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死朗读读后感 > 地图 > 生死朗读读后感,2024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相关栏目
生死朗读读后感热门栏目
生死朗读读后感推荐
生死朗读读后感

(共 8332 篇)

  • 1、 生死朗读读后感

    生死朗读读后感(一)

    当看到我最喜爱的凯特温丝莱特终于苦尽甘来捧得小金人,我知道和她一样,很多人的等待是有价值的。奥斯卡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尽管直到此刻,我还没有看《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但是我相信凯特的选择,正如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自从在《泰坦尼克》里看到这个当时过于丰满的美女之后,我就迷上她的美丽,但是同样美丽的是她的演技和她与众不同的眼光,与其她很多演过商业大片的知名女优不同,凯特一直以来坚持出演文艺片,以至于《泰坦尼克》之后她竟然没有一部像样的商业大片,以她这样的条件和资历可以说极为罕见,这样看来,她选择下嫁给山姆文德斯(《美国丽人》导演)也不足为怪了。然而这样的才女数次提名奥斯卡每每铩羽而归,新世纪之后的奥斯卡一向青睐极具眼球牵引力和商业吸引力的美女(希拉里斯万克算是个例外,毕竟实至名归),对于凯特这种坚持艺术创作的美女竟然数次视而不见,不可谓不恶劣矣。有意思的是每当戴上奥斯卡影后桂冠之后,一干票房美女居然立马成为票房毒药,同样也是新世纪颇为称奇的怪现象,好在凯特肯定不会受此影响,因为她本来就不是票房巨星。

    虽然一直想看到《生死朗读》这部电影,只要看一看封面凯特和拉尔夫费恩斯的样子,就不得不让人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但是数次扫片都没有淘到,未免失望之极。于是决定要先找到这部小说先睹为快。

    《生死朗读》的小说很短,我几乎用了半天就看完了,看完我得出一个结论,能够支撑我几乎一口气读完此书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我一直是把汉娜当成是凯特的形象来读的,这样我看的时候才会如饮醇醪,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看,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而且读后会让人回味不已。

    据说影片制片人最早是希望凯特来演,后来不知何故又改为妮可基德曼,恰逢妮可身怀六甲,于是又改回凯特。看完全书,我直感谢妮可的那个小孩,因为她挽救了整部电影,其实妮可也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但是喜欢一个演员并不是说她演什么都是好的,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妮可出演那种神经质女人(如《小岛惊魂》)和惊艳美女(如《红磨坊》)自是形神俱备,但是汉娜这个形象对她来说显然不如凯特来得好。

    整部小说的最大悬念就是汉娜为什么会数次误解男主人公,并且会在法庭上毅然承揽罪责,最后男主人公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是和他的朗读有关,这个谜团才被解开,小说的包袱的铺垫和抖露还是比较符合逻辑并有一定的吸引性。

    小说对于男女主人公的性爱描写并不是很

  • 2、 生死朗读影评

    生死朗读影评(一)

    1995年,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影片《生死朗读》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

    在影片最初的时间地点交代为1995年·德国·柏林。面对这样一部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将影片的主题与反思二战相关联。然而当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人公麦克追忆到1958年,他邂逅比自己大20岁的汉娜,并发生了一场畸恋时,年轻演员大卫·克劳斯和“熟透了”的凯特·温丝莱特那般“坦诚”的表演,却结结实实地将我们的心理预期遮蔽了。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侩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

  • 3、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

    篇一:生死朗读观后感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

    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

    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篇二:《生死朗读》观后感

    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没几天,李银河在博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向赵本山道歉。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屁精"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另有解释,至少是与同性恋无关,这一下子,李银河成了众矢之的……

    最搞笑的还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银河博士对他的批评后,说了一句:这事挺无聊的。请注意,"无聊"这个词跟"屁精"一样,也是有着多重解释的

  • 4、 《生死朗读》观后感600字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让我的心彻底的悬浮起来,不确定感让我抓狂。我把它叫做完满的悲剧。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性爱,我们看到了一个沉醉在爱与性之中的甜蜜的少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似乎极度挣扎但又掩饰不住幸福的女人。对于少年而言,性和爱是密不可分的,这段感情给了他自信与抚慰:对于女人而言,少年给了她少女般的曼妙。两人之间的位置悄然发生着变化,女人情不自禁的开始投入到少年炽热的爱中。当一切都似乎给人一种幸福的错觉时,一切戛然而止。命运突然拐弯,两人的人生轨迹必须尾随,但是心应该还在原地。 或许这段畸恋刚开始时谁也没有预料到对自己的生命会有如此大的控制力。尤其是h,我想刚开始时的性关系对于已经32岁的她来说并不意味很多,但是她不自主的投入了,我想这就是身为女人的悲哀,或者是特质。影片没有流于庸俗,当h以另一个身份出现时,电影的历史观发生了改变。纳粹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意味着太多,甚至让人无法承受,不忍回想。我想《朗读者》这部文学作品的发表,影片的拍摄都是一种态度,都是一种积极的符号。 审判席上的h让我和她一样不知所措。她坦承、愚昧、坚定只能让人道一句可惜。换成是你,你会如何?她对于法官的反问我想会让大部分人哑口无言。这就是人这个个体对于历史的可悲之处,你必须要无法回避的参与到历史中,大部分人必须去扮演一个无法对自己对别人负责的角色。 动荡不安的局势,勇气是最为可贵的。h有一种愚忠的味道,但不是忠于纳粹,而是习惯性的忠于她的工作。她是极度自卑的,但同时也是极度高傲的,她迫切的需要看到自我的价值。每一件她可以做好的事情对她而言都是相当可贵的。我想这应该也是她决定与m发生关系的初衷。她有着太多自己的固执。但是她真的是错了,在生命面前无论怎样无可奈何的理由都是单薄的。 她用生命去掩藏自己的读写障碍,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失去了可以掌控的生活。这可能是我们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但试想一下,h在她度过的所有时间里都是以掩藏这个障碍为中心的,为此,她失去了一份又一份工作,离开了爱人m,一次又一次无奈的调整自己的生活。为了这个秘密,她已经放弃了所有,还有什么不可失去。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所做的,她可能想要去承担。无论怎样的原因,她是悲剧制造者之一。其实换而言之,历史,不可挽回。无论做出怎样的判决,都不可能消去其在历史上沉重的投影,惩罚的方式可能不是重点,面对历史的态
  • 5、 《归来》与《生死朗读》的观后感比较

    暑假写的一篇观后感,作为开篇: 今天看了《归来》,这部对我来说期盼已久的片子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她的标签很多,如看不懂, 乱剪辑,值得看等等。我始终相信,我看了才能知道。对于这种有历史性的片子,我习惯于翻看一下原著查一下历史背景,所以,《归来》的人物设定和环境我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我理解整部片子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我没有看完整部小说,原因有两点:第一,我想把《归来》当做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来看,而不是小说的再创作;第二,严歌苓的小说有她自己的意思,但电影展现的是导演的思想。 首先,从影片整体上来讲,情节我觉得不难理解,也很完整。简单地说,《归来》是一个丈夫陪伴记忆出现问题的妻子等待自己归来的爱情故事。复杂和深入的来讲,这是一道伤疤,一道由特定的历史因素遗留下的情感上的裂痕。陆焉识和唐婉喻始终在艰难的时代努力维系着那温柔易碎的情感,结局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给冰冷时代结下的冰霜留下一丝温暖。我说这部影片是温柔的,因为他并没有将那个时代的伤疤彻底地撕开。相比较电影《霸王别姬》后半段,将众叛亲离的场面赤裸裸表现在观众眼前,《归来》更像是展现伤口愈合的过程。所以,《归来》是让我感动的。 《归来》带来的感动总是携着忧郁的伤感。爱情是浓烈的,即便是在那个时代。但是出于保护,对爱情宣泄的隐忍却是那样让人心疼。陆焉识逃跑回家,唐婉喻犹豫要不要开门,那份焦虑与谨慎是让人心寒的。寒心的是那个时代,感动的是因为爱而选择的放弃。陆焉识和唐婉喻都是勇敢的人,在那个时代他们行为。。。。。。怎么说?那个时代的话应该叫做情节严重,政治立场有问题。在现在来说,这叫做至死不渝的完美爱情。 对我来说,最为感动的情节是从读信那里开始的。她完全唤起了我看电影《生死朗读》时的情感。当然,我必须说明,我没有说模仿或抄袭的意思(因为很多东西太不一样了),电影好就好在她可以唤起人的某种情感。《生死朗读》后半部分的背景是二战后审判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守,其中有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汉娜。汉娜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听别人念书给她听,因为她自己是个爱好文学的文盲。汉娜与小麦克的私密爱情是通过西方唯美的性所展现的。后来的朗读仿佛让这段短暂的爱情更加鲜活。当然,前半部分不是那样触动人心,重头戏还是汉娜入狱后,麦克放不下年少的情感把自己的朗读录进磁带寄给汉娜。《归来》与《生死朗读》同样的朗读,一个是
  • 6、 生死疲劳读后感17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就应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明白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明白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必须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那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此刻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此刻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个性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但是,本人也经历文化大革命。虽然当时还很小,但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陌生的。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清晰的记忆的。

    莫言的这部小说,表面看

  • 7、 生死抉择读后感

    生死抉择读后感(一)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反腐败题材的影片《生死抉择》在全国各地上映,盛况空前,反响强烈,引起轰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片赞扬声。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举反腐倡廉大旗,三令五申,痛下决心,要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近十多年来揭露和查处了陈希同、王宝森、倪献策、成克杰、胡长清等一批大贪官。然而,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而且愈演愈烈,触目惊心。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希望在党内出现一大批把百姓放在心坎上,为扞卫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折不挠地同腐败分子进行英勇斗争,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影片《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某市市长李高成就是这样一位清官。他为党为公,不惧邪恶,冲破老上级和老部下、同事和亲友编织的关系网,在生死抉择之时,大义灭亲,坚定不移地同花钱买官、行贿受贿、拉帮结派等腐败分子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影片《生死抉择》顺应人民的心愿,反映人民的心声,一上映就引起大众共鸣,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关注,的确是在情理之中。

    在对影片《生死抉择》的一片赞扬声中,我们是否需要自下而上地反思一些值得注意的实质性问题。腐败分子之所以能处处得逞,猖狂一时,步步高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干部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竞争机制。谁能当干部?什么样的干部应当提拔重用?这个干部任免权究竟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到底谁说了算?这是干部制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选聘领导干部应由本部门、本单位、本企业的党员和职工考核测评,集体讨论,投票决定,最后由上级党组织考查、审批。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市的领导干部也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由上级党组织考查、审批。最根本的原则是实行公开竞争上岗,真正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有权选聘公仆。这是确保任人唯贤、干部清廉的必由之路。否则,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拉帮结伙、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就难以根除。

    仅仅依靠像李高成那样的清官来反腐倡廉是很难从根子上铲除腐败现象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像李高成那样的好干部毕竟不是很多,而且也不一定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提拔重用,或许还会遭到打击排挤,而像成克杰、胡长清那样善于投机钻营、精通仕途之道、专走上层路线、欺上压下的贪官却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这种反常现象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深思么?

    生死抉择读后感(二)

    前几天,观

  • 8、 《朗读者》读后感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

  • 9、 《朗读手册》读后感

    《朗读手册》读后感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读书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影响他们一生。可是人与书之间不是生来就能互相吸引的,它需要有媒介。作为一名教师,能成为孩子读书的点灯人,我认为是责无旁贷的,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么怎样引导才会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读书是需要一种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了,学生被这样的氛围所包拢,耳濡目染,慢慢浸润书香,久而久之就会爱上读书。

    首先为孩子创设读书的大环境

    (一)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以及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 ,保证书源。

    (二)叩开孩子读书的那扇窗户

    让孩子读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得感冒,又如何将感冒传染给学生呢?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阅读,又如何能影响学生去喜欢书本呢?因此教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以自己读书的热情来影响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师生共读书一本书的方式。现在是信息时代,书的质量良莠不齐,作为孩子读书的点灯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经常为孩子推荐好书。

    1.每月推荐一本书。师生共读

    2.目本着四个标准:有趣、感动、优美、践行

    用梅子涵老师的话说:适合的故事、适合的趣味、适合的语言、适合的思想。我想梅子涵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只有根椐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向孩子,他才会对你推荐的书有所回应。

    3.向学生可以采用教师推荐和同学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小,还没有具备独立选择书的能力,就可以以教师推荐为主。到了高年级可以把这种形式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避免了以老师的喜好强加给学生造成读书的营养不良、偏食现象,又扩大了学生读书的量和面,两全其美。

    (三)点燃学生读书的激情

    读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要开始了,学生就会慢慢喜欢,读书的种子就会撒遍班级,撒满校园。

    学生读起来,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接下来,该怎么走呢?于是我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新鲜、读书的快乐。

    动静结合之:静态读书――给足孩子读书的时间,在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时,使孩子能真正深沉到书中去。可以采取:1.固定读书时间,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开辟统一的读书时间,如我们班我是安排每天下午3:30为固定读书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孩子统一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享受

  • 10、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一】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应该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知道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知道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一定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现在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现在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2024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2024,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不过,本人也经历xxx。虽然当时还很小,但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陌生的。对xxx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22

  • 2019-10-09

  • 2019-10-29

  • 2023-06-24

  • 2021-08-21

  • 2019-09-23

  • 2023-05-27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2-06

  • 2019-09-28

  • 2022-11-26

  • 2019-10-22

  • 2022-01-13

  • 2022-01-01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3-01-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11-08

  • 2022-03-15

  • 2023-01-18

  • 2019-09-25

  • 2019-09-23

  • 2022-12-27

生死朗读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生死朗读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生死朗读读后感、2024生死朗读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