深切。所以,帕特认为既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工作失败,又要防止忙得四脚朝天影响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属于家庭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以牺牲天伦之乐的情感代价支撑着发展中的大国和自己的小家,面对失衡难以兼顾,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帕特对此颇有心得,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叫做"严格自律"的思路供参考,具体操作细节是:"做一个表格,估算每周花在主要事项上的时间,然后在正常生活期间选定一个时间段,例如两周做一次详细的时间调研,认真记录每件事情花的时间,收集原始数据后认真分析归类,问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和家

  • 1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一) ——让爱心与智慧熔铸精彩的课堂 立新小学 l sm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读书,是智慧的源泉,也是传承文化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水浒智慧读后感
水浒智慧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水浒智慧读后感,水浒智慧读后感大全,水浒智慧读后感2024,更多水浒智慧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