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身后眼睛读后感 > 地图 > 身后眼睛读后感,2024身后眼睛读后感
身后眼睛读后感

(共 251 篇)

  • 1、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范文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读完作者的作品,部分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抒发内心情感和感悟。那么,作品读后感应该如何撰写呢?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身后的眼睛读后感范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范文(篇1)

    云中漫步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哦,当一头敢和老虎有一拼的凶猛的野猪,瞪着粗鲁的小眼睛蔑视你的时候,孩子你害怕了;但是,你也别无选择:要不就是你把野猪赶走,让它悻悻地滚蛋;要不就是野猪把你赶开,眼巴巴地看着它糟蹋苞谷棒子,临走时再美美地冲你来个喷嚏,即使远了,也许你还能听到它打的饱嗝。

    呵呵,可喜的是你没有退缩,你拿着一根短短的木棒和自己的誓言守护着丰收的庄稼和宝贵的尊严。孩子,我为你叫好。对,就是不要怕,当我们有一个完美的退路时,可以选择逃避;如果没有,那就下定决心干一场吧。这是难得的锻炼自己不向对手低头、勇于面对、不屈不挠品质的机遇呀,别担心,在你的身后有一双注视的眼睛为你加油。

    也许你会说,像这种惊险的奇遇不是想碰到就碰得到的,那我还怎么锻炼自己呀。其实,生活里锻炼我们的机会多着呢,比如独立地刷碗,比如洗自己的小袜子,比如独立地上街买馒头。这可不是爸爸妈妈的偷懒,这也是对你的自立自强的.锻炼呀。

    你会说,这么点的小事能锻炼我什么,呵呵,这可不对。听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么?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脏乱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你这个家伙为什么不把庭院打扫干净以表示对我的来访欢迎)?”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干大事业的人,是要治理天下的,干吗非得做扫屋子这种小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间屋子都不肯扫,也扫不好,你靠什么本事来为君王治理天下呢)?”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想“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同理,如果不锻炼自己独立做好一件小事,长期积累自己的胆量、本领和能力,那么当真的面对像野猪那样的大事的时候,你要说我不害怕,这样的话,你自己恐怕也不会相信吧。

    再给你讲个小故事,说古时候有个秀才很迂腐,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看看没得吃了,邻居说你养猪吧,卖了钱可以买米呀。秀才自己动手垒了个猪圈,结

  • 2、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50字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50字

    当我们面对险境的时候,要勇敢、机智,要依靠自己,一味地去靠别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成长起来的。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去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不要万事都让别人做好了。我们大家要独立自强,不要总是依赖他人,要是这样,就算让你去做最简单的事你也不会。迟早有一天我们会离开亲朋好友,难道要等到那时候再去做吗?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50字

    当我看完《身后的眼睛》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这个孩子很勇敢,他看见一头野猪,自己应该感觉害怕,他完全可以向父母求救,可是小孩根本没有这样做,小孩她拿出自己真正的勇气来,用手里那根木棒跟那一头野猪一直打到底。最后,这个小孩终于成功了,他把野猪打跑了。小孩想让自己独立战胜困难解决困难。

    就在这时候,这个小孩的父亲在窝棚里举起猎枪对准这只野猪的时候,孩子的母亲一手拦住猎枪,孩子的父母说:我们需要一双眼睛!

    我很赞同文中父母的做法,如果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就后悔莫及了,就像《种瓜得豆》中的父母一样,一旦把孩子惯坏了,那就很难改过来,所以有人说习惯改变命运。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50字

    因为,作为他的父母也是很想人他自己的孩子或女儿学会勇敢和坚强。所以,他们就在窝棚里用眼睛去看看,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那头野猪就是一个困难,看一看孩子是否有勇气去赶走野猪,想要他们在不困难中成长。

    我觉得这种父母是很伟大的,让儿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个儿子也很厉害,很勇敢,我真想做一个这样的好孩子啊!

    我喜欢《身后的眼睛》这篇课文,我欣赏父母对孩子既关心又有信心。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50字

    文中孩字是一个勇敢和顽皮的孩子,当孩子在面对着一场难题的时候,他会勇敢地面对。

    在窝棚里,当他父亲要去把野猪打死的时候,母亲不同意,她说:我们只要一双眼睛。

    我觉得一双眼睛里有他母亲和父亲的一种担心,也有对儿子的一份信心。因为父、母亲知道,用孩子的勇敢是可以打跑野猪的。

    父母亲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在有难题的时候要勇敢面对,他们要让孩子面对事实,不能老依赖父母。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50字

    《身后的眼睛》这篇文章主要讲在一个晚上,有一个孩子向父亲保证看好包谷棒子,一头野猪却想吃包谷棒子,孩子和野猪紧张地对视,孩子的父亲在孩子的背后准备射杀野猪,孩子的母亲拦住父亲,想让孩子自己处理,孩子果然把野猪给赶

  • 3、 范例模板: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0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范例模板:身后的眼睛读后感(10篇)”,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 篇1

    读了《心灵的眼睛》,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体会。

    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得了一种怪病,在一夜之间突然双目失明,后来与邻居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因为邻居他的双腿在战场上被炮弹夺走了,出门总是摇着轮椅,所以称他为“轮椅”。有一天,“轮椅”送“我”去学校还书,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俩都被汽车撞倒了,“轮椅”受伤去了医院。在医院里,“我”才知道“轮椅”是没有眼睛的!“我”问他:“你为什么骗我?”“如果你知道我没眼睛,还会让我做你的指挥官吗?”“那你为什么能在下雨天告诉我走准路线?”“那完全是靠听力。如果你足够用心,一定也能找准路线,因为我们的眼睛就长在心上。”

    这位英勇的军人说得没错,我们的眼睛就长在心上!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孙悟空刚开始学艺时,经常嚷着要学习大本领。他的师傅很生气,还在孙悟空头上敲了三下,没说一句话。孙悟空就想到:难道师傅让我在今晚三更去找他?到了晚上三更,孙悟空就去找师傅。师傅见孙悟空这么聪明,又能用心体会,就将真本领传授给他。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或学习,不仅需要用眼睛观察,还要用心体会。拥有一双心灵的眼睛,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学有所成。请记住,我们的眼睛就长在心上。

    身后的眼睛读后感 篇2

    红橙黄绿青蓝紫,这绚丽的七彩颜色,这美好的大千世界,都是眼睛给予我们的。可对于那些盲人,这世界却是昏暗漆黑的,他们没有光明和白天。读了《永生的眼睛》,我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

    《永生的眼睛》选编在我们六年级上册的课本里,作者是美国人琳达。里弗斯一家三个人捐献角膜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伟大的父亲说:“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因为自身的器官确确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身外之物。这位父亲把自己和家人的角膜捐献给他人,让盲人看见了世界的真实模样。这说明他们具有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里的“珍贵”之处不仅是“物”更是“人品”,琳达一家人的事迹将永远

  • 4、 《目送》读后感:身后只是沉默

    《目送》读后感:身后只是沉默

    董雨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两个身份间游走,向左是作为父母的女儿,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为子女的母亲,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以后的我也将是现在的你。龙应台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化解横梗在三代人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不仅需要善孝,也应该更多地尝试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亲八十岁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还兴冲冲计划着带老伴环岛游,但老人开车颇出事故,让儿女们害怕得只能没收他的车子,老人把钥匙和行车执照放在一个大信封里,用舌头舔一下,封死,儿女们满足地松了一口气,庆幸以后打车出门总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作者的母亲爱美一生,七十岁时还想去隆鼻,八十岁时女儿鼓励她去买双鞋,老人指着一双俏丽的高跟鞋,女儿劝阻说有跟会跌倒,老人又拿起一双尖尖的镶着金边的鞋头,女儿转手挑了一双平底圆头软垫的鞋,老人没了兴致。我们常以为父母老了,背佝偻、牙不能咬、脚不能走、车不能开、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当然,恰如当年父母在面对我们青春叛逆期时那样的模样,以自己之心度亲人之腹,用温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诉求,一切,还堂而皇之冠之以爱的名义。而所有让父母们缴械的理直气壮,在听到身作医者兄弟回想起来,他的急遽退化,是从我们不让他开车之后开始的。的诊断后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为老,而失去必须的注视与尊重。

    面对儿子长大后的疏离,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说的时候。和儿子剑桥散步,兴奋地指给儿子看牛顿苹果树的后代,儿子却一个快步冲出五步之遥,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和儿子在同一所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画,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过马路时想牵儿子的手,儿子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的手过街的反射冲动。这些画面是否很是熟悉,因为倒退几十年,同样的事我们一件件都对我们的父母做过,我们也曾嫌弃过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束缚,也曾看不惯东、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独立飞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拥有的时间内,无需因下一代特定时期

  • 5、 《小船、小船》之《在你身后》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哥哥和妹妹的故事。

    这个妹妹多才多艺,她那一张讨人喜欢的脸像洋娃娃似的,小鼻子翘得很俏皮,浓密的眼睫毛使她的眼睛格外深邃乌亮。还有她那修长的腿,生下来就是跳舞的。

    而这个哥哥呢?却活得那么艰难。他生下来的时候妈妈就没有奶水,是奶奶用奶粉和糖水喂大的,然后三岁的时候又得了小儿麻痹症,他死里逃生,智力没有受伤,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这个故事最好的句子是:我成了一个瘦弱的残废孩子。每个到我家的人都用惊讶、怜悯的目光看着我,并且安慰妈妈一声:“总算好……”。我就在这种目光里长大。但是哥哥没有放弃自己,经过努力,考上了艺术学校,而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妹妹,却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我觉得一个人即使身体残疾了,但志气不能残疾。后天的努力很重要,只有自强自立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 6、 《包拯身前身后事》读后感
    《包拯身前身后事》读后感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少年包青天》,每次看到他和那些权贵斗争,就心情激昂,难后当他稍有一些困难,就替他担心。有时看完电视剧,就缠者爷爷讲包青天的故事。一次,问爷爷,包拯是不是老死的?爷爷说,坏人讨厌包青天,把他杀死了。听到这个情况,当时真的好难过。一个纯洁的孩子,发现自己崇拜的人居然死在坏人的手里。 前些时,无意中看到这本《包拯身前身后事》,小时那股好奇心又上来了。于是我细细读了这本书。虽然知道包拯后来得到善终,小时看的电视剧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在书中认识了真实的包拯,了解他的真实事迹,让我更佩服他,崇拜他。他的孝心,他的为官之道,让我受益匪浅。 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 司马光评价包拯,“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具有浓烈的孝忠观念的包拯,在中进士后没有离开父母去当官,而是在家服侍到父母去世,守完孝才应国家要求外出做官,为国家尽忠。这和当时许多官员为享受而对朝廷隐瞒父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他这一行为符合当时的大孝,受到国家和百姓的肯定。 其实,看看我们现今社会,居然需要用立法来让子女回家看父母。这不能不说是现今社会的悲哀。是父母成就了我们,我们虽然效仿不了包拯,但我们真需向他学习。在父母老年,好好孝敬父母,不要谈及任何困难。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直谋 包拯一生仕途平坦,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敬重有加。可以说这在古代为官者中是凤毛麟角。中国古代不缺乏忠臣,直言进谏更不少,但能一生仕途平坦的真的屈指可数。 包拯为官期间,先后七次弹劾当朝权贵,朝野震动。当朝皇帝仁宗起初只想应付下包拯,但包拯始终认为王奎这样害人之马不除不行。在智谋运用和坚持下,仁宗只能割爱。如果说弹劾权贵还不能显示包拯的智谋和以国为重的大忠。那他在看到仁宗在对待自己最喜欢的张贵妃是毫无节制的满足她的要求时,他又是挺身而出,直言劝谏。谏官只是皇帝手中的一个工具,一个最为正直的谏官,他也不能超出皇帝可以忍耐的程度。包拯明显知道这点,但他也摸清领导的秉性,所以他还是来了个集体劝谏。虽然最后仁宗没有完全松口,但事情还是以包拯和仁宗双方妥协而结束。这个结果不能不说是最好的结果。假如包拯没有让步,死谏,那历史留给我们的包拯可能就没这么让后世感念了。 包拯一生最辉煌最有成就时期就是谏官
  • 7、 爱在身后20米读后感3篇

    阅读,其实是将人类心灵和古往今来所有民族的伟大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这篇作品的语言流畅,表达简洁明了。当我们撰写读后感时,应该联系自己的生活,将其与读到的内容结合起来。你是否知道如何撰写这部作品的读后感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爱在身后20米读后感”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建议你保存并与需要的朋友分享!

    爱在身后20米读后感 篇1

    当我刚刚读完《爱在身后20米》这篇短文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为那伟大的父爱。

    这篇文章很感人,写了主人公考进了初中,可每天却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父亲要每天送他去读书,但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让父亲送他。在路上,他很害怕。这样的害怕持续了三年。直到有一次,他与父亲游泳,发现父亲腿上的一条蜈蚣似的伤疤,跟母亲的聊天中,才明白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他每天上学的路上父亲一直跟着他!而父亲腿上的伤疤,是在送他上学时被捕兽夹给夹伤的。父亲还总结出送他的经验,离他20米远,既能看到他又不会被发现……

    读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他不辞辛劳,为的,却只是孩子的安全!他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着儿子去上学;他放弃了自己的睡眠,跟着儿子在半夜就起床,去上学;他还放弃了……这位伟大的父亲为了儿子,可以放弃一切!

    合上书本,细细回味,文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最深刻:“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就亲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20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开脚步的时候……”我的父亲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小时候很喜欢父亲抱着我上楼,我问父亲:“爸爸,您可以抱我上楼到几岁呀?”父亲说:“只要你喜欢多大都行,除非有一天我抱不动你了。”父爱是多么伟大啊!是父爱,给了我们温暖;是父爱,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更是父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无独有偶,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个儿子不幸被埋。而他的父亲却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不顾他人的劝告,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这不也体现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吗?

    感动的同时,我为自己也感到非常庆幸,我跟文中小主人公一样也有一位非常爱我的父亲,我每天六点五十分起床,美味的餐桌就已经摆在餐桌上了,是父亲很早起床为我精心准备的,有的时候前一天吃好晚饭就立马为我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并为了营养均衡每天换着不同的样式。等我吃完爱心早餐,就匆匆送我上学,风雨无阻;下午放学时,准能在人群中

  • 8、 《幸福躲在痛觉身后》读后感_读后感600字

    我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拜读了《幸福躲在痛觉身后》8个小节的内容,深深被作者刘大铭顽强抗争、不懈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憾动,面对命运的不公与身体的病痛,他没有消沉退缩,没有怨天尤人,将躯干留给病魔,把灵魂留给生活,是他感悟的人生真谛!我不仅为自己有着健全的体魂,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进入了理想的中学等等,这些平常不自知的优越条件,有时还抱怨雾霾天气为什么跑步,老师布置作业为什么这么多等等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烦心所羞愧。

    作者刘大铭自幼身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在他19年的生命历程中,先后骨折10余次,接受大型手术11次,其中两次与病亡擦肩而过,数次被骨科专家判了死刑,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中,他始终坚持与病痛抗争,不但未被病魔击倒,而且直面自己的缺憾与不足,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变得更为坚强、自信。学习之余,他坚持文学创作,完成17。5万字的哲理性个人自传《命运之上》,释放着丰富多彩的生命之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象为刘大铭而写,面对挫折,不悲观、不放弃,以坚强、乐观、自信、善良的态度对待生活,勇敢地与病魔抗争,勤奋地投身写作,用自己浴火涅槃的人生,向全社会传达了坚强无畏、奋力拼搏、追求理想的正能量,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看到他满拼的精神,不仅为他点赞,为他加油,为他祝福,也为自己正在冲刺的中招,打了一针强心剂,没有理由偷懒,没有理由退却,用心学习,用心体味奋斗的快乐,活出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人生更为出彩!

  • 9、 《包拯身前身后事》读书笔记

    前些天,无意中看到这本《包拯身前身后事》,小时那股好奇心又上来了。于是我细细读了这本书。虽然知道包拯后来得到善终,小时看的电视剧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在书中认识了真实的包拯,了解他的真实事迹,让我更佩服他,崇拜他。他的孝心,他的为官之道,让我受益匪浅。

    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

    司马光评价包拯,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具有浓烈的孝忠观念的包拯,在中进士后没有离开父母去当官,而是在家服侍到父母去世,守完孝才应国家要求外出做官,为国家尽忠。这和当时许多官员为享受而对朝廷隐瞒父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他这一行为符合当时的大孝,受到国家和百姓的肯定。

    其实,看看我们现今社会,居然需要用立法来让子女回家看父母。这不能不说是现今社会的悲哀。是父母成就了我们,我们虽然效仿不了包拯,但我们真需向他学习。在父母老年,好好孝敬父母,不要谈及任何困难。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直谋

    包拯一生仕途平坦,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敬重有加。可以说这在古代为官者中是凤毛麟角。中国古代不缺乏忠臣,直言进谏更不少,但能一生仕途平坦的真的屈指可数。

    包拯为官期间,先后七次弹劾当朝权贵,朝野震动。当朝皇帝仁宗起初只想应付下包拯,但包拯始终认为王奎这样害人之马不除不行。在智谋运用和坚持下,仁宗只能割爱。如果说弹劾权贵还不能显示包拯的智谋和以国为重的大忠。那他在看到仁宗在对待自己最喜欢的张贵妃是毫无节制的满足她的要求时,他又是挺身而出,直言劝谏。谏官只是皇帝手中的一个工具,一个最为正直的谏官,他也不能超出皇帝可以忍耐的程度。包拯明显知道这点,但他也摸清领导的秉性,所以他还是来了个集体劝谏。虽然最后仁宗没有完全松口,但事情还是以包拯和仁宗双方妥协而结束。这个结果不能不说是最好的结果。假如包拯没有让步,死谏,那历史留给我们的包拯可能就没这么让后世感念了。

    包拯一生最辉煌最有成就时期就是谏官时期。但在后期,直谏精神是有所减弱的。因为前面得罪太多人了,仁宗也没以前那么信任他了。但他还是秉承了自己的原则。这样既如愿做了实事,又能一直使自己过得不错。其实现在在公司打工,也可以像包拯学习,摸清老板的脾气,好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像现在好多职员抱怨自己的老板很难相处。

    孝肃家风,影响儿孙

    中国人向来尊敬忠臣,孝子和清官而包拯一人就具备了这三种优秀品质。特别看到他的家训,包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

  • 10、 身后的目光作文模板8篇

    作文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坚持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字和内心情感,我们书写作文,关键在于写出文章的核心思想。你是否正在为写作文犯愁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身后的目光作文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身后的目光作文 篇1

    我知道,不管我走多远,走多久,只要有你在,我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回头。丞相,你是此生心底不变的挂牵。微微一转头,我便能感觉到身后,你那炽热的目光。

    有人笑我迷上一位古人是痴,有人笑我恋上一段历史是疯。可我知道,丞相,有你在便够了。当我因为取得了成绩沾沾自喜时,我忽然就感到了身后你那冷峻的目光。你拿起羽扇敲敲我的头,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立马羞红了脸,再想想你那些伟大的功绩,又收敛了锋芒,隐匿了利爪,像只小猫一样乖巧地继续向前走去。

    有时,当我陷入绝境,我也曾迷茫过,就像一只芦苇,毫无力量,只能随命运的长河悄然逝去。我停了下来,可微微一转头,我又感到身后,你那深沉有力的目光。那目光澄澈而不单薄,深邃而不隐忍,透过那穿越千年的目光,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原来,龙,不会因为一池深潭而隐匿了踪迹,也不会因为一处断渊而束缚了身形。我明白了,刚一开口,你又用羽扇掩住我的嘴,浅浅地笑着,随岁月的洪流飘然远逝,只留我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有时,我觉得你的目光像阵风。春风拂面倍感温馨。暖风怡心,春风醉人,可当我伸手要抓住这缕叫作“孔明”的风,它却逝于无形。我终于明白,原来,你的目光就像是那明月,我看不见那明月,我看不见你,却在你的清晖下轻步前行。你的目光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一生的缱绻。当我累了,倦了,一回眸便看见你的目光,还有那萦绕身畔的墨香。

    我知道,人生这条路终归是要靠自己走下去的。可要走多远?走向何方?有时,我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旅人还是归人。但不管我走多远,走多久,只要你在,我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回头。丞相,你是我这一生不变的牵挂。

    微微一转头,我便能感到身后,你那宁静的目光。

    身后的目光作文 篇2

    时间像柔软的绢帕,擦亮了迟暮美人布满灰尘的梳妆匣。转眼时光流逝十五载,无数日子从身边流过,俯身捡起一个个记忆碎片,一直有一个坚定的目光,伴我成长。

    小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学会溜冰了,看到他们溜着花样溜冰的之态行云流水、美丽极了,心里非常羡慕。我也嚷着要学,父亲没有拒绝,便带我去了溜冰场。可一到溜冰场,我就退缩了,看着许多初学者,都跌倒在地,仿佛一盆冷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3-01-18

  • 2023-02-22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08

  • 2023-04-03

  • 2023-03-15

  • 2023-01-31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3-03-23

  • 2023-01-13

  • 2023-03-02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身后眼睛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身后眼睛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身后眼睛读后感、2024身后眼睛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